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抗旱匯報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下面,我就XX基本情況和今年以來的抗旱防汛工作情況作如下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二、抗旱防汛工作情況
由于我鄉受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導致鄉域內日照多,降雨少等明顯特點。滑坡、泥石流等時有發生,防不勝防。旱災年年發生,春旱比較突出,伏旱次之。頻繁的旱災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黃花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當前旱情汛情形勢
1、旱情方面
2、汛情方面
“久旱必有大汛”,根據過去幾年和近幾年經驗教訓,后季降水必會偏多,防汛形勢不容樂觀。我們從現在開始,對全鄉防汛險段和易發生泥石流、滑坡地段逐個排查登記,設置明顯標志牌,制定應急預案,為下一步防汛工作做好準備。
(二)已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面對嚴峻的抗旱防汛形勢,市、縣相繼召開專題會議后,鄉上及時召開全鄉抗旱防汛工作會議,認真傳達了市、縣抗旱防汛工作會議精神,總結近年抗旱防汛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2007年防汛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布署,及時組織動員各村委會、鄉直各單位要立即行動起來,積極、主動、務實地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開展好抗旱防汛救災的各項工作,確保我鄉抗旱防汛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一是建立健全指揮機構,層層落實防汛抗旱職責,鄉上成立了鄉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由鄉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各村社、鄉水站、農電站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各村也相應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層層靠實責任,形成了有組織、有物資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四是作好汛前安全檢查。我鄉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對村社及工程點進行隱患排查,督促清除,確保安全。經排查,涼水泉黑石溝舊村莊改造點有水災隱患,為此,鄉上及時指派專人與村社干部緊密配合,開挖排洪渠600米,解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高莊子山地新農村建設點,新建塘壩容量偏大,很有可能造成決堤,鄉上及時督促該村動用機械4臺,利用3天時間進行了補修,消除了隱患。真正做到了防洪、蓄水兩不誤,安全、生產兩手抓。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防洪抗旱手段單一,防洪抗旱資金嚴重不足,防汛抗旱所需物資儲備明顯不足。
二是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亟待完善。部分村社對發生的旱情、汛情反映遲鈍,信息上報不及時、統計數據不準確、情況反映不規范。
三是防汛工程設施脆弱,防洪減災體系不完善。
四是抗旱基礎仍然薄弱。缺乏水源是塬區農業水利化和救災的根本癥結。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抗旱方面
一是要提高認識,逐步實現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面對我縣十分嚴酷的自然條件,我們一定會把抗旱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堅持以防為主、防抗并舉,積極探索適合我鄉實際情況的有效抗旱模式,制定較為完善的抗旱減災工作方案,建立快速、準確的旱情監測體系,以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動性、時效性和針對性,增強抗旱應變能力。
二是要堅持科技抗旱不放松,著力提高抗旱工作質量和效益。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耐旱低耗水作物種植比例,綜合運用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料、生物微肥和抗旱劑等農業、生物、化學措施,提高農產品產量,保證糧食安全。
四是要加強示范引導,提高農民群眾抗旱工作水平。農民群眾是抗旱生產的主體,今后,我們將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專業抗旱服務組織的引導作用,通過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抗旱培訓和科普宣傳等工作,形成全民抗旱的濃厚氛圍,提高和促進全鄉抗旱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最大程度地減輕和消除旱災損失。
篇2
篇3
二、局領導赴災區視察,及時了解災情
一是2月8日我局領導陪同州委、州政府抗旱救災工作指導組、縣委、縣政府及縣級有關部門領導到南沙鎮呼山移民開發區實地視察呼山甘蔗受災情況;二是2月23日至25日我局領導陪同政協及有關部門領導前往南沙(呼山)、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嶺、大坪六個鄉鎮視察庫塘蓄水和干旱情況,并在視察工作匯報會上作了題為《××縣2009年降雨情況及2010年氣候趨勢預測》的報告。兩次實地視察,既了解了災區實際受災情況,使我局能更好地開展抗旱氣象服務工作;又及時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了干旱發展態勢,以便科學決策。
三、抓住有利天氣過程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自去年我縣出現干旱以來,我局已多次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就今年以來,我局1月26日、2月18日也實施了人工增雨作業,全縣大部分鄉鎮降中到大雨。現在看來,人工增雨作業不失為一個能有效緩解旱情的方法。我局還將根據天氣情況,抓住有利天氣過程繼續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并且我局正積極籌建、努力增加和完善人工增雨設備(請示政府增設增雨作業車載小型雷達和一輛增雨作業車),更加科學地實施人影作業,努力提高人工增雨作業效益。
四、努力拓寬氣象信息渠道
篇4
按2010年3月10日統計的數據,油菜播種面積8500畝,受災8500畝,成災5380畝,絕收260畝;馬鈴薯播種面積6500畝,受災5900畝,蔬菜播種面積3000畝,受災2800畝,成災1400畝。全鄉20688個人口,有17020人飲水困難,有2939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二、鄉人民政府落實“千方百計抗大旱、全力以赴保民生”情況
(一)認清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性。各單位、村充分認識當前旱情的嚴峻性和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性。積極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打好抗旱這場硬仗,把保障人畜飲水作為當前抗旱的首要任務。妥善安排好群眾生產生活、科學調度、開源節流,強化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采取蓄、引、抽、提等多種措施,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
篇5
按2010年3月10日統計的數據,油菜播種面積8500畝,受災8500畝,成災5380畝,絕收260畝;馬鈴薯播種面積6500畝,受災5900畝,蔬菜播種面積3000畝,受災2800畝,成災1400畝。全鄉20688個人口,有17020人飲水困難,有2939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二、鄉人民政府落實“千方百計抗大旱、全力以赴保民生”情況
(一)認清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性。各單位、村充分認識當前旱情的嚴峻性和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性。積極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打好抗旱這場硬仗,把保障人畜飲水作為當前抗旱的首要任務。妥善安排好群眾生產生活、科學調度、開源節流,強化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采取蓄、引、抽、提等多種措施,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
篇6
沉著應對冷靜決策
嚴重的旱情牽動著鎮黨政領導一班人的心,陳鎮長充分認識到旱情形勢的嚴峻性性,連夜召開黨委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措施,成立抗旱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制定下發《抗旱救災應急預案》文件,明確21個單位的職責任務,緊急下撥抗旱救災資金16萬元,及時投入抗災救災中。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保飲水、保民生、保春耕,防森林火災的要求”,發動全鎮219名機關、村(居)黨員干部,深入全鎮受災的128個村民小組,全面開展抗旱救災工作。陳鎮長更是帶領廣大干部頂烈日、戰酷暑、斗旱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旱情,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發動、組織群眾全面開展生產(來源:文秘站 )自救。
協調上下把握全局
為把旱災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他首先把爭取縣委、政府以及各科局的支持放在第一位,及時協調相關科局解決了森林撲火工具設備2萬元,受災重嚴重的新寨村、民同村抗旱救災資金2萬元,爭取到了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資金3萬元。其次,科學合理安排全鎮抗旱救災工作,鎮黨委班子三天一調度,鎮機關單位每兩天匯報一次到村民組工作情況,村(居)實行24小時值班,每天下午匯報旱情,隨時掌控災情。對災情嚴重的,他要求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進行傾斜,使干部力量、物資、資金優先保證重災區。
身先士卒靠前指揮
把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做好春耕生產放在重中之重,陳鎮長帶著水利站、農技站、產業辦、林業站等職能部門負責人,跑遍災區,親臨一線,指導抗旱救災。針對新寨、大龍、民同村的群眾飲水困難,他帶著水利站的負責人,為群眾找水源,安管線,打“水窖”;組織抗旱服務隊,為老弱病殘送去急需的飲用水。同時,要求綜治辦、隊保所,做好水資源協調工作,維護好飲用水秩序,化解水事糾紛,加強對水質的檢測、監督,確保大旱無大疫和用水安全。針對旱情對春耕生產的影響,鎮農業服務中心圍繞陳鎮長的要求,加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力度,千方百計抗旱保墑、保苗、保產,指導農民使用雙層地膜覆蓋技術達1200畝;針對森林防火的嚴峻形勢,陳鎮長要求林業站加強森林防火知識宣傳,落實森林防火責任,確保了全鎮森林防火安全。連續高強度的抗旱救災,陳鎮長盡管身心非常疲憊,但其抗旱的斗志非常高昂,決不言苦、決不言累的精神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旱情不除,抗旱不止,在他的帶領下,全鎮干部職工每天早出晚歸,放棄了每個休假日,全身心投入到了抗旱救災工作中。
篇7
其中*村、*村、*村、*村、*村五個村旱情最為嚴重。給全鎮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截止2009年12月30日,全鎮共有14609畝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受災。其中糧食作物受災3669畝;經濟作物受災10890畝,成災1215畝。小麥受災3669畝。油菜受災803畝。蔬菜受災1100畝,成災215畝。茶葉受災8937畝,成災1000畝。其他雜作物受災50畝。到目前為止,預計因災導致全鎮直接經濟損失達萬元。
二、下階段將開展的抗旱減災工作
1、加強水資源管理,強化用水調度。認真摸清水源現狀和用水需求,抓住有利時機增加水庫壩塘蓄水量。
2、積極與縣氣象局加強聯系,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3、加強抗旱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宣傳,大力推廣使用旱地龍等抗旱劑和薄露灌溉等節水灌溉技術。
4、切實抓好抗旱設施的維修養護。組織力量對抗旱提水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和維修養護,同時抓緊渠道清淤和維修。
5、開展災情核查上報工作。
三、抗旱減災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民自救意識不強,被動應付。
2、抗旱經費嚴重不足,投入偏少,不能滿足全鎮的抗旱自救要求。
3、整體抗旱能力不強,抗旱設備損耗失修。
篇8
由于連年干旱,農業灌溉用水量劇增,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加之今春澆麥用水相對集中,大部分機井出水量不足,澆麥周期比往常年延長10~13天,出現了部分村隊澆地難、吃水難問題,甚至有的已到外村拉水吃,尤其洼西村,全村僅有一眼農用機井,農業基礎條件實在太差,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也直接給群眾增收帶來極大困難。
二、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抗旱
㈠加強領導,充分發動,迅速掀起“一抗雙保”新
今春,面對較為嚴峻的旱情,縣領導進行了專題研究,并要求水務局做好含情調查和抗旱工作。我局領導非常重視,于2月29日召集各鄉鎮主管農業的副鄉鎮長做了旱情分析,并實地進行了旱情調查,同時要求各鄉鎮實行干部包村,村干部包井責任制。水務局派人下鄉檢查,對未開動的機井,要查明原因,根據不同情況,協助鄉鎮、村共同解決。
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水源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水源,一是把現有能用機井都要利用起來,坐落在白地的機井,實行遠水近調,優先保證麥田灌溉,二是實行咸淡混澆,堅持兩水并用,提高水源的綜合利用率。三是節約用水,沒有安裝地下管道的機井,要利用地面移動塑料軟管(小白龍)澆灌,決不允許大水漫灌和大畦澆灌,使有限的水資源可得到持續利用。四是對澆麥田機井任務大的要采取利用真空井抽取薄淺層淡水來幫助。五是發揚互助精神,有的井澆完后,幫助沒有完成任務的村民澆灌。不管采取哪種方法,機井都要晝夜不停,優先保證麥田灌溉,在3月底前把麥田普澆一遍。
㈢搞好抗旱咨詢和技術服務
水務局抗旱服務站,備足抗旱所需的貨源,堅持晝夜值班,節假日不休息,可送貨到門,技術人員深入農村,深入田間地頭,及時搞好服務,真正做到“農民澆地有困難,請找抗旱報務站”。
篇9
根據省水務廳《關于轉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2010年城市防汛抗旱檢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瓊水城水[2010]149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做好我市那大城區防汛抗旱工作,不斷提高城市防汛抗旱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確保城市用水安全,組織各單位于5月19日至20日進行自查。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組織領導
我市把城市防汛抗旱工作作為當前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的重要內容,加強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組織領導。組長由分管農業副市長擔任,成員由政府辦公室、農委、財政局、清源水務公司等單位的主要領導組成。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我市城鄉防汛防災規劃編制和實施,認真分析和查找我市城區防汛抗旱工作的薄弱環節,健全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切實提高我市防汛抗旱工作能力。
二、加強城市汛前檢查,確保城市安全度汛
我市對城市排水、排澇設施、排水管渠、供水、等市政設施重點部位的防汛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從檢查情況看,基本達到汛前準備工作的要求,特別是供水,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在防汛抗旱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落實好各種防汛抗臺抗旱物資、設備和搶險應急隊伍。同時,加強對基礎設施、管道安裝工地以及其他薄弱環節的檢查力度,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及時消除隱患。通過這次自查,及時疏通我市那大城區排水管渠、排水設施,確保排水設施安全正常運轉,保證城市供水公用設施的完好和正常供應,加強汛期水質檢測,保障供水安全,確保汛期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三、切實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作為城市抗旱工作的重要措施
我市加強城市用水的科學調配,提高用水效率,制定城市供水措施及調配方案,對用水單位制定用水計劃和節水目標。2010年1至5月清源水務公司投入232.05萬元,對水廠生產用材料及設備維修,以及那大城區管道搶修、安裝及相關設備維修。積極開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系統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以節水保供水,達到保障城市抗旱工作要求。
四、加強水源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通過這次檢查,督促市清源水務公司加強對水源地的保護和巡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人為破壞。為了確保我市供水安全,保證市民用上自來水,保護市區供水水源水質,省政府將松濤水庫設立為水源保護區,我市將南茶水庫設立為那大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立警示牌,并指派專人在取水點及周圍值班巡邏,做好水源的保護工作,防止污染
水質的情況發生,制定《儋州市突發供水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供水單位成立應急搶險隊伍,規劃好第二取水水源。還組織供水、制水和化驗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對患有就傳染性疾病的人員堅決調離崗位。保證供水水質,制定《水質管理制度》,不斷加強水源管理和提高制水水平,還加加強水質化驗的管理。
五、加強防汛抗旱值班和信息報送制度
嚴格落實值班制度。我市“三防”及供水企業生產崗位嚴格執行《國家防總關于防汛抗旱值班規定》,進一步加強對防汛抗旱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切實認真地從人員、物資、技術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進一步完善應急機制,加強預防能力建設,保證信息暢通,確保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有序的進行。落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實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值班制度,加強我市水庫及水廠安全管理工作,使重點設施、設備處于完好狀態;及時傳遞信息,加大水質檢測力度,做到水質檢測及時、準確,確保出廠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
六、防汛抗旱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防汛抗旱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以市為主、市鎮共管”的局面,目前,各鄉鎮都成立了以民兵為基礎,鄉鎮領導和青年干部為骨干的防汛搶險隊伍。我委也成立了技術搶險小組。由農委主任擔任組長, 青年技術骨干、黨員干部任成員。同時,市人武部加強組織民兵演練抗洪搶險技術,力爭建立一支用得上、拉得出的防汛抗旱隊伍。搶險隊伍實行二十四小時待命。做到及時發現險情,及時匯報,及時組織搶險,防患以未然,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七、物資儲備情況
篇10
按照會議安排,我就水利扶貧專項工作情況作如下匯報:
一、目標任務
1、2019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019年著力解決16個鄉49個村2184戶13218人(其中貧困人口630戶3254人)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總投資為3560.28萬元。其中中央補助336萬元,省級補助資金153萬元,縣級自籌3071.28萬元,目前到位資金2195萬元。
2、設置“村內水利工程巡管員”公益性崗位:在全縣行政村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遴選1名貧困人口,全縣共計聘請146名貧困人員承擔已建成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員。投入資金91.2萬元,全部為省級資金。
3實施綜合治理4.49公里。提升推進貧困地區防洪抗旱體系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總投資2079萬元(中央資金1654萬元,省級資金425萬元)
二、工作開展情況
1是如期開展安全飲水項目。已經完成所有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的前期工作,并與4月初在縣政務中心實施了對2019年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超百萬標段的公招工作。4月22日完成非貧困村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超百萬標段的公招工作。截止4月22日,全縣2019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涉及的49個村中已經開工建設26個村。完成麻日下依、大蓋湯孔、繞魯壯巴、繞魯俄日、沙堆科查村等5個村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并交付當地村“兩委”會使用。實現331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鞏固提升。
2是強化對“公益性”崗位的監管,根據一個脫貧攻堅收支臺賬結算周期,水利局已經與2018年9月在全縣范圍內聘請146名貧困人口為“村級水利工程巡管員”開展各項工作,已經支付2018年第四季度工資。
3是加綜合治理工作。根據前期工作安排,綜合治理工作已經完成施工招標,待公示期結束,就可以進場施工。
4是進一步加強對項目的監管。通過實地考察等形式,多次到施工現場進行監督,指派一名副局長全程跟蹤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多次深入施工現場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在此基礎上還指派技術人員一對一的對應每一項飲水工程,一方面在技術上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工程質量上起到監督。
三、存在問題
1、工程在實施過程中變數大。在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時,隨意變更水源點,導致部分村組的水源點距離村莊太遠,再加上所布設飲水管道的需要經過巖石層,開挖難度大,達不到標準,進度緩慢。
2、建成飲水工程后期管護不到位。有的村民覺得飲水工程建設是水利局的事情,那么管護也是水利局的事情,因此放松了對已建水利工程的管護,出現了冬季斷水的現象。
3、部分村民缺乏大局觀念。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在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過程中表現出不支持,不主動的態度,缺乏大局觀念,只顧眼前利益,導致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如期施工。
4、公益性崗位人員社保卡收集緩慢,目前還有部分鄉鎮沒有收齊社保卡,這個我們及時支付公益性崗位工資帶來了一定難度。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篇11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篇12
按照市農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單位的工作要點,積極開展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基地為載體,示范推廣“三新”農業技術。在全市范圍內,已建“三新”農業生產試驗示范基地8個,分別是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示范基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試驗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優新抗病花生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無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蝦連作”生態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共計安排試驗示范項目9個。所有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有實施方案、有技術措施、有專人負責,并從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保優栽培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培訓到戶、指導到田,提供全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真正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2、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市農技推廣中心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投標承擔實施“*區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農民培訓項目”、舉辦“全市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等大型培訓活動,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業技術“進村入戶”的到位率與普及率。利用《*日報》、《農技推廣》、《農作物病蟲情報》、《土肥簡報》和專業雜志刊登、發表專項技術材料近百期,同時通過“*三農網”、地方廣播電視臺和農技110等媒體傳播實用農業信息,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接受農民的技術咨詢,解疑釋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
3、高度重視,打好抗旱保苗攻關仗
針對今年春節前后麥油罕見旱情,市農技推廣中心高度重視抗旱保苗工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縣(市、區)生產一線,實地調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況,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體技術方案,并通過發放技術資料、贈送田管技術光盤等形式現場指導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東“百億糧倉”,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行動,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務于糧食生產安全開展工作。在強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監測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實現了重大病蟲預警監測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重大病蟲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蟲處置率達85%以上,即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害處置率達到70%以上,化學除草比例達到90%以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降低到3%以內,超額完成了預案目標任務。
5、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經各地農委和農技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為切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益性職能,積極調研、總結基層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創新示范站建設經驗,指導基層完善其農技服務組織建設;召開了“基層農技體系管理座談會”,就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考核評價體系、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推廣方式方法創新帶來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深入基層進行調研、總結,并出臺了《“*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機制運行創新活動”實施辦法》。
6、穩步推進農業環保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配合“國家無公害害食品行動計劃”、“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農產品質量振興計劃”的實施,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報任務;還積極強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主動聯系各生產企業,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復查換證材料匯總上報工作,布置無公害農產品專項整治自查。此外,還組織實施了新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徑流小區建設,做好小區田間管理、觀察記載、采送水樣等工作,并認真開展*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編寫《秸稈禁燒政協提案》、《2009年*市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實施方案》。
7、推進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市農委效能建設具體實施辦法,結合中心實際,布置中心效能建設工作,根據《市農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對照自身職能,分解制定單位、個人工作計劃。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在認真理論學習的同時,市農技推廣中心工會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等各項活動,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團結互助的良好風尚,強化了為民服務意識和效能意識。
8、千方百計尋機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
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大了申報農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的力度,緊縮其它開支,制定《市農技推廣中心招商引資具體實施辦法》并下發文件,千方百計抓招商引資,力爭農業項目在20*年的基礎上又再上一個新臺階,目前已編報各類農業科技項目9個。同時,加強了項目資金的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項農業科技項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繼續抓好“三情”監測,組織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秋季農業豐收。
2、繼續加強“三新”農業示范基地(片)建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篇13
三、灌區工作今年,經過各級領導的大力關心和支持,全市灌區年引水3.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2億立方米,灌溉面積82萬畝,灌溉220萬畝次。我市灌區在搞好農業灌溉,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還保證了安鋼、電廠、城市生活及部分鄉鎮企業生產、生活用水,為某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好工農業供水工作,加強水費收入,力爭年底實現工業水費入庫率達到100,農業水費入庫率達到95;協助萬金、幸福渠管理處灌區體制改革方案,完成漳南、紅旗渠、躍進渠灌區“十五”規劃,紅旗渠灌區節水續建配套續建項目正式上馬。全市灌區工程現已完成工程量:土石方1.963萬立方米,砌體0.361萬立方米,砼及鋼筋砼1.52萬立方米,完成投資425萬元,改善灌溉面積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