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奧巴馬經(jīng)典演講稿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東西來教導我們的孩子呢?其實中國文化里也有很多這樣的經(jīng)典,難道我們沒有信心用自己的東西教育孩子?非要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文化基因來塑造我們的孩子。
網(wǎng)友小溪向西流:
雖然現(xiàn)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但民族的文化也要傳承。如果讓中學生們接觸的都是外國的東西,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會不會越來越低?這所學校的做法簡直是在拿中華文化做賭注嘛。
網(wǎng)友環(huán)大西洋:
學校領導是在嘩眾取寵嘛,奧巴馬的這個演講稿內(nèi)容其實和我們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內(nèi)容是一脈相承的,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只不過是加了個黑色的皮膚和總統(tǒng)的外衣而已。現(xiàn)在的人啊,為什么一見到美國、總統(tǒng)之類的字眼,就趨之若鶩呢?
網(wǎng)友茶葉與咖啡的糾結:
我們?yōu)槭裁匆蠈W?中華文化早就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為振興中華而讀書”,那就是“為中華復興而上學”……奧巴馬的演講稿內(nèi)容,還能比這些內(nèi)容更有內(nèi)涵嗎?但我就想不通了,為什么那么多的中華文化,我們的學校視而不見,卻一味地去學習人家的東東。
網(wǎng)友我愛傳統(tǒng):
文化是有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我不否認奧巴馬的演講內(nèi)容有積極作用,但他的演講內(nèi)容與我們的國情相符嗎?請記住,美國建國還不到300年,而中國是有著5000年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美國人的思維和我們的思維并不相同,對美國學生有益的文化取向,對中國學生未必適用。
網(wǎng)友圣人門徒:
敬愛的教育工作者,別鬧眼子了,好不好?請你先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學習、修身的內(nèi)容教給我們的中學生后,再放眼世界,好不好?自己的東西還沒有學會,就把人家的拿來琢磨,除了讓自己引起關注外,我不知道你們的初衷還有啥。
網(wǎng)友玻璃夕陽:
想讓學生開闊視野,你學校也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學生都來學習奧巴馬的演講稿啊,你可以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選擇,為什么要越俎代庖?不就是因為這樣做容易引發(fā)社會關注,學校和領導容易出名嗎?
網(wǎng)友天天向上:
中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文化取向也很單純,作為中國學生,自家的文化取向還沒有定型,就去搞一些西方的,豈不是本末倒置?所以,我建議,讓我們的中學生先把祖國的價值取向搞掂,再涉獵一些西方價值觀。
網(wǎng)友I LOVE ME:
篇2
麥克拉姆表示,19世紀“英式英語”為國際主流,到了20世紀“美式英語”躍升為通用語。而在21世紀的今天,“全球英語”的時代來臨了。欲在中國與印度尋覓機會的商務人士,更應好好學習“全球英語”。因為,甚至英文為母語的人士若不會“全球英語”,將處于不利地位。
他認為,若想真正了解“全球英語”,應好好研究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尤其是他的崛起過程與超越國界的語言藝術。“奧巴馬的確是個經(jīng)典例子。他由來自美國堪薩斯州的母親帶大,住過夏威夷與印度尼西亞,也有肯尼亞血統(tǒng)。不過當他開口時,幾乎不用任何調(diào)整就能夠普遍讓人理解。”他說,像是“Yes We Can”便成功席卷全世界。另外,日語學校以奧巴馬的演講稿作為英語教材也是一例。在中國,學習英語有一種相當特殊的方式,被人稱作“克立茲學習法”的“瘋狂英語”(Crazy English),透過大聲朗誦英文建立學生自信心,潛移默化后成績確實大幅提升。此方法迅速傳播開來,目前中國有成千上萬人用此方法學英語。
篇3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314-02
一、引言
政治演講是演講者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宣傳自己的政見的演講。這類演講涉及的往往是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因而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說服性和政治傾向性。
語言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演講者為了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該黨的良好形象,對其今后在政界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會巧妙地運用一定的語言技巧與策略。在演講中大量使用人稱代詞,演講者不僅表明自己意識到聽者以及他們的存在,還能表明自己對聽者的態(tài)度和她們之間的關系,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并取得共鳴。本文以希拉里·克林頓的退選演說為例,分別對演講中使用的第一、二、三人稱代詞進行人際功能分析,予以揭示希拉里·克林頓是如何運用人稱代詞來增加演講的說服力,從而出色的完成此次演講的。
二、理論框架
(一)人稱代詞
英語人稱代詞是用來表示行為動作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英語共有三種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指說話者或?qū)懽髡撸瑔螖?shù)l,復數(shù)we;第二人稱代詞,指說話的對象或?qū)懽鞯膶ο螅瑔螐蛿?shù)都是you;第三人稱代詞,指說話者和說話的對象以外的人或物,單數(shù)有三個:陽性he,陰性she,中性it,復數(shù)都是they。但是,語用學把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語言交際視為受各種社會規(guī)約制導的社會行為,言語行為的意義即話語的意義要通過語境才能解釋和確定。因此,人稱代詞的語用意義也是可以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人際功能
根據(jù)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思想,語言是一個意義系統(tǒng),主要用來表達三種意義: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及語篇意義,稱為三大純理功能。
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和情態(tài)來實現(xiàn)。韓禮德認為,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最基本的角色只有兩個:“給予”和“需求。交往中所交換的可以是貨物和勞務,也可以是消息。把兩個交際角色和兩種交換物組合起來,便構成了通過“語氣”系統(tǒng)來區(qū)別的四個言語功能:提供、聲明、命令和問題。主語是語氣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稱代詞充當主語是最常見的語法手段。人稱代詞在演講中不僅用于指代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而且還反映了他們之間一種特定的關系。因此,人稱代詞的指代極少是“中立的”,在政治演講語篇中,更是如此。筆者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希拉里退選演說中人稱代詞承載的人際意義,旨在提高英語學習者對政治語篇的理解力和欣賞力。
三、演說背景簡述
演說是從省略取得。希拉里·克林頓的退選演說發(fā)表于2008年6月7日,以此宣布總統(tǒng)競選失敗。她的演講足足講了30分鐘,期間有幾十次的掌聲和歡呼,演講中,希拉里對奧巴馬贊美之詞,簡直無以復加。這不能不讓人感嘆政治家的靈活。希拉里·克林頓的這段退選演講堪稱經(jīng)典。
四、人稱代詞的人際功能分析
希拉里的退選演說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感謝選民、重申政見、支持奧巴馬和對于女性的意義、鼓勵號召。本文節(jié)選了鼓勵號召選民的部分,共有33個句子,分析了人稱代詞在演講中的使用情況。在這一部分,希拉里共使用人稱代詞90個,其中第一人稱60個,占66.7%;第二人稱23個,占25.6%;第三人稱7個,占7.7%。
(一)第一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單數(shù)I和第一人稱復數(shù)we。
1、第一人稱單數(shù)I
第一人稱單數(shù)I突出了演講者個人,揭示演講者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I(包括賓格和所有格)在希拉里的退選演說中出現(xiàn)了27次,占該演說中所有人稱代詞的30%。在退選演說中希拉里使用I作為句子的主語,目的是想強調(diào)自己的一些個人的政見,還有對支持的她的民眾做出的鼓勵和承諾,展示了希拉里的力量和決心。
例1:So today I'm going to count my blessings and keep on going.
例2: And that is why I will work my heart out to make sure that Senator Obama is our next president.
例1、例2中I的都指的是希拉里本人。希拉里在此處選用I作為陳述的主語,目的在于向廣大民眾展現(xiàn)自己的個人意志,雖然退選,仍然在號召民眾為自己的國家盡力,體現(xiàn)了她的謙遜大度,這正起到了她這篇演講的作用。
2、第一人稱代詞復數(shù)we
在語用學中,we的指示用法分為兩種:“包括性的we”,即包括聽眾,和“排除性的we”,即排除聽眾。在希拉里的退選演說中we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占該演說中所有人稱代詞的36.7%。希拉里嫻熟地運用了各種we這一人稱代詞,從而取得各種互動效果。
例4: We will make history together, as we write the next chapter in America's story.
例5: We will stand united for the values we hold dear, for the vision of progress we share, and for the country we love.
例句中,通過使用包括性的we,希拉里強調(diào)要讓我們緊密團結,當聽眾意識到句子的主語是we,也會產(chǎn)生同感,感到自己和希拉里之間的距離被縮短了,因而產(chǎn)生共鳴。另外,幾乎這部分語篇中使用的所有的we都是包括性的拉近了希拉里與她的支持者的距離,表明了希拉里想增進與民眾的親密感。
(二)第二人稱代詞
希拉里在其退選演說中貼切地使用第二人稱代詞you,占該演說中所有人稱代詞的25.6%,盡管出現(xiàn)的頻率比第一人稱少,但也廣泛分布在希拉里的退選演說中。you的傳統(tǒng)用法是直接指稱聽眾,它能明確地承認讀者的存在,提醒聽眾演講的話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有利于聽眾最有效的獲取演講的直接信息。
例8:And all of you will know that, because of your passion and hard work, you helped pave the way for that day.
例9:Thank you for dropping everything, leaving work or school, traveling to places that you've never been, sometimes for months on end.
首先,you的使用體現(xiàn)了演講者意識到聽眾的存在,如例8中希拉里表示:你們每個人都知道,因著你們的熱情和辛勤工作,你們已經(jīng)幫助鋪設了通往那一天的道路。通過使用三次第二人稱you,表明希拉里展現(xiàn)出了自己對聽眾及支持者的重視。其次,使用you能讓每個聽眾感覺到這個演講是為自己而設的,因而能產(chǎn)生一種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共鳴,如例9。對于支持者來說,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希拉里對自己的真誠謝意,從而更加支持她。
(三)第三人稱代詞
希拉里退選演說中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頻率較低,僅占全語篇人稱代詞的7.7%,在演說中,演講者使用they來稱呼除了觀眾的其他不在場的人。在希拉里的這段演講中,第三人稱代詞復數(shù)they只出現(xiàn)了一次。由此可見,希拉里·克林頓的這篇演講稿對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較少。
五、結語
本文從人稱代詞的人際功能角度分析了希拉里·克林頓的退選演說。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希拉里在其退選演說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稱代詞,其次是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最少。希拉里在其退選演說中非常嫻熟地利用恰當?shù)娜朔Q代詞,使得她的演說引人入勝,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也展示了希拉里的風度和勇氣。總之,解析人稱代詞在演講語篇中所承載的人際意義,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政治演講語篇的特點,同時也為我們解讀政治語篇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篇4
2. 翻譯能力培養(yǎng)舉措
2.1剖析翻譯特點,將翻譯練習滲透入課堂教學中
翻譯能力的教學無法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應當靈活地將翻譯技巧或是翻譯能力穿插在對課文的講解課上。除此之外,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下的自主學習,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豐富自身在翻譯方面的知識,通過適量的課后習題等形式幫助學生進行相應的翻譯練習與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例如要求學生閱讀奧巴馬大選演講稿,并嘗試進行翻譯,最后再結合中文對照進行閱讀。
2.2做好準備工作,在翻譯之初讓學生理解英漢語言文化差異
漢語是我們的國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也相對比較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但是,英語和漢語在語句結構、用詞、說話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是文化上的習慣差異,還有著硬性的用法差異,所以,筆者認為,在教學之初,教師一定要幫學生區(qū)分清楚,要讓學生習慣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杜絕漢化式的英語,特別要注意,避免出現(xiàn)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種漢語式英語。在用詞上,英語中一個句子只有一個謂語動詞,但是漢語卻能有很多動詞、動賓結構、連動詞等,并且名詞運用的比較多。所以,當學生在做一些英語翻譯漢語的題目的時候,一定要對詞類進行轉(zhuǎn)換,例如,要將英語中的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等翻譯為漢語的動詞。在句子結構和語序上的差異,在英語當中詞序倒裝現(xiàn)象較多。漢語的定語位置相對固定,而英語中的定語位置則較為靈活。
2.3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加上課堂翻譯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多做翻譯題目來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但是這樣的題海戰(zhàn)術只會讓學生覺得太枯燥,從而喪失對英語翻譯的興趣。翻譯是一項具有很強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講究科學性和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找一些經(jīng)典的英語電影片段,給學生在課堂上放映,然后挑一些簡單的對話讓學生試著去翻譯。例如“family” such as:father mother I love you這句話每個字母開頭就合成了family。當然翻譯題目還是要做的,教師要多傳授一些翻譯技巧,當然還是要通過做題目來把技巧轉(zhuǎn)化為實踐。
2.4設置情景課堂,讓翻譯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提升
教師可以把課堂設置成同聲翻譯的場景,在一堂翻譯課理論都講解完之后,讓學生進行操練和鞏固。教師可以把這堂課中的重點語句用用漢語說出,讓學生進行同聲翻譯;或者教師講英語學生用漢語進行翻譯,也可以把全班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教師說出漢語,讓每個小組搶答,把漢語翻譯成英語并在黑板上把句子寫出來。通過這樣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力,鍛煉了學生的寫作、翻譯的能力。英語課時安排是有限的,教師很難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足的訓練,所以課后的訓練很重要,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習小組在課后把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筆記進行整理,然后在下次英語課的時候抽出5分鐘,讓每一個小組上講臺把整理的內(nèi)容和大家分享。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