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乙方:江 女,現住遼寧省沈陽,身份證號:
一, 甲方是通過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依法專門收購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貸款,并依法于20xx年8月7日上午,委托公開拍賣所收購。
二, 甲方根據不良貸款資產的特點,依據現行法律法規,似就其收購的不良貸款債權以轉讓方式進行處置。為此,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就甲方向乙方轉讓不良貸款債權事宜,達成如 下合同(以下簡稱“本合同”)共同遵守執行,甲乙方均具有本合同開頭部分所賦予的含義。
三, 不良貸款:在本合同中是指甲方在拍賣會直接收購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依法專門收購中國建設銀行遼寧本溪分行收購并加以管理和處置的貸款,甲方轉讓乙方的債權,乙方對債權享有并依法轉讓的權利。
四, 甲方在轉讓不良貸款債權,乙方受讓后,由于法律政策導向的不確定性,乙方對受讓的債權及其從權利,可能存在著瑕疵。但乙方不限于稅收和訴訟方面的優惠和特殊保護。
五, 甲方在轉讓債權時金額必須是在拍賣會上收購金額相附。
六, 轉讓標的:甲方向乙方出讓對(本溪市房屋修繕公司)等三戶債權共計三筆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為人民幣(柒佰玖拾叁萬元)小寫(7.930.000.00)具體詳見本合同咐件。
七, 前款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包括,不良貸款債權原合同本金,截至轉讓基準日按原合同產生的利息,罰息以及實現債權發生的應由債務人承擔的費用等。
八, 前款不良貸款債權帳面金額是以合同附件二所列債權證明文件并僅僅是以其為依據計算的。
九, 轉讓價格:甲方將第6條轉讓的整體作價以人民幣為20%(壹百伍拾捌萬元)(小寫1.580.000.00)轉讓給乙方。
十, 在本合同簽署之日起(1)日內,乙方應將第九條所載價款一次性全數額匯到指定的如下帳戶,甲方并同時一次性將債權證明等相關文件交付乙方。
十一, 證明文件包括:(1)最初建設銀行將債權轉讓給信達的憑證。
(2)資產信達對資產處置項目審批單。審核委員會項目表決表。
(3)《拍賣成交確認書》《拍賣決算單》
(4)擔保合同。
(5)放款憑證。
(6)催收通知書。
(7)買受人與信達簽定的轉讓合同。
十二,債權轉讓通知:
甲方或其受方的人應于本合同簽署后將債權轉讓事實通知債務人。
十三,合同生效之日起,乙方作為債權的享有者。作為轉讓標的的不良貸款債權上的風險也同時轉移給乙方。
十四,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的轉移。
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與轉讓標的有關的從權利(債權的擔保權,債權的抵押合同權利 ,質押的合同權利)等,同時由甲方轉移至乙方。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合同簽署后同時通知上述擔保抵押權人。法律法規規定需要辦理有關手續的,應辦理的有關手續,費用由乙方承擔。
十五,甲方陳述與保證。
(1) 甲方陳述。
甲方是經信達公司通過拍賣程序合法收購的不良貸款,有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就本合同向下的債權出讓適宜取得相應權利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合同上簽字,并使甲方受本合同的約束。
(2) 甲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合同所提供的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都是真實的,不能有故意隱瞞和欺騙的行為。
十六,乙方陳述與保證。
(1) 乙方是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的并合法存續的法人或中國自然人,已就本合同項下的債權受讓事宜取得乙方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合同上簽字,并使乙方受本合同約束。
(2) 乙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合同所提供的與本合同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實的,不存在故意隱瞞和欺騙的情況。
十七,稅費負擔。
本次轉讓發生的稅賦依法有甲乙雙方各自承擔。
十八,違約責任
(1) 甲方違反本合同規定并給乙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乙方的實際損失,但是賠償額最高不超過甲方因本合同實際獲得的轉讓價款的10%。
(2) 乙方違反付款義務,并給甲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甲方的實際損失,但是賠償額最高不超過乙方因本合同向甲方實際支付的轉讓價款的10%。
十九,爭議的解決。
雙方應履行本合同或與本合同有關的所有糾紛,應首先以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如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將該爭議訴訟到合同簽訂地和債務履行地法院裁決。
二十,本合同包括下列附件
附件一:不良貸款債權轉讓的清單。
附件二:債權證明文件清單。
本合同經雙方簽字和蓋章后生效。
本合同一式四份,雙方各執兩份,各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蓋章)
主要負責人:
(或授權代表)
乙方:
(蓋章)
主要負責人:
(或授權代表 )
借款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二甲方(轉讓人):
乙方(受讓人):
甲、乙雙方為妥善解決債務問題,經友好協商,依法達成如下債權轉讓協議,以資信守:
一、甲、乙雙方一致確認:截至本協議簽署之日,甲方拖欠乙方借款共計人民幣元________________(小寫____)。
二、甲、乙雙方一致同意,甲方將對_____的債權共計_________元人民幣全部轉讓給乙方行使,乙方按照本協議直接向_______主張債權。
三、陳述、保證和承諾:
1、甲方承諾并保證:
(1)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有權實施本協議項下的債權轉讓并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其轉讓的債權系合法、有效的債權。
2、乙方承諾并保證:
(1)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有權受讓本協議項下的債權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其受讓本協議項下的債權已經獲得其內部相關權力機構的授權或批準。
四、本協議生效后,乙方不得再向甲方主張債權。
五、如本協議無效或被撤銷,則甲方仍繼續按原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履行義務。
六、各方同意,如果一方違反其在本協議中所作的陳述、保證、承諾或任何其他義務,致使其他方遭受或發生損害、損失、索賠等責任,違約方須向另一方做出全面賠償。
七、本協議經甲、乙雙方加蓋公章并由雙方法定代表人或由法定代表人授權的人簽字后生效。
八、本協議未盡事宜,遵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辦理。
九、本協議一式三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簽字):
乙方(簽字):
簽訂時間:
年 月 日
借款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三債權轉讓方(以下稱甲方):
債權受讓方(以下稱乙方):
借款人(以下稱丙方):
為妥善解決甲、丙雙方的債權債務問題,甲、乙、丙三方經協商,依法達成如下債權轉讓協議:
一、甲方將甲、丙雙方于 年 月 日簽訂的借據確定的債權以 元的價格轉讓給乙方,質押車輛(廠家及牌號 ,車架號 ,發動機號 )交于乙方。
二、乙方向甲方支付了上述約定的借款 元后,甲方將借據、收據原件及質押車輛交付乙方,乙方享有甲方對丙方的一切債權權利。
三、丙方同意甲方將該債權和質押車輛轉讓給乙方,并直接向乙方償還借款,與甲方再沒有任何法律關系。
四、本合同經三方簽字后生效。
甲方:
篇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負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法人):___________
負責人(其他組織):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自然人):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鑒于:
1.甲方是一家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專門收購銀行不良貸款、并依法管理和處置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甲方所收購、管理和處置的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在性質上存在著部分或全部不能回收的風險。
2.甲方根據資產的特點,依據現行法律法規,擬就其收購的資產以轉讓方式進行處置。
3.乙方在充分理解受讓資產風險的基礎上,愿意按現狀整體受讓甲方收購的上述資產。
4.甲方已委托丁方公開競價轉讓本協議項下資產,資產已由乙方競價成交。
為此,甲、乙、丁三方經友好協商,就甲方向乙方轉讓資產事宜,達成如下協議(以下簡稱“本協議”),共同遵照執行。
第一條 定義
1.1 甲方。本協議中“甲方”具有本協議開頭部分所賦予的含義。
1.2 乙方。本協議中“乙方”具有本協議開頭部分所賦予的含義。
1.3 丁方。本協議中“丁方”具有本協議開頭部分所賦予的含義。
1.4 不良貸款。本協議中“不良貸款”是指,甲方從銀行收購并加以管理和處置的貸款。
1.5 資產。資產,作為總稱是指本協議附件中所列示的原始貸款合同項下經甲方(及/或)貸款剝離銀行處置和回收后的剩余債權資產(及/或)其形成或轉化的相應資產(及/或)權利;單項資產則,根據上下文需要,系指任何一項本協議附件中所列示的原始貸款合同項下經甲方(及/或)貸款剝離銀行處置和回收后的剩余債權資產(及/或)其形成或轉化的相應資產(及/或)權利。
1.6 資產證明文件。本協議中“資產證明文件”是指,用以證明資產權利的合同、文件、信函等書面材料。
1.7 風險。本協議中“風險”是指,資產因法律政策、資產本身以及資產證明文件等方面原因導致的不能全部或部分實現的可能性,以及乙方因受讓該資產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預期利益無法實現的可能性。
1.8 從權利。本協議中“從權利”是指,與資產有關的擔保權等附屬權利。
1.9 轉讓基準日。本協議中“轉讓基準日”是指,甲方計算擬轉讓的資產金額的截止日,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二條 風險揭示
2.1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乙方受讓資產后,對該資產按原借款合同在轉讓基準日以后產生的利息、罰息的請求權,由于法律政策導向的不確定性,乙方可能無法繼續享有。
2.2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乙方受讓資產后,由于法律政策導向的不確定性,乙方可能無法享有甲方對其轉讓的資產所享有的國家法律政策規定的各項優惠條件和特殊保護,包括但不限于稅收和訴訟方面的優惠和特殊保護。
2.3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其受讓的資產及其從權利,可能存在著瑕疵或尚未發現的重大缺陷,以至于乙方預期利益無法最終實現。
乙方受讓的資產及其從權利可能存在的瑕疵或重大缺陷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一項或多項:
(1)資產債務人已經破產或下落不明;
(2)資產已過訴訟時效,同時缺少訴訟時效中斷、中止的任何證明;
(3)資產的擔保協議本身因違反法律規定而無效或被撤銷,擔保人沒有過錯或僅承擔一部分過錯責任;
(4)資產的保證協議約定主債權不可轉讓或只對特定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的;
(5)資產的保證在保證協議約定或法律規定的保證期間內因沒有向債務人或保證人主張權利,而造成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或免責;
(6)資產的保證已過訴訟時效,同時缺少訴訟時效中斷、中止的任何證明;
(7)資產的保證人已經破產或下落不明的;
(8)資產的擔保物權在資產訴訟時效完成的兩年內未予行使的;
(9)資產的擔保物權因擔保物滅失而消滅,且沒有代位物或其他物上代位權可行使的;
(10)資產的抵押協議應辦理抵押登記而未辦理,抵押協議實際未生效;或因動產抵押協議未辦理登記而抵押物已為第三人善意取得;
(11)資產嗣后因違章或其他原因被有關部門拆除;
(12)資產嗣后被有關部門拆遷;
(13)資產不能辦理有效權屬證明或證書、憑證或過戶手續;
(14)資產的權利證明文件嗣后被有權機關或部門撤銷或變更;
(15)資產存在質量問題或安全隱患有可能對乙方、或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
(16)乙方將承擔本協議簽署前已存在的甲乙丁三方已知或未知的涉及資產的有關(包括但不限于)司法文書、合同、法律、政策、文件等所確定的義務和責任;
(17)資產存在權利不完整、第三人擁有部分權利(及/或)第三人對資產已經、正在或將要實施侵權行為之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被第三人占用、侵權等情形);
(18)資產存有欠付政府、司法機關或其他第三人某種費用之可能;
(19)資產嗣后有被政府征用之可能;
(20)資產有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已毀損、滅失之可能;
(21)資產及其從權利的其他瑕疵或重大缺陷。
2.4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其受讓的資產,可能因存在計算誤差,或甲方在債務人處存有部分未予抵銷的資產,從而導致乙方實際接收的資產的金額與本協議3.6條表述的轉讓金額以及本協議附件一中所列各資產金額不完全一致。
2.5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上述風險,自愿承擔由上述風險造成的一切損失或預期利益的不獲得,并與甲方、丁方簽署本協議。
2.6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對其受讓的資產中涉及貸款剝離銀行投資或自辦實體的項目放棄對貸款剝離銀行(及/或)其投資或自辦實體的追溯權。
2.7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對其受讓的資產中涉及中國各級政府擔保的項目不得向外國投資者轉讓,并應要求其后續受讓人不向外國投資者轉讓該類項目。
2.8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對其受讓的資產中包含的以下三類債權(及/或)該等債權形成或轉化的資產(及/或)權利放棄追索權,并不得提出任何異議(包括但不限于以顯失公平或有重大誤解、資產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資產權利等為由,主張競價或轉讓無效,要求撤銷、變更或解除競價或轉讓、要求減少支付成交款等):
(1)債務人或擔保人為國家機關的不良債權中對國家機關的債權(及/或)其他權利;
(2)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全國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計劃的國有企業債權;
(3)國防、軍工等涉及國家案例和敏感信息的債權以及其他限制轉讓的債權。
2.9 對于最初由貸款剝離銀行簽署,后隨資產由甲方承繼的,或由甲方簽署的,為保全或處置特定資產而達成的訴訟協議和清收協議以及類似的協議(“第三方協議”),乙方同意,一經本協議生效,其將繼承甲方自轉讓基準日起在該等“第三方協議”項下的權利和義務并受該等“第三方協議”條款的約束。
2.10 乙方已仔細閱讀并完全理解本協議及其附件揭示的風險,并愿意承擔由所揭示風險造成的一切損失或預期利益的不獲得。
第三條 轉讓標的
3.1 方向乙方轉讓的標的系本協議1.5條所表述的作為總稱的資產,經過一定時期的回收和處置,其表現形式可能已不再是貸款等債權形態,部分資產表現形式可能為其它債權形態,也可能為物權形態,還可能為物上請求權或其它權利、權益形態。
3.2 為便于說明,對于轉讓標的,本協議及其附件、丁方在報紙或網站上所登《競價公告》均仍可能以不良貸款債權(包括但不限于本金、利息、罰息等)形式表述,不論其表述形式、用語及方式如何,作為本次轉讓標的的資產或權利種類(或性質)均依其客觀狀態所唯一確定。
3.3 作為轉讓標的的資產由甲方整體轉讓給乙方。
3.4 資產之數量及情狀均以現狀為準,乙方已通過詢問甲方的有關人員、查閱有關檔案資料、到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了買方盡職調查,并已獲取資產現狀的詳細情況和具體信息,乙方對資產現狀無異議。
3.5 在向乙方交付(除非本協議另有特別約定,甲方完成本協議第六條所約定的資產證明文件的交付義務即視為完成了對乙方的資產交付義務)資產前,非因甲方出于故意侵害乙方合同及其相關利益目的而致資產現狀之任何變化,乙方均認可資產現狀未改變。
3.6 甲方向乙方轉讓對等戶債務人共計筆資產,賬面金額為人民幣元(小寫:_________元);甲方同時向乙方轉讓戶實物資產或權利。具體詳見本協議附件一。資產的實際數量以本協議附件二清單中所指有關資產證明文件能夠有效證明的屬于甲方的資產及/或權利為準。
乙方充分理解和認可以下對轉讓標的的特別說明并同意不對此提出任何異議(包括但不限于以顯失公平或有重大誤解、資產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資產權利等為由,主張競價或轉讓無效,要求撤銷、變更或解除競價或轉讓、要求減少支付成交款等):
Ⅰ .轉讓基準日起(含轉讓基準日當日)至資產實際交付之前,如果:
(1)甲方回收了實物、物上請求權、現金、股權等相關資產(及/或)權利;
(2)不論甲方是否知悉,以下四類主體為甲方利益回收相關資產(可能包括但不限于a.回收實物、物上請求權、現金、股權等相關資產(及/或)權利;b.達成有關以物、以股權等資產(及/或)權利償債的協議;c.作出有關抵債裁定;d.依職權對債務人或相關義務人作出財產處分決定):
①甲方的人或其授權代表;
②貸款剝離銀行(包括貸款剝離銀行的人或其授權代表);
③相關司法機關(包括但不限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或仲裁機關;
④代甲方回收資產的其他主體。
則,上述兩種情形均視為甲方的回收,所涉相關資產(及/或)權利均應歸甲方所有,且并不因此影響轉讓價格。
Ⅱ .轉讓基準日之前(不含轉讓基準日當日),如果以下四類主體為甲方利益回收相關資產(可能包括但不限于a.回收實物、物上請求權、現金、股權等相關資產(及/或)權利;b.達成有關以物、以股權等資產(及/或)權利償債的協議;c.作出有關抵債裁定;d.依職權對債務人或相關義務人作出財產處分決定)且甲方尚不知悉該等事實的,視為甲方的回收,所涉相關資產(及/或)權利均應歸甲方所有,且并不因此影響轉讓價格:
①甲方的人或其授權代表;
②貸款剝離銀行(包括貸款剝離銀行的人或其授權代表);
③相關司法機關(包括但不限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或仲裁機關;
④代甲方回收資產的其他主體。
3.7 前款資產賬面金額包括資產原協議本金、截至轉讓基準日按原協議產生的利息、罰息以及為實現資產發生的應由債務人承擔的費用等。
3.8 前款資產賬面金額是以本協議附件二所列資產證明文件并僅僅是以其為依據計算的。
3.9 乙方允許實際接收的資產金額與本協議3.6條確定的轉讓金額以及本協議附件一所列各資產金額存在如2.4條披露的可以理解的不一致。
第四條 轉讓價格
4.1 甲方將3.6條轉讓標的整體作價人民幣元(小寫:_________元)轉讓給乙方。
4.2 基于甲乙丁三方對轉讓標的的風險特征已有充分的理解,三方約定,不得以轉讓價格“顯失公平”或“重大誤解”為由,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變更或撤銷本協議。
第五條 價款支付
5.1 在資產競價成交之日起日內,乙方應將4.1條所載價款一次性全數匯到甲方指定的如下賬戶:
收款人名稱:_________ 開戶銀行:_________ 賬號:_________
第六條 資產證明文件的交付、閱讀和理解
6.1 甲方應于乙方履行完畢本協議第5.1條價款一次性全數支付義務之日起三十(30)日內,將資產證明文件交付乙方。
6.2 乙方應在甲方交付資產證明文件時作書面簽收,并將簽收憑證(即本協議附件二)交于甲方。
6.3 甲方交付的資產證明文件(以甲方檔案中現有文件資料為準、為限)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借款協議》;
(2)《擔保協議》;
(3)《放款憑證》;
(4)《債權轉讓協議》;
(5)《催收通知書》,等等。
具體交接的資產證明文件清單詳見本協議附件二。
6.4 本協議附件一《資產轉讓清單》中“債務人名稱或實物資產名稱或權利名稱”一欄中債務人名稱的填寫系甲方按其與貸款剝離銀行所簽《債權轉讓協議》所附“轉讓債權清單”所列示的債務人名稱填寫,其與資產之對應關系及解釋概以甲方內部系統及其理解為準,乙方對此予以認同并于簽署本協議及其附件時已再次對資產與“債務人名稱“的對應關系予以核對并認可,乙方同意不對此提出任何異議。
6.5 本協議附件一《資產轉讓清單》中“原貸款合同編號”一欄的填寫系甲方按其與貸款剝離銀行所簽《債權轉讓協議》所附“轉讓債權清單”所列示的貸款合同號填寫,原貸款合同自身可能并無固有合同編號亦或“原貸款合同編號”與原貸款合同自身固有之合同編號可能并不一致,其編制原理、與資產之對應關系及解釋概以貸款剝離銀行與甲方在雙方《債權轉讓協議》簽署時的理解為準,乙方對此予以認同并于簽署本協議及其附件時已再次對資產與“原貸款合同編號”的對應關系予以核對并認可,乙方同意不對此提出任何異議。
6.6 甲方對其交付的資產證明文件的性質判斷(包括但不限于對于該文件是否能起到資產證明作用的判斷、該文件在法律上是否屬于其在本協議附件二中所歸類別的判斷等)及在本協議附件二中如何在各欄目歸類放置等諸事項業經乙方認可,乙方同意不對此提出任何異議。
6.7 乙方聲明,其對甲方交付的上述資產證明文件已經過充分閱讀,并對以下事實已有充分認識:從甲方受讓的資產是以上述資產證明文件并且僅僅是以上述資產證明文件為依據的。
6.8 除非本協議另有特別約定,甲方完成本協議第六條所約定的資產證明文件的交付義務即視為完成了對乙方的資產交付義務。
第七條 資產轉讓通知
7.1 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規定,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協議簽署后協助乙方將有關債權資產轉讓事實通知債務人,費用由乙方承擔。
7.2 除非本協議另有約定,甲方在全國或者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債權轉讓公告或通知的,即視為甲方已履行了本協議第7.1所述的資產轉讓通知義務,乙、丁雙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認甲方已履行該義務,并不得提出減少成交款、解除協議或賠償損失等類似要求。
第八條 資產與風險轉移時間
8.1 自本協議生效之日起,作為轉讓標的的資產上甲方實際享有的全部權利由乙方享有。
8.2 自本協議生效之日起,作為轉讓標的的資產上的風險也同時轉移給乙方。
第九條 與資產有關的從權利的轉移
9.1 自本協議生效之日起,與轉讓標的有關的從權利也同時由甲方轉移至乙方。法律法規規定需要且甲方認為根據資產性質和現狀能夠辦理有關手續的,應辦理有關手續,費用由乙方承擔。
第十條 資產擔保權的轉移
10.1 資產保證合同權利的轉移
(1)對資產的保證擔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規定,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協議簽署后協助乙方通知保證人擔保權轉讓。
(2)除非本協議另有約定,甲方在全國或者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債權轉讓公告或通知的,即視為甲方已履行了本協議第10.1第(1)項所述的資產保證合同權利轉讓通知義務,乙、丁雙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認甲方已履行該義務,并不得提出減少成交款、解除協議或賠償損失等類似要求。
(3)如資產的保證合同約定主債權不可轉讓或只對特定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甲方可與保證人協商,如保證人同意,可另行簽訂資產的保證合同。
10.2 資產抵押合同權利的轉移
(1)對資產的抵押擔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規定,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協議簽署后協助乙方通知抵押人擔保權轉讓。
(2)除非本協議另有約定,甲方在全國或者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債權轉讓公告或通知的,即視為甲方已履行了本協議第10.2第(1)項所述的資產抵押合同權利轉讓通知義務,乙、丁雙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認甲方已履行該義務,并不得提出減少成交款、解除協議或賠償損失等類似要求。
(3)如果抵押合同權利的轉移需要辦理有關手續的,由乙方負責辦理,甲方應給予必要協助,手續費用由乙方承擔。
10.3 資產質押合同權利的轉移
(1)對資產的質押擔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規定,甲方或其授權的人應于本協議簽署后協助乙方通知質押人擔保權轉讓。
(2)除非本協議另有約定,甲方在全要或者省級有影響的報紙上債權轉讓公告或通知的,即視為甲方已履行了本協議第10.3第(1)項所述的資產質押合同權利轉讓通知義務,乙、丁雙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未明確認可、司法機關或仲裁機關不予認可等)否認甲方已履行該義務,并不得提出減少成交款、解除協議或賠償損失等類似要求。
(3)如果質押合同權利的轉移需要辦理有關手續的,由乙方負責辦理,甲方應給予必要協助,手續費用由乙方承擔。
第十一條 依法清收保證
11.1 對于受讓的資產,乙方保證在受讓后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清收。
第十二條 陳述與保證
12.1 甲方的陳述與保證
甲方是一家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收購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處置因收購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已就本協議項下的資產出讓事宜取得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協議上簽字,并使甲方受本協議約束。
12.2 乙方的陳述與保證
(1)乙方是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合法存續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或中國自然人),已就本協議項下的資產受讓事宜取得乙方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協議上簽字,并使乙方受本協議約束。
(2)乙方保證此次受讓甲方資產不會直接或間接違反財政部下列規定:下列人員不得購買或變相購買不良資產:國家公務員、金融監管機構工作人員、政法干警、資產公司工作人員、原債務企業管理層以及參與資產處置工作的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機構人員等關聯人。
(3)乙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協議所提供的與本協議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實的,不存在故意隱瞞和欺騙的情況。
12.3 丁方的陳述與保證
(1)丁方是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合法存續的法人,接受甲方的委托對本協議項下資產的轉讓組織競價交易,見證本協議的簽署,辦理成交價款的交割,已就本協議項下資產的轉讓組織競價交易事宜取得丁方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授權其代表在本協議上簽字,并使丁方受本協議約束。
(2)丁方保證,其為簽署和履行本協議所提供的與本協議有關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實的,不存在故意隱瞞和欺騙的情況。
第十三條 稅費負擔
13.1 涉及本次資產轉讓及后續付款、交割、過戶(如有)(包括間接過戶時的所有環節)及其他履行事宜發生的所有費和稅由乙方承擔。
第十四條 保密
14.1 基于本次資產轉讓所獲得的對方的任何秘密,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透露,但根據法律法規應當進行披露的除外。
前述“第三方”包括本協議任何一方的客戶、法人實體、個人或公眾。
14.2 三方一致同意,上述保密義務同樣適用于三方為履行本協議而各自委托的專業機構和人員。
第十五條 不可抗力
15.1 三方同意,雖然不可抗力為法定的免責事由,但如果三方中任何一方違約,或者三方都違約,違約方均應放棄以發生了不可抗力事件為由要求其他各方(或/和)法院(含仲裁機構)免除自身違約責任的權利。
第十六條 違約責任
16.1 甲方的違約責任:
甲方違反本協議約定并給乙方、丁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乙方、丁方的實際損失,但是賠償額最高不超過甲方因本協議實際獲得的轉讓價款的百分之零點五(0.5%)。
16.2 乙方的違約責任:
(1)乙方違反付款義務,每逾期一日,即按應付而實際未付的價款的萬分之三支付違約金,違約金不足以補償給甲方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應繼續予以補償,直至補足為止。
(2)乙方逾期付款超過十五日,甲方有權隨時解除本協議,并有權要求乙方賠償因其不按本協議約定付款而給甲方造成的一切損失。
(3)乙方于本協議第十二條12.2款第(2)項所作的有關陳述和承諾如果存在不真實、故意隱瞞或者欺騙等情況,甲方有權隨時解除本協議,乙方并應賠償甲方不低于本次轉讓價款的損失。
(4)鑒于甲方和丁方已經向乙方充分披露和說明了資產的指向及風險、瑕疵和缺陷,乙方理應充分注意并合理報價,乙方如嗣后以一定理由(包括但不限于顯失公平或有重大誤解、資產地址有誤、資產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資產權利等)為由,主張競價無效、撤銷、變更或解除競價、要求減少支付成交款并獲司法機關認可,乙方應立即無條件、不可撤銷地補償甲方不少于成交價款及相應利息的損失。
(5)乙方違反本協議約定的其他義務,并給甲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甲方的實際損失。
(6)本協議生效后,甲方(及/或)乙方在向有關司法機關、仲裁機關或相關債務人、擔保人及其他責任人發出的資產及/或權利轉讓通知(或類似稱謂)中,或者在媒體上的該類轉讓公告中,無論其內容如何表述,對于甲乙雙方而言,該類通知或公告的表述及因其所致的有關問題(包括但不限于資產(及/或)權利歸屬、還款義務向誰履行、責任向誰承擔等)與本協議沖突或矛盾的,以本協議為準。如果乙方取得了按本協議不應歸其取得的任何權利、權益、財產、資產等,應該立即將其移交甲方。如果因為乙方的作為或不作為,導致按本協議應歸甲方取得的任何權利、權益、財產、資產等減少或消失的,乙方應立即無條件賠償甲方全部損失。
16.3 丁方的違約責任:
丁方違反本協議約定的義務,并給甲方造成損失的,應賠償甲方的實際損失。
第十七條 適用法律
17.1 本協議的訂立、效力、終止、解釋、執行以及爭議的解決均適用中國法律。
第十八條 爭議的解決
18.1 三方因履行本協議或與本協議有關的所有糾紛應首先以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如果在一方書面通知另兩方該爭議的存在(要求開始協商)后六十(60)天內,三方仍無法通過協商達成一致,任何一方均可將該爭議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員會依照該會仲裁規則裁決。
第十九條 完整協議
19.1 完整協議
(1)本協議為三方就本協議主題事項達成的完整的和唯一的協議,取代之前三方就本協議主題事項所有口頭或書面的協議、諒解和來往通信中的相關內容。
(2)根據本協議規定形成、作出、簽署、附加的一切協議、文件、授權、報告、清單、認可、承諾和放棄都構成對本協議的附加,并與本協議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與本協議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條 變更、修改或補充
20.1 本協議如有變更、修改或補充,三方需協商一致并簽訂變更、修改或補充協議,作為本協議的補充,與本協議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條 通知和送達
21.1 任何與本協議有關由協議各方發出的通知或其他通訊往來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并送達至下述地址或書面通知的其他地址: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二條 本協議的附件
22.1 本協議包括以下附件:
附件一 《資產轉讓清單》
附件二 《資產證明文件清單》
第二十三條 本協議的生效及份數
23.1 本協議經三方簽字(和/或)蓋章后生效。
23.2 本協議一式六份,三方各執二份,各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蓋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負責人(簽字):_________________
(或授權代表簽字):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法人或其他組織蓋章):_________
乙方(自然人蓋章):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簽字):_________
(或授權代表簽字):_________________
丁方(法人蓋章):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簽字):_________________
(或授權代表簽字):_________________
篇3
一、標的債權數額
1.1、甲方對 享有的全部債權本金為人民幣 萬元(小寫:¥ 萬元),截至 年 月 日的利息為人民幣 萬元(小寫:¥ 萬元)。
1.2、甲方同意按照本協議的約定向乙方轉讓上述債權和擔保物權及保證,乙方同意按照本協議的約定從甲方受讓債權、為此債權設立的擔保物權及保證擔保。
二、債權轉讓對價
2.1、乙方同意以人民幣 萬元(小寫:¥ 萬元)受讓甲方上述債權。
三、權利與義務
3.1、甲方權利與義務
3.1.1、依法收取乙方支付的債權轉讓款。
3.1.2、確保所轉讓的債權的真實、合法、有效、完全有權決定處分該債權,并自愿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1.3、根據本協議約定出具本協議項下債權已依法轉讓給乙方的書面聲明和通知。
3.1.4、為乙方依法受讓、追收及實現所轉讓債權提供必要的協助。
3.2、乙方權利與義務
3.2.1、按協議約定的時間和方式向甲方支付債權轉讓款項。
3.2.2、在依法接受甲方上述債權后,依法行使對債務人的債權及其相關債權擔保權利。
3.2.3、在實現債權過程中可以要求并獲得甲方必要的協助。
四、債權轉移
4.1、在乙方按照協議約定付清全部轉讓款項之后,甲方即將其享有的對 的債權及為債權設定的抵押和擔保權益全部轉讓給乙方,乙方取代甲方從而成為 新的債權人。
4.2、債權轉讓通知:甲方在乙方支付全部債權轉讓款之日起 日內,甲乙雙方共同將本協議約定的債權轉讓事宜通知債務人。(不通知不對債務人生效)
五、債權文件原件和保管與移交
5.1、在乙方根據協議約定支付全部轉讓款項到共管賬戶前,債權文件的原件仍然由甲方持有;在乙方按照約定支付全部轉讓款項到共管賬戶后,甲方在 日內將甲方持有的債權文件原件移交給乙方,并協助乙方辦理有關權利人變更的手續,相關費用由甲方承擔。
六、違約責任
6.1、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違反其在本協議中所做的陳述、保證、承諾或任何其他義務,致使對方遭受或發生損害、損失等責任,違約方需向守約方賠償守約方因此遭受的一切經濟損失。
七、其他
7.1、對本協議所作的任何修改及補充,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并有各方合法授權代表簽署。
7.2、在本協議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雙方應友好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權向乙方住所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7.3、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本協議一式 份,甲乙雙方各執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4、本協議的附件包括:
甲方身份證復印件
乙方身份證復印件
以下無正文雙方簽字蓋章
甲方: 乙方: 住所: 住所: 身份證號: 身份證號: 日期: 日期:
自然人之間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二甲方:
乙方:
丙方:
協議簽訂時間:_____年____月___日協議簽訂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截至_____年____月___日止,甲方欠乙方的債務總計人民幣_________萬元;丙方欠甲方的債務總計人民幣____________萬元。現甲乙丙三方就各方之間的債務清償問題相互協商一致,達成如下協議:
一、甲方同意將其對丙方的債權中的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以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乙方,乙方愿意受讓此項債權。
二、上述第一條中債權轉讓的價款由乙方將其對甲方的債權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予以抵償。
三、上述債權轉讓后,乙方取代甲方享有對丙方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的債權,享有規定的債權人的相關權利,丙方直接向乙方償還債務,承擔法律規定的債務人的相關義務。
四、丙方同意在本協議上簽字以確認知悉上述甲乙雙方對上述債權的轉讓事宜。
五、經上述債權轉讓和債權抵償后,甲方與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將抵銷人民幣__________萬元,乙方與甲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將抵銷人民幣____ ___萬元,抵消后乙方享有對丙方人民幣__ ____萬元的債權。
六、本協議的未盡事宜,依《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規定。
七、本協議自甲、乙、丙三方當事人簽章后生效。
八、本協議一式叁份 ,甲、乙。丙三方各執壹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自然人之間債權轉讓合同范文三本協議由下列各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省____市簽訂:
A 有限公司(下簡稱“A 公司”),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
B 有限公司(下簡稱“B 公司”),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
C 廠,一家依照中國法律設立并存續的國有企業,其法定地址在:____省____市____路____號;以上實體單稱時稱為“一方”,合稱時稱為“各方”。
序言
鑒于:A 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股份公司”)和C 廠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簽訂《債務承擔協議》,約定由C 廠承擔股份公司因回購股份而形成的對其發起人A 公司價值人民幣____萬元的負債,A 公司由此成為C 廠的債權人;
鑒于:A 公司擬轉讓其對C 廠的上述債權(下簡稱“債權”),B 公司擬受讓該等債權; 故此,各方約定如下:
第一條債權轉讓
1.1 A 公司同意按本協議的條款和條件向B 公司轉讓債權,B 公司同意按本協議的條款和條件從A 公司受讓債權。
1.2 各方同意,本協議項下的債權轉讓是無償的,A 公司不會就此向B 公司收取任何對價。
1.3 C 廠同意在債權轉讓完成后向B 公司償還債務,該等債務包括本金(人民幣____萬元)和利息。
1.4 C 廠向B 公司償債的方式和期限如下:
1.4.1 還款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1.4.2 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 公司償還負債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之前向B 公司償還負債本金的二分之一及利息(利息率____% )。
上述期限為C 廠向B 公司付款的期限。如由于不可歸責于C 廠的原因導致B 公司未能及時收到上述款項,C 廠不承擔任何責任。此外,B 公司收到C 廠的付款后,應依法向其開具發票。
第二條陳述、保證和承諾
2.1 A 公司承諾并保證:
2.1.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有權實施本協議項下的債權轉讓并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1.2 其轉讓的債權系合法、有效的債權。
2.2 B 公司承諾并保證:
2.2.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有權受讓本協議項下的債權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2.2 其受讓本協議項下的債權已經獲得其內部相關權力機構的授權或批準。
2.3 C 廠承諾并保證:
2.3.1 其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
2.3.2 其自愿并有能力按照本協議約定向B 公司清償上述債務,并愿意以其擁有的____平方米的房產所有權作為向B 公司履約的擔保,擔保協議由雙方另行簽定。
第三條違約責任
3.1 各方同意,如果一方違反其在本協議中所作的陳述、保證、承諾或任何其他義務,致使其他方遭受或發生損害、損失、索賠、處罰、訴訟仲裁、費用、義務和/ 或責任,違約方須向另一方作出全面賠償并使之免受其害。
第四條生效
4.1 本協議于各方授權代表簽署后生效。
第五條適用法律
5.1 本協議的訂立、生效與解釋均適用中國法律。
第六條其他規定
6.1 對本協議所作的任何修改及補充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并由各方合法授權代表簽署。
6.2 本協議構成各方有關本協議主題事項所達成的全部協議和諒解,并取代各方之間以前就該等事項達成的協議、諒解和/ 或安排。
6.3 在本協議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雙方應友好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4 本協議以中文書就,一式三份,A 公司、B 公司和C 廠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本協議各方已促使其合法授權代表于本協議文首載明之日簽署本協議,以昭信守。
A 公司(公章) B公司(公章)
篇4
一、債權轉讓的基本要求
(一)須存在有效的債權
根據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可知債權轉讓合同需要轉讓人擁有有效的債權,具有處分該債權的權限。有效的債權,指該債權真實存在且并未消滅,并不意味著它一定能夠實現,對有效的合同應從寬解釋,不要求它必須是效力齊備的債權。有學者認為,附停止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所生債權,也可以成為轉讓標的。
(二)被讓與的債權須具有可讓與性
合同法規定了三類債權不得轉讓:(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讓與的的債權。(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第(3)的規定主要是擔保法關于最高額抵押不得讓與的規定。
(三)讓與人與受讓人須就債權轉讓意思表示一致。
根據合同法關于合同訂立的規定和民法通則關于意思表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債權讓與合同的成立,必須是讓與人和受讓人就債權的轉讓意思表示一致。
(四)債權讓與的法律效果。
在債權全部讓與的場合,該債權即由原債權人移轉于受讓人,讓與人脫離原債的關系,受讓人取代讓與人的法律地位成為新的債權人。但該效果并不必然拘束債務人。
二、審計中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基本情況
T公司系一家頗具規模的施工企業,擁有多項施工資質。2009年,T公司自W公司承攬一項專業施工任務,約定工期為2年。T公司在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后,將該項目轉包給J公司,由J公司實際完成。T公司與W公司約定的付款方式為:工程竣工經驗收合格后一次性辦理竣工結算,支付到工程量的90%,剩余10%作為質保金,待總包方付給W公司后,一個月內付給T公司。
施工任務分為三個區域,在第一、第二區域完成后,第三區域因施工場地高壓線橫穿未能施工,但第一、第二區域已經完成上部建筑并投入使用。W公司未按約定進度支付T公司的工程款合計86萬元,在T公司賬面上顯示為應收賬款。
(二)審計發現
審計過程中,T公司應收W公司工程款86萬元,此款項發生在2010年9月,直到2013年底此應收款項金額一直未變,應全額計提壞賬準備。T公司未按規定計提,并依據與J公司達成的債權轉讓協議,沖銷了以前計提的壞賬準備。
(三)債權轉讓協議的內容
讓與協議主要內容如下:將對W公司的債權讓與J公司,J公司愿意受讓。債權讓與后,J公司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直接向W公司追償債務,T公司不負有向J公司支付的義務。
三、T公司與J公司債權讓與協議效力的爭議
T公司認為,他們與J公司之間達成的協議,系雙方自愿協商達成,是真實意思的表示,應予認定,可以作為應收賬款處理的依據。
我們認為,T公司與J公司之間簽訂的債權讓與合同,是成立和有效的;但T公司未依法通知W公司,因而對最終債務人W公司不發生效力,不能作為應收賬款壞賬沖銷的依據。
四、對T公司債權讓與效力不予認定的理由
由于債權讓與合同不具有公示性,債務人可能不知道債權讓與的事實,于是仍然有權向原債權人履行合同債務;如果允許債權人讓與合同自成立對債務人也同時生效,債務人因不知債權讓與的事實而為給付卻不發生清償的效果,同時對新債權人負有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對債務人顯然不公平。
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立法實踐多就債權讓與對債務人在何種條件下生效作了限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讓與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讓與通知為觀點通知,可以準用《民法通則》關于意思表示的有關規定,讓與債權的意思表示自到達債務人或其人時生效。但債權讓與通知的時間不得晚于債務履行的時間,否則債權讓與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五、幾個疑難問題的討論
(一)登報告知形式是否有效。法律規定了債權人的通知義務,但對通知的方式沒有規定。就債權轉讓的事實,債權人可以在公開廣泛發行的報紙上登報通知債務人及擔保人,并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認定債權人履行了通知義務。以登報形式告訴債務人及擔保人后,如果債權受讓人以債權人的身份向債務人,債務人及債務人的擔保人應訴的,表示債務人接受了債權讓與的事實。
(二)案件審理中是否可以履行通知義務。
債權人的通知義務應在讓與合同達成后、債務人履行前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條第2款規定:在案件審理中,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債權銀行傳喚到庭調查債權轉讓事實,并責令原債權銀行告知債務人債權轉讓的事實。據此法律解釋,債權讓與未通知債務人,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但特定范圍內的案件,可在訴訟過程中履行通知義務。
(三)債權受讓人的通知行為是否發生效力。
合同法規定債權讓轉讓的通知義務,由債權人完成。該規定過于狹窄,排除了受讓人可以通知的情形,構成一個法律漏洞。對該漏洞,可以通過目的性擴張予以填補,允許受讓債權人也作為通知的主體,從而有利于靈活的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建筑行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撐力量,債權讓與作為建筑合同關系處理比較頻繁的一種市場行為,一方面促進了市場交易的活動,另一方面也有效促進的資金的流通。在合同債權讓與的過程中,讓與人應當及時通知合同債權的讓與情況,注意讓與協議的規范性和嚴謹,避免給債務人的履行增加費用和不必要的支出 ,以有效實現債權讓與的經濟目的。
參考文獻:
篇5
合同轉讓的實質乃合同主體的變更。按其轉讓內容,可分為合同權利義務的概括轉讓、合同義務的轉讓以及合同權利的轉讓三種情形。{1}411理論界將其歸納為合同承受、債務承擔和債權讓與三種情形。根據各國的立法和實踐,在合同轉讓情境下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是否轉讓的問題上,主要有自動轉讓和非自動轉讓兩種立場。
所謂仲裁條款自動轉讓(Automatic AssignmentRule),是指合同轉讓時,只要受讓人沒有作出對仲裁條款拒絕的意思表示,仲裁條款隨合同其他條款一并轉讓,受讓人應受合同仲裁條款的約束。{2}65根據國內學者代表性的觀點,合同轉讓之于仲裁條款的效力,主要是針對債權讓與時仲裁條款是否隨之轉讓的情況。{3}32因為在合同承受和債務承擔時,多經合同相對方和受讓方同意,適用自動轉讓規則在國內外的司法實踐中不存在大的爭議。{4}162-163但債權讓與時往往未經合同相對方(債務人)同意,仲裁條款對受讓人和債務人的效力受到了質疑。所以,仲裁條款是否隨合同轉移的問題,主要是債權讓與時仲裁條款是否自動轉移的問題。
對此,國內學者多支持仲裁條款的自動轉讓。其依據主要包括:附屬權利說,仲裁條款是主合同之組成部分,應該與合同其他權利條款一并轉移;{5}49利益期待說,仲裁條款自動轉移保護了讓與人和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正當利益和將爭議交付仲裁的合理期待;{6}220協議解釋說,仲裁條款是否隨合同轉讓,是轉讓協議的解釋問題,解釋要服從當事人希望通過仲裁解決糾紛的意愿;{4}163程序保障說,仲裁條款自動轉移原則是保證仲裁程序順利進行的不可或缺的原則。{6}221
然而,反對仲裁條款自動轉讓者則認為:合意是仲裁條款生效的根本,僅僅通知債務人而不是取得債務人同意的,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并未形成合意;仲裁條款的確定以及仲裁機構的選定,出于當事人的特定立場、背景和身份性利益;仲裁條款具有獨立性,合同轉讓僅是指實體權利義務的轉移,并不必然涉及仲裁條款的轉讓;仲裁權利是程序上的權利,不受支配合同實體權利的規則的約束。{7}139總之,“不論是合同權利義務的全部轉讓還是部分轉讓,除非有關當事人
明示接受原合同中仲裁條款的約束,否則,原合同仲裁條款不能約束轉讓后的當事人”。{8}232
毋庸置疑,仲裁制度的核心是仲裁協議,不論是以合同中仲裁條款的形式還是單獨的仲裁協議形式出現。盡管國際上一直有“仲裁自治體制”和“罷黜國家法律”的主張,{9}85但這種論調過分強調了當事人意思自治而忽略了意思自治仍需依存外部法律制度這一現實,追隨者并不多。所以,在衡量當事人“合意”這一問題上,一方面仲裁協議仍是仲裁庭憑以成立的唯一依據;另一方面,現實世界中仍需要包括《紐約公約》、國內法、甚至“示范法”等一系列的規則對仲裁協議進行規制。{10}7一來確認該等仲裁協議是否存在,二來對當事人的意思進行確定以充分實現其提交仲裁的意愿。
所以,考察合同權利讓與情形下的仲裁條款的轉讓效力問題,取決于對相關當事方主觀上“仲裁合意”的形成以及外部法律因素對“仲裁合意”的干預。
二、合同債權轉讓中影響仲裁合意的特殊問題
(一)受讓人同意仲裁
在合同權利轉讓時支持仲裁條款自動轉讓的觀點中,多“推定受讓人同意接受仲裁”的主張。因為受讓人有足夠的理由獲得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的信息,如不愿將與基礎合同中另一方的糾紛交付仲裁,則應在與轉讓人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時明確拒絕接受仲裁條款。但近期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中,盡管支持仲裁條款轉讓,卻未見“推定同意”的結論。
紐約上訴法院早在1924年的一起案中[1],依據“任何一方不能剝奪對方基于仲裁條款應獲得的權利”為由認定受讓人須遵守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在 1983年紐約南區法院Banque de Paris et des Pays -Bas v. Amoco Oil Company一案中[2],法院認為仲裁條款如不自動轉讓,原合同約定的糾紛解決方式將會被其他方式所替代,而原合同的權利在轉讓中將會被單方篡改。其后,在1992年俄亥俄南部地區法院Rob-ert Lamb Hart Planners and Architects v. EvergreenLtd.一案[3],以及2000年佛羅里達州第一巡回上訴法院Cone Constructors Inc. V. Drummond CommunityBank一案[4],均以“維持權利平衡”這一規則確定仲裁條款轉讓后的效力。
換言之,上述司法判例支持仲裁條款轉讓實則出于權利的“穩定性”,而非必然推知受讓人與原合同債務人之仲裁合意。對此,法國最高法院和巴黎地方法院的兩起案件中也接受了這一立場:在合同的債務人援引仲裁條款抗辯時,之所以駁回受讓人的訴訟請求,其目的在于使仲裁條款的效力并不因轉讓而受到影響,避免合同的轉讓使合同的權利義務關系得到不同的法律程序的處理[5]。與此同時,權利“穩定性”這一方法論在菲律賓最高法院[6]、美國紐約南區法院[7]、以及其他地區法院的判決中也得以廣泛認同[8]。在國際仲裁界,國際商會仲裁院在ICC No.3281(1981)一案中則援引了“合理原則”(Principle of reasonable-ness),認為仲裁條款系以執行原合同衍生權利之措施,且自動轉讓有利于保護原合同債務人之利益,使債務人免于被迫接受國家法院的管轄和對其不利的訴訟程序。{11}4這與“維持權利平衡”或“穩定性”的裁判方法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可見,支持受讓人遵守合同仲裁條款的,非因“受讓人有機會審視合同全部條款”而推定其同意。畢竟在權利轉讓的實務中,受讓人多關注合同的實體權利內容,如果沒有專門提示,受讓人未必有理由充分知悉仲裁條款,且合同轉讓并不必然導致在原文本上簽字,而是通過另外的轉讓協議進行。因此,沒有相反約定便推定受讓人知悉并同意仲裁條款,只不過是出于支持仲裁或便于實際解決問題而預設的一種立場而已,它本身并沒有充分的事實依據和法理基礎。
正因如此,另有諸多國家和地區以受讓人與原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未形成合意為由,認為權利轉讓并不發生仲裁轉讓效果。例如,英國法院在1928年的 Cottage Club Estates. v. Woodiside Estates Co.一案中,認定合同轉讓并不涉及仲裁條款轉讓,因仲裁條款本質是特定個體之間的約定,只約束簽署合同的當事人。而根據美國紐約州的地方法律,如果沒有受讓人和另一方當事人明確的同意,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并不必然在他們之間具有約束力。在1992年Zimmer v.Cremascoli一案中,意大利最高法院也認為,根據((紐約公約》,轉讓本身不足以證明受讓人對仲裁條款的自動接受,仲裁條款的轉讓需符合“可證明、明確而不含糊”這一條件。{12}131
(二)仲裁條款的身份屬性之于仲裁合意
在判斷合同相對方的主觀狀態乃至仲裁當事人的合意時,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仲裁條款是否具有身份性因素。有代表性觀點認為,當今商事合同中訂人仲裁條款已非常普遍,“再說其屬人特性顯然已不合時宜”。{13}85但是,僅僅從仲裁成為普遍性糾紛解決方式這一現象而否認仲裁條款的“身份性”因素,依據顯然不充分。仲裁程序有別于訴訟的一個明顯特征是非公開性,基于非公開性而選擇仲裁,除了商業因素外,不排除對合同當事人身份性因素的考慮。作為糾紛解決的替代方式,選擇仲裁更有助于自主地確定利益關系的實現模式,當事人選擇仲裁時無疑會考慮雙方的交互性身份關系。畢竟選擇仲裁是一個方面,而選擇與誰仲裁是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合同的相對方之間同意仲裁,未必意味著同意與第三人之間仍然適用仲裁。
正因如此,合同債權轉讓過程中,阻止受讓人與原合同相對人形成合意的身份性因素,又被稱為“默示性”因素。之所以稱之為“默示性”,是因為它們初衷不在于阻止仲裁條款轉讓,但他們服從于合同其他特定目的,或者基于理論上的仲裁獨立性特征而阻止了這種轉讓。{11}6如果合同是出于特殊資格、能力、保密性或長期合作關系等“特殊原因”而訂立,該合同便具有了“默示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潛在的受讓人或者替代轉讓方的其他機構或個人,在合同的履行上將無論如何也不能替代原當事人。
篇6
在審判討論中,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債權轉讓具有無因性,債權的轉讓方與受讓方只要達成轉讓債權協議,且通知了債務人,即對債務人發生效力。另一種則認為債權轉讓應在轉讓方與受讓方存在著某種可轉讓的原因,不可惡意轉讓,且為了保障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應征得債務人的同意。
評析
上述兩種觀點分別基于《民法通則》第91條和《合同法》第80條等有關規定形成的。《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國家批準的合同,需經原批準機關批準。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對該債務人同意的效果,學術界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債務人同意是合同權利轉讓的成立條件。其理由是:債權轉讓在性質上是多方民事法律行為,債務人也是債權轉讓的一方當事人。因此,債權人轉讓債權只有在征得債務人的同意后,債權轉讓合同才能成立。第二種觀點是:債務人同意并不是債權人轉讓合同成立的要件,而是合同權利讓與對債務人生效的要件。理由是:“盡管合同權利讓與要涉及到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即轉讓合同關系和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原合同關系。但是,就轉讓合同關系而言,僅在作為轉讓人債權人與作為受讓人的第三人之間發生,債務人并非轉讓合同關系的當事人,轉讓合同也不是多方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債務人的同意不應成為轉讓合同的成立要件。從性質上說,債務人同意是法律為保護債務人利益而設定的規則,如債權人轉讓權利沒有取得債務人同意,則此種權利轉讓對債務人不產生
效力。債務人依照原合同規定仍然向債權人作出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而作為受讓人的第三人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其債務,債務人有權予以拒絕。但在《合同法》第79條和第80條分別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該規定則僅將通知債務人作為債權轉讓發生效力的要件,債務人的同意與否不影響債權轉讓的效力,除非在合同規定的3種情形下即使履行了通知義務也不得轉讓。這樣規定主要在于保障債權人行使權利,因為債權轉讓與否,債務人同樣必須履行原合同義務。
由于《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債權轉讓的要件等相關規定相互矛盾,在司法實踐中法律的適用帶來了難題,且均對債權轉讓規定不明確。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拙見,以求拋磚引玉。
一、債權轉讓的概念及特征
根據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債權的轉讓僅存在于合同當中,即合同權利的讓與,指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其性質上仍然是一種合同,具有合同成立及生效的構成要件,即要求轉讓方和受讓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雙方債權轉讓的意思表示起初不具有欺詐、脅迫、乘人之危及損害國家、集體、他人的合法利益,亦不可以合法形式掩蓋不法的目的。合同權利轉讓的效果是原合同主體的變更,包括兩種情形:一、轉讓方退出原合同關系,由受讓人代替其債權人地位;二、轉讓方不退出原合同關系,與受讓方共同成為原合同的債權人。債權轉讓的概念可以在與相關概念的比較中體現出來:
(一)、債權轉讓與贈與合同。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贈與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即受贈人可以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且贈與合同一般是贈與人基于物權而實施的處分行為,一般具有無因性,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除非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而債權轉讓基于原合同,受讓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債權轉讓是債權請求權的轉讓繼爾是財產所有權的轉讓,與這相隨的一些合同義務的轉讓。債權轉讓一般是具有原因的,即轉讓方與受讓方存在著債權債務關系或其他關系。
(二)、債權轉讓與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人向債權人指定的第三人之間形成委托關系,當債務人不履行或不正當履行時,由債權人而不是第三人向債務人追究違約責任,當第三人違約時,由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而非債權人。
(三)、債權轉讓與債權的代位權及撤銷權。代位權及撤銷權的行使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債務人實施損害其債權行為時,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主動向第三人行使原債務人的債權或撤銷權。而債權轉讓方與受讓方合意的結果,無須訴訟程序解決。
債權轉讓合同在原合同的基礎上形成,淵源于原合同,但又與原合同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其轉讓的效果也呈如下特點:
(一)、原合同的有效成立是債權轉讓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原合同不威風凜凜或無效那么債權轉讓合同也不能成立生效。如:原合同標的為法律所禁止的,本身無效,那么債權人就此債權的轉讓也無效,則債權轉讓合同也部分無效,就原合同無效部分,債權轉讓合同亦部分無效。
(二)、債權轉讓合同的內容與原合同保持一致。債權轉讓合同的標的、金額、數量以及合同的履行,違約責任等均與原合同保持一致。否則,則視為合同的變更,而非債權的轉讓了。
(三)、債權轉讓的條件限制。《合同法》第79條規定了債權轉讓除外的3種情形:“(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所謂合同性質主要指具有人身性質的諸如繼承、身份權、人格權、肖像權及人身損害賠償等;當事人約定指當事人就債權轉讓特別約定不得轉讓或債務人如果知道債權人轉讓給第三人就不訂立合同。依照法律規定指法律明文規定了不得轉讓債權的情形或受讓主體的限制。如某些行業規定了特定的企業才可經營,或企業章程規定了經營范圍,則相關的債權轉讓也須具備相關的經營資格與經營能力。
二、債權轉讓的意義
篇7
合同的轉讓是指合同成立后,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完合履行之前,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債權債務所作的轉讓,包括債權轉讓、債務轉讓和債權債務既括轉讓。
①債權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慶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除外。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并且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②債務轉讓。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不經債權人同意,轉讓合同無兒。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該從債務專屬于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③債權轉讓與債務轉讓的區別有:a.債權轉讓采用通知主義,不以債務人同意為條件;而債務轉讓采用同意主義,不經債權人同意,轉讓合同無效。b.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是債權人與受讓人(第三人),債務人不是當事人;債務轉讓合同的當事人是債務人與新債務人(第三人),債權人不是當事人。c.債權轉讓的債務人可以援用抗辯權和抵銷權;而債務轉讓的新債務人只能援用抗辯權,不能援用抵銷權。
④債權債務概括轉讓。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給第三人。當事人訂立合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訂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篇8
債權轉讓,又稱債權讓與合同權利轉讓,是指債權人通過協議將其享有的債權或合同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享有的行為。《合同法》確定了債權轉讓規定,使債權轉讓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又有利于財產的流轉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本文針對債權轉讓問題進行分析。例如:甲對乙享有1萬元債權,1月1日甲將此債權轉讓給丙,日后甲又將此債權重復轉讓于丁。
■二、債權轉讓未通知復轉讓債權情況分析
上例中,若甲于1月15日將此債權以6000元復轉讓與丁并通知乙,由于對丙的債權轉讓未作通知,此時的法律關系如何?
在上述案例中,甲將其對乙享有的債權以5000元價格于1月1日轉讓給丙,雙方當事人意思合致,買賣合同成立,此時丙(受讓人)享有請求甲(債權人)移轉買賣標的物所有權的權利,即丙享有獲得對乙(債務人)的債權的權利。債權轉讓之效力大致有三種不同的立法例:自由主義、嚴格限制主義、通知主義。我國的立法例選擇的是通知主義,例如:我國《合同法》第80條也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一)受讓人與次受讓人
由于甲未將其與丙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通知債務人乙,因此乙并不負有向丙償還債務的義務,乙仍然應該向甲履行債務。甲于1月15日又將此債權轉讓給次受讓人丁,并同時通知了債務人乙。此時受讓人丙與次受讓人丁誰獲得此債權呢?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甲丙之間的轉讓對債務人乙不發生效力,而甲丁之間的轉讓對乙當然產生效力,此時乙當且僅當向丁履行債務。
(二)受讓人丙的維權
1、由于乙應當向丁履行債務,此時甲轉讓給丙的債權不能獲得清償,丙應當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本案例的一債二轉同民法上的一物二賣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將此債權的復轉讓同一物二賣類比。甲丙間只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即相當于只簽訂買賣合同未交付,然后甲將標的物賣給丁并交付,此時丁當然取得物權,由于債權的平等性原則,丙只能通過買賣合同向甲提出違約之訴,而不能基于甲丙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在甲丁之前而向丁請求返還原物。同理:此案例中丙也可以通過向甲提起違約之訴從而維護自己的權益。
2、丙如何請求維修損害賠償呢?
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規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惟其因此同一原因事實受有利益時,依損益相抵之原則,應自受損害額中扣除所得利益,以核定應付損害賠償之金額1。
有學者認為損害賠償是賠償其確實遭受的損失,外加違約金,在本案例中即為5000元加違約金,因此此數額會小于1萬元,這樣會導致對受讓人丙的不公平。其實不然,由于丙所受的損失應該以其所失利益為計算標準。在本案例中,丙之間所受損失為其已向甲支付的5000元價金,而其所失利益卻是不能獲得1萬元的債權,因此其所受損失應該以1萬元為限,外加一部分違約金。這樣就不會導致對受讓人丙的不公平。
■三、債權轉讓通知前清償債務問題分析
上例中,若甲未通知乙債權轉讓給丙,但乙已于1月10日將此債務償還給甲,此時的法律關系如何?
(一)有學者認為:甲丙之間轉讓合同成立之時,此債權已歸丙享有,此時甲以不再是債權人,1月10日乙向甲履行債務,甲構成不當得利,丙可基于不當得利之債請求甲返還。此解釋看似正確但卻隱含不少問題:
1、依上述主張,只要債權轉讓一經成立或原因行為一經生效,即使未通知債務人,也會發生債權轉讓的效力即丙在1月1日已經成為債權人,按此邏輯,受讓人此時即可向債務人主張履行,而債務人不得拒絕。但實際上,各國立法卻又認為,在未通知債務人之前,該債權轉讓對債務人不生效力,即債務人有權拒絕向受讓人履行。
2、若依上述主張該債權轉讓已生效,此時受讓人請求債務人履行就應導致該債權訴訟時效的中斷。但各國法律又主張在債務人受通知之前,該債權轉讓對其不生效力,受讓人對債務人的請求當然不會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而此時債權人的請求又能否引訟時效的中斷呢?如果因其此時不是真正的債權人而不能,那該債權的轉讓反而不利于受讓人,因為該債權更容易罹于訴訟時效而成為消極債權;如果能,那說明此時的“債權人”還是實質意義上的債權人,但基于已經生效的債權轉讓協議,他又不是債權人,這將會使債權轉讓理論陷于兩難的矛盾之中而無法圓釋。
3、若甲在1月5日將此債權復轉讓給丁是否構成無權處分呢?依上述主張,丙在1月1日已經成為了債權人,此時甲再轉讓此債權便構成了無權處分。我國《合同法》第51條被是關于無權處分制度的規定。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物權法 》第106條第 1款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 ,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符合下列情形的 ,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1)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價格轉讓;(3)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二)在此情況下,甲于1月2日將此債權轉讓給丁,倘若乙于1月10日將此債務向乙履行,則應當如何處理呢?如果依據某些學者的觀點,此時甲已無權享有乙的債務清償,那么丙只能依據不當得利請求返還。然而在甲丙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之后又有甲丁的債權轉讓,那么丁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呢?由于丙是該債權的債權人,那么此時甲應該以不當得利歸還丙的債權,而丁的債權則不能合適地予以保護。然而此情況下丙和丁原本應該處于相同的債權人地位,但因為這種學術觀點師二者的權利保護不能得到同等的保護。因為甲丙之間是簽訂了債權轉讓合同,但此轉讓合同并未通知債務人乙,相同的,甲丁之間亦是簽訂了債權轉讓合同,但為將此轉讓通知債務人乙,相同的法律關系丙可以以債權人的身份請求獲得債務人乙償還的甲歸還不當得利,然而次債務人丁則只能以其與甲之間有債權轉讓合同請求違約責任。倘若甲原本無財產,現在得到乙的清償后所有的財產就是此債權1萬元,由于丙是以原債權人的身份請求歸還,具有準物權的性質,當丙得到清償時,甲已再無財產用以支付丁,此模式對丁不公平。
如果1月10日乙對甲的債務清償,甲有權享受,那么此時丙和丁都因為與甲簽有債權轉讓合同,基于此債權債務關系平等地向甲請求履行債務,或者是請求違約責任。
■四、駁次受讓人獲得債權理論
有學者認為,債權人甲先與受讓人丙簽訂債權轉讓合同,再與丁達成債權轉讓協議,則以其在后的意思表示為準,因為民事法律關系中強調意思自治,最后的債權轉讓意思表達最能反應當事人甲的意思。現假設:甲在1月1日與丙達成債權轉讓協議,1月2日與丁達成轉讓協議,1月3日再與戊協議轉讓債權??????如此進行,那么誰真正獲得此債權呢?債務人乙又應當向誰清償呢?此種理論觀點不能使債權的最終歸屬得以確定,無法解決實務中的問題,故不可取。
■五、結論
綜上所述,關于債權轉讓問題,筆者認為:債權轉讓若未通知只是債務合同生效,債權并未發生轉移,此情況可類比于買賣動產的合同未交付產生債權債務關系,但并不產生物權的變動。此時債權人再次轉讓債權也并不是無權處分,而是類似于一物二賣,以通知債務人為債權的轉讓。如果債權轉讓但是沒有通知債務人,債務人仍然應該向原債權人履行債務,而與受讓人間仍無任何法律關系。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4)[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77
[2]朱軍.《淺談債權轉讓的法律問題》.《法學之窗》,2009年第4期
篇9
在本案中,乙的行為構成無權處分,作為權利人的甲拒絕追認乙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規定,那么該合同是否就應歸于無效呢?如果合同無效,丙因善意取得該貨物,但是卻不能根據合同要求降低價款,是否對丙不公平?
在《合同法》中第51條中規定為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在《物權法》中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回避了這一問題。但是在實踐中,這一問題并不能回避。目前在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轉讓合同效力待定;二是主張轉讓合同有效。
對于第一種觀點,善意取得轉讓合同的出讓人,轉讓標的物的行為是無權處分行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但是,如果持該種觀點,會有下幾個問題:
1.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與便捷。將轉讓合同歸為效力待定,如果出現上述問題,善意取得的受讓人就無法依據合同向無處分權人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對于受讓人的保護程度較低。
2.善意取得轉讓合同無效,不符合我國所采用的物權轉讓模式——債權形式主義,即債權合意(有效的合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我國不承認物權行為及其無因性 。若合同無效,而物權轉移,便與債權形式主義的轉讓模式有所矛盾。
對于第二種觀點,認為善意取得轉讓合同有效,便與《合同法》無法協調,就需要《合同法》將第51條刪除或者修改。這一觀點也會產生以下問題: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如何,即無權處分行為是否能使合同無效?
上述觀點皆有弊端,但是筆者認為將善意取得的轉讓合同理解為有效,在整個民法體系理論中解釋起來更順暢,跟能體現善意取得制度設立的目的——保護交易安全與便捷。
筆者以此為出發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自己所持觀點進行闡釋:
1.無權處分行為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2.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同物權轉讓模式下,對其轉讓合同效力的理解。
一、無權處分行為對合同效力影響的論證
(一)合同有效的要件
我國對于合同有效的要件沒有作出具體規定。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易知合同有效內在要件有三個:(1)主體要件符合法律標準,即合同主體具有民事行為能力;(2)雙方意思表示真實、自由;(3)不違背法律強制規定。
(二) 無權處分行為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得出無權處分行為影響合同效力所涉及的要件為雙方意思表示真實。意思表示真實對合同效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意思表示錯誤(或者重大誤解)、欺詐、真意保留、虛偽表示。這幾種情況,合同的效力都不是直接無效。
首先對于意思表示錯誤(或重大誤解)、欺詐,合同當事人中的一人或多人的意思表示并不真實,其表達的利益追求并不是信賴利益,此時法律就要保護信賴利益,即賦予合同當事人自己選擇合同效力的權利,如《合同法》第54條。
對于真意保留即單方虛偽表示,其構成要件:(1)有意思表示;(2)表示與內心真意不一致;(3)表意人明知其表示與真意不一致。這種典型的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應該是無效,但是為了保護合同相對人的信賴,原則上合同有效。 在合同相對人不知道對方有真意保留的情形時,其基于信賴對方意思表示而訂立合同;為了保護合同相對人的信賴,應否定真意保留人的主觀真實,肯定雙方達成一致的客觀真實,因而合同為有效。當合同相對人明知對方為真意保留,仍簽訂合同,則說明其信賴的并不是所達成合同的客觀真實,那么常規情況下合同應為無效,但是該無效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對于通謀虛偽表示形成的合同,存在兩個虛假的意思表示。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一款第三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此時如果虛偽表示形成的合同所掩蓋的真實意思并不違法,此法律沒有理由一定讓其無效。為了保護雙方之間的內在信賴與主觀真實,可肯定其內在信賴達成的一致,而認定其虛偽表示形成的合同無效。但是若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應肯定客觀上完全不真實的合同有效。這主要是為了兼顧意思自治(意思主義)與交易安全(表示主義),盡量平衡表意人、相對人及第三人的利益關系 。
由以上論述可知,合同的意思表示不真實并不是決定合同效力所必須的要件。合同的效力主要是由合同雙方的信賴決定,即使是像重大誤解和欺詐導致合同表示不真實,合同的效力仍由合同當事人自己決定。只有為了保護第三人的信賴及交易的安全便捷,合同的效力才會受第三人影響。
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我國《合同法》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在此之前,合同處于效力待定的狀態。對無處分權人來說,出賣他人的動產,其出賣的意思是真實的,不真實的是他對動產的處分權,無處分權人有一定程度的真意保留。根據上述論證,合同并不一定無效。對受讓人來說,第一,如果其是善意的,此時其承諾也是真實且包含著信賴,信賴源自無處分權人對動產的占有,即使其表征與實質的權利不符,對于信賴該表征的人無影響。法律保護該信賴,雙方因信賴達成一致形成的合同應為有效。第二,如果受讓方有損害對方的惡意,此時對合同是否有效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受讓人有損害原權利人的惡意,此時雙方都違背了合同所含的信賴要求,而且這種違背可能會影響原權利人的利益,這樣的合同在原權利人追認之前,應為效力待定合同,將合同是否有效的選擇權交給原權利人。“因為對任何雙方故意不真實且影響他人的利益的合同,法律不會保護,這是合同的內在信賴規則所要求的,也為民法的誠信原則所要求。” 另一種觀點認為:無論善意還是惡意,合同的效力均不受影響。“法律未規定買賣契約之生效須以買受人之善意為要件。然則法律為何未設規定?此乃因為將買賣契約之效力系于買受人之善意惡意,就當事人利益及交易安全而言,均無必要。”
綜上,如果當事人是善意的,為了保護這種信賴,合同應有效,而不是效力待定。若當事人惡意,則有兩種觀點,出現這種觀點的差異主要是源自不同的物權轉讓模式,在下一節會具體論述。
二、不同物權轉讓模式下,合同效力的選擇
這里僅論述債權形式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兩種物權轉讓模式。
(一)物權形式主義模式下的無權處分的效力
物權形式主義的模式下,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互獨立,物權行為具有無因性。此時,如上一節所論述,將買賣契約之效力系于買受人之善意惡意,就當事人利益及交易安全而言,均無必要,同時法律也未作規定。
從物權轉讓模式上,是受讓人取得權利有兩種途徑:原權利人追認或者通過善意取得,原權利人追認很好理解,通過善意取得“所謂善意受讓動產占有,指善意信賴處分人的處分權,法律為保護此項善意信賴,使無權處分行為發生效力。” “然此并不表示因受讓人之善意取得而使處分行為(物權行為)有效,與此情形,物權行為仍屬無權處分,惟受讓人得依法律規定取得權利而已。” 這里指法律為了保護信賴,而使受讓人直接取得權利,并未通過有效的物權行為。處分行為的效力不受善意或惡意的影響,仍然是無權處分。惡意只影響到法律對受讓人信賴的保護,不影響債權合意與物權合意。
(二)債權形式主義模式下的無權處分的效力
在債權形式主義下,物權的轉讓是由有效的合同加法定公示方法。如果受讓人為善意時合同有效,加上之后的法定公示方法,物權轉移;若受讓人惡意時,合同效力待定,由于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此時即使有法定公示方法,物權也無法轉移,這符合債權形式主義的模式。
篇10
那么,預售商品房轉讓條件有哪些要求呢?
我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45條規定“商品房預售的,商品房預購人將購買的未竣工的預售商品房再行轉讓的問題,由國務院規定。”說明預售合同轉讓是有條件的。預售合同轉讓的條件如下:
1、依照法律、法規等規定,允許預售的商品房轉讓的可以轉讓;不允許轉讓的不得轉讓,例如《深圳經濟特區商品住宅外銷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預售的外銷商品住宅,在未領取房地產證前不得轉讓,否則轉讓無效。”
2、轉讓人必須持有經過登記備案的商品房預售合同和轉讓合同才能成為轉讓人,未登記備案的預售商品房不得轉讓。這種規定有利于國家加強宏觀管理。因為預售商品房轉讓主體與預售主體不同,轉讓人具有雙重身份,它是前一商品房預售合同的預購方,同時又是后一轉讓合同的轉售方,而不是未竣工商品房預售方,故轉讓人不具備預售方的主體資格,也不必具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但轉讓人必須持有經過登記備案的預售合同和轉讓合同才具有預售轉讓的主體資格。
3、預售商品房轉讓的標的物必須是尚未竣工的、正在建設中的預售商品房,如果轉讓的標的物已經竣工驗收,預購方已經實際取得預售商品房產權后,將商品房再轉讓給他人,不是預售商品房轉讓,應按商品房買賣關系處理,同時預售商品房轉讓行為必須是行為人真實意思表示,否則轉讓行為無效。由于房地產市場價格不穩定,轉讓人將預售的商品房提前轉讓,轉移跌價風險;新預購人自愿承擔跌價風險,冒著風險提前買受,然后再次轉讓,這種轉移風險和買受風險必須是平等自愿的。當然,與之相對應也有獲得利益的機會。
篇11
一、關于委托貸款的主要規定
1、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1996年8月1日起施行)第7條第3款規定,委托貸款,系指由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委托人提供資金,由貸款人(即受托人)根據委托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代為發放、監督使用并協助收回的貸款。貸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續費,不承擔貸款風險。①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定委托貸款協議糾紛訴訟主體資格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規定,在履行委托貸款協議過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歸還貸款而發生糾紛的,貸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貸款人堅持不起訴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貸款協議的受托人為被告、以借款人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第7條第2款規定,構成委托貸款的,金融機構出具的存單或進帳單、對帳單或與出資人簽訂的存款合同不作為存款關系的證明,借款方不能償還貸款的風險應當由委托人承擔。
4、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對信托投資機構委托存貸款業務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一條的規定,委托存貸款業務必須有委托方、受托方和借款單位三方,并有三方協議。協議有兩種形式:一是三方直接簽訂協議;二是受托方與委托方和借款單位分別簽訂協議,但兩個協議的委托內容必須一致。
根據上述規定,委托貸款行為方式有一種、二種或者三種,即委托人與受托人、借款人三方簽訂委托借款合同,即三方直接簽訂協議;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行為和受托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行為,即受托人與委托人、借款人分別簽訂協議;除了上述二種形式外,如果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行為中包括擔保的內容,那么,委托貸款還應包括受托人與擔保人之間的擔保行為。
二、關于委托貸款中權的性質
受托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說明在委托貸款中受托人根據貸款合同所取得的權是間接,②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而不是直接,③即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義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
從此種意義上看,委托貸款與信托有相似之處。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④但委托貸款與信托的根本區別在于委托貸款中借款人不能清償貸款的風險由委托人承擔; 信托投資公司依據信托文件的約定管理、運用信托資金導致信托資金受到損失的,其損失部分由信托財產承擔。信托投資公司違背信托文件的約定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資金導致信托資金受到損失的,其損失部分由信托投資公司負責賠償。不足賠償時,由信托財產承擔。⑤
三、委托貸款委托人債權轉讓
對于該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觀點及理由有:
(一)批復將委托貸款協議與借款協議區分開來,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將債權轉讓給第三人時,轉讓的對象應是委托權,即第三人取代了委托人在委托貸款協議中的委托人地位。委托貸款的受讓人與借款人的借款合同、受讓人與擔保人的擔保合同中受讓的人的地位不因委托貸款協議中委托人的轉讓由第三人享有。如果第三人要取得借款合同和擔保合同中受讓的人地位,必須通過由受讓人與第三人簽訂債權轉讓合同來實現。由此可見,第三人要享有對借款人、擔保人的債權,必須通過二個債權轉讓合同才能實現。而且這二個債權轉讓合同是有順序的,第一個債權轉讓合同只能是由第三人與委托人簽訂。以此為基礎,再由受讓人與第三人簽訂第二個債權轉讓合同。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其一,批復為該觀點提供了訴訟法上的依據。其二,在委托貸款的實務動作程序上,首先,委托人與受托人先簽訂委托貸款委托合同;其次,受托人根據該委托合同,與借款人簽訂委托貸款借款合同或者與擔保人簽訂擔保合同。其三,符合合同的相對性原理。
(二)根據前述委托貸款的協議形式,又有不同的觀點:
1、三方直接簽訂協議。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向第三人轉讓債權時,只要委托人與第三人簽訂債權轉讓合同,第三人就直接取得了委托人對受托人、借款人的債權。這是適用合同法第四章關于債權轉讓的規定的結果。
2、受托人與委托人、借款人分別簽訂委托合同和借款合同。在此情形下,不適用批復的規定。而是適用合同法第402條規定。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在委托人的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關系的,該合同直接約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通知規定委托貸款中委托合同與借款合同中的委托內容必須一致。因此,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在與受托人合同時是知道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關系的。因此,受托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束的是委托人與借款人。換言之,以受托人名義簽訂的借款合同,直接對委托人與借款人發生法律約束力。據此,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轉讓的對象應當是委托合同中的債權、借款合同中的債權等二種權利。申言之,通過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一個債權轉讓合同,第三人就取得了委托合同中的委托人、借款合同中的受托人的地位。而無須通過二個債權轉讓合同來實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根據合同法第80條第1款的規定,委托人要根據債權轉讓合同分別向委托合同的受托人、借款合同的借款人履行通知義務。未經通知,債權轉讓合同對上述當事人不發生效力。持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其一,作為民事實體法上的制度,合同法第402條是其請求權的根據。不能將訴訟法上的規定來推定適用于實體法上的債權轉讓制度。其二,上述司法解釋出臺于1996年5月16日,當時合同法還沒有頒布施行。合同法頒布施行后,就應當適用合同法,而不能再適用上述司法解釋。其三,合同法第402條的但書內容,即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受托人與第三人的除外。即使沒有上述司法解釋,適用合同法第四章關于合同債權轉讓制度也會得出必然的結果。其四,即使沒有前述司法解釋,委托人也可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第9條的規定,申請追加借款人為第三人。
附帶說明的是,作為擔保合同是從屬于借款合同的,如果擔保合同的擔保人與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一起簽訂合同則屬于四方協議,根據上述第(二)種觀點中的第1種方式解決;如果根據委托人的要求,受托人與擔保人簽訂擔保合同,則根據上述第(二)種觀點中的第2種方式解決。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擔保合同的轉讓,應優先適用擔保法的規定,只有在擔保法沒有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定。這是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理的要求。
四、筆者的觀點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因為該觀點的理由充分、堅強。
「注釋
①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商業銀行開辦委托貸款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第1條關于委托貸款的規定與《貸款通則》的規定相同。
②合同法第402條、第403條是關于間接的規定。
篇12
所謂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的效力。即虛假出資、出資不足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與他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在公司實踐中,如何認定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的效力成為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引發的糾紛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此問題存有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出資瑕疵的股權轉讓合同當然無效。理由是,出資人取得股權。應以公司出資為必要條件。另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根據公司是實行實繳資本制還是認繳資本制而定。實行實繳資本制的公司。股東繳足注冊資本后公司才能成立。而實行認繳資本制的公司。公司成立認股人只要實際將會部分出資即成為股東,并負有按約交足出資的義務,股東未按約繳足出資,應承擔出資不足的責任。但不影響其股東地位,故其轉讓股權的行為有效。
根據我國法律及學界通說。筆者較認同第二種觀點。出資瑕疵并不當然不具備股東資格,應當區分一般瑕疵和重大瑕疵。如果是重大瑕疵,即根本沒有出資,該瑕疵出資者不具備公司股東資格;如果出資沒有全部到位。因其已經履行了部分出資義務,具備股東資格。但因其享有股權存在瑕疵。構成了對公司和公司其他股東的違約責任。形成了對公司法人財產權利的侵犯。該股東的權利應當受到限制。
二、出資瑕疵股東的資格認定
出資瑕疵的轉讓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筆者認為,股東身份的認定,應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者工商登記為依據。對外公示的工商登記是社會公眾認定股東身份的依據。原則上確認某人是否享有股權,主要審查是否是公司章程或股東名冊上記載的股東。而不是審查是否出資。這是各國公司立法的通例。
許多國家的公司法承認虛假出資股東仍然享有股權,并可轉讓股權。例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282條規定;《德國有限公司法》第16條第(3)項規定:并且根據2010年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九條中也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由此可見,上述規定是以承認沒有實際出資的股東對所持有的股權的轉讓權為前提的,只是這種股權可能是一種權能上受到限制的股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合同是否有效,關鍵并不在于股東的身份,而在于出讓人是否對受讓人構成欺詐。出讓人未告知受讓人注冊資本到位的真實情況,出讓人對此并不明知或應知的,受讓人可以欺詐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或者撤銷合同。受讓人明知或應知注冊資本未到位的真實情況仍接受轉讓的,意味著受讓人必須承擔補足注冊資本的義務。股權轉讓合同有效。基于同樣的理由。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的股東轉讓股權行的效力,按照上述原則處理。
出資瑕疵是否影響股東的權利?筆者認為,出資瑕疵的股東與足額出資的股東應當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出資瑕疵必然導致股權的瑕疵。瑕疵出資股東的權利。不等于非法權利,股權雖有瑕疵,并不喪失其可轉讓性。以股權存在的瑕疵為由而主張股權轉讓合同無效,法院應不予支持。但存在的問題是,瑕疵股權由誰來承擔出資的責任?筆者認為,受讓人成為股東后,應承擔出資責任。但是轉讓人在公司形成虧損時。可能利用股權轉讓逃避出資責任和投資風險。因此,瑕疵股權轉讓由受讓人承擔第一順位出資責任的同時。轉讓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這種責任與無限公司股東轉讓股份的情形類似,退出無限公司的股東的并不立即解除,在法定的期限內,對其退出公司前形成的公司債務。仍需承擔與其他股東相同的連帶清償責任。
三、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的處理原則
認定出資瑕疵股東轉讓股權的效力時,應當根據受讓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來處理。即轉讓人對受讓人是否構成欺詐來確定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或者是否屬于可撤銷合同。
1.不知的處理原則。第三人知道轉讓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主要是通過查詢股東名冊、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記進行確認,因此只要股東名冊、公司章程或工商登記記載的股東,不論其是否實際出資、足額出資或者抽逃出資,均應承認其股東地位,只是這種股東享有權利應受限制。我國《公司法》對于出資瑕疵的股東規定了相應的出資違約責任和其他法律,而不是否認其股東資格。股權轉讓人存在出資瑕疵的情況下。仍然具有股東資格,有權轉讓自己的股權,股權轉讓合同并不因此而無效。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因為受到欺詐或者脅迫導致其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有權請求撤銷合同。股權受讓人不知轉讓人出資存在瑕疵的情況下,股權轉讓合同屬于可撤銷合同。股權受讓人可以在法定期間內決定是否行使撤銷權。如果轉讓人與受讓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時,隱瞞出資瑕疵的事實。受讓人并不知道出資瑕疵的事實,并因此而受讓股份,則受讓人有權以欺詐為由請求撤銷或變更股份轉讓合同;如果受讓人考慮到公司經營前景較好,不愿撤銷股權轉讓協議,法院應當確認轉讓合同的效力。
篇13
Key words: creditor's rights transfer; avoid; jurisdiction; problem;analysis of the
中圖分類號:DF5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對地域管轄的概述
在民事訴訟中,地域管轄權主要是指:同級法院之間受理的一審案件范圍存在著的權限劃分,涉及到經濟糾紛的當事人采用各種形式規避地域管轄的現象。這個問題,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表現的極為突出,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在確定地域管轄方面有重點的描述。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法律條款日益詳細和完善,對于地域管轄權的爭奪現象有所改變,但是仍然有些當事人肆意利用債權轉讓規定來虛增被告人、第三人,并且故意混淆法律關系,破壞我國地域管轄規定。
二、對債權轉讓的概述
債權轉讓又稱為“債權讓與”,是指在不改變合同內容的合同轉讓,債權人通過與債權轉讓第三人訂立合同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債權全部讓與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原合同關系的新的債權人,原合同債權人因合同轉讓而喪失合同債權人權利。債權部分讓與第三人,第三人成為合同債權人加入到原合同關系之中,成為新的債權人,合同中的債權關系由一人變數人或由數人變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債權人與原債權人共同分享債權,并共享連帶債權。我國的《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只要對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但是通知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承諾,沒有必要取得債務人的同意,債務人的同意并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三、債權轉讓在運作中和地域管轄的關系
由于債權轉讓的協議需要債務人、債權人、第三人共同簽署后進行協議管轄,但是在債權轉讓的運作過程中,由于運作不當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而出現利用債權轉讓規避地域管轄的問題。其主要行為表現為:第三人因為要求債權人履行債務,案件的受理法院沒有依照原債權人債務人的基礎法律關系,而是僅僅依據第三人和債權人雙方簽署的債權轉讓協議而產生的新法律關系進行確定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第三人和債權人由于履行債務轉讓協議,而發生了一些糾紛,債務人成為了第三人或者是被告人,以上的這兩種情況都會產生利用債權轉讓規避地域管轄的嚴重后果。
案例:2008年,上海甲公司是某一產品的生產方,南京的乙公司是產品的購買方,甲公司主張乙公司支付貨款,在一般情況下,上海的甲公司應該到南京對乙公司進行,但是甲公司卻采用了書面的形式通知了乙公司,在南京的乙公司被告知,上海甲公司享有的所有債權已經全部轉讓給了上海的丙公司,那么關于貨款,就由南京乙公司向上海丙公司協商還款。與此同時上海的甲公司和丙公司簽署的《債權轉讓協議》中明文規定:在一定的時期內,上海丙公司若不能向南京乙公司收回全部的債務,丙公司有權要求甲公司承擔未收回款項的付款義務,甲公司必須嚴格履行,不能拒絕。這樣,上海的甲公司就作為第一被告,南京的乙公司為第二被告,共同被丙公司到法院,要求共同履行償還貨款的責任,該案件按照程序規定由上海的基層法院以債權轉讓合同糾紛的案件予以受理,這樣,南京乙公司提出的管轄權就直接被法院駁回了。
四、通過債權轉讓方式規避地域管轄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從我國目前所發生的利用債權轉讓規避地域管轄的案件分析,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債權人故意搞混債權轉讓合同糾紛和原合同糾紛之間的法律關系,在當地的基層法院審理由于債權轉讓而引發的糾紛案件時缺乏對被告的適格性審查等,以下就幾個主要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
1.關于債權人故意搞混債權轉讓合同糾紛和原合同糾紛之間的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