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一、滲透文學素養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文學素養是語言的核心素養。它是承載語言技能、知識、文化和歷史的大百科全書,掌握了目標語的文學,也就附帶學會了語音、詞匯和語法。(2)提升學生人文視野。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和涉外交流的需求。引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滲透文學素養是擴大學生人文視野,提升學生人文內涵的必然之舉。(3)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文學和情感態度是緊密相連的,文學宗旨是傳遞一定的文化和價值觀,文學往往是語言的經典流傳之作,具有感染性和正向性,滲透文學素養能培養學生愛憎分明、敢愛敢恨的心理特質,從而使學生發展成心智健全、情智共生的和諧之人。

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學素養的方略

(1)從教材解讀中發掘文學價值。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是以單元為主題編寫的,教師要有解讀、研讀教材的能力,對教材的文學素材進行提煉,讓文學素養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教材Module8Unit1介紹了查爾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遠大前程》,此文以一個平民的筆觸和視角,描述了英國19世紀初的社會狀況。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體悟文本的深刻內涵,攝取其中的文學營養。(2)拓展文學資源育人價值。實現從英語教學向英語教育的轉變是英語改革的方向,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要在介紹文本背景或導入文本時嵌入文學的材料和內涵,讓學生帶著情感、態度去欣賞文本,內化主旨,分享英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教材Module6Unit2Reading主標題為“尋找幸福”,在學生閱讀文本前,教師可讓學生先欣賞歐•享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學生在課外認真品味此文學作品的意蘊,了解到一對年輕、貧窮但很恩愛的夫婦從淚水中依然尋找到屬于他們的幸福,即便悲傷但充滿了溫暖,故事傳遞了幸福是一種人生態度和情感的價值取向。然后,由此導入文章的主閱讀部分,學生因情而讀、因感而思,增強了學習效果,提升了語言能力,感悟了語言內在美。(3)創設文學欣賞語言學習活動。“語言是學會的,練會的,不是教會的。”文學更是如此。要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就要讓學生在目的語語言環境中神游,于文學語言的遣詞造句和篇章結構中找到情感和人文的著力點。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從目的語語言的表層結構深入過渡到深層結構,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讓學生欣賞語言的美,體悟語言的情,感悟語言的魂。常見的語言活動有多種,如編寫故事,創造性地讓學生復述故事,或對原故事進行改編,也可以另起爐灶,借力原故事的篇章結構等。其次,可以開展填詞填空,這主要是針對一些朗朗上口的詩歌或難度較大的語言作品,培養學生的語言節奏感。第三,影視評價,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和學習觀,不能視看影視劇或電視為浪費時間。優秀的英文電影既有良好的語言再現,也有很好的育人價值。教師要在學生看完后針對影視開展聽說活動或讀寫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4)開展評判性文學作品閱讀活動。《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在閱讀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文學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想的最大承載者,教師要以時代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來解讀文學作品,讓學生帶著質疑、批判和創新的精神考量文學作品的前世今生,從而取其精華,提升自我鑒賞力和識別力。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教材Module8Unit1的主題是文學欣賞,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借用后殖民主義的語言和思維來分析評判《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以及星期五的不同人物形象。

三、結束語

借力高中英語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是一項長期工程,它與教材編寫、教師水平、學情和評價等諸多因素有關,需要學校在各個層面上共同推進。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語言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從而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最強動能。

參考文獻:

[1]傅山云.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教學實踐研究[J].英語教師,2012(11).

篇3

2.發展階段——“活動引領”

經過“文本引領”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們已有勇氣用英語進行表達后,可以適當嘗試進入“活動引領”。“活動引領”的范圍很廣,可以是“英語辯論、英語歌曲演唱或詩歌朗誦、也可以是英語短劇表演”等,力爭讓更多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釋放自我,展現個人魅力。例如在牛津譯林版模塊四第三單元tomorrow’sworld的Reading板塊,它講述的是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的一種叫做“Realcine”的新產品的各項功能和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最后一個環節開展了“debate”活動進行延伸,由于課堂空間的限制,學生們的討論并不是非常的激烈,氣氛也不是特別的活躍,只是結合課文從課文的角度進行了一次低層次的辯論,支持虛擬現實的學生在例證自己的觀點時舉得還是書本上提“Realcine”,并不能用其它的新產品或事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而不支持虛擬現實的學生只能從虛擬現實是不真實的角度出發,從“Realcine”只能模仿與現實相似的感覺入手,而對于它不能代替現實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卻不知如何深入地進行思考和辯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將辯論延伸到了英語角,讓支持或不支持虛擬現實的學生們通過自己查詢相關的資料并提供了相關的網站進一步將辯論深入地開展。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英語角的辯論明顯比課堂上升了一個層次,學生們從語言的組織到思辨能力能到了很大提高,很多學生自己思考和交流的觀點也給老師一種震撼。在英語角寬松和愉快的氛圍中,大部分學生都進行了參與,都盡量用自己找到的資料來充實自己支持的論點同時盡量地反駁另一方的觀點,在參與、思考和交流中讓自己所學的內容“活”了起來,更讓自己的口語也“活”了起來。

3.提高階段——“主題引領”

有了“文本引領”和“活動引領”兩個基礎過程后,要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英語角,需要的是“主題引領”。教師提前宣布英語角的主題,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做好充分準備,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找一個開闊的地方讓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例如在牛津譯林版模塊六第三單元Understandingeachother的Reading板塊學習后,確定了英語角的話題“culturaldifferences”讓學生提前進行準備。要求學生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等進行資料查詢,盡可能的將所學內容進行擴充,從禮儀、節日、禁忌、特殊文化等不同方面選取素材,做好交流準備。由于藏族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更為了帶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先采用了分區的口語交流,結合所選擇的話題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到各自區域選擇合適的學生進行資料分享,而后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進行跨區交流。一問一答間,每一個學生都非常自信地用英語表達著自己,同時也在聆聽著其他學生傳遞的信息。開始的時候學生的交流氛圍還不太濃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變得越來越自信,英語的溝通也就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二、設計與實施中的注意點

1.堅持英語角活動設計的連貫性和課堂教學的結合性

英語角活動的設計一定要有所連貫,最好是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始的時候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的活動,可以在第一次活動的時候由老師說明這一點,并適當地經過一些有針對性的調查,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活動內容,同時這些活動設計也要盡量與課堂教學有一定的結合,完全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英語角活動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就失去了英語角活動的意義。

篇4

一、高中英語新課程教學中的三個重要原則

1、交際能力原則。即發展交際能力是語言課堂的主要目標。交際能力包括:語法的和語篇的能力;功能的和社會語言的能力;策略能力;心理動作技能。

要達到發展交際能力的目標,我們的課堂就不能僅僅關注語言的用法和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關注語言的使用,語言的流利性,真實性和使用的環境,而且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把課堂所學應用于真實世界的這個環境中去。

根據該原則,英語課不應僅是枯燥的語法和單詞訓練的堆砌,而應更多地給學生創造或模擬真實的場景,讓他們在相互的交際中鞏固和學習新的知識。

2、意義學習原則。即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人類之所以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因為他所學的新知識同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些有關觀念相互產生了影響,進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根據該原則,在設計教學時,必須確保學習材料本身有意義,各教學步驟之間也應該相互聯系,而且有邏輯性。應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意識地將新的學習任務同以前學過的材料或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3、內動力原則。即學習者的內在動機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如果學習者完成任務不是因為他們期待從老師那里得到分數或某種獎勵,而是因為任務本身很有趣、有用,或具有挑戰性,這就產生了學習的內動力。

根據該原則,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學,學得有成就感。

二、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中教學原則的運用

(一)學情分析。高一年級某班共40名學生,英語水平在5―6級。學生在學習本課前已學過Reading: An adventure in Africa,接觸到了很多關于冒險活動的詞匯,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探險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1.教學主題。Getting ready for an adventure

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練習和鞏固與探險物品和探險活動相關的詞匯和句型;能力目標:學會協商作出決定,發展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使學生意識到相互合作和獨立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3.教學內容。牛津高中英語第二模塊第二單元Word Power。

4.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板書直觀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

5.教學過程設計及時間分配:

Stage1: Review of the former reading part (5’);

Stage2: Lead-in of the “Word Power” part(5’);

Stage3: Vocabulary related to adventure necessities (8’);

Stage4: Exercise( consolidating the words above) (10’);

Stage5: Group activity (four steps) (15’);

Stage6: Homework (write a letter about travel planning) (2’);

6stage5的四個活動情景設計(15’)

No.1: Allocate the two adventure destinations to six groups (1’)。學生分成8組,5人一組。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假如你們一組明天要去撒哈拉沙漠/乞力馬扎羅山探險,由于探險包的容量有限,只能帶你們認為最重要的三樣東西。指定這兩個地方讓學生探討,而不是讓他們自由選擇探險目的地是為了降低活動的難度。

No.2: Group discussion ( what they will choose to bring with and why) (6’)。在這步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確定要帶的3樣最重要的探險用品,并給出具體的理由,討論結果記錄在下表中(理由只需給出關鍵詞)。

No.3: Report (two groups with key words on BB) (4’)。選兩組(每個目的地一組),每組派2名同學來報告,一名同學說出他們選取的物品和理由(必須是完整的句子),另一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關鍵詞。

No.4: Class discussion (other groups’ different ideas and a list of key words) (4’)。班級交流,其它小組發表不同意見并說出理由,由教師把其中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然后師生一起討論總結。在說明自己的理由時可把用到的一些好的句型寫在黑板上。如: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because…

With…, we can…

I think we should take… in case…

etc.

該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課后的寫作做好了鋪墊。因為課后作業就是讓學生以寫信的方式與遠方的朋友商量帶哪三樣物品,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另外在課后的寫作中,探險的目的地是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的,這就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去發揮。

三、關于教學設計的反思

(一)教學設計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的達成。活動情景的設計緊緊圍繞知識目標展開,不論是討論、報告,還是交流和總結,學生都必須不斷地用到與探險物品和探險活動相關的詞匯和句型,這就達到了練習和鞏固所學詞匯的目的。

2.能力目標的實現。這在組內討論中最能體現。對于選擇三樣最重要的探險物品,組內成員必定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他們相互協商做出最合理的決定,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任務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都能成立,這就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3.情感目標的完成。通過第二、三步達成的。學生面對選擇三樣最重要的物品去探險這一問題情景,必須獨立思考并做出決定,這就給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這又是一次團隊活動,還要考慮到小組其他成員的興趣和利益,這就需要他們有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教學原則

1.交際能力原則。學生小組去探險的情境設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的討論,報告,總結等都是圍繞這一情境展開。學生要參與交際,就必須利用相關詞匯和句型,在相互交際中,學生不知不覺中就鞏固了詞匯。這與傳統的鞏固詞匯的選詞填空、詞義配對等練習相比,顯得更有效,也更具有實際意義。

2.意義學習原則。該教學設計通過學情分析,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設計去這兩個地方選擇所需物品的任務,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新學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系起來,這就產生了意義學習。這時關于探險物品的詞匯就不是以孤立地一個個知識點存在于學生的大腦中,而是很好地融入了他們的知識網,即產生了新的認知結構。這與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相比,記得更牢,日后也很容易把這些詞匯提取出來。

3.內動力原則。在眾多的物品中,只能選擇最重要的三樣并解釋清楚,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學生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得到某個分數,或是其它的物質獎勵,而是完成任務本身,即用英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說得讓別人心服口服,就是一種內動力。一旦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被激發出來,他們學習的成效就會更大。

(三)教學設計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新課程理念。筆者認為,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一定要走到學生中去,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如何設計安排教學活動,而不是站從教師教的角度閉門造車,挖空心思地想怎么把知識塞到學生腦中去。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分析學情,針對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分層次設計教學情景,讓所有學生在意義學習中構建新知識。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換位思考,設計學生熟悉,感興趣或有挑戰性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產生學習的內動力,通過交際互動和自主學習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篇5

一、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設計意識欠缺,教學“照本宣科”。有的教師寫教案時只關心所教教材中有哪些詞匯、短語和語法,哪些句子結構學生沒有學過。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實施計劃或設計,就是解決這些詞匯短語和知識點的教學。備課就是備重點、難點和考點,教與學的內容和活動也就都只是圍繞這“三點”進行,與新課改的精神背道而馳。

2.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一種應試性的教學,它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單純地記憶知識。學生學習英語只是應試,并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同時,許多教師過分拘泥于統一標準,用統一的標準和答案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沒能及時跟進教材的更新和不關注英語教學發展趨勢,沿用自己多年形成的固有教學模式,忽視或不理睬教材的變化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新要求。

3.輕視教學設計,甚至不編寫教案。一些教師認為,教師上好一堂課最重要的條件是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高、專業素質強,教學設計并不重要,編寫教案更是形式。這類教師備課隨意性特別大,“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例如,某教師一節課前面的“熱身”活動搞了15分鐘,而到課文理解卻一晃而過,就是理解幾個True/False句子,錄音只放一遍,課文就這樣學完了。接著開始做練習,教學本末倒置,降低了效率。

4.活動指令混雜不清。如一位教師讓學生Skim the text. Read it as fast as possible.但讓學生讀的時候教師卻放錄音,要學生跟著錄音讀課文,在此過程中還要求學生Louder,please.到底這個活動達到什么教學目標不得而知。學生連課文都沒有理解,跟著錄音讀有啥意義?

二、解決思路

根據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設計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應當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

1.以課標為核心的途徑。《英語課程標準》主導著教師對教與學的理解。教師的教學觀點影響著教學的安排、教師教學的行為;學生對英語學習認知過程及學習心理的看法;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和教學內容的把握等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觀點。不同的理解能產生不同的設計和實施,有時甚至會完全對立。

2.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認知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學雙方都為對方提供信息,教學就是為了促進交流。這就是為什么新課改提倡體驗式和探究式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培養;強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根本原因。

3.以教師為引領的思路。雖然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這絕不意味著淡化或忽視教師的地位。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完全要靠教師來完成。教師應該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促學法”。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法、反思學習法等。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的形成,知識和技能的提高都取決于教師“推銷”的藝術和熱情、策略和方法。學生學習進程都完全取決于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深刻理解與和諧把控。

4.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課堂是實施教學理念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實際就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執行過程。束定芳、莊智象認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和保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作和提供學習和交流資源;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供學習經驗,提高學生學習效能為目標。

5.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教學資源是一切有助于教與學的信息材料(包括教材、電視、報紙、雜志、網絡信息等),包括環境、社會、文化等在內有助于英語學習和解決英語學習中的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事物,具有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等的集合。利用多渠道技術優勢拓展資源庫和利用空間,實現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教學的緊密結合,在可能與可行條件下利用優化視覺聽覺的設備和音像資源豐富內容,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實現教學資源優勢擴大化。

6.拓展教材的功能。現代英語教學的特點就是能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載體去接觸英語,培養他們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英語教材是實施英語教學的核心資源,教師必須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結構設計,才能科學有效地駕馭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大膽拓展教材的使用功能。以往,教師把教材當做唯一的教學資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曾是對老師的最高要求。其結果是教師的自主精神和創新能力被扼殺,教學不能從實際出發,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逐步提高自己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開發教材的能力和課程管理的能力,適時、適度增加富有時代感、跨文化交際和現代科技信息。

三、結束語

沒有思維,教學就會事倍功半。經縝密思考、精心設計的課題教學才能在有限的時空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獲得學習經驗,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而,教學設計是提高和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兆義,《英語綠色教與學》[M].西安:未來出版社2009

3.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郭躍進,《高中英語新課程高效創新教學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篇6

1.語塊教學的涵義

語塊教學把英語中的單詞,語境,語法以及語意等融合在一起。語塊教學,把英語的單詞學習和語法學習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體。通過語塊教學法,英語的有關詞語,句子,甚至文章,都可以形成固有的語言模式,讓這種語言模式深刻的刻在學生的記憶中。語塊教學就是為了把英語教學變成語言教學,讓學生把英語語言的固定說法應用在英語學習中。

2.語塊教學的分類

英語語塊教學的分類,可以根據英語的語言特點,分成四類,聚合詞語、習慣搭配、限制性結構短語、句子構架。聚合詞語也就是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提到的語法和詞語的組成。只有了解英語的語法,才能了解英語語句是怎么樣組成的。而句子是由單詞組成的,所以把單詞和語法相融合,就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詞語的用法。比如,修飾詞和名詞之間的組合,three red apples(三個紅蘋果),這就是基本的語法混合單詞的配合。單單是掌握單詞與語法的組合還不夠用,有些固定的短語搭配,是生活或是社交以及教學中常用的。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比較符合中國思維的詞組,目前成為標準的英文詞組,也是社交場合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還有就是限制性結構短語,比如時間限制,倍數限制等等,every three times(每三分鐘),等等。最后一種就是有句子結構的,比如,Would you like+名詞,這種固定的有結構的句子,也給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二、語塊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語塊教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語塊教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學生對于記憶單獨的單詞十分反感,通過語塊教學,可以把單詞結合起來,通過單詞組成各種短語,有趣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句子的樂趣。比如,人教版的英語課中,《travel journal》,這個單元講的都是旅游的一些簡介。因此,老師可以根據這一個單元,讓學生掌握或是記憶些有關的旅游單詞或是短語。比如,中國的名勝古跡The Great Wall(長城),Temple of Heaven(天壇)等,都是有固定的翻譯的,這些都是屬于語塊教學中的,而學生學習這些固定的短語,可以記憶多個單詞,對于學生積累英語詞匯是有好處的。

2.語塊教學在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應用,因此英語口語也是教學的重點。英語口語注重的是學生能夠表達出自己想法,因此需要的是學生能夠把單詞組成句子,這樣就更需要語塊教學法。通過對單詞和語法的結合,以及固定詞組搭配的學生,可以讓學生對某些常用的語句記憶深刻,因此可以在交流的時候直接說出口。人教版的英語教材中,《Healthy Eating》,這篇文章中,就可以學習和生活中有關的健康食物的固定用法,比如ice cream(冰淇淋),rice dumpling(湯圓)。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詞組,讓學生在口語交流中,可以直接使用這些詞組。

三、結束語

語塊教學法,改變了單純記憶單詞的教學方法,通過不同單詞之間的組合成詞組,或是英語的固定語句,都給學生學習英語帶來了便利。語塊教學法,可以讓英語的學習真正的變成對語言的學習。當出現語言中固有的詞組和語句以及表達方式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很容易的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僅僅是學會單詞,并不能學會英語這門語言,語言是用來表訴思想和需求的。語塊教學法,可以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篇7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一、課堂教學設計的意義

1、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是教學設計的目的。課堂教學應著眼點在學生的學上面,不是滿堂講,滿堂問,它都是著眼于教師,把自已要教的那點東西傳遞出去。課堂的本質應該是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定是一種主動的狀態,教師的設計、教師教學的實施、教師的講授和提問,要重點著眼于幫助學生學習為目的,而不是以完成教學為目的。

這是一個根本的價值取向。只有著眼于學生學習的過程,那目標的設計、活動的設計,包括課堂上及時生成的資源、生成的問題,教師都會想著如何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2、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一個老師講課不應變成“單挑”,否則其他學生游離出去,教師只有著眼于整個集體這個對象,課堂才有可能成為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的過程。這個有意義的學習,要區分英語課堂學習和英語活動的關系。

3、故意設懸念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地去活動,主動提出問題來,去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有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面對文本,自己去發現問題。老師設身處地地去設想學生會問什么,應該會有什么問題,“課堂為學生去解決問題”,老師的提問要切合學生需要,為學生服務。在設計的時候就要去考慮學生可能會存在什么問題,老師要對學生和教材做充分的了解。培養學生自己預習習慣,課堂提出問題,從培養的目標上講,這個是策略性知識的學習,而不是事實性的知識的學習。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現場要進行及時調控。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策略

1、課堂教學設計要與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緊密結合。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標。活動的設計是要求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將所學的語言知識達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因此,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緊緊地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而進行。

2、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前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語)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這有利于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全體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3、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英語交際性原則。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課堂教學并非是“我教你學”,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活動是通過交際使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認知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學雙方都為對方提供信息,教學就是為了促進交流. 鑒于此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設置有意義的語言情景,安排各類課堂教學活動,pair work, group work, task-based activities, role play等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和知識進行交際,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盡量體現真實的交際,教師在設計時要創造“信息溝”( information gap ),使學生感到進行交際活動的必要性。

三、處理好實際的教學過程和課堂之間的關系

篇8

1、教學設計的定義。教學設計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美國教育家Robert Gagne。自從Robert Gagne提出“ID”概念之后,國內外學者對“教學設計”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Leslie J. Briggs(1974)提出:“教學設計是分析學習需要和目標以形成滿足學習需要的傳送系統的全過程”。

2、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邁進, “教學設計”一詞悄然取代“教案”一詞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英語教學研討中。實際上,教案并沒有消失,它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案可以解釋為教學的方案,主要聚焦在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上,即教什么、怎么教。而教學設計不但包括教學過程,也包括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背景分析、對學習內容的分析、對學生需求的分析、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定、教學資源的設計以及學習效果評價等。總之,教案只局限于課堂的“教”,而教學設計所包含的內容更廣泛、更全面,不僅能使教師明確教什么、怎么教,還使教師明確為什么這樣教,“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二)英語教學設計

1、英語教學設計的定義。英語教學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而形成英語教學藝術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學設計。英語教學設計即為英語教師基于學生特征等外語學習需求分析,設計英語教學目標,英語教學過程、英語教學策略、英語教學技術,并進行評價反饋,以進行英語教學準備的過程。

2、英語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英語教學設計包括三部分內容:分析、設計和評價。

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熟練駕馭教材。從高中英語教學的角度看,教學設計就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合理地安排,形成教學反饋的過程。教材是課堂教學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據。在英語課堂設計中,教師應總覽全局,組織好教材,考慮好整體教學,安排好課時,分配好各個課時內容,設置好每節課的課后作業和練習,把握各課時內容的前后銜接。同時,還要抓住教材中的關鍵,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把教材內容激活,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環境中輕松領會,掌握教材內容。

(二)正確把握教學方式。吳立崗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一書中描述,“教學方式是教學思想與教學規律的反映,它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融為一體,它可以使教師明確教學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樣做,后怎樣做等一系列具體問題,把比較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操作性策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運用。”

(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俗話說,教無定法,因此,正確選擇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教師要整合教材,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比如當學生對這堂課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時,教師要提出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的關系

經常有很多英語教師抱怨道:“我該講的都講了,為什么學生成績還是提不高?”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該教師沒能深入地把握課堂教學設計的宗旨,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教師上課肯定是要有教學目標的,要完成教學目標,就必須進行教學設計。而要設計好一堂課,教師首先要熟悉教材。根據教材設計出本課的教學目標,再據此設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間、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步驟。

準確的教學設計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一堂課時間有限,精確的教學設計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使學生得到最有效的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也可以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從這方面講,教學設計是獲取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

四、優化高中英語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要提高教學質量,從根本上看在于提高課堂效率。那么,如何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闡釋高中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應用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活動的目的性。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所學重點內容設計。由于教學重點不同,教學活動的內容也不同。有些側重于培養獲取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有的是培養用英語進行思維并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的是練習語法、句型等語言知識的活動。筆者設法對每一個教學活動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數,力求做到活動完成后學生應取得進步。

篇9

英語課程對于高中生來說非常的重要,很多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當中采用了新型的微課教學,從而有效的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更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有效的掌握,一般來說,微課就是直觀的讓學生感受視覺、聽覺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它是一種多種資源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網絡技術的結合,通過各種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一、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在高中教學當中,微課的興起給教學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教育領域很受歡迎,而且發展非常的迅速,很多學校為了進行微課的開展,均組織學校的教師對微課進行了課程的實踐,尤其是英語微課的教學,一般在進行英語微課的應用當中,以翻轉課堂為主,這樣能夠有效的進行知識的課前預習,在課堂當中學生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對知識進行掌握和消化。微課對于我國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更對高效課堂的建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雖然微課在我們的高中教學當中被廣泛的應用,但是,想要更好的開展微課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有著很高的要求,微課和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在對微課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充足的資源庫,這一個工程非常的龐大,所以,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對于微課的教學,很多學校還未進行大膽的嘗試。

二、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設計

1.微課教學設計策略。

(1)微教學備課設計。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教學備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項工作比較復雜和困難,以往的教學當中,教師所用的備課設計不能和微課設計進行融合,因此,對于微課的設計必須進行轉變。微課設計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教師在課程中進行教學,它更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資源,所以,在對微課教學進行設計時,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而且有趣味性。另外,微課的設計需要包括教學步驟、活動設計等方面。

(2)微視頻制作。微課的教學設計的方面很廣,教師在對微課設計完成后,需要進行微視頻的制作,在進行微視頻制作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到智能手機、相機、會聲會影等制作軟件,錄制方式主要是畫圖工具以及手寫板,進行視頻的生成需要借助PPT以及錄屏軟件生成視頻,最后,對完成的視頻進行修改和美化,對做好的視頻進行測試,發現問題需要及時的改正。在進行微視頻的制作時,如果自己對一些方面的操作不是很懂,可以請專業的微課制作教師給予指導,這樣更利于保證微視頻的效果。通過微課視頻在教學當中的實際應用,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對存在的不足進行不斷的完善,這樣更利于微視頻制作方面的掌握,由于微視頻的制作需要涉及到的專業人才比較多,所以需要進行團結協作。

2.微課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高中英語教學的開設,教師必須根據實際為出發點,翻轉課堂是教學當中應用比較多的一種教學模式,而且對于高中英語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翻D課堂當中,進行微課的應用有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進行英語翻轉課程的教學當中,應該適當的應用微課教學。以往的英語教學當中,教師多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英語的單詞和語法的教授過于注重,從而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沒有進行有效的培養,這對于學生后期的語言交際方面有著極大的影響,對于這些教學的不足,通過微課的應用,能夠有效的彌補不足,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英語知識。例如,對于語法和讀寫任務的教學,教師可以做出微視頻,讓學生在課前對視頻進行觀看,從而對教學知識能夠直觀的了解,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知識重點的討論和交流,從而讓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英文知識。

三、結束語

高中英語的教學不容忽視,在現代教學當中,很多教師應用微課進行教學,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微課的質量問題,想要讓微課教學實現預期的效果,需要教師對微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讓“教”和“學”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春梅.高中英語微課的實踐探究與反思-以首屆中國微課大賽獲獎作品為例[J].考試與評價.2015(08).

[2]郭云振.微課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高中英語微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

篇10

情景是指運用目的語的環境。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對其正確理解和運用。教師應利用真實的環境或創設模擬的情境進行語法教學,其中包括利用實物、真實的語境、體態語言、非體態語言及多媒體等手段,使語法教學更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和趣味化。現舉兩例說明如下:

1.真實情景法

在學習句型結構“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adj.+to do sth.”時,教師可讓班內一高一矮兩位學生A和B站在講臺上,然后指著燈對他們說:“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學生A很容易地觸到燈。教師便指著他說:“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學生B跳了幾下都觸不到,教師可指著他說:“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從而使語法學習降低難度,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2.實驗觀察法

-ing分詞與-ed分詞是高中英語語法的重點與難點,許多學生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演示手段讓學生觀察其差異,課堂上,教師演示水燒開的過程,當水沸騰時,教師介紹短語boiling water,待水降溫不沸騰時,呈現短語boiled water,并做喝水狀。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區別:現在分詞一般表示主動、進行的動作,而過去分詞一般表示被動、完成的動作。

二、認知策略

認知是信息加工、問題解決和記憶的過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動。認知策略是個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上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技能,包括各種有意識的學習方法。

1.歸納法

系統的學習要側重于總結歸納。這里,歸納和總結并不只是在復習階段的做法,歸納法即教師向學生逐步滲透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并找出規律,歸納和總結出語法規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歸納和總結已學過的和某些未學過的知識,使之成為知識鏈,顧及學生的心理特點,便于理解和擴大知識面,讓單調的課本知識變成積極充實的內容,繼而成為學生努力追求的對象.這樣學習興趣和效果會日趨強化。下面將介紹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例如在學習情態動詞結構“should have done”時,教師可在黑板和多媒體屏幕上呈現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their lives.接著教師啟發學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學生會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義。此時教師不要急于點明語言點的規則,而是呈現每個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待他們領會句意后再引導用“shouldhavedone”改寫句子。

(1)This morningTom didn’t catch the first train.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3)The villages found the fishin the river had died from the polluted water.They should have stopped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在上述語法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和練習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義,又能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現在完成式”表示“本來應該做某事而實際上并未作”,常常含有責備不滿的語氣。與生硬抽象的語法講解相比,這樣的歸納教學更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活化語法規則,構建清晰而完整的語法知識圖式。

2.對比法

學生學習了一些語法規則后,在一段時間內就會產生“越學越糊涂”的困惑。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組織學生將所學的語法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法現象進行觀察、對比和分析,啟發學生找出關鍵點,最終發現其差異點。例如學生在學習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兩個語法項目后,對that引導的從句究竟是定語從句還是同位語從句深感迷惑。此時,教師可在黑板上板書以下兩個例句:

(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著老師讓學生仔細觀察that引導的兩個從句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和he told me,然后讓學生分析that在兩個從句中的語法成分,很快學生發現that在例句(1)從句中不擔任成分,而在例句(2)從句中作動詞told的賓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that在同位語從句不作語法成分,在定語從句中作語法成分。經過對比,看似復雜的語法知識很快“化難為易”,學生輕松掌握語法規則。

三、活動策略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而興趣又常常產生于活動中。當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時,其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在發揮作用,對所學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更活躍,思維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學習要配以活動,活動中必有交際。教師應把語法規則化為活動,把教學過程化為交際活動,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主體意識都動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師游戲活化規則,在高二學習if引導的虛擬語氣時,可設計“接龍有戲”,即一個學生說完一句由if引導的表示虛擬語氣的主從復合句,下一個學生造句時需將前一個學生所說的主句內容作為自己從句的內容。例如:

S1: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the computer.

S2:If I bought the computer,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If I wanted to borrow any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If you came to my house for help, I would keep my door closed.

在這種開放意義的操練活動中,學生既練習了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還加深了對所學句法現象的理解。同時,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不乏幽默與調侃,從而使語法教學既輕松又有效。

四、任務策略

語法教學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中進行,這種任務以創設的情境或真實世界為背景。例如教學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全班學生閉上眼睛,六個學生按教師所給的字條上的要求行動,如“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n the light,open the front door”等;然后全班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內的變化,讓學生運用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完成時的被動句子進行表達。

以上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和控制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結構、情景和交際的有機結合,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的用法。

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學生英語水平,需要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及想象力,提高總的英語文化素養。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模式,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都應該是學習對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揮者及管理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體現當代教學模式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英語測試報.基礎英語教研版,2005(36).

[3]王斌華,主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外語課程與教學論,2005(3).

[4]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趙平,主編.高中英語語法.2003.

[7]朱神海.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整合.中國英語外語教師,2007.10.

篇11

二、單元設計要有整體計劃

高中英語新課標實驗教材的基本特點是每一個單元都一個話題,并圍繞此話題展開語言學習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單元話題進行深入研讀,整體計劃單元教學,既要考慮語言知識的學習,又要考慮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培養。同時,計劃的設置要有利于學生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形成。每個單元的課時數控制在七個課時之內,用五個課時進行單元教學,另外,再用1~2個課時處理學生用書Workbook中的內容。

三、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設計

課堂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具備課程意識,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優化設計,也就是說,在教學設計中要落實課程理念。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教師要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要求,結合教材,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符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的描述要清晰、具體并具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不但要明確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養,也要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形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所說明。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考慮目標的達成與評價,而且反饋與評價的內容和形式要與語言技能訓練和語言知識學習密切相關,我們提倡課堂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3.教學資源的準備要充分化、合理化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學習資源是否適當和豐富,不僅影響著學生對語言的體驗,也影響著學生學習語言的效果。

4.教學環節的安排要有利于目標的達成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環節的安排應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也應有利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筆者建議采用“inputexperiencefocuspractice”教學思路安排教學。比如,warming up和prereading

的環節應當緊湊,留出足夠的時間開展閱讀教學。教學如果感覺話題貼近學生,可以利用warming up和pre-reading對學生進行說

(speaking)的訓練,借此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這時便可將閱讀任務安排在第二課時進行。

5.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聯系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幫助學生設計語言活動、發展語言技能,為學生設計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活動的設計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能力的提高,尤其要重視在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探索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設計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1.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只有抓住了這一本質關系,才算是抓住了教學設計的根本,要徹底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師灌,學生聽”。

2.處理好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并設定九個級別,以學生“能夠做某事”具體描述各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具有宏觀、通用的指導意義。教學目標的設立應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做到和諧統一。

3.處理好傳統教具與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之間的關系

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錄像、投影儀、幻燈、語言實驗室、電腦多媒體等都是現代化外語教學的重要手段,為大幅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并不意味著不使用或少使用傳統教具,使用何種教學手段,取決于教學目標實現的需要及教學手段與教學效果之間效益比的高低。

篇12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特征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做出了新的詮釋。重點強調學生通過語法課堂,能夠將語言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交際情景當中。近幾年來,交際教學法的不斷推廣和新課改的全面實施,特別是新高考卷取消了單項選項題型,取而代之的是更側重語言實際運用的語法填空題。這些要求的變化體現學生學習語法不僅是簡單的記住語法規則,而且要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語法知識是構成語言交際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習語法知識是學生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英語課程的新理念提倡 “語法是中國基礎英語教學的必不可少內容”。對于英語是母語的英美學生而言,他們擁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但是仍然堅持語法學習,因為語法學習有益于提高讀寫能力。然而對于英語是外語的中國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英語課堂所提供的英語學習環境無法讓中國學生如英美學生一般自然形成語感或習得語言。而基礎語法的學習恰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缺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束定芳和莊智象說“語法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已經不是語法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這折射出了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語法教學課設計各種策略。

二、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設計策略

在各種教學課型中,語法教學課相對特殊,完美的教學設計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準備。生動活躍、富有活力的語法課堂要求教師在語法教學中不斷總結語法特點,分析學生學習特點,完善語法教學設計。

1. 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突出重點和難點。

教師應在仔細研究教學內容之后,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和難點。一味的追求面面俱到,教學目標將難以達到。眾所周知,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學生真正學到的有多少而不是老師在課堂上教了多少。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師只能如蜻蜓點水似的一點而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難以吸收所授課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突出重難點,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以非謂語動詞的教學為例,非謂語動詞包括分詞、動名詞、動詞不定式三大類,而分詞又包含了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各種形式的用法和表示意義都有所差別,教師難以在一兩節課內把這些語法項目講授完全并且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把這幾個語法項目分開,逐個講解,通過分散教學重點和難點,逐漸擊破教學各項內容。

2. 設計生動有趣的導入引出教學內容

成功的導入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尤其對主要以學習規則、結構為主的語法教學課堂更為重要。新教材將每一個模塊設置為一個話題,并以此呈現不同的語法任務。所以,在形式上,教師可以選擇貼近日常生活或者生動活潑的視頻、歌曲和故事材料設計課堂導入;在內容上,教師應該選擇那些含有本節課目標語言的素材,適當的讓學生完成與目標語言相關的任務,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結構上。以虛擬語氣語法專題的講解為例,經典英文歌 If I Could Turn Back Time(《如果r間可以倒流》),If I Could (如果我可以)等這些英文歌可以作為導入的素材,自然的引出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輕松進入虛擬語氣的學習狀態。筆者在講解虛擬語氣時,通過復述電影《泰坦尼克號》,引出虛擬語氣的句子"If I worked hard, I might have money now.";"If I had a lot of money, I could buy a ticket.";"if I bought a ticket,I should sail for America."讓學生在導入過程對虛擬語氣的基本結構形成認識。

3.充分利用教材,在模塊閱讀課文中呈現語法結構

人教版的教材在設計時,把模塊要學習的語法內容滲透到精讀的課文中。而語法部分則是設置在閱讀文章之后,因此,教師在閱讀課的授課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并找出語法目標結構,進而總結出規律。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5的過去分詞做狀語和定語的語法內容時,筆者通過提問導入新課,復習課文,引出課文中含有該語法項目的句子Worried about the journey, I was unsettled for the first few days(對于這次的旅行充滿憂慮,我在頭幾天坐立不安);Arriving home, he showed me into a large bright, clean room (回到家后,他帶我進入到了一個非常大而又干凈的房間);由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已經接觸到這個語法,因此很快能回憶并發現這個語法現象,為感知體驗做好鋪墊。

4. 選擇經典句式幫助學生認識語法結構

有了精彩的導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語法項目之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選擇源于生活,具有真實性的經典句子等這些能夠將賦予語言生命例子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結構。例如,在學習V-ing做主語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名人名言、諺語等,引導其發現目標語言結構,同時完成情感教育目標。如 Talking mends no holes (空談無濟于事);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見為實);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習該語法結構時,筆者先讓學生大聲朗讀這些句子,然后請他們譯成漢語,這樣既展示了目標語言,也讓學生自然習得V-ing充當主語的知識點。

5. 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發展學生語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 2003)提出,教師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開發利用各種資源,使英語課堂更加豐富有趣,同時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學習。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的途徑是多樣的,筆者認為,利用與社會熱點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材料以及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都是寶貴的資源,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教師來說,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交際語境,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提高語用能力。筆者在講到人教版必修5 第4單元的新聞寫作時,在結尾給學生實戰訓練時,以當時的熱點新聞為素材,設計了以下的寫作內容:

Write your own news

If you were a journalist of the school English newspaper, you would write a brief news report.

2015年10月19日,在南京市的一個路口,一位老人因被車撞到,受傷流血不止。放學路過的三名中學生上前救助,用紙巾幫老人按壓止血,并借助路人手機撥打120。直到老人被救護車帶走他們才離開。

Chinese Heroic Teenagers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They didn’t leave until ????

該寫作材料源于當時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一方面,寫作材料新穎,新聞主角為與學生同齡的高中生,能夠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在情感方面,新聞內容有關于樂于助人,充滿正能量,為學生樹立了榜樣。

6.傾注情感,寓教于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984)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想方設法讓學生產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如果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為了使學生學習情趣高昂,學習更加有趣,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設置一些與目標語言相關的游戲。例如在學習虛擬語氣在If條件句中的使用之后,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使用if you were a fish/bird …, what would you do? 句型完成句子接龍游戲。每人造一個句子,要求一個學生造一個句子,下一個學生用前一個學生造出句子的后部分內容,繼續造句。 給出參考例子:If I were a fish, I would swim in the sea. If I swam in the sea, I would meet other fish. If I met other fish, I would make friends with them. If I made friends with them, I would be very happy.

7. 講練結合,鞏固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語言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已有知識,主動地、有選擇性地感知外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學生英語知識系統的形成不是單單靠老師教出來的,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己在情境中不斷反復的鞏固練習構建而成的。所以,富有意義成效的課堂不是憑教師一味地滿堂灌,而是講解和練習相互結合。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是為學生營造語言使用的語境,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高學生語用能力。例如,在講到動詞的時態和語態時,筆者設計了下面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When a plane from London arrived at Sydney airport, workers ______

(begin)to unload a number of wooden boxes _____ (contain) clothing. No one could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one of the boxes was extremely heavy. It suddenly (occur) to one of the workers to open up the box. He (astonish) at what he found. A man (lie) in the box on top of a pile of woolen goods. He was so surprised at (discover) that he didn’t even try to run away. After he (arrest), the man admitted (hide) in the box before the plan left London. He had had a long and uncomfortable trip, for he (confined) to the wooden box for over eighteen hours. The man was ordered (pay) $3,500 for the cost of the trip. The normal price of a ticket is $2,000.

三、Y束語

語法教學雖然相對枯燥,但是只要教師能夠不斷歸納反思,深入研究語法課的特點,也可以使之變成生動有趣、富有活力、富有成效的課堂,并且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成功的語法教學設計主要取決于授課教師能否轉變傳統觀念,在教學設計時能否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思考、發現,在實踐中掌握、運用知識并體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保榮. 2014. 提升中學生英語語法知識運用能力的實踐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5):1-5.

[2]呂娟娟.2015.高中英語語法課教學過程設計與策略[J].基礎英語教育(4).

篇13

【Abstract】Th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chools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in the witty teaching plan. Careful teaching plan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plan Effective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英語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而且還涉及到技能、情感、態度等諸多方面的教學。高職英語的教學理念是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構建基于崗位群需求,真正體現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所以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實現英語有效教學呢?英語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精心的教學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引導作用,提供給學生最佳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成功的機會,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設計的含義及其重要性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征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最重要的教學環節,而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是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設計得法,學生容易掌握知識。設計不得法,就給學生接受知識帶來困難,并且容易產生厭煩,使教學難以順利進行。所以,要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堂課。

三、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始終圍繞學生展開,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教學設計應遵循五個原則:全面性、真實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創造性。

本項目主要以辦公環境為主線,介紹學生以后工作后的辦公環境。辦公環境是所有企業必備的工作環境。因此,我們以此典型工作環境展開教學。通過“公司組織結構、辦公室布局、公司簡介”三個學習任務的訓練與完成,使學生對現代辦公環境各職能部門的功能與布局、日常辦公設備和辦公用品有所了解;掌握公司介紹的基本方法,對公司基本情況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介紹。本次課將要完成的是第二個學習任務――辦公室布局,該學習任務需四課時完成,任務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掌握公司辦公室的常見布局方式;掌握公司各職能部門、辦公設備和用品的英文表達。

技能目標:能模擬公司場景,繪制英文辦公室布局圖(ppt.展示);能用英文介紹公司各部門和辦公室布局。

素質目標:團隊協作意識、計算機運用能力。

學情分析:經過前面一學期的學習與訓練,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得到強化,聽說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便于課堂活動的展開。

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步驟:

知識回顧:復習公司組織機構。

課堂討論:辦公室常見布局和其理由。

角色扮演:尋找辦公室(復習指路用語)。

詞匯學習:辦公室常見詞匯。

感受情境:經理秘書向新員工介紹工作環境。

綜合訓練:鞏固并檢測所學內容。

筆者將幾個教學環節設計成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師生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理解并運用英語語法。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將枯燥的語法練習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達到愛學、樂學、會學的目的;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具體活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妙趣橫生入佳境。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設計情景化的活動形式。筆者在本環節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1: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辦公室的錄像,里面包含辦公人員、辦公用品和辦公室布局。之后,讓學生猜其辦公室布局情況,引導學生通過瞬間記憶說出錄像中出現的圖片名稱。

活動2:教師將錄像中出現的圖片按數字排列,隱藏圖片,讓學生任選數字猜測圖片名稱。

活動結束后,教師總結:公司組織機構包括哪些部門。

本環節利用錄像導入辦公環境,學生真切、自然、輕松地感受辦公環境。

2.猜謎游戲,全體參與學語法。

趣味性也是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年齡、興趣和時代特點,創設多種符合學生興趣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本環節創設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1:教師呈現課前搜集或拍攝的有關辦公的照片,讓學生分別用簡單句和定語從句來描述圖片。在操練中,教師稍作指導。

如:T: Why should the reception room be set in the first room?

S1: I think it is convenient to …

T: Why should the meeting room and multifunction meeting room be set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manager?

S2: Because they …

活動2:教師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人寫一個名詞,小組之間相互交換。給學生一些常用詞組表達,例如:enter the gate、go through、the room on your left / right然后每組選兩位代表上臺表演。全體學生競猜,最后進行匯總。

有人曾說:一堂教學效率高的課應達到兩個75%,即75%以上的學生獲得課堂輸出75%以上的信息量。這充分體現了教學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本次活動設置的任務較簡單,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猜謎活動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習得并運用語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適當練習,在操練中獲新知。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難度適中;任務分配到位;保證學生高頻率地接觸英語,為學生創造有效的學習條件,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以寢室為單位成立一公司,為公司命名,并完成下列工作任務:①畫出公司職能部門圖和公司辦公室布局圖;②公司負責人準備向新員工(其他組組員)介紹本公司各職能部門和公司辦公室的布局(ppt.展示)。

考核與評價:小組互評、教師點評,最后選出幾個最佳:最佳公司;最佳陳述員(公司負責人);最佳ppt.制作小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在獲取語言知識,實現有效交流的同時,提升職業綜合素質。要使高職學生學得更輕松愉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精心設計組織好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營造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調動他們積極探索、思考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