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政法條例督察報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編號:1004-0544(2011)11-0153-05
一、引言
澳大利亞是世界礦業大國,號稱坐在礦車上的國家。西澳州人口占澳大利亞10%,擁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礦產與石油生產世界領先。由于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礦業管理主要由州級政府承擔礦產資源與礦業管理的主要責任。在西澳,《礦業法1978》是系統規范開展非油氣礦業活動的基礎性法律。該法共163條,明確規定了礦業用地的準人、礦權設置、礦權登記與交易變動、礦業補償與礦權爭端解決機制等內容。特別是通過礦業督察員解決礦權爭端的行政執法方式以及礦業督察員法院解決礦業糾紛的司法審判形式,很好地解決了礦權之爭,對繁榮西澳礦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開發事業迅猛發展,我國礦權之爭的案件層出不窮,甚至引發,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穩定與和諧。無論是2006年四川雅安烏斯河鉛鋅礦礦權之爭、2008年廣東清遠劉屋村瓷沙礦開采權之爭,還是2009年最大的和田玉原生礦礦權之爭、2010年的陜西波羅礦井產權案,都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礦權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行政缺位、錯位或越位的現象。一方面,一些礦權之爭事件的引發是由于礦權管理的不公開、不透明形成了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我國礦權審批、管理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渠道并不暢通。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和公眾參與制度性渠道的欠缺都表明,我國當前的礦產資源法律制度無法解決礦權爭端的復雜情勢。西澳礦業督察員解決礦權爭端的事先行政規制模式無疑對我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西澳礦業督察員制度的產生及立法演進
19世紀后期以來,也就是1885年金礦法頒布之后,西澳大利亞州就有礦業督察員行使行政裁判權解決采礦人之間“司空見慣的喧囂爭吵和暴力爭端”。采礦人之間的爭端往往能夠被督察員解決得“天衣無縫,不留后患,并且一般不會引發訴訟的可能。因此,督察員被公認為,熟悉采礦人的習俗和欲望,能夠及時、果斷并權威性地處理礦區出現的礦業糾紛。現在,西澳大利亞州不僅保留著礦業督察員法院解決礦業糾紛的傳統,而且主要通過督察員來進行勘探權和采礦權的授予,督察員制度在礦業行政管理體系中處于一個中心地位。有證據表明,到督察員法院的案件比由督察員解決的行政案件少得多。由此可見,礦業督察員對礦權爭端事先行政規制的作用日益凸顯。
早在1978年,礦業督察員制度就被列入《礦業法1978》西澳立法中。該法原第13條規定,總督可以任命任何適當人選擔任督察員,包括礦務總監等享有薪金的公共部門官員往往被任命為督察員。而且督察員既在礦權管理過程中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又可在督察員法院審理礦業糾紛中行使司法裁判權。《礦業法1978》第八章司法部分專門規定了督察員法院的組成、性質、受案范圍、裁判權及辦案規則等內容。該法第127條授權總督在全州范圍內根據需要設立督察員法院。第128條規定每個督察員法院應是一個保留案卷紀錄的法院。第132條明確列舉督察員法院可以受理裁判的12種涉礦案件的受案范圍。第134條規定了其享有的司法裁判權。第136條規定,督察員法院審理管轄的礦業案件按照總督批準的法院規則進行;只有當法院審判程序規則沒有規定,出現空白時,將適用《地方法院(民事訴訟程序)法2004》所規定的程序進行。根據136條的授權規定,《礦業條例1981》第七章訴訟程序周詳地規定了督察員法院審理案件的具體程序和規則。
但是,有關督察員在礦權管理過程中履行行政職能的程序規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并不十分明確。在Strange vPietsch一案中,GN Calder SM督察員認為,督察員審查礦權沒收案件是在行使行政職能,因而沒有裁判費用的權力。1999年在Re Warden Calder,Ex parte Gardner一案中,西澳高等法院合議庭審查了《礦業法1978》下的督察員角色的屬性。Ipp法官認為,縱使督察員通常被要求進行司法裁判,但《礦業法1978》中用于處理督察員在公開法院開庭的條款與礦業督察員履行行政職能的角色是相一致的。當督察員沒有在督察員法院中開庭時,就沒有權力根據地方法院法(1904)規定的規則提供證據的命令作進一步證據調查。據此,蒂姆卡文娜(TimKavenagh)律師認為,當督察員行使行政職能而不是在督察員法院里進行司法審判時,程序和程序性權力的規定缺失意味著有關督察員權力和程序的不確定性以及與之相隨的被不同督察員所采納的不斷變化、前后矛盾的觀點就會出現。
為解決督察員履行行政職能的權力、程序規定不明的立法現實,《礦業修正法2004》第9章專門區別了督察員行政與督察員法院的角色,直到2007年3月31號,《礦業修正法2004》方才正式生效。為使《礦業修正法2004》得到更好的實施,根據《礦業法1978》第162條的規定,總督可依據該法制定管理條例。隨后,總督于2007年3月9日批準了《礦業條例198l》的2007年修正案,即《礦業修正條例2007》,并且該《礦業修正條例2007》與《礦業修正法2004》同日生效。因此,有人把《礦業修正法2004》、《礦業修正條例2007》合稱為2007年修正案。2007年修訂后的《礦業條例1981》第八章分9節進一步細化了督察員基于《礦業法1978》第四章行使行政管理權的程序規則。那些傳統的由督察員進行行政管理活動時所審查的問題,現在被認為是《礦業法1978》第四章的礦權管理程序部分。具體而言,修訂后的《礦業條例1981》第八章主要涉及督察員的權力、功能和職責;將遵循的判例和程序;費用的適用范圍等內容。
三、西澳礦業督察員制度的基本內容
1,礦業督察員的任命及職能
在西澳,每個礦區有一名督察員。根據《礦業法1978》第13條第1款規定,凡符合《治安法院法2004》擁有治安法官職務的任何人都可被總督任命為一個督察員。反之,總督不能任命一個不具有治安法官身份的人作為督察員。事實上,一個治安法官往往可以是好幾個礦區的督察員。
根據《礦業法1978》,督察員行使著三大職能。一是純粹的行政職能,即不涉及準司法程序的職能:
(a)可以向某人發出一份礦利證書:
(b)向欲進入任何私人土地以尋找礦物或標出礦業租用地的人頒布許可證。
二是,礦權授予或沒收的職能,涵蓋了礦區督察員以公開聽證的方式來行使的最重要、最普遍的行政職能:
(a)授予某人勘測許可證的申請和在不違背本法的情況下授予其他各種許可證:
(b)針對不支付租金或不遵守有關礦業用地要求的費用開支,基于沒收勘探許可證和其他各類許可證的請求,作出決定。
三是,調查、報告和建議職能。督察員以公開聽證方式審查申請并收集證據后,形成報告或者建議傳送給部長,以便部長綜合所有的證據記錄、圖片和其他文件作出是否授予或者拒絕授予許可證的決定。對于這方面的申請包括:
(a)授予勘探許可證和礦業租約:
(b)針對不履行包括年度最小費用開采計劃責任的,沒收勘探許可證和礦業租約:
(c)對于租約或者許可證規定的豁免證明的授予。
2,管轄
《礦業法1978》第四章主要規定礦權設定問題。即規定了關于礦權申請程序、期限與條件、提交報告和遵守經費開支的要求以及礦權放棄和沒收的情形。根據《礦業法1978》的第42條第2款、第59條第2款、第70D條第2款、第75條第2款、第90條第3款和第92條的規定,沒收礦權的申請書或針對礦權申請的異議書的提交即啟動督察員行政性審查程序;如果沒有人基于礦權的申請提出異議的話,則由礦業登記員進行處理即可,不需督察員進行行政性審查。因此,督察員行政性審查程序要么是基于沒收礦權的申請,要么是針對礦權申請異議的法定情形才會啟動。簡而言之,礦業督察員的管轄范圍主要有兩項:一是審查沒收礦權的申請。二是審理針對申請的異議。
3,程序
當程序啟動時,礦業登記員確定第一次提訊日期并通知各方當事人。礦業登記員在向答辯人(respondent)送達申請人的申請復印件后,也將答辯狀發送給申請人。這里的答辯人包括礦權的持有人、異議人或任何受抵押人。送達給礦權受抵押人是礦權持有人的義務,這要求礦權持有人向受抵押人解釋所發生的事情,使受抵押人知悉他的抵押物上存在的風險。這種義務僅僅適用于抵押,但并不適用如受中止登記申請保護的其他物權。
(1)申請沒收礦權的審理程序。沒收礦權的申請應當以表35A的格式提出,并且必須由申請人或者申請人授權的律師或其他被授權的人簽字。申請提交之后,礦業登記員在申請書上標明第一個提訊日期,并簽名加蓋印章后送達答辯人,隨后答辯副本返還給申請人。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送達的是申請書正本。在提交申請書的同時,申請人被要求提供一個書面的細節陳述。
如果礦權持有人欲反駁沒收礦權的申請,必須在送達之日起14日內以表36的格式進行答辯。答辯的重點是提出辯護的理由,諸如答辯人已經履行適用于作為申請標的礦權的費用開支條件;如果沒有履行要求的費用開支,答辯人需要辯駁問題不足以嚴重到證明沒收礦權的正當性。答辯狀通過礦業登記員轉送給申請人。在提交答辯狀的同時,要求答辯人提交和送達具體細節(particular)。因此,答辯人需要提交答辯狀和細節,但答辯人只需有送達具體細節給申請人。
《礦業條例1981》第143條規定,只要督察員認為其對審理的結果擁有充足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作為一方當事人參與進來。此條認可了在Smith v Sita&Blake 案中督察員的判決。在該案中,礦權持有者的清算人被加入進來作為沒收礦權訴訟的當事人。
(2)異議的程序。基于礦權申請的異議應該按照附表一的表16的格式提出,異議人在提出申請時應該保留一份異議副本。當就豁免申請形成一個異議時,那么《礦業條例1981》第144、145條就會適用,這時異議人必須準備詳細說明。《礦業條例1981》第147條規定,如果督察員命令公開文書,異議人應當公開文書。
四、西澳礦業督察員解決礦權爭端的主要特點
1,以權利制約權力,促進礦權爭端解決的實體正義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直到把權力用到極限方可休止。從對事物的支配來看,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利約束權力。”國家權力既是個人權利的保護神,又是個人權利最大最危險的侵害者。對公權力的限制除了以權力制約權力外,以權利來制約權力也必不可少。礦業督察員審理礦權申請異議案、沒收礦權時,履行的是行政職能,行使的是行政權力,只有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解決礦權爭端的實體公正要求。《礦業法1978》明確授權任何人享有申請沒收礦權、礦權申請異議權利,讓督察員的行政權公開、透明運行,能夠很好地達到以權利制約權力的目的。在實踐中,督察員以行政強制力,授予礦權、決定沒收礦權,如稍有不慎沒有對事實、證據與法律的正確的適用,就會引發新的爭議和糾紛。礦權爭端行政規制程序中異議申請的設置。有利于保護利害關系人或第三人的礦權,減少礦業糾紛的產生;也可以更好地維護礦業法律秩序,保障督察員行政執法行為的實體正義。
2,遵循自然公正原則。確保礦權爭端解決的程序公平
在英國普通法的傳統中,自然正義是關于公正行使權力的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其核心思想是公平聽證規則和避免偏私原則。即任何人的辯護必須被公平的聽取;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也就是說,某案件的裁決人不得對該案持有偏見和擁有利益。幾個世紀以來英國司法程序中的“自然公正原則,原來就是司法程序中的規則,后來才移用到行政程序中來的。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沿襲了英國的法律體系傳統。當督察員基于沒收礦權的申請或是針對礦權申請的異議啟動行政審查程序時,為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公平,遵守了自然公正原則。在Savage v Teck Explorations Ltd,
(unreported,Full Courtdelivered 16 September 1988)案中,馬爾科姆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認為,督察員有權駁回沒有給予足夠詳情的。因而,在行使特定權力時,督察員有權做一些必要的事情以保證當事人的程序公平。Re Warden NichoUs SM;Exparte Plutonic Operations Ltd,一案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本案中,Plutonic申請移審令以督察員的命令,該命令要求他提供申請豁免有關采礦租約開支條件的更充分細致的理由詳情,因為督察員認為他的申請只是按照該法的有關條文簡單列出豁免的理由而已。Plutonic認為,根據加德納案判決的結果,督察員在本案中不是在行使司法裁判權,因而就沒有權力命令采取特定的審理程序形式以確保異議人能夠得到他的申請豁免采礦租約開支條件原因的詳情。大法官惠勒(法官米勒和穆雷均表示贊同)認為,根據第102條規定的行政程序的性質,支持豁免申請的法定聲明不是異議人可得的文書。她進一步指出,異議人有權知道豁免申請的事實基礎是
其在聽證過程中作出反對豁免申請,正當提出反對材料的前提和基礎。大法官惠勒認為,督察員確保異議人獲得自然正義是其職責所在。如果在聽證過程中,由于申請者的原因使得異議人措手不及,督察員可以決定聽證會休會,并不得已采取進一步的調查措施。因此,督察員可以要求豁免申請人在聽證日之前,向異議人提交申請豁免的事實材料和所依據的條件,這樣就可以避免休會產生的不便和成本,并能確保豁免或沒收的審理程序順利完成。
3,采用利益激勵,激發公眾參與礦權爭端解決的積極性
西澳督察員沒收礦權時,采用利益激勵機制,注重發揮當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與配合作用。如《礦業法1978》第96、98條均規定,任何人以規定的方式和形式提出沒收礦權的申請,督察員依法認為合適,可以處以罰款以代替沒收許可證或租約,如果申請人不是部長或部長書面授權的官員,督察員可以將罰款的全部或部分獎勵給申請人。而且在作出上述沒收命令后的14日內,該申請人在沒收的土地全部和部分上標出或申請礦業租用地方面有優先于任何其他人的權利。此規定既予以金錢獎勵,又給予礦權申請法律上的優先權,這大大激發了公眾參與礦權爭端解決過程中的積極性,有助于形成全民參與式礦業管理,同時也彌補了政府礦業行政管理人力不足的現實。
4,申訴與司法審查,控制督察員解決礦權爭端的行政裁量權
《礦業法1978》不僅專章規定了督察員的行政職能,而且對督察員在履行管理職能時,也規定了相應的責任。如督察員在任何一件與其有直接或間接利益的事情或問題上作為或作出裁決,是犯了不端行為罪,將受2年監禁或罰款1000澳元的處罰。督察員使用其在擔任職務過程中獲得的信息為其個人利益服務,也是不端行為,將受2年監禁或罰款1000澳元的處罰。
《礦業法條例1981》進一步規定,對督察員行政決定不服的可以向部長申訴。雖然督察員享有頒布勘測許可證和雜項許可證的權力,但是部長保留對督察員這種權力行使非常重要的控管權,任何申請者都有向部長申訴的權利。部長享有足夠廣泛的權力去從頭審查督察員的最初決定,好像申訴就是重新審理一樣,部長還可以考量自己認為合適的、符合自然公正的其他材料。在ReWardenFrench;Ex
parte
Serpentine
JarrahdaleRatepayers Association and Gardner Nol一案中,Ipp法官提到,在對這類申請聽證時,督察員是在履行調查職能以幫助部長做出是否授予礦業租用地決定。只有部長有權授予勘探許可證、采礦租約和做出豁免證明。部長不一定要遵循督察員的建議。部長依法被賦予很大程度依據政策來處理申請的自由裁量權。部長甚至可以直接接收當事人關于豁免或沒收的申請。當然,在實踐中,部長往往依賴于像礦業總監等工業和能源部官員的建議。
篇2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活動。
前款所稱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是指市和區、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以下簡稱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依法相對集中行使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城市管理領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處罰權及相關的行政檢查權和行政強制權的行為。
第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領導。
市和區、縣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面積、人口數量、管理需求等狀況,合理配置城市管理行政執法人員(以下簡稱城管執法人員)和執法裝備,并將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第四條 市城管執法部門是本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并接受市城管執法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應當在街道派駐城管執法機構,以區、縣城管執法部門的名義,具體負責本區域內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協調城管執法機構在轄區內開展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活動。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其所屬城管執法機構以鄉、鎮人民政府名義,具體承擔本轄區內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并接受區、縣城管執法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市和區、縣城管執法部門根據需要可以在特定區域派駐城管執法機構,以市或區、縣城管執法部門的名義,具體負責本區域內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
第五條 建設、交通、綠化市容、水務、環保、工商、房屋管理、規劃國土資源、公安、財政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遵循合法、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執法與教育、疏導、服務相結合,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第七條 本市應當加強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執法制度和監督機制,促進執法水平的提高。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和互聯網站等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城市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市民自覺遵守城市管理規定的意識,營造社會共同維護城市管理秩序的氛圍。
第九條 城管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支持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的工作,協助城管執法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完善執法方式和方法。
第十條 對在實施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或者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予以表彰獎勵。
第二章 執法權限
第十一條 市和區、縣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實施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的范圍包括:
(一)依據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反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二)依據市政工程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反非市管城市道路(含城鎮范圍內的公路)、橋梁及其附屬設施管理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三)依據綠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除綠化建設外的違反綠化管理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四)依據水務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傾倒工業、農業、建筑等廢棄物及生活垃圾、糞便;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容器;以及擅自搭建房屋、棚舍等建筑物或者構筑物等違反河道管理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五)依據環境保護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道路運輸、堆場作業、露天倉庫等產生揚塵,污染環境;單位未按照規定對裸露土地進行綠化或者鋪裝;任意傾倒或者在裝載、運輸過程中散落工業廢渣或者其他固體廢物;違反安裝空調器、冷卻設施的有關規定,影響環境和他人生活;未經批準或者未按批準要求從事夜間建筑施工,造成噪聲污染;露天焚燒秸稈、枯枝落葉等產生煙塵的物質,以及露天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垃圾、皮革等產生有毒有害、惡臭或強烈異味氣體的物質等不需要經過儀器測試即可判定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六)依據工商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占用道路無照經營或者非法散發、張貼印刷品廣告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七)依據建設管理方面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損壞、擅自占用無障礙設施或者改變無障礙設施用途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八)依據城鄉規劃和物業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按照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對擅自搭建建筑物、構筑物的違法行為和物業管理區域內破壞房屋外貌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九)本市地方性法規和市政府規章規定由城管執法部門實施的其他行政處罰。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前款規定實施行政執法的具體事項由市人民政府確定,并向社會公布。
第十二條 本市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可以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的范圍進行調整。
除前款規定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的范圍。
第十三條 已由市和區、縣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依法行使的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及相關的行政檢查權和行政強制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再行使;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履行的其他行政管理和監督職責,應當依法繼續履行。
第十四條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違法行為的查處。
管轄區域相鄰的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對行政轄區接壤地區流動性違法行為的查處,可以約定共同管轄。共同管轄區域內發生的違法行為,由首先發現的城管執法部門查處。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市城管執法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五條 市城管執法部門對區、縣城管執法部門未予查處的違法行為,應當責令其查處,也可以直接查處。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對鄉、鎮城管執法機構未予查處的違法行為,應當責令其查處,也可以直接查處。
市城管執法部門可以對社會影響重大的違法行為直接進行查處;必要時,也可以組織相關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共同進行查處。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在開展重大執法行動時,可以對街道、鄉、鎮城管執法機構進行調動指揮。
第三章 執法規范
第十六條 城管執法人員實行全市統一招錄制度,公開考試、嚴格考察、擇優錄取。城管執法人員經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的統一培訓并考試合格具備行政執法資格的,方可取得行政執法證件。未取得行政執法證件的人員,不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
城管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應當著統一識別服裝,佩帶統一標志標識,做到儀容嚴整、舉止端莊、語言文明、行為規范。
城管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時,應當向當事人出示行政執法證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必須兩人以上共同進行。
第十七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城管執法巡查機制,并可以利用城市網格化管理系統,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違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行為。
本市舉辦重大活動時,市城管執法部門可以組織區、縣城管執法部門進行集中巡查。
第十八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后果,采取不同的行政執法方式。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查處違法行為時,對情節較輕或者危害后果能夠及時消除的,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直接給予行政處罰外,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先對當事人進行教育、告誡、引導,并責令其改正;對拒不改正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第十九條 城管執法人員在查處違法行為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法進入發生違法行為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并制作檢查筆錄;
(二)以勘驗、拍照、錄音、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取證;
(三)詢問案件當事人、證人,并制作詢問筆錄;
(四)查閱、調取、復印與違法行為有關的文件資料;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城管執法人員、當事人、證人應當在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拒絕簽名、蓋章或者不在現場的,應當由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無見證人的,城管執法人員應當注明情況。
第二十條 城管執法人員調查取證時,應當全面、客觀、公正,符合法定程序,不得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不得偽造、隱匿證據。
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違法事實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查處違法行為時,可以依法扣押與違法行為有關的物品。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實施扣押措施,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程序和期限。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實施扣押措施后,應當及時查清事實,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處理決定。對于經調查核實沒有違法行為或者不再需要扣押的,應當解除扣押,返還物品。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查處違法行為時,對違法事實清楚的,依法應當沒收的非法物品,予以沒收。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對依法沒收的非法物品,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外,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所得款項應當依照規定上繳國庫。
第二十二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妥善保管扣押物品,不得使用或者損毀,屬非法物品的,移送有關部門處理。
被扣押的物品易腐爛、變質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通知當事人在二日內到指定地點接受處理;逾期不接受處理的,可以在登記后拍賣、變賣;無法拍賣、變賣的,可以在留存證據后銷毀。
解除扣押后,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通知當事人及時認領。當事人逾期不認領或者當事人難以查明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認領公告,自公告之日起六十日內無人認領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拍賣、變賣等方式妥善處置,拍賣、變賣所得款項應當依照規定上繳國庫。
第二十三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在行政執法活動中,對當事人棄留現場的物品,應當按照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四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理由、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陳述、申辯、要求聽證以及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當事人進行陳述和申辯時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采納,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對符合聽證條件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聽證。
第二十五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法律規定采用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和公告送達等方式送達法律文書。采用公告送達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可以通過其政府網站和公告欄進行。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公布其網址和公告欄地址。
第二十六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違法行為舉報制度,并向社會公布全市統一的舉報電話及其他聯系方式。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收到舉報后,應當及時核查,并在五個工作日內將核查情況告知舉報人;對不屬于本單位職責范圍的,應當向舉報人說明情況,并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送有關部門處理。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舉報人保密。
第四章 執法協作
第二十七條 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履行管理職責,與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加強協作,采取疏導措施,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
第二十八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在執法活動中發現應當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的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移送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執法活動中發現應當由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處理的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移送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處理。移送案件涉及的非法物品等相關物品應當一并移送。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接受移送的案件和相關物品,并應當在作出處理決定后,及時通報移送部門。
第二十九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查處違法行為需要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查詢有關資料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配合。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查處違法行為時,需要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認定違法行為和非法物品的,應當出具協助通知書。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協助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出具書面意見;如情況復雜需要延期的,應當以書面形式向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說明理由并明確答復期限。
第三十條 在城市管理中開展重大專項執法行動時,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需要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協助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職責范圍內依法協助;有關行政管理部門需要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協助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職責范圍內依法協助。
第三十一條 公安機關與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保障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活動,對阻礙城管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應當及時制止;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依法予以處罰;使用暴力、威脅等方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區、縣公安機關應當確定專門力量、明確工作職責、完善聯勤聯動機制,在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和案件移送等方面配合本區域內城管執法機構開展行政執法工作。
第三十二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推動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與執法信息共享機制,促進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實施行政處罰的情況和發現的問題通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管理建議;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與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有關的行政許可和監督管理信息及時通報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保障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三十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不斷加大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科學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手段在調查取證、檢查檢測等方面的普及運用。
第五章 執法監督
第三十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監督,對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應當責令其改正并追究行政責任。
第三十五條 市城管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全市統一的執法培訓、崗位交流、督察考核、責任追究和評議考核等制度。
市和區、縣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隊伍規范化、制度化的建設和管理。評議考核不合格的城管執法人員,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市城管執法部門對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及其執法人員發生的情節嚴重、社會影響較大的違法違紀行為,可以向區、縣人民政府提出查處建議。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對鄉、鎮城管執法機構及其執法人員發生的情節嚴重、社會影響較大的違法違紀行為,可以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查處建議。
第三十六條 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發現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有違法執法行為的,可以向其提出書面建議。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收到書面建議后,應當及時調查核實;情況屬實的,應當予以糾正并告知有關行政管理部門。
第三十七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城管執法職責范圍、執法依據、執法程序以及監督電話等事項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城管執法人員有違法執法行為或者行政不作為的,可以向城管執法人員所在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監察部門檢舉、控告。接到檢舉、控告的部門應當按照法定權限及時核實處理,并及時反饋處理意見。
第三十八條 市和區、縣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本單位的行政執法情況組織社會評議;有關部門對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情況組織社會評議的,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予以配合。評議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區、縣城管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對街道、鄉、鎮城管執法工作的監督檢查,組織評議,并將評議結果報告區、縣人民政府,作為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績效考核的依據。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及其執法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監察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發現的違法行為不依法查處,情節嚴重的;
(二)超越職權或者違反法定程序執法,情節嚴重的;
(三)擅自變更已經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
(四)使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執法的;
(五)故意損壞或者擅自銷毀當事人財物的;
(六)截留、私分罰款或者扣押的財物的,以及使用扣押的財物的;
(七)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
(八)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四十條 有關行政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拒不履行執法協作職責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一條 城管執法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及其執法人員違法行使職權,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自20xx年7月15日起施行。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的職責1、貫徹實施有關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及規章,治理和維護城市管理秩序。
2、組織起草有關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制的意見和措施。
3、負責城管監察行政執法的指導、統籌協調和組織調度工作。
4、負責城管監察行政執法隊伍的監督和考核工作。
5、負責市政設施、城市公用、城市節水和停車場管理中的專業性行政執法工作;負責城管監察隊伍行政執法中跨區域和領導交辦的重大案件的查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