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篇1

1. 吳歌中的諧音雙關語

吳歌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滬等太湖流域地區的同屬一個語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謠。吳歌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喜用諧音雙關語,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歷史稱之為“吳格”。使用最鼎盛的兩個時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時期文學藝術論文,《子夜》、《歡聞》、《讀曲》等數百首,都是這一類歌謠。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數使用了諧音雙關語。如:“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后兩句即系諧音雙關語。“玉林”、“石闕”關語為“碑”,又“碑”之諧音為“悲”;又如:“今日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關語為“棋”,取其諧音為“期”。其它諸如“春蠶易感化, 絲子已復生”(“春蠶”關“絲”諧“思”);“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芙蓉”關“蓮”諧“連”)都是這一類諧音雙關語。而在《讀曲歌》八十九首中,幾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諧音雙關語的。如:“打壞木棲床, 誰能坐相思? 三更書石闕,憶子夜啼碑論文格式范文。”(“三更”關“夜”,“石闕”關“碑”諧音“悲”,“書”關“提”諧音“啼”。) 又:“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由” (“雙”關“兩”, “燈盡”關“無油”諧“無由”)。更有諧音雙關語加嘆謂構成歌謠的:“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可見諧音雙關語在當時的民歌中運用十分廣泛。而且同一諧音雙關語在多種曲調中反復出現, 某些意象關系相對固定, 比如“芙蓉”關“蓮”, “方局”關“棋”“, 黃蓮”關“苦”,“石闕”關“碑”等等,說明其時諧音雙關語運用已經格式化,成為一種相當圓熟的歌謠語言表達方式。吳歌中之諧音雙關語,體現婉轉細膩的情感特征,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傳情,以隱寓意,曲折詭譎,撲朔迷離,聽眾的思緒須得拐幾個彎才能真正領會其本意,是這一時期吳地歌謠的重要標識。

明代吳歌十分豐富,也喜用諧音雙關語。如劉效祖《鎖南枝》之“瞎蟲蟻逃生,實撞著你線索。”等,然實不多見。唯近現的天啟崇禎年間馮夢龍之《山歌》,諧音雙關語俯拾皆是。馮系江蘇吳縣人,對吳格諧音雙關語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吳地方言寫兒女情長,成就極其偉大,是吳歌史上難得的好歌詞。請看幾首用諧音雙關語寫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諧“脧”) 里來。

姐兒立在北紗窗,分付梅香去請郎,泥水匠無灰磚(諧“專”) 來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風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開舡。挾絹做裙郎無幅(諧“福”) ,屋檐頭種菜姐無園(諧“圓”) 。

舊人

情郎一去兩三春,昨日書來約道今日上我門。將刀劈破陳桃核,霎時間要見舊時仁(諧“人”) 。

值得注意的是,馮夢龍運用諧音雙關語似乎更活,有的經過擴充令節奏更加活潑。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筍出頭再吃你逐節脫,花竹仿子繪竿多少班(《作難》)。”又:“好似黃柏皮做子酒兒,呷來腹中陰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腸(《思量》)。”另外,諧音雙關語大都用在短歌中,長篇山歌如《籠燈》、《門神》等卻很少見。這或許說明諧音雙關語最適用于獨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對此問題已經作了大量的鉤沉考索的工作論文格式范文。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將《吳聲歌》中所用之諧聲字概括成兩大類.第一類, 同聲異字以見意者, 如以上詩所引“藕”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為“ 夫容” , 以“ 碑”為“悲” , 以“ 題”“ 蹄”為“ 啼” , 以“ 梧”為“ 吾” , 以“ 油”為因由之“ 由” , 以“ 棋”為期會之“ 期” , 以“ 堆”為“ 涕” , 以“ 箭”為“ 見” , 以“ 籬”為“ 離” , 以“ 博”為“ 薄” , 以計謀之“ 計”為發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為依舊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為燃燒之“ 燃” 。第二類, 同聲同字以見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為匹偶之“ 匹” , 以關門之‘ 關”為關念之“ 關” , 以消融之“ 消”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為見亮之“ 亮” , 以飛龍之“ 骨”為思歸之“ 骨” ,以道路之“ 道”為說道之“ 道, 以結實之“ 實”為誠實之“ 實” , 以曲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藥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嘆”為嘆息之“ 嘆” , 以曲名之“ 吟”為之“ 吟” , 以“ 風”波“ 流”水為游冶之“風流” , 以圍棋之“ 著子”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舊之“故”為本來之“ 故”等。此外, 還有以二字聲音相近而諧聲以見意者, 如以“星”為“ 心” , 以“ 琴”為“ 情”之類皆是[2]。王運熙先生《六朝樂府民歌》中的《論吳聲西曲與諧音雙關語》將諧音分成“同音異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類加以論述, 同時還論述了六朝時期普遍使用諧音雙關語的社會風氣, 并由此上溯到《詩經》與《史記》, 論述了雙音諧字的歷史淵源, 頗為詳盡[3]。可以說, 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已成為歷代研究者的共識。

2.交際翻譯理論(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即“譯者應該將原語文本的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容易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的傳遞出來。”在交際翻譯中,譯作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作,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交際翻譯把翻譯的重點轉移到原文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譯文中再現的過程和結果上來。在交際翻譯中,譯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來,譯者有權力糾正或改進原作的邏輯關系, 用優美的語言替代原文中晦澀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復和冗長之處, 修改或闡清術語。譯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實錯誤和筆誤, 將腳注中的內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際翻譯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 并且還能產生和原文一樣的語勢[4]。

3.諧音雙關語的翻譯

諧音雙關是一種文字游戲, 利用字或詞語的語音條件, 使某些字或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雙重意義。它具有一明一暗雙重涵義, 具有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用一種語言文字形式表達雙重意義的功能。這種修辭格是利用詞義根本不同的諧音詞來構成雙關, 表達兩層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語言活潑有趣, 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或借題發揮, 旁敲側擊,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語和漢語雙關在格式上和修辭作用上雖然大致一樣,但由于兩種語言的語音不同和表達方式不同, 英語雙關譯成漢語或漢語雙關譯成英語時, 中外譯者幾乎都有捉襟見肘之感, 難以找到理想的翻譯。但是, 筆者認為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 可以實現諧音雙關語的恰當翻譯。下面以筆者曾參與編譯汪榕培教授主編的《吳歌精華》(英漢對照)[5]一書中處理諧音雙關語的例子來論述。

交際翻譯理論認為,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摘要回到譯作的讀者這個中心上來。而《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編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文學藝術論文,否則,中外讀者往往會不知所云。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傳作用,因為吳歌已經越來越少的人知曉它了,正因為此,國家已于2006年把吳歌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來看書中幾例:

例1: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子夜歌》)

譯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見梧子”,“梧子”諧音“吾子”,即“女方所愛的男子”,這里我們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兩層意思都翻譯出來了,同時文學藝術論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個詞me押韻,整首詩形成abab的韻式。

例2: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

譯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諧音, 指被女性所鐘愛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儀容的意思。“蓮”諧“憐”, “蓮子”即“ 憐子” , 譯成口語就是“ 愛你”論文格式范文。這首歌曲顯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會情郎也,“夜夜得蓮子”者, 即每個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愛的機會,這兩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在翻譯這首詩時,我們同樣把它的兩層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譯出來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里來。(《山歌·脧》)

譯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絲”、“思”諧音,“眼”雙關“網眼與人眼”;“梭”諧“脧”,又與前文“眼”相呼應。馮夢龍有贊語道:“眼上起,梭里來文學藝術論文,諧音雙關語最妙,俗所謂雙關二意體也。”此詩原文只有四行,但譯文卻有六行,因為我們把最后兩句所隱藏的諧音雙關語也譯出來了。因為譯文的讀者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譯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們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覺咦立冬,/風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麥牽來難見面,/厚紙糊窗弗透風。”(《久別》)

譯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這首《久別》中,最后一句“厚紙糊窗弗透風”意即“沒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們直接把這句背后的諧音雙關語翻譯出來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學藝術論文,讓讀者一目了然。

4. 結語

總之,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但是在把吳歌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這種諧音雙關語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最后我們根據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原則:“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并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而我們編譯《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夢龍等.明清民歌時調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王運熙.六朝樂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篇2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中國也應更多地像其他國家學習。另外,好多新聞媒體都在傳遞更廣泛的新聞信息,如電視、互聯網、報紙等新聞媒體,他們報道采用的英語被稱為新聞英語。因此,譯者應該讓讀者體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翻譯者要做到分析其源語的語言特征,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及步驟,試圖做到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有形同的理解。

一、新聞英語的翻譯特點

1.詞匯上運用大量的新詞。作為一種有效的、方便的新聞媒體,許多事件和新思路將首先會登在在報紙上,通過報紙網絡傳播會出現大量的新詞。許多因素會導致新單詞的出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發明,新的想法出現,新的事件不斷涌現。例如:bachelor mother就是單身媽媽的意思;yuppies相當于young urban mobile professionals被譯為雅皮士的意思。

2.短詞或首字母縮寫詞。另一個特點是使用詞匯時拼寫短單詞,或使用第一個字母的縮寫。特別是在標題中,運用這樣的話會使新聞更加有說服力和表達更準確。簡寫詞是指英語新聞中速記拼寫短單詞的使用形式,例如:(1)World Eyes Mid一East peace Talks翻譯為:世界關注中東和平談判;(2)Australia Makes Bid To Lure Asian Tourists翻譯為:澳大利亞力圖吸引亞洲游客。將短語中所有詞的首字母大寫就是縮寫,特別是一些組織或職位等都會將首字母大寫來表示全稱。

3.多采用長句和復合句。由于字數的限制,記者需要在短時間內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讓報道顯得更加簡短。因此新聞英語的句子里所要表達的信息會很多,句子的造非常靈活復雜。英語是形合語言,通過各種從句及關鍵詞的相互搭配才能使句子流暢或完整。因此,英語新聞中的語法結構及句子結構就變得極其復雜,而且多采用長句和復合句。例如:An out-of-control dump truck crashed into a five story motel under construction today, causing the building to collapse into a pile of rubble with 30 construction workers inside.

二、新聞英語的交際翻譯方法

語義翻譯沿用了傳統的翻譯方法和翻譯觀,要求翻譯后要與原文密切對應,并強調翻譯要傳達原文的意義。要注重目標語讀者,而且還要十分重視效果,盡量把目標讀者在閱讀或交際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進行排除,順利完成交際,因此本文總結了以下翻譯方法。

1.選用直譯或意譯進行翻譯。直譯和意譯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但直譯和意譯翻譯方法的使用,需根據文體來選擇。新聞英語翻譯過程中,當漢語和英語中有對等的表達時,一般采用直譯的方法,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翻譯為: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是不過幾年就被徹底打敗了。其中的“武裝到牙齒”翻譯的恰到好處,不僅易懂還很具體。如果是譯成“全副武裝”,則表達的太過抽象。但是在其他情況下,當譯語中無法用直譯表達時,則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例如:French President loses his lady.這是一則新聞的標題。如直譯為“法國總統失去了他的女人”,雖然看上去符合原文,但是顯得并不是很恰當。如果翻譯為“薩科奇,總統情關難過”,不僅表明了事件及人物,又含蓄地表達出總統失去妻子的原因,讓讀者對全文更加有興趣。

2.對專業術語要采用釋譯。使用釋譯是因為在新聞標題中專業術語或縮寫詞的頻繁出現,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翻譯時經常會用釋譯法。例如:Growing Sino-Rok relations。

Sino代表中國,Rok代表韓國。這則新聞報道的說的是韓國總統訪問中國,韓國訪問中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加強兩國的經濟往來,所以應該翻譯為為“中韓合作,互利共贏”。

3.采用歸化法翻譯俗語。俗語的使用可以使新聞標題更吸引讀者,但因為中英之間的差異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一般采用歸化方法。例如:Cracks in the glass ceiling.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譯為:“沖破玻璃天花板。”其實這是英語中的固定俗語,被譯為“女權運動”,就是女性要爭取和男性同樣的平等權利。希拉里在參加2008年總統競選時證明了改俗語的使用方法,因此這句俗語用的恰到好處。標題就翻譯為:“希拉里突圍參選。”如果她能當選美國總統,她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這便是她在選舉中的意思,同時也說明了此次競選的意圖。

結語:新聞英語的翻譯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新聞英語的翻譯可以得到許多新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世界的信息。新聞英語翻譯很關鍵也很重要,但這項工作是艱苦的。新聞英語翻譯需要廣泛的知識,深厚的積累,而且要掌握新聞風格獨特的翻譯手法。因此,新聞英語翻譯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還需我們進一步的改進新聞英語的翻譯方法。

篇3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表層意思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但由于擁有這兩種語言的民族所擁有不同的生活傳統和文化特點,導致一定文化層面的沖突,這給翻譯帶來了障礙。通常翻譯教學往往強調語言和翻譯技巧的講解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導入,導致很多學生在翻譯時出現不尊重原文的文化習俗的現象。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變得日益重要。社會對翻譯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我們的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傳統翻譯教學的基礎上將文化交流因素融入教學當中。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翻譯教學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泛指一切在語言文化背景有差異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美國語言學家拉多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認為外語教學應該包括文化教學,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聽、說、讀、寫加上社會文化能力即能夠與另一文化進行和諧的交往。

語言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獨特的民族文化。人們已普遍認識到,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字典里所包含的對應的翻譯只是翻譯的表層,而豐富的文化信息則是潛藏在獨特的文化底蘊之中。例如,“pick up sb.”一詞在英漢字典里表示“接某人”的意思。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在該用另一個漢語意思相同表示“接某人”(meet)的情況下而誤用了“pick up”(一般指用車接)。這是因為大多數字典里不可能把每個單詞所聯想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所體現出來,而外語學習者最開始接觸的翻譯也僅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對應的字面意思。還有一個筆者經常發現誤用的字是“house”,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習慣用這個詞來表示任何概念的“房子”,殊不知美國文化中有好幾個表達不同類別的“房子”。經過跨文化交際的親身體驗,筆者了解到通常我們所指的城市居民單元式住宅樓房在美國也有相似的對應,可以叫“condominium”,而不是絕大多數美國人也很向往的“house”,因為該詞通常指的是那種類似于中國別墅式的房子。因此,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誤解,了解與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層文化底蘊是極其必要的。而翻譯教學作為以雙語的轉換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對文化傳播更負有直接的責任。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對于翻譯教學具有比對一般外語教學更為重要的意義。

目前翻譯課堂中存在普遍的錯覺,認為翻譯課就是教會學生翻譯,培養譯者。另一方面,學生也對老師講授的翻譯過程、標準、原作的背景知識、詞匯的文化內涵時等興趣不高,有些學生甚至認為老師在浪費時間。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因素

眾多因素影響著跨文化交際能力, 具體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主要表現為中西方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的不同,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 中方是發散性思維, 西方則是直線性思維; 中方注重整體, 綜合概括, 西方重視個體, 強調邏輯分析, 表現在語言上漢語概述性, 抽象性強,英語具體性強。 例如在時間的表述上, 漢語是以年月日的順序, 而英語卻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價值觀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體主義,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如中國人在面對表揚時, 語言上常表現的是謙虛, 否定自己, 西方卻坦然接受表揚, 表現個人的成績。

外在因素主要表現在目前的考試制度, 教材, 教師等因素。 目前翻譯資格證的考試還是重翻譯技巧及語法知識,文化與交際的知識考核得較少。教學管理者也一般認為取得了翻譯資格證就意味著就能勝任翻譯教學,而沒有提供條件讓教師接受真實文化語境下的培訓或進修。在翻譯教材方面, 呈現出單一, 過時等特點, 缺乏實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點過多地放在語言知識和具體的翻譯技巧運用上, 設計的課堂互動教學活動很少, 對跨文化的引導和運用更是被忽略了。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選取恰當的教材。

翻譯教材具有導向作用,是高校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實現翻譯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是英語專業學生獲得翻譯知識、提高翻譯能力的最直接來源,是評估高校教學水平的主要標準。國內翻譯教材層出不窮,種類繁多,數量可觀,但目前來看,翻譯教材的現狀還很難令人滿意。主要體現在:一是教材內容陳舊,主要以詞句為例介紹一些翻譯技巧,服務于傳統教學,與現在的翻譯教學嚴重脫節,如張培基的《英漢翻譯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選用這本在當時相當權威的教材。翻開此類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教師很容易辨別出這種純粹從詞句層面上講解翻譯技巧的教材僅僅局限于語言表層的轉換,脫離了文化語境,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傳輸,沒有以文化交流為指導思想,不符合翻譯教學大綱規定。二是國內外翻譯理論的發展對翻譯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翻譯教師開始不滿足于傳統的翻譯教材,人們也開始編著新教材。這類教材已有明確的理論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為主線。跨文化意識較強的教師還是不太能滿足于此類教材面對這種情況,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教師往往會選擇適應新翻譯課程要求的教材,盡量選擇融翻譯技巧、翻譯理論、翻譯史、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教材。

(二)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目前翻譯課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閉卷,考試多是對語言知識點和翻譯技巧的考核,內容絕大部分是字詞到段落的英漢互譯,主觀論述題基本不會出現,也不允許帶字典等工具書。這樣就自然給學生灌輸了一種信息就是以為有了語法加上字典,就可以輕松應付翻譯考試了。而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東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平時成績的力度。鼓勵學生多搜集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或多找機會親身體驗跨文化交際,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口頭匯報,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再現出來,這些都要納入期末成績評價標準。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使學生更興致盎然地、更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提升翻譯教師資質,加強自身文化素養。

翻譯作為雙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翻譯教學有別于其他純語言的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自然也要更有針對性。試想一個從未跨出國門的或者甚至是剛跨出校門的年輕教師,自身可能都對目標文化感受不深,更談不上言傳身教。為了幫助教師能獲得真實的目標文化體驗,大學及院校管理者應該提供出國的機會,沒有條件者也要幫助教師參與目標語國家人士的聯誼會等之類的社交活動。可以方便利用的資源是各個大學的外籍教師,翻譯教師應該主動與之接觸,可以把自己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或所感受到的獨特的文化轉述給學生。另外,當前世界已然成為“地球村”,網絡等各種資源媒介的使用,使得我們可以不出家門就可以領略各國文化,因此教師最起碼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總之,一個連教師都缺乏目標語國家文化的課堂根本就談不上跨文化交際的培養。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 互聯網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

教師應該多收集, 整理有關西方文化方面的音、 像等資料, 充分利用多媒體、互聯網, 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一個聲、 像、 文俱全的真實交流環境。這點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它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 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類似真實的情景相聯系的, 是對真實情境的一種體驗。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 借助社會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 才能有效地構建知識。 同時又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 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 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并完成知識構建。因此在翻譯教學中, 教師應充分利用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真實多媒體課件。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承擔著跨文化交際的重任。翻譯教學也不應該局限于翻譯方法的講授。在翻譯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明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有計劃、有系統地導入跨文化交流因素,逐漸改變傳授一般翻譯技巧或機械練習的傳統教法,要教會學生從文化內涵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正如著名翻譯學家Nida的文化知識框架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我們在翻譯教學中要將不同國家的生態文化、社會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導入翻譯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實際交流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課題名稱:跨文化交際與翻譯教學一體化模式(課題編號:2011jyte147)。

(作者:武昌工學院語言文學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篇4

[1]陳樹民《漢字特殊功能與教學創新》[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馬長燕《語文教學基礎-實踐取向小學教師教育教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

[3]劉濟遠《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4]劉麗霞.讓小學生識字充滿情趣[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小學專輯),2005(04).

[5]楊自敏.低段識字教學的方法和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05(12).

[6]童偉勤,秦小華.新教材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02):28-29.

[7]謝廣田.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蘇志霞.趣味識字教學舉隅[J].教學與管理,2005(03):52-53.

[9]祿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張入場券[J].甘肅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課程背景下的識字教學改革[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0(07)

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榮.寫字學科的育人功能.學科教育理論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現代小學識字寫字教學[M].語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潛,赫家杰.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張輝.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7)

[6]黃嘉燁.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探索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09

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黃小梅.對識字教學的幾點反思[J].考試周刊,2009,(06).

[2]何鳳娟.創新識字教學四法[J].西江教育論叢,2007,(02).

[3]張永強.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05).

[4]張茜.淺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興趣培養[J].語文天地,2009,(01).

[5]魏長青.新課改背景下的識字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03).

[6]蘇金祿.識字教學的新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09,(03).

[7]吳耀堂.淺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J].科學教育,2009,(01).

篇5

摘要:科技產品說明書的翻譯可根據其文本功能采用對應的翻譯方法,對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對等翻譯完整無誤的傳達信息即可,而對于呼喚功能部分則可采用等效創造的方法,使其譯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最終促使譯語文化中的受眾獲得準確信息并受到譯文的吸引和感染,從而購買和使用該商品。科技產品說明書的翻譯是一項責任性很強的工作,譯者必須有嚴謹的工作態度,精通英漢語言的結構和表達的特點,熟悉英漢產品說明書規范,通過句法和詞義分析,準確無誤的充分理解原說明書所要表達的意義,再轉換成符合中文產品說明書規范的通順暢達的等效的科技產品說明書。

關鍵詞:文本分析;理論視角;科技產品說明書;翻譯

1 科技產品說明書的背景介紹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外經濟的交流與合作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涉外產品說明書。科技產品說明書也是其中一種,其翻譯的目的是讓譯入語閱讀涉及方了解產品的組成材料、性能、存貯方式、注意事項、主要用途等的介紹。譯本一般采用說明性文字,使用規范的譯語文本格式和專業術語,流暢通順、忠實無誤地傳達科技產品說明書原文的內容。對于譯者來說,最基本、最重要,也最難的是準確無誤的理解科技產品說明書源文本的含義。翻譯成漢語的第一步是從句法和詞匯的角度搞好文本分析,準確理解科技產品說明書的內涵。

科技產品說明書的基本作用是解釋說明,兼具傳播知識、指導消費、宣傳企業的作用。科技產品說明書要詳細地闡明產品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和注意事項。通常來說,科技產品說明書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產品概況,產品的性能和特點,產品的使用方法,產品的保養與維修,其他事項。其主要功能是向用戶介紹產品的用途、性能、構造、使用和維護方法,以增進用戶對產品的認識,掌握操作程序、使用和維護方法。所以,其在生產者和用戶之間起到的是橋梁作用。

2 從文本分析理論視角看科技產品說明書的翻譯

紐馬克根據文本功能將原語文本分為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三類,科技產品說明書就屬于信息功能文本。紐馬克認為,信息功能類文本的翻譯應采用以譯語為文本重點的等效翻譯;翻譯單位大小居于表達功能文本和呼喚功能文本的翻譯單位之間,最大的是句子,最小是詞組。根據國內學者王宏印對文體類型劃分和翻譯手法的分類,科技產品說明書屬應用文體,其譯本要采用規范的譯語文本格式和專業術語,流暢通順、忠實無誤地傳達科技產品說明書原文的內容,其翻譯單位和對應層次主要是在句子層面和詞組層面。本文就著重討論如何從句子層面和詞組層面完成翻譯的第一步――對原文本的準確理解,然后再轉換成符合規范的通順暢達的科技產品說明書。

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存在很大差異,用漢語造句時,中國人在復句中慣用意合法(parataxis),即主句和從句不用連接詞的排列。而英語作為一種形合語(hypotaxis),主要靠連詞、介詞和曲折變化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義結構。為了表達準確、嚴密和符合邏輯,英文產品說明書往往充斥著復雜的長句。長句包含的信息量大,其結構和邏輯關系也較復雜,因此需要細致地分析,理清其層次關系,充分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再圖翻譯。對于長句的分析,可遵循一定的步驟:a) 通過尋找謂語動詞和關聯詞確定主謂結構的數目。若只有一個主謂結構 ,即為簡單句;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主謂結構,每個主謂結構的句子成分完整且為并列關系則為并列句,否則為主從句。然后分析每個主謂結構的主、謂、賓和定、狀、補成分。b) 確定多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找出并列連詞和主從連詞,根據這些連詞、關聯詞和標點符號確定各個分句是主從關系還是并列關系。c) 確定從句類型和說明關系,如為主從句,確定主句然后分析多個從句的類型(主語從句、賓語從句、同位語從句、補語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找出所修飾的詞,確定各個從句和主句的關系。d) 然后分析每個主謂結構內部的關系。根據主謂結構中動詞詞組(謂語)的不同結構形式,英語單句可分為七種最基本的結構:主――動――補(SVC),主――動(SV),主――動――賓(SVO),主――動――賓――賓(SvoO),主――動――賓――補(SVOC),主――動――狀(SVA),主――動――賓――狀(SVOC)。實質上,所有的主從復合句和簡單句都可以簡化成這七種基本句型結構之一。

通過解析,句子結構了然于心之后,就可以翻譯了。這是正確理解原文的最基本的要求,分不清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則會導致誤解,就不能完成其應有的信息功能,也就更談不上等效,即便翻譯得通順流暢也于事無補。通過語法分析和邏輯推理分清了句子結構,了解了大致語義,下一步就要正確理解和翻譯詞和詞組。

科技產品說明書的語言有一定的專業性,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有些常用詞在科技產品說明書中被賦予了專業含義,有些是科技產品特有的詞匯。在翻譯過程中,如遇到不熟悉的內容,切不可馬虎猜測,應盡可能地查閱相關資料或向內行請教。這樣才能保證忠實傳達原文信息,使一本科技產品說明書達到功能等效。

譯者應掌握科技產品說明書翻譯中常見的一些固定詞組和縮略語。固定詞組一般都有規范固定的漢語對應語,不能望文生義,自造表達方式。縮略詞可能根據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含義,必須根據科技產品說明書涉及內容和上下文確定在科技產品說明書中的具體含義。以下列縮略詞為例:FAS在現代商務英漢大詞典中=free along side(船邊交貨價),而在航空英語縮寫詞典里=Federal Aviation Services(聯邦航空服務),在英漢綜合大詞典中=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在英漢地質大詞典中=(芬蘭科學院或佛羅里達科學院)。

理清了句子結構,又對原文詞義有了準確理解與翻譯,還得認真校對,切不可有漏譯現象,就是一個介詞或者副詞也不可漏譯。因為科技產品說明書中每一個字都有其作用,一旦漏譯,可能會丟失或歪曲原義。最后,通讀全文,在確保原文內容被準確無誤的翻譯成漢語之后,看所翻譯的科技產品說明書是否符合中文語言規范,是否流暢通順,是否符合中文科技產品說明書的規范與格式。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技產品說明書的翻譯可根據其文本功能采用對應的翻譯方法,對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對等翻譯完整無誤的傳達信息即可,而對于呼喚功能部分則可采用等效創造的方法,使其譯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最終促使譯語文化中的受眾獲得準確信息并受到譯文的吸引和感染,從而購買和使用該商品。科技產品說明書的翻譯是一項責任性很強的工作,譯者必須有嚴謹的工作態度,精通英漢語言的結構和表達的特點,熟悉英漢產品說明書規范,通過句法和詞義分析,準確無誤的充分理解原說明書所要表達的意義,再轉換成符合中文產品說明書規范的通順暢達的等效的科技產品說明書。

參考文獻

[1] Christiane Nord, C. 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論、方法及教學應用(第二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8

[2] 華有杰:《功能翻譯理論歷史綜述》,《大家》,2010年第17 期。

[3]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4]王宏印 英漢翻譯綜合教程 [M ]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8.

篇6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方夢之,1996)。公示語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突出的應用功能(呂和發,2004;戴宗顯等,2005),它通常被喻為“城市的名片”,規范、得體的公示語翻譯是經濟、文化、旅游等領域對外交流的需要,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徑。

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專家委員會先后審議通過了《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基本規則》(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基本規則》(2007年6月);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通則及其組成部分;深圳市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編制,于2013年9月頒布了全國第一個公示語譯用管理法規《深圳市公示語英文譯寫和使用管理辦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語翻譯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公示語譯用辦法不斷出臺。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數據采集

研究對象為公示語相關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因為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部分具有語言簡明、規范,結構嚴謹的特征外,還從內容上客觀地反映了調查研究的目的任務、主題范圍、理論方法、結果結論以及研究者突出強調的觀點等重要信息。

數據采集基本情況:登陸(2014年9月30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以“主題=公示語(模糊匹配)”為檢索式進行簡單檢索,返回自2002年以來檢索結果2278條。選中全部檢索結果,CNKI E-Learning文獻輸出,以excel形式導出。以輸出字段“題名”、“摘要”、“關鍵詞”為主要依據,人工辨別論文是否與“公示語”密切相關,對導出文件進行篩選(刪除不相關的82條),以實現對目標文獻的查準查全,共計余下相關論文2196條。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設“公示語”論文摘要微型專用語料庫。對采集到的公示語相關學術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進行語料庫建庫清潔、整理、標注。

采用語料庫NLPIR漢語分詞系統(ICTCLAS2013)對公示語相關論文摘要語料進行分詞處理。利用語料庫工具wordsmith對關鍵詞等進行量化統計;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公示語”相關論文的關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及關鍵詞詞云圖。

2 統計分析

2.1 論文關鍵詞統計

以上述“公示語”相關文獻微型語料庫中的論文“關鍵詞”為語料(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2196篇文獻的8736個(形符)關鍵詞),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關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將關鍵詞形符分類匯總,將形符轉換為類符,類符共計2750個,以及每一類符的出現頻次及百分數。

2.2 論文關鍵詞分析與分類匯總

將cnki“公示語”相關論文的關鍵詞詞頻表進行語義上分析和歸并匯總。將關鍵詞詞頻表中出現頻次大于等于10的關鍵詞歸并匯總,這些關鍵詞共計101個(類符),其在關鍵詞中出現的頻次占總頻次的54.10%。

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公示語”相關概念關鍵詞(括號內數值為該關鍵詞在詞頻表中的頻次,下同),如:公示語(1152)、公示語翻譯(208)、公示語英譯(47)、標識語(44)、旅游公示語(26)等。其次是“翻譯”相關概念關鍵詞,如:翻譯(405)、漢英翻譯(267)、公示語翻譯(208)、英譯(137)等。

公示語翻譯相關論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譯理論包括:目的論(138)、功能翻譯理論(87)、關聯理論(28)、順應論(22)、模因論(21)、翻譯目的論(18)、功能理論(13)、功能目的論(13)、翻譯理論(13)等。

翻譯原則、方法和策略等相關的關鍵詞包括:翻譯策略(154)、對策(90)、翻譯原則(67)、交際翻譯(60)、生態翻譯學(57)、策略(55)、功能對等(47)、翻譯方法(37)、原則(32)、跨文化交際(32)等。

與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的關鍵詞如:問題(80)、錯誤(56)、語用失誤(54)、規范(48)、規范化(40)、翻譯錯誤(32)、錯誤分析(30)、誤譯(25)、翻譯問題(20)、翻譯失誤(19)等。

此外,與文本類型相關的關鍵詞如:文本類型(42)、語言特點(18)等;與文化相關的關鍵詞如:文化差異(39)、跨文化交際等;與旅游相關的關鍵詞如:旅游景區(39)、旅游景點(34)等;其它常見高頻出現的還有:外宣翻譯(33)、對外宣傳(13)、國際化(12)、語境(12)、翻譯生態環境(10)等。

3 討論

以上統計分析表明,十年來公示語相關研究集中于公示語的英譯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示語翻譯的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本、語言風格特征相關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化內涵及跨文化交際;公示語在旅游、外宣等領域的翻譯應用現狀等。

結合相關論文及其摘要分析發現:翻譯理論、原則與公示語翻譯實踐聯系不緊密。通用公示語(各國家、地區共有的公共場所標識,如:出口(EXIT)、停車場(Parking)、禁止吸煙(No Smoking))的重復研究較多,各自為政,資源浪費。非通用公示語(具有明顯區域經濟、政治、歷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場所標識,如:頤和園(Summer Palace)、天壇(Temple of Heaven)、孔廟(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分析較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公示語糾錯、調查、統計占有較大比例,分析、建議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統計分析,建立公示語語料來開展通用公示語的縱深方向研究,適當減少公示語翻譯相關的實證調查統計。對各國家、地區共有的通用公示語翻譯研究應在翻譯理論指導下,通過大量實地采集目標語的公共場所標識,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語語料庫。通過語料庫工具統計分析,以目標語的使用頻率為重要參考,以功能對等為主要依據,分析研究,甄別選用恰當、得體、規范的公示語譯文。基于目標語國家公示語的語料庫大數據統計分析,忽略語言的歷時發展、區域變體,重視當代英語的高頻使用公示語,有利于公示語的規范、得體,從而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時,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語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這部分公示語翻譯應符合國際通用慣例,重視源語言的文化內涵,尊崇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推動源語言的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翻譯公示語時,譯者應該熟知公示語的語言特點和功能意義,了解漢英公示語的文化差異,并將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確的譯文(賀學耘,2006)。

基金項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規劃專項課題(批準號: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聯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規劃課題(批準號:NC2013B043)和川北醫學院2014年科研發展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戴宗顯等.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為例[J].中國翻譯,2005(6):38-42.

篇7

2.研究理論基礎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著作《翻譯教程》中根據其語言功能將文本分為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這三大類,他還提出語言的主要功能表現為表達型、描述或信息型呼喚指示型側重于表達功能的文本,主要是表達情感,不考慮讀者的反應(紐馬克,1988)。在翻譯時應該結合語境,注意作者的語氣及語言風格。側重于信息表達類的文本,主要強調其“真實性”,它基本上涉及全部知識領域,其模式十分標準化。主要的翻譯策略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商務文本的本質是由語言和非語言手段的共同組成的商務交際行為,是在商務交際活動中為達到特定的商務目的而構建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商務交際功能。商務期刊論文文本內容廣泛,涉及各行業各業,不同領域。其語言跨度較大,包含多種文體、多種行業知識。英文論文摘要是一種獨特的文本。其具有自明性、獨立性和完整性,能夠吸引讀者,概括原論文的重要內容。商務期刊論文摘要具有“信息”和“呼喚”功能。翻譯文本決定了翻譯方法。

3.商務期刊論文摘要中譯英實例分析

3.1交際翻譯策略

交際翻譯策略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通常采用交際翻譯的文體類型包括新聞報導、教科書、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學作品。

例1,營銷戰略是企業全部營銷工作的基石。市場營銷要制定企業的市場定位戰略,發掘市場潛在需求,確立消費者品牌歸屬感,明確市場細分目標。(米歇爾,2001)。

譯文: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 The marketing needs to formulate the strategy for marketing position, explore the potential need, and establish the consumers brand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ake sure the marketing subdivision(米歇爾,2001).

交際翻譯策略建議在不影響原文意義準確性的基礎上進行增減。這篇商務期刊論文摘要旨在突出市場營銷戰略的重要性及怎樣做好市場營銷,所以側重這一中心進行翻譯及適當地增減詞。例如,第一句“營銷戰略是企業全部營銷工作的基石”可直接翻譯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沒有翻譯“企業”讀者同樣可以體會到營銷策略的重要性。“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nterprise whole marketing work.”是很明顯的中式英語,enterprise出現在中間有語法錯誤。第二句是強調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市場營銷,關鍵是翻譯后面幾個要點,所以前面兩句建議譯為:“The marketing strate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marketing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market position, explore potential market dem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brand ownership for the customers and specify the market target.”

3.2語義翻譯策略

語義翻譯重視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商務期刊論文摘要設計到許多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專有名詞,所以在語義翻譯的指導下可以讓其英文翻譯更加忠實原文。

中文摘要:從本質上講,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調整兩大基本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基于林業的生態建設不僅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有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林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居于重要地位,發揮主要作用。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應從發展目標、戰略定位、范疇、經營方式、林權制度、生態價值實現方式等六個方面論述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林業發展模式(王奇,2008:12)。

譯文:A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coordinate the two relationships: the one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e other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 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former part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latter part shows how the forestry mode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ix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goal, strategy, role extension, management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ecological value, ect.(王奇,2008:12).

該英文摘要總體上不錯,能夠較為全面地展現中文摘要的意思。但是根據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原則,此英文摘要翻譯還可以完善。例如,英文摘要中“but the present mod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nly focuses on the latter”在中文摘要中沒有出現這方面的意思。第二句中“This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mode must be adjusted...”在中文中也沒有出現相應的文本。此處就違反語義翻譯“忠實原文”的規則。根據語義翻譯的原則,我們可以對于某些詞語添加注釋,充分理解中文摘要想要表達的意思。該英文論文摘要建議譯為:“A harmonious society li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y-based forestry development facilit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m, therefore, playing a vital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entails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model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goal, strategic orientation, extent operation model, forest tenure reform, and ecological value, ect. ”

3.3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相結合

篇8

前國際譯聯主席、索非亞大學教授安娜?利洛娃1985年在《普通翻譯理論概要》中為翻譯下了定義:“作為一種過程,翻譯是口頭或筆頭的活動,其目的是把一種語言的口頭或書寫的話語(作品)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出來,并且保持原文內容的穩定和質量以及準確性。”作為翻譯活動的結果,譯文是原文的類似物。理想的譯文是原文的理想類似物,它是在新的社會、文化和語言現實中造成的,并在這一現實中發揮作用,不應把這里所說的類似物看成是原文的絕對的、逐字的語言類似和死板的復制,而應理解為原文的整體、系統的類似,即結構功能的類似。也就是說:翻譯,形式上是把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內容上是把原文中表達的意義完全而精確地轉移到目標語言,并且使讀者從譯文中獲得和原文相同的信息。

譯者都會經意或不經意地基于某種理論進行翻譯。翻譯理論著重于為最廣泛的譯文種類提供翻譯方法和框架,為譯文提供有限的原則和提示,以及對譯文進行批判和提供解決問題的背景。也就是說翻譯理論的唯一目的是解決翻譯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二、中國現代翻譯理論的發展

二戰后,隨著語言學的發展,世界上出現了各種翻譯模式。西方翻譯理論和許多科目有了緊密的聯系,如對比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同時,中國翻譯理論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是與西方翻譯理論相結合,尤其是和漢英對比語言學翻譯理論的結合。

語言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進行翻譯以進行交流,同時,語言又較為相似,這使翻譯成為可能。所以有必要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進行對比研究。此領域獲得巨大成就的為尤金?奈達和彼得?紐馬克。

(一)尤金?奈達是著名翻譯理論家,他對語言學有廣泛的研究,語義學、人力學和交際工程學等。他翻譯了《圣經》,研究了很多語言,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小語種,1945年起,他撰寫了超過140篇翻譯理論論文和15本翻譯理論專著。

尤金?奈達最著名的翻譯理論是“動態對等”,他認為,語言是多功能的交際工具,翻譯就是交際,即傳遞信息。然而交際不是單方面的,沒有互動就沒有交流。因此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翻譯應該面向讀者和聽眾,他基于“效果對等”的基礎提出了“動態對等”這一理論,即譯文對讀者產生的效果應該和原文基本相同。

奈達理論對中國譯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其理論被引入,中國學者與西方理論有了密切接觸并產生了極大興趣。在此期間奈達的專著和論文被陸續翻譯出版,其本人也于廣州、上海、武漢和重慶進行數次講座,他的觀點被廣泛接受,他的名字也變得家喻戶曉。

奈達理論對中國翻譯界的影響的20年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4)在《翻譯通訊》(中國最權威的翻譯叢書之一后更名為〈中國翻譯〉)上有8篇文章介紹了奈達理論:譚載喜介紹了奈達的“詞匯偶合”(1982:1)和《翻譯科學探索》(1982:4),徐文保總結并翻譯了“對翻譯工作者的基本要求”(1982:6),包振南的“讀者反應理論”(1983:5)、勞隴的“翻譯的交際理論”(1983:10)、郭建中的“自然對等”(1983:11)、周玨良的“效果對等”(1984:9)以及高厚的“翻譯的四種途徑”。

第二階段(1985―1989)19篇文章引自奈達的觀點,主要還是聚集在“功能對等”、“等同讀者反應論”及翻譯的定義等。如:張復星譯奈達的“西方翻譯史話”。譚載喜提及奈達1947年《論圣經翻譯的原則和程序》被聯邦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威爾斯稱為現代譯學研究的起源;羅進德介紹了奈達“有關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若干觀點”,等等。

第三階段(1990―1994)有20篇文章引用了奈達的觀點,包括“翻譯的定義”、“對等翻譯原則”、“功能對等”、“漢英語言差別主要在于形合與意合”、“詩的格律不可譯”、“以段落為翻譯單位”、“語言共性遠遠超過其個性”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有文章批評將奈達“等值反應論”評價過高,“其實那只是條理想的翻譯的原則”,因為從讀者反應批判理論的角度看“對等反應”只是一種幻覺(王守仁,1992:3)。吳義誠認為西方語言學派以“等值”為中心的研究不但不能解釋問題,而且會歪曲翻譯最基本的問題,因此不應在翻譯研究中加以使用(1994:1)。

第四階段(1995―2000)共有45篇文章引用了奈達的觀點,其中翻譯的定義引用了7次,關于文化的分類引用了4次。引用的其他觀點有,“好的翻譯聽起來不像是翻譯過來的東西”、“高質量的翻譯永遠是一種藝術”等。而批評奈達理論的文章更多了,如:“批評奈達的譯文等效過于理想化”(楊忠、李清和,1995:5)、“‘動態對等’適用于以傳教為目的的圣經翻譯,卻未必適用于別的作品翻譯,甚至未必適用于以學術研究或文學欣賞為目的的圣經翻譯”(張南峰1995:4)……

從以上四個階段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1.奈達理論是最早被系統引進的翻譯理論,至今仍受中國翻譯界的歡迎。

2.奈達理論十分豐富,中國的翻譯家們只是聚集在幾個要點上,如翻譯的定義、原則(動態對等、功能對等),以及讀者反應論。其他方面如符號與意義、符號與翻譯之間的關系則未曾提及。因此,中國的翻譯家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奈達的理論。

3.第一階段主要是引入其理論,第二階段的引入更多,但是明顯出現了對“功能對等”和“讀者反映論”的批判。第三階段仍然使用奈達理論來解決問題,但對其翻譯理論出現了更激烈和深入的批判。我們引入其理論,取其精華,而不囫圇吞棗;批判繼承,而不全盤否定。這說明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已逐漸成熟。

(二)1982年Puksmon出版社出版了紐馬克的《翻譯方法研究》,其中包含了一些翻譯研究的文章,紐馬克認為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主要成就,正如尤金?奈達在序中所說:紐馬克的主要貢獻在于其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方面的詳盡討論。

翻譯界中一直存在直譯和意譯之爭,對此,紐馬克提出了新的理論:直譯傾向于原著語言,忠實于原文,是語義翻譯;意譯傾向譯文語言,具有表達性,是交際翻譯。前者意于根據原文意義進行翻譯,后者在于使譯文在讀者身上得到等同于原文的效果。

紐馬克的理論是基于兩位語言學家Büler和Jacobson的“三重功能”理論:表達功能、信息功能、效果功能。

每篇文章都包含這些功能,差別在于對其強調程度的不同。文學作品強調表達功能;新聞報道和科技文獻強調信息功能;廣告和宣言強調效果功能。因此,不論原文是什么類型,翻譯都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語言應傾向于原文還是譯文?

2.翻譯的焦點是作者還是讀者?

3.目的是勸說讀者還是提供信息?

這些問題將引導譯者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間最基本的差別在于前者強調信息的內容且語言較為復雜和精密,更注重于作者的思路而不是寫作目的,另外,由于注重細節,可能會出現原文并不存在的意義,導致過度翻譯。交際翻譯較為通順、簡潔、明了。然而,它會使用盛行的語言文字來代替原文中復雜的文字,從而導致翻譯不足。

紐馬克是又一位對中國翻譯界影響甚遠的著名翻譯家。在他之前“直譯”和“意譯”之爭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紐馬克詳細闡述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擴展了“直譯”和“意譯”的定義。自此,中國翻譯界開始嘗試從另一角度來看待“直、意”之爭。兩者并非完全相對立,而是翻譯的兩個方面,有些文章應當被直譯而有些文章只能用意譯,而大部分文章應當兩種翻譯方式都加以使用,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中國翻譯家們開始將兩者結合而不是將其對立。因此,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引領中國的翻譯理論進入了新的時代。

三、結論

中國的翻譯理論始于漢朝的佛經翻譯活動,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綜觀全局,中國的翻譯理論的發展具有很大特點。

1.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發展時間較長,但并不完善、系統。

2.中國的現代是翻譯理論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現代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各國可以相互交流學術成就。這使得中國翻譯界可以很大程度地引進和發展西方最前沿、權威的翻譯理論,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為奈達和紐馬克的觀點,但并不是全盤吸收,而是批判地繼承并加以吸收利用,從而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3.中國現代的翻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語言學為基礎的,這些西方先進的語言學成功的引進必將引領中國翻譯理論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4.中國的翻譯研究呈多元與多極狀態,研究的理論框架、方向、層次和內容都不統一,各種觀點與方法共存共生,這種包容性有利于翻譯理論的發展。只有博廣,才能精深,只有百花齊放,翻譯研究才能欣欣向榮。

5.中國的學術隊伍日趨成熟,我國的翻譯工作者既能繼承我國寶貴豐富的翻譯理論,也能用其所長,去其不足,形成自己的翻譯理論;既能借鑒西方的翻譯理論,又能根據外語和漢語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進行創新,發展適合漢外互譯的理論。理論底蘊日益深厚,研究目的日益明確。我們可望在翻譯研究領域迅速取得突破性發展,雖然我們路還很長,還要做大量艱巨的工作,但我們堅信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也一定能達到。

參考文獻:

[1]申雨平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金堤 & Eugene A.Nida.論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鐘述孔.英漢翻譯手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4]譚載喜 & Eugene A.Nida.論翻譯學的途徑.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1).

[5]金文俊.翻譯理論研究基本取向.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1).

[6]王宗炎.紐馬克論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翻譯通訊,1982,(1).

[7]羅新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翻譯通訊,1983,(7-8).

[8]郭建中.論西方的翻譯對等概念.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翻譯通訊,1986,(5).

[9]林小芹.紐馬克交際翻譯與語用翻譯.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翻譯,1987,(1).

篇9

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注重信息翻譯、內容準確以及表達自然,根據交際翻譯原則,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被動句和主動句互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本文以《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譯文的翻譯為例,分別闡述著幾種翻譯方法的應用。

短語方面:

(1)增添

The period began wi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role of tourism.

試譯:這一時期開始于對旅游業作用的兩種不同看法。

改譯:這一時期,人們對旅游業的作用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評論:添加主語“人們”, 句子更符合漢語習慣。

(2)改變詞性

Challenges have also come from open expressions of civil opin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relating, for example, to social inequalities, nepotism and corruption.

試譯:此外,挑戰還來自互聯網上有關于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民意公開的表達。

改譯: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就社會不公平,裙帶關系及腐敗等問題公開發表意見,這也是挑戰的一種來源。

評論:將動詞“come”翻譯成名詞“來源”;并將名詞“expression”翻譯成動詞“表達”,讀起來更加通順。

(3)語義融合

Indeed 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 people were actually able to take three one-week holidays, known as ‘Golden Weeks.

實際上,通過調休,人們可以享受三個七天的假期,又被稱為“黃金周”。

評論:將“by rearranging the surrounding weekends”翻譯成“調休”, 而非直譯為“重新安排相鄰的周末”,更簡潔。

(4)語義拆分

Domest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in which China underwent remarkable changes…

試譯:這是一個國內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

改譯:在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評論:將 “period” 單獨譯出,句子的語義更加清晰。

句子方面:

(1)調整結構

This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s the true rate because it excludes workers laid off after Enterprise Reform, since they still receive a basic portion of their salary.

試譯: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因為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他們還拿著基本工資。

改譯:由于企業改革后的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他們沒有被算進去,所以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

評論:原文包含三個意群:“這些數字明顯低于真實的失業率”,“沒有把企業改革后的下崗人數算進去”,“下崗工人還拿著基本工資”,將這三個意群的順序重新排列,新的句子結構更加通順。

(2)語態轉換

This is reflected in CNTA's policy document ‘Tourism as New Growth Pol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which suggested…

試譯:這反映在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中,文章指出:……

改譯:中國國家旅游局政策文件《旅游作為國家經濟的新增長點》反映了這一觀點,指出……

評論:將原來的被動句改為主動句,句子主語變得鮮明。

本篇論文通過分析文本功能翻譯理論,論證了交際翻譯是翻譯信息型文本的有效方法。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準確的內容及通順的表達是關鍵,因此可以采用增添、省略、詞性轉換、語義融合及拆分、調整句序、語態轉換等翻譯策略達到以上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剛.應用文體翻譯:理論與實踐.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馮慶華.翻譯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10

    Key words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尤金·奈達( Eugene A1Nida) 和彼得·紐馬克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兩位翻譯理論家 , 他們在翻譯理論方面有諸多共通之處, 同時又各具特色。

    一、對翻譯的認識

    對翻譯性質的認識, 理論界的討論由來已久。奈達和紐馬克都對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奈達對翻譯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傾向于把翻譯看作科學到把翻譯看作藝術的轉化過程。在奈達翻譯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交際理論階段, 他認為, 翻譯是科學, 是對翻譯過程的科學的描寫。同時他也承認, 對翻譯的描寫可在三個功能層次上進行: 科學、技巧和藝術。在奈達逐漸向第三個階段, 即社會符號學和社會語言學階段過渡的過程中, 他越來越傾向于把翻譯看作是藝術。他認為翻譯歸根到底是藝術, 翻譯家是天生的。同時, 他把原來提出的“翻譯是科學”改為“翻譯研究是科學”。到了上世紀90 年代, 奈達又提出, 翻譯基本上是一種技藝。他認為: 翻譯既是藝術, 也是科學, 也是技藝。

    紐馬克對翻譯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定的變化。最初, 他認為, 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也是技巧。后來他又認為翻譯部分是科學,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藝術, 部分是個人品位。他對翻譯性質的闡釋是基于對語言的二元劃分。他把語言分為標準語言和非標準語言。說翻譯是科學, 因為標準語言通常只有一種正確譯法, 有規律可循, 體現了翻譯是科學的一面。如科技術語。非標準語言往往有許多正確譯法, 怎么挑選合適的譯法要靠譯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體現了翻譯是藝術和品位的性質。但譯文也必須得到科學的檢驗, 以避免明顯的內容和用詞錯誤, 同時要行文自然, 符合語言環境要求。紐馬克雖然認為翻譯是科學, 但他不承認翻譯作為一門科學的存在。因為他認為目前的翻譯理論缺乏統一全面的體系, 根本不存在翻譯的科學, 現在沒有, 將來也不會有。

    二、理論核心

    奈達和紐馬克都是在各自翻譯實踐的基礎上, 為了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理論。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翻譯理論也就各成一派。但畢竟每種實踐都要有一定的規律存在, 因此兩位的理論又有著不可忽視的相似。

    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他對翻譯所下的定義: 所謂翻譯, 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 首先是意義, 其次是文體。這一定義明確指出翻譯的本質和任務是用譯語再現源語信息, 翻譯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同時這一定義也提出了翻譯的四個標準:

    <!--[if !supportLists]-->1           <!--[endif]-->(1) 傳達信息;

    <!--[if !supportLists]-->2           <!--[endif]-->(2) 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

    <!--[if !supportLists]-->3           <!--[endif]-->(3) 語言順暢自然, 完全符合譯語規范和慣例;

    <!--[if !supportLists]-->4           <!--[endif]-->(4) 讀者反應類似。

    要達到這四個標準, 內容和形式之間就會發生矛盾。奈達認為信息對等優于形式對應。他主張從譯文接受者角度, 而不是從譯文形式角度來看待翻譯, 要實現動態對等。動態對等就是譯文的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所以判斷譯文質量的標準最終基于三個方面: 能使接受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 易于理解; 形式適當, 吸引接受者。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 動態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上下文意義。因此語義翻譯較為客觀, 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 重在重現原作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意圖, 講究準確性, 傾向于超額翻譯, 重內容而輕效果。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從定義可以看出這與奈達的動態對等如出一轍。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相比, 較主觀, 講究通順簡樸, 合乎習慣, 傾向于欠額翻譯, 重視效果。紐馬克強調應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 翻譯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種方法, 二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 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 動態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對于對源語信息一無所知的讀者, 面對晦澀難懂的翻譯腔, 就如同看天書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譯的任務, 即再現并傳遞信息,奈達的翻譯理論是其在翻譯《圣經》過程中總結而來, , 那么要有效地檢驗譯文質量, 就必須看原文與譯文接受者的反應是否一致。因此奈達的翻譯理論對其翻譯實踐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一理論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著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

    奈達和紐馬克相比較, 奈達的翻譯理論過于集中在解決譯文的可懂性和交際性問題上, 從而限制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在翻譯《圣經》以及類似的以信息或呼喚功能為主的原作時, 強調譯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學翻譯, 則勢必導致語言的簡單化, 形式上的非文學化, 失去文學應有的魅力。而紐馬克在闡述具體使用哪種翻譯方法時指出, 要視不同的文本類型來定。他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本中, 如文學作品、私人信件等, 其核心是表情達意, 語言形式和內容同等重要, 應主要采用語義翻譯; 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 如教科書、學術論文等, 其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實世界, 應采用交際法; 以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 如通知、廣告等, 其核心是號召讀者去行動, 去思考, 應采用交際法。因此不難看出,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適用范圍更廣。

    三、不斷發展的理論

篇11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面臨科技全球化的挑戰。在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翻譯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顯而易見,科技英語英譯漢在科技發展中至關重要。(伍鋒,何慶機,2008:19)從科技英語實用性和文體特點出發。本文選取某教學法英語學術原著的片斷作為翻譯對象,將從紐馬克翻譯理論出發從兩方面進行分析:1)所屬的文本類型;2)使用到的翻譯策略。在此基礎上,以被動語態和定語從旬為倒,詳細闡述這兩種句型的翻譯方法。

二、本論

(一)紐馬克翻譯理論

彼得?紐馬克(Peter Newark)是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和翻譯教育家。紐馬克(2004)根據語言學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關于語言功能的論述,將語言功能分為6種,一個文本可能具備一種功能,也可能同時具備幾種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種功能為主。以此為依據可將文本分為相應的6種類型。本文著重闡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用語言描繪、敘述或說明有關事物的情況。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關科學技術、商業、工業和經濟的文本,如教材、新聞報導、論文、備忘錄、會議記錄等。

紐馬克在翻譯界長期圍繞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語義翻譯法和交際翻譯法。在“語義翻譯法”中,譯者應在譯語的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作的上下文意義。在“交際翻譯法”中,譯作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作,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意義,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許鈞,2004:176)。語義翻譯法集避字翻譯、直譯和忠實翻譯的優勢;交際翻譯集歸化、意譯和地道翻譯的優勢。紐馬克認為用語叉翻譯還是交際翻譯,得視原文文本類型、語義單住的重要性和翻譯的目的而定。絕大多數信息性、祈使性、人際性、部分審美性廈原語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適宜用交際翻譯,如許多非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達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審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與內容一樣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宗教都需要采用語義翻譯,如自傳、私人信件、抒發個人情感的文學作品應用語義翻譯。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術論著主要是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因此。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法適合英語學術論著的翻譯。下面具體闡述交際翻譯法在學術論著翻譯中的實際應用。

篇12

較之其他翻譯文本,科技文本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譯文要求兼顧精準性和規范性,這就對翻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情況中,作為中西方科技活動交流的主要媒介,科技論文由于其較強的專業性,使得英譯工作發展緩慢,無論是科技工作者還是專業翻譯者,都很難保證譯文質量,致使科技文英譯水平良莠不齊,這與中國的科技迅猛發展之勢形成落差,提高中文科技文獻英譯水平是適應中國科技“走出去”形勢的當務之急。

具體而言, 科技文英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英譯工作多著眼于單句詞語、語句或語段層面上的翻譯,如何將科技文英譯兼顧句法(包括語句內部的詞匯和語法)和篇章層面應作為研究重點。文本類型理論及翻譯目的論為探索科技文英譯技巧和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2.功能翻譯理論

功能翻譯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德國學派整合了費米爾的目的論、賴斯的功能翻譯批評理論、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及諾德的“功能加忠誠原則”。

其中,目的論現已成為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該理論將翻譯闡述為承載著本身的目的,并通過沖破文化障礙促進文化間交流的行為。選擇翻譯方法或策略的標準在于翻譯本身的預期目標。目的論是建立在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基礎上的[1]。

賴斯將語言學的文本功能理論遷移到翻譯行為的研究中,提出了功能翻譯批評理論。該理論建立在布勒的語言功能三分法基礎上,將文本分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和視聽媒體型四種類型[2]。

翻譯行為理論是目的論的深化與發展。從翻譯過程出發,曼塔利將翻譯闡釋為一種“跨文化合作”的行為,認為其是有自身目的并注重結果的活動,翻譯過程則是文化轉化關聯的交流過程;從翻譯參與者行為及作用角度出發,曼塔利認為翻譯并不是單純的文字本身的翻譯,而是通過翻譯打破語言障礙,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3]。

諾德的“功能加忠誠原則”是對功能翻譯批評理論的補充,不僅強調翻譯本身的功能,還重視翻譯對原著及讀者的忠誠。在此,“功能”指譯文可以在目標語國家的文化體系中起到學術交流作用;“忠誠”指翻譯既要忠實原著又要兼顧讀者的語言習慣。這一理論給出了翻譯過程中經常碰到的一些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如哪些語句屬于可以保留,而哪些屬于必須保留并進行相應的改寫。

綜上,功能翻譯理論內部主流理論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系統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3.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科技文的翻譯

功能翻譯理論的某些特征能夠迎合科技文在句法翻譯(包括詞匯&語法)和整體篇章翻譯方面的特點。

3.1詞匯翻譯

3.1.1動詞名詞化

與漢語動詞使用的靈活性不同,英語中動詞的形態改變有嚴格限制,動詞名詞化的方式在不影響原文意義的同時,有利于句子結構的精簡。在忠實性原則指導下,科技文英譯傾向使用名詞化動詞,以順應目標語的表達習慣與文本特點。舉例如下:

原文:……打造醫療旅游資源的品牌價值,開拓醫療旅游市場的規模,提升醫療旅游服務與產品的質量……

譯文:…the building of brand valu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expansion of medical tourism marke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ourism services and products…(動詞的處理在此加粗標注)

分析:原文中使用了多個并列動詞,使得句子更加簡短有力。翻譯時應將這些動詞名詞化(“打造”翻譯為“the building of”;“開拓”翻譯為“the expansion of”等),以保證句子結構與層次的清晰性,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3.1.2渲染詞的省譯

為增強語氣,中文科技文通常帶有很多中國特色的渲染詞匯,是中國人獨特思維方式的體現;然而,科技英語更關注文章的周密嚴謹,用簡練的表達突出文章的重點信息。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渲染詞省譯。舉例如下:

原文:……對我國醫療旅游資源的空間布局、特征、類型等更加深入地討論……有利于醫療旅游資源的合理使用,大力提高我國醫療旅游資源的市場競爭力,有針對性地創新更多的醫療旅游產品……

譯文:… the discuss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yp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China’s unique medical resources are favorable to the use of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edic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more medical tourism products…(省譯部分加粗標注)

分析:原文中使用了很多渲染詞,例如“更加”、“深入地”、“合理”、“大力”、“有針對性地”等,都采取了省譯策略,使譯文更加簡潔易懂。

3.1.3術語的處理

科技論文專業性強,術語使用密度高,翻譯應當關注術語表達的準確性。舉例如下:

原文:該文主要運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包含網絡分析法、實地調研法、SWOT分析法等。

譯文: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the main method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field research method and 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analysis method.

分析:對于專業人士而言,原文中的SW OT分析法不難理解,但是考慮到非專業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在括號中將各字母的含義表示出來。

3.2語法翻譯與篇章翻譯

語法翻譯通常融于篇章翻譯中,在此將二者結合闡述。較之其他文體,科技文英譯應注意的語法點主要在于主動變被動的處理。根據相關統計,在科技文教科書中,大約有將近一半的動詞使用了被動語態,而漢語中更習慣主動語態的使用。因此,為了使得譯文讀者更容易理解,在翻譯過程中要對語態作適當的轉換。舉例如下:

原文:……制訂合理的醫療旅游方案,深入挖掘我國醫療旅游的獨特優勢,并進行醫療旅游產品的設計與創新。

譯文:… a reasonable medical tourism scheme is developed,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medical tourism are exploited, and medical tourism product is designed and created.

分析:由于原文較長,而且結構相對復雜,因此在翻譯時首先進行了斷句。在翻譯后半部分時,將漢語中的主動語態轉換成被動語態,將漢語主動語態“制訂”翻譯成英語被動語態的“is developed”,將漢語主動語態的“挖掘”翻譯成英語被動語態的“are exploited”,將漢語主動語態的“設計與創新”翻譯成英語被動語態的“is designed and created”。這種不具備感彩的翻譯方式,不但能夠客觀地將原文的語態特點表示出來,還能夠讓科技文的信息功能更加明顯。

4.結語

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翻譯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變,更是一種具備較強目的性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應當使用合理的處理策略,將譯文的信息功能充分體現出來,實現交際目標。科技文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以內容表達為目標的信息文本,為了將科技文的功能體現出來,需要運用交際翻譯的合理處理策略,在保持原文信息不變的前提下,按照實際語體的習慣與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轉換與刪減,從而使得科技文翻譯質量更高。

參考文獻:

篇13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