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刑法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刑法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刑法論文

篇1

關鍵詞:肇事逃逸多重侵害致死不作為刑法因果關系

如何認定行為人的肇事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一直是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爭議的焦點,交通肇事逃逸情境下發生的多重侵害致死案件因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不明而常陷刑法因果關系判斷困境。司法實踐在評判相關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時裁判標準不一,裁量結果各異,嚴重影響了個案的裁判公正與法律適用的統一性。司法實踐亂局源于實務人員對肇事逃逸情境下不作為犯的刑法因果關系認知不清,混淆了刑法因果關系的應然認知與實然功能,未能立通肇事罪司法解釋所確立的歸責立場與“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制目的對刑法因果關系進行具體化建構。有必要結合具體的司法實踐案例,回到刑法因果關系的本源,明晰刑法因果關系的功能定位,圍繞“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范邏輯,理清交通肇事逃逸致多重侵害致死情形下行為人的相關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

一、刑法因果關系是歸因與歸責的融合

刑法因果關系是一個實踐性與價值性融合的概念,涵括了存在論層面的事實認定與規范層面的歸責評判。雖先后經歷了諸多學說演繹,但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刑法因果關系的認知依然未有定論,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判例頗不統一,世界各國在刑法因果關系的認知上也不盡一致,我國理論界中過于哲學化的必然與偶然傳統因果關系劃分也開始受到挑戰,對刑法因果關系的認知開啟了“歸因”與“歸責”相對區分的新趨勢,客觀歸責理論也開始步入刑法因果關系理論領域。[1]國內外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演變說明了圍繞刑法因果關系問題的一切理論均為服務刑事歸責而建構和發展,刑事歸責的復雜化導致了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多樣化。隨著刑事歸責理論的不斷演變,刑法因果關系也經歷了功能性變遷,從以限制刑事歸責為初衷向為刑事歸責的合理性背書轉向。實質上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并非意在弄清行為與結果之間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因果關聯,而是為了解決實際歸責問題。[2]這就意味著司法實踐對任何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建構與判斷,均需結合具體的歸責目的和歸責邏輯而展開。

刑法因果關系圍繞刑事歸責而建構,服務不同情境下的刑事歸責需要,其理論體系與實踐功能,也必然伴隨刑事歸責的發展而演變,服務不斷復雜化的刑事歸責實踐。理論界早期建構刑法因果關系概念的教義學目的在于限制歸責,而非擴張刑事歸責,但隨著刑事歸責理論和實踐模式的復雜化,刑法因果關系也日趨復雜多樣,以適應不同情境下的歸責背書需要。隨著刑事責任的功能化轉向,不作為犯成為了頗受爭議的實踐歸責難題。該領域的刑法因果關系建構也成為了一個新的話題。既然刑法因果關系以事實因果關系為基礎,那么在無明顯的客觀作為的情況下,如何將法益侵害結果歸屬于行為人,如何跨越事實基礎缺乏的問題,要解決這些疑問還需回到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功能定位。從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系的傳統性功能定位中走出來,以規范背后的目的之魂為指引建構歸責層面的因果邏輯,在經驗判斷和事實認知的基礎上建構符合歸責需要的規范性因果關系。實際上法律在追溯事件原因時所探尋的事實,是基于實用考慮所構想的事實,是相對于法律目的而言的事實。[3]在解釋不作為犯的刑法因果關系時,我們則需立足刑法條文的規制目的規范性地建構起不作為的“事實原因”以及不作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不作為犯的因果關系理論發展進程也充分體現了從“存在論”向“規范論”的規范化建構之路。為闡釋不作為與法益侵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理論界先后形成了他行為說、先行行為說、他因利用說、干涉說、準因果關系說等理論,但均被認為缺乏妥當性。而后演變為拋開具體的自然或物理的因果關系,從規范意義的角度建構不作為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4]可見隨著刑事歸責實踐需要的演變,以關系論為基礎的刑法因果關系,逐漸為一種著眼于規范目的的歸責原理所取代,將刑法因果關系的評價重點從結果發生的方式轉移到了是否處于規范所禁止的危險范圍[5]。

理論建構的目的與實踐功能是一切理論創新的源泉,對不作為犯的刑法因果關系的認知也應圍繞著刑法因果關系概念的實踐功能演變進行思考。從終極意義上而言,刑法因果關系實際上是為了闡釋個案中刑事歸責的合理性與正當性而建構,我們對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探討,其目的在于讓因果關系理論更好地服務司法實踐的歸責需要,解決具體情境中刑法因果關系評判的恰當性,不是為了從事實層面理清特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彼此影響的因果關聯,而是為將結果歸屬于誰提供正當理由與分析框架。這就意味著無論是理論界基于不同學說立場對刑法因果關系的完善與開拓,還是司法實務中基于不同的實踐歸責需要和具體案情,對刑法因果關系的創造性應用,都是為了讓個案的歸責更具合理性,更加符合民眾的常識常情常理。理論發展演變與實踐應用證明刑法因果關系是集實踐經驗與價值判斷于一體的規范性概念,不是懸而未決的哲學思辨,而是具有實踐操作性的分析工具,既限制刑事歸責的實踐濫用,也為歸責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背書。從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演變看,刑法因果關系已然是歸因與歸責的融合,司法實踐對歸因的尋找,目的在于歸責。在具體評判不作為犯的刑法因果關系時,需結合規范的規制目的與特定情境下事實因果關系探究的實踐可行性,全面衡量不同刑法因果關系假設情境下刑事歸責的可接受性,合理地建構符合歸責需要的刑法因果關系邏輯。

二、多重侵害致死情境下刑法因果關系的特殊性

在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釋所界定的刑事歸責基礎與標準下,司法定量的客觀歸責意味濃厚,司法解釋將入罪評價具體化和情境化,肇事逃逸行為在入罪評價和刑罰裁量中均有所涉及。而刑法因果關系歸屬則相對復雜,刑法因果關系的具體認定兼具經驗事實認定與規范邏輯評價,并非單純的事實認定或規范建構。司法解釋雖明確逃逸致人死亡的規范內涵和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歸屬原則,但要將這一規范內涵的規整范圍與具體的案件事實融合,則需結合社會事實經驗,充分考量逃逸規范的規制目的與實踐規制價值,更多地從規范的社會功能層面考察逃逸行為(不作為行為)與死亡結果歸屬之間的關聯。然而部分理論界人士和司法實務人員對肇事逃逸情形適用中的刑法因果關系認知依然停留于事實的層面,司法裁判糾結于被害人死亡的直接成因不明,而否認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理論上,有論者就主張:“逃逸”和“致人死亡”之間應有因果關系,若無證據證明死亡結果是逃逸行為所造成或介入了其他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則不能以逃逸致人死亡規制行為人。[6]更有論者將事實因果關系的要求闡釋得更為明確,其主張:行為人的逃逸與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方可認定“因逃逸致人死亡”。[7]上述觀點對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境下刑法因果關系的評判偏重于事實的因果關系思考,未結合“逃逸致人死亡”的規范內涵與規制目的去闡釋此種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

司法實踐對“因逃逸致人死亡”規范的刑法因果關系認知也存在偏差,部分司法實務人員忽視規范的規制目的,而糾結于具體的事實因果關系。建構具體個案的裁判規范時僵硬地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未能深入探究逃逸致人死亡規范的規制目的與規整范圍,對肇事逃逸情境下多重侵害致死的刑法因果關系判斷,簡單采取了存疑有利于被告的歸責思路,導致“因逃逸致人死亡”條款的實踐虛置。比如,在馮某肇事逃逸所致的多重侵害致死案件中,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時認定馮某的行為系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而審理該案的區法院在裁判邏輯論證中先從宏觀上肯定行為人的肇事及其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但又從具體的事實層面認為行為人的肇事后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因果性關系不具有唯一性,進而否定肇事逃逸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8]這種事實認定存疑采取有利被告解讀的處理思路實際是典型的司法妥協,未能結合刑法因果關系的實踐功能和逃逸規范的規制目的判斷具體案件中刑法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再如,河南登封市法院審理申某某、萬某某兩次肇事逃逸的案件時,就從因果行為論的視角理解肇事逃逸行為與被害人被再次碾壓死亡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9]法院論證裁判理由時將被害人能否得到及時救助的事實可能性作為評判是否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基礎,而忽視了因得不到及時救助的規范內涵。以上案例凸顯了司法實踐在處理多重侵害案件時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態度,從事實存疑有利于被告的角度將被害人死亡的時間節點擬定為行為人逃逸之前,顯然系典型的因果關系假定思路,缺乏規范層面的歸責思考。事實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司法裁判從保障行為人權益的角度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準確適用法律打擊肇事逃逸行為,有效保障被害人權益而言,卻是存在問題的。這種妥協式司法裁判不當限縮了“因逃逸致人死亡”條款的規整范圍,大大限縮了具體個案歸責中刑法因果關系存在的范圍,導致立法規制的實踐虛置,實際上是以司法保守之刀閹割了立法規制的適用范圍。

三、多重侵害致死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認定

多重侵害致死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有其特殊性,對其認定應圍繞逃逸行為的不作為性建構。交通肇事后逃逸本質上是一個刑法意義上的不作為,刑法中的“不作為”實際上是為特定情境下的刑事歸責需要而建構起的規范性概念,沒有可實證研究分析的具體內容,本身就是法律價值判斷的產物。刑法因果關系的傳統分析模式則建立于實證的因果行為基礎上,即使是當前因果關系的“歸因”與“歸責”的二元判斷也是建立于事實因果關系之上。因而對不作為犯的刑法因果關系,若以不作為本身為建構前提,其刑法因果關系論證則存在無行為的原因解讀悖論,無法按照傳統的刑法因果關系分析框架推進,只能從不作為犯的刑法規范目的出發,圍繞規范的立法規制目的去建構規范規制領域內的不作為行為與相關結果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只有回到規范的保護目的論證不作為行為的實行行為性與危險性,才能解決不作為結果歸屬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問題。無論是對不作為行為的“作為性建構”,還是不作為情境下的刑法因果關系評價均建構在規范性的認知基礎上,而這一系列的規范基礎源于具體情境依存的規制環境。刑事歸責實踐中刑法因果關系所要解決的問題并非確定的原因與結果關系,而是為了讓結果的歸屬合理正當。不作為犯罪案件中,司法實務人員建構個案的刑法因果關系時不應試圖準確探尋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何種程度的因果關聯,而應努力嘗試給結果歸屬的可接受性做論證,其對類案或具體個案中刑法因果關系存在與否的判斷,完全是基于實踐規制需要的一種后果性考察,是為了將結果歸屬于特定的行為主體。

肇事逃逸本身就是在特定目的主導下的積極性作為,其既有內在的目的性,也有外在的行為性,對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刑法因果關系認知應立足于不作為犯的領域去建構。結果歸屬合理性論證中要解釋具體情境下逃逸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需結合規范的保護目的與不作為的行為性進行雙重考察,理清因逃逸致人死亡規范的雙重規制目的——保障法律追究與救助被害人,明確以行為人的社會角色為基礎的社會風險負擔。這就決定司法實踐對肇事逃逸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判斷,不能離開先前的肇事行為單獨進行評判。肇事逃逸是行為人在特定社會角色下的事實性作為,若離開先前的肇事行為評判這一逃逸行為,將最終的危害結果歸屬于行為人則缺乏合理性與正當性。在將“因逃逸致人死亡”規范轉化為具體的裁判規范時,既要考量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制邏輯與目的,也要考察具體情境下行為人逃逸行為的不作為性。適宜將“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制情形理解為客觀處罰條件,只要“因逃逸”而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就可認定為符合該客觀處罰條件的規定。[10]此種理論闡釋也有著地方化的實踐裁判規范的印證。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4日的《關于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正確認定逃逸等問題的會議紀要》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既包括被害人受重傷后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也包括被害人因傷無法離開現場而發生的其他車輛再次碾壓致死的情形”。因而在認定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時則應立足逃逸致人死亡的規范保護目的,重點探究行為人肇事逃逸行為對刑事注意義務的違反程度,在建構“肇事逃逸”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時以明確的規范評判標準取代模糊的經驗性認知標準,更多地進行歸責合理性的后果主義考察,重點分析行為人的肇事逃逸行為是否升高了被害人被再次侵害的現實風險,是否嚴重危及了被害人受到及時救助的權益,而非糾結于具體的事實認定中的直接因果關系不明。要將刑法因果關系判斷中的經驗認知與價值決斷結合起來,不能一味地強調刑法因果關系的實踐功能在于限制刑事歸責,而應注重刑法因果關系為刑事歸責合法性與合理性背書這一隱性功能的發揮。

刑法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毒駕在刑法中的相關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出行已經離不開公共交通工具,車輛是屬于交通工具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車輛在眾多的法律法規當中都有體現,例如說《道路安全法》、《刑法》,但是,在我們現行法律當中還存在于一個極大的隱患,比如說,酒后駕駛,早在《刑法修正案(八)》當中,已經將其正式的納入到了刑法的懲罰范圍之內,而吸毒駕駛依舊成為我們現在司法實踐當中的一大難題。以下針對相關的內容進行闡述。

關鍵詞:毒駕;刑法;立法問題

根據2018年《中國形勢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吸毒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0.81%首次出現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在冊登記240.4萬名吸毒人員,而中國實際存在的吸毒的人數更多,估計超過1000萬,這樣龐大吸毒群體中,這其中當然也存在著許多人駕駛機動車,這為毒駕埋下隱患,盡管刑法要保持謙抑性,但毒駕行為所存在的社會危害性需要用刑法加以嚴厲的規制。

一、國外關于毒駕的規定

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很早就通過立法對毒駕行為出臺了相關規定,根據毒駕的社會危害性,不同國家對毒駕做出了不同的處罰規定。美國法律將“吸毒后駕駛”規定在了“醉駕”的情形中,只要駕駛人存在“毒駕”的行為,不管其是否造成了危害后果都要先行羈押,隨后交由刑事法庭來處理,進而給予嚴厲的法律制裁;德國“刑法”在有關危害道路交通安全與鐵路、水道安全以及空中交通安全的罪名中對毒駕做出了規定。這些罪名雖然在處罰上有些不同,但相同點是,只要行為人有毒駕的行為,就會受到刑法的嚴厲處罰,這是屬于典型的行為犯;在法國,毒駕是以非故意傷害人之身體罪或者是非故意傷害生命罪來論處的,如果行為人毒駕被發現,就會被立即判以罰款與監禁,也是不考慮危害后果的有無。通過以上三個國家關于毒駕的法律規定,可以找到一個共同點:毒駕都是被列為行為犯加以規制。這為我國將毒駕以結果犯規制轉變為更嚴重的行為犯規制指明了方向。

二、“毒駕”入刑的立法現狀

我國對毒駕行為有比較多的規定,但都比較寬泛,且處罰標準不一,彼此之間缺乏相互聯系,具體來講,我國對于毒駕的法律規定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處罰程度較輕的《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其中,《治安管理處罰法》七十二條作出規定,如果行為人吸食或者注射,就會被處以兩千元罰款和十至十五日拘留,情節較輕的也要處五百元罰款或五日拘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了服用國家禁止服用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的,不允許駕駛機動車。根據《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吸食和注射的行為人三年內不得申領駕駛證,此外,對于吸食、注射駕駛機動車被發現的,還會吊銷機動車駕駛證。從以上規定不難看出,此類規定都只是對毒駕者申請駕駛證進行限制,或者只是處以輕微的罰款,嚴重的也只是處以半個月的拘留,難以形成與毒駕的危害性相適應的處罰,并且處罰標準也并不一致;第二類是《刑法》以及相應的司法解釋。我國《刑法》對毒駕的規制體現在兩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將毒駕行為以交通肇事罪論處。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吸毒后駕駛機動車造成相應的嚴重后果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第二個地方是將毒駕行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屬于結果犯,目前《刑法》中尚無將毒駕作為行為犯處罰的規定,因此無法凸顯出毒駕的社會危害性。

三、從犯罪構成分析“毒駕”入刑合理性

(一)入刑合理性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說,我們知道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而我們認為毒駕行為人的主觀上應是故意,且至少是間接故意?!兜缆方煌ò踩ā分忻鞔_規定了禁止在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麻醉藥品以后駕駛機動車輛,我們從中也能印證毒駕行為人的心理態度至少是間接故意。一般來說,毒駕行為人對吸毒的不良作用是有認識的,行為人明知道吸毒后的毒副作用仍然在吸毒后駕駛車輛或者在駕駛車輛的過程中吸食的足以說明其至少是持放任的心理態度。行為人毒駕明知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仍然放任不管也足以見其主觀心理態度至少為間接故意。

其次,從犯罪的客觀方面來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這里的“其他危險方法”描述屬于兜底條款,就是窮盡了同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危險性相當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如果要對毒駕這種危險駕駛行為進行處罰的話,只能將其歸入“其他危險方法”中的一種。由于使用了這樣的兜底性條款,在審理具體案件時,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同案不同判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而且法律對實施了毒駕行為且造成嚴重后果的犯罪人進行嚴懲,但是毒駕與其他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相比,主觀惡性顯然小了很多。因此,僅用嚴重的危害后果,就將主觀惡性不同的犯罪行為人,處以相同的刑罰,這是不合理的。

綜上,毒駕行為主觀上至少屬于間接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其主觀上為過失,所以毒駕行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構成要件;從客觀方面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來處罰毒駕行為時,仍存在著不確定性,主要依賴于法官的的判斷而并不具有針對性。所以,毒駕行為本身不應該按照上述“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來直接進行定罪量刑。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都是結果犯,而我們認為毒駕行為可能造成公眾個體的財產或生命、健康權利傷害或者公共安全設施和社會經濟重大損失的風險,而且這種危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僅采用結果犯理論對其進行刑事處罰,并不能有效預防這種危害社會行為的發生,進而造成對“毒駕”這種行為的放縱,以危險駕駛罪對毒駕行為進行規制更為合理。

(二)毒駕與危險駕駛罪

危險駕駛罪作為一種行為犯,不論是否發生了嚴重后果即構成犯罪,其客觀方面表現為醉酒駕駛機動車等行為,這種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公路交通運輸安全及行人人身、車輛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安全,因為醉酒駕駛機動車行為人已經部分或全部喪失駕駛能力,對行為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在駕駛前是明知的,即對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持放任的心理態度,所以是故意犯罪。

吸毒者明知吸毒會損害其身體機能,卻繼續進行駕駛行為,這表明其主觀惡性大,是出于故意的心態。行為人吸食后,往往產生幻覺或被麻醉,導致其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減弱甚至喪失,這種狀態與醉酒狀態相似,吸毒駕駛行為對不特定多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具有極大的潛在的社會危害性,不應當列入結果犯的范疇。綜上,“毒駕”與“酒駕”在犯罪構成要件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刑法不僅懲處法益已經遭到侵害的結果犯,也規制行為犯,當危險行為未造成實際的損害結果,但使法益面臨威脅,足以使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財產陷入危險時,就可以將其犯罪化。吸毒駕駛與酒后駕駛行為顯然都屬于這種情況,而酒駕已經在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納入作為行為犯的危險駕駛罪中,毒駕行為也應將其作為行為犯進行規制。由于時代的演遷,對法益的認識往往會有很大的變化,在過去,沒有必要通過刑法來保護某些利益。隨著人們對保護要求的提高,需要進行相應的新的刑事立法,比如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環境資源是刑法保護的重要法益。我們之前輕視了“毒駕”帶來的社會危害,在交通事故發生前檢測到駕駛員在吸毒后駕駛車輛,僅以治安管理法處罰,發生交通事故后才追究其交通肇事罪,事實證明這不足以遏制毒駕行為繼續蔓延,滿足了刑法第二性的原則,將法益保護前移,把“毒駕”歸于行為犯,對“毒駕”導致的不能安全駕駛的行為進行更加全面的打擊。

刑法對毒駕的規定并不完善而且缺乏系統性,存在著不足,所以在刑法中對毒駕的規定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為此,課題小組建議,參考“危險駕駛罪”的量刑標準,提高毒駕刑事責任的最低法定刑,再結合吸毒量的多少作為量刑輕重的依據,并結合當事人意志及其它情節,將毒駕的刑事責任進一步細化。

四、毒駕刑事立法的完善建議。

(一)首先將毒駕納入危險駕駛罪之中

我國現行刑法對毒駕涉及在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兩罪名的成立都需要以一定的結果作為構成要件,顯然與毒駕潛在的社會危害性不一致,雖然《刑法修正案(九)》已經在危險駕駛罪中增加對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的行為規定,但還是沒有將毒駕納入危險駕駛罪,毒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醉駕行為行為侵犯了同樣犯罪客體,都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危險駕駛行為,把毒駕納入危險駕駛罪符合毒駕的特征。

(二)提高毒駕刑事責任的最低法定刑

毒駕行為的刑事責任的大小應當與其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相適應,即使毒駕行為被納入危險駕駛罪,但毒駕的主刑只有一種拘役,顯然與毒駕的嚴重程度不適應,對此應加入有期徒刑這一主刑種,從而形成完善了懲罰體制、也能相對增加了懲罰力度。

(三)如果我們只是設置比較單一的主刑與附加刑很難表現刑罰的靈活性,應當結合吸毒量的多少作為量刑輕重的依據,并結合當事人意志及其它情節,將毒駕的刑事責任進一步細化才能更好體現罪責刑相適應,如果行為人的毒駕也行也符合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的,這時成立吸收犯,應根據毒駕行為的具體情況來對行為人判處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當然對毒駕的規制不僅僅要從立法上進行規制,執法與司法中對毒駕的預防與控制也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1)執法方面:基本上主要集中于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對毒駕檢測的技術性問題,如檢測技術范圍與檢測成本、了解尿液檢測和唾液檢測的不足、改善準確性較強的血液檢查卻因操作難度大很難實施的問題,因此應該推進先進檢測技術的研發,積極創新快速檢驗技術,現階段應該大力推進先進檢驗技術的發展,讓更多新型快速檢驗技術能夠在全國得到推廣。

篇2

能力與知識的關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識不是能力,但卻是獲得能力的前提與基礎。而要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個體的社會實踐。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刑法論文1000字。

2011年8月,期待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頒布并面向公眾征詢意見,通過認真學習,筆者認為,《修正案(草案)》在人權保障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如完善辯護制度、明確任何人不得被強迫自證其罪、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對于推進我國刑事法治的進程意義重大。與此同時,《修正案(草案)》在控制犯罪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如增加了技術偵查及特別程序的規定,賦予司法機關較為籠統寬泛的決定權,這也極有可能對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造成損害。

基于對《修正案(草案)》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與擔憂,筆者認為,《修正案(草案)》的完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強化人權保障,凸顯立法目的如果說刑法是犯罪人權利的大(貝卡利亞語),那么,刑事訴訟法則可以被看作被告人的大。刑事訴訟的本質決定了對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是其永恒的主題。一方面,刑事訴訟中的強弱對比關系決定了人權保障的必要性。在公訴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犯罪表現為公民個人與國家、社會利益的沖突和對抗,面對強大的國家公權力的追訴,被追訴人的弱勢地位十分明顯,其個體的基本權利極有可能遭受國家公權力濫用的侵害。

在懸殊的力量對比之下,要保證控辯對抗能夠平等理性地進行,就必須特別關注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即通過立法確認、賦予被追訴人權利,使之有能力與公權力相抗衡。正如德沃金所言:在大多數社會里,給予老人、兒童和殘疾人以明確的法律保護。這樣做的原因是這些群體的成員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弱,而不是由于這些人對社會更有道德價值。與此相類似,給予個人的更多的權利保護,是因為面臨政府濫用權力的時候,個人是脆弱的。權利理論強調個人權利,因為需要特殊保護的是個人而不是社會。另一方面,從個別與一般的關系考察,被追訴人的權利實為社會上每個公民應有的個人權利。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訴訟法對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即是對每一個公民的人權保障,故必須認真對待權利,在立法上構建科學完善的權利保障體系。

篇3

作者:張麗 單位:成都大學

我國有學者評論道:罰金刑是當前刑事司法環境中適用最為頻繁的刑罰方式[4]。受國外立法及司法實踐的影響,我國多有學者提出在我國立法及司法中大幅提高罰金刑適用比例的建議,如將罰金刑升格為我國刑罰體系中的主刑、確立短期自由刑的罰金易科制度、增大罰金刑的適用范圍等。然而,考察目前我國罰金刑的實際適用及執行狀況,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民眾對罰金刑的認同感較低,判處罰金刑后司法執行困難。據統計,雖然我國97刑法大量增設了罰金刑條款,但我國罰金刑的執行結案率最高不超過45%,絕大部分罰金刑判決根本沒有得到執行[5]。在國外運行自如效益頗多的罰金刑制度為何在我國卻遭遇如此尷尬的局面?如果在探討犯罪治理問題時,不立足于群體生活的現實環境,不剖析群體民眾構建的社會結構,不觀照這片土地上活生生的民情民意,僅將目光關注于歷史遺留和外部滲透,就不可能發現真正行之有效的犯罪治理模式[6]。同樣,罰金刑的立法定位必須回應我國民眾現實的犯罪認識及刑罰觀念。

從某種程度上講,刑罰是群體文化的有機組成要素,一個國家的刑罰配置總與其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及民眾意識相適應,受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筆者認為,雖然罰金刑的適用能順應刑罰發展的輕緩化趨勢,規避短期自由刑的某些弊端,但就目前我國客觀的社會環境而言,并不具備將罰金刑廣泛適用的條件。罰金刑擴大適用與我國法律體系架構難相容人類社會法律制度產生初期,各種性質的法律規范往往交融雜糅,諸法合體成為早期法律體系的主要特征。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現代部門法系統初見雛形并日益成熟精細。雖然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在基本的部門法劃分問題上并不存在根本性差異,如民刑法的劃分,但對諸多細微問題的處理亦會出現不盡相同的現象。受我國千百年來重刑文化的影響,在民眾的觀念中,犯罪多數情況下總與血淋淋的場面相聯系,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成為犯罪最為形象的注解。與此相應,犯罪就是坐牢的事,給錢難以了結!易言之,在我國普羅大眾的意識中并未形成歐美國家盛行的溫和的犯罪觀。因此,在以法律規范對民眾的行為進行規制時,便出現了行為歸類上的差異。與歐美國家民眾寬泛的犯罪觀相適應,美國刑法劃定的犯罪圈亦相當寬泛,犯罪外延擴大。美國法學會擬制的《模范刑法典》將犯罪分為重罪、輕罪、微罪、違警罪四等,其中對后兩者只能適用罰金刑。其微罪及違警罪一般是指交通違規等違法行為,如酒后駕車、違章停車、超速駕駛等,以及輕微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如輕微的傷害行為、輕微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然而,綜觀我國法律體系,受我國民眾犯罪觀念的影響,美國刑法中作為犯罪規定的微罪及違警罪類型的行為并不進入我國刑法規制,而是納入我國治安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處理,即這類行為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不具備犯罪性質,僅是一般違法行為。由此導致美國刑事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多達7200余種,我國僅有400余種。在我國《治安處罰法》中,罰款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適用最為廣泛的制裁措施之一。兩相對照,英美刑法適用罰金刑處罰的微罪及違警罪恰恰是我國《治安處罰法》以罰款進行處罰的行為。事實上,如果將我國刑法不作為犯罪處理而在社會治安管理類法律法規中視為一般違法行為給予罰款裁處的行為計算在內,我國“罰金刑”的適用率與外國的差距不致于太過懸殊[7]。因此,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以英美等國刑法罰金刑適用的高比例為論據來論證擴大我國刑法罰金刑適用范圍的合理性是難以成立的。然而,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對其所調控行為的類別劃分恰與我國民眾犯罪觀念、司法資源配置情況、社會治安環境等客觀現實相匹配,刑法調控的犯罪行為大致相當于英美國家刑法劃定的重罪行為,其并未預留大量適用罰金刑的空間。罰金刑與我國刑罰的本質規定性難以匹配雖然均以“罰金刑”一詞稱謂,但中外罰金刑措施在本質上存有極大差異。比較兩者的發展淵源,我國古代財產刑由國家征收,絲毫與被害人賠償無關,而羅馬王法時代產生的財產刑制度,更關注對被害人給予賠償的側面,實有私法的本質。換言之,歐美罰金刑起源于賠償制度,自始便未留下明顯的贖罪、贖刑的印跡,而我國罰金刑制度的產生及發展卻與此相反,罰金刑作為刑罰之一類,從一開始就承載著刑罰的諸多功能,如報應、嚇阻、預防、安撫等。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將不同類型的行為進行識別分化后納入不同的部門法并以相適宜的法律手段進行調控。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刑法規范對應的刑罰措施最本質和原始的意義在于對嚴重危害社會群體生存秩序的行為———犯罪進行針對性遏制。犯罪的惡不僅是對客觀經濟價值的損害,同樣體現在行為人公然蔑視社會公共秩序和價值的主觀心理惡性上,即人身危險性方面。與此相應,施加刑罰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對客觀經濟利益的彌補,而在于犯罪人報復的預防和犯罪預防,即期望通過對行為人進行責難,施加精神痛苦以清除其內心的罪惡,消除其人身危險性。因此,作為贖罪表現的刑罰懲罰應不能以任何形式轉移或過渡給行為人之外的其他人。由此也就能夠理解為何我國古代刑罰以生命刑和身體刑為核心,現代刑罰以自由刑為其實現的主要方式,皆源于無論生命、身體抑或自由均是不能脫離行為人而進行讓渡的價值———剝奪性痛苦的不可轉移性是我國刑罰的本質規定性。然而,以繳納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為承受法律懲罰方式的罰金刑顯然不具備這一特征。如果對其廣泛適用,特別是獨立適用,則難以實現刑罰懲罰及特殊防衛的目的。幾千年來,以刑為主,民刑合一的中華法系一直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只有“坐牢”或者“槍斃”才是刑罰,財產性不是刑罰的重刑主義觀點,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

我國刑法對犯罪的圈定應與我國現實的社會環境相適應,客觀的民情民意是法律體系建構和法律制度設置難以剝離的底色。在當前社會情勢下,脫離民眾固有的犯罪觀,一味地以英美國家罰金刑適用情況來衡量我國罰金刑制度的優劣得失值得商榷。在民眾尚未形成較為寬泛的犯罪觀,刑罰的贖罪色彩逐漸隱退以致我國法律體系對其規制的行為類別進行較大調整,從而結構性擴大刑法調控范圍之前,罰金刑將難以確立為我國刑法的主刑進而大規模擴展其適用范圍,即使將其升格為主刑,也難以解決其執行難的問題。域外制度的借鑒和移植無疑對我國法制建設和完善頗有助益,但在面對國際流行趨勢時,亦有必要隨時將目光不斷往返于我國現實與他國實際之間,保持警醒理性的態度。對罰金刑在我國刑法中的定位無疑正是這樣一個問題。

篇4

在以往的認識中,刑法理論界較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在它看來,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以下就是由小編為您提供的刑法中的行為對象。

犯罪行為直接產生作用的客觀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會關系主體,而物指的是反映這種關系的一種客觀體現。犯罪分子對犯罪對象施加的違法行為,其實就是借助實際存在的人或物對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但若是根據此說法做進一步的推論,結果就變成了:由于犯罪的行為要對犯罪的客體構成一定的侵害,必須依靠犯罪對象來完成,所以,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是彼此統一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假如犯罪行為沒有對犯罪對象發生作用,也就意味著沒有侵害到犯罪客體。那么,這個觀點的結論就表明,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并非統一的,有些犯罪只有犯罪客體存在,而不存在犯罪的對象。這勢必會生成新的矛盾:如果犯罪不存在犯罪對象,但的確已經形成了犯罪,那么這種情況是犯罪行為沒有作用任何社會關系的承擔而直接對社會關系形成了侵害,還是有受到其作用的承擔者只是不稱之為犯罪對象呢?前一種說法也好,后一種言論也罷,都容易給人一種對犯罪行為越來越模糊的感覺。

而不同于這種傳統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算是對以上說法的創新,對于犯罪對象,人們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觀點。他們是如此認為的,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觀要件的因素,但不屬于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他們還認為,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之間的關系可借本質和現象來體現。將其以本質現象來做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并非在所有場合之下,這一觀點都能得以成立,就拿受賄罪來說,雖作為行為指向,但賄賂并不是犯罪客體在實際中的具體體現。從這一點來看講,如果貿然把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轉化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就意味著在不同的條件下,犯罪對象可能不是行為直接指向的東西。

概念。如刑法理論所規定,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是犯罪行為直接產生作用的客觀存在的人或物。只把具體的人或具體的物作為犯罪對象,和任何犯罪都存在犯罪對象這一說法不完全相符。在本文中,犯罪客體本身是個抽象的定義,其具體表現形式的外延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具體的人或是具體的物,只要是能夠表現犯罪客體的,都應該歸于犯罪對象范疇。而且,犯罪對象也不應受犯罪行為直接作用對象的限制,犯罪對象主要負責體現犯罪客體,而不是用來約束行為的。以偽造貨幣為例,在此行為中,真幣是其犯罪對象,卻并非行為人的犯罪行為的直接指向,假幣才是行為人犯罪行為的直接指向。本文認為,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作用下的能夠表明犯罪客體的存在形式而為構成犯罪所必備的一種客觀存在。

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了刑法中的行為對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5

作者:梅象華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大量的違反治安管理而行政處罰的案件則雷同于犯罪行為,如盜竊中小偷小摸的治安處罰案件,如果變成大偷大摸(數額達到了犯罪程度)則構成了犯罪。行為性質在類別上無法區分,都有社會危害性,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為什么前者有行政法調整而后者則由刑法調整呢?于改之博士從大陸法系社會相當性理論為理論依托,提出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的概念即“所謂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是指行為脫逸社會相當性(違法性)的程度危及到了社會共同體的存續,從而達到了值得科處刑罰程度的質與量的違法性”[1]P223。論者借助于社會相當性理論把構成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內涵進一步明晰化,而且通過“社會相當性”概念把行為在手段、目的和行為樣態上等脫逸相當性的行為納入犯罪的范疇內能夠在解釋論上犯罪的獨特性。日本學者指出:“所謂社會相當性,就是從一般承認的、健全的社會通念出發,不具有不法性,也不會喚起處罰的感覺的行為的性質?!盵5]P76社會相當性概念能夠很好地把民眾認同的日常性、慣常性的事態或歷史上形成的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正當化,也表明立法尊重人民的感覺和意志且充分考量了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在內容上與筆者提出的刑法不得已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刑法不得已原則將行為不得已作為犯罪且用刑罰懲罰,其一個基本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之上,“不得已”的內涵必須要考量社會基本客觀事實,分別以“憲法層面、主流價值和民眾認同和社會危害性的特點”幾個方面從外延來界定社會危害性,實質上也是對社會危害性內涵的說明。可見,立法上規定某種行為為犯罪,不僅充分考慮民眾認同,而且還有主流價值評價和憲法規范所確立的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利益等。因此,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似乎僅強調了人民的感覺而沒有很好兼顧政治國家上的因素。一般違法到犯罪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對行為的評價究竟是行政法調整還是刑法調整則來自于社會的道德對該行為現象的評價,這種評價又受到主流價值和民眾認同雙重約束。首先是主流價值不容忍(因其是不法行為)且不能容忍該行為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敵視、蔑視和輕視、漠視的態度;其次是該行為現象超出民眾心理容忍度(而這種容忍度在一國地域內某些地區又表現出差異性,例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習慣法對全國范圍內刑法的變通適用)或者嚴重脫逸社會相當性。與道德調整范圍的邊界在我們這樣一個重視倫理觀念傳統的國度里,法律與倫理道德始終糾結著,談及刑法與道德的邊界似乎是一個偽命題。對此,筆者以南京馬堯海聚眾罪案為例來論證二者的邊界,從而論證該命題不是偽命題。南京某高校副教授馬堯海主要通過建立“夫妻交換”、“走錯房間”、“南京派對”等QQ群,吸引有換偶傾向的人群進行集中,“公開交流性體驗”,其本人組織或者參加聚眾活動十八起之多。該案發生后引起網民和專家熱議:否定構成犯罪以中國社科院李銀河教授為代表,認為本案沒有被害人,法律不能過分干預道德,特別是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多元價值觀逐步形成,不能用刑法強制調整公民對性取向的自決權以維護主流單一的性道德觀念。她曾發文指出:“公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所有權,他擁有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處置自己身體的權利?!瓏曳筛缮孢@種私人場所的活動,就好像當事人的身體不歸當事人自己所有,而是歸國家所有。

聚眾行為能否作為犯罪,從形式上看是立法上的一項制度設計,但本質上則反應了立法對該類行為的價值選擇,故爭議的焦點為:刑法在何等程度上介入私人道德領域?公民身體自決權是無限的嗎?而對于聚眾罪而言,就是法律(刑法)與道德的關系。從價值選擇角度上看,對聚眾行為中公民自由應否受到刑法規制,或者如何規制,宏觀上有古典自由主義和道德主義給出了不同的解答。古典自由主義是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前期代表人物如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制衡”理論等;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事情的權利”[7]P154。后期代表人物如邊沁、密爾等把功利主義作為自由的基礎,認為國家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國家對公民個人自由遵守不干涉主義。行為人行為只要不對他人造成損害,國家和社會就沒有必要干預,公民個人有權作出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國家和社會只有出于防止對他人造成客觀損害時才出手干預甚至用刑法干預才具有正當化。密爾說過,“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個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惟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這就是說,對于文明群體中的任一成員,所以能夠施用一種權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為正當,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對他人的危害……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盵8]P10《法國國民公會宣言》指出:“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個公民的自由為界限的?!惫裨诔浞窒硎茏杂申柟鈺r候,不能侵犯他人自由,這是起碼的道德要求,因而自由是有限度和邊界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有限的物質世界不可能滿足人類無限的欲求。聚眾行為中不符合主流性道德觀念,真的可以將私密的與多數人分享且沒有所謂“無被害人之說”(或者密爾所說法律的正當化根據僅僅在于“防止對他人的危害”)的行為排除在法律特別是刑法規制范圍外嗎?道德主義則“主張通過立法強制實施預定的道德秩序,確認并保護社會的基本價值。因為公共道德是維系社會的基本紐帶之一,社會可以使用刑罰維護公共道德”[9]P107。該觀點站在國家倫理價值觀的立場上,國家用法律強制推行道德,懲治其認為不道德的行為。公認的社會倫理道德為社會秩序穩定和道德觀念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國家就有權利提供法律的強行規定來保護這種倫理道德。徹底的道德主義也可能出現道德法律化或者法律的泛道德化傾向。就聚眾罪而言,若堅持自由主義觀點,強調個人只要不冒犯他人就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包括自己非正統的),聚眾行為人皆出于自愿沒有侵害他人利益,沒有被害人,那么,連參加聚眾首要分子也不應該受到刑法懲處;若堅持道德主義觀點,國家有權利用法律推行社會基本道德觀念,聚眾行為違背了主流或者我國傳統的性道德觀念,那么所有參加聚眾行為人都應該被作為犯罪處理。然我國《刑法》第301條第一款規定:“聚眾進行活動的,對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參加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見,我國刑法只對首要分子和多次參加聚眾行為才構成聚眾罪。即沒有按照古典自由主義觀點,也沒有遵循純粹的道德主義。為什么我國刑法會這么規定呢?主張道德與法律分離的凱爾森、哈特等分析實證主義雖認為:“法律問題,作為一個科學問題,是社會技術問題,并不是一個道德問題?!盵10]P5但實證主義法學派后來也不得不承認道德對法律的影響,誠如哈特所言:“不容認真爭辯的是,法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的發展,事實上既受特定社會集團的傳統道德、理想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個別人所提出的開明道德批評的影響,這些個別人的道德水平超過流行的道德。”

從刑法不得已原則的功利性取向上,可以看出刑法一方面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一方面也維護社會秩序,使得刑法既具有人權保障機能又有社會保護機能。文明社會的發展必須兼顧這兩種功能的平衡。有學者指出:“我們必須在國家的倫理與市民社會的倫理之間做出權衡,必須在國家的目的和形形的個人需求之間做出權衡。”[9]P108從社會保護角度講,“換偶”雖然是個人私事,或許是個別人“開明的性道德”的行為,還或許是沒有直接的被害人,但畢竟背離我國傳統文化和主流的性道德觀念,而“所謂性道德,一般是指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性的一些習慣或道德規范。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日本等國家,性道德還被稱為風化,違背性道德的行為往往被概括為妨害風化。”[12]P59任由傷害風化的性道德泛濫發展必然會破壞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和形態,破壞婚姻家庭制度和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穩定,從而威脅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我國社會主流價值和主流性道德觀念所不容許。周光權教授從刑法保護目的角度上也指出:“聚眾罪、賭博罪等,都是出于維護社會關系和諧的考慮才在刑法上加以規定的。這些犯罪的本質是對社會規范關系、起碼的社會倫理的違反?!盵13]P34從人權保障角度而言,聚眾罪也從充分考量了公民的性自由,那怕是如“換偶”般的性取向和非主流的性道德,刑法也僅僅處罰首要分子和多次參加者,為警示該類行為的傳播,還是為非首要分子和次數較少的參加者提供了自由的出口。反觀馬堯海聚眾案,其組織或者參加聚眾活動十八起之多,而且通過建立“夫妻交換”、“走錯房間”、“南京派對”等QQ群網絡為更多人加入提供了平臺,也具備犯罪的衍射性和不特定性的特點,形式上完全符合我國《刑法》第301條第一款規定,實質上也對我國傳統性道德觀念帶來了破壞性沖擊。筆者認為法院判決還是比較妥當的:李銀河教授主張公民有身體支配權,或者說無被害人的行為不能作為犯罪處理觀點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有些道理,刑法不得已原則考慮現實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念,而該觀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立法也就應該是個動態行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法律會給予公民更多的自由,或許如同在沒有設定聚眾罪國家一樣,不把馬堯?!皳Q偶”行為作為犯罪。但我國現實國情還要將此種行為納入犯罪管轄,不是沒有直接被害人就不被國家干預,國家在必要時候還是要動用刑法來維持主流價值觀。如我國《刑法》第434條戰時自傷罪的規定表明行為人自己也不能在負有軍事義務時,通過傷殘自己身體的方式逃避履行義務,這種同樣有違背我國傳統和主流價值觀念的行為也必須作為犯罪處理。對于馬堯海案而言,法院既兼顧了法律規定又考慮了社會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在本案中即為公民個人性取向或者性道德,從而準確定罪處刑,尊重犯罪了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

篇6

(二)結果無價值論地位的反轉結果無價值論認為,不法的根源在于對法益的侵害和威脅。前文已述,結果無價值理論在日本的引進、發展一度落后于行為無價值。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二者的地位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戰后日本社會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深受美國影響,而美國從國家制度到法律思想都繼承了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個人自由、人權保障”的思想精髓,致力于約束國家權力、限制刑罰的發動。日本刑法學界更在不斷反省中認識到,過去一味推崇行為無價值論,強調行為人主觀惡性而對行為造成侵害結果不夠重視,這跟法西斯主義一樣危險。要有效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個人的自由,就一定要限制刑罰權的發動。從這點出發,強調客觀法益侵害的結果無價值論無疑比強調規范違反性的行為無價值論要先進。行為無價值論曾經的支持者也都不同程度地轉變觀點、立場,結果無價值論就是在這種不斷質疑和批判行為無價值論的過程中迅速發展完善的。20世紀60年代,小野清一郎主持全面修改日本刑法,修改草案遭到了平野龍一等大批學者的強烈批判。學者們認為草案依舊保持了過去國家至上、道德主義的立場,未能有效地限制刑罰權的發動,有違保障個人法益的法律潮流。在草案不斷被批判和修改過程中,結果無價值論和“刑法的任務是保護法益”觀念論得到了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廣泛認同,并借此次刑法修改積累了極珍貴的實踐經驗,從而順利超越行為無價值論首次在日本成為主導學說。直到今天,即使堅持行為無價值論的日本學者,也承認結果無價值論在解決戰后日本刑法機能轉化和解決現實司法難題中體現出的重大作用。特別是,以結果無價值論為優勢學說的日本刑法在其后發展出了“主觀主義、客觀主義刑法理論和“實行行為”等獨特概念,對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的發展產生了獨特而深遠的影響。在最近十幾年中,日本的社會經濟環境有了很大變化,犯罪率較上世紀也有明顯升高。結果無價值論為了限制刑罰權的發動,要求對犯罪只做最低限度的一般預防,對刑罰的特殊預防作用發揮不夠,對社會風險和無被害人犯罪也不能做出有效應對。行為無價值論出現復興的跡象。

篇7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之刑法分考十二“罰金”條有如下記載:

(1)“北朝魏及齊周并有贖而無罰金,隋唐承之,于是罰金之名無復有用之者。”

(2)《宋志》:“仁宗時,刑部嘗薦詳覆官,帝記其姓名,曰:‘是嘗失入人罪不得遷官者,烏可任法吏?’舉者皆罰金?!?/p>

(3)《哲宗紀》:“元豐八年四月,水部員外郎王諤非職言事,坐罰金。”

(沈家本)按:“宋無罰金之刑,此所謂罰金,恐即后來之罰俸也?!保?]328-331

上述材料給出了兩個信息:一、罰金之名在“北朝魏及齊周”之后不復使用。二、宋無罰金之刑,宋代文獻中的“罰金”可能是指罰俸。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沈家本的語言有前后矛盾之處:既說罰金之“名”早在北朝時就已不存在,后面卻又列舉出宋代的兩條有罰金之名的例子,或許是為自圓其說,他又將宋代的罰金臆測為罰俸。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宋代不僅有罰金刑,且罰金并不等于罰俸。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罰金”做一簡單介紹。

《說文》:“罰,罪之小者,從刀,詈,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應罰?!焙茱@然,“罰”所適用的對象為“犯法之小者”,依此推論,罰金即針對危害較輕的犯罪行為的一種經濟懲罰措施。那么“罰金”的“金”究竟指什么呢?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就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銅,也有人認為是黃金。我們知道,廣義的金是金、銀、銅、鐵等金屬的統稱,狹義的金則指黃金。如果具體到古代刑法中的罰金,則要依據其所處的時代而論,例如罰金之名始見于《周禮·職官·職金》“掌受士之金罰、貨罰,入于司兵”,這句話中的“金”指的就是銅,處罰之后交給“司兵”用于冶煉兵器;[1]427-429在漢代,罰金的金則指的是黃金,但在具體執行時也可以用銅錢抵償。雖然罰金刑萌芽于西周中期的“罰絲”、“罰帷”、“罰幕”[2]11-15,秦代的貲刑已經具有了罰金刑的性質,但“罰金”一詞在漢代才正式且廣泛地被應用于刑罰當中。北朝時封建時代的五刑基本確立,贖刑被系統化并加以確認,以至在此后的刑法史上,罰金刑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出現,但是它并沒有徹底消亡,在宋代仍然發揮著作用。沈家本先生也明明見到了宋代罰金的例證,但他為什么認為那并不是罰金而是罰俸呢?難道是宋代罰金刑徒具其名,已經不具備罰金刑的實質了嗎?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用罰金刑的特征來進行衡量,如果不符合,那就證明沈家本先生的論斷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罰金刑并未在南朝以后消失,它在宋代仍舊發揮著作用。

罰金刑所具備的基本特征為:(1)相對于贖刑而言,罰金刑所針對的都是危害較輕的犯罪行為,即“罪之最輕者用之”[1]330。(2)“凡言罰金者,不別立罪名,而罰金即其名在五刑之外自為一等”[1]330,即罰金是直接判處的財產刑,而不像贖刑“皆有本刑”,是“以財易其刑”。(3)罪刑相應原則,即要求須在判斷犯罪性質的基礎上,加入與犯罪事實密切相關的其他情況而作出判決,最終達到罪、責、刑三者的平衡。(4)罰金刑既可作為主刑,又可作為附加刑。在宋代,罰金被廣泛應用于司法、教育、人才選拔、外交、醫療等方面,所罰數量從6斤、8斤、10斤、20斤、30斤到100斤不等,適用罪行也較多,如:1)失職罪。如舉薦人才不當[3]卷199《刑法一》、培育人才不合格[3]卷157《選舉三》、奏報不實[3]卷十七《哲宗本紀》、不時報應人兵工役[4]卷299《元豐二年八月己亥》、勘造匿名文書不當[4]卷493《紹圣四年十一月癸丑》、修日歷差錯重復[4]卷497《元符元年四月丁亥》、疏于防備而致水災損失嚴重等[4]卷504《元符元年十一月己酉》。2)擅權罪。如非職言事[3]卷17《哲宗本紀一》、擅令人出備夫錢等[4]卷356《元豐八年五月丙午》。3)與朝廷禁忌之人及事有關聯。如蘇軾被竄,他曾經向朝廷舉薦過的燕懿王玄孫令也以“坐交通軾罰金”[3]卷244《宗室一》。此外,受到“蘇軾作為歌詩譏訕時事”一事牽連,司馬光等人被罰金。4)妄論朝政。如在廢郭皇后一事上,庠與御史伏合爭論,被處以罰金。[3]卷284《宋庠傳》殿中監、御史中丞許敦仁“上章請五日一視朝?;兆谝云溲允М?,乖宵旰圖治之意,命罰金,仍左遷兵部侍郎”[3]卷356《許敦仁傳》。5)贓罪。如章以強市昆山民田罰金。[3]卷345《劉安世傳》太常少卿王仲華知蘇州,徙任日冒請蘇州添給,詔罰金,冬十月戊午,移知虔州。[4]卷55《咸平六年十月戊午》前知宿州、朝請大夫盛南仲并妻三泉縣君王氏“在任贓污”,盛南仲除名,免其決流,送永州編管;王氏追封邑,罰金。6)違反外交禮制。例如遼國賀興龍節人使于相國寺、集禧觀拈香,不依舊例重行立。其館伴使副安、向宗良不合依隨,各特罰金30斤。[4]卷519《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寅》館伴官等于觀燈之夕公然廢越法制,辱國誤朝,館伴、押伴官并罰金6斤。[4]卷456《元六年三月丁亥》以承勘北人入霸州榷場事,不依朝旨,妄有申請故,瀛州通判陸元長罰金20斤[4]卷499《元符元年六月壬辰》。7)欺詐罪。如兩浙提點刑獄、太常博士皇甫選以部內系囚悉寓禁他所,妄奏獄空,罰金30斤,徙江南路。[4]卷73《大中祥符三年正月己未》

除上述內容之外,宋代“罰金”還有幾點需要交代:其一,可以被作為侮辱刑使用。《宋史》卷157:“其犯降舍殿試者,薄罰金以示辱”。當時,也有大臣對這種處罰形式提出了質疑,《宋史》卷328:履以大臣多因細故罰金,遂言:“賈誼有云:‘遇之以禮,則群臣自喜?!撼记胰唬瑳r大臣乎?使罪在可議,黜之可也;可恕,釋之可也,豈可罰以示辱哉!”[3]卷328《黃履傳》其二,既可以作為主刑獨立使用,例如重修熙寧日歷官周所進熙寧夏季日歷差錯重復,罰金8斤。[4]卷497《元符元年四月丁亥》也可以作為附加刑,如吏部郎中方澤等坐私謁后族宴聚,罰金、補外。[3]卷18《哲宗本紀二》有時還被用作替代刑,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朝廷法外開恩對罪犯從輕發落時或由于權勢的左右導致重罪輕罰,這時的罰金經常被作為象征性的處罰。例如右千牛衛將軍世獎等5人坐私接賓客,罪至徒二年,但由于“上特寬之”,所以免追官勒停,聽罰金。[4]卷285《熙寧十年十一月己酉》中官裴彥臣建慈云院,戶部尚書蔡京深結之,強毀人居室,本應重為降責,但由于章力保,僅處以罰金。[3]卷346《常安民傳》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宋代的“罰金”完全符合罰金刑的四個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宋無罰金之刑”這句論斷是不正確的,換句話說就是“宋代有罰金之刑”。問題到這一步似乎已經解決了,其實不然,因為在宋代還有一種酷似罰金的刑罰即“罰銅”,它與罰金并行于宋代并且也完全具備罰金刑的基本特征,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由于“金”在古代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因此罰金自從在漢代被正式且廣泛運用之后,一般而言就包括兩種含義,但像宋代這樣“罰金”與“罰銅”分別以獨立的名稱并行于同一朝代且非常相似的情況則極少見,二者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對此再做探討。

宋代的各種文獻中有大量關于罰銅的記載,但是以往的宋代法制史研究大多著眼于肉刑、勞役刑、死刑等刑罰,對“罰銅”則缺乏必要的關注。筆者通過綜觀各類文獻記載,歸納出宋代罰銅約有1斤、2斤、4斤、5斤、6斤、7斤、8斤、9斤、10斤、20斤、30斤、30余斤[4]卷505《元符二年正月甲子》(注:《長編》卷505:“詔涇原路經略使章擅違朝旨,前后奏報異同,特罰銅三十余斤?!卑矗毫P銅30余斤僅見此一例,此處罰等級明顯缺乏操作性,“余”字疑衍。)、40斤、60斤、80斤、90斤、100斤、120斤等18個等級。[5]卷161《紹興二十年正月庚子》(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1:“監察御史湯允恭面對言:‘古有金作罰刑,蓋先王不忍之心,民知有誤,稗出金以當其罪。后世著在律文,有罰銅之條,自一斤至百有二十斤而止?!卑矗毫P銅120斤僅限于文獻記載。(另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之七七),筆者尚未發現此類案例。)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適用相應數量的罰銅,適用對象主要是官吏,針對平民百姓的非常少。罰銅的適用范圍很廣,在司法、財經、軍事、科舉、外交以及醫療等方面均有大量的例證。罰銅的適用罪名主要有七大類:一是失職罪。這一類事件最多,如舉薦不當、斷獄稽違、受命勘察河事而不親往、斷案定刑不當、失入人死罪、考校不當、預算不準、勘察不實、邊界守衛不嚴、失察致費官錢過限等。二是擅權罪。如擅阻查案、擅自借兵、擅役保甲等。三是違紀罪。如泄露機密[6]33,私赴妓樂宴會等。四是贓罪?!端涡探y·名例律·以贓入罪》將涉及錢財的犯罪行為歸為六類,統稱為“六贓”,六贓為一切贓罪量刑的標準,六贓之外涉及錢物的犯罪,皆歸附于六贓論罪。如閉訾家口不當、鑄錢怯薄、以病篤私易官馬、侵占民田等。五是欺詐罪,如妄奏獄空、隱瞞案情、官司糾舉不實、故草制詞不中本情等。

罰銅既可以作為主刑獨立使用,例如祠部郎中趙令鑠以道遇叔祖宗晟不致敬,罰銅4斤。[4]卷331《元豐五年十二月戊辰》也可以作為附加刑,如濰州防御使克諶、饒州防御使克懼“以遇慈圣光獻皇后虞主,坐道旁不起”,各追一官,罰銅9斤,停朝參、俸給。[4]卷303《元豐三年四月甲寅》有時還作為替代刑,這種情況大多出現于“會赦”或“該德音”之時,如“坐擅役保甲”,大名府王拱辰罰銅10斤,館陶尉姜子厚、寇氏尉桑嘉之、知縣鄭僅各罰銅8斤。會赦,特責之[4]卷347《元豐七年七月乙卯》。步軍副都指揮使宋守約“坐以待衛司雜役兵給球使令”,當私罪流,該德音,罰銅30斤,追罷其子球除合門祗候指揮[4]卷244《熙寧六年四月庚辰》。罰銅的具體數量依據所犯罪行的性質、造成危害的程度以及罪犯的職責而定,其中,以罰10斤、20斤、30斤最常見。

在宋代,罰銅大多被用于罪行較輕、危害較小的情況,經常是象征性的處罰,即《長編》卷367所記載:“小有罪犯,輒罰銅謝過”。這種處罰辦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容易導致部分官員惰于職守、罰銅以求自保,例如在懲治賊寇一事上,罰銅就起到了消極的作用,正如右正言余靖所說:“以常情言之,若與賊斗,動有死亡之憂,避不擊賊,止于罰銅及罰俸。誰惜數斤之銅,數月之俸,以冒死傷之患哉?”[4]卷141《慶歷三年六月甲子》事實上,盡管罰銅被廣泛使用,但處罰后的交納工作進行的并不順利,王安石就曾說:“自熙寧五年至今罰銅者,凡千數百人,開封府不能催納了當,又不依條矜放,極為擾人?!保?]卷251《熙寧七年三月戊午》

在上文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對宋代的罰銅與罰金做了一番比較,如下所示:

1.二者的適用范圍及適用罪名都較廣,涉及到教育、人才舉薦、外交、醫療、財政等領域的官吏失職罪、擅權罪、贓罪等類型的犯罪行為,且相對而言危害都較小。

2.二者性質相似,均可被作為主刑及附加刑;均符合罪刑相應原則,當然,由于外來因素如“大赦天下”及權勢的干擾,有時也會出現重罪輕罰的不合理現象,但這種情況不占主流。

3.與罰金一樣,罰銅也是直接判處的財產刑,且在所罰“銅”、“金”等級中,二者均以10斤、20斤及30斤最常見。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以為可以認定宋代的罰銅屬于廣義的罰金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罰金刑,這就又為證明“宋無罰金之刑”的錯誤論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既然罰金刑的“金”本來就包括銅和黃金,那為什么在宋代還會有“罰銅”一說呢?最后實際交納的到底是“銅”還是“金”?這要從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金屬貨幣的使用以及金屬冶煉技術來進行考察。我們知道,罰金在具體執行時所實際征收的“金”并非一定就是黃金,而大多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而定,例如漢初也有罰錢、谷、縑的,但以罰黃金為主[11]9-10,因為漢代尤其是西漢黃金的儲量非常大,甚至是“黃金泛濫”。[7]14宋代采用膽銅法冶煉銅,從而使銅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黃金的儲量相對較少,“為難得之貨”[3]卷296《杜鎬傳》,因此極少被用于刑罰當中,即便是用于代表皇帝權威的賞賜所用的黃金,數量也很少,例如30兩[3]卷325《王傳》、100兩[3]卷266《王舉正傳》、200兩[4]卷196《嘉七年三月辛亥》、300兩[3]卷324《石普傳》、400兩[3]卷278《雷有終傳》、3000兩等等[3]卷246《魏王傳》,不像漢代時“動輒五百斤、千斤、萬斤及幾十萬斤”[7]14。由于黃金難得而銅易得,罰金刑在宋代所最終征收的實物絕大多數是銅,所以在許多情況下,罰金徑直被具體化為罰銅就不難理解了,換言之,罰銅是罰金在宋代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作為一種刑罰,罰金一詞并未退出刑罰體系,在一些地方還有交互出現的情況。為更進一步說明問題,下面我們再來看幾組史料:

第一組:

1)《長編》卷401:“詔姚麟罰銅八斤,以殿前司言,步軍司擅勾抽捧日指揮人救父故也?!毙∽⒂小叭舫⒅沽盍P金”句。

2)《長編》卷427記載朝廷對蒲宗孟等人處以罰銅十斤,安燾不滿于這種處罰,他認為:“蒲宗孟不遵詔條,政事慘酷,監司坐視,無所按舉,薄責罰金,未足懲戒?!?/p>

3)《宋史》卷464:“瑋,選尚兗國公主,積官濮州團練使。以樸陋與主不協,所生母又忤主意,主入訴禁中,瑋皇恐自劾,坐罰金?!薄堕L編》卷192:“……瑋惶恐自劾,……免降官,止罰銅三十斤,留京師?!?/p>

4)《宋史》卷355記載李南公與范子奇因在“開迎陽埽舊河,于孫村置約回水東注”一事上前后意見矛盾,為御史所論,詔罰金。《長編》卷374也記載了此事,對范、李二人的處罰是“各罰銅十斤,展二年磨勘”。

第二組:

1)《長編》卷102:“判刑部石宗道罰金八斤,詳覆官梁如圭罰銅十斤?!?/p>

2)《長編》卷500記載曾布和皇帝在討論“祖宗以來,宰輔未有放罪者”這個話題時,上曰:“元豐中曾罰銅”,布曰:“唯元豐曾罰金”。

第一組四則材料有一個共同點,即“罰金”往往是“罰銅××斤”的省稱,如材料1)罰金即罰銅8斤,材料2)罰金即罰銅10斤。且《宋史》多采用“罰金”一詞,而《長編》多采用具體的罰銅數量。這種語言表述上的差異正可以說明二者的密切關系,但到底在什么情況下征收“銅”或“金”,僅從文獻中我們無法明確判定,不過,依據上文對于宋代銅與黃金儲量的分析,我們可以推定:在大多數案例中,“銅”為“罰金”在宋代的最終體現物。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我們才可以肯定的確交納的是“金”,如第二組材料的1)。此外,在特定的語境中,二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有差別的,罰金有“罰以示辱”的功能,如第二組材料的2)。

最后,還須特作說明者主要有:

第一,及至宋代,各種金屬的稱謂已趨成熟,如見諸文獻的就有黃金、白金(銀的古稱,鉑的俗稱)、銀、銅、鐵、鉛、錫等,所以,雖然“金”從廣義而言是金屬的統稱,但在宋代,如果說“罰金”,其“金”就確指黃金,至于實際征收的實物是什么,則是另外一回事。事實上,“金”在宋代多全稱為“黃金”,也有省稱“金”的,但多是承上文而省。[3]卷296《杜鎬傳》之所以稱“罰金”而非“罰黃金”,是因為“罰金”是源起較早的一種正式刑罰名稱,易名則不妥,故沿用之。那么“罰金”之“金”會不會是“白金”的省稱呢?這一疑問完全可以排除,一則“罰金”的“金”從來就只在銅與黃金之間跳轉,筆者目前尚未發現代指白金的例證。二則黃金、白金在宋代絕無混淆之例,區分地很清楚,如“賜黃金三千兩、白金一萬兩”[3]卷246《魏王愷傳》,“今用上下庫黃金、白金、銅錢九百萬”[3]卷384《衡傳》。此外,罰銅不等同于罰銅錢,理由是:(1)前者以“斤”論,而后者以“緡”為單位。(2)在宋代,罰銅與罰錢并行不悖,《慶元條法事類》記載“贖銅”的銅1斤可折算成120文銅錢交納[8]卷76《當贖門·罰贖·斷獄格》(注:按:也可折合成一定的鐵錢,《長編》卷19《太平興國三年正月辛亥》:太宗令川、峽諸州犯罪可贖者,“每銅一斤,輸鐵錢四百八十”。),據此推知罰銅也可以折合成一定數量的銅鐵錢交納,但具體的換算比例尚缺乏文獻支持。至于罰銅與贖銅的關系,有學者認為二者是一回事,筆者不敢茍同,擬另具文討論,此不贅述。[12]86

第二,罰金與贖金關系密切。例如后軍統制韓世忠以不能戢所部,坐贖金??笛裕骸笆乐覠o赫赫功,祗緣捕盜微勞,遂亞節鉞。今其所部卒伍至奪御器,逼諫臣于死地,乃止罰金,何以懲后?”詔降世忠一官。[3]卷375《滕康傳》在這條材料里,罰金和贖金是一回事。還有兩例表明二者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大理寺丞李穎士奏論“州縣斷獄蔽訟,贖金之弊,變成罰金,多至數百緡,人為破產”。再如“以本路將官宋整實病而攝入禁,致觸階而死”,河東路經略使、龍圖閣學士、朝請大夫曾布特降一官,管勾麟府軍馬趙宗本特追兩官勒停,知麟州王景仁、通判魏緡罰金有差,并沖替,同簽軍馬司事折克行贖金。[4]卷437《元五年正月己丑》戴建國認為:對朝廷官員來講,罰金就是贖金,二者可以換稱;對平民百姓而言,二者是不能等同的;少數民族犯人用來抵消刑罰的錢財稱“罰金”,不叫“贖金”。[12]86

第三,宋代的罰金并不像沈家本所說的“恐即后來之罰俸也”。二者所適用的對象、處罰的方式等都不同:罰金既適用于官吏也適用于百姓,而罰俸只適用于有經濟收入的朝廷官吏,是通過扣除俸祿來懲罰官吏犯罪行為的刑罰;罰金處罰時以“斤”、“兩”論,而罰俸者以半月為一等[8]卷76《當贖門·罰贖·名例敕》,依官品高低定其數額。如太宗端拱元年大臣徐鉉和張議定廣安軍安崇緒一案失誤,各被罰一月俸。[9]卷170《刑九》宋律規定:凡給予罰俸處罰的官吏,“不在官蔭減等之列”。[8]卷76《當贖門·罰贖·名例敕》罰俸與罰金相比顯然不同,此外,它與罰銅也不同,例如右正言余靖言:“且以常情言之,若與賊斗,動有死亡之憂,避不擊賊,止于罰銅及罰俸。誰惜數斤之銅,數月之俸,以冒死傷之患哉?”[4]卷141《慶歷三年六月甲子》再如“甲辰,前權三司使李咨落樞密直學士,前領計置司劉筠、……周文質各罰銅三十斤,樞密副使張士遜、參知政事呂夷簡魯宗道各罰一月俸?!保?]卷104《天圣四年三月甲辰》

第四,據筆者所見,除罰金、罰銅、罰錢之外,宋代還有罰直、罰直食錢、罰俸、奪俸、贖銅、贖金等處罰形式,他們之間關系如何,筆者擬另撰文辨析。

[參考文獻]

[1]沈家本.歷代刑法考[M].北京:中華書局,l985.

[2]邵維國.中西方社會罰金刑起源比較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1-15.

[3]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趙鐵寒.宋史資料萃編.第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6]李心傳.舊聞證誤[M]∥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7]唐任伍.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J].史學月刊,1989(5):14-20.

[8]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M].北京:中國書店,1981.

[9]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篇8

(2)現在風險所牽涉的對象具有非常大的廣泛性。也就是說,在風險社會下的風險可能對我們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造成極大的損害,這種損害是全世界都會遭受的,與任何國界、地域毫不相干,在這樣的損害面前,任何國家、民族、種族,都是平等的受到損害。

(3)在風險社會里,人們所遭遇的風險是無法評估的,因為新的風險因素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內在的因素及外在的很多影響,同時,我們所面臨的風險是各種社會制度下的產物。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對整個地球造成了極大的環境及生態污染,這都將成為一種風險的組成部分。

(4)我們所面臨的風險存在于很多方面,作為現代人類工業化社會的正常后果,這種風險將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且,在人類毫無休止地追求更完善生活、無休止地對大自然進行破壞以獲得舒適便利生活的同時,這種風險的陪伴將不會停歇和消除。

(二)風險社會下食品安全的屬性由風險社會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人類面臨著威脅其生存的由社會所制造的風險,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全球化趨勢結合在一起,社會的中心將是現代化所帶來的風險與后果。同樣,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食品中若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就會對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依照我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在食品的加工生產及銷售過程中,需要對食品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既然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有風險評估判斷,那么食品安全概念也具有幾個基本屬性。首先,食品安全的發展變化性。我們知道,現在食品的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整個食品安全問題也是科學技術的把關問題。在人類食品的發展史上,每一次食品生產的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如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轉基因食品、保健食品的出現,都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當然,世界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爆發,也不斷讓人們對公共衛生和整個食品加工體系和處理方法加以重視。其次,食品安全的經濟性。食品作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對我們人類是不可缺少的。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和農產品的特點,不斷研發各種食品。但是,在很多食品安全案例中,食源性疾病的發作也對本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例如,我國在2008年爆發的影響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全國的牛奶產業受到極大的影響,對各省乃至全國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當然也引發了消費者對奶粉業的不信任。再次,食品安全的社會性。由于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及世界性的問題,因此,不論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會涌現不同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在于當時的人們是否對同時期的食品安全給予足夠的重視。當然,由于各國發展水平不同,每個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點也有所不同。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人們所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在于本國或者世界內由于科學技術的良好發展引發的具體問題,比如如何提高轉基因食品在人類食品運用中的完善,如何加大食品安全中的科技含量等;而在發展中國家或者食品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的國家,對食品安全所側重問題就是賴以生存的食品的質量問題,如食品中是否摻有有毒有害的物質或者食品中是否包含了假冒偽劣的材料等。所以,食品安全問題實際與國家或者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這些特性對于構筑確保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關系性要求利害關系人均可參與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關系,行政對于食品的安全性負有說明責任。而可變性則要求行政機關要及時履行自己的危險防止責任,在必要時應撤回原行政行為,當然也可能會產生損失補償的問題,同時還要求對風險管理制度、方法、手段定期做出再審查、再評估,實施不斷完善的過程化管理。

二、風險社會視野下我國食品安全刑法保護之反思

從我國刑法中有關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來看,已經有很多風險思想的體現,例如我國刑法第144條規定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眾所周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一個典型的抽象危險犯,即只要食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即使沒有造成損害結果,也構成該罪。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刑法有關食品安全的犯罪與風險刑法理論的預防性體現的還很不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刑法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方面絕大多數屬于結果犯或具體危險犯,這樣的規定與風險預防思想并不相符。比如我國刑法第140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現在一般認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侵害的客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既然以市場經濟秩序為法益,那么,只有偽劣產品投入市場,并且投入市場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從銷售金額看來達到刑法規定的程度,才能判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干擾,需要刑法的出擊予以保護。因此,依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刑法規定,生產者、銷售者所生產或者銷售的偽劣產品是否達到銷售金額較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罪要素,因為根據具體的銷售金額能判斷出生產者、銷售者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過程中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多大的損害結果,這也反映了我國很多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相關犯罪是結果犯或者具體危險犯。其次,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監測等方面考慮了風險預防的原則,但是我國現行的刑法規定是否與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在風險預防方面進行了很好的銜接呢?例如,為了提前預防風險的傳播,我國《食品安全法》在規定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等舉措的同時,也在很多條文上規定了生產經營者的一系列作為義務,如依照我國《食品安全法》第34條的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并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對于那些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但是我國刑法規定中并沒有結合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范規定如果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履行這些健康檢查義務而造成食品衛生方面的損害結果時,該對這些食品生產經營者如何定罪處罰,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中,有關食品安全的不作為型的犯罪很少,并且由于不作為理論本身在刑法理論中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難題,依照不作為理論,如果行為人負有某種法律義務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因此造成損害結果的應該被追究法律責任??墒菍τ谝欢ㄐ袨槿俗肪科湫淌仑熑蔚淖锩J定問題該如何決定,卻一直是個難題。尤其針對刑法分則沒有具體規定,僅靠刑法總論加以分析的不純正不作為犯的罪名確定問題,一直是個難解的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生產經營者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34條關于健康管理的規定,沒有履行相應的健康檢查義務,從而造成重大食品安全損害后果的,似乎也難以依照現行刑法的相關規定來進行定罪量刑,這就是源于我國刑法規定與食品安全法相關規范之間的不協調所致,也就是我國刑法在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缺乏食品安全法中所體現的風險預防的思想。

三、風險社會理念下食品安全刑法保護之完善

所謂風險社會,如前所述,按照德國學者貝克的思想,就是指現代工業化社會具有的一種風險性特征。貝克在總結風險社會的特點時,將現代風險與傳統的自然風險進行了很多的比較,他認為現代風險大多是由于人類不節制地開采所造成的人為風險,這種風險會給我們整個世界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后果,在這樣的損害面前,沒有國界地域的區分,任何人、任何階級都會受到這種風險的影響,并且由于人類在不斷地追求生活的更高層次,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更多的所謂幸福生活的“附帶品”,這樣,現代的風險是不可消除的。那么,在這樣的不可避免的風險面前,我國刑法應適當作出調整,以適用現代社會下風險預防的理念。

篇9

英文封面

原創性聲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正文:第一章,第二章.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二、格式要求

頁面要求:每一節從奇數頁開始

頁眉要求:每一節的首頁沒有頁眉;

每一節的單雙頁頁眉不同即:每一節的雙數頁碼的頁頁眉相同,為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而單數頁的頁眉為第..章章標題

頁碼要求:摘要之前沒有頁碼,摘要至正文之前頁碼為羅馬數字。i , ii或I,II,..

正文頁碼為1,2,3,4

致謝及之后的所有頁碼和正文不同,重新從1開始,格式不限

篇10

(1)所有的操作都在開始標簽下的此欄。

(2)右鍵想要設置的樣式修改字體、段落等。具體設置可以參考格式正確的文章的設置值。

(3)在需要設置的地方點相應的樣式即可。

第二步:給圖表編號

畢業論文格式調整方法[轉]

(1) 所有操作在引用標簽的題注欄。

(2) 光標置于需要插入圖編號的地方,點擊引用插入題注新建標簽設置標簽名圖點擊編號設置編號格式

(3) 在需要插入圖編號的地方點擊插入題注并選擇剛剛設置的標簽確定。

插入表編號的方式相同,新建一個標簽表即可。

第三步:生成目錄

(1) 對目錄的操作在引用標簽頁下

(2) 對目錄的操作在 目錄欄

(3) 對圖表目錄的操作在題注欄

第四步:給文章分節

(1) 頁面設置的功能都在標簽頁面布局下的頁面設置欄

(2) 根據要求,每一節(論文結構中提到的每一個小點)要從奇數頁開始,因此

① 光標置于每一節的末尾(確保是末尾,除了回車之外沒有其他符號)

② 點擊頁面布局分隔符奇數頁

由于加入了奇數頁分隔符,如果此頁是奇數頁,則會有一個偶數的空白頁隱藏,比起直接用回車敲出來的空白頁,它的好處就是空白頁不會有頁碼和頁眉頁腳,是完全的空白。

第五步:頁面布局

對于沒有頁邊距規定的論文,直接在別的論文的基礎上查看頁邊距設置,然后設置即可。重點設置的地方有頁面布局頁邊距,頁面布局縮進、間距,見上圖。

第六步:頁眉頁腳

雙擊頁眉或頁腳所在的位置,即每頁第一行的上方或最后一行的下方,出現如圖的界面:

(1) 在此主要需要注意的欄有:頁眉和頁腳、導航、選項、選項、位置

(2) 對每一節:首先設置位置,并勾選選項中的首頁不同、奇偶頁不同,顯示文檔文字

(3) 設置頁眉最好按照順序,從文章的最前面開始,一節一節設置,否則會因為word默認的選中了鏈接到前一條頁眉而使頁眉亂掉。

① 設置封面的頁眉不要頁眉的情況

1. 在封面頁雙擊頁眉,出現頁眉頁腳的設計界面

2. 點擊頁眉下拉菜單的刪除頁眉

3.點擊開始標簽,點擊正文樣式(此步去掉了頁眉橫線)

② 設置封面之后的每一節的第一頁(節的首頁)不要頁眉的情況

1. 在封面之后的第一節(一般是英文封面)的首頁雙擊頁眉,出現頁眉頁腳的設計界面

2.確保選項欄的首頁不同、奇偶頁不同,顯示文檔文字已選中此步可以區分現在正在編輯的是首頁、奇數頁還是偶數頁(現在我們設置的是節的首頁)

3.選中 導航欄的鏈接到前一條頁眉此步可使頁眉和上一條相同(指的是同類型的上一條,比如上一條首頁,上一條奇數頁等..),由于我們的封面頁是沒有頁眉的,因此這一條也是沒有頁眉的,如此往下,即可達到每一節的首頁都沒有頁眉。

4. 對下一節,重復i~iii步驟,直至所有的節都已經設置完畢。

③ 設置奇數頁頁眉即:每一章的奇數頁頁眉都是不一樣的,是章的標題,或者摘要、目錄等節的標題

1. 注意:從第一個超過三頁的節開始。

2. 在每一節的第三頁(或每一節的首頁之外的任何一個奇數頁)的頁眉處雙擊,出現頁眉頁腳設計界面

3.點擊頁眉下拉菜單的空白

4. 如果是第一次編輯奇數頁頁眉,則鏈接到前一條頁眉不可用,無視之。如果該選項可用,確保取消選中此步可以確保每一節的奇數頁頁眉不同

5. 編輯頁眉文字

6. 對下一節,繼續i~v步驟,直至所有的超過三頁的節都已經設置完畢。

④ 設置正文之前的所有節的偶數頁頁眉包括摘要Abstract,目錄圖目錄表目錄,它們的偶數頁頁眉格式為論文題目:摘要,論文題目:Abstract等。

1. 注意:從第一個超過兩頁的節開始。

2. 在每一節的第二頁(或每一節的首頁之外的任何一個偶數頁)的頁眉處雙擊,出現頁眉頁腳設計界面

3.點擊頁眉下拉菜單的空白

4. 如果是第一次編輯偶數頁頁眉,則鏈接到前一條頁眉不可用,無視之。如果該選項可用,確保取消選中此步可以確保此處的偶數頁頁眉不同于前一條。

5. 編輯頁眉文字

6. 對下一節,繼續i~v步驟,直至所有的正文之前的超過兩頁的節都已經設置完畢。

⑤ 設置正文以后的頁眉即每一章的偶數頁頁眉都是一樣的,是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

篇11

“可罰違法性理論”的中國體現

篇12

篇13

二、被害人權利保護在訴訟程序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中賦予了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地位,但是仔細的研究具體的條文不免會發現其實對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具體權利的規定并不夠完善,導致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權利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對刑事被害人的保護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1.啟動訴訟程序中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性權利未得到充分的體現。根據我國現在的《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現行的刑事案件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只是把被害人的控告、報案的犯罪行為當作是形式立案材料的來源之一,刑事被害人并沒有真正的實現控訴職能,至于是否立案則需要等待公安、司法機關對案件的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才決定立案,因此被害人如果想主張權利必須先控告、報案,否則并不能進行刑事訴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