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油松育苗技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Chinese pine;full light seedling;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 of land;sowing;seedling management
安塞縣油松育苗,以往只能在林區林下利用林中空地進行,土地面積有限,苗木數量受到限制,不利于林業生產發展。由于油松是喜光樹種,幼苗期能耐一定庇蔭,一般油松露地育苗需架設蔭棚,采取一系列庇蔭措施。架設蔭棚育苗,不僅苗木成本提高,而且在各個技術環節掌握不好的情況下,要培育出良種壯苗比較困難[1,2]。為了大量培育良種壯苗滿足林業事業的需要,油松全光育苗勢在必行。現將油松全光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1選地整地
油松是喜光樹種,幼苗耐旱怕澇而不耐鹽堿,但一至二年生階段在林下庇蔭的環境中生長良好,適宜在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或輕砂壤土上生長。重黏土、酸性土、地下水位過高的低洼地均不宜作育苗地。前茬為櫟類、松類則苗木生長良好,不宜在前茬為刺槐、白榆、蔬菜等地塊上育苗,育苗地還應靠近水源且排水方便。育苗地塊選好后,第1年秋季進行深翻,深度為25~30cm,翌年春季土壤解凍后進行整地,施基肥60~75t/hm2,施FeSO4 75kg/hm2進行土壤消毒。把FeSO4磨成細粉翻入土中,將土塊打碎使土壤及早保墑。
2做床
對高床和低床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高床育苗優于低床,因為低床易于積水,使苗木容易產生立枯病及松落針病[3]。由于油松幼苗耐旱怕澇,高床灌水量容易控制,不易積水,可以抗澇,能夠避免梅雨季節造成的積水危害,同時高床也易于排水。高床,床面寬80cm,床面高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低床床面寬1.5m,床面低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在播前先灌好底水,根據水流在水溝里停流后留下的水位線,對床面進行進一步平整,確保床面盡量保持水平,使以后苗床的灌水程度能夠保持一致。
3種子處理
先用清水浸種,將不飽滿的種子除去,再用0.5% K2MnO4溶液浸種2h進行種子消毒。取出后用清水沖洗數次,然后用45℃的溫水浸種24h,取出后下鋪麻袋、上蓋麻袋置于溫暖處,每天灑水1~2次并不斷進行翻動,使大部分種子發芽后以待播種。
4播種
播種時間可適當提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采用帶狀條播方式進行,播幅6cm左右,播距20cm左右,播種溝深2cm,呈上底寬6cm左右的倒梯形。將種子均勻撒于播種溝內,播種量300kg/hm2以上。覆土厚度1.5cm,播后輕輕進行鎮壓。苗木10d后開始發芽出土,苗木出土后在步道間插上玉米進行側方遮蔭,能夠起到一定的庇蔭作用。
5苗期管理
苗木出土后至7月底止,每天在苗床足量灑水。尤其是在盛夏,不僅應及時而且要加大灑水量,使油松地上與地下部分溫度不致于過高,可以起到架設蔭棚的作用,以造就油松適宜生長的小氣候環境[4]。苗木出齊后至8月底止,每隔7d噴1%的FeSO4及1%等量式波爾多液,采用交替使用、分別單獨使用3種方式進行對此試驗。噴灑FeSO4 30min后要用清水洗苗,以免苗木遭受藥害。幼苗生長期要施2~3次化肥,施尿素75kg/hm2,天氣干旱時及時進行灌水和松土除草,以改善苗木的通透性,雨季注意排水。使當年苗高達8cm以上,高產225萬株/hm2以上。翌年根據土壤墑情經常進行灌水,在苗木生長期內結合灌水使苗床保持濕潤施化肥2~3次,每次施尿素105kg/hm2。經常進行松土除草,保持苗床無雜草,改善苗木通透性,在雨季注意防澇,到深秋要灌好防凍水。通過2年的精心培育,苗高均在12cm以上,地徑4mm左右,產苗量達225萬株/hm2。苗木顏色深綠,生長旺盛,長勢良好,采用高床培育的苗木都成為優質的良種壯苗。
6參考文獻
[1] 林業部造林局.樹木育苗知識[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
篇2
1種子采集與貯藏
油松山地育苗的種源以本區采集的良種為最佳選擇。在林區選擇生長良好的中齡或近熟同齡純林林分建立母樹林進行采種[3]。如本地無采種條件,可從油松適應區或正規種苗單位調集種子,核查種子的種子區是否與本區為同一種子區,并對同批種子的品質進行測定,保證種子質量。油松種子的貯藏一般采用普通干藏方法。即把采集或外購的種子通過風選或篩選凈種后曬干,在陰涼處預冷后貯藏。貯藏時使種子含水量保持在7%~8%,溫度0~5 ℃為宜,油松種子因富含脂肪香味,應袋裝或裝入加蓋的容器中,以防鼠害,經常檢查,保持貯藏環境通風干燥。
2苗圃地選擇
油松山地育苗的臨時苗圃地應選擇靠近造林區的地塊或設在造林作業區內,使培育苗木既適應造林地的環境條件,又可減少運輸環節,提高造林成活率。育苗地以背風陽坡或半陽坡為宜,土質肥沃、土層較厚、質地為砂壤或壤地、酸堿度為微酸性或中性、靠近水源的生茬地塊最好,河道地勢低洼區、黏地、重鹽堿地、撂荒地和多年耕種的耕地不宜育苗。且苗圃地的坡度不宜超過25°。
3整地作壟
冬前整地對選擇的苗圃地必須進行冬前砍灌、鏟草,并進行深翻,深度為40~60 cm,清理草根和石塊。交通便利,有條件的可施入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宜,一般施22.5~30.0 t/hm2,并施入呋喃丹殺蟲劑22.5~37.5 kg/hm2。耙細土塊,整平以備翌年利用。春季整地時,在土壤解凍后,對育苗地再次進行深翻,結合耙地,撒施硫酸亞鐵225~300 kg/hm2,5%西維因粉劑22.5~30.0 kg/hm2噴粉或毒土撒施,預防蟲害、病害。根據育苗地塊的土壤肥力狀況,春季整地時可加施基肥,施磷肥750 kg/hm2、二銨150 kg/hm2、尿素225 kg/hm2。油松山地育苗作壟要根據育苗地的立地條件,要考慮隨坡就勢,便于耕作。因渭北地區春夏之季干旱少雨,壟帶應與等高線平行,以利于存水保墑。壟帶高15~20 cm,壟帶寬20~25 cm,壟帶間距30~40 cm。
4種子處理
以溫水浸種催芽和藥物浸種催芽。即用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水溫50~60 ℃)在容器內浸種2 h后,撈出種子并用清水沖洗1遍,然后再用清水浸種10~12 h,待種子吸水膨脹后,撈出堆放在籮筐內或草席上,并用草袋或草席覆蓋,要保持通氣透水,嚴禁堆漚。堆放厚度一般30 cm左右,不宜過厚。每天早晚用溫水(水溫30 ℃左右)淋灑并翻動1~2次,待5~7 d后,15%~25%的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4]。
5播種
按育苗地壟帶條播。播種時間以春播為主,一般山區在4月中旬至5月初,即在山區晚霜過后,氣溫恢復正常時節進行。油松山地育苗因受立地條件限制,大多無灌溉條件,因此從浸種到播種期間,要經常關注天氣變化,種子露白后,在陰雨天來臨前播種最好。播種量225~270 kg/hm2。覆土的厚度是油松育苗的關鍵環節,必須保持在1.5~2.5 cm,在種子撒播后,用掃帚或草把輕掃壟面即可。
6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前,注意防止鳥獸危害。從播種起要專人嚴加看守,直到幼苗出齊脫殼為止。也可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1/10的鉛丹粉將種皮涂成紅色,減少鳥害。追肥要集中、分層、適時、適量,并與當時氣候條件及土壤條件相結合。在幼苗速生期以施氮肥為主,配施磷鉀肥。第1次在苗子出齊10 d進行,施尿素60~75 kg/hm2;第2次在6月中下旬,施尿素120~150 kg/hm2;第3次在7月中下旬,施尿素180 kg/hm2、鉀肥45 kg/hm2。施肥以陰雨天進行為宜,并在播種行開溝施肥,及時覆土。猝倒病是油松苗期的主要病害,防治上采用波爾多液、硫酸亞鐵、敵克松等交替噴灑。每月噴3~4次為宜,在晴天施等量式1%波爾多液,效果較好。陰雨天可施1%硫酸亞鐵溶液,效果好且無需噴水沖洗,藥效持久[5]。
7出圃
油松出圃苗齡與造林季節相關。春秋兩季造林可用1.5~2.0年的苗木。苗出圃時,必須嚴格分級,選擇根系發達、粗壯,具有飽滿頂芽的苗木,確保出圃苗木質量。
8參考文獻
[1] 張志翔.樹木學[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 沈熙環.林木育種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篇3
1選地整地
油松是喜光樹種,幼苗耐旱怕澇而不耐鹽堿,但一至二年生階段在林下庇蔭的環境中生長良好,適宜在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或輕砂壤土上生長。重黏土、酸性土、地下水位過高的低洼地均不宜作育苗地。前茬為櫟類、松類則苗木生長良好,不宜在前茬為刺槐、白榆、蔬菜等地塊上育苗,育苗地還應靠近水源且排水方便。育苗地塊選好后,第1年秋季進行深翻,深度為25~30cm,翌年春季土壤解凍后進行整地,施基肥60~75t/hm2,施FeSO4 75kg/hm2進行土壤消毒。把FeSO4磨成細粉翻入土中,將土塊打碎使土壤及早保墑。
2做床
對高床和低床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高床育苗優于低床,因為低床易于積水,使苗木容易產生立枯病及松落針病[3]。由于油松幼苗耐旱怕澇,高床灌水量容易控制,不易積水,可以抗澇,能夠避免梅雨季節造成的積水危害,同時高床也易于排水。高床,床面寬80cm,床面高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低床床面寬1.5m,床面低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在播前先灌好底水,根據水流在水溝里停流后留下的水位線,對床面進行進一步平整,確保床面盡量保持水平,使以后苗床的灌水程度能夠保持一致。
3種子處理
先用清水浸種,將不飽滿的種子除去,再用0.5% K2MnO4溶液浸種2h進行種子消毒。取出后用清水沖洗數次,然后用45℃的溫水浸種24h,取出后下鋪麻袋、上蓋麻袋置于溫暖處,每天灑水1~2次并不斷進行翻動,使大部分種子發芽后以待播種。
4播種
播種時間可適當提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采用帶狀條播方式進行,播幅6cm左右,播距20cm左右,播種溝深2cm,呈上底寬6cm左右的倒梯形。將種子均勻撒于播種溝內,播種量300kg/hm2以上。覆土厚度1.5cm,播后輕輕進行鎮壓。苗木10d后開始發芽出土,苗木出土后在步道間插上玉米進行側方遮蔭,能夠起到一定的庇蔭作用。
5苗期管理
苗木出土后至7月底止,每天在苗床足量灑水。尤其是在盛夏,不僅應及時而且要加大灑水量,使油松地上與地下部分溫度不致于過高,可以起到架設蔭棚的作用,以造就油松適宜生長的小氣候環境[4]。苗木出齊后至8月底止,每隔7d噴1%的FeSO4及1%等量式波爾多液,采用交替使用、分別單獨使用3種方式進行對此試驗。噴灑FeSO4 30min后要用清水洗苗,以免苗木遭受藥害。幼苗生長期要施2~3次化肥,施尿素75kg/hm2,天氣干旱時及時進行灌水和松土除草,以改善苗木的通透性,雨季注意排水。使當年苗高達8cm以上,高產225萬株/hm2以上。翌年根據土壤墑情經常進行灌水,在苗木生長期內結合灌水使苗床保持濕潤施化肥2~3次,每次施尿素105kg/hm2。經常進行松土除草,保持苗床無雜草,改善苗木通透性,在雨季注意防澇,到深秋要灌好防凍水。通過2年的精心培育,苗高均在12cm以上,地徑4mm左右,產苗量達225萬株/hm2。苗木顏色深綠,生長旺盛,長勢良好,采用高床培育的苗木都成為優質的良種壯苗。
6參考文獻
[1] 林業部造林局.樹木育苗知識[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
篇4
1選地整地
油松是喜光樹種,幼苗耐旱怕澇而不耐鹽堿,但一至二年生階段在林下庇蔭的環境中生長良好,適宜在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或輕砂壤土上生長。重黏土、酸性土、地下水位過高的低洼地均不宜作育苗地。前茬為櫟類、松類則苗木生長良好,不宜在前茬為刺槐、白榆、蔬菜等地塊上育苗,育苗地還應靠近水源且排水方便。育苗地塊選好后,第1年秋季進行深翻,深度為25~30cm,翌年春季土壤解凍后進行整地,施基肥60~75t/hm2,施FeSO4 75kg/hm2進行土壤消毒。把FeSO4磨成細粉翻入土中,將土塊打碎使土壤及早保墑。
2做床
對高床和低床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高床育苗優于低床,因為低床易于積水,使苗木容易產生立枯病及松落針病[3]。由于油松幼苗耐旱怕澇,高床灌水量容易控制,不易積水,可以抗澇,能夠避免梅雨季節造成的積水危害,同時高床也易于排水。高床,床面寬80cm,床面高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低床床面寬1.5m,床面低于步道15cm,步道寬30cm。在播前先灌好底水,根據水流在水溝里停流后留下的水位線,對床面進行進一步平整,確保床面盡量保持水平,使以后苗床的灌水程度能夠保持一致。
3種子處理
先用清水浸種,將不飽滿的種子除去,再用0.5% K2MnO4溶液浸種2h進行種子消毒。取出后用清水沖洗數次,然后用45℃的溫水浸種24h,取出后下鋪麻袋、上蓋麻袋置于溫暖處,每天灑水1~2次并不斷進行翻動,使大部分種子發芽后以待播種。
4播種
播種時間可適當提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種采用帶狀條播方式進行,播幅6cm左右,播距20cm左右,播種溝深2cm,呈上底寬6cm左右的倒梯形。將種子均勻撒于播種溝內,播種量300kg/hm2以上。覆土厚度1.5cm,播后輕輕進行鎮壓。苗木10d后開始發芽出土,苗木出土后在步道間插上玉米進行側方遮蔭,能夠起到一定的庇蔭作用。
篇5
1.1平地育苗技術
平地育苗的優勢是苗木質量高,且抗病能力強。平地育苗選擇砂土地為宜,土壤pH值呈中性或是弱酸性,還要滿足地勢平緩、運輸便利等種植條件。每年4月為播種的最佳時期,要提前1個月為種子消毒,并用0.5%高錳酸鉀浸泡1~2h,然后采取催芽措施,采用沙埋法或是層積法都可,待大部分種種皮開裂即可播種。育苗前先要深翻土地,然后再耙平。在深翻時施入基肥,最好是廄肥或腐熟的有機肥,摻入少量的過磷酸鈣,還可同時混合一些硫酸亞鐵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地下害蟲的危害及猝倒病的發生。處理地塊時,做成長10m、寬1m的育苗床,床間起壟,壟寬50cm左右為宜,壟高20cm左右,便于苗木的透風透光以及灌溉。然后以225~240kg/hm2的播種量進行播種,播種完畢后再在上面覆蓋1層2cm厚的土層,壓實并澆足水。
1.2山地育苗技術
在山地育苗的優勢是靠近造林地點,有效減少運苗時的傷根現象。苗圃地點宜選擇養分條件充足、土層相對較厚、水分充足的陰坡段,最好是從未種植過其它作物的地塊,因為這種土地不易讓苗木被染病。但要注意的是,選取的陰坡段不能完全背光,必須要避開風口,以保證育苗適宜的溫度。播種時間可選在每年的4月或8、9月的雨季。雨季播種時,要盡量選取已經過催芽處理、具備越冬能力的幼苗。在7、8月適宜進行間苗管理,用手直接拔除多余的苗木即可,間苗后,大致保持行距1m,留苗120株左右(此間苗技術亦適用于平地育苗)。
1.3容器育苗技術
目前,采用較多的育苗方式是容器育苗,既省地又省種,且出苗快,緩苗時間短,最重要的是成活率高。采用容器育苗技術,要選擇水源充足、向陽背風的地段。做床前,先要平整土地,濾出土壤中的雜草以及沙石等雜物。苗床規格控制在寬1m、高20cm左右,苗床四周要垂直地圍上磚塊,以防透風。育苗基質采用農家肥和化學肥料混合的土壤,篩出育苗基質中的雜物,在裝缽前還要對育苗基質采取殺菌消毒措施。采用比例為1%的硫酸亞鐵溶液噴灑到基質中,再將基質攪拌均勻后待用。還要將種子用1%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然后進行層積法催芽,3d后取出裂嘴的種子進行播種。先潤濕消毒后的營養基質,再填土,填土與容器上端要保證3cm左右的距離,這時加入2~3粒已篩選好的種子,繼續填土至滿。將所有裝好后的土缽整齊地擺在苗床上,用細土填充土缽間的小縫隙,最后適量地進行灌水。
2育苗期的管理技術
2.1病蟲害防治
因為油松自身帶有松脂香氣,所以經常會吸引鳥類導致破壞現象發生,最好在苗圃四周加設一道防護網,以保護苗木。油松病蟲害的防治問題主要有白粉病的防治以及松樹介殼蟲的防治,針對白粉病可噴灑多菌靈800倍液進行防治,而針對松樹介殼蟲的防治可噴灑粉蚧靈1000倍液。防治油松幼苗的碎倒病,可在苗木出齊后每隔7~10d,對苗木噴灑1次硫酸亞鐵溶液或者0.5%波爾多溶液,并且要連續噴3~4次。噴藥后要及時清理苗木,同時要做好降溫處理,防止苗木產生立枯病。
2.2水分的管控
油松苗出土前一般不澆水,只要保證適宜的水分和溫度即可。出苗30d后也要少澆水。在到達速生期以后,再增加水分的供給,特別是施肥后要及時澆水,1次灌透。當苗木進入生長后期就不需要灌溉了。油松怕澇,當遭遇大暴雨時一定要及時地清除掉多余的雨水。
2.3科學施肥
苗木處于速生前期及生長期時,要以氮肥為主進行施肥,當苗木進入生長后期則要適量地施磷鉀肥。一般分3次施肥,施肥時間最好是在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下旬。
2.4育苗的越冬防寒技術
北方地區冬天寒冷,為了保證苗木的存活率,要采取可行的防寒技術。越冬前要灌1次防凍水,特別寒冷地區還可以選用埋土防寒技術,或是選用稻草、棉被等覆蓋苗床。這幾年用的最多的一種新方法是,覆蓋塑料薄膜防寒,既簡單又方便。
3結語
油松的育苗工作非常重要,幼苗生長到3年左右的幼苗可以進行造林栽培。只有充分發揮育苗技術,才能確保苗木的存活率,以完成大面積的造林工程。
參考文獻
1中國林學會.林木育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劉鳳祥.油松幼林撫育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
篇6
好的苗木是油松豐產的先決條件,所以要進行油松栽植,首先離不開良好的松苗。油松育苗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油松育苗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平地固定苗圃育苗、山地臨時苗圃育苗,近些年也有很多地區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
1平地苗圃育苗
1.1選地整地
良好的土質條件是植物生長的關鍵,雖然油松的適應性較強,對環境要求不是十分嚴格,但是要想獲得優質幼苗,還是在選地上有所要求,育苗地一般要以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為宜,地勢要平坦,排水通暢,澆水方便,臨近交通要道,便于運輸。油松育苗的土質呈弱酸性或中性最好,堿性土壤不太適合油松生長,另外土質較粘重或低洼地塊都不適合油松育苗。油松育苗地塊可以進行連作,這樣能使苗木有良好的長勢,增加抗病力,如果已經得了猝倒病的地塊,就不應再連作了。地塊選好后,要對地塊進行整地,先進行深翻,然后再耙平,深翻時先施入基肥,最好是廄肥、腐熟有機肥,加入適量的過磷酸鈣,肥料的施入能夠滿足幼苗的營養所需,在施肥時,可混入一些硫酸亞鐵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這樣可以防止猝倒病的發生及地下害蟲的為害。地塊處理完后,可以做成長10米、寬1米的苗床,育苗都在苗床中進行,方便管理。
1.2播種時間
一般春秋都可以播種,最好是在春天進行,播種應盡可能早些,不要晚播,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消毒,一般用福爾馬林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45分鐘,溶液濃度以0.5%為宜,消毒后的種子可以進行催芽,催芽可用溫水,一般水溫在45℃~60℃,浸泡24小時,水溫降到室溫時,種子已經充分吸收了水分,把種子撈出,放在容器中置于溫暖地方,每天都用水沖洗一次,一周左右大部分種皮都會出現裂口,就可以播種了。
1.3播種方法
播種多采用條播,播種面寬度約5厘米左右,條和條相距20厘米,播完后要覆蓋一層1.2厘米左右厚的土,蓋完后略微鎮壓一下,如果苗床灌透了底水,播種后就不用再澆水了,也不用在上面加蓋。如果苗床保水不佳,可適當灌水,不能直接用急水進行沖灌。一般播完種后一周時間,油松就會破土發芽。油松幼苗適宜密生,所在不要間苗過早,否則太稀則生長不良,但也不能太密,太密則幼苗會長得很細,達不到出圃標準。
1.4幼苗管理
油松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灌水施肥。松土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溫,促進生長。除草能避免雜草與油松幼苗搶奪水分及營養,可以用人工除草或是除草劑進行除草。油松幼苗耐旱、怕淤、怕澇,所以灌水要適當,不能過多過急。在幼苗生長期內,要適當追肥,先用氮肥,然后再用磷鉀肥,充足的營養能促進苗木的生長,提高成苗率。苗木出齊一周后,要每隔一周噴一次0.5%~1.0%波爾多液或0.5%~1.5%硫酸亞鐵溶液,這樣可以防止猝倒病的發生,待苗莖基部半木質化后,可以停止。油松苗一般是2年出圃,中間不必經過移植,要求苗高15厘米以上,地徑0.4厘米以上。
2山地育苗
當固定苗圃地育苗倒不開地塊時,可以選擇山地進行臨時育苗,可以在造林地附近選擇育苗地,這樣起苗時可以帶宿土,而且便于運輸,起苗時可以在原地留苗繼續生長。油松山地育苗選地時要注意山地土質要適應油松的生長,而且要離造林地盡可能近些,再有要注意所選地塊最好是平緩的陰坡、半陰坡,土層要厚,土質肥沃,含豐富的有機質。因為陰坡受光照不強,水分蒸發相對較少,所以陰坡的土壤一般水分條件都比較好,緩坡便于整地,也有利于獲得陽光。在選擇育苗地時,不要選擇山頂、風口、常年不見陽光的死陰坡及水土沖刷嚴重的地段作育苗地。
地塊選好后,要在第一年雨季時一些雜草貪青未結籽時進行深翻,然后在秋末或是第二年春季再進行耙平,整地要因地制宜,地形相對平坦,可做不同寬度的梯田或是反坡梯田,要梯田上筑起苗床,在苗床中要挖出小點的排水溝。如果地形略陡,可進行水平階整地,在階面上進行縱行條播,比較干旱的地方可在梯田上用壟播,早春將催過芽的種子播下,覆土成壟(高20厘米),可保持土壤水分,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出苗前經常檢查,在種子萌芽時輕輕扒去土壟。
山地育苗的播種時間可以在春天,也可在雨季進行,雨季播種要保證苗木在當年能生長兩個月以上,所以要盡早。播種前一般都要進行催芽處理,播后要在床面上蓋上一些灌木條之類的防護措施,以防止鳥獸對種子的破壞。在油松幼苗越冬易遭生理干旱危害的地方應采用苗木埋土防寒的措施。
篇7
1.2田間管理
從幼苗種子播種后到幼苗出齊,這段時間需要經常灑水,保持土壤濕潤,但要防止土壤板結,影響出苗。油松在子葉出土后容易受到鳥鼠的危害,可用小米拌適量的殺蟲劑防治,也可安排專人看護。待油松苗出齊后,噴灑1%~2%的硫酸亞鐵溶液,在噴灑0.5h后要用清水洗苗,既可以防治病害,又可以補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在每年的6~8月,苗木進入速生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養分,所以應該每周灌溉1次,以浸透營養袋為佳。可以在灌溉的同時,施以適量的尿素促進其生長,一般在6月下旬施加35~75kg/hm2的尿素,在7月上旬和下旬各施加70~110kg/hm2的尿素,在8月噴灑適量的磷酸二氫鉀。人工除去雜草,保證苗木健康成長。
2油松造林技術
2.1造林地選擇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油松造林地應該選擇在較為干旱的黃土地或者低山丘陵地區,如果選擇低山丘陵地區作為造林地,應該選擇在陰坡或者半陰坡,因為油松在低山陽坡上生長緩慢。為了促進油松的快速生長,需要改變和控制造林地的環境,主要是對造林地整地,整地方式主要為水平條整地、帶狀整地、魚鱗坑整地和反坡梯田整地等,整地時間一般在幼苗移栽前半年至1年前進行。
2.2造林方法
因為播種造林對造林地要求較高,且成活率不高,所以油松造林多選用植苗造林。油松造林時間可以在春季,也可以在雨季,如果在春季造林,則要在土壤解凍并開始泛漿時;如果在雨季造林,應該選擇在雨季前期的陰天。在造林時要選擇葉色濃綠、頂芽飽滿、根系發達,且無病蟲害的油松幼苗。在入冬前要對移栽的幼苗實施覆土,幫助其越冬。
2.3撫育管理
(1)除草:一般1年要對油松造林地除草2~3次,除草時間最好選擇在春季和初夏,在造林地郁閉即可停止除草。
(2)追肥:為了促進油松生長,應該在造林前期施加氮肥,在后期施加磷鉀肥,施肥要注意施肥時間和施肥量,防止造成燒根情況。
(3)移植:根據造林地油松的成活情況,適時調節造林地的行距和株距。
篇8
油松采種應選擇生長健壯、樹勢旺盛、干形好、抗性強、無病蟲害的20-50年生樹作為采種母樹。采種時間以9月下旬-10月上旬,球果變為黃綠色為宜,不可青采。采收的球果應置于干燥通風處,待球果全部開裂后,反復翻動脫粒。用風選和水選除去雜質和秕種,曬干收藏。
2 育苗
2.1 育苗地選擇
油松容器育苗宜選擇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砂壤土作為苗圃地。鹽堿地和潮濕地不宜選用。
2.2 整地作床
苗床作成寬1.2-1.5m的低床,床深10-15cm,床長依地形地勢和便于管理而定。床埂寬30-40cm。苗床的方向宜以東西為長、南北為寬。
2.3 配土裝袋
油松容器育苗配土是關鍵,土質不好,澆水易板結,易誘發立枯病,不利于苗木生長發育。配置營養土以選用松樹林下腐殖質土最為理想,因為它營養豐富、肥沃、通透性能好,且土壤中蟲害少。營養土的配置方法是:將拉回的土壤置于平坦的場地進行混拌,為了增加土壤肥力,配制時可增加化肥,一般按每m?土中加入尿素O.lkg、磷肥0.2kg、鉀肥O.lkg。用質量濃度為20-30g/L的硫酸亞鐵水溶液,按每lm?土9L的劑量進行土壤消毒,邊攪拌邊噴灑。混拌均勻后堆成堆密封2-3d后,過篩裝袋,裝袋時先裝入2/3營養土,稍加鎮壓后再填滿壓實,要保持袋滿,在苗床內排列整齊、緊密,然后把容器之間的空隙用土填滿、減少空間和蒸發,并防止澆水后容器歪斜。最后用清水灑灌1次,待土壤晾至微潮時即可播種。
2.4 種子處理
為促使種子早發芽、出苗齊,在播種前要對種子催芽、消毒處理。方法:將精選的種子用質量濃度為lg/L的高錳酸鉀消毒,置于溫暖處催芽,每天用30℃的凈溫水清洗種子,待有40%左有的種皮開裂時即可播種。
2.5 播種
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上旬,種子應播在容器中央,每個容器內播3-5粒,深度4cm,然后灑水,保持表面濕潤。
2.6 苗期管理
2.6.1 灌溉。油松播后15-20d幼苗出齊,視表土干燥情況10-15d灌水1次。灌水以早晨為宜,忌中午灌水。灌水要用小水浸流,從容器底下向上滲水,或用細眼壺輕輕灑水,注意容器苗床底部不得積水,有條件的可用噴灌,保持營養土濕潤。8月份以后要減少灌水。
2.6.2 追肥。于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別用質量濃度為1g/L的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水溶液進行葉面施肥各2次,以葉片噴濕為度。
2.6.3 除草。容器中如有雜草應及時拔除,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如雜草較大,在拔除時要一手按住小苗,一手將草拔起,以避免連苗拔起披后澆水。
2.6.4 間苗和補苗。每個容器中只留1株健壯苗,多余的幼苗要進行1-2次間苗。對于死亡和生長不良的容器苗,要及時進行補苗。
2.6.5 病蟲害防治。油松苗主要病害為立枯病,防治措施為出苗后每周用1%濃度的波爾多液噴灑1次;用1%濃度的硫酸亞鐵每15d噴灑1次,用量以葉面噴濕為宜,每次噴后0.5h用清水沖洗幼苗。蟲害主要為地老虎,防治可用敵敵畏2000倍液澆灌或毒鉺誘殺。
3 容器苗造林
3.1 造林時間
以9-10月份雨季造林為宜。
3.2 造林方法
3.2.1 起苗。起苗前應澆1次透水,然后過3-4d起苗。起苗時要按容器排列順序,從苗畦一端將容器袋逐個取開,千萬注意不要抖掉營養土或損傷苗木。運往造林地的苗木,如果一時栽不完,可在造林地內找一蔭涼處放置,要擺好,噴好水。
篇9
1 銅川市油松容器育苗技術產生的背景
銅川市從1999年開始,相繼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造林工程,年均造林11萬畝,在推進銅川生態環境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生產實踐來看,銅川地處渭北旱塬,由于降雨的不均衡分配,尤其是造林季節的持續干旱,是影響造林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大綠化成本的制約因素。在人為不可調控氣象因子的情況下,提高造林質量、降低綠化成本的有效途徑,就必須在造林綠化的物質基礎――苗木上下工夫,努力培育出生長健壯、抗旱性強、適應性廣的綠化苗木。油松塑料容器育苗技術就是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提出來的,和溫棚容器育苗、大田裸根育苗相比,其優勢在于:一是它綜合了溫棚容器育苗和大田裸根育苗的優點,苗木的抗旱性、適應性顯著提高;二是育苗成本低,出圃期無需適應性鍛煉;三是造林成活率高。采用容器苗造林,苗木根系不易損傷,同時苗木與母土不分離,栽植后無需緩苗期。油松塑料容器育苗主要技術是使用容器袋,通過對土壤、種子處理和加強苗期管理,達到提高育苗成效和增強苗木抗性的目的。該技術的實施,能有效提高重點工程造林質量,降低綠化成本,同時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意識,進而提高全市造林綠化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2 樹種特性
油松是我國“三北”地區主要造林樹種。天然分布以山西、陜西、河北最多,寧夏的賀蘭山也有大量的天然分布。垂直分布在黃河流域山地及東北平原海撥200~2000m之間,在賀蘭山海撥1700~2400m是垂直分布的上限。
油松木材堅實,富松脂,耐腐朽,是優良的建筑、橋梁、電桿、枕木、礦柱等用材。
油松是喜光樹種,種子繁殖力強,根系發達,為深根系樹種,主根明顯,側根伸展較廣,吸收根分布地表30~40cm,能穿透風化沙土層和的巖縫,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性能,為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油松枝葉茂密,樹姿雄偉,樹枝平展,形態古雅,孤植或成片栽植均較適宜,是城市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
油松是溫帶樹種,抗寒力較強,可耐-25℃的低溫,適應大陸性氣候,在年降水量僅300mm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長,喜微酸性及中性土壤。油松6~7年生時即開花結果,4~5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
3 主要技術指標
(1)良種選擇。種子是種苗之源,抓好種子源頭是保證苗木品質的前提,在育苗工作中,為了保證苗木的品質和質量,必須選擇良種進行育苗,所使用的種子質量必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2)育苗、整地。先用FeSO4粉末對苗床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后,再將圃地做成寬100厘米、深12厘米的低床,長度根據地形確定,然后修平苗床底部,兩苗床之間留24厘米寬的步道,將步道硬化處理,如果不能硬化,要把步道適當加寬,便于后期田間管理。(3)裝袋。采用黃綿土、森林腐殖質土和沙子按6:3:1的比例,加入過2%磷酸鈣配制成營養土。在配制好的營養土中加入少許尿素作基肥,并采用FeSO4溶液進行消毒,充分攪拌均勻,密閉堆漚一周。選用直徑為6cm,高為12cm的專用塑料袋作育苗容器,將處理好的營養土裝入袋中擺在事先整理好的苗床上,排列成行擠實,袋與袋之間空隙用營養土填實。(4)種子處理。水選剔除空粒和癟粒。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溫水浸泡1~2天后撈出,分攤開置于恒溫20℃的環境內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待種子20%~30%開裂時,即可播種。(5)播種。點種前苗床灌一次透水,使營養袋內水分濕潤,將催好芽的種子撥入容器中央,每袋播種2~3粒,播種后及時覆蓋營養土,厚度不超過1厘米,用草簾覆蓋,每天澆水保持濕潤,促進發芽。(6)苗期管理。出苗后,要選擇陰雨天氣揭開草簾,及時搭建遮陰網。幼苗期,噴水要少量多次,促進幼苗側根生長。苗木速生期,則要量大次少并適當控制噴水量。進入6~7月份,氣溫高,水分蒸發快,要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各噴水一次。種殼多數脫落時第一次追肥,6~7月期間結合噴水再追肥0.1%尿素溶液2次。7月份以后,停施氮肥,增施磷肥,如過磷酸鈣等。9月份后停止追肥,防治秋梢徒長,促進苗木木質化。(7)除草、間苗和補苗。播種后出苗前,用鋤草醚、百草枯或惠爾等除草劑按比例對水進行噴施,施藥要均勻周到,防止漏施和重施。在苗木生長期,人工撥出雜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在針葉開始生長時進行間苗,每個容器保留1株壯苗,多余的幼苗分1~2次間出,間出的幼苗還可作為缺苗容器的補植,及時對死亡或生長不良的幼苗進行補植。(8)防害。從苗木陸續出土起,每周用0.5%的波爾多液和1%的硫酸亞鐵溶液交替噴苗。噴藥后噴一次清水,沖洗苗木上的藥液以免發生藥害。
用六六六粉拌黃土,直接撒在苗行間,防地老虎、象鼻蟲等。
篇10
容器育苗是指在裝有基質的容器里培育苗木。主要用于裸根苗栽植不易成活的地區和樹種,也適用于珍稀樹種的育苗[1-2]。我國容器育苗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主要用于桉樹苗木繁育。油松因耐干旱瘠薄,樹形美觀,在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造林綠化中廣受歡迎。油松容器育苗不僅可以直接用于渭北高原干旱地區造林,而且可以移植至大田培育成大徑節的油松苗木,更好地服務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和城鄉綠化,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3]。現將該技術的優缺點及育苗造林技術總結如下。
1 容器育苗的優缺點
1.1 優點
采用容器進行育苗,不僅可以節約種子的用量,而且培育的周期短、栽植工序簡化,對植苗的技術方面的要求也不高,較易被工人所掌握并熟練應用,還可以節省除草及切根假植的費用。該技術對育苗地的要求不嚴,不需要土壤具有較高的肥力。同時,其不受到季節的限制,而且在栽植后無緩苗期,與裸根苗相比,具有生長快、郁蔽早等優點,不僅可以顯著地縮短幼林撫育的年數,還可以提高所育苗的抗旱性及適應性。另外,所育苗木的根系不易受到損傷,與母土不分離,有利于促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1.2 缺點
該方式育苗成本較高,單位面積苗木產量不高,育苗過程中費用高、費工、費時,且需要大量營養土作為育苗基質;該方式培育出的苗木長勢矮小,易被雜草灌木所壓,因此對育苗階段的整地除草等措施要求較嚴格。
2 油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
2.1 圃地選擇
選擇交通便捷、地勢平坦、易于排水、通風透光、光照條件好、有良好灌溉條件的地塊作圃地。不宜選擇地下水位高、坡度大、易犯風和光照不良的地塊。
2.2 容器選擇
由于我國育苗生產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低,生產落后,實踐中多采用塑料薄膜容器方式,其具有成本低廉、牢固耐用、保溫保濕效果好、出苗早等優點。多采用單個株形有底塑料容器袋,規格7 cm×12 cm,但在裝基質時比較費工、費時。
2.3 整地做床
在苗床上均勻地施入呋喃丹顆粒37.5~45.0 kg/hm2、FeSO4·7H2O 150 kg/hm2。苗床多采用水平底床,寬度為1.2 m,步道寬一般為30~40 cm,步道應高出地面20 cm左右。苗床周圍要修排水渠,做到內水不積,外水不淹。
2.4 基質配制
挖取不帶草種、害蟲、未受污染的刺槐林下土、灌木林下土或荒坡表土,運回粉細,按土∶沙∶肥∶藥為7.0∶0.5∶2.0∶0.5的比例混合后并攪拌均勻,堆積約7 d后裝袋,避免出現燒苗現象。
2.5 裝袋擺放
基質與袋口裝平或低于1 cm,需保持10%~15%的含水量,分層振實,逐行擺放,擠緊靠實,擺完后用細土或沙子填實袋與袋之間的空隙[4]。
2.6 選種及種子處理
一般應挑選長勢飽滿、無病蟲害發生的油松種子進行播種,可用水選法進行挑選,然后進行浸泡消毒,可選擇0.5% KMnO4溶液浸泡2 h,再用清水反復清洗,最后將清洗干凈的種子撈出并置于籮筐中,蓋上濕毛巾。每隔1~2 d上小翻動種子,并用清水澆洗,直至有1/2的種子開始裂嘴時即可進行點種。
2.7 播種
一般采取點種的方式進行播種。在點種前應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可選擇3%FeSO4·7H2O溶液噴灑床面1次,待床面稍干時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時用指輕壓表土的中央,使之成穴狀,每穴下種3~5粒。播種量不足可導致發芽不整齊,播種量過大發芽后易發生立枯病和猝倒病。點種的位置以容器袋1.0~1.5 cm深處為佳,用手指輕壓種子,使之與土壤充分地接觸,檢查無空袋漏袋后覆1層土,厚度控制在約1 cm,若選擇腐殖土進行覆蓋,則效果會更好。點播完后采用淋灌方式澆1次透水。一般1 kg種子可裝1萬袋。
2.8 苗期管理
氣溫在12 ℃左右,種子開始發芽;20 ℃左右時,發芽最快。以20~25 ℃生長最旺盛,出苗前需保持地面濕潤。采用噴灌方式,每周噴2~3次,干旱時適當多噴,濕潤時減少噴灑次數。及時進行遮蔭,可防止日光曝曬幼苗和鳥類啄食危害。高溫高濕也易使油松患立枯病和猝倒病[5]。溫度在29 ℃左右時需遮蔭,用遮蔭網效果最好,以距地60~80 cm為宜。在苗床周圍投放鼠餌毒殺鼠類,以防止其危害苗床。立枯病的防治上,在幼苗基本出齊時,用根腐靈與敵克松交替噴灑床面,或選擇2% FeSO4·7H2O溶液噴灑,可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如已有立枯病發生,應及時地將病苗清除,并在病區的周圍撒上1圈FeSO4·7H2O粉末,以防止立枯病病害的蔓延。
2.9 造林
容器苗的造林時間可選擇在春季的3—4月,也可選擇在雨季進行造林,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應做到隨起隨造。用于造林的苗木應選擇高度10~20 cm、苗齡1.5~2.0年以上的容器苗。起苗前3~5 d應澆透水,以便于起苗。此外,還應注意在苗木的運輸過程中防止苗木受到損傷。山地塊狀造林地的整理有3種方式,分別為穴狀、塊狀、魚鱗坑等,整地的規格均為30 cm×30 cm×20 cm,栽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5 m×2.0 m,栽植的密度為3 330株/hm2。撕裂塑料容器將苗木放入挖好的坑內,每穴栽植1株(袋),然后覆蓋1層表土,并將苗木扶正并踏實,注意不要將苗木壓倒或傾斜。連續撫育2年,每年撫育1~2次,以防雜草與苗木競爭養分。選擇生態因子相同、地點不同的6個小班的裸根苗栽植和容器苗栽植,容器苗成活率平均達到93.5%,裸根苗平均成活率達72.7%。
3 參考文獻
[1] 莫翼翔,康克功,王曉群,等.實用園林苗木繁育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 任建軍.油松營養袋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5):58-59.
篇11
1 圃地選擇
油松容器育苗圃地應該選擇平坦向陽、離水源近的地塊,這主要是便于干旱季節澆水方便,但也要做好排水處理,以防雨季淹苗。還應選擇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裝車運輸不受影響。
2 時間選擇
在選好育苗地后, 就應該著手準備育苗的后續工作。一般陽歷3月份初期就開始準備育苗的前期工作。比如備土、選種、購置育苗所需的一切材料,然后就可以開始下一步工序。
3 做床裝營養袋
3.1 做床
苗床根據地形而定,根據油松的特性以及生長所需要的環境和空間。一般采用苗床長度為10m左右,寬度為1m左右,高度為12cm左右,苗床兩邊流出50cm的步道,主要是便于管理人員作業。
3.2 營養土的配制
營養土的配制一般采用50%的腐殖土與45%的生土及5%的過磷酸鈣混合,經過攪拌均勻而制成的營養土。營養土要在下種前1個月內完成,這樣才能使營養土發酵,增加土壤營養,提高土壤肥力,促進種子的發育及時吸收土壤中的營養,迅速生根發芽。
3.3 裝營養袋
容器育苗的營養袋是采用塑料薄膜做成的,其袋壁厚0.04~0.05mm,直徑6~8cm,高12~15cm,距離袋底2~6cm處打6個小孔,以防雨季營養袋積水,使苗木爛根。營養袋裝土是要把袋內的土裝滿、壓實,整齊地放置于苗床內。
4 種子處理
種子的處理一般采用將油松種子用100℃的開水燙3分鐘,然后用冷水激一下。這樣做的好處是,開水燙過之后油松子表面的油脂層被破壞。可以很快促使種子發芽和篩選。把浮于水面的壞的種子,爛的種子及雜物撈出。再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4天后撈出備用。
5 下種上拱棚
5.1 下種
一般下種都在陽歷的4月上旬,把浸泡好的種子均勻的按每個營養袋3顆放置。種子下好后要及時澆水,澆第1次水時要漫灌,使每個營養袋都有充足的水分,這樣便于保證出苗率。
5.2 上拱棚
這是整個育苗中最關鍵的一步,下種后如果不上拱棚,種子受氣候的影響發芽很慢,影響后期的生長。小拱棚是采用把長2.5m,寬5cm的竹片均勻的插在苗床上,一般10m長的苗床做6~7個就夠。工作好后就可以直接上塑料薄膜,一般在上薄膜之前都會上1層遮陽網這樣做是因為在苗木出齊了以后撤掉薄膜,幼苗不會直接曝曬在太陽下,以防傷苗。也可以起到防止冰雹災害的傷害以及家禽的傷害。薄膜上好后要用土把四周壓好,以保證溫度與濕度。天特別熱的時候也要及時放風降溫度,以防溫度過高造成燒苗。
6 苗期管理
篇12
1種實采集與貯藏
1.1種實采集
為提高種子遺傳品質,宜在油松母樹林或種子園中選擇優良的采種母樹,要求采種母樹無病蟲害、干型通直、生長健壯、冠形飽滿、結實量大,樹齡20~50年。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當油松球果由深綠色轉變成黃褐色時,種子即成熟。此時期應及時采收,不宜過早或過遲采收。若過早采收,種子不成熟;若過遲采收,種子易飛散。采種時,應做好采果人員安全防備工作,并保護好母樹幼果和枝梢。選擇陰涼、通風的硬化場地將采集的種子攤開晾曬,每天翻動1~2次,待球果鱗片開裂時,把球果裝入編織袋用木棍等工具敲打,收集脫落的油松種子并揉搓去翅、風選去雜過篩,存放在通風條件好的室內,備用。
1.2種子沙藏
把調制好的種子與細沙按照1∶1的比例混合,進行沙藏處理。于土壤封凍前挖寬40~50cm、深50~60cm、長度適宜(依種子數量而定)的坑,將種子和沙子混合物埋入坑內,厚度40~50cm。在坑中央插入秸稈露出地面,便于通風透氣,防止種子受熱發霉[1]。
2育苗地選擇
育苗地宜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塊,鹽堿地、重黏土、水洼地不宜作苗圃地,切忌選擇低洼積水、易被水沖或沙埋的地段和風口處[2]。大地常規播種育苗土壤要求為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或壤土。營養杯播種育苗需要單獨配制育苗基質,要求基質透氣、持水、排水性能較好,一般利用圃地土、草炭土、腐熟的土雜肥與化肥、農藥等混合制成基質。將采用的土壤充分打碎過篩,除去雜物,一般圃地土、草炭土和糞肥等約占98%,磷肥、鉀肥和殺菌農藥約占2%。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基質過于黏重導致幼苗感染立枯病。
3整地做床
3.1整地
一般在秋季或春季深翻土壤,翻耕深度20~25cm。大地常規播種育苗在翻地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施入45~75t/hm2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600~750kg/hm2復合肥,深翻后進行細耙。做床前要清除雜草、石礫等雜物,充分打碎土塊,耬平床面,做到地平、土碎、肥均。
3.2做床
苗床規格以便于播種和撫育管理為原則,春季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布設區劃苗床、步道,育苗地四周要挖排水溝,設置防風障,便于排澇防風。一般床寬100~120cm、高15~20cm、長20~30m,長度也可依育苗地地形而定,要求床面平整,周邊垂直,床間留出步道30~50cm。
3.3營養杯選擇
根據苗木培育規格等要求選擇合適的營養杯規格,以滿足油松苗木正常生長要求。適宜的營養杯高10~15cm、直徑8~10cm。若杯體太小,不利于苗木根系發育;若杯體太大,會增加造林成本。3.4土壤消毒針對大地常規育苗,在翻地前將3%硫酸亞鐵300kg/hm2和3%辛硫磷顆粒劑1125kg/hm2均勻撒施于圃地進行土壤消毒殺蟲處理,播種前后使用1∶500多菌靈藥液噴灑苗床進行殺菌處理,預防立枯病、蠐螬、地老虎及螻蛄等病蟲害。針對營養杯育苗,可在基質中均勻混拌代森鋅10~12g/m3、50%辛硫磷10~15g/m3,攪拌均勻后用不透氣材料覆蓋2~3d殺蟲殺菌。
4種子處理
4.1種子消毒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催芽處理,不僅可以有效預防部分病害,而且油松出苗快、整齊、發芽率高。在播種前5~7d,用0.5%高錳酸鉀溶液或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2~3h,撈出后用清水沖洗2~3遍[3]。
4.2浸種催芽
將45~60℃水倒入容器內,用水量為種子的2~3倍,然后邊倒種子邊攪拌,使種子均勻受熱,并防止種子被燙傷。水面浸過種子約10cm以上,浸種時間約24h,8~10h攪拌1次[2]。自然冷卻后,撈出種子放入容器中,置于20~25℃環境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溫水淘洗1次,約有2/3種子裂嘴即可播種。
5播種
油松播種育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根據催芽情況和育苗地氣候條件盡量早播,播種前2~3d灌透底水,稍干即可播種。大地常規播種育苗一般采用高床南北方向條播方式,播種量為300~375kg/hm2,條中心距10~15cm,播幅寬3~6cm。營養杯播種育苗采用點播方式,每穴放種子4~5粒,杯內裝土要密實,杯高度一致、排放緊密、覆土均勻。播種深度為2~4cm,播種后覆蓋細沙土1.0~1.5cm,鎮壓后覆蓋草簾,以避免鳥類啄食,防止苗床板結[3],待幼苗出齊后撤除草簾。播種后輕輕鎮壓立即澆水,經常觀察苗床濕度,防止干旱缺水。在種子發芽期間,澆水次數和澆水量都不宜太多,保持土壤濕潤即可。一般10~15d幼苗出土,出苗盛期約5d。
6苗期管理
6.1間苗定苗
播種10d后,種子陸續出苗。為了保證每株幼苗都有充足的生長空間,使根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苗木出齊后,應間去弱小病苗,使苗木分布均勻。間苗宜在6—7月生長旺盛期進行,間苗2~3次,間苗間隔期10~20d。留苗密度225萬~300萬株/hm2,營養杯育苗在間苗時一般每杯留2~3株。間苗在雨后或灌水后進行,此時土壤松軟,容易拔除。間苗時,要邊間苗邊壓實留苗根系土壤,避免透風失水,間苗定苗后要及時澆水。
6.2除草松土
除草松土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氣性,減小雜草對水、肥的競爭,有效防止土壤板結。第1次除草松土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每年松土除草3~4次,雨后和澆水后要及時松土保墑,使苗清壟凈,株間、床面和步道無雜草。
6.3澆水施肥
6.3.1澆水。灌水時間、數量和次數根據苗木生長、土壤墑情及天氣等情況而定。一般采用微噴方法澆水,播種后,苗木出土前一般不澆水,以保持床面濕潤為宜。苗木出土后做到澆水及時、適量,積水過多需及時排除,以防造成苗木根系腐爛。在幼苗出齊前,澆水少量、多次,晴天澆水3~4次/d,注意防止沖走種子或沖倒幼苗;在幼苗出齊后,澆水量大、次數少,要澆足灌透。在頂芽形成后宜少澆水,8月下旬以后停止灌水。雨后要及時清溝培土,排除積水;未出圃苗11月上旬澆1次封凍水。6.3.2施肥。為了保證苗木營養需要,生長期要適時適量、分期施肥,每年施肥3~4次,開溝撒施或隨水澆施。氮肥宜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追施,總施肥量以375~450kg/hm2為宜。為防止灼傷,追肥后及時用清水沖洗苗木莖葉。生長后期用5%磷酸二氫鉀溶液于早晚噴施苗木,8月下旬以后停止施肥,促進枝條木質化。油松播種育苗施肥情況見表1。
6.4病蟲鳥害防治
為有效預防猝倒病,可于幼苗出土1周后噴灑波爾多液[3](由生石灰、硫酸銅、水按照1∶1∶100的比例配制而成),每7~10d噴灑1次,連續噴2~3次,噴藥后及時用清水沖洗苗木,隨時拔除病苗。為防治立枯病等病害,可于幼苗出土1周后用50%多菌靈500倍液和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10~15d噴灑1次,連噴3~5次[2],至7月苗莖基部半木質化停止。油松種子發芽出土后、種殼脫落前,要注意防控麻雀等,做到專人看管、隨時驅趕,看管期20d左右。
6.5越冬防寒
6.5.1覆土防寒法。土壤封凍前3~5d澆透灌足封凍水,用籠布蓋住苗木進行覆土防寒,覆土厚度高出苗梢5~10cm,確保苗木不受風害和凍害,安全過冬。次年春季4月中旬晚霜后于無風陰天分2次撤土,然后及時澆水。6.5.2覆草防寒法。在初冬土壤凍結時,用稻草等覆蓋苗床,厚度以不漏苗梢為宜。初次降雪時要振動覆草,使油松苗木間隙填實積雪,防止苗木壓傷。春季苗木萌芽后,分2~3次撤除覆草[4]。
7參考文獻
[1]李春國.山西省油松播種育苗技術探討[J].花卉,2019(20):240.
[2]賴淑麗.遼西地區油松容器育苗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3):123-124.
篇13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為我國特有樹種,是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南部荒山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油松樹干高大通直,樹高最高可達30米,胸徑達1.8米,壽命較長。油松是溫帶樹種,適生于大陸性氣候,抗寒能力較強,可耐-30℃的低溫,在年降水量300豪米左右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長。油松是喜光的強陽性樹種,1-2年生幼苗稍耐庇陰,4-5年生以上的幼樹則要求充足的光照,過度庇陰常生長不良,甚至枯死。
油松的適應性強,主根明顯,側根十分發達,耐干旱、瘠薄,抗風,具有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樹冠常綠,枝葉繁茂,樹姿雄偉。因此油松是營造用材林和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尤其在遼北地區的東部丘陵、半丘陵地區和西北部風沙地區,是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的重要造林先鋒樹種。
油松山地育苗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節省苗圃地,不但減少遠途運輸,節省用工,而且便于起苗時帶土,運苗時易于保護苗根,苗木適應性較強,可以明顯提高造林成活率。
一、綜合選擇育苗地
一般應選擇海拔500-700米,緩坡(坡度在200以下),土壤結構良好,土層厚度在30厘米以上的陰坡或半陰坡作為育苗地,其中以山中、下腹的生荒地和多年的老撂荒地為最好。而新撂荒地由于土質瘠薄不宜選作育苗地。切不可選擇多風的山頂、易被沖刷的山腳及常年不見陽光的死陰坡作育苗地。
油松山地育苗還要本著“就地造林,就地育苗”的原則選地。按照計劃造林地點的位置科學的確定育苗地點,多個造林地點的可以選擇多個育苗地點,也可在距離多個造林地點都很近的地方選擇一個育苗地點育苗,總之,山地育苗地點要離造林地越近越好。同時根據所需用苗量決定育苗面積。
二、整地
育苗地選好后應在育苗的頭年雨季前雜草尚未結籽時進行整地,深翻25厘米左右,不要把生土翻上來。如果地形較平整時,可沿等高線修成不同寬度的水平梯田或反坡梯田,梯田間保留一定寬度的自然植被保護帶。在梯田上筑苗床,苗床要細致整平,使其達到深、平、細、凈,內側挖一小排水溝,以防苗床淤土積水,在巖石較多的山坡,地形破碎時,也可作大小1-2平方米的塊狀整地。
三、播種
遼北地區以春季播種為多,春播時一定要注意育苗地的水分條件,遇到干旱時,播種前必須灌透底水,苗期除遇特殊干旱時一般不用澆水。播種時間還要考慮由于育苗地所處的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產生的氣溫變化幅度。遼北地區通常在4月中下旬留意選擇播種時間,氣溫達到12℃左右土壤解凍10厘米左右即可。
一般采用低床育苗,要求床面平整,滲水均勻,不積水。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可于4月中、下旬播種。在比較濕潤的地方,播種前一般不進行灌溉,利用早春墑情好的時機及時播種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如果土壤較干旱,則種子不要進行催芽即可播種,但播種深度較深些,覆土厚度可達2厘米左右。通常采用寬幅條播,播幅8-10厘米,幅間距10厘米左右,播種量15公斤左右,每畝可產苗15萬株左右。
四、撫育管理
1.除草、松土
油松山地育苗在整個苗木生長期一般不進行灌溉、間苗(過密的適當少量間苗),但應加強除草松土,除草要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于7、8月,割去田埂上的灌木和雜草,以利通風透光,促進苗木木質化,以提高越冬抗寒能力。苗床上也可噴灑除草劑防除雜草。
松土應做到行間較深,苗木周圍較淺,表土細碎,不傷根不埋苗。深度可逐年的增加,第一年2厘米左右,第二年3厘米左右。松土后,輕壓一次,可防止下大雨時,使小苗不穿“土褲子”。
2.追肥
根據土壤肥力狀況,適時追肥。可在6-7月苗木旺盛生長期間追施硫銨2-3次,苗小時少追,苗大時再多追,每次4公斤左右,以促進苗木迅速生長,提高苗木質量。
3.防鳥、獸害
山地育苗時鳥獸危害較重,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將種子與砒酸鉛以100:6比例混拌,使藥劑均勻地粘附在種子表面。為了使藥劑粘著力強,先用冷涼的米湯拌種子,使種皮濕潤后再均勻拌藥。另外,在播種床面上覆蓋帶刺的灌木枝條,就地取材,省工簡便最也可起到防止鳥獸危害的作用。
4.間苗
幼苗出齊后,對稠密成叢狀的,可在當年雨季進行間苗,按照去劣留優,疏密適中,分布均勻的原則進行,間苗強度不要過大。一般每平方米留苗110株左右。
5.防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