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質測繪技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T098 表面技術
E135 冰川凍土
N008 兵工學報
R730 兵工自動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G018 病毒學報
C060 波譜學雜志
V040 玻璃鋼/復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5 材料保護
M103 材料導報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開發與應用
M008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M006 材料科學與工藝
N026 材料熱處理學報
M009 材料研究學報
* M704 材料與冶金學報
K512 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
H009 蠶業科學
H525 草地學報
H234 草業科學
H527 草業學報
H538 草原與草坪
E543 測繪工程
E600 測繪科學
E615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E510 測繪通報
E152 測繪學報
E164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L017 測井技術
Y022 測控技術
R711 測試技術學報
H001 茶葉科學
G264 腸外與腸內營養
N024 車用發動機
E113 沉積學報
E547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E102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70 成都醫學院學報
G019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V050 城市規劃
V028 城市規劃學刊
X043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獸醫學報
H218 畜牧與獸醫
N060 傳感技術學報
R532 傳感器與微系統
G458 傳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學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創傷外科雜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學報
E144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E146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R051 大電機技術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H038 大豆科學
U512 大連工業大學學報
X024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H005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X001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J024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G020 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E109 大氣科學
* E091 大氣科學學報
L512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L004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S086 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
H040 淡水漁業
N004 彈道學報
T500 彈性體
T941 當代化工
Y503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 Y585 導航與控制
N019 低溫工程
V020 低溫建筑技術
C055 低溫物理學報
E133 地層學雜志
E130 地理科學
E584 地理科學進展
E639 地理空間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學報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E024 地球化學
E142 地球科學
E115 地球科學進展
E004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E153 地球物理學報
E308 地球物理學進展
E656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E300 地球學報
E549 地球與環境
V031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E357 地學前緣
E306 地震
E150 地震地質
E118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E143 地震學報
E112 地震研究
E362 地質科技情報
E139 地質科學
E026 地質力學學報
E009 地質論評
E127 地質通報
E010 地質學報
E151 地質與勘探
E525 地質與資源
E132 地質找礦論叢
G005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G021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E301 第四紀研究
R007 電波科學學報
篇2
地質的測繪主要是運用地質相關的理論對工程項目的建設及地質進行精密的觀測和分析,了解對于建筑區各個工程地質的內在條件和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然后按照測繪比和論文的尺寸把它們更好地繪制在圖紙上,并且通過勘測和試驗等編制成工程地質圖,作為工程勘測的首要的資料,供給對于項目各個部門的參考。對于長期的地質測繪它依靠于經緯儀、平板儀、水準儀這三種較為局限的應用,在未來的發展中,逐漸的采用了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設計的理念。現代的地質繪圖技術主要依賴于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遙感勘測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巖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在諸項勘察方法中最先進行。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階段安排此項工作。但在詳細勘察階段為了對某些專門的地質問題作補充調查,也進行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擬建場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將工程地質條件諸要素采用不同的顏色、符號,按照精度要求標繪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并結合勘探、測試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資料,編制成工程地質圖。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對場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穩定性和適宜性做出評價。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場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質條件要素的空間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在測繪地區如果從未進行過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質或水文地質測繪,那就必須進行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如第四紀地質、地貌、斜坡變形破壞等;研究它們的分布、成因、發展演化規律等。所以專門性測繪是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資料的。無論何種工程地質測繪,都是為工程的設計、施工服務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2、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現代測繪技術作為一門新的信息科學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在這里主要介紹現代測繪技術在礦山測量方面、濕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情況。
2.1礦山測量方面
遙感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已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遙感資料,可獲取礦區實時、動態、綜合的信息源,對礦區環境進行監測,為礦區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遙感資料用于找礦、礦區地質條件研究、煤層頂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應用,所有這些,都說明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是礦山測量實現其現代任務的重要保證。
2.2濕地方面
利用遙感技術對濕地生物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及其變化進行估測。利用遙感技術多層次、多時相的動態監測功能獲得及時可靠的數據,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可得到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
2.3水利工程方面
遙感技術能夠實時地對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進行監測,可實時監測洪水災害面積。RS和GIS集成能及早預報洪水淹沒范圍和干旱災情范圍,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信息。在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后,需對水庫大壩、大型橋梁等進行連續的、精密的監測。現代測繪技術提供了連續、實時的安全運行監控手段。
2.4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從系統角度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地理信息系統(GIS)將向著數據標準化(Interoperable GIS)、數據多維化(3D&4D GIS)、系統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統智能化(Cyber GIS)、平臺網絡化(Web GIS)和應用社會化(數字地球DE)的方向發展。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統(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統集成平臺,它實現在異構環境下多個地理信息的系統或其應用系統之間的互相通信和協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務。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統(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術在Web上空間信息供用戶瀏覽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其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地處理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完成數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纜、衛星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則完成海量空章數據的傳輸任務。
3地質測繪技術發展
3.1大地控制測量。
控制測量是地質測繪的基礎,地質礦區布設平面控制的方法,一是在國家一、二等三角控制下進行三、四等三角點的加密,另一是在國家一、二等三角點下不能加密情況下布設獨立的三、四等三角或五秒小三角鎖網作為礦區基本“平面控制.獨立的三角鎖網必須測定鎖網的起算邊長。我單位在上世紀末期引入載波靜態相對定位技術即多臺套GPS接收機結合后處理軟件以來,精密控制測量就不再限制于通視條件、距離條件這些因素,控制測量的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觀,對于相對獨立斷點分布的礦區工程點不再需要長遠距離的測三角鎖從其他地方引入控制點,只需從起算點采用邊點連接跳躍式地可以直接引入到測區,極大地簡化了工作步驟,節省了時間和人力。
3.2地形測量技術。
地形測量的加密圖根控制,傳統的方法是在礦區基本控制點下布設測角圖根線形鎖及測角交會點,現在則采用導線測量、GPSRTK模式,極大地減少工作量,也提高了精度。
地形測量是地質測繪工作重要的任務,長期以來的測圖方法,以大平扳儀測圖,至今在大比例尺地形測圖中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占主導地位的已經是全野外數字化測量了,采用全站儀、RTK一天的工作量已是大平板儀所不能比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4、結語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整體方向極大地影響著現代測繪科學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表現在現代測繪新理論的概括性增強,測繪新技術的技術綜合程度提高,各專業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測繪學與其它門類科學的聯系增強加大,測繪學吸收和移植其它學科成果的速度加快,這種學科內外的綜合化發展,將使現代測繪學不斷開拓出新的領域。測繪將成為構建“數字地球”、“數字中國”的主力軍。
5、參考文獻:
[1]曹幼元,賀躍光. PDA GPS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J].測繪技術裝備,2005,(4).
篇3
一.引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及輔助設施CAD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測繪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的應用于建筑、交通和水利工程中。數字化測繪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測量儀器智能化及測繪制圖軟件的自動化等相關先進的技術的應用,給水利工程中的測繪工程帶來了較多有利之處。
二.數字化測繪的優勢。
數字化測繪是利用計算機對地形空間的相關數據進行自動處理,完成數字地圖的繪制,有特別需要時,可以利用數控繪圖儀來繪制所需要的專題地圖或地形圖。數字化測繪以傳統的白紙測圖為基礎,在全站儀、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硬件、計算機繪圖軟件的支持下,利用數字字庫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方法,將野外數據采集到內業,并完成制圖。數字化測繪技術通過數據輸入、數據處理和數據輸出三大部分的功能,實現了測繪制圖的自動化、智能化。同傳統測繪技術相比,數字化測繪具有以下優勢:
1.圖形測繪更準確。
利用數字化測繪技術將所采集的地形、地物、地貌等相關數據、信息轉化為數字形式,通過數據傳輸端口輸入計算機,經過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和測繪軟件進行處理,產生內容非常豐富的電子地圖。數字地圖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重要信息來源,存貯較為方便。在現代地形測繪技術中,數字化測繪已發展成為利用掌上電腦即PPA在現場完成數據采集及數據處理、成圖。傳統的經緯測繪和白紙繪圖,產生的平面位置及其他信息的誤差較大,而利用數字化測繪就似乎,測繪點精度非常高,從原始數據采集到成圖過程中,精度無任何變化,保證了成圖的質量。
2.提高了測繪效率。
數字化測繪是現代GIS數據采集的重要手段,實現了勘測設計一體化、數據采集處理一體化、數據更新和管理智能化。同傳統的經緯儀配合平板的測圖方法相比,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效率高出許多。在通視良好的情況下,利用全站儀以建站點為圓心進行觀測,一站可以測量1公里范圍內的地形圖。正常情況下,傳統的經緯測繪法采用白紙繪圖法,一個作業組一天僅能測量200個地形點,而利用數字化測繪技術,可以測量400各地物點,甚至更多。數字化測繪技術大大提高了測繪的效率,也縮短了成圖的時間。
三.數字化測繪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1.GPS測繪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授時與測距導航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NAVSTAR/GPS),通常簡稱為“全球定位系統”,即GPS。GPS是以人造衛星組網為基礎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利用設置在地面或運動載體上的專用接收機,接收衛星發射的無線電信號實現導航定位。它是根據美國國防部1973年12月批準的國防導航衛星計劃而建設的。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分別為空間衛星、地面控制系統、用戶的接受處理裝置。GPS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離遠等特點,也恰巧是這樣的特點才使得對水利工程的測量可以向外擴展延伸。GPS和多波束測深系統相結合,是形成深水底地形測繪的新手段。
水利工程的選址一般多在地形較為復雜的河谷溝壑之處,工程周邊地表植被覆蓋較多,測繪時通視條件較差,而又缺乏相關國家控制點,采用傳統光學儀器進行控制測量的難度較大。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較好的解決了此類問題,由于GPS測量不受氣候條件、地形、測量時間的影響和限制,能夠及時準確的完成控制測量和數據采集工作,能大幅度減少或免做像控點,既有效減少了測繪的工作量,同時又較大程度的提高了測繪的工作效率。
2.RS遙感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RS(Remote Sensing)是在航空攝影測量的基礎上,隨著空間技術、電子技術和地球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從以飛機為主要運載工具的航空遙感,發展到以人造衛星為主要運載工具的航天遙感;它超越了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可見光的限制,延伸了人的感官;它能快速、及時地監測環境的動態變化;它涉及天文、地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廣泛吸取了電子、激光、全息、測繪等多項技術的先進成果;遙感是運用物理手段、數學方法和地學規律的現代化綜合性探測技術。遙感,主要是從遠距離、高空或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探測器,通過掃描、攝影來傳遞信息和處理信息,從而識別地面物質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由于RS技術具有時效性、數據綜合性、經濟性等特點各種大的、小的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快速的利用其影像來獲取水利工程的基本地形圖。利用RS遙感技術直接進行水利工程的流域規劃,可以根據像片來直接判讀流域的地形特點和地質構造,便于合理選擇水利工程的壩址,對確定水庫淹沒、浸潤及坍塌的范圍有較好作用,同時對庫區搬遷、經濟賠償及淹沒損失等確定具有參考作用。
3.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是利用計算機存貯、處理地理信息的一種技術與工具,是一種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各種資源信息和環境參數按空間分布或地理坐標,以一定格式和分類編碼輸入、處理、存貯、輸出,以滿足應用需要的人-機交互信息系統。它通過對多要素數據的操作和綜合分析,方便快速地把所需要的信息以圖形、圖像、數字等多種形式輸出,滿足各應用領域或研究工作的需要,地理信息系統是現代水利工程數字化測繪的重要技術支持和測繪平臺。
4.數字化測繪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領域。
(1)點位測設。水利工程中施工測量的基本任務是要測設點位,既要求對已知長度、高程、角度和坐標的測設,在大中型水利工程中,都需要對施工區域內進行布設施工控制網,之后利用網內控制點作為基礎進行施工放樣。利用GPS技術能大大減少施工控制網中的過渡控制點,既節省了成本,有提高了效率。
(2)計算水庫庫容。傳統計算水庫的庫容時,都是采用手工計算,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出錯,計算精度也較差。通過利用數字化地形圖,加大了采集點的密度,同時也提高了面積計算的精度。可以插繪等高線,提高庫容計算的精度,能快速計算書庫的容量,便于實現水庫的自動化管理。
(3)水力資源管理。
水力資源管理利用遙感技術為檢測手段,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作為管理平臺,通過RS技術和GIS技術能夠客觀、快速、經濟的為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地理、環境、地質及水文等相關信息,是水利工程選址、工程規劃及設計和施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
四.結束語:
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測繪的水平,提高了測繪精度,確保地形圖準確可靠。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先進測繪儀器和測量技術及測繪方法,為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艾斯克爾·努爾 數字化測繪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1年2期
[2]陳運河 數字化測繪技術在渠道改造工程中橫斷面圖的運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6期
[3]楊安廣 陳東宇 數字化測繪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36期
篇4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遙感技術就已經步入人們的視野,第一顆由蘇聯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就是憑借遙感技術而取得成功。截止到目前,遙感技術已譜寫了半個世紀的篇章,縱觀今天的遙感技術,已經不再應用于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多種應用在航天飛機衛星運轉、發射、檢測以及環境方面的遙感技術提供更為客觀、真實的數據。現階段,我國測繪工作具體涵蓋資源測繪、地質勘測以及環境檢測等方面,由于遙感技術的顯著性效果,在此行業中被普遍應用。
所謂的遙感技術,主要是指利用相關設備對遙遠的事物進行監測,從而獲取信息及感知的有效方式。其中,傳感器這項裝備可以說是遙感技術最為關鍵的設備。利用傳感器自身的傳播性能,遙感技術感知附近及地面事物,在經過確定及篩選之后,獲得有用的數據,同時再將這些信息與數據利用傳感器傳遞到地面,采用分析法與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系統的比較,最終得出較為全面、客觀的信息。此外,遙感技術滲透了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測繪科學及地球科學等學科知識,結合了各個學科的優點,整合而成的一項高端、先進而又精確測繪技術。
遙感技術具有獲取數據資料范圍大、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點。航空遙感具有技術成熟、成像比例尺大、地面分辨率高、適于大面積地形測繪和小面積詳查以及不需要復雜的地面處理設備等優點。缺點是飛行高度、續航能力、姿態控制、全天候作業能力以及大范圍的動態監測能力較差。但作為一種探測和研究地球資源與環境的手段,仍是方興未艾、不可取代的。
2 測繪工作中遙感技術應用現狀分析
2.1 測繪遙感應用不夠廣泛
在我國,在所有的測繪工程項目中,遙感技術是完成任務目標的必備手段,可見,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技術的水平與領域也隨之不斷延伸。然而,由于人們習慣和觀念,對遙感技術存在一定陌生感,導致其推廣受限。
2.2 遙感工作資金造價高
在實際工作當中,有些測繪項目因為遙感技術價格高等問題望而怯步,隨著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促成遙感技術由最開始的理論層面正式步入實質階段,其具體的環境資源、災害監測、地質勘探以及地理測繪方面的檢測功能逐漸明顯。但是,仍然遙感技術造價高、花費大等特點仍然制約了其發展。此外,在我國,遙感技術主要應用在一些重點研發的科研項目上,譬如說資源勘探、環境污染以及地址災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礦開采或工程地址檢測方面的則少之又少。
2.3 遙感信息源空間分辨率較低,應用水平較低
遙感技術在環境污染檢測以及地質災害勘測方面的優勢將會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失業用戶地質災害研究事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從某種方面來看,提高遙感技術信息員的空間分比率,在測量水平、覆蓋范圍、以及信息數據準確性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 完善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應用的策略及其具體做法
隨著時展,遙感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測繪工程項目中,遙感信息技術的漏洞與不足也愈加明顯,而完善遙感技術手段、加強其宣傳力度以及提高技術水平可以說是普及遙感技術的主要方式。
3.1 遙感技術在測繪工作中的應用
現階段,遙感技術在我國測繪工程項目中應用較為廣泛,因為遙感技術相比傳統的測繪工具,其優勢更為明顯,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現的測繪漏洞。
3.1.1 跟傳統的測繪技術相比,遙感技術發生人為干預的情況較少,可以客觀、全面的將監測區域的情況反映出來。而若是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測量,極容易出現誤差偏大或誤差累積等現象。而不得不說,遙感技術的測量數據比較真實、準確。譬如說:在礦區資源的定位和監測上,可以通過遙感技術來確定煤礦資源的具置,避免以為內不科學開采威脅生命或資源浪費等問題。
3.1.2 與傳統的測繪方式不同,遙感技術能夠動態實時、全方位、全天候的進行工作,這可以說是遙感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它以全球定位系統作為后盾與支撐,在完成空間定位與導航工作之后,能夠實時監測區域的實際情況。
3.1.3 遙感技術發展至如今,應用范圍已經極為廣闊,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區域的地質特點、資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況,從而獲取全面、精確的數據。
3.2 加強對遙感技術深度研究,拓展應用領域
可以說,在地質調查這項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急迫需要與客觀要求,從事物本身出發來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態勢來講,遙感技術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應進一步以研究遙感技術為出發,提高其精度、準確度以及宣傳力度。首先,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說也為遙感技術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出了貢獻。我國必須以進一步開發遙感技術為核心,以強國為目標從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我國還需提高思想認識與觀念意識,增加遙感技術的覆蓋范圍,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解決當前各大測繪工程項目應用遙感技術而遭遇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拓展其技術領域。其次,相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加強對遙感技術的推動、深入研發與鼓勵,可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來促進遙感技術的應用及普及。
3.3 大力推廣遙感技術,加大遙感技術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廣工作中,才能充分的顯示遙感技術對測繪工作的適應力與優勢。現階段,不少應用遙感技術的測繪工程項目已經發現遙感技術高超的環境適應力以及技術優勢,譬如誰:能夠勘測不同地形,實現對地質災害、氣象災害以及火災等的全程監測,獲取真實的數據,為建立災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國災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適合監測不同地形,可實現對地質災害、氣象災害以及火災的全程監測,從而獲取有效的數據信息,為建立災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國災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增加遙感技術的覆蓋面積以及普及程度勢在必行。
3.3.1 利用遙感技術來降低項目工程的測繪造價,實現遙感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實用度。只有降低資金成本,讓更多和項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幾個重點項目上。
3.3.2 提高遙感技術的空間分辨率也將有利于遙感技術的普及。早期遙感技術受分辨率限制,較多應用于宏觀的檢測,而當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遙感技術與地質的符合程度越來越高,受距離的限制也越來越小。但是相關人員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遙感技術地質檢測水平上還需進一步努力。
4 結束語
總之,在當今的測繪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科技的進步,遙感技術的覆蓋范圍將會大大增加,實現遙感工程司、災害、氣象、地質遺跡環境資源監測等項目,拓展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讓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災害預防、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上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覃永勤.淺談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及其工程應用[J].廣西城鎮建設,2012,(08).
篇5
圍繞一系列的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問題,本文收集了大量的GPS定位原理及應用的書籍和專業期刊論文,經過了一年半的學習和研究,結合本人多年的室內數據處理經驗,本文對GPS技術在地質調查測量中的應用進行分析。GPS技術是由美國軍方開發的,我國引進之后用于地下勘探事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由于近年來我國的礦產資源形勢不樂觀,因此GPS技術的運用尤其顯得重要。
1 GPS技術簡介
GPS系統的開發過程共有三個階段,然后才逐步投入使用,總系統于1994年全面建成。GPS是一種以衛星為基礎的無線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具有全方位、全球性、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三維導航和定位功能,而且還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和保密性。因此,GPS技術在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海洋測量和城市測量測繪領域首次應用后便廣為推廣,在軍事、交通、通訊、資源管理領域進行了研究并廣泛使用。相對于常規測量,GPS測量具有以下非常顯著且區別性強的特點:
1)在兩站之間沒有阻礙,不需要通過GPS測量站之間進行測量,根據實際場合只需要確定一點就能使選點工作更加靈活和方便。
2)準確度比傳統的測量方式準確。
3)觀察時間短。隨著GPS測量技術的不斷提高,GPS測量時靜態相對定位,每個站僅20分鐘左右,動態相對定位只需要幾秒鐘。
4)GPS測量同時精確測定三維坐標的測量部位,提供三維坐標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高度的精度,以滿足要求的第四級的測量。
5)該儀器操作簡單。GPS接收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觀察員簡單地設置引導參數,接收器就可以自動地進行觀察和記錄;最后,全天候作戰。GPS衛星數量分布均勻,以確保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的天氣條件下可以不受影響的連續觀察。
2 GPS技術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
GPS可以是小規模的地質測繪和小規模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分銷網絡。代表儀器有GPS探險家、小博士。手持GPS坐標系統,參數必須設置獨立調查區域的局部坐標系統參數(投影橢球和中央子午線),為了提高定位精度,手持GPS每天作業前應選擇與一個固定點(最好測量面積為已知坐標點)的坐標校正。GPS測量同時精確測定三維坐標的測量部位,提供三維坐標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高度的精度,以滿足要求的第四級的測量;除此之外,該儀器操作簡單。GPS接收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觀察員簡單地設置引導參數,接收器就可以自動地進行觀察和記錄;GPS最大的優勢就是全天候作戰。GPS衛星數量分布均勻,以確保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的天氣條件下可以不受影響的連續觀察。
GPS靜態相對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建立調查區域地質情況以及調查測量E級GPS控制網,GPS定位是基于WGS 84橢球空間直角坐標系且采用GPS測量區域網絡形成的系統,除了請求WGS 84調整成績外,還需要最終獨立的本地坐標系統驗算的結果。現場數據采集相對簡單,只要已完成開機關機、量測平儀步驟就可以完成比較復雜的數據處理。這些涉及行業內的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通常可分項目屬性建立一個基線向量解算器。GPS網絡不受約束調整GPS約束以及平差的四個過程,筆者使用多年Trimble4600LS單頻GPS接收機,相應的數據處理軟枚TrimbleGeomatiesOmee1.61(以下簡稱的TGO角eel.61)。本文將舉例說明這一點。
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黑山嘴鎮東溝金礦私采礦多年,新的礦主為了擴大采礦權范圍,委托我單位映射采礦1:1000地形圖,面積約1.6 km,以確定開采邊界協調系統的要求和國家坐標系統聯測單位。采用GPS靜態相對定位方法奠定測量主控制網絡及分銷網絡端連接,共奠定了E級GPS控制點四個,“GPS數據采集站Trimble4600LS單頻接收機操作GPS網絡觀測船尾值小于6,保證質量衛星的幾何形狀和數據采集的觀察期60min”,衛星仰角大于15/155觀測的數據采樣率的有效的衛星數量超過五個,測量誤差在3 mm以內的天線高度。
3 總結
近年來,我國的礦產資源形勢不甚樂觀,地質勘探行業的不斷發展及地質勘探市場的活躍對地質調查測繪工作有著更高的要求。在現代社會,基于自測的GPS測量手段的效率逐漸占據測量總效率的主導地位。現場數據采集相對簡單,只要已完成開機關機、量測平儀步驟就可以完成比較復雜的數據處理。這些涉及行業內的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通常可分項目屬性建立一個基線向量解算器。GPS網絡不受約束調整GPS約束以及平差的四個過程,筆者使用多年Trimble4600L單頻GPS接收機,相應的數據處理軟枚TrimbleGeomatiesOmee1.61(以下簡稱的TGO角eel.61)。本文從GPS的特點和性能入手,對該系統在地質勘查中的應用進行了探析。繼阿波羅登月計劃和航天飛機計劃實施之后,美國在20世紀另一個主要的科學和技術成果就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圍繞一系列的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問題,本文收集了大量的GPS定位原理及應用的書籍和專業期刊論文,經過了一年半的學習和研究,結合本人多年的室內數據處理經驗,本文提出了對GPS技術在地質調查測量中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通過論述,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技術手段的不成熟,我國的GPS系統在勘探工作中的運用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
參考文獻
[1]孔祥元,梅是義.控制測量學[M].湖北:武漢上學出版社,2009.
篇6
Key words: mountain; investigation; geological mapping
中圖分類號:P25
前言:山區工程勘察的重點,不僅僅是查明場地內地層分布、獲取地層物理力學指標,對地質災害產生條件、斷裂的存在即活動性、人工邊坡的穩定性、工程建設對自然邊坡的穩定性的影響的評價尤為重要。如勘察、設計、施工方法不當,不僅會造成經濟上損失 , 而且會帶來無窮后患,這就要求在山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時,更加重視工程地質測繪、多種勘察手段相結合、地基基礎評價更全面。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工程地質勘察中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也是諸勘察工作中走在前面的一項勘察工作。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以查明擬定建筑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空間分布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按照精度要求將它們如實地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設計圖上。配合工程地質勘探、試驗等所取得的資料編制成工程地質圖,作為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成果。
在測繪前應收集有關資料,包括已有地質資料、原始地形地貌圖件、該場地附近的類似工程建筑經驗。一般應為(1∶1000)~(1∶500)大比例尺測繪,地形地貌詳細至微地貌單元。在平原地區工程勘察中,地形地貌相對簡單,地層相對穩定,測繪重點應放在地貌和松軟地層上;而山區內同一建筑場地可能跨越不同地貌單元,很好地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就有可能較全面地闡明該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合理確定勘察手段提供依據。研究不良地質現象要以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并收集氣象、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資料。研究內容有:①各種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形態、規模、類型和發育程度;②分析它們得形成機制、影響因素和發展演化趨勢;③預測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提出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及防治措施。
2、水文地質調查
大部分地質災害、工程事故的發生,都與水有著密切關系。在工程地質測繪中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河流、湖沼等地表水體的分布、動態及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②主要井、泉的分布位置,所屬含水層類型、水位、水質、水量、動態及開發利用情況;③區域含水層的類型、空間分布、富水性和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及環境水的侵蝕性;④相對隔水層和透水層的巖性、透水性、厚度和空間分布;⑤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地下水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如土地鹽堿化、冷浸現象等。
3、綜合采用各種勘察手段
山區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單一勘察手段難以查明場地地質情況,因此應綜合采用鉆探、槽探、坑探、觸探、物探等手段,相互對照,相互印證,獲取科學、準確的巖土參數。
通過鉆探取樣和詳細的地質編錄,工程技術人員可直觀了解不同深度處的巖性及其特征;鉆探過程中可采取原裝土樣、擾動土樣,進行室內試驗,獲取不同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鉆探成孔也為標準貫入試驗、動力觸探試驗、波速測試等原位測試提供條件。
4、工程地質評價
一般情況下,工程地質評價主要為兩方面,一為剛度,即地基變形問題;一為強度,即承載力是否滿足要求。但在山區,地基穩定性尤為重要。在對地基評價時,應在對測繪資料的統計、分析基礎上,結合場地附近類似工程的穩定性,采用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質類比法等方法進行穩定性評價。
由于山區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變化較大,不同部位可能劃分為不同地貌單元、不同場地類別,這就應根據邊坡穩定性、巖土條件、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對建筑物的適宜性作出分區,用工程地質評價作為分區標志,可以定量地評判各建筑物適宜性。
在山區常會遇到地基軟硬不均的問題,這是由于山區地形高低不平、基巖表面起伏變化大、地質成分也比較復雜,因此,在同一建筑物的基礎可能部分落在巖基上,而另一部分卻落在土層上,另外由于地表高差懸殊,平整場地后常使基礎部分落在填方區,另一部分落在挖方區,這些都會導致基礎產生不均勻沉降。可采用加強填方區強度、設置沉降縫等方法處理;也可在土層深的采用樁基,土層淺的直接支承在基巖上,既可減少不均勻沉降也減少挖土方工程量和不必要的擋土墻工程。
通過完成的幾個山區場地巖土工程勘察任務,總結出通過靈活應用以上幾個要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可以在工程建設中避開自然地質災害,降低人類工程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二,掌握場地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有利于勘察過程中有的放矢、重點突出查明場地地質情況,縮短勘察工期和節約成本;其三,綜合采用各種勘察手段,發揮各勘察手段的優勢,既能解決一些勘察施工條件不便的困難,節省施工成本的支出,縮短施工工期,又能更全面深入地查明場地地質情況, 取得可靠的試驗數據。其四,查明建筑物易產生不均勻沉降的部位、原因,可合理調整建 (構) 筑物的位置,充分利用場地有利的地質條件,避免工程建設完成后出現的建物因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原因引起的建筑體傾斜、墻體或樓面開裂等工程問題。做到以上幾點,即可提高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
1、金福喜, 卿篤干, 彭環云等.常吉高速某紅砂巖滑坡治理及分析[C]//第二屆全國環境巖土工程與土工合成材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篇7
引言
地質測繪總體來說是一項政府行為上的技術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管理職能并且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技術手段,其主要工作是調查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界線、質量、權屬和利用現狀等基本情況來測繪其幾何形狀與面積,目前,隨著遙感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調查正由示范性實驗階段步入全面推廣的實用性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大大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測繪是極其必要的,是當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遙感技術特點及其它相關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可以貫穿于地質測繪調工作的全過程,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測繪工作具有廣闊的前景。全面推廣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有待于遙感工作者和地質災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遙感技術的發展
1.“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地感知。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并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遙感的實現還需要遙感平臺,像衛星、飛機、氣球等,它們的作用就是穩定地運載傳感器。當在地面試驗時,還會用到像三角架這樣簡單的遙感平臺。針對不同的應用和波段范圍,人們已經研究出很多種傳感器,探測和接收物體在可見光、紅外線和微波范圍內的電磁輻射。傳感器會把這些電磁輻射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為原始圖像。原始圖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處理,才能提供給不同的用戶使用。
2.遙感包括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航空遙感作為地形圖測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衛星遙感用于測圖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義重大的成果,基于遙感資料建立數字地面模型進而應用于測繪工作已獲得了較多的應用。自20世紀初菜特兄弟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起,航空遙感就開始了它在軍事上的應用。
二、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
遙感對地觀測技術是當代高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0世紀末幾年開始執行的“對地觀測系統(EOS)”計劃的主體。它具有時效性好、宏觀性強、信息量豐富等特點。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可以準確地監測地質災害體的形變與蠕動情況,從衛星遙感圖像上可實時或準實時地反映災時的具體情況,監測重點災害點的發展演化趨勢,增強地質災害發生的預見性。因此,為了能及時地調查地質災害狀況,為搶災與救災工作提供準確資料,根據國民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采用遙感技術這一先進手段,是尤為必要的,這也是現代高新技術應用發展的必然趨勢。
1.遙感技術在地址測繪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將有利于發展科學、促進地質礦產事業的持續發展。遙感信息反映的地質事實,不能因為學科偏見,傳統觀念和規程而被改變。當然,早期的遙感資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來,由于采用了新的技術思路,在大比例尺地址測繪和地質制圖中,遙感與地質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在如何充分發揮遙感地質的認識上仍有待統一,否則遙感地質將無法健康發展下去。
2.在巖漿巖、變質巖,特別是火山巖地區,地質圖上對地質結構的描述要比實際粗略得多,很多復式侵入雜巖體、隱伏侵入體、火山機構、脈巖、變質巖的類型和相帶在遙感圖像上有充分的反映,但常規地質圖則記述得很簡單。在松散堆積物廣泛覆蓋的地區,地質圖上的要素內容也過于簡略,近年來,各類鉆井、物探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遙感地質資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遙感資料將各種各樣的隱伏地質信息、隱蔽地質界限,補充到這類地區的地質圖上去,則將大大改善其地質研究程度,所以地址測繪開展了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在這些工作中如能充分正確地應用遙感技術,也必將大幅度提高大比例尺地質圖件的精度和專業水平,加快詳細地址測繪、專業勘測的進度。
三、遙感技術帶來的新信息
縱觀遙感提供的構造新信息可概括為:
1.表淺硬固地殼中的大斷裂和韌性剪切帶;
2.地塊和巖塊;
3.密布的直線形斷裂和大節理;
4.碎裂塊體與漂移巖塊;
5.塑性-硬固地殼中垂直貫通的強爆環形斷裂;
6.地殼中的膨隆及塌陷地段等。通過遙感分析發現的不同世代、不同級別的環形斷裂,包括隱伏侵入體和巖漿強爆中心等地質條件,我們堅信,這一新的地質構造理論終將會萌生、生長,給地質測繪帶來革命性發展。
地質災害作為一種特殊的不良地質現象,也是地質測繪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個體,還是由它們組合形成的災害群體,在遙感圖像上呈現的形態、色調、影紋結構等均與周圍背景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對崩、滑、泥等地質災害的規模、形態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從遙感影像上直接判讀圈定。由此,通過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可以對目標區域內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查明其分布、規模、形成原因、發育特點、發展趨勢以及危害性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區劃,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域,評價易發程度,為防治地質災害隱患,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提供基礎資料,此外,遙感在大型工程規劃選址,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鐵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電力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應用,初步顯示出遙感的技術優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遙感調查中尚存在的主要問題
遙感技術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地質測繪隊伍中,目前人們對遙感技術比較陌生,使得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地質災害遙感調查工作需要多時相的實時或準實時的遙感信息源,而這種信息源價格昂貴。受資金限制,地質災害的遙感調查工作難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點地區與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調查;目前常用的遙感信息源空間分辨率較小,難以滿足地質災害點的詳細調查工作,這使得遙感技術僅在宏觀調查中應用廣泛,而在微觀上應用較少。遙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測、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研究方面獲得廣泛的應用和良好的效果,但急待以新的思路進行深入研究,提高應用水平。
五、結束語
遙感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手段,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調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遙感技術可以貫穿于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評估的全過程。隨著遙感技術理論的逐步完善和遙感圖像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與波譜分辨率的不斷提高,遙感技術必將成為地質災害及其孕災環境宏觀調查以及災體動態監測和災情損失評估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給地質測繪工作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更全面的數據庫資料,為“數字中國”提供更翔實的數據和信息,以全面提升行業領域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發揚成績 搞好改革 開創地質測繪工作的新局面[J];中國地質;1984年10期
篇8
【Keywords】new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F224.32;TUT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121-02
1 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開發和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使得我國的土地資源日益短缺,環境、資源和人口之間的矛盾越發嚴重,如何提高土地規劃和管理效率成為當前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測繪技術在土地規劃和管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不斷進步的推動下,測繪技術也實現了創新和發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土地規劃和管理的具體工作中,能夠對土地資源相關數據快速、準確地采集、存儲和分析,實現多來源、多動態、多層次的土地資源管理,對于我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測繪新技術簡介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測量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傳統人工的測繪方式逐漸被淘汰,越來越多的測繪新技術得到研發和應用,論文將應用較為廣泛的幾項測繪新技術介紹如下:
2.1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指的是在與測繪對象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借助傳感器接收和發射相關的數據信號,并對這些信號進行存儲和分析,從而實現對測繪目標的實時動態監測。遙感技術綜合了信息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分析技術和傳感器技術,具有獲取信息周期短、信息量全面等優點,可以實現全天候、高效率作業,同時傳感技術的分辨率較高,可以獲得清晰度度很高的測繪圖像,實現更加直觀的監測,保障了測繪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在土地規劃和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例如環境動態監測、氣象預測預報等[1]。
2.2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屬于一種三維衛星導航系統,主要由太空GPS衛星、地面主控站、監測站、數據注入站等幾部分構成,具有覆蓋范圍廣、運行速率快、工作效率高、實時定位監測等龐大的應用功能。全球定位系統一般包括21顆GPS衛星,在實際的工作中,至少要保障1顆以上的GPS衛星對地球上的用戶端進行高度、位置等方面的監測[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定位系統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置獲得完善和發展,對20km以下范圍內的目標可以在短短15~20min內實現靜態定位,從而實現實時監控和全球性三維呈現等功能,在土地規劃和管理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2.3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是分析和處理大量地理數據的綜合系統,通過計算機技術、地理學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相互配合,實現對地球表面、空間的地理相關數據的采集、輸入、存儲、查詢、顯示等操作。地理信息系統相對于其他性質的信息系統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借助編碼程序對系統中儲存或處理的信息數據進行標記,使得地理信息數據具有編碼屬性,可以通過檢索,簡單、快捷地掌握各種資料。土地規劃和管理主要是對土地地理位置、相鄰關系、圖層劃分等地理空間特性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其中可以實現切實應用[2]。
篇9
Keyword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測量儀器的智能化,特別是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全面用于大地測量定位,全數字化測圖系統、影像掃描系統、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等數字化測繪技術裝備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相繼問世,實現了地理信息獲取、處理、管理和分發服務全過程數字化,測繪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已經全面涉入了數字化測繪生產技術,具備了空間定位(GPS系統)、數據采集、外業一體化數字成圖與建庫等技術生產能力。從事控制測量、地形地籍測量、房產測繪工程與精密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地理信息工程、立體模型制作,服務領域涉及土地管理、水利工程、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公路與鐵路交通、國防建設、基礎測繪、地質找礦與礦山開發。作為一名測繪工作者,筆者簡要談一下對數字化測繪技術和地質工程測量發展應用的認識。
1數字測圖的優點
大比例尺數字測圖有力地沖擊著傳統的平板儀或經緯儀的白紙測圖方法,大有取代白紙測圖之勢,這是因為數字測圖具有諸多的優點。
1.1 測圖用圖自動化。傳統測圖方式主要是手工作業,外作業測量人員人工記錄,人工繪制地形圖,在圖上人工量算所需要的坐標、距離和面積等等。數字測圖則使野外測量自動記錄,自動解算,使內業數據自動處理,自動成圖,自動繪圖,并向用圖者提供可處理的數字地形圖軟盤,用戶可自動提取圖數信息。
1.2 圖形數字化。用軟盤保存的數字地形圖,存儲了圖中具有特定含義的數字、文字、符號等各類數據信息,可方便地傳輸、處理和供多用戶共享。數字地圖不僅可以自動提取點位坐標、兩點距離、方位以及地塊面積等,還 省略 可以供工程、規劃CAD計算機輔助設計使用和供GIS地理信息系統建庫使用。數字地圖的管理,既節省空間,操作又十分方便。
1.3 便于成果更新。數字測圖的成果是以點的定位信息和屬性信息存入計算機,當實地有變化時,只需輸入變化信息的坐標、代碼,經過編輯處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圖,從而可以確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現勢性,數字測圖可謂“一勞永逸”。
1.4 避免了因圖紙伸縮帶來的各種誤差。表示在圖紙上的地圖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因圖紙的變形而產生誤差。數字測圖的成果以數字信息保存,避免了對圖紙的依賴性。
2數字化技術在礦區地質勘查中的應用
2.1數字化測繪工作方法。基礎控制部分,D、E級GPS的布設及選點埋石:根據煤礦區視野開闊,通視良好的實際情況D級GPS網在三等三角點之間布設為點連式、邊連式相結合的GPS網,每個點至少有4條基線與其相連。D級GPS點共布設點位50+,平均邊長1.5km。E級GPS點的布設在D級cPS的基礎上采用點連式的方法進行布設兩已知點問最多布設5個三角形,邊數不超過8條,共布設E級GPS點60+。D、E級平面控制網均采用GPs靜態相對定位測量布網,網形大多由三角形單點連接,少部分三角形邊連接。GPs控制點在測區內分布較均勻,網形合理,強度較高。
外業觀測:數據采集利用美國三臺阿什泰克M單頻接收機標稱精度5mm+2ppm。D進行觀測,觀測時段D級>~60min,E級>~45min,數據采集間隔10s,同步接收衛星頻數最少為5顆,絕大部分為7-8顆,衛星高度角大于15°,接收機與衛星的圖形強度良好。
數據處理:GPs外業數據處理和基線向量采用GPs接收機隨機商用軟件“Loucus軌跡處理軟件”在筆記本電腦上采用獨立基線平差方法進行。GPS網先在WGS-84坐標系中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其目的在于檢核GPS網的內部符合精度,亦即處理由于多余觀測而引起的網內不符值問題,本次作業所有基線向量無一剔除,順利通過了檢驗,然后在基準點已知點的約束下進行二維約束平差,最后提供各點在高斯平面,第33度,帶上的1954年北京坐標系坐標和1956年黃海高程系。高精度均符合量規范要求。
數字化測圖的工作方法:由于測區的D、E級GPs點的密度能夠滿足地形圖的測繪要求,因此本次測圖直接在D、E級GPs點上進行。
2.2常規測圖方法和數字化測圖的精度比較
野外大比例尺數字化測圖的全過程幾乎都是用解析法進行的。雖然最后成果仍表現為圖解的線劃圖,但與傳統的平板儀測圖相比,有著本質的差別。數字化測圖不僅在效率上有很大提高,而且大大減輕了野外的勞動強度,更為突出的是地形圖數學精度的提高。
3數字地圖的發展與工程測量
篇10
《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技術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載國內外筑養路機械設計制造、工藝材料、試驗研究、應用技術、使用與維修經驗,機械化施工技術與工藝,以及公路、橋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論文。《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為月刊,大16開,80頁,每期定價20元,全年共240元,國內郵發代號:5257,國外發行代號:M4170。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載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汽車工程、汽車運用工程、工程機械等領域的學術論文。《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雙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共6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137,國外發行代號:BM5720。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載長安學研究、交通運輸、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季刊,大16開,160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2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272,國外發行代號:Q2291。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載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含生態地質和災害地質)、資源勘查、測繪工程、地球信息科學等地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44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3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280,國外發行代號:BM4115。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是長安大學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載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巖土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地下建筑與基礎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3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140,國外發行代號: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當地郵局訂閱,如錯過郵局征訂,可隨時通過郵局或銀行直接匯款至長安大學雜志社訂閱。
篇11
0引言
當前,伴隨著一般信息科學、地球信息科學、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的興起,地質信息科學已經逐漸形成雛形。這是一門嶄新的邊緣學科,是關于地質信息本質特征及其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學科領域。它的形成與地質學和地質工程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和促進密不可分。歷史分析的結果表明,計算機技術的引進、改造、融合、集成和應用過程,實際上就是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的過程。
1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
1.1 信息處理技術地質測繪、鉆探、山地工程等所獲取的數據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的數據源,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流程的起點,這些數據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數據和現階段地質勘察獲取的狀態數據,不但具有多來源、大數量、多種類、多層次、多維和多應用主題等特點,同時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儲性、可管理性、可復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這個過程可以劃分為勘察數據獲取、勘察數據整理與管理、勘察圖件制作、地質體空間分析、勘察成果編制、管理與查詢等環節。每個環節都可以對應一種或數種信息技術,如數據的采集與管理可以用數據庫技術來實現,勘察圖件的制作可以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或GIS技術來實現,地質體空間分析可以用三維建模與空間分析技術來實現,勘察成果的編制可以通過數據庫中資料的組合來生成,成果的查詢檢索可以通過數據庫和網絡技術來實現。[1]
1.2 信息處理方法數據采集是整個處理過程的起點,也是水利水電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數據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資料和工程勘察獲取的數據,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直接錄入、導入與二維平面圖或三維模型綁定輸入等四種方式來進行處理。[2]報告、匯報、歸檔部分是指利用數據庫、二維輔助制圖和三維模型與空間分析成果來編制工程勘察報告等勘察成果,并對所取得的成果數據進行審查匯報,最后把成果進行數據庫管理和歸檔。以上這些工作全部處在標準化體系的制約之下,這些標準包括工程勘察規范、數據編碼標準、圖層設置標準等等,同時這一過程被網絡技術進行全面的改造,從而組成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處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處理流程①數據采集階段。在確定了工作目標后,首先搜集工作區域的各種已有資料,在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區域內進行野外考察,進一步確定工作區域。在基本確定的工作區域內進行野外測量和工程地質測繪工作。在測繪的基礎上進行鉆探、物探、地質試驗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這個階段主要是獲取工作區域內地表、地下的各種地質資料。②室內整理階段。室內整理階段是對獲取到的地質資料進行校對、分析和分類的工作,使獲取到的數據條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這一階段可以滯后于數據采集階段,也可以與數據采集階段同時進行。③分析處理階段。分析處理階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數據進行各種地質圖件的編制,對野外勘探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等,為下一步勘察報告的編制提供各種資料。④編制報告階段。工程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勘察報告,這一過程主要依賴地質技術人員對地下地質空間的感悟與工作經驗,充分利用獲取的數據和前期對數據的整理與分析處理成果來編制工程勘察報告。⑤成果審查與匯報階段。這一過程是對整個勘察工作的檢查和驗收,如果分析不夠充分,要返回到分析處理階段進行更充分的分析處理,如果分析結果缺乏足夠的數據,要返回到數據采階段,進行補充勘探工作,直到審查通過。⑥資料歸檔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資料和勘探成果資料進行分類歸檔工作。這部分資料同時也是其它工作的資料依據。從信息處理角度也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數據采集、數據管理和數據應用三部分,其中數據管理包括對所采集數據進行管理和對數據應用的結果進行管理,數據應用包括數據統計分析、空間模擬與分析、地質圖編制和報告編制等。
2實現地質信息技術的集成化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信息技術的作用,需要實現信息集成化。其原則和出發點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每個元素都要服從整體,追求整體最優,而不是每個元素最優;各個信息處理環節相互銜接,數據在其間流轉順暢,能夠充分共享。系統有了這樣的的整體性,即使在系統中每個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過綜合與協調,仍然能使整體系統達到較完美的程度。從工程勘察信息系統實現的邏輯結構看,系統集成的內容包括:技術集成、網絡集成、數據集成和應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點源信息系統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結果。
3結語
工程(地質)勘察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種信息技術及其集成化應用,也涉及方法論和其它問題,要求深化對地質信息機理基礎理論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質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質信息科學發展的動力,促進地質信息科學的理論框架、方法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形成。工程(地質)勘察的計算機應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作為地質信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借鑒和引進其它地質與礦產勘查領域的成果,并且逐漸融入地質信息科學的總體發展軌道,伴隨著地質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篇12
Key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多數城市由于前期對地下管線的管理不夠重視,沒有形成系統的可追蹤的管理資料,導致在在市政工程施工時屢屢出現事故,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本文將重點闡述地下管線的智能化探測和管理技術:
一、市場需求現狀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隨著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發展非常迅猛,但隨之而來的地下管線管理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北京市在2004年、2005年1~6月、2006年1~10月,因為施工造成的燃氣管道泄漏事故分別為63起、23起和71起;2 005年1~11月,發牛了77起由于市政施工不當而造成的水管爆裂事故(平均每5天一起)。還曾出現由于未探明地下管線導致橋梁坍塌的事故,類似的問題讓人們認識到,原來我們腳下堅實的大地有時其實很脆弱,地下管線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將給城市帶來巨大影響,地下管線與百姓的生活原來是那么息息相關。
摸清完整、準確和現勢的地下管線信息,為城市規劃、設計、管理、應急等提供決策依據,目前已在國內各城市管理者中達成共識。而地下管線探測、檢測技術為摸清城市已有地下管線的現狀,評估地下管線的風險提供了一種快捷、經濟和有效的手段,已被國內各城市廣泛采用。
為了推進全國各城市的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建設部頒布了建規[1998]69號文《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規劃管理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要求:“ 未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的城市應該盡快對城市地下管線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弄清地下管線的現狀。有條件的城市應該采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立城市地下管線數據庫,以便更好地對地下管線實行動態管理”。為了更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建設部2005年頒布了《城市地下管線工程檔案管理辦法》。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化進程明顯提速。2003~2004年全國開展地下管線普查的城市(區)僅為30個,2 005~2006年就已達到了49個城市,增幅達63%。我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完成普查只占58 %,完成所有城市普查工作任務還很艱巨。
二、存在的問題
(1)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趕不上日益發展的城市建設對地下管線信息的需求
地下管線種類和材質繁多、地下分布錯綜復雜,探測難度大。目前對于金屬管線常采用地下管線探測儀;對于非金屬管線和深埋較大管線常采用地質雷達。但是對于近間距離、埋層深、管線交錯時很難探測,往往需要開挖。另外對于管道縫隙、破裂更難探測。
(2)地下管線資料離散存儲,格式多樣,準確性差,利用困難,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地下管線分屬不同單位建設和管理,其資料分散在城市不同單位和部門管理。由于各管線權屬單位對資料管理重視程度的差異,獲取和存儲地下管線信息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化建設工作不均衡,致使現狀地下管線資料具有多源性、多樣性、離散性和時空差異性等特點。造成管道資料完整性、準確性及與現狀的一致性都存在問題,有時甚至矛盾重重,地下管線資料利用困難。
(3)地下管線信息資源產權部門化,信息共享程度低由于一些政府部門將地下管線信息資源權屬部門化,有意或無意地形成信息利用的壁壘,造成信息重復采集、重復進行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建設。因此,城市地下空間信息化建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應將城市地下空間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規劃建設,而不應人為地孤立和分割信息,并對已有分布在城市不同單位、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地下空間資料進行整合,建立分布式的城市地下空問數據庫。
(4)地下管線信息動態更新程度低,缺少長效機制保證為了掌握現勢、準確和完整的地下管線信息,目前國內各城市通行的運作模式是:通過前期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其后的地下管線竣工測量對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進行動態更新。但是,由于缺少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的支撐,以及沒有建立地下管線的動態管理機制,在地下管線普查之后,真正做到對地下管線進行動態管理的城市很少,導致幾年后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原先建立的系統成為一潭死水,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造成財政投資的浪費。
三、地下管線應重點研究的內容
地下管線應研究的問題很多,除政策法規、管理體制外,在技術層面上重點有以下研究內容。
(1)變頻式調相地質雷達研究目前國內外地質雷達都是采用單頻脈沖式固定天線,只能測淺層、固定深度。采用變頻式調相信號可以提高信號質量、抗干擾強,可用于不同深度地下管線的探測。
(2)智能管道機器人將裝有裂縫探測功能設備和導航功能的機器人放入管道內,通過圖像技術和通信技術將圖像傳到地面,以分析管道裂縫。
(3)加速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化進程《城市地下管線條例》 的立法工作已列入建設部、國務院法制辦的工作計劃。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法規的出臺,將促進我國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化的進程。近兩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各政府部門、管線權屬單位和建設單位對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共享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應將城市地下空間(包括地下管線)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統一規劃建設,制定地下管線信息管理技術標準、法規。建立一個能夠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線集成應用和共享的框架,一方面使得處于異構環境、分布存放的各種專業地下管線數據庫協同工作,滿足人們對地下管線信息不斷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共享,各部門 不需要再對同一目標重復進行數據采集、處理和建庫,極大地降低了數據更新的成本。
篇13
1前言
地質工程測量工作一般是指基于工程地質理論,詳細描述以及細致查看關系到各種建設工程的地質現象,進而根據所規定的比例尺大小以及建設工程所屬區域的地質條件,在地形圖上按照精度要求標出建設工程所屬區域的各個地質條件,最后將已經標注好地質條件的地形圖結合測試、勘探等資料并設計出地質工程圖。過去我國的地質測量工作只能夠依靠平板儀、經緯儀以及水準儀等簡單工具,局限性較強。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的地質測量技術已經逐步走上了現代化以及自動化發展之路,數字化測量技術已經被應用于地質測量工作中,并受到了眾多地質測量工作人員的一致認可。
2數字化測量技術
大部分的地質工程測量工作均需要制圖,同時制圖工作的需要在野外進行,不僅需要制圖人員的體力以及腦力相互配合,而且還需要處理很多的室內數據,不但繪圖周期非常長,而且產品較為單一,已經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的城市需求。隨著現代化以及電子化的測繪儀器的出現,只需一套較為完善、完整、可靠的測繪系統就能夠自動完成整個繪圖工作或者是數據采集工作,不僅節省了人力以及物力,同時還提升了測繪的效率以及準確性。在地質工程測量中廣泛應用開展數字化測量技術使得地質圖以及比例尺較大的工程圖發展越來越趨向于信息化方向,有效提升了地質測量工的準確性,不斷推動了城市工程建筑的發展。
3在制圖過程中數字化測量所存在的問題
3.1不能正確處理等高線
想要利用數字化地形測繪系統繪制等高線,首先需要采集野外某個地貌點的高程大小,然后選取等值內插法,再根據基本等高距手法對等值點進行繪制,并將等值點連接為曲線,最后再利用小同的圓滑方法施以圓滑而成。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發現,仍舊有部分野外地貌點不能施以等高線內插,如果使用全自動方式對這部分野外地貌點施以數字地面模型DTM,極易導致出現失真情況,所以若野外地貌點不能施以等高線內插,則需施以適當的人工干預工作,也就是將自動組網中不能使用內插等高線的部分三角邊刪除掉,但若是想要做好這點繪圖人員一定要具有豐富的繪圖經驗以及高超的技術水平。
3.2野外數據采集工作不完善
由于數據采集的主要工作地點是野外,而野外的地形變化非常豐富,在繪圖工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周全的情況:在地形出現變化的地點所標示出來的地形點不夠細致全面,提高了計算機繪制等高線的難度,另外所繪制出的圖像也常常會出現失真情況,不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所測量地點的真實地貌;工作人員在拾取地形點時如果自身能力不強或者是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常常會無意識的忽略到各種線狀地物,像各種管線、暗溝或者是電訊線等等,不能夠做到有始有終,不能夠清楚的了解繪圖的來龍去脈;在進行野外測量工作時,由于草圖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最后成圖是不是能夠符合規范化要求,所以草圖繪制人員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責任,就此為了保證草圖的質量草圖繪制人員一定要根據正規圖的標準對草圖進行繪制。在實際測量工作中,繪制人員可以說是為忙碌的,但繪制人員不能因為忙碌而忽視到一些小細節,比如說繪制人員一定要正確記憶測點的順序,一定不能顛倒,一定要確保地貌以及地形這兩者之間的連線關系一定要與實地保持一致,同時也需要記清繪圖上需要詳細標示的但是跑尺員忽視的地物的確定位置,并將這些地物的確定位置明確標示在草圖中,如果繪制人員不重視細節問題,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部分小問題,則會導致整個測量工作失敗。
4提高數字化測量技術可靠性的方法
因為數字化測量技術確實是存有某些問題,所以在地質工程測量工作的實際應用中需要改進這些問題或者是格外注意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其中以下幾方面需要尤其注意:盡管現在大部分的測量人員已經具有非常好的編程水平以及計算機操作水平,但是這些測量人員沒有豐富的現場繪圖經驗,不能有效、正確繪制等高線。盡管數字化測量技術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但還是有部分內容需要進行人工干預,如果測量人員自身存有問題,不僅會導致等高線的繪制不到位,甚至會導致整個測量工作失敗,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對測量人員開展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比如說對測量人員開展野外實訓,在真實的野外場地訓練測量人員,使測量人員能夠將課本知識真正的應用到實際中。另外測量工作不是只靠一人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是集體合作的結果,不管是哪一個測量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最后的繪圖結果受到影響。
5結語
在地質測量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測量技術不僅能夠提升地質測量的準確性,減少出錯率,還能夠有效提升地質測量人員的工作效率,防止地質測量走彎路。由于數字化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并在多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說地理信息系統。不斷開展以及提升數字化測量技術水平已經成為了個地質測量部門開展市場競爭、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小明,譚凱旋;地質熱年代學及其應用[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資料集[C];2005.
[2]鄒振興.數字化測繪技術的特點及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