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美發學習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重要保障,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條件。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美術雖然是普通高中的一門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學生面臨高考升學的壓力,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再加上社會、學校及家庭對美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必然導致學生對美術課失去興趣,在一些學生眼里,美術課基本上成了自修課。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美術教師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高中美術興趣談幾點見解和主張。
一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
美術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美術作品不是藝術家憑空想象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美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謂的文化情境,就是一件美術作品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特征。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時,在鑒賞美術作品時,應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學習,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教學美術鑒賞課中《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時,當鑒賞《蒙娜麗莎》這件作品時,先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收藏價值、如何迷人等有關知識和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就會更專心鑒賞美術作品的形式要素。美術教學要盡可能在一些情境教學中進行,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引發學習興趣。如教學美術鑒賞中的《心靈的慰藉》時,可運用現代媒體教學,先用視頻播放佛教歌曲《音賢菩薩灌頂歌》,在那生動的視頻和優雅的歌聲中,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渲染下,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表現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在這樣的情境中導入新課,教學效果特別好。
二 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福建省大田縣地處山區,鄉土美術基礎雄厚,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參觀實物,了解審美客體的構成,可增強感性認識。利用鄉土美術,拓寬美術課的渠道可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可充分利用這里較為繁榮的民間剪紙藝術,讓學生貼近生活,促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各異的風土人情》時,筆者把剪紙藝術作為本課重點教材。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到周圍農村進行實地考察,訪問民間藝人,請他們示范表演剪紙技巧,展示剪紙作品,參觀當地收藏剪紙作品展。學生們在奪目的色彩效果的剪紙作品面前,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在充滿鄉土味的藝術作品面前心靈被震撼,在淳樸的民間藝人的言語中,促發對民間美術的喜愛和內心的原創力,進一步深化了民間美術的教學。在教學《地域的永恒魅力》時,教材中有福建永定圓形土樓,而大田縣本地就有與永定土樓相似的大型城堡,這城堡是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筆者利用星期天的時間,組織學生到那里進行實地教學,學生們在導游的帶領和解說下,充滿著歡快的心情觀賞這座城堡,感受土樓的魅力。這樣,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參與欲增強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 鼓勵審美,培養興趣
篇2
近幾年來,“陌生化”手法被文學界廣泛關注,且在許多文學作品翻譯中也得到了應用。在文學翻譯中運用“陌生化”手法,能夠在保留原文內涵的基礎上體現出新奇感,使其展現出新的文化意義。“陌生化”作為體現文學歷史的重要手段,運用在翻譯中,可使譯文更加經典。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僅需要采用合適的翻譯方式,而且還需要利用“陌生化”手法對文章進行再創作,體現文學創作的新穎性。譯者運用“陌生化”手法,必須把握度,不能完全脫離原文,否則只會讓譯文更加生疏,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接近原文作品,才能使原文和譯文達到相似的韻味。
二、文學作品翻譯中的觀念闡述
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不僅需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創作風格,而且還需要深入了解原文作者的作品架構。所以在評判作品質量時,必須從整體上來把控作者的創作技巧和創作風格。文學創作會體現出作者的整體經歷,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其來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但也超脫了日常生活。由于不同的作家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樣,所以在創作文學藝術作品時也存在較大的區別。作者在選擇寫作題材時,采用的寫作手法也會大不一樣,其產生的效果自然也不同。
作品的創作特色關系著作品的整體質量,所以譯者在翻譯作品時,必須盡可能地把作者的情感和創作特色表現出來,只有如此,翻譯才能取得成功。在翻譯文學作品時,為了讓譯文讀者真正獲得與閱讀原著相同的精神感受,必須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整體架構,這樣才能真正詮釋出文學作品的內涵。因此,在翻譯跨文化文學作品時,最大程度地傳遞原文作品的內涵與特色非常重要,必須準確體現原文作品的精神價值,但翻譯仍需要加入譯者自身的思考,使文學作品翻譯的效果更加顯著。
三、“陌生化”手法在《洛麗塔》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自《洛麗塔》小說被翻譯成漢語文本后,在中國快速流傳開來,并且產生了多個不同的譯本,其中于曉丹翻譯的《洛麗塔》最具特色。于曉丹版本的《洛麗塔》運用了“陌生化”手法,使譯文最大化地還原了原文的創作特色,譯文讀者能夠和原文讀者享受同等的美學感受,這也是該譯本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陌生化”手法在聲音意象上的運用
小說和詩歌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學形態,小說的獨特魅力主要體現在聲音意象上,譯者在翻譯小說文本時,應非常重對聲音的應用,要善于運用環境聲音使小說更加具有表現力。且在描寫小說人物時,語音描寫要非常具有表現力,把人物的特點及小說所處的時代特征準確地表現出來。于曉丹翻譯的《洛麗塔》,“陌生化”手法運用最恰當的地方就是在聲音意象上。譯者通過運用“陌生化”手法,把主人公的心理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出來,而且獨特的漢語表述方式,能帶給譯文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讓譯文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內容和內涵。
(二)“陌生化”手法在詩語上的運用
《洛麗塔》中有許多晦澀難懂的文字及外來語,于曉丹在翻譯這部分文字時采用了新奇的修辭手法,突破了原語文本的束縛,使語義表達更加充分,可把讀者帶入原語文本環境,更好地理解語言意義。例如:于曉丹在翻譯“lucidlyinsane”和“crazilycalm”這兩個詞匯時,巧妙地組合了兩種對立的感情,讓讀者感受到了兩種對立的感情,形成強烈的對比,詩語與原文神韻更加貼合,這也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了亨伯特的雙重性格。譯者通過運用“陌生化”創作手法,最大化地還原了原文神韻,加強了譯文讀者的閱讀體驗。
篇3
一、從興趣入手,重視學生美術學習中的主導地位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我所帶的班有實驗班有平行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希望從不同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要不斷的變換方式。課前查找資料,如掛圖、畫冊、錄象、幻燈、光碟等,以便讓學生觀看欣賞。搜集聲音、圖像、刺激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通過大量作品欣賞,教學示范,使學生增加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導。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的教態應親切自然,師生共同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教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外部表情與內在氣質的形象反映,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好的教態,學生會感到親切、輕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師面帶微笑,和顏悅色,會給學生愉快的暗示,學生會從中受到感染。許多優秀的教師都懂得微笑的意義,他們即使在十分疲憊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也總是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因為他們懂得,學生會從老師的微笑里感到關心、愛護、理解和友誼。同時學生也會受到鼓勵,激發起愛老師、愛這門課的相應情感,所以,在學生面前,老師應永遠是親切自然的。即使是對待差生,老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話、一個暗示的動作,有時比嚴厲的批評更能讓學生接受,使學生從中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愛護和關懷,從而使學生能自覺改正缺點,避免產生師生間的對立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師生在認識與情感兩方面的溝通,變一切消極狀態為積極狀態,師生共同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
三、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美術是視覺藝術,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這就必須強化直觀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教學陷于枯燥乏味,如將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引入美術課堂,使教學媒體多樣化,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參與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例如,上《動物圖案設計》一課,在講解“變化”的幾種方法的過程中,我同時在投影上用彩筆畫出了簡化的魚、兔子,幾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張的小豬、梅花等,這些簡練的圖案激發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每畫完一個圖案,學生們就不由自主喊說出“松鼠!”“青蛙!”“小豬!”……,課堂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講添加法時,在魚身上添加蓮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鵲,再問學生有什么寓意?學生經過思考,可回答出“連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但掌握了“變化”的幾種方法,而且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及創造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重視導課和結課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的一節課,從開始就應引人入勝,讓學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對新課產生興趣,因此對新課的導入應作精心的設計。導課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創造性的設計。例如:在上《色彩的感受》一課時,我從平時大家熟悉的某個學生、老師每天穿衣的不同帶來的不同感受導入,學生親身體會聽得津津有味,為新課的展開作好了輔墊。
重視輔導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輔導是教師對每個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過程中的具體指導,在美術課堂教學各環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輔導在美術課堂中所占的時間最多,教師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師應根據本節課所授內容,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練習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溶進自己的審美情趣,對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給予點撥,對個別作業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啟發提示,對好的作業,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并可讓該生談談其作業的構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學從中得到啟發。由于作業時間較長,課堂氣氛容易顯得沉悶,作業時可用錄音機播放一些優美抒情的音樂。經實踐,音樂用于輔導環節,效果很好。通過音樂情境激發學生情趣,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活躍了,課堂結構也優化了。在教學中把音樂和美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優美的音樂伴隨著美術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來感染學生,能夠調動學生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激情。
四、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的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認為是簡單的哄孩子玩。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要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有居高臨下的指責。這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的指導思想,首先教師不能有副科意識,美術是不重要的課程等意識。美術聯系其他各學科,滲透各學科,體現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多年來,我一直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結構。激發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善于激發學生對枯燥無味的課產生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而且能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部分學生強烈要求參加美術課外小組活動,并積極參加各種美術比賽。例如,在一堂寫生課中,我把學生分為四組,讓他們統一到操場上,然后分散,每個同學自己去找寫生對象。安排好任務后,我說三十分鐘后檢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學們,他們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畫紙咬鉆筆,我說開始呀,他們仍無動于衷,一個大膽的學生突然說:老師,操場上空蕩蕩的,畫什么呀?我說:同學們,仔細看看,咱們操場上有什么呀?同學們都說,藍球架,單杠。我說,再往四周看看。“有樹,房子。”同學們都異口同聲,我因勢利導,:“第一組畫藍球架,第二組畫樹,第三組畫房子,第四組畫自行車。”同學們都找到寫生對象了。于是便分散開來,針對自己的寫生對象開始觀察了。通過這次課堂寫生實踐,我發覺到了老師指導作用的重要性。我們一方面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正確引導,組織也不容忽視。我利用課余指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小組,有的學生作品獲了獎,有些學生還升入了職高美術班,成為專業學習的尖子。
篇4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傳統教學媒體中有教師語言、課本、板書、實物、模型、掛圖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在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從中獲得直接、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使學生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并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獲得最大的信息量,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課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到連接使用者(學生或教師)和計算機系統的重要作用。計算機教學課件一般由教師自己設計、編制,編制時必須遵循教學原則,要符合科學性、藝術性,要著重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優化設計工作。
課件設計要把科學性放在第一位:課件的設計和制作不可出現科學性錯誤,不能把錯誤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充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認知方法,用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媒體信息同時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形成良性刺激。充分利用現代課堂教學論的已有成果,優化組織課堂教學,按照教學規律實施教學。
課件制作必須遵守教育性原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包括版面設計、顏色搭配、字體設置和美化修飾等,除美觀、形象、生動之外,還要使所呈現的信息具有較強的教學性。因此,屏幕設計風格要統一,過渡要自然。如有的課件制作者過多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動畫效果,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些動畫上而不再注意教師的講授,從而失去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本來目的。
課件設計中課程內容設計要逐步細分:課件展現的每個教學環節中的內容都應被逐步分解,直至相對完整和獨立的最小單元,以利于提高課件的質量。
課件要有較強的交互性: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強會使檢索更方便、速度更易控制、分步提示更清晰、評測內容調度自動化程度更高。可對學生的反應給予相應的反饋信息,通過及時反饋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強化。
課件設計要盡可能簡明有條理:多媒體課件要把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基本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以及總結歸納的結論,以最簡約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使問題一目了然。不要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不用說明的問題全部顯示。例如:有的內容學生還沒看完或沒想明白,就換頁了,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速度。有些內容如果可有可無,則不用顯示,不然只會增加學生的聽課負擔,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課件要具有啟發性:學習進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學習的最好方法是發現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以自己為主體的積極建構,“探索是教學的生命線”。應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展開探索的翅膀。
課件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優秀的多媒體課件都應該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制作得精美一點。采用二維動畫可以產生預期的效果,三維動畫立體感更強,教學效果會更好。
課件設計中要注意課件能普遍適用:不同的學生其認知結構有很大差別,課件不應因學生能力的差異而在教學功能的實施上受到影響,應讓每個學生都能以個人學習的形式用它進行學習。
根據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點,課件的設計過程一般要經過前期規劃、教學設
計、素材采集與制作、系統集成、后期工作等階段,在制作過程中還要有及時的反饋與修正。在具體的課件制作中,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優化工作:
一、文字設計: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設計時要做到:文字內容應盡量簡明扼要,以提綱式為主。有些文字材料,如名詞解釋、數據資料、圖表等,可采用熱字、熱區交互形式提供,閱讀完后自行消失。對于一屏文字資料,應該隨著講課過程逐步顯示。引入時,采用多種多樣的動畫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悅耳的音響效果,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利于學生抓住重點。對于一些重點的字、詞、句,除了采用不同的字號、字體和字形加以強調外,也可以運用動畫、閃爍等技術,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文字內容的字號要盡量大,選擇的字體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體、黑體和隸體。文字和背景顏色搭配的原則一是醒目、易讀,二是長時間看了以后不累。一般文字顏色以亮色為主,背景顏色以暗色為主。
二、聲音的設計:課件中的聲音主要包括人聲、音樂和音響效果聲。在課件中合理地加入一些音樂和音響效果,可以更好地表達教學內容,同時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增加學習興趣。音樂和音響效果的設計時應注意音樂的節奏要與教學內容相符。同時不能用得過多,背景音樂要舒緩,不能過分的激昂,否則會喧賓奪主。
三、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的設計:課件中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圖像占較大比重,圖的內容要便于觀察,圖形、圖像等畫面設計要盡可能大,圖的主要內容處在屏幕的視覺中心,便于學生觀察。復雜圖像要逐步顯示。
篇5
比如,在講到“從鋁土礦中提取鋁”這節內容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材料“金屬鋁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得到普遍應用的實例”,從包裝藥片用到的鋁箔,到電線電纜,再到廚房炊具中的各種鋁制品,最后到天上飛行的飛機和宇宙飛船,讓學生感受到鋁制品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然而,如今看來如此普通的金屬鋁在19世紀由于難以冶煉,還是非常昂貴的。隨后利用多媒體播放文字材料:“據說在一次宴會上,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獨自用鋁制的刀叉,而其他人都用銀制的餐具;泰國當時的國王曾用過鋁制的表鏈;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一小塊鋁,標簽上寫著‘來自粘土的白銀’,并將它放在最珍貴的珠寶旁邊。直到1889年,倫敦化學會還把鋁和金制的花瓶和杯子作為貴重的禮物送給門捷列夫。”這個時候,學生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當初鋁難以提煉,如今又用什么方法冶煉金屬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迅速激發出來,師生順利地開展下面的教學內容。
再比如,學到“氯氣的性質”一節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2004年4月18日發生在我國重慶的氯氣泄露事件的多媒體視頻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氯氣的性質和預防措施。這些視聽材料讓學生獲得的震撼要遠遠超過簡單的教師講授,同時省去了很多板書的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 化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
化學中有很多微觀粒子的活動抽象難懂,單憑教師講授不易被學生接受,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1)在講到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得失時,筆者借助制作好的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把電子形象比喻成有腿有腳會走路會說話的小人偶。在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從還原劑這邊“走”到氧化劑那邊,嘴里還叨咕著:“失去我就是發生了氧化反應。”既形象又生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記憶也很深刻。
2)在講到原電池和電解池時,筆者借助課件把電解質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形象比喻成可愛的卡通人物,清晰地呈現出它們的運動軌跡,幫助學生深刻領會了兩種電池的工作原理。
3)在學習硫酸的工業制法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硫酸工業制法中涉及的三種設備:沸騰爐、接觸室、吸收塔。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展示剖面圖,也可以把局部放大,還能通過動畫模擬仿真,將孤立的設備連接起來形成系統的生產過程,完整地表示出來,整個工藝流程看得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4)在學到有機化學時,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原子放大,可以反復演示在有機反應中原子或者原子團之間的拆分與組合,增強學生對有機物結構的理解,也加強了對有機反應中斷鍵、成鍵等反應原理的深刻理解。
在日常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帶領學生從宏觀走向微觀,再從微觀走向宏觀,通過化學學科的神秘來吸引學生不斷進行深入研究。
3 模擬實驗,增強實驗效果
化學離不開實驗,有課堂上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有進實驗室完成的學生分組實驗。實驗的目的多是為了探尋物質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原理。有些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可以達到預期效果。但也有的實驗操作復雜,耗時較長,或者由于物質有毒有害不便演示或學生操作,還有一些工業生產的實驗在課堂上難以呈現,即便做了實驗也不能有很好的實驗效果。這個時候就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模擬實驗來克服實際操作上的各種困難,達到實驗目的。
比如在學習鈉的性質時,涉及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演示實驗。一般這個實驗都是在燒杯中演示完成,但鈉只有豆粒大小,而且與水反應迅速,往往后面的學生還沒有看見什么,這個實驗就結束了。為了增強實驗效果,筆者借助多媒體來完成這個實驗,把以前用的燒杯換成培養皿,放到投影儀上,利用實物投影把實驗現象投放到電子白板上,所有的實驗現象變得一目了然:鈉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閃亮的小球,在水中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生成的液體滴入酚酞后變成紅色。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可操作性,又滿足了全部學生的好奇心。
再如在學習甲烷時,筆者通過播放一些煤礦的瓦斯爆炸事故,利用視頻材料,創造身臨其境的感受,引出甲烷的存在和性質。這些材料既對課本實驗進行了補充,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同時通過宣傳安全生產知識,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
4 順應時代潮流,推動教學改變
篇6
簡潔美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生活方式和習慣產生了飛躍的變化,生產效率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加渴望以最簡便的方式來完成生產生活中的各種任務。我們同時面臨著能源的短缺、工業垃圾、污染加劇等嚴重問題,加重了人們的負擔,因此現代人更向往簡潔、明快、單純的情韻,這些都構成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樣的審美傾向必然要求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各類產品設計遵循刪繁就簡、大膽取舍,新穎、明快、親和、自然的原則,并具有信息社會的特征,蘊涵同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時代精神。
簡潔美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的體現
工業產品有其自身的設計語言。所謂設計語言是一種在產品造型、形態與其設計師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包括產品的加工材質,產品的工藝裝配,產品的包裝運輸,還有產品的功能結構等幾個方面。如果產品造型簡潔,設計語言簡煉,選用材質環保,工藝裝配過程簡化,包裝便捷利于運輸,產品內部結構簡單且能達成所需功能,那么我們的設計將易為現代消費者所接受。
1. 造型的簡潔美
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心理和生理上要求平時接觸到的一切形體顯得單純,以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也使得產品造型設計向著質樸、簡潔、大方明快的方向發展成為一種趨勢。
單純化的形態適合現代工業生產的特點,便于大規模生產,并且,產品的生產制造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
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產品,應該是將高度簡潔的造型與一整套自然、豐富有力的設計語言融為一體的,使得產品同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術和文化建立一種關聯,使操作者看見和接觸產品的一瞬間即明了一切。而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產品正好符合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的節奏。
2. 色彩的簡潔美
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設計面臨色彩選擇,隨著買方市場環境的形成和消費者心理需求的變化,市場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款式,紛繁復雜的功能,令人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這就要求工業產品的色彩要純凈、和諧、簡潔,既富于裝飾性,又能展現產品的功能和形態特征,符合人體工程學和生態環境的要求,符合經濟的原則。工業產品的色彩運用還應體現現代科技成果與藝術造型相結合、流行色與時代感相結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色彩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滿足產品的功能要求、滿足人機協調的要求、滿足作業環境的要求、滿足“色”與“形”協調統一的要求,符合造型設計的形式美法則、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符合不同國家和地區對色彩的愛忌,等等。
簡潔美在工業產品功能中的體現
人們對簡潔美的訴求使藝術融入大眾之中,也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在工業產品中強調功能有利于批量化生產,更利于科技應用于生活。簡潔的功能使產品成本降低、工序縮減、材料節省,更能體現環保要求。同時,簡潔的功能也更能顯示產品的形態美,體現時尚的潮流,貼近自然,貼近人類的本質。
功能美存在于消費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之中。人們在使用不斷豐富多彩的產品時,不僅滿足了生產和生活需求,而且還能感到某種愉快、舒心、喜悅和興奮,這不單單是由產品的外觀效果所激發的生理上的舒適和,更取決于產品給人們帶來的巨大便利以及由產品特殊功能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愉悅。也就是說,對功能美的體驗不僅僅表現在人的某一感官對產品的某一種功能的肯定,更重要的表現在人對某種產品的全身心的把握和認識。這種審美感受不是表面的、瞬息即逝的,而是內在的、穩定的。
篇7
一、背景
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動力,也是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以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2015年,有學者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74所高職院校的教師調查問卷顯示,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還存在諸多問題,集中體現在:①各大院校信息化軟硬件資源很欠缺。②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水平有待提高。[1]諸如應用網絡開展合作學習、利用信息化手段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等。例如我校藝術類具有33年辦學歷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網絡化、大數據的今天,上述問題一樣存在。軟硬件設施滯后,教師不能有效地在課堂獲取更多的資源,缺少信息化的平臺,教師缺乏教育理念。此外,2015年教育部教職成[2015]9號“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中提出:“通過3年時間,力爭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數字化校園,另一方面,開展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本文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為例,介紹了面向信息化教學、融合教學理念、滿足數字媒體專業需求的數字媒體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開發中心)的規劃和建設。
二、開發中心的功能分析
功能決定了開發中心的設備及數量,該中心的定位是滿足數字媒體專業課程教學、校企合作、畢業作品展示。首先分析該專業的課程需求,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面向影視傳媒、婚紗攝影公司、網絡公司、廣告公司及企事業單位,培養掌握數字圖像處理、網站規劃與創作、視頻短片的創作及交互作品的創作等核心技能,從事數字多媒體素材制作、互聯網多媒體應用及網頁網站編輯、互動多媒體產品開發、微視頻創作、數字多媒體建筑效果圖設計與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根據該專業核心課程分析所需教學設備及對應設計需求如表1所示。
三、面向信息化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即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走進校園、融入課堂,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滲透到職業教育、教學、培訓、實習、實訓等各個環節。[2]本案例突出的是信息化課堂如何體現,即課堂上教師如何有效地獲取教學資源、展示資源,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教育理念相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從而實現課堂教學過程最優化。本案例主要從以下幾點體現:①網絡化是課堂信息化環境的首要條件。首先,教師的教學內容組織起來更方便、快捷。如PPt上需要視頻資源,以往的做法是下載在本地文件夾做鏈接,現在只需要保障網絡暢通、選好網絡資源、做個鏈接就可以,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組織教學、優化教學設計。其次,師生傳送資源更加便捷,在制作動畫作品、交互作品時需要大量的素材,最簡單的傳送方式是在確保網絡暢通情況下,教師機設置FTP服務,長期提供下載服務,也可以作為資源中心的一部分。最后,網絡化也是翻轉課堂的必備條件,通過局域網軟件能夠隨時切換到學生屏幕,學生隨時可以充當教師的角色,給大家演示,也可以作為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最終陳述,尤其對高職實訓課程結束時的作品點評更加有效,以往實訓課程結束,學生直接交作品給教師,教師課后查看作品,給出相應的分數,現在改進考核機制,采用形成性和總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生通過拼接屏同時顯示多個作品,對比更明顯,找出差距,教師點評、學生互評更加方便。為此,所有工作站鋪設網線到位,為便于擴展,天花板設有3個華為無線AP設備。②教學內容展示更加直觀,教職成[2015]9號提出:“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針對教學中難以理解的復雜結構復雜運動等,開發仿真教學軟件。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基于此,該中心設有拼接屏、無線投影、大屏觸摸一體機,以上設備都具有高清的分辨率,能夠更好地展現動畫作品、景觀作品、微視頻的細節,通過信號矩陣,隨時切換教師、學生的信號源,可以多屏顯示,也可以分屏顯示,教學內容更直觀。
四、教學理念
1.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教占比太大,有的時候一些實踐課程,一節課教師從頭講到尾,沒有提問,沒有互動,學生做學生的,教師講自己的,帶來的結果是,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基本沒聽,或有的想聽也沒跟上,干脆也不聽。尤其是當前高職學生入學率極高、生源質量下降的情況下,學生受外來信息的干擾更為明顯,玩手機現象普遍。因此,要加強互動,讓學生徹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開發中心的布局打破以往橫向多排的布局,采用縱向多列的布局,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在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更方便,學生也可以面對面交流,可以雙向看屏幕。
2.開展互助學習法的教學策略
競爭學習法突出學習者對個體的責任性,而合作學習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實際交際能力的培養。[3]它更強調學生間的彼此依賴性和責任感,從而使每個學習者始終處于積極參與狀態。積極的相互依賴、個體的責任、平等的參與性、相互交流是其顯著特征。由于組內成員固定且每個成員在活動中常常擔任不同的角色或使命,因此在采取合作教學模式的課堂上,小組成員必須相互依賴,以共同協作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任何一個人的得失都將影響到團隊的利益,而團隊的整體表現最終也將反過來作為評估個體的唯一尺度。正因為有了這種約束,合作學習法能夠確保每個個體的積極參與,主體性、參與性再次充分體現。在本案例中,構建討論區用于合作學習法的開展。
五、開發中心布局結構
根據功能需求配置設備、面向信息化和教學的理念決定了開發中心的布局。據此設計了布局結構。
從圖1可以看出,該中心功能上滿足網絡編輯、交互設計、微視頻創作,是個多功能的工作室,分兩端的教學內容展示區、設計區、教師工作區、學生討論區,教師在此中心充分利用有線、無線網絡,使用信號矩陣切換多個信號,靈活地開展教學,在討論區,便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信息化環境更加健全,教學過程更加優化。
參考文獻:
篇8
第一,豐富的表現力。它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如化學實驗、物質微觀反應歷程等形象生動、直觀的表現出來。從而降低難度,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巨大的容量,它能增大課堂的信息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成為解決學識矛盾的途徑之一。多媒體不僅提高了課堂的含金量,而且使教學內容形聲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從而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聽課造成的疲勞,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下,積極、自主的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然而多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自身也存在著問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的使用它,使之真正地為教學服務,是新的教學環境下及需解決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多媒體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如下:
問題一:喧賓奪主,忽視其它教學手段的全面組合,把多媒體輔助的手段變成目的。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確是一種先進的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學生的感觀,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但如果刺激時間過長,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原子晶體”一課時,從開始到結束,連新課的導入、練習題的出示、作業的布置等,都采用多媒體的技術,使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刺激的狀態,造成學習的疲勞,降低學習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覺得在教學中,至少應考慮“三適”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到好處。
1.適時引入,突破教學難點
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抓住認知時機,運用得適時、適度。例如,講授原子、分子等微粒結構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如果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展示它們的特點,從結構到性質、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觀、更逼真,使復雜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那么,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對圖形的處理能力高超,利用這一特有的功能可變抽象為具體,便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
2.適當配合,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實踐,要從實際出發,把握一個原則:重視多樣化,力爭最優化。多媒體能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同時也存在著局限性,因此,我們要依據教材的不同內容,結合各種教學手段。當教學內容呈靜態時,可選用投影儀;當教學內容連續性較強時,可選用錄像;當教學內容需要復雜、抽象、變化及相互聯系的過程時,可選用計算機多媒體。例如,在《原電池》一課里,通過人人動手實驗已經令人信服的看到了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事實。在學生急切的渴求解決疑問――電流究竟是如何的產生時,計算機的屏幕上以鮮艷的彩色圖像展示了銅、鋅兩種金屬的自由電子的濃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動的動畫效果模擬出自由電子在電位差作用下沿著導線從低電位的定向移動,畫面中H+的電子成為原子,兩個H原子結合為分子,H2氣泡在銅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的融洽,學生眼耳腦手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達到了教學最優化。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效果。
3.適可而止,分清主次
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過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各種功能,致使學生感覺是教師演戲,對于多媒體輔助教學,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的特點,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加節制,往往會適得其反,把多媒體輔助手段變成了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使教學效果和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問題二:華而不實,公開課、尤其是評優課必須用多媒體,有表演作秀之嫌。
公開課,尤其是評優課是否一定用多媒體呢?
不少地區,不少學校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中不少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使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的大材小用,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其實有時用的不得體和過度,反而會成為教學的干擾源,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有目的的、有計劃地用好。一定要講究實用,不搞形式。能不用、可用可不用的聲、光、影“效果”一定不要用,一切以服務課堂教學為準,不搞“個體技術”的演示,杜絕表演作秀。
篇9
一、現代企業導入VI系統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現代企業的競爭較為復雜,一般的來說有資源和信息競爭,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的視覺形象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在企業之間的競爭中非常重要,它對外可以樹立企業綜合形象,增強企業品牌意識,對內可以提升企業的動力和凝聚力,為企業的綜合發展打下強有力地基礎。
企業可以通過VI系統的開發實現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目的,對內征得員工的認同感,歸屬感,加強企業凝聚力,對外樹立企業的整體形象,資源整合,有控制的將企業的信息傳達給受眾,通過視覺符號,不斷的感染受眾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認同感。
放眼目前世界上大多數一流的企業,都無一例外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業視覺形象系統,這些視覺形象設計的高度一致性,強大的視覺感染力增強了人們對企業的認同感,使這些企業能夠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商業戰爭中脫穎而出,無疑完善統一的視覺形象系統開發對企業的形象宣傳更為有利。
我國珠三角很多民營企業由于國家政策的關系,能夠在經濟發展之初就很好的向國外優秀企業學習,借鑒國外優秀企業的發展之路,導入視覺形象設計系統,在企業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現代化企業早日與國際接軌,做大做強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二、珠三角本土校園視覺形象建設中VI系統導入的市場調研
珠三角作為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毗鄰港澳和特區城市,經濟上發展迅速,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為文化事業的繁榮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珠三角隨著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大批民營私企為繁榮經濟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民營私企發展到一定程度,產值和利潤的上升空間就產生了瓶頸,投資方就必須從發展企業的文化入手,綜合考慮開發和建設企業自己的CI 文化,從而使企業良性快速的發展。
私企VI系統開發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必須引起相當的重視。企業在開發VI系統前要做足市場調研工作,市場調研要設置好相關問題,將需要解決的熱點問題通過設置問卷,討論調查等方式來討論清楚,將企業的經營理念通過各種宣傳的手段廣而告之,讓其深入人心,取得消費大眾的內心共鳴和認可,進而結合調研的結果綜合考慮設計開發出一整套符合自身企業文化特色的視覺形象系統。調研工作還要注意調研采樣的廣泛性和代表性,能夠客觀真實的反映出受眾對該品牌的心理預期和訴求。
珠三角民辦高校大多都是由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企業無形當中不可避免的會把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及管理理念帶入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之中來,這些學校校園視覺形象的設計及開發必然要考慮投資方企業的經營理念及綜合形象,其次該地區校園VI系統的導入還要充分考慮該地區的地域文化現象,最好吸收該區域的本土文化,大膽設計出既有本土文化風格又不脫離時代氣息的視覺形象,這樣才會設計及開發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校園視覺形象系統來。
三、本土化校園VI系統建設及導入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本土傳統文化及經濟發展現狀
本土化的校園VI系統建設必須注重研究本土的傳統文化以及經濟發展的現狀。首先本土的校園根植于本土的地域文化圈中,其發展受到地域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政府政策的影響、校園地域環境的影響、本土招生生源及就業企業的影響,這些綜合因素都會影響到一個學校的發展,作為民辦院校這種情況更為突出。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可能脫離本土文化而存在。以珠三角民辦高校為例,珠三角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人杰地靈,獨特的環境滋生了嶺南文化,該地區的民辦高校視覺形象設計最好要深入研究本地的民俗民風,挖掘本地區嶺南文化的精髓,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企業文化來開發視覺形象系統。其次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藝術設計產業在全國較為發達,港、澳、臺開放的多元文化對該地區設計思潮沖擊較大,他們的兼容并蓄的設計思潮傳統也應該為珠三角設計企業所學習和吸收,在開發本土企業視覺系統方面值得深入探索。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現代經濟的發展和本土文化的開發可以一起發展繁榮,這兩種情況互相促進并不存在矛盾。
(二)VI系統的開發注重傳承企業文化理念
一個企業的文化理念是該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企業文化理念可以讓品牌意識深入人心,大眾對該企業的認可度廣泛提升,給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企業視覺形象設計和企業文化理念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珠三角民辦高校的視覺形象系統開發更需要滲透投資企業的企業文化理念,投資方自然希望能夠在辦教育的過程中把自己的企業文化理念帶入到高校教育中去,進而起到宣傳企業樹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以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三)VI系統的開發要聯系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成果
傳統的企業VI系統開發只注重豐富的企業內涵延伸,注重標志設計的高度辨識性,強調企業文化特色,其實這個做法比較片面,一個現代化的企業的發展和高科技的關系應該比較緊密才行,尤其作為以發展理工學科為主的民辦高校更應該突出這一點,高校除了育人這個功能以外還兼有研發和傳播高新科技成果這個功能,那么在其自身的視覺形象系統開發方面更要注意,尋求高端新穎的設計材料和一流的設計團隊,注重視覺形象設計的多樣化推廣,要注重設計對象和其他產品的聯系,讓設計對象有較好的外延性和衍生性,在開發設計過程中注重學科的交叉性。
四、珠三角民辦院校VI系統設計的美學形式特色(以廣東科技學院為例)
珠三角眾多民辦高校大多都是由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它們承擔著為該地區經濟發展而培養各行各業人才的重要作用。這些高校大多數在開發現代化的VI系統方面做得還不夠,很多只是擁有最基本的學校標志設計,在具體的應用設計部分做的拓展還很少,有的應用設計部分的使用非常的不規范,存在著多套不同風格的應用方案,或者各個部門各自為政,藉由各種集體活動由非專業設計師設計了很多五花八門亂七八糟的應用設計,使觀眾產生視覺認知的混亂,這其實對高校的品牌形象樹立是一種嚴重的破壞,是一種設計倒退現象,目前還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
廣東科技學院是珠三角一所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該校2011年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學院借助這個機會,從眾多應征稿件中選出了能夠體現自身辦學理念特色的標志設計,該標志設計以藍色圓形設計為主,體現出科技發展和展望未來兩個理念,含義較為豐富,也較好的把投資方和學院的關系做了全方位的詮釋。從構成上看,外圓和內部的弧形發射線設計使圖形動靜結合,延伸了視覺的空間感和想象力,藍色和白色構成使觀眾視覺心理上聯想到高科技,標志設計的可移植性和衍生性比較好,這些為整合學院資源進行應用部分拓展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篇10
一、信息技術服務美術課堂主體學習任務的現狀與背景
教師遵循創造性思維活動邏輯程序,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整合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課程,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出發點首先應當的是課程,而不是計算機,強調應當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增強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與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結合,為學科課程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提供平臺。把教學過程應設計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品質。基于課程整合思想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中為學生安排特定的學科學習任務,因而可以結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將美術學科中的學習任務設置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使用信息工具解決具體問題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一種創造性地教學和研究的過程,怎樣使美術學科的信息化;美術整體教學的最優化;怎樣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優勢;還有待于進一步地實驗和研究。我們探索的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七個優化模式,也會在以后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為師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美術欣賞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知識爆炸這個詞語只有在網絡上才有最切身的體會,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為師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美術欣賞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眾多的美術知識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借助于網絡進行欣賞教學,可以變被動學為主動探究,達到因材擇學、因材擇教的理想境界。現在我們可以把在網上搜索下載的大量關于本課的相關資料設置為虛擬網站,供學生在虛擬網絡環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成為了教學目標的確定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課后可在網上課堂繼續學習,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而借助于網絡發表學生優秀作品,更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規模。
三、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抽象、復雜的教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教師作為多媒體設備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學內容為出發點進行輔助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美術教學中介入美術軟件和自制的課件,將課堂教學媒體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美術軟件的出現,方便了教師在教學中迅速表現美術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數字教材的編寫,尋找有關的美術網站進行查詢、訪問,為學生提供各類網上美術信息進而豐富美術資源信息庫。把平時在網上尋找的有關資料進行類化、細化、轉化。以及把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料,如教學、教材、錄像、圖片、作品等資料進行整理輸入電腦轉化為數字信息。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實現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組合,達到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內在規律,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系和交互影響。
四、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美術課堂主體發展性管理科學化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課程從單一學科知識的學習向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的轉變,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以優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標的新型美術教學模式,對于深化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快信息技術在美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是美術學科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媒體電腦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等,它正好非常適合美術以視覺形象為主要傳達方式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需要美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而計算機讓我們實現了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計算機還為我們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瑣的程序,是美術動手制作中手工無法比擬和達到的。以上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和探究。
五、結語
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優于任何其他教學媒體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時地反饋信息,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個別化的實時指導,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 任劍鋒.論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負面影響[J].北京:中國電化教育,2008. 11.
2 顧泠沅,楊玉東. 視頻案例――校本研修的有效平臺.北京:中國教育報,2008年6月17日.
3 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J].北京:教育研究,2007.3.
4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電化教育研究.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第8期.
5 全.現代教育統計與測評技術.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1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患者,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哮喘學組制定的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惡性腫瘤、精神疾病以及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本組63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58.4±3.4)歲,支氣管哮喘病程4~15年,平均(7.9±1.7)年。
1.2方法 患者均在常規補液、吸氧、止咳、化痰、支氣管擴張及抗感染治療基礎上采用硫酸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將2.0mg布地奈德(山東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86)溶于5mL生理鹽水中,由氧氣驅動藥物霧化吸入,2次/d,然后將25%硫酸鎂注射液(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948)25~40mg/(kg.d)加入生理鹽水30ml,以5mL/h持續靜脈泵入,1次/d,患者療程為7~10d。
1.3檢測方法 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mL,室溫下放置30min,以2000r/min離心15min,留取血清后置入Ependof管中,置于-20℃冰箱保存備檢。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IL-12、IL-17以及IgE水平,使用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盒,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治療前后的血清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本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IL-12、IL-17以及IgE水平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臨床認為該病的發病基礎是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以及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共同參與的氣管慢性炎癥所致的氣道高反應性[2]。因此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研究對于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具有現實的意義。
氣道高反應性與高水平的血清IgE密切相關,Th2類細胞因子的分泌增加和功能亢進可促進機體IgE的分泌,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通過控制IgE水平能夠達到有效控制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3]。血清IL-17具有促進多種細胞釋放炎性因子的作用,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氣道高反應性也與血清IL-17的升高密切相關,隨著IL-17水平的升高可出現氣道氣流受限現象[4]。此外,支氣管哮喘的急性發作還與體內Th1/Th2比例失調有關,而失調的原因有與IL-12水平低有關。臨床研究表明[5]:哮喘的重要免疫學特征是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升高,IgE水平的升高不僅與哮喘的急性發作有關,亦與哮喘的嚴重程度有關。IgE與表面有IgE受體的細胞結合而致敏,呼吸道黏膜組織的炎癥細胞與致敏細胞結合時可被激活,釋放炎性介質,從而引起支氣管壁滲透性增強,黏膜血管充血腫脹,平滑肌痙攣,氣道阻塞。
本研究從免疫學方面對硫酸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患者的結果表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清IL-12、IL-17以及IgE水平,從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預后。隨著治療后患者IL-12水平的升高,改善了Th1/Th2比例,減輕了氣道高反應性及炎性細胞因子浸潤,抑制IgE的應答反應,減輕哮喘癥狀[6]。
布地奈德是一種新型的霧化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吸入后能夠抑制氣道IgE的合成,抑制支氣管內炎癥細胞的產生,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同時對損傷的氣道具有較強的修復作用[7]。硫酸鎂中的鎂離子通過對β受體進行增數調節,增加β受體對激動劑的親和力,達到支氣管擴張的效應[8],減少神經末梢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緩解哮喘或阻止哮喘發生.
綜上,硫酸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清IL-12、IL-17以及IgE水平,緩解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1]趙琦峰.宣肺通腑法對痰熱壅肺型支氣管哮喘急性期患者白介素4和γ干擾素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3):671-672.
[2]孔偉英.支氣管哮喘急性期的治療(附134例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12):2191.
[3]楊樹濤.布地奈德聯合硫酸鎂對支氣管哮喘急性期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E和白細胞介素17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0):3104-3106.
[4]Pene J,Chevalier S,Preisser L,et a1.Chronically inflamed human tissues are infiltrated by highly differentiated Thl7 lymphocytes[J].J Immunol,2008,(11):7423-7430.
[5]劉玉玲.硫酸鎂聯合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對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息兒呼吸功能和血清IgE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17):13-15.
篇1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較高。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及行為方式的變化,加之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AIS發病率逐年升高,選擇一種有效治療方案及時救治,是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筆者應用子午流注納甲法針刺治療AIS患者,療效較好[1]。腦缺血后神經膠質細胞的壞死和血腦屏障的破壞使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從腦組織溢出到血管腔隙[2],其血清中水平變化能夠反映腦損傷程度及疾病預后。因此,本研究觀察子午流注納甲法對AIS模型大鼠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及分組
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3月齡,SPF級,體質量(200±20)g,甘肅中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甘)2011-0001。飼養于甘肅中醫學院實驗中心SPF級實驗室,適應性喂養1周,術前8 h禁食。所有動物按體質量編號,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抽取12只為空白組,12只為假手術組,其余進行造模。符合納入標準的造模成功大鼠再分成模型組、循經組、納甲組,每組12只。
1.2 針具與儀器
華佗牌25 mm×0.32 mm美容針灸針,蘇州針灸器械廠。BP-1215型Sartorius分析天平,北京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TLS-2000A型電子秤,常熟雙杰測試儀器廠;TCG-16B型臺式低速離心機,上海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手術器械廠;DW-86L828型超低溫冰箱,中國海爾公司;CMIAS-108型多媒體病理圖像分析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制。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化學純,北京福星化工廠;NSE、S100B蛋白試劑盒,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造模
參考文獻[3]方法,大腦中動脈線栓法制備大鼠AIS模型。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仰臥位固定于鼠板上,剪除頸部毛發并消毒,在頸部正中縱行切長約2 cm的開口,鈍性分離皮下筋膜、肌肉,充分暴露右側頸總動脈(CCA)及分支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游離右側CCA,分別在CCA近心端、ECA及CCA遠心端掛線備用,用微動脈夾暫時夾閉ICA,然后近心端結扎CCA、ECA。在CCA上距分叉部4 mm處剪一小口,將備用栓線插入至ICA,扎緊CCA遠心端的線以固定栓線,松開動脈夾,直至遇到少許阻力為止,從CCA分叉部起插入深度約為18~19 mm,術畢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將線頭置于體內,縫合皮膚。整個手術過程中環境溫度(25.0±1.0)℃,保證大鼠生命體征穩定。術后單籠飼養,自由進食、飲水。假手術組處理方法同上,但不插線栓,僅分離右側CCA、ICA及ECA。大鼠麻醉清醒后,進行神經系統評分,1~3分為造模成功,用于實驗,0分及昏迷不醒者剔除并補充。
1.4 治療
大鼠清醒后當日開始治療,每日同一時間治療1次,直至處死動物為止。空白組、假手術組和模型組每日只進行相同抓取,同期同步飼養,不作任何治療。參照文獻[4-5]穴位定位或類比取穴。循經組循經辨證選取“百會”向后斜刺、“合谷”直刺、“三陰交”直刺。納甲組在循經辨證取穴基礎上根據文獻記載徐氏子午流注納甲法[6],依日按時開穴針刺治療,所開穴位為主穴先刺,循經辨證取穴為配穴后刺。每次留針20 min,針刺深度依穴位而定,均采用平補平瀉法。
1.5 觀察指標及方法
1.5.1 一般情況及神經功能 每日觀察所有大鼠的精神狀態、皮毛光澤及亮度、自主活動、肢體運動、攝食情況、體質量變化。采用改良Bederson[7]及Longa[3]的方法進行4分制行為功能評分。0分:無明顯神經功能缺損癥狀;1分:不能完全伸展左側(癱瘓側)前肢,提鼠尾離開地面30 cm,左前肢表現為腕屈曲、肘屈曲、肩內旋或兼而有之;2分:行走時,大鼠向左側(癱瘓側)轉圈;3分:行走時,大鼠身體向左側(癱瘓側)傾倒或輕推肩部時即向左側傾倒;4分:不能自行行走或意識喪失。
1.5.2 血清中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含量測定 治療7 d后,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股動脈采血5 mL,注入離心管中,待凝固后(30~40 min),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于-20 ℃冰箱備測。NSE、S100B蛋白含量采用ELISA測定,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操作。
1.5.3 腦梗死體積測定 采血后大鼠迅速斷頭處死,打開顱骨取腦,用生理鹽水沖洗后,放入-20 ℃冰箱中冰凍至適當硬度(約15 min)。取速凍大鼠腦組織,在視交叉處從枕極到額極冠狀位切腦,其后間隔2 mm連續做6個冠狀切片,放入2%TTC液中,37 ℃水浴箱中避光孵育20 min(10 min翻面)染色,正常腦組織染為玫瑰紅色,腦梗死區不染色(白色),濾除TTC液,置于新鮮配制的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后,腦片按腦的前后順序整齊排列保存。數碼照相機拍照后輸入計算機,采用圖像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算每個層面梗死灶面積,將梗死灶面積乘以層厚(2 mm),得出每個層面的梗死灶體積,各層面的梗死灶體積相加即得出整個腦組織的梗死灶體積,同時計算前腦總體積及腦梗死范圍占同側大腦百分比(%)。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及q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及神經功能評定
手術大鼠均于術后1 h內清醒,假手術組較早出現攝食活動。造模大鼠均于術后2~3 d內出現活動減少,一般情況較差,精神萎靡喜臥,閉目不喜睜眼,反應遲鈍,食欲減退,毛發枯燥無光澤,肌肉瘦削,體重減輕,3 d后自主活動增加,皮毛光澤及亮度漸好轉,精神狀態亦有明顯改善,體質量增加,納甲組整體狀況恢復較模型組和循經組快。空白組及假手術組大鼠活動正常,無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神經功能評分為0分。術后3 h,循經組及納甲組神經功能評分與模型組比較略下降,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納甲組神經功能評分與模型組比較明顯下降(P
2.2 子午流注納甲法對大鼠梗死灶體積的影響
空白組及假手術組無梗死灶形成。造模大鼠梗死側大腦半球水腫明顯,體積明顯大于對側,經TTC染色后,均在梗死側大腦皮層出現邊界清晰、范圍恒定的蒼白梗死灶,提示造模理想。循經組及納甲組梗死灶體積均較模型組減小,納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子午流注納甲法對大鼠血清中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含量的影響
與空白組比較,造模大鼠血清中NSE、S100B蛋白含量明顯升高(P
3 討論
AIS屬中醫“中風”范疇,多由于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有研究表明,AIS發病存在著晝夜節律性差異,并認為導致晝夜發病時間有規律的原因,可用人體生物鐘及內環境變化來解釋[8],其發病存在著24 h時間節律差異,上午6-12時發病率較高,其中6-10時為最高時間段,應用圓形分布法分析,其平均發病的高峰時點為8點21分。此時間段加上時差因素正為卯、辰、巳時,當大腸、胃、脾主時;最高時間段正當手足陽明經主時;高峰時點正為辰時,足陽明胃經主時[9]。子午流注針法是按照人體氣血虛衰的周期性,從而應對自然界變化,采取逐日按時開穴的針灸治療方法,突出強調了時間因素對針灸效應的影響,能夠起到調和氣血、補虛瀉實、平衡陰陽的作用。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缺血性腦損傷后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受到損害,大量的胞漿蛋白質漏出細胞進入細胞間液,可溶性的物質通過細胞間液進入腦脊液,穿過破壞的血腦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可以設想,檢測血清中與腦損傷有關的生物學物質可用來監測腦卒中的嚴重程度,了解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治療效果,并且有可能判斷患者的預后。S100蛋白是腦的特異性蛋白,因其表達水平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有緊密聯系,已被作為評價腦損傷的一個指標。NSE是神經元損傷最敏感的生化指標,能夠反映腦損傷的程度,被認為是神經元損傷的標志酶,且為最靈敏的生化指標,其水平變化能夠反映神經元損傷程度及疾病預后[10]。NSE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作用尚未明了,但一些實驗研究顯示,其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而且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參與膜結構形成并參與所有能量依賴性細胞過程[11]。另外,NSE是維持神經元細胞膜興奮性的必需成分,與應激反應調控有關,具有一定的神經保護作用。檢測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對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判斷嚴重程度及針刺的影響、預后評估具有一定價值。
本實驗結果表明,模型大鼠神經功能缺損,梗死側大腦半球水腫明顯,體積明顯大于對側,經TTC染色后,均在梗死側大腦皮層出現邊界清晰、范圍恒定的蒼白梗死灶,線栓法建立AIS模型的造模方法可靠恒定,與手術創傷無關。AIS模型大鼠經針刺治療后,一般情況及神經功能明顯恢復,梗死灶體積百分比顯著下降,腦梗死體積明顯縮小,同時降低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含量,子午流注納甲法效果更加顯著,優于循經辨證治療。對AIS模型大鼠進行針刺治療,可加速腦側支循環的建立,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的氧代謝,保護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的凋亡,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減輕缺血后的繼發損傷,降低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含量,維持了神經元細胞膜興奮性,減少神經元、膠質細胞等神經系統細胞破壞,降低神經炎性反應,起到神經保護作用,修復被破壞的腦細胞及腦血管,促進損傷的中樞神經細胞修復,重建損傷的血腦屏障,維護血腦屏障正常的通透性,縮小腦梗死體積,起到治療作用,這可能是針刺治療AIS患者療效的機制之一。子午流注納甲法更能順應AIS發病晝夜節律性差異與人類的生物鐘有關的特點,依“陽日陽時開陽經之穴,陰日陰時開陰經之穴”的原則,于每日辰時或巳時納甲法按時開穴針刺,因而更利于疾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姜華,王滿俠,郭健,等.子午流注納甲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5):75-76.
[2] Pollay M, Roberts PA. Blood-brain barrier:a definition of normal and altered function[J]. Neurosurgery,1980,6(6):675-685.
[3] Zea Longa EL, Weinstein PR, Carlson S, et al.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roke, 1989,20(1):84-91.
[4] 華興邦.大白鼠穴位譜的研制[J].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1991(1):1.
[5] 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27-329.
[6] 鄭魁山.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8-36.
[7] Bederson JB, Pitts LH, Davis RL, et al.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 neurologic examination[J]. Stroke,1986,17(3):472.
[8] 郭玉梅,王家駒.腦梗死發病與晝夜周期節律關系[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3(2):41-42.
[9] 尚明謙,任旭東,郭蘭芹.缺血性腦中風發病時間周期性差異及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1996,10(3):118.
[10] 金泓,賴旭東,鐘莉.大鼠全腦缺血缺氧損傷后血液中S-100、CK-BB、NSE水平變化的研究[J].臨床工程醫學,2011,18(1):19-20.
篇13
Effects of decellularization using biotic enzym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
LIU Guo-feng1,HE Zhi-juan2,YANG Da-ping1,XU Xue-wu1,LIU Ying1,REN Li-hong1,LI Qing-chun1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6,Heilongjiang,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1 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ecellularization using biotic enzymes on the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MethodsIntact canine carotid artery were decellularized by using Trypsin/EDTA,ribonuclease and desoxyribonuclease. Residual 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sition was evaluat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quantitative DNA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ensile strength, burst strength and compliance were measured in vitro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ecellularizedprocess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nine carotid artery.ResultsHistolog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xamination demonstrate that scaffolds were completely decellularized and scaffolds revealed a well-preserve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ared with fresh canine carotid artery, decellularized artery had similar burst and breaking strength and had lower compliance.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cellularized artery using biotic enzymes had similar burst and breaking strength and had lower compliance compared with fresh canine carotid artery.
Key words: vascular grafts; tissue engineering; extracellular matrix; biomechanical
血管組織工程學研究為臨床上小口徑血管移植物的制備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口徑小于6mm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研究與大口徑血管移植物的研究有很大的差別[1]。因為血管移植物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的匹配程度對不同口徑的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通暢率的影響差別較大,血管移植物的口徑越小受到的影響越大,小口徑血管移植物在受體內更容易發生內膜增生、中膜增厚,最后導致移植物的官腔狹窄甚至閉塞[2]。血管組織工程研究中支架材料的力學性質對血管移植物的生物力學性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小口徑組織工程工程血管的研究中制備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完全匹配的支架材料是最關鍵的科學問題,這將決定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的遠期通暢率[3]。本實驗將對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脫細胞基質生物支架材料的生物力學性質進行研究,明確生物酶聯合消化法對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生物力學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用動物:普通雜種家犬,體重25~30kg,6個月齡,雌雄不限。
1.2 實驗材料及主要儀器:胰蛋白酶(Trypsin)、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脫氧核糖核酸酶(Desoxyribonu clease,DNase):美國Sigma公司;EDTA(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普通光學顯微鏡:日本Nikon公司;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Hitachi公司;電子萬能實驗材料機:德國Zwick-Roell公司。
1.3 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制備: 無菌條件下切取犬頸總動脈,大量無菌PBS沖洗,去除血液成分及外層附屬軟組織,選擇切取長度約為7cm,內徑約為3mm的動脈,利用胰蛋白酶和核酸酶連續消化法去除動脈細胞及其碎片成分[4]。先用0.1% 胰蛋白酶加0.02% EDTA 溶液消化20h,中間更換1次消化液,大量PBS沖洗后用20μg/ml RNase +200μg/ml DNase溶液消化2h,大量無菌PBS 溶液沖洗。以上步驟均在5%CO2、37℃,80次/ min持續震蕩條件下進行。監測制備的脫細胞血管基質,使材料的細胞DNA殘留量少于0.1%。同時選取新鮮犬頸總動脈作為對照組(每組6例),進行以下檢測。
1.3 組織學染色 將標本置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24h,常規石蠟包埋、切片,進行HE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對標本的結構進行組織學評價照相。
1.4 掃描電鏡觀察 將標本在1%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4h以上,用1%餓酸作后固定2h,50%、70%、90%、100%丙酮梯度脫水,50%、70%、90%、100%醋酸異戊酷置換,應用臨界點干燥儀、液體C02等進行干燥;干燥的標本固定在鋁質標本臺上,用濺射鍍膜機鍍金后,用S-3400N型掃描電子顯微鏡系統觀察并照相。
1.5 生物力學檢測:利用Zwick/Roell Z010型電子萬能力學實驗機測定標本的拉伸強度、爆裂強度及軸向順應性。拉伸強度及軸向順應性檢測:將管狀標本(長度為5cm)兩端固定于微型夾具上,以0.5mm/s的速度拉伸,直至標本斷裂,系統自動記錄標本的應力-應變曲線及極限拉伸強度,計算出標本的軸向順應性。爆裂強度檢測:把管狀標本一端用絲線結扎,另一端固定于裝滿生理鹽水的5ml醫用注射器上,注射器筒壁固定于250ml玻璃葡萄糖瓶中,整個裝置平置在力學實驗機上,以40kPa/s的力向標本內注射生理鹽水,直至標本爆裂或漏液,系統自動記錄標本的爆裂強度。
1.6統計學分析: 所有定量實驗結果均用x±s表示,利用SPSS11.0統計學軟行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2.1大體所見: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仍保持新鮮血管的管狀結構,血管的長度及內徑無明顯改變,材料外觀呈乳白色(圖1)。
2.2 組織學結構:新鮮犬頸總動脈具有血管典型的三層結構:內膜、中膜及外膜,中膜層較厚,包含大量的環狀排列藍染的細胞核成分和細胞外基質成分(圖2A)。經脫細胞處理后,血管壁中的藍染的細胞核成分全部去除,但脫細胞血管的細胞外基質中纖維成分保存完整連續,沒有發生斷裂破碎等。血管的中膜層結構中可見細胞及部分細胞外基質去除后遺留的空隙,同時血管內外膜結構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保持完好(圖2B)。
2.3 掃描電鏡觀察:脫細胞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橫斷面的掃描電鏡照片可見大致的三層細胞外基質結構,內層見完整致密的內彈性膜,中層可見成層環狀排列的纖維板層結構,纖維連續,可見梭形空隙,材料外層可見雜亂排列的外膜層纖維條索組織(圖3A)。材料內表面掃描電鏡照片顯示,材料的內彈性膜纖細的纖維呈網狀分布,纖維完整,未見明顯斷裂缺失,透過纖維網可見深部中膜層較粗大的纖維(圖3B)。
2.4 生物力學性質:爆裂強度檢測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315.00±12.49 KPa,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330.52±18.73 KPa,兩組標本爆裂強度相似,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圖4)。極限拉伸強度檢測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4 122.91±118.05 KPa,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4 212.99±103.80 KPa,兩組標本極限拉伸強度相似,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軸向順應性計算結果如下,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為0.945±0.158 mm/mm,新鮮犬頸總動脈組為1.195±0.22 mm/mm,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組軸向順應性低于新鮮犬頸總動脈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具有三維空間結構的支架材料是構建組織工程血管的基本要素之一,能為血管種子細胞生長和組織發育提供臨時的支撐骨架,并能夠調控所構建血管的形態。研制和開發理想的支架材料仍然是血管組織工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克服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生物相容性方面的不足,很多學者把研究目光轉移到了自然來源的生物支架材料上[5]。自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促進細胞的黏附、生長、增殖及生物功能的發揮。血管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發展趨勢是自然生物材料的應用,自然生物材料是最有應用潛力的組織工程支架材料來源[6]。血管脫細胞基質材料的三維空間結構與自然血管的結構非常類似,因此具有理想的外形和適當的生物力學性質,是血管組織工程學研究中較為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7]。
正常血管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包含膠原纖維、彈性蛋白及蛋白聚糖等成分,膠原纖維及彈性蛋白對于血管的強度起關鍵性的作用。膠原纖維具有良好的抗張強度,對于維持血管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彈性蛋白和蛋白聚糖有一定的彈性,能夠使血管具有良好的順應性[8]。研究表明,脫細胞處理會改變血管原有的生物力學性質,特別是材料的順應性常會降低[9]。本實驗利用生物酶連續消化法制備的犬頸總動脈脫細胞基質材料在去除了細胞及DNA殘留物的同時,細胞外基質的纖維成分保持完整連續,所以脫細胞材料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與新鮮血管相似。除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等細胞外基質纖維成分外,蛋白聚糖成分在脫細胞處理過程中常會遭到破壞,蛋白聚糖的去除對于脫細胞血管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會使材料的彈性降低變硬,生物力學的表現是材料的順應性下降[10]。本實驗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經過生物酶連續消化脫細胞處理,脫細胞犬頸總動脈基質材料的軸向順應性有所降低,從組織學觀察可以看出,脫細胞后血管橫斷面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等纖維條索中間出現很多梭形空隙,這些空隙是由于中膜內平滑肌細胞及蛋白聚糖的去除而形成的,因此,脫細胞犬頸總動脈的軸向順應性與新鮮血管相比有所降低。
組織工程血管的拉伸強度、爆裂強度的順應性是重要的生物力學力學評價指標,足夠的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能夠保證血管移植后能夠抵抗長期的血液動力學作用而不形成動脈瘤。而對于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移植物,順應性與拉伸強度和爆裂強度相比顯得更為重要,小口徑血管移植物和受區血管之間的順應性要匹配,這是移植物長期成功的重要保證[11-12]。血管移植物與受區血管之間的順應性等力學性質錯配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血流方向改變、剪切力增加、下游血流紊亂、循環張力改變,從而引起吻合口處的應力集中,刺激內膜增生的生長因子的釋放增加,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和新內膜的增生,最終導致血管移植物長期通暢率明顯降低[13-14]。脫細胞處理經常會導致血管細胞外基質材料順應性的降低,從而影響構建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與受區血管生物力學性質的匹配,導致移植失敗,所以提高以脫細胞血管基質為支架材料的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的順應性是組織工程血管研究的瓶頸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1)改進完善脫細胞血管基質材料的制備方法,在保證血管細胞成分完全去除的前提下盡量保留細胞外基質材料原有的生物力學性質;(2)通過在脫細胞血管基質材料上復合某種其他材料制備順應性良好的復合支架材料;(3)在體外利用脫細胞血管支架材料構建組織工程血管的過程中促使平滑肌細胞分泌大量新生細胞外基質成分,以增加組織工程血管的順應性。
[參考文獻]
[1]Isenberg BC,Williams C,Tranquillo RT.Small-diameter artificial arteries engineered in vitro[J]. Circ Res,2006,98(1):25-35.
[2]Wang X,Lin P,Yao Q,et al. Development of small-diameter vascular grafts[J]. World J Surg,2007,31(4):682-689.
[3]Tiwari A,Cheng KS,Salacinski H,et al. Improving the patency of vascular bypass grafts: the role of suture material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on reducing anastomotic compliance mismatch[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3,25(4):287-295.
[4]劉國鋒,楊大平,郭鐵芳,等. 小口徑組織工程血管脫細胞生物支架材料的研究[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3): 234-236,301.
[5]Stegemann JP,Kaszuba SN,Rowe SL. Review: advances in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using protein-based biomaterials[J]. Tissue Eng,2007,13(11):2601-2613.
[6]Meredith JE Jr,Fazeli B,Schwartz MA.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as a cell survival factor[J]. Mol Biol Cell,1993,4(9): 953-961.
[7]Schmidt CE,Baier JM. Acellular vascular tissues: natural biomaterials for tissue repair and tissue engineering[J]. Biomaterials,2000,21(22):2215-2231.
[8]MacNeill BD,Pomerantseva I,Lowe HC,et al. Toward a new blood vessel[J]. Vasc Med,2002,7(3):241-246.
[9]Amiel GE, Komura M,Shapira O,et al. Engineering of blood vessels from acellular collagen matrices coated with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Tissue Eng,2006,12(8):2355-2365.
[10]Courtman DW, Pereira CA, Kashef V. Development of a pericardial acellular matrix biomaterial: bi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f cell extraction[J]. J Biomed Mater Res,1994,28:655-666.
[11]Ballyk PD, Walsh C, Butany J,et al. Compliance mismatch may promote graft-artery intimal hyperplasia by altering suture-line stresses[J]. J Biomech, 1998,31(3):229-237.
[12]Abbott WM, Megerman J,Hasson JE,et al. Effect of compliance mismatch on vascular graft patency[J]. J Vasc Surg,1987,5(2):37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