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企業評職稱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為對象,采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將研究時間界定為2002—2008年之間,以樣本的歷史數據為基礎,研究其歷年來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過程中收集了評價期內相關的數據資料。
2,指標確定和說明
(1)企業內部激勵因子
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激勵體現在創新資源的投入上。創新資源投入包括兩個部分:資金的投入和人力資源的投入。資金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R&D活動中的資金。而人力資源的投入主要可以用企業科技人員及全體員工的平均工資指數來計量。因此,本文選取企業R&D投入、企業R&D人員、平均工資指數這三項指標代表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激勵程度。見表1。
(2)企業創新程度指標
評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創新投入指標、創新環境指標、創新資源指標和創新程度指標。其中企業創新程度指標最能直觀評價大中型企業投入資源的成果,因此選取企業高技術產品工業產值、主營業務收入、新產品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和年末從業人員數等五個指標,包含了技術創新的深度和創新的廣度。其歷年數據見表2。
二,數據分析
采用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forWindows統計軟件中的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計算功能,對表1的企業內部激勵因子和表2的企業創新程度指標的數據進行相關系數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3中的相關系數數值可以看出,在檢驗年度內企業R&D投入與評價創新程度五個指標均呈正相關,并且相關系數均達到0.900以上,相關程度很高,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體現出企業投入的R&D經費直接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到其自身的經營成果,為企業帶來良好的業績。
企業連續五年的R&D從業人員數成增加趨勢,并與評價創新程度五個指標有很高的相關程度,其相關系數均超過0.900。從這一程度上說明大中型企業R&D從業人員的遞增會直接引起產品工業總產值的增加,導致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加大,使得企業總體銷售收入呈現良好增長趨勢。
在檢驗年度內的企業平均工資指數和創新程度五個指標的仍呈正相關,但相關程度明顯小于企業R&D經費的投入和R&D從業人員與創新的相關程度,pearson值均低于0.900,該檢驗仍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提高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指數,使其與企業的科技資源和人力的投入成正比,應該得到企業的重視。
三,結論與建議
1.企業在R&D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
企業R&D資金來源以政府資助和企業投資為主。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企業R&D資金中來自政府資金813.5億元,企業資金545.3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17.3%、9.0%,同時國外資金和其他來源的資金261.7億元,增長10.9%。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企業R&D活動絕大部分依賴于國家財政的資助。近年來,企業R&D經費的來源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政府對R&D的資助保持在50%—60%,企業的投資超過三分之一。從R&D強度來看,2008年,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13%,也高于上年的1.09%,說明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已對自主創新給予了很大關注,創新投入強度不斷增加。體現了在國家大力提倡自主創新過程中,企業已經逐漸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的趨勢。
2.企業更加重視自主創新
2007年我國的R&D經費總額實現高速增長,躍升至世界第五位。2008年,我國科技投入和人力資源總量繼續增長,全社會投入科技活動和R&D活動的人力數量達到歷史新高。2008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200萬人,比2007年增加500萬人,增長10.5%,與全國對科技資金的投入成同比例增長。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約為1800萬人,比2006年增長12.5%。根據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08》,我國本科級以上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趕上美國。僅2007年我國R&D人員占科技人員的38.20%,而在為企業服務的R&D人員就占全國R&D從業人員的49.42%。直觀的數據顯示出,目前國家對培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視,以及企業無論從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認識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是當務之急。
3.主要經濟產出指標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根據2008年的數據統計,全國大中型企業全年營業總收入突破了5萬億元大關,達到5.93億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071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6.8%和25.8%。其中新產品的銷售收入1.25萬億元,占總收入的22.78%,比2007年增長2.06%。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9736億元,實現凈利潤3159.3億元,上繳稅額2614.1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495.2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964.2億美元,出口創匯1728.1億美元。與2007年相比,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工業增加值分別增加14.42%、10.48%、4%、16.04%。均實現了企業經濟實力的穩定增長。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4.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有待提高
以2002年為基準的連續六年職工工資平均指數雖然有所提升,但增長速度緩慢,只有2008年有顯著提升,但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外仍舊增長較慢。可見企業在科技經費投入中對研究人員的薪酬激勵沒有與科技人員增長達到同步,這樣會導致科研人員甚至普通員工不能實現個人滿足,從而降低創新效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該企業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取決于人力資源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針對員工的激勵對于企業經營業績至關重要。激勵機制的根本作用是正確地誘導員工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滿意度,從而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繼續保持和發揚下去。激勵機制運用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敗,對有創新精神的高管層、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及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關鍵。因此,企業應加強對員工實行薪酬、績效、福利以及自我發展的激勵措施,以保證創新的有效進行,進而全方面提高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也是企業制定和執行激勵機制的目標。激勵機制將企業遠景目標轉化為具體行為,結合國家為企業提供的直接人力財力支持和間接的政策扶持,以及企業內部的動力,朝著組織所期待的目標做出持久努力。反之,自主創新能力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和競爭地位的提升,企業擁有了收益權、支配權,才能為企業自主創新活動注入資金,承擔風險,為激勵機制能夠在企業內部順利進行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共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直接動力,同時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才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沈文京.自主創新戰略實施的保證.中國科技投資.2006.(4):12-13
篇2
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包括資源型城市的創新能力、創新效率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貢獻。從創新行為主體要素構成的角度,它表現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科技中介機構的創新服務能力,政府對創新的引導、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從運行角度,它取決于對現有創新資源配置的績效,是資源狀況與配置力相綜合以及創新環境對創新支持的結果。可見,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取決于資源型城市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的創新能力(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配置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社會的影響。因此,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
2對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評述
2.1國外對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
當今各類評價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報告很多,在世界范圍內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幾種:①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技術指數。該指數由創新能力,信息與通訊技術擴散指數,工業品的出口和調查數據三部分構成。②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的技術成就指數。該指標由技術創造、新技術的擴散、老技術的擴散和人類技能四方面構成。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報告》。它的指標體系分經濟績效、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四個部分,報告中的多數指標為各國進行橫向國際競爭力比較提供了一個參考。④歐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創新綜合評價表。該表由人力資源、新知識的產生、新知識的轉移和應用,以及創新的投入、產出和市場17項4類指標構成。
2.2國內評價區域創新的指標體系
國內對RIS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目前在RIS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占很大比重,但區域創新能力實際上只是RIS效能的內在依據和潛在基礎。②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工業技術創新力的評價。這幾種評價實質上都是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③對區域創新資源配置的評價。徐建國認為科技資源的配置能力,可由科技資源配置規模、配置強度、配置結構和配置效果四個部分綜合表征。④對區域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劉國新等在測度區域創新創業能力時主要強調了三方面:一是創新創業要素投入,二是創新創業產出及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程度,三是創新創業潛力。⑤對區域創新體系效能的評價。在國內文獻中,目前對RIS整體效能測度的研究非常少。李子彪等認為RIS的效能測度包括對RIS的創新發展能力評價,R]S對區域經濟作用和貢獻的測量,R]S自身演化的測。
2.3對指標體系的簡評職稱論文
由于國內外對RIS整體效能的評價還處于不斷探索和開拓階段,對如何測度RIS的整體效能至今仍沒有一個完整、標準的指標體系。盡管國家具有區域的一些共性,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對本研究有較大參考價值,但它畢竟是一個具有國家的特殊區域,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區域層次。而且,本文的資源型城市特指我國的一些區域,諸多國家層次的特征在這一區域沒有體現。所以,盡管國外NIS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對建立我國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宜直接套用。
國內現有的RIS評價指標體系大部分是對RIS某一方面的評價,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學者們的意見存在一定分歧,而且缺乏RIS對某地區可持續發展影響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從2001年開始每年編著《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作為一套比較完善的評價區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絕大多數指標都具有連續性,而且其中的部分指標能夠反映出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部分內涵,對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把該報告中的指標體系作為構建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主要參考之一。
3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設計
3.1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
本文利用分析法將指標體系初步設計為四個層次,即總指標層、類指標層、組指標層和初級指標層。很明顯,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就是設計指標體系的總指標層。根據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及其創新體系效能的含義,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和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調整,確定了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應體現的四個維度:知識創造、創新資源流動、創新環境、創新體系的經濟社會績效。這四個維度構成了本文設計指標體系的類指標層。相對于一般RIS效能的評價指標體系,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將更側重于資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可持續發展、主導產業的能源生產量和能源消費量,以及城市的工業廢水和廢氣排放量等與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營建密切相關的指標。
3.2效能測度指標體系的理論預選及優化
經過理論預選,初步確定了23項組指標和78項初級指標。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選取7位富有經驗的專家對所預選的組指標和初級指標進行十分制打分,以回收的有效問卷為基礎,對評價指標進行隸屬度分析。通過對回收有效問卷的統計分析與整理,剔除隸屬度較低的指標,再根據專家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同時,鑒于我國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的評價科技創新的統計指標體系,數據采集較為困難,所以對部分雖有價值但無法統計或難以取得數據的指標,暫不納入指標體系,從而使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經過一系列篩選,確定了14項組指標和47項初級指標。經過優化最后確定的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
4部分指標的解釋
4.1知識創造
創新是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過程,沒有知識就沒有創新。知識創造能力是一個區域創新的基礎。企業是創新的基本組織實施單位,盡管當前資源型城市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和關鍵作用,但是長遠來看企業仍將是區域創新的核心主體。在知識創造指標中從創新體系基本構成要素即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兩項組指標來體現資源型城市知識創造能力。
4.2創新資源流動
我國資源型城市正處于轉型時期,依據目前的現實狀況只能從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創新資源,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集中突破。在創新資源流動的類指標中,主要考慮了技術轉移、科技合作、人才流向、知識傳媒和外國直接投資五個方面,最后由于數據的可操作性選擇了知識傳媒和外國直接投資。
4.3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