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

篇1

本文將討論四種不同的租金分配情況下投標企業的均衡策略問題。根據前文,企業2和企業3研發能力相當,企業1與企業2、企業3相比具有較高的研發能力,假定企業2和企業3存在對稱均衡解,三個企業之間信息完全,即能夠獲得其他企業研發能力的信息。

2.1情形1: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單獎勵競賽此種情形下,提供最高技術優勢的企業獲得租金的可能性為1。

2.2情形2: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多獎勵競賽同樣在完全偏袒競爭條件下,政府部門還可以將同等額度的租金一分為二,使提供最高技術優勢產品的企業獲得較多的租金,剩下的兩個企業中提供較高技術優勢產品的企業獲得較少的獎勵。政府設立兩份租金的條件下,投標企業提品的技術優勢如圖1所示(令v=20)。α值越大意味著企業1的研發能力比企業2和企業3越高。保持λ值不變,α增加時意味著企業2和企業3獲得最大份額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業2和企業3愿意提品技術優勢會較低。當α=1時,三個企業研發能力相當,為了贏得最高租金所提品的技術優勢也相同;當α較高時,λ值越小意味著第二租金價值越大,因此企業2和企業3均會增加努力程度以提高獲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迫使企業1提供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以保證自己可以獲得最高租金。

2.3情形3:不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單獎勵競賽政府部門采用不完全偏袒競爭方式激勵參與企業,在設立一份租金的情況下,各個企業獲得租金的可能性為。

2.4情形4:不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多獎勵競賽同樣是采用不完全偏袒競賽形式,若政府部門決定將同等額度的租金一分為二,把λ(0.5<λ<1)份額的租金作為最高額度獎勵,1-λ份額的租金作為第二高額度獎勵。應用不完全偏袒競爭條件下多獎勵競賽方式時,企業提品技術優勢如圖2所示(令v=20)。保持λ值不變,α增加時意味著企業2和企業3獲得最大份額租金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企業2和企業3愿意提品技術優勢會較低。當α較低時,企業1為了提高獲得最大租金的可能性,必然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當α較高時,隨著λ減少,第二租金價值增加,企業1必然會提供更具有技術優勢的產品以提高自己獲得第二租金的可能性,企業2和企業3為了同企業1競爭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3政府技術獲取效果

假定政府采用買方決定的逆向拍賣方式獲取所需技術。買方決定的逆向拍賣指的是采購者會參考以往的合作關系以及投標企業的專業經驗等因素,不對最低競標價格的企業做任何承諾,而是根據產品的技術特點、企業信譽等因素制定一系列的評分規則,分別對各個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進行測評,根據評分結果自主決定采購合同歸屬[14]。Engelbre-cht-Wiggans等通過實驗證明了當投標者數量較多時買方決定的逆向拍賣能為采購者帶來較大的期望剩余,因此,本文也借助買方決定的逆向拍賣來描述政府采購過程。根據前面的假設,企業1研發能力較高,企業2和企業3研發能力相當且研發能力較低,政府采用買方決定的逆向拍賣方式采購所需的技術,比較圖3~圖6,得到如下結論。結論1:如果政府決定采用多獎勵競賽,當企業1的研發能力遠大于其他企業(α較大時),同時最大租金價值所占比重較大時(λ較高時),不完全偏袒競爭方式可以使政府獲得較高效用;當企業1研發能力與企業2和企業3相比占優的程度較低(α較小時),同時第二租金價值所占比重增大時(λ較低時),完全偏袒競爭方式可以使政府在技術采購階段獲得較高的效用(見圖3)。結論2:如果政府決定采用單獎勵競賽,當企業1的研發能力遠大于企業2和企業3時(α較大時),不完全偏袒競爭可以為政府帶來較高的效用;當企業1的研發能力超過企業2和企業3的程度不高時(α較小時),完全偏袒競爭可以為政府帶來較高的效用(見圖4)。結論3:若政府已經決定采用完全偏袒競爭,與單獎勵競賽相比,第二租金的引入將會使政府在最終技術采購階段獲得較高期望效用。同時,隨著λ值的減少,第二租金給采購者帶來的效用會逐漸增加(見圖5)。結論4:若政府決定采用不完全偏袒競爭方式,只設立單個租金方式將會使政府部門在技術采購階段獲得較高期望效用。同時,隨著λ值的減少,第二租金的引入給采購者帶來的效用會逐漸減少(圖6所示)。結論5:在技術采購階段,政府獲取的期望效用隨著企業1與企業2和企業3研發能力差異程度的增加而減少。當企業1的研發能力超過企業2和企業3的程度不高時(α較小時),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多獎勵競賽能為政府帶來最高的福利剩余;當企業1的研發能力遠大于企業2和企業3時(α較大時),不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單獎勵競賽能使政府獲得最大福利剩余。

4研究啟示

(1)與企業技術創新不同,公共產品技術創新的研發階段,影響企業研發努力的關鍵因素是政府部門制定的科技投入政策。首先,政府部門可以選擇參與企業的數量,即使市場上存在多家具備一定研發實力的企業,政府也可以僅僅選擇兩到三家企業,把有限的科技投入提供給研發能力較高的兩三家企業,鼓勵其參與公共產品技術創新,帶動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政府部門可以決定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在提供較大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企業也會更愿意投入技術研發,提供技術優勢更高的產品。(2)政府選擇采購方式的過程中,除了以上討論的競賽方式之外,政府部門還可以選擇招標拍賣方式、競價談判方式或者是直接委托企業研發的方式獲取所需技術。此時,政府制定采購政策要考慮到參與企業數量、研發實力、企業間可能發生的技術溢出效果,以及可能發生的技術研發風險等因素的影響。政府部門通過技術采購,鼓勵企業積極研發,參與公共產品的技術創新,一般來講,在不同的行業要使用不同的采購政策。如本文所述,如果行業中存在三個能力有差別的企業,當高能力企業的研發實力稍微高于另外兩個企業時,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多獎勵競賽能為政府帶來較高的福利剩余;當高能力企業的研發實力遠遠超過另外兩個企業時,不完全偏袒條件下的單獎勵競賽能使政府獲得較高福利剩余。(3)公共產品技術創新的研發主體是公共科研機構以及各類型的企業。政府鼓勵企業參與公共產品的技術創新,在研發過程中與公共科研機構進行競爭,有利于提升企業技術研發的積極性。政府還可以鼓勵企業與公共科研機構進行合作,企業可以在研發過程中從公共科研機構吸收利用新技術,這對推動新技術擴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政府在財政資金安排下進行公共產品技術創新活動,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市場,可以明顯降低企業創新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使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又提升了自身的研發實力。

篇2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篇3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001-03

0 引言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廣東省的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實施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行動計劃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扶持計劃,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相關政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技術進步和創新將是企業在商場成敗的關鍵所在。廣東省內中小企業也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但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風險。

1 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

任何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考慮的的風險因素有:①技術風險:主要包括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等;②市場風險: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從投放市場到衰退的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于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必須準確把握時機,掌握這種規律性,及時地開發出顧客所需要的新產品,才能不斷地贏得競爭優勢。新產品投放市場,主要依靠獨特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和完善的服務來取得競爭力。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確定的,同時又是不斷變化著的。這就需要企業把握消費者需求狀態,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動進行相應的技術創新。

對于中小企業管理風險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處在發展壯大期的中小企業,其管理者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組織成員的認同度及組織協調能力,也是直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因素之一。廣東省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而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動率大,技術能力低,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之一。

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還將受到環境風險因素及財務風險的制約:今年來國家和廣東省頒布一系列法律及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但國際經濟趨勢慢慢復蘇。競爭對手的行對都將影響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廣東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與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雖然有較大增長,但占GDP總量只有2%-2.5%左右。雖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科技創新,而企業接收到的政府科技經費撥款只有30%左右,在企業總的科技活動經費中只占3.28%左右。雖然廣東省經濟在全國遙遙領先,但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不到。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①金融機構受一些政策與規定的約束,很難形成突破;②貸款給中小企業風險較大;③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很多價值是無形的,有型的,可以用作抵押擔保的很少。

2 用AHP法確定各風險因素權重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 AHP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的權重。

2.1 構造遞階層次模型 據此將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歸類,構造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如表1。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判。采用專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標度方法,確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和模糊關系矩陣。經有關專家對指標的評定,構造各層次指標的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其中每一標度對應的含義如表1所示。

將所有的風險因素分為5個子集:

U={U1(技術風險),U2(市場風險),U3(管理風險),U4(環境風險),U5(財務風險)}

其中:U1(技術風險)={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U2(市場風險)={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產品市場競爭力,消費者需求變動};U3(管理風險)={管理者素質,技術人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U4(環境風險)={法律政策,經濟波動,競爭對手};U5(財務風險)={技術創新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2.2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專家評判構造判斷矩陣A。

A1= 1 5 31/5 1 1/31/3 3 1 (C1,C2,C3相比)

A2=1 1/3 1/53 1 1/35 3 1 (C4,C5,C6相比)

A3=1 1/4 14 1 41 1/4 1 (C7,C8,C9相比)

A4=1 1/4 1/34 1 23 1/2 1 (C10,C11,C12相比)

A5=1 1/51/3 1(C13,C14相比)

2.3 得出權重:

W=(0.0951,0.3590,0.0432,0.3978,0.1049),

W1=(0.63,0.11,0.26),W2=(0.11,0.26,0.63),

W3=(0.167,0.666,0.167),W4=(0.125,0.569,0.306)

W5=(0.75,0.25)

通過一致性檢驗。

由此計算結果我們知道目前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是:市場風險及環境風險。

3 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進行風險的綜合評價

模糊集合理論(fuzzy sets)的概念于1965 年由美國自動控制專家查德(L.A. Zadeh)教授提出,用以表達事物的不確定性。這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本論文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將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很大(0.9),較大(0.7),一般(0.5),較小(0.3),很小(0.1)。即評價集V=(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小),評價集的標準隸屬度V=(0.9,0.7,0.5,0.3,0.1)。

3.1 確定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和模糊矩陣:

R1=0.2 0.5 0.1 0.2 00 0.15 0.35 0.4 0.10 0.33 0.17 0.2 0.3

R2= 0 0.11 0.49 0.2 0.20.1 0.53 0.27 0.1 00.46 0.14 0 0.2 0.2

R3=0.1 0.03 0.47 0.3 0.20.66 0.24 0 0 0.10.15 0.37 0.25 0.23 0

R4=0.36 0.11 0.39 0.14 00.6 0.22 0.18 0 00.03 0.27 0.5 0.1 0.1

R5=0.65 0.15 0.2 0 00.2 0.35 0.25 0.2 0

3.2 一級模糊評價:

利用公式Bi=Ai*Ri分別對五個風險因素進行評價,得到模糊矩陣

R=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 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3.3 二級模糊評價:

評價矩陣B=A.R=(0.0951,0.359,0.0432,0.3978,

0.1049)*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0.35989,0.244,0.207,0.111,0.078)

=(■,■,■,■,■)

4 結論

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技術風險是最大的。

計算綜合隸屬度:P=B*VT=(0.360,0.244,0.207,0.111,

0.078)*(0.9,0.7,0.5,0.3,0.1)=0.639,由此結果知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較大。

參考文獻:

[1]葛新權,李靜文,彭娟娟.技術創新與管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77-281.

[2]范道津,陳偉珂,風險管理理論與工具[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89-106.

[3]程工.企業技術創新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24-66.

[4]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M].2000:20-34.

[5]王同律,王季云.企業技術創新管理[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141-158.

[6]華錦陽.技術創新管理理論與案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10,53-61.

[7]邵輝,趙慶賢,林娜.風險管理原理與方法[M].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115-121.

[8]胡正東.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D].湖南大學,2003.

[9]周麗娜.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3.

[10]彭文清.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篇4

國際高新技術跨國公司搶占世界市場的手段從最初的輸出商品(出口)到輸出資本(成立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再到今天主要以輸出品牌為主。他們的成功因素,不僅來源于其技術能力的持續創新,還在于其對營銷能力的重視和對營銷戰略與策略的成熟運作。微軟公司每年對公司品牌形象的投入都超過上億美元。英特爾公司從過去單純靠技術創新來贏得市場轉向與品牌一起同時開拓市場,“一顆奔騰的心”(Intel Inside)已經成為高科技企業品牌戰略的典范。曾經自認無需重視營銷的波音公司自從面臨空客的競爭后,也開始打造品牌,樹立企業的形象。

中國的聯想、海爾、華為、中興等國際型的高新技術企業也都意識到營銷戰略與策略的重要性,也開始重視營銷能力的培養。近些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然而仍然存在不少顯著的問題:產業增加值高速增長,但增加值率比較低;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但距離產業高級化的目標尚遠;產業競爭力有所提高,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高新技術產品成果豐碩,但成果商品化率和產業化率偏低。因此,營銷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日益成為提高我們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然而,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的概念和內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在諸多研究中,Day(1992)清晰地闡述了營銷能力的概念,為營銷能力的研究做出基礎性貢獻。Knight(2000)等學者也從各角度定義了營銷能力的內涵。在中國,營銷能力弱是創新失敗的最普遍原因。因此企業要重視營銷能力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

一、營銷能力的內涵

迄今為止,理論界對營銷能力概念內涵的認識并未取得一致。M?ller 和Anttila(1987)認為,營銷能力是一種多面體,是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營銷相關的人力資產、市場資產和組織資產的復合體[1]。Carson 和Gilmore(1993)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在營銷活動中所形成的滿足顧客需求的技能[2]。Day(1994)的研究為營銷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識累積的復合體,它通過組織過程使企業得以協調其各項活動和有效利用其資產,并認為與營銷職能相關的市場感知能力、顧客聯結能力和渠道結合能力是市場驅動型組織的獨特能力[3]。Srivastava、Shervani 和Fahey (1999)認為,營銷能力就是在市場的變化中形成新觀點,并通過重新設計和開發組織過程來創造新的顧客價值的能力[4] 。Knight 和Dalgic(2000)則認為營銷能力是企業利用所擁有的市場知識和營銷手段在外部市場成功定位的能力[5]。以Day 的研究為基礎,學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營銷能力是企業將集體的知識、技能和資源運用于滿足相關市場需求,并通過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來滿足競爭需要的整合過程。同時,在近年來關于營銷能力與動態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動態營銷能力(dynamic marketing 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 和Bush,2005)。Bruni 和Verona(2009)指出,動態營銷能力是企業通過創造、利用和整合市場知識及營銷資源,而適應市場和技術變化的能力[6]。Fang 和Zou(2009)則將這種能力稱為營銷動態能力(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并認為營銷動態能力是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而創造和傳遞顧客價值的跨職能組織過程[7]。

二、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場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從基于能力的視角來看,市場導向指公司對顧客要求的感應能力(Day,1994)[8] 。如今市場導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公司層面的資源,它能夠使組織感受市場的需求和開發能連接組織和外部環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 &Narver,1999;Song et.al.,2007)[9~10]。研究表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具有審視現狀的能力、參與將來的能力和過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這種觀點,并且認為市場導向的價值取決于營銷活動的直接影響和取決于它對其他管理職能無孔不入的影響[11]。

市場導向作為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響了營銷能力的發展。因此,市場導向被看成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前因變量。根據Narver 和Slater(1990)的定義,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1)顧客導向(2)競爭導向和(3)內部功能協調。市場導向的構成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與顧客相關的活動,它反映了組織的信念和文化。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市場導向推動了營銷能力的發展[12]。

由于營銷能力是使得企業的競爭優勢得以建立和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意義深遠。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知識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企業營銷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影響。Grant(1996)認為,組織能力是通過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13]。同樣的,營銷能力也是在企業營銷人員重復運用其知識和技能解決營銷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場學習和市場知識管理能力對營銷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市場導向有助于推動營銷能力的發展。

(二)技術導向影響營銷能力

技術導向代表了一個公司識別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Gatgnon 和Xuereb,1997;Zhou,Yim和 Tse 2005)[14]。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組織里應用新技術(Gatignon & Xuereb,1997)[15]。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都鼓勵接受新的觀點,但他們主要的區別在于何處和如何產生創意。市場導向代表了顧客拉動的經營思想,而技術導向可以看做是樂于應用新技術的技術推動型的經營思想(Gatignon 和 Xuereb,1997)。

企業對新技術的應用是IT企業營銷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與對顧客的緊密聯系是分不開的,新技術的采用對IT企業的營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導向和基于技術的創新存在正向關系(Zhou et 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 和Rangaswamy (2002)的研究表明技術機會主義,即公司對新技術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與技術的采用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高層管理層對新技術支持和技術機會主義的正相關性[16]。而高層管理團隊是IT公司營銷能力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技術導向能正向影響IT企業的營銷能力。

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營銷能力對營銷創新的影響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ker 認為所謂的營銷創新,是指“營銷人員把社會需要轉化成有利于企業的各種機會”。實際上是指企業在營銷管理的過程中,對營銷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的營銷觀念、營銷技術和營銷組織的導入和應用,使得企業在營銷理念、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方式和手段上不斷變革。企業能力和資源持續重組和整合創造了新的能力。這與營銷文獻中的創新的概念,即組織對新過程,新產品或是新觀念的開發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17~18]。創新性是一種公司層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從事創造的傾向(Han,Kim & Srivastava,1998)[19]。創新是經常性的市場導向學習的結果(Kirca,Jayachandran,& Hearden,2005)[20]。

理論界對企業能力的早期研究絕大多數是基于企業整體視角的,關注資源、信息流動,關注過程(Process)、位勢(Position)和路徑(Path),很少有學者將營銷戰略引入企業能力研究的范疇中。直到1993年,Meyer & Utterback才在其論文中提到,企業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將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的能力[21]。Day(1994)隨后也進一步研究了營銷能力及其對產品商業化成功的貢獻[22]。Vorhies(1998)通過對美國企業的調查發現,營銷能力強的企業效率也較高,但是Vorhies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營銷能力的定義及其貢獻。熊偉(2005)認為,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在掌握經營信息的基礎上,與企業內部相關部門協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有效地向目標市場提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23]。

此后更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更為細致地研究“各種營銷能力為企業獲得成功分別做了什么貢獻”。Tiger Li 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場認知能力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二者關系的研究模型,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市場因素和對市場認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響了企業的市場認知能力及其研發實力,繼而影響了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這兩位學者在美國的軟件行業抽取了1 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證實了他們的研究假設。Erik Jan Hultink等4人于1998年進行了“新產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們認為,新產品上市的戰略方面的決策(產品、定價、促銷、分銷決策),并且與戰術決策一起決定了新產品的市場績效。因此,是營銷能力推動了營銷創新的發展。

(二)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國外,在界定營銷能力概念時關注到營銷能力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問題。Amabile 等(1996)指出了營銷能力在整合企業資源與推動創新領域工作方面的作用[24] 。Song 等(1996)認為,在產品研發階段,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是需要被評估并且整合到新產品創意過程中,營銷能力對于辨識正確的創新方向和價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術創新。

不少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營銷能力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吳貴生(2000)、銀路(2004)等,就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雖然他們的角度和觀點不盡相同,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營銷能力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范疇。X.Michael Song 和Mark E.Parry在1997年《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日美比較研究》的論文,通過對日本和美國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的營銷能力、技術能力和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集成度決定了企業新產品研發過程的效率,繼而決定了新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和競爭優勢。因此,營銷能力推動了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

圖1 營銷能力研究框架

四、結論與展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滲透國際市場的程度越來越多,營銷能力的作用也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高新技術企業要重視營銷能力的發展,把營銷能力看成是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其次,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兩個重要因素:市場導向和技術導向。致力于技術創新型的企業通常忽視了市場導向的作用機制,導致新產品未能很好地被市場所接受。再者,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影響了營銷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營銷能力的作用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意義重大。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在于通過實證研究驗證高新技術企業營銷能力的形成和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1] M?ller K.,Anttila M.Marketing capability-A key success factor in small business?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87,3(2):

185- 203.

[2] Carson D.,Gilmore A.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effective marketing training provision for SME executives[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1993,11(6):5-7.

[3] Day 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 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Oct .):37-52.

[4] Srivastava R.K.,Shervani T .A.,Fahey L.Marketing,business processes,and shareholder value:An organizationally embedded view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the discipline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Special Issue):168-179.

[5] Knight G.A.,Dalgic T.Market orientation,marketing compet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ny performanc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2000.

[6] Knight G.A.,Dalgic T.Market orientation,marketing compet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ny performanc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2000.

[7] Fang,Eric(Er),Zou Shaoming.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5):742-761.

[8] Day G.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4):37-52.

[9] Sanchez R..,Mahoney J.T.Modularity,flexibilit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3-76.

[10] Song M.C.,Di Benedetto A.,Mason R.W.Capabilitie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typ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18-34.

[11] Hooley G.J.,Greenley G.,Cadogan J.,Fahy J.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marketing resour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

58(1):18-27.

[12] Narver J.C.,Slater S.F.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0-35.

[13] Grant R.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6,7(4):375-387.

[14] Zhou K.Z.,Yim C.K.,Tse D.T.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on technology 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2),42-60.

[15] Gatignon H.,Xuereb J.M.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

34(1),77-90.

[16] Srinivasan R.,Lilien G.L.,Rangaswamy A.Technological opportunism and radical technology adoption:An application to e-busi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3),47-60.

[17] Hult G.T.M.,Hurley R.F.,& Knight,G.A.Innovativeness: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3(5),429-438.

[18] Hurley R.F.,Hult G.T.M.Innovation,market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42-54.

[19] Han J.K.,Kim N.,Srivastava 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62(4),30-45.

[20] Kirca A.H.,Jayachandran S.,Bearden W.O.Market orientation: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2),24-41.

[21] Meyer M.H.,Utterback J.M.The Product Family and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4(3):29-47.

篇5

Key words:Jiangsu; Time-honored brand corpor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面對全國中華老字號企業的70%慘淡經營現狀,江蘇除蘇州外,其他各地區的老字號企業經營也有類似的命運:老字號經營狀況好的、較好的、勉強維持的比例是1:2:7,各級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以及學術界都曾探索過或正在探索老字號復興之路,一致認為創新是老字號復興的關鍵。本文主要從江蘇老字號企業技術方面的總體情況入手,來分析江蘇老字號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策略。

一、 江蘇老字號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現狀

對30家經營得較好的江蘇老字號企業進行調研,發現有70%的江蘇老字號企業周期性地進行產品或服務創新,28%的江蘇老字號企業偶爾進行創新,僅有2%的江蘇老字號企業幾乎沒有產品或服務創新。經營狀況良好的江蘇老字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特點:(1)不斷有新產品開發問世;(2)不斷引進先進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經營規模。

江蘇老字號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老字號企業缺乏商標、專利、技術秘密保護意識,無形資產管理有待規范。江蘇老字號被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歷史原因,老字號同名現象嚴重,商號、商標等知識產權糾紛也時有發生;(2)一些缺乏誠信的企業擅自使用與老字號相似或相近的字號來為自己企業冠名;(3)“移花接木”盜用老字號企業名稱中的字號來為自己企業注冊商標;(4)將老字號企業的字號在網絡上搶先注冊成自己的域名等。

目前,許多江蘇老字號商標被別的企業搶注,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老字號的形象嚴重受損,導致眾多江蘇老字號企業在競爭中失利。江蘇老字號企業產品的商業價值及其技術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已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被老字號企業的生產運作和市場營銷過程所驗證,為人們所喜歡,具有極其寶貴的財富價值。這些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它若被其它公司盜用,江蘇老字號企業也就存在著生存危機。

江蘇總共只有南京中央商場、新百和鎮江恒順3家上市老字號企業,算是規模較大的老字號企業,其余的老字號企業均屬于中小企業。一些江蘇老字號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工具、設備落后,技術創新能力、盈利能力低,抗風險能力較弱,同時負債水平整體偏高,信用級別低,因此貸款抵押擔保難,造成了向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困難的硬傷。資金不足又會引起人才、新技術、新設備引進難和技術創新難等一系列問題。比如說,由于經費拮據,南京云錦博物館大量的云錦實物和資料的有效保護成為一大難題,一些傳統云錦工藝的科研與復制攻關項目難以落實,這也是一些云錦手工工藝瀕臨失傳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諸多學者所說,要進行技術創新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1)科技經費的投入,即技術創新費用的支出,需要前述的融資來解決;(2)科技人員的投入,即技術創新人才的引進。江蘇老字號企業技術創新的又一大難題也就是創新人才的匱乏,缺乏創新的潛力。江蘇老字號企業員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均不高,技術人員數量少,科技人員嚴重缺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影響因素:(1)大多江蘇老字號企業大都是以家族企業的模式存在著,從基層管理人員到高層領導,體現權利的崗位均被企業高層的親戚朋友所占據,而且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2)江蘇老字號企業所謂的技術人員通常也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存在,涉及關系可靠的少數幾個人,或是家族內部人員掌握著核心技術或配方,秘而不傳。(3)江蘇老字號企業大部分員工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訓或職業培訓教育,在與部分江蘇老字號企業底層員工交談時,發現他們幾乎沒有或很少會有學習培訓的機會,從而老字號企業無從開展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技術條件創新等技術創新活動。(4)以前的老字號的員工,無論是諸如蘇州稻香村、黃天源糕點等生產加工類,還是諸如南京綠柳居、鎮江存仁堂等餐飲零售類的“師傅”, 都是經過“三年學徒,三年幫工”,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而如今的年輕人急于求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老字號的技藝難以找到真正的繼承人。

江蘇老字號企業產品缺乏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老字號企業在進行連鎖經營擴張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分店產品與總店產品味道、質量不一等諸多問題。諸如云錦、絲綢、玉器等類產品,因為產品本身種類、質量就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容易招致其他廠商仿制,又以低價傾銷擾亂正規老字號的銷售市場。不僅侵害了南京云錦的知識產權,給正規云錦生產企業帶來了壓力,影響了南京云錦的聲譽。

二、 促進技術創新的政策建議

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老字號的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商號、專利、版權、管理經驗、技藝訣竅、廣告用語等方面,老字號應提高自身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主動與知識產權等中介服務機構交流溝通,做好國內、國際市場的知識產權工作,并配合工商管理部門打擊冒牌經營的行為。

江蘇老字號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1)強化商標先行意識:秉承“自愿注冊原則”和“申請在先原則”,企業應對已經在他國或其他地區進行交易的商標及時“補過”、盡快注冊,對即將打入他國或其他地區市場的商標提前、及時注冊。(2)適當構筑防御性注冊:根據“一類商品一件商標一份申請”原則,老字號商標可在與該商標類似或非類似商品類別上分別進行防御注冊,以免受職業商標炒家的侵害。現在就有許多浙江人在炒作商標。(3)加強國際市場的監測:企業應密切關注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商標公告》,如發現相同或近似商標,及時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異議;應委托商標組織進行市場追蹤監測,及時反饋侵權信息。(4)及時注冊老字號域名: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老字號企業不能忽視 “網絡商標”——IP地址的注冊,注冊商標有時間限制,而域名可以歸權利人終身使用。(5)及時對老字號商標進行延期續展:注冊商標第一次有效期為10年或20年,到期就應續展。⑸老字號企業應與知悉企業技術秘密的員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被“競業限制”的人員不得在生產同一核心技術產品,且有競爭關系的其他單位任職,或者自己從事與原老字號企業有競爭關系的同一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經營;同時,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還應該給被競業限制的人員一定限制補償費用。

相應的政府機構要加強老字號被侵權的證據管理和訴訟管理,對侵犯老字號權益的行為建立嚴格的懲戒制度。

2. 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經營規模。

江蘇老字號企業可以著手改善的工作有:(1)老字號企業應集中于從一家融資機構貸款,進行關系型貸款。從多家融資機構的貸款行為顯著影響貸款的可獲得性和貸款利率,集中型貸款行為相比非集中性貸款行為利率更低、貸款數量更大、可獲得性更強。(2)老字號企業要規范自身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和長期規劃,爭取可能的融資機會,力爭信息透明,解決內部賬務混亂的現象,讓投資者相信企業的確具有經營能力和發展前景,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貸款的管理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提高中小老字號企業信用。(3)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老字號企業進行重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4)江蘇老字號企業應該奉行開源節流的良好風氣,通過留存利潤、盤活存量、員工入股等方式進行內部融資。還可以通過商業承兌匯票、會員卡、促銷等渠道融資。

政府需要做的工作:(1)培育區域性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和中小企業債券市場,應借鑒美國的小型股權市場和國內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地產權產易市場的經驗。培育規范江蘇甚至下屬各地區產權交易市場,為大部分不能上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的老字號企業提供一個產權交易、收購兼并、股權回購與風險資本退出的場所,有關方面還可以考慮組織發行老字號企業發展債券,所籌集的資金全部提供給符合條件的老字號企業使用并由其償還。(2)可以創立江蘇老字號創新發展基金。通過撥款資助、貸款貼息和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導老字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培育一批具有濃厚江蘇特色的老字號小企業。(3)江蘇省政府可以對老字號企業進行財政支持,如對老字號進行貼息貸款,提供技術、設備支持,稅收減免等等。

3.提高人員素質,創建創新團隊。技術創新不僅需要物質條件的支持,而且關鍵要靠全體企業員工來落實執行。老字號企業需要一個有創新精神和敏銳洞察力的企業家,企業家需對自身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有清楚認識,能識別不穩定市場中的獲利機會,能利用各種方法帶領員工把握住機會,將潛在機會轉化為現實利潤。

老字號企業不能忽視基層員工的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工作。由有經驗的老師傅輪流給基層員工授課,或者鼓勵中低層員工定期進行經驗交流,一來可以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同時可以提高員工素質。江蘇高校眾多,科技資源豐富,為老字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了優厚的技術資源條件。各種類型的老字號,只要找到匹配的相關專業院校進行技術研發合作,就會為其創新發展提供廣泛的空間。老字號企業要致力于組建創新團隊。技術創新活動需要一個創新團隊,從企業家、管理人員、技術專家、營銷人員、生產或服務人員和其他企業各部門人員組成,創新團隊內各成員由各部門選取,并負責本部門內新創意的收集。企業人員目標一致,各部門人齊心協力,對各自的新思想、新創意相互反饋。

三、老字號應建立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

老字號產品制作嚴格的標準、程序與技藝,很難在短時間內繼承與發揚,很多產品形似而神不備,老字號產品上的微弱差別,都瞞不過老顧客。一朝老字號產品因各種原因有品質上的欠缺,就會釀成美譽度的下降,造成信譽危機。因此,致力于擴大經營規模、進行連鎖經營的江蘇老字號企業,建立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需要注意如下問題。

1.企業的技術質量標準的編制要重視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進行反復的論證和修改,方方面面進行有效的溝通、征求多方面建議,使質量方針簡潔、易記;質量目標盡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為日后技術質量體系的貫徹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企業內控標準、工藝技術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計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可執行性文件進行較為客觀的界定,對企業內控標準和工藝操作規程進行重新修訂,刪除繁瑣的條款,并將成熟的操作經驗以簡明的敘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時易于執行。對質量記錄盡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設計表格時,突出重點,做到不漏項,無多余項,保證了在記錄過程中便于操作。

3.有了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不能忽視按建好的標準進行嚴格的審核管理。像無錫三鳳橋肉莊,一直采用傳統作坊式生產,每天僅有10多噸產量,因為傳統的燒制方式是低標準檢測指標,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因此三鳳橋肉莊投資了2 000多萬元,按當前被認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風味品質最有效的管理體系———HACCP標準建設了生產基地,以及三條現代化流水線,從原料、輔料驗收到生產加工、預煮、燒煮、包裝滅菌、成品出庫各個環節均進行嚴格的檢驗、檢測、化驗跟蹤。現在日產正宗口味的“無錫排骨”可達60噸,改變了顧客排隊買貨的現象。

另外,諸如生產云錦、絲綢、玉器等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產品的江蘇老字號企業,由于產品本身種類、質量就參差不齊,易招仿制,無法從源頭(建立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上根本控制假冒偽劣品的侵犯,則可以從產品進入市場時開始控制,只有特許經營權的商家才能銷售自己的產品,其他的一律屬于假冒品。就像正宗的奧運產品只有在授權經營的商家才能銷售。關鍵一點是這一信息要讓公眾知曉。

參考文獻

[1] 劉友金.企業技術創新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 丘磐.產品創新實務[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3] 陳浩.傳統食品的知識產權保護[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

[4] 賀愛忠,彭星閭.中華老字號企業復興的關鍵:創新力與控制力的動態統一[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7).

篇6

戰后計量經濟學的廣泛應用和產權理論的興起,給創新理論在兩個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一是技術創新與擴散、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得到了深入研究,綜合成以技術變革和技術推廣為對象的技術創新(Technical Innovation)經濟學。二是,道·諾思等人把產權理論和交易費用概念引入到對制度形成和制度變遷的分析中,形成制度創新(Institution Innovation)經濟學。從此,創新研究沿著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兩條軌跡發展,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于二者孰重孰輕的爭論。

一、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系理論綜述

1、技術創新決定論

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問題上,以凡勃侖與阿里斯為代表的美國制度學派認為,是技術創新決定制度創新,而不是制度創新決定技術創新,即主張“技術決定論”。

凡勃侖的“技術決定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物質環境(技術)決定制度,因為制度就其性質而言,就是對這類環境引起的刺激發生反應時的一種思想的習慣方式。因而,制度必然隨著物質環境(技術)的變化而變化。二是物質環境(技術)是不斷變化的,制度是以往過程的產物,同過去的環境相適應,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天天都在變化的環境(技術)。三是制度具有保守的傾向,除非是出于環境(技術)的壓迫而不得不改變,一般總是想無限期地堅持下去。在強調技術變遷決定制度創新的同時,凡勃侖并不否認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定影響。凡勃侖指出,價格體系的發展中所包含的思想習慣“跟現代機器技術的興起有很大關系”。與此同時,商業制度導致新技術的引進,導致新技術在私人利益而非社會利益基礎上的利用。

阿里斯的技術決定論比凡勃侖的更為徹底。在阿里斯看來,制度對技術創新只有阻礙作用。阿里斯認為,人類行為本質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工具使用或稱影響生產的技術活動,另一種是強化地位與權威的禮儀活動,即制度。前者是動態的,不斷前進的,而后者是靜態的、保守的。制度始終是日益進步的變革的障礙。

支持和發展技術創新決定論的還有阿布拉莫維茨(1956)、索羅(1957)和丹尼斯(1962),特別是索洛于1957年8月發表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的“技術變化與總生產函數”(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這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揭示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從長期的角度看,正是技術創新而非規模經濟或資本的投入(積累)和勞動力的增加才是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因素。索洛說:“我認為,在現實經濟中,這兩個因素(指技術創新和規模經濟一一引者注)中的技術進步更為重要。難以相信美國主要依靠未被利用的規模經濟能使人均產量的提高每年超過2%。這并不意味著否認在比美國更小的經濟中更應存在著規模經濟,而只是說規模經濟的作用在技術進步的作用面前相形見絀。”洛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較長時期美國實際經濟數據的準確分析,令人信服地支持了他的理論觀點,使“技術創新決定淪”成為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觀點(這也有助于解釋人們為什么長期偏執于對技術創新的研究)。

2、制度創新決定論

1973年,諾思和托馬斯的名著《西方世界的興起》對“技術創新決定論”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他們不同凡響的論點是:與技術創新相比,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具決定性。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的首頁,作者即開宗明義:“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作為經濟史學家,諾思教授對于產業革命起源的縝密觀察,使他得出了產業革命是一系列制度創新的結果的結論。他認為:“產業革命是以前一系列事件逐步累積的結果,”并指出,“創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統年代(1750—l830年)。正是較充分界定的產權(與自由放任不同)改善了我們在前章所述的要素和產品市場。其結果,市場規模的擴大導致了更高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從而增加了交易費用。組織的變遷旨在降低這些交易費用……正是這一系列變化為聯結科學與技術的真正技術革命——第二次經濟革命鋪平了道路。”這就是諾思在經濟增長問題上的“制度決定論”觀點。

3、互不決定論

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問題上,新制度經濟學家拉坦則認為,爭論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誰決定誰沒有什么意義,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關系。他認為,引起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一是對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需求的原因是非常相似的。二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供給的轉變是由類似的力量形成的。科學與技術知識的進步降低了由技術創新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社會科學及有關專業的知識的進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包括在解決沖突時的技能的提高)所形成的新收人流的成本。 由此可見,拉坦既不贊成“技術決定論”,也不贊成“制度決定論”,實際上是主張“互不決定論”。

4、馬克思觀點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并沒有明確使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這樣的概念,但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辨證關系的原理實際上就是關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系的理論。在馬克思的生產力范疇中,生產資料和勞動者都是和一定的科學技術密切結合著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和創造,勞動對象的革新和利用,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勞動者也必須掌握和利用科學技術,才能不斷地解決人和物的矛盾,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認為,技術創新屬于生產力范疇,生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創新的結果。馬克思的生產關系范疇指的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實際上是有關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經濟規則和合約,即各種制度安排。可以認為,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生產關系的變革實際上是制度創新的過程。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及其發展變化決定著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發展變化,即技術的發展變化決定著制度的變遷,是技術和生產力的內在變化引起了原有的生產關系的外在不適應,從而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

馬克思不僅強調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還十分重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巨大反作用,即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巨大作用。在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時,馬克思指出,當一種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時,它會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而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性質與狀況時,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當一種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時,只有通過革命等手段舊的生產關系即進行制度創新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創新。

二、評價與結論

從以上各種理論可以看出,人們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究竟應該如何認識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本文認為,科學地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動態地、辯證地看,二者是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演進和發展的;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1、動態地、辯證地看待二者關系

在所有有關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系的理論中,只有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才是惟一動態地、辨證地看待二者關系的理論。在凡勃侖與艾爾斯的理論中,動態技術與靜態制度之間始終處于沖突之中,而馬克思卻認為,技術與制度之間有一個動態的調整過程:生產關系在適應生產力方面,總是從適應到排斥再到適應,從相對穩定到變革再到相對穩定的過程。在諾思的理論中,過于強調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完全否定了技術創新對制度創新的決定作用,他把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重要前提條件夸大為技術創新的唯一決定因素,制度創新被看作是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而始終堅持的是,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起基始作用的決定因素,正是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歷史是漸變和劇變的交替過程。漸變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階段的特征,生產力的變化更呈現出動態性;劇變是二者不相適應時生產力突破生產關系束縛階段的特征,生產關系的變化更呈現出動態性。

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問題上,無論是技術決定論還是制度決定論都是極端的理論。科學的認識,應該把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看作是一個交互決定的動態演進過程。其中,技術創新在從根本上要求制度創新的意義上,對制度創新起著基始性的決定作用;而制度創新在作為技術創新實現的前提條件的意義上,對技術創新起著先決性的作用。

2、充分重視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巨大作用

關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還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就是要充分認識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研究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系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我們認為艾爾斯的“技術決定論”是不科學的,是因為它完全否定了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巨大作用。在凡勃侖那里,我們還能看到承認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具有一定影響的論述,而到了艾爾斯那里,制度則成了“始終起消極作用”的力量。同樣,我們也認為諾思的“制度決定論”是有缺陷的,不是因為諾思肯定了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巨大作用,而是因為它把制度創新的作用過于夸大和絕對化了。

我們應充分重視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巨大作用。當現存的制度成了技術創新的障礙或不適應技術創新發展的要求時,制度創新便成為推動技術創新的決定性力量。在這一問題上,我們過去就存在過深刻的教訓。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數十年來中國多次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運動,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制定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開發新技術和組織新產品試制生產問題上,而沒有在創造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本的潛力、有利于創新的制度上下功夫。當出現了科研成果向生產轉移的速度過慢、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等老大難問題時,也不從克服企業制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缺陷著眼去解決體制和政策問題,而是希圖通過‘提高創新意識’……等措施直接干預技術開發的進程,結果往往勞而無功。”正因為如此,吳敬璉提出“制度重于技術”。其意思是說,當現存制度不適應技術創新發展的要求時,制度的創新便是決定性的,必須優先考慮。

要促進我國的技術創新,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進行制度創新。過去,我國搞了幾十年計劃經濟,原有的制度體系很不適應我國技術發展的迫切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勢在必行。而在進行制度創新時,一定要重視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決定作用,進而推動我國制度創新的進程。

(注: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2011B42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常修澤:現代企業創新論—中國企業制度創新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 凡勃侖:有閑階級論[M].商務印書館,1964.

[3] 羅伯特·M·索羅: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解說[M].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

[4] 道·諾思、羅·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華夏出版社,1999.

[5] 道·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和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篇7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增強了技術以及技術應用的復雜程度,同時也增大了風險,即便是重大技術突破也不一定就能夠實現產業化,不一定就能夠帶來巨額利潤。熊彼特把創新視為經濟變化的實質,創新能夠實現產業“突變”,他甚至認為創新所導致的“創造性破壞”的重大技術何時到來是不確定的。而在這個經濟運動過程中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起著關鍵和推動作用。通過對江蘇省工業企業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回歸及路徑分析實證了企業家精神與技術創新的數量關系及其傳導機制。

1企業家精神影響技術創新的相關假設

1.1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的直接影響

熊比特(A Schumpeter)把企業家稱為“創新的靈魂”,之后又指出企業資源新組合實現的人們稱為“企業家”,是創造性的破壞者。法國經濟學家J•B•薩伊也認為企業家是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是能把經濟資源由較低的生產率水平轉變為較高生產率水平的人。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企業家是革新者,是一種需要天賦和才能,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專門職業。因此,創新是企業家的特征,不僅包括思想和制度創新,還有技術創新及創造市場等。所以,充當一個企業家不是一種職業,也不是一種持久的可遺傳或繼承的狀態,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人格,一種對未來發展和創新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企業家精神既不等于企業家素質也不等同于企業家能力,它是一種精神現象。它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各個過程及環節當中。約瑟夫•熊彼特在其所著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創新是在新的體系里引入“新的組合”,是“生產函數的變動”。

(1)假設1:企業家精神與技術創新有較強的相關性。

(2)假設2:創新意識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較強。

(3)假設3:研究開發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較強。

1.2企業家精神間接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是陳舊和因循規矩的反叛者,并認為一旦當企業家實現新組合后則安定下來經營這個企業,就像其他人經營他們的企業一樣,他就失去了資格。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Weber)最先關注企業家精神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韋氏認為,企業家精神本質上包含從事經濟活動的倫理動因,敬業態度,以正當手段獲取財富,節約與節制。卡斯那(Q•M•Kirzncr)認為,企業家精神本質是以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時機,發現在投入和產出的相對關系中潛在的、未被利用的機會,并靈活地、充分地利用這個機會。傅家驥等人認為企業家具有不斷創新的意識、成就意識、機會意識并且善于用人。常修澤教授認為,企業家應當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內在素質,其中,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

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一種價值體系,其導向和凝聚作用體現著企業家精神,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的思想及運行。企業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倡導者、激勵者、協調者和組織實施者。通常,企業家并不直接參與基于產品、工藝、設備和原材料的技術創新,而是借助生產組織與管理創新以及日常的經營管理行為和自身的特質來創造一種適宜技術創新的組織氛圍和文化氛圍,以保證、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率,最終求得企業的全面發展。很多成功的企業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比如中國的海爾和寶鋼,日本、韓國和美國的一些成功企業無不是通過其企業家精神上升為獨特的企業文化對技術創新產生推動作用。

(1)假設4:企業家精神直接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

(2)假設5: 企業家精神通過企業文化間接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

(3)假設6:企業文化主要通過創新意識和研發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

(4)假設7:企業家精神通過創新意識和研發間接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

2實證研究

2.1研究方法

由于因素間的直接和間接作用以及具有方向性的因果關系,采用回歸及路徑分析進行實證研究。路徑分析主要通過外生變量(exogenous variable)和內生變量(endogenous variable)構建遞歸模型。任何一個遞歸路徑模型都可以用結構方程組表示,假設ε=(ε1,ε2,ε3,…,εn)′分別為模型中的內生和外生可觀測變量:Bn×m是η的參系數矩陣,Γn×n是ε的參系數矩陣,e為內生變量所對應的誤差項,滿足期望為零,兩兩不相關。則該路徑模型的結構方程組為:

η=Bη+Γε+e(1)

其中:E[e]=0,E[e′e]=diag(e′e),在上述假設下,采有最小二乘法可以求解各個參數并對中間變量進行檢驗。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用來分析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可以通過路徑圖把因素間的因果關系清楚地表示出來,而且能更深層次分析因素間的定量關系及其傳導機制,克服了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的不足,具有更大的優越性。使用SPSS11.0和SMOS4.0對數據進行分析。

2.2研究樣本

本研究數據的收集通過對江蘇省工業企業調查問卷的形式,共收回有效問卷199份。樣本的信度表達式為:

α=KK-1(1-∑σ2i/σ2T)(2)

K表示變量結構中項目的總數,σ2i為第i個項目觀測量的結構內方差,∑σ2i為K個變量的方差之和,σ2T為總方差。整個問卷結構信度為0.6911,其標準值為0.8049,就問卷總體結構而言,變量結構是可靠、可信的。

2.3數據分析

2.3.1用技術創新水平(TEINN)作為因變量分別企業家精神(ENTR)、企業文化(CUL)、研究開發(STU)及創新意識(INNCO)進行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并得到回歸方程的的標準式,見表1和式3~式5。

表1表明企業家精神等因素對技術創新都有較大的相關性,其中企業家精神的相關系數為0.559,而研究開發對技術創新相關性最大;企業家精神和其它四個因素的相關性也較大,其中最大的是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文化的相關系數(0.693),這與企業家精神主導企業文化的理論假設是相吻合的。

式3~式5分別為技術創新水平對企業家精神的標準回歸方程,式3表明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回歸系數為0.552,有較強的影響,研發和創新意識主要影響技術創新的水平,式6中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水平的系數小于零,而且其檢驗值(t檢驗)不顯著(0.822),這與自變量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有關。因此,簡單的回歸分析不能適應相關性較強且具有因果關系的自變量。

2.3.2路徑分析

(1)數據的偏度及峰度。

表2中各因素的偏度值(skew)和峰度值(kurtosis)全處于 2之間,表明分析數據滿足對正態分布的要求。

(2)模型擬合分析。

經過計算并對模型進行調整,最終模型的各項主要擬合指數值見表3。

根據表3,模型擬合的各項指標擬合的效果較好,所以,整個模型的擬合是可以接受的。

2.3.3標準化路徑系數圖

根據理論分析及基本假設構造企業家精神影響技術創新的路徑圖。企業家精神直接作用于企業文化、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活動進而間接對技術創新產生作用的。企業文化由企業家精神主導,并通過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活動間接影響技術創新的,各自變量影響因變量的標準值標在相應的路徑圖上,見圖1。

從圖1可看出,企業家精神對企業文化直接影響較大,其標準值為0.69,企業家精神對研發和創新意識的直接影響相差不大,其影響標準值分別為0.38和0.39;企業文化直接影響技術創新水平僅為0.08,其主要是通過創新意識和研發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都屬于精神的范疇,其最終要通過諸如研究開發、創造市場需求等具體的行為對技術創新產生作用。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是技術創新行為和水平的直接推動因素。

2.3.4因素間的效應分析

路徑圖上的系數僅僅是某一對自變量對因變量直接影響大小,通過進一步計算可以得到每一個因素對技術創新的總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大小,其值見表4。

表4表明,企業家精神直接影響企業文化值為0.693,企業家精神影響創新意識的總效應值為0.641,其中直接影響為0.380,通過企業文化間接對其影響為0.261;企業家精神影響技術創新全為間接影響;企業文化影響創新意識的總效應值為0.377,全為直接影響,企業文化影響研究開發主要是通過直接影響,間接影響較小,而企業文化主要通過間接作用影響技術創新的,其值為0.256;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主要是通過直接影響技術創新。

3結論

(1)通過路徑分析方法分析了企業家精神影響技術創新的傳導機制及影響總效應和間接效應,其結果和現實是吻合的,并較好的驗證了前提假設。因此,路徑分析方法能較好的解決回歸分析所不能解決的具有因果關系因素作為自變量的問題。

(2)論文前提假設全部得到證實。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的直接作用較小,主要是通過企業文化、創新意識和研究開發間接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的,這符合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及外延,因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精神現象,是通過具體的創新行為如研發等來推動技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對企業文化的形成起到主導作用,企業文化和企業家精神都屬于一種精神現象,其對技術創新的作用體現在創新程的各個方面,影響到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其作用是持久的和潛移默化的。對技術創新直接而且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研究開發和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企業才能更好實施創新行為,勇敢地走創新之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不僅僅是企業掌握資源多少的問題。研究開發包括從投入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到技術的引進、模仿創新再到自主創新,重點從產品和工藝著手,最終實現新產品的產業化,因此,研發對技術創新的最終價值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3)企業應該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創造一種獨特的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創新文化。企業內部應該建立起適合企業家成長的激勵機制和氛圍,建全外部企業家選擇的市場,從行政任用轉變到市場機制的選擇,從而更好的有利于企業家的成長,并把企業家精神上升為獨特的企業文化,促進研發活動有效的開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丁云龍,遠德玉.試析演化觀中的技術創新問題[J]. 科技發展,2001,(9).

[2]熊彼特•約瑟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丁或.論企業家的定義[J]. 市場周刊,2004,(8).

[4]光.從韋爾奇的實踐看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J]. 現代管理科學,2002,(2).

[5]劉輝.熊彼特韋伯理論和企業家精神[J]. 時代潮,1997,(8).

[6]邢以群.企業家及其企業家精神[J]. 浙江大學學報,1994,(6).

[7]熊彼特•約瑟夫.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9]許慶瑞等.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常修澤等.現代企業創新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495.

[11]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2]Gifi,Albert,Nonlinear Mulrivariate Analysis,john Wiley & Sons, Inc.1990.

篇8

建筑節能市場夏至已至。

借此東風,北京恒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燕生帶領恒業世紀聯合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以及智能建筑行業內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共同發起建立“建筑能效運營管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向智能建筑能效運營管理與服務模式創新進發。

逆境

建筑節能往往是從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開始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樓宇自控技術引入中國。面對中國這片廣闊的商業藍海,西門子、霍尼韋爾、Johnson Controls、Dalta等世界知名企業抱團涌入中國市場。它們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世界前端的智能化技術,一方面也牽動了中國樓宇自控技術的動脈,打開了中國樓宇自控市場的大門。

機遇就這樣來了。劉燕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攻關后,毅然決定進入樓宇自控市場。他并沒有抱試試看的態度,而是拿出了相當一部分家當,“豁出去了”!

但是,幸福并沒有來得那么快。

中國的樓宇自控市場發展遠不如想象中的樂觀,盡管我們的建筑投資和數量有著驚人的增長,但是建筑本身的實際內容存在著諸多問題。

就在劉燕生要全身心投入樓宇自控市場之時,建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999年-2001年間,以深圳為例,每年房地產開發面積在600-700平方米,其中樓盤具備智能化的就占96%,而這些早期的社區住宅樓宇自控系統,為了達到賣點的效應,信息化系統配套設施并不齊全。在建成后,難以啟用。有的地方,樓宇自控系統運行正常,但能夠起到正常作用的只占20%,尚可使用的系統占45%,有35%的系統不能使用,或運行一段時間后出現故障,最終因無人修復而廢棄。

導致這一系列情況的原因在于當時的工程建設水平不高,工廠質量不能令人滿意,樓宇自控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不僅如此,在準確把握智能化樓宇的設計定位、高質量的工程實施與系統有效運行管理方面,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少相應的規范,樓宇智能化設計方面也存在缺乏全面性和長遠性的情況,施工質量難以保證,造成一些應用樓宇智能化系統的建筑缺少各系統整體運作,結果事倍功半,造成投資的浪費。

即便在今天,我國十個樓宇建筑中仍然有八至九個樓宇耗能高于發達國家。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我們的專家、教授積累了大量統計數據,更有諸多論文、書籍詳細介紹了建筑物的耗能狀況,并推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設備改造方案,但我們的建筑仍在耗能。特別是我國已經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這個發達國家已經驗證過的成熟商務方案,并得到相關政策的傾力支持,但節能不節效制約了很多節能改造方案的實行,因為缺乏經濟發展的動力,光靠政策擠奶終究不能可持續發展。此外,建筑節能市場也未能走出困境,技改項目的多樣性及零散性,使得節能與收益之差并不明顯,加之即有的管理體制的制約,建筑節能行業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十年里,劉燕生并沒有在樓宇自控市場上得到太大的收益,但他堅持一條道走到黑,終于等來了這陣東風。

初見曙光

曙光終究是要來的。

最近幾年,尤其是進入“十二五”以來,隨著世界性的節能、低碳的大潮流大趨勢的發展,中國建筑節能事業發展逐漸成為重點和熱點。在未來建筑產業的發展中,應用信息化技術開展建筑節能是其發展的主攻方向。

劉燕生說,經過多年的一線經驗總結,許多業內人士已經意識到,通過對機電設備的科學管理運營也能達到節能的目的。這為建筑節能市場增加了可運作的活力,設備改造加上運營,其節能效益將明顯高于投資。這將是中國建筑節能落地最好的契機。

在2012年5月23日舉辦的中關村創新論壇上,劉燕生與大家分享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建筑能效運營管理體系(BEEM)。在此之前,我國大部分工程部都在圍繞運維而工作,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應該是維護大于運營。而建筑能效運營管理體系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工程部的運維模式,使新的機電設備的運維模式向節能運營發展。節能運營包含著多項技術管理屬性,很多節能策案都是根據負荷變化、氣候變化、本地季節工況來調整運營的,這是一種創新的動態的運營。法國專家提出的“會呼吸的房子”就是動態運行建筑的很好實例。

篇9

3.智能科技生活化你準備好了嗎?

4.智能農業:“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前瞻

5.2017浙江華爾智能科技、醫療運動產品推薦會 智能科技讓運動更健康

6.創新智能教育,培養時代需求的智能科技人才 

7.讓味蕾綻放的智能科技 

8.智能科技概念股初顯王者風范

9.領先裝備帶來非凡體驗 新途安樹立MPV智能科技新標桿 

10.繼續掘金智能科技潛力股

11.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

12.惠而浦:綠色環保與智能科技的融合 

13.智能科技在儀器儀表及測量中的應用 

14.住宅智能科技的發展 

15.智能科技簇擁下的G20峰會

16.秦皇島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待續)

17.專訪上海信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

18.做企業,我永遠在路上——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19.深圳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拓荒 鋪路 登頂——江蘇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宏海與本刊執行主編譚雪清對話

21.上海大眾汽車 領先裝備帶來非凡體驗 新途安樹立MPV智能科技新標桿

22.適應智能化應用發展趨勢,培養創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23.當AI遇上VR智能科技或將開啟全新產業布局

24.依托智能科技手段搭建高鐵信號技能培訓新平臺

25.用卓越科技為安全護航——采訪杭州安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周亮先生

26.智能科技對汽車安全性設計的影響

27.智能科技:推動虛擬儀器技術高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28.期待智能家居市場曙光——專訪科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9.騰錦:吊掛輸送行業先鋒——專訪上海騰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麗霞

30.民族品牌唱響數字音頻市場主旋律——赴深圳市東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記

31.惠州市茂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2.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介紹

33.首屆“薩馳杯”智能科技創新大賽決賽圓滿落幕

34.為電梯生產提供輕勞化和高效率的生產方案 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上海延華 完美轉型——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發展記實

36.快倉:英雄史詩的初章——專訪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楊威

37.堅持行業定位 立足自身優勢——訪上海騰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愛良

38.投身大業 成就未來——專訪北京清華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兼樓控技術研究所總工鐘衍

39.慧銳通,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生活——訪慧銳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劃經理鐘燕

40.省人社廳與山東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41.第18屆晉江鞋博會智能科技風正勁

42.科博會:智能科技進我家

43.因為柏誠 冷暖皆知——專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李孔政

44.用科技創新改變出行觀念 訪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左國剛

45.發展中國腦科學和智能科技的思考和建議

46.沃爾沃汽車Drive-E“E驅智能科技”

47.當現代服務遇上智能科技

48.超越數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養——寫在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開創十年之際

49.立足技術創新 以精英團隊打造璀璨未來——訪常州明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景玉萍

51.大左的創業“經”——湖南旺佳環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兒童房·老人房硅藻泥

52.“上海臻和防雷”正式更名為“上海電科臻和智能科技”

53.“一家人”新塑 探索城市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的新路徑

54.南京大樹智能科技推出智能化包裝顆粒缺損在線檢測裝置

55.泛系資源泛通論:交通·通信·金融·數學——計算機·網絡·智能·科技史新論識

56.記寧波迅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露 如花綻放的創業人生

57.北京集智達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58.山東冠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9.常州市鷗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0.惠州市超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61.世麥智能:謀“移動”定江山——訪上海世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超然

62.“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專訪泉州市博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子晴

63.佛山市安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4.云洲 創新領航——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紀實

65.智能科技 教育為先 松下四款教育專用液晶投影機全新上市

66.機器人 智能科技 未來工廠——訪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研發中心副總監、產品部經理周朔鵬

67.智能科技引領“e車生活”

68.中山達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廈門健康之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0.研祥:當創新成為生存的方式——訪研祥集團董事、北京研祥興業國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洪波

71.開拓縱深市場,打造DIY音樂空間——專訪深圳市右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2.文創融合、互聯網+、智能科技 寧波嬰童企業玩轉市場

73.匯泰龍智能科技五金陳鴻填:唯有專注與專業方能引領行業前行

74.BSH2000綜合計費管理系統設計方案——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熱計費管理系統方案

75.科技推動節能——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文勝

76.創新就是自我超越 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文勝

77.全新奧迪A6L 以智能科技帶來安全與便捷

78.搶占智能裝備產業高地國機集團投資設立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9.西門子智能科技打造綠色節能典范——訪西門子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亞太區總裁肖松博士

80.科技提升建筑價值——記上海延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在技術升級與創新中締造企業實力——訪深圳市東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MIDIS系統總設計師曾維雄

82.智能科技 教育為先——松下四款教育專用液晶投影機全新上市

83.全新奧迪A6L 以智能科技帶來安全與便捷

84.智能家居 隔靴撓癢幾時休?——訪弘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程青

85.寧波優尼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6.浙江華爾智能科技與醫療運動

87.智能科技開啟城市未來——訪西門子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亞太區總裁肖松博士

88.柏誠的不變原則——訪廣州柏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孔政

89.中國煤礦智能開采科技創新與發展

90.綿陽卓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91.秦皇島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介及產品介紹

92.設計更人性 科技再升級 全新朗逸帶你體驗智能新風尚

93.促進亞太地區智能科技發展

94.Honeywell 邁克.郎 智能科技是工程與IT的混搭藝術

95.科技提升建筑價值——訪上海延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東偉

96.攀永生:智能科技 與時俱進

97.上海高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樓控系統及其產品

篇10

    一、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理論梳理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從某種程度和角度上將,其實質是中小企業思想認識問題。特別是在若干重要問題上的理論認識問題,極大地關系著中小企業的興衰成敗。

    手工作坊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中小企業”。大工業由手工作坊演化發展而來,但迅速替代中小企業,在此過程中,英國出現“手工業淘汰論”,德國歷史學派提出“手工業或小工業沒落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分析到,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必然導致資本的集聚和集中,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也做了不容樂觀的估計。19、20世紀之交,大企業發展迅猛,但負面作用也日益顯現;中小企業破產現象頻出,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在這種矛盾交織的情況下,許多理論學家從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存互補”的角度,論證了中小企業存在的必然性。這些理論包括馬歇爾提出的大中小企業共同構成“生物鏈”、企業經歷“生存——發展——衰亡”生命周期的“生物學理論”;張伯倫、羅賓遜夫人則從“產品差別性”和“市場不完全性”論證了不同規模中小企業存在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喬治·施蒂格勒則指出,某行業“最佳經濟規模”是一個區間而非一個點,在這個區間帶內有中小企業存在的廣闊空間。后面的理論,除了“技術創新論”,基本上是在上述理論基礎上的衍生。

    我國中小企業的存在理論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以后。最開始是“補充論”,認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大企業(國營企業)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然后發展到“重要組成部分論”,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逐漸興起的是“統籌城鄉二元結構論”,認為大量的中小企業(鄉鎮中小企業)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那么,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到底發揮著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扶持重點應該扶持大企業大集團還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均量小,怎么扶持?這些都在相當程度上困繞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中小企業的準確認識。這些問題的形成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包括“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和中小企業自力更生的“印象后遺癥”,至今影響著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推進。

    二、中小企業認識問題的實踐梳理

    兩大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在實踐中擁有更大舞臺,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抓大放小”的歷史慣性。改革開放初期改制,提倡“抓大放小”,抓大主要是抓國營大企業,放小也主要是放國營小企業,當時對民營企業還是比較慎重管理的,在相對程度上,民營企業處于“既不被扶持(抓)”,也不被放(放權)的尷尬境地,基本上是“自生自滅”。在本世紀頭十年,“物以稀為貴”,追求“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省級500強”“市級上百億”“縣級上10億”等規模經濟的沖動,再一次提升了“抓大放小”的強度,這時,以規模而非所有制“論英雄”,中小企業很難得到扶持優惠;金融危機爆發后,社會各界逐漸統一了對中小企業存在必要性、發展重要性、突破可能性、扶持必然性等的認識,“抓大扶小”成為主旋律。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對中小企業的“重視性”與“操作性”脫節。在文件描述中,中小企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真正操作中,有的地方卻自覺或不自覺排斥中小企業,如在地鐵運營中主張因地鐵特殊性而剝奪小企業招標資格,優惠大型連鎖企業等。

    二是抓中小企業“重點難突出”“成效出得慢”。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容易使人感覺無從抓起,不像大企業一拿就是一重點,掰著手指頭就能“如數家珍”,因此許多官員感覺中小企業“不好抓”。而且抓大企業舉措明確,核心抓投入就行了,思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就行,抓中小企業更需要“結構性減稅”等復雜操作,很“傷腦筋”。加上單個中小企業的產值很小,見效慢,扶持起來不容易出業績,等成績出來說不定早已不在任上,等于是“前任栽樹,后任乘涼”,不像抓大企業見效快,“立竿見影”,政績兌現性強,因此“不愿抓”中小企業。還有部分人認為,大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更強,以中小企業技術整體一般掩蓋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優勢;認為中小企業安全性、環保性、社保方面問題太多,很難治理,因此容易以“管制”的心態去面對中小企業。

    目前,中小企業因自身獨有特點及認識誤區,在“船小好調頭”的同時,發展面臨七大風險:一是資金供給風險,包括資金鏈斷裂;互保鏈多米諾骨牌效應;高利貸高發;企業倒閉等;二是外需出口風險,包括人民幣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外需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出口退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時局變化和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三是資源漲跌風險,包括能源類、資源類、原材料、生活資料價格漲跌多變;四是產業投資風險,包括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等;五是粗放生產風險,包括高能耗企業節能降耗形勢不容樂觀、高排放企業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社會對高污染企業容忍度越來越低;六是法律風險不斷加大,隨著法治國家建設進程加快,法律法規規范化對中小企業的壓力明顯大于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甚至普遍得益于法治規范化);七是中小企業創業動能越來越小,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的現象并沒有緩解,在新形勢下反而有所擴大,因此,愿意創辦中小企業的人數增長不快,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愿意專注主業不動搖的也是非常多。這些都急需政府政府跳出理論束縛,打破條條框框,出手、出招幫助化解。三、必須重新認識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

篇11

南華大學由原隸屬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中南工學院、核工業第六研究所與原隸屬湖南省的衡陽醫學院在2000年合并組建而成,實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與湖南省政府共建的管理體制,在“核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具有鮮明特色與優勢。目前,學校已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湖南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核四川環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鈾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桃花江核電有限公司等11家單位簽署協議,由南華大學牽頭共建湖南省“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并與衡陽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簽訂了共建南華大學核能產業科技園的協議,將打造一個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于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本文結合“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探討協同創新環境下南華大學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理念形成、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機制建立和培養體系保障,提出了實施“多渠道、大協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把握規律,樹立協同創新培養理念

協同創新已成為多學科融合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全面推進教育協同創新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科學技術高度綜合化、社會系統日益復雜化和國際競爭趨近白熱化的新形勢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層次、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而協同創新性研究生培養就是促進高層次、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式。我國研究生教育長期沿用蘇聯模式,實行專業化的研究生培養方式,過分強調學科專業的獨立性和排他性,忽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這種培養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的需要,不利于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也不符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6]。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為主要特征的高層次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教育,對于研究生的協同創新培養更需要采用系統化的創新思維。這種協同創新思維,是圍繞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研究生健康快速成長成才這一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體系架構。通過倡導 “協同創新, 文化先行”的思想理念,搭建科學精神與學術道德的宣講平臺,塑造現代科技文明下的大學精神,突破傳統中庸思想、單一性思維對研究生思維的禁錮,激發研究生形成集發散輻射思維、收斂輻集思維、人機互補思維為一體的協同創新思維。在加強研究生自身寬厚知識面和素質能力基礎上,培養研究生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勤奮和自我認同等5種人格,提高研究生“創新、創意、創業”精神,提升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7]。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文化先行,創造適合其成長的人文環境,特別是對核專業的研究生,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牢牢把握“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創新能力是提高質量的靈魂”這一主旨,形成協同創新培養理念。

二、突出特色,確定協同創新培養目標

南華大學是我國核類學科專業設置齊全、培養層次完整、培養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是中南地區唯一一所覆蓋核產業鏈核學科專業的高校。學校匯聚國內核燃料循環系統的優質資源,牽頭組建了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核能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建設“核資源開發、先進核能技術、核燃料循環安全技術與裝備”三個政產學研用創新平臺,構建人才高地、培養創新人才。依托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南華大學核專業研究生的協同創新培養目標定位:

一是充分發揮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作為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匯聚地的優勢,促進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寓教于研,以“多渠道、大協同”的模式培養本領域專業扎實、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二是面向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制造領域,發揮協同體的優秀科研教學資源和工程實踐優勢,通過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國際合作及企業工程創新實踐等多種培養方式,培養行業產業重大工程所需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三是要求培養的研究生具有核科學與技術、核資源開發、核動力裝備、核儀器儀表等方面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能適應行業產業重大需求獨立地開展科學研究與工程開發工作,創新性地解決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制造的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

三、整合資源,建立協同創新培養機制

協同創新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過去的強調不同主體參與性,轉變為強調主體之間的合作、協同性,同時把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發展的層面。各協同創新主體堅持學科、科研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研究生培養創新要素整合,建立協同創新培養機制,是新形勢下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和突破口。唯如此,才能在“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實現對南華大學核專業研究生的協同創新培養。

1、實施“多渠道、大協同”培養模式

利用行業、地方的特點和優勢,突破以往封閉式的培養,實施核專業研究生“多渠道、大協同”培養模式。一是通過與協同單位建立若干核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協同培養研究生提供師資條件、實驗條件、技術開發和學術研究條件等,有效改變目前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研究生教育與技術開發、工程建設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二是整合協同創新體各組成單位的資源平臺,通過協同組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以及博士生進企業、研究生掛職鍛煉等舉措全方位、多渠道強化對研究生的培養。三是設立名師講壇基金,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講學,為研究生提供高起點、高水平的前沿知識,拓寬研究生的知識與學術研究視野。四是設立博士生國際學術會議基金,資助博士生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提高博士生捕捉最新研究成果、追蹤學術前沿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拓展博士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建設科學性、前沿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研究生課程體系

第一,研究生課程設置要充分利用各協同單位的優勢資源,培養研究生開闊的視野和靈活的思維。協同創新中心協同體內實行學分互認,結合平臺的科研特色,開設相應的先進工程技術集成、開發和應用的研究生課程,突出研究生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第二,結合重大工程需求探索急待解決的新技術、新工藝等技術難題或理論問題,注重研究生工程設計、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第三,鼓勵研究生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上鉆深吃透,關注熱點,追蹤前沿,多在相關領域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

3、建立導師組聯合指導制度

其一,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應針對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實際需要和地方產業集群及主導產業的技術、產品和市場需求,積極整合學校和各協同單位的人才培養資源,探索建立研究生導師組聯合指導機制。其二,研究生進入協同創新中心后直接進入研究團隊,實行導師組聯合培養。導師組由研究團隊內 3-5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其中1名為責任導師,至少1名企業專家和1名跨學科導師。其三,導師組根據科研項目需要申報研究生招生計劃,招生方式包括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優秀應屆畢業碩士生推薦攻讀、優秀一年級碩士生轉博士生等,創造條件招收國外留學研究生。

4、建立協同創新能力激勵制度

一是建立核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獎學金制度。研究生協同創新獎學金由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專項經費中支出。研究生獎學金按學年進行動態評定。二是設立研究生協同創新成果獎。對做出突出技術或學術成果的研究生給予物質獎勵。三是設立研究生協同創新基金。資助研究生提出具有創新思想的研究課題,預期成果在技術上或理論上要有較大的實際意義和學術價值,或者對行業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經導師組同意可以作為學位論文課題。四是設立研究生協同創新論壇。為研究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探討學術熱點問題,啟迪創新思維,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溝通和表達能力,展示才華創造條件。

四、完善保障,構建協同創新培養體系

依托“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最大限度爭取各方支持,建立健全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過程中“從頭到尾”所涉及到的各類制度和措施保障,逐步構建南華大學核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體系。

第一,協同創新體、各協同單位或由協同單位積極爭取其他相關單位在核專業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導師分配、跨導師培養、課程、研究、實習實踐、學位論文和競爭機制等方面實施有利于核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的改革創新,同時在人才、經費、場地、物資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健全和完善促進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的政策支撐體系及相關保障措施。

第二,圍繞涵蓋核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培育的關鍵環節與核心指標,全面實施研究生教育協同創新計劃。積極推行年度目標責任制,以指標引領工作、以指標落實工作、以指標檢查工作、以指標促進工作,實現協同創新教育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融合,將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協同創新教育管理制度體系及相關保障措施。

第三,突出對核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評價。重點考察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單純以論文獲獎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和相關保障措施。

五、結語

研究生是高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是高校創新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人才來源,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開拓者和承擔者。南華大學作為行業特色高校要在打造“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平臺、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過程中加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實施“多渠道、大協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使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動局面,切實落實相關保障措施,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制訂體現碩士、博士不同層次要求的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方案,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大力推進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菅利榮.國際典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2]Miles,R.E.,Snow,C.C.,Miles ,G..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Etzkowita H.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4]Auerswald P,Branscomb L ,Demos N,et a1.Understanding Private-sector Decision Mak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A “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EB/OL].2012-1-2, http://Atp.Nist.gov/eao.

[5].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4-25(02).

[6]馮飛蕓,江國華.地方高校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的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15-16.

篇12

所謂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當今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激烈的變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傳統的商業模式受到嚴重挑戰,這就要求企業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以適應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

1. 企業經營環境的第一個變化是信息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日益關注于企業在網絡環境的生存與發展。很多現實中的經營活動正復制到虛擬世界中,例如網絡銀行、網絡教育、網絡購物、網絡拍賣等等。這些以無店鋪經營、與客戶直接雙向溝通等為特征的商業模式,將會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流通費用和經營成本,提高運作效率。

2. 企業經營環境的第二個變化是市場化。當今市場已進入全方位的買方市場,顧客追求個性的張揚和標新立異的愿望得以實現,已成為新的趨勢。僅僅依靠以往的價格優惠和單純的質量優勢已不夠,消費者更加注意產品的設計、造型等方面的創新,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產品本身符合標準,而且對各種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多。

3. 企業經營環境的第三個變化是全球化。近10年來,世界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生產經營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使得技術、資金、勞務、專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轉讓。

二、 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戰略

1. 商業模式以價值創新為靈魂。商業模式的靈魂在于價值創新。企業必須借助商業模式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什么顧客提供價值,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怎么樣為顧客提供價值等。

(1)注重輕資產經營。追求企業的價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業的資產最大化,有效的資產必須能高效地創造價值,輕資產經營即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所謂輕資產經營,是在資源有限的基礎上科學配置各種資源,以最少投入的商業模式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輕資產是知識經濟時代奠定企業競爭基礎的各種資產,包括企業的品牌、企業的經驗、規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與各方的關系資源、客戶關系、人力資源等等。通過企業的優勢資源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許多跨國企業把投資投向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分,而間接創造效益的土地、廠房、汽車、電腦甚至辦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決定企業創造財富能力的,是企業資產經營水平的高低。以輕資產模式經營,可以獲得更強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續的增長力。

(2)加強企業市值管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須加強市值管理,以穩定和提升公司市值為出發點,提升自身價值水平,獲得投資者認可,使股價充分地反映公司的價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經營行為,無論是投資、融資、再融資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須圍繞以市值最大化這個核心的目標來進行。

(3)構造企業價值網。今后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是單一線性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正從獨立創造價值走向合作創造價值,有多條價值鏈構造企業價值網。在價值網中,企業可將眾多的合作商連在一起,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構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價值網通過網絡的彈性適應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增強價值創造方式來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4)為廣義的客戶創造價值。價值創造的目的是讓企業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共同體受益。廣義的客戶包括顧客、股東、員工、社會。這就要求商業模式能創造四種價值:為顧客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為股東提供持續、穩定、高水平的價值回報;為員工創造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空間;回報社會。其中,創造顧客價值是創造其他價值的基礎和保障。

2. 商業模式以占領客戶為中心。商業模式創新必須以客戶為中心,由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由占領市場轉向占領客戶,必須立足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認真考慮顧客所期望獲得的利益,只有把競爭的視角深入到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層面中,才能進入到游刃有余的競爭空間。

(1)精心研究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戶需求,要從客戶角度出發,重要的不是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什么,而是客戶希望得到什么。客戶的期望值比產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滿意度的關鍵是企業必須按照客戶的要求,有效地滿足客戶對自己產品或服務的期望值。

(2)實施大客戶管理。無論什么樣的行業,大客戶都具有收入貢獻大和業務增長潛力大的特點,是企業的“黃金客戶”,必須鎖定大客戶,建立客戶經理制。對大客戶由專人實施,定人服務、顧問服務、終生服務。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在實施大客戶管理,最為典型的是電信行業,如中國移動針對年輕的客戶群開發了移動夢網,中國電信開發了全球眼、新視通、會易通等產品,以滿足特定大客戶群的需求。

(3)實施客戶互動管理。以客戶為中心必須深化服務,實施客戶互動管理。讓顧客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將客戶前置,讓其參與產品或服務的設計、制作、定價等過程。企業可以運用因特網、電子郵件與顧客交流,讓顧客提供意見、建議,參與產品開發。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新產品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顧客的忠誠度。

(4)創造新的附加值。一個產品的價格,實際上是由“產品成本+附加值”構成的。為什么同類型的產品,譬如手表,有的售價僅幾十元,而有的卻可以賣到數萬元?這其中,“附加值”起著關鍵作用。當今企業,創新附加值已不在產品之中,而在產品之外。在實踐中有三條途徑: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務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 商業模式以經濟聯盟為載體。據統計,目前企業創造的價值曲線,1/3源于企業內部,2/3源于企業之間。新的商業模式不再是企業的孤軍奮戰,必須以聯盟為載體,發展聯盟經濟。通過合作,聚合彼此價值鏈上的核心能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形成更強的群體競爭力。

企業發展聯盟經濟,主要做到以下三點:

(1)強化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由消費者的需求出發,經過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批發、零售、售后服務等環節,到最后把產品送到最終用戶的各項制造和商業活動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供應鏈提供的是一種新的思考方法和發展途徑,它可使企業創新經營理念、再造業務流程。因此,打破區域、行業限制,強化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整體運作,盡快形成供應鏈,是當前企業必須共同解決的課題。

(2)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并擴大優勢的決定性的力量。供應鏈管理注重的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為了贏得競爭優勢,勢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業上,集中在供應鏈中最具優勢的環節上,把優勢強化到最大,以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價值潛力。

(3)外包非核心業務。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為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企業僅保留最為關鍵的核心業務,而將所有類似于枝叉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交由專業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離市場較遠的后臺業務,凡是機械重復能數字化的業務,凡是可以離開現場在網絡能運作的業務都可以外包。由此,將使企業更加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擴大企業支配資源的范圍。

4. 商業模式以應變能力為關鍵。如果說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成敗,應變能力則是商業模式成敗的關鍵。應變能力是企業面對復雜多變市場的適應能力和應變策略,是競爭力的基礎。

(1)時間是第一成本。時間是第一成本,企業必須因時、因地,因競爭對手、因顧客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作出快速調整,要在變化中把握方向和機遇加快發展自己。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企業搜集市場信息時要突出“早”和“全”,做應變決策時要突出“快”和“準”,這樣才能爭取主動,搶占先機。在實踐中要把握以下五點:①靈敏信息;②準確判斷;③正確決策;④快速行動;⑤敢冒風險

(2)JIT隨需而變。JIT是一種應市場需求而變的“拉動式”管理體系,這一觀念的確立可以促使企業按市場規律辦事,要求企業在各個環節做到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提供準確的產品,達到消除浪費、節約時間、節約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務質量的目的。JIT從顧客的角度而不是從企業或職能部門的角度來研究什么可以產生價值;按整個價值流確定供應、生產和配送產品所有必須的步驟和活動;創造無中斷、無繞道、無等待、無回流的增值活動流;及時創造僅由顧客拉動的價值;隨市而變,不斷消除浪費,追求完善。

(3)個性化定制。個性化最為典型的產物就是大規模定制。它集企業、客戶、供應商和環境等于一體,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在系統思想指導下,用整體優化的觀點,充分利用企業已有的各種資源,在現代設計方法學、模塊化技術、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產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提供定制的產品和服務。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全面考慮了制造運作系統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產品品種的迅速增加、批量變小和訂單的隨機性增大等。

5. 商業模式以信息網絡為平臺。新的商業模式必須重視信息網絡的力量,脫離信息網絡平臺,企業將無競爭力可言。

(1)構造虛擬經濟的競爭力。信息社會,網絡平臺可以造就無數神話。企業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意識,抓住商機,馳騁在網絡世界,同時很好地與現實相銜接。號稱網絡第一食品的“QQ能量棗”,以“虛擬+現實”的商業模式被業界廣為稱道。傳統食品企業綠盛公司與天暢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網絡游戲中銷售真實物品,游戲玩家可以在游戲中的虛擬食品店,下單購買真實物品,通過專門配送系統,可立即送到購買者手中,買家還可選擇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貨到再付款。這是國內首次將傳統產業嵌進網游產業,形成網絡內外的互動對接,在網絡時代首次實現了“真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的對接。

(2)加快企業商務電子化。企業商務電子化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它將企業經營的全部商務活動,通過信息技術實行電子化、數字化運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縮短周期,增強競爭能力。

(3)推動流程再造。重構企業組織結構的核心是實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結構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創新精神的扁平化“動態網絡”結構所取代。這種組織形式通過水平、對等的信息傳遞來協調企業內各部門、各小組之間的活動,實現了動態管理,不僅使信息溝通暢通、及時,降低監督協調成本,使市場信息與決策層的反饋更加迅速,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而且極大地調動組織成員的潛能和積極性,促進相互間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形成學習型組織,從而更好地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

以上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五條核心戰略,這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指導原則和基本要求。當然,在實踐中應當因企制宜,靈活應用,結合實際進行創新。任何商業模式都有其適合的環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始終保持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只有具有動態匹配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三、 商業模式創新是制勝關鍵

商業模式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和興衰成敗。企業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從制定成功的商業模式開始,新興的新企業是這樣,傳統的老企業更是如此。未來企業的競爭,將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中國企業的發展經歷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兩個階段后,現在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必須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先決條件,否則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將無法實現。現在,中國企業最缺的是成功的商業模式,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就已成為當今中國企業競爭制勝的關鍵。

參考文獻:

1.Porter M E.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呂本富,張鵬.77種網絡經濟創新模式.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鵬,黃麗華.電子商務模式及其對企業的影響.中國軟科學,2005,(1):44-47.

4.(美)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竟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5.(美)大衛·波維特,約瑟夫·瑪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偉俊等譯.價值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6.(美)哈維·湯普森.創造顧客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篇13

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技術轉移的研究,現在的文獻基本上著眼于技術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研究的焦點是技術轉移的機理、模式、過程以及技術轉移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2〕)。但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單純以發達國家作為技術供應方的單向技術轉移為研究對象。這是不全面的,技術轉移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有發達國家作為供應方,也有發展中國家作為技術的供應方,而對后者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二是導致技術轉移的根本動因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有的學者提出技術轉移是知識訣竅的轉移和分配([3],p.197,[4]),如日本小林達也認為,從廣義上說,技術轉移是人類知識資源的再分配〔7〕;有的學者從能力轉移的角度研究技術轉移,認為能力轉移是深層次的技術轉移,能力轉移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轉移得以實現([3],p.198,[5,[6]);有的研究提出技術勢的概念,認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是由于技術勢的存在([10],p.68)。這些研究只簡單對技術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單向技術轉移的動因作解釋。這種解釋的不足在于把問題分析局限于一般性,忽視了特殊性。即對技術轉移中存在的技術流向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現象與動因被忽視了。如何合理分析上述兩個問題,對完善技術轉移理論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二技術勢和能力勢的概念與關系規范

在解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產生技術轉移的原因時,許多研究文獻認為是由于技術勢差(簡稱技術勢)的存在。勢差的概念來自物理學,它認為世間所有物質或非物質的傳導、擴散總是由勢差引起的。而技術勢差即指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踐過程中在同一時點、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單位之間存在的技術水平上的差異([10],p.68)。其實這種看法存在很大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用技術勢來反映兩個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是不科學的,因為技術差距應該反映具體某一技術水平的差異,而不能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按照已提出的技術勢的概念,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行業在科技經濟實力方面存在差距,技術勢差的存在具有絕對性,同時,由于勢差存在使得技術“總是從高勢能向低勢能方向轉移”([10],p.68),所以,技術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也具有絕對性。實際上,現有國際間的技術轉移并非單一地存在由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正向流,逆向流也存在。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屬于技術轉移的接受方,而實際上,我國也有許多技術在向發達國家轉移,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顯然,用傳統的技術勢來解釋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不足。

為了克服上述兩個不足,可引入技術能力勢差的概念。技術能力勢差是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同一時點、同一領域、同一行業在技術能力上的差異,這里簡稱為能力勢差。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能力是指尋找可靠的可選擇技術,并決定最合適的引進技術的能力;對引進技術實現從投入到產出的轉換能力;改進技術以適應當地生產條件的能力;實現局部創新的能力;開發適應當地環境的工程化設備的能力;制定基礎研究計劃并進一步提高改進技術的能力([11],p.5)。構成一個國家和地區技術能力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生產設備水平、人員能力、信息能力和組織能力([14],p.92)。國家技術能力實際上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知識和信息積累的能力,一個國家要有強的技術能力,必須建立在知識不斷積累和儲存的基礎上。通過對儲備知識的激活,把轉移的技術應用于生產,實現二次創新。而要對儲備知識和信息實現激活,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外部技術基礎設施條件(TechnologicalInfrastructure)和良好的科技環境(TechnologicalEnvironment)。所以,從完整意義上說,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能力,既要考慮四要素的水平,同時要考慮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環境([14],p.93)。

世界銀行認為評價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國家是否建立較完善的技術工程化系統;二是是否具有收集和獲取采用設備及功能、技術領先者的新發展趨勢等方面信息的情報部門;三是是否建立較為完善的技術分析系統;四是能源、交通、資金、熟練勞動力、原材料的供應狀況以及其他中間投入要素的完備狀況。而構成科技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鼓勵生產企業提高技術能力的激勵系統和懲罰系統;(2)專門性技術機構對促使技術信息流動、先進手段采用和對新技術理解這三方面的作用;(3)當市場失效時政府的干預([13],p.68)。在現有的實踐看,技術基礎設施水平是制約技術轉移的重要障礙([14],p.93)。

由國家技術能力四要素、技術基礎設施和科技環境兩個環節形成的能力勢決定了一般意義上的技術轉移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即兩個國家和地區之間要產生技術轉移是以能力勢的存在為充分條件,因為只有能力勢的存在,才使得發展中國家有獲得先進技術的需要。但能力勢的存在并非技術轉移產生的必要條件,因為技術轉移的發生除了能力勢作用以外,還有一個強選擇性問題和技術需求問題。

能力勢可以用來解釋一般意義上的技術轉移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的單向性問題,而要分析具體某一技術發生轉移的動因,還必須分析技術勢。技術勢的存在是由于同一時間、同一行業條件下,某一技術在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而導致的位勢差。由于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其主體是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產品技術水平,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組織技術能力的增長,希望從高技術位勢的組織獲取這一先進的技術,就使得技術轉移有出現的可能,所以,就具體某一技術的轉移而言,如果存在技術勢差,就有產生技術轉移的可能。但技術勢是否有導致技術轉移的必然性呢?現有研究對此提出兩種看法,一是處于低位勢技術的組織有獲取高位勢技術的需要,這需要來自技術發展、市場推動或政府行為;二是認為技術勢過大,反而會阻礙技術轉移的發生([8],p.142),外在原因在于勢差過大時,處于低位勢的國家和企業很難消化吸收高位勢的技術。而內在原因在于,一是低位勢國家或企業技術能力、知識存量的積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實現技術轉移,對低位勢的國家或企業不能對轉移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二是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企業為了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只有不斷地引進高位勢組織的技術,其結果是低位勢組織陷入了“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怪圈,于是,悲觀主義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要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技術趕超是不可能的,因為技術接收方是不可能得到先進的技術的[3];三是低位勢組織為了擺脫這一怪圈,就必須對轉移技術在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變革,而這樣做必然地會打破組織原有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使原來有序的組織演變成無序狀態,Garud、Nayyar等認為一個組織的知識庫具有自身的內在發展過程和特殊性,如果組織結構作大的調整,會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16],p.365),為了建立新的有序結構,組織就得經歷一個組織過程。該自組織過程延續時間長短取決于相互之間勢差的大小,當勢差很大時,對原有組織結構的破壞力就很大,其產生的負效應將會導致企業組織永遠趕不上他們的競爭對手和周圍的環境。于是,許多文獻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向發達國家引進“合適技術”(ApproprialeTechnology)([8],p.92)。合適技術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特征:低投資成本;單位產出的低資金投入;最終產品低成本;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組織結構簡化或對現有社會和文化環境的高適應性([8],p.92)。世界銀行認為合適技術有四大要素:目標的適應性、產品或服務的適應性、工藝適應性、環境和文化的適應性。由上述特征和要素形成的合適技術的最根本特征是高低位勢組織之間的技術勢差落在一定的閾值內。該閾值不能太小,過小就沒有轉移的必要;但也不能太大,過太就不能消化吸收。

綜上分析可看出,產生某一技術發生技術轉移的必要條件是該技術技術勢的存在,而充分條件為:(1)技術勢差在某一范圍之內,或(2)處于技術低位勢的組織有實際需求。進一步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某些技術領域內都有其技術優勢,而且產生具體某一技術轉移的充分條件也存在,這就決定了技術轉移的雙向性。

基于對技術勢和能力勢概念的規范,可以發現,用能力勢來解釋國家間技術轉移的單向性,以及用技術勢說明具體技術轉移的雙向性具有合理性。由于能力勢差的存在,決定了宏觀意義上的技術轉移必然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勢差的存在,當發達國家某一技術的技術勢高于發展中國家該技術的技術勢,這一技術就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同樣地,當發展中國家某一技術的技術勢高于發達國家該技術的技術勢時,這一技術就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即技術勢決定了具體技術轉移的雙向性。

概括地,技術勢、能力勢和技術轉移之間的關系可作如下分析:

·能力勢是一個整體概念,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家(地區)技術能力上的差距,而技術勢差是一個個體概念,反映具體一個技術在水平上的差距;

·國家間的技術轉移是以能力勢差的存在為前提,由于不同國家在總體技術能力上的差距,總體來說,技術勢是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

·大量技術勢差的積累,構成能力勢差的存在;

·某一單個技術的轉移,以技術勢的存在為必要條件,以技術勢差在某一范圍之內,或處于技術低位勢的組織有實際需求為充分條件。

·即使是能力勢高的國家,仍然存在技術勢低的技術,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在每一個技術上都有優勢;

·由于技術勢和能力勢的共同作用,導致技術轉移是單向性和雙向性的統一。

三技術勢差和能力勢差產生原因

1.技術勢差產生原因

由于現有技術轉移的主體從國家轉向企業,企業成為轉移技術的主要載體([9],p.25),因此,在分析技術勢差時,可從企業的角度作研究。企業之間技術轉移是一個強選擇性的、以更準確的方向為終結的、連續積累的過程,企業通過自由地吸取一般的技術知識存量或“蓄水池”來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17],p.68)。這種知識存量或“蓄水池”的連續積累一方面表現在企業技術能力上,另一方面表現在企業創新的技術上。技術的轉移實際上是凝結在該技術中的知識存量差異的直觀體現。從企業技術能力看,企業作為一個創新組織或轉移技術的采用單元,具有一個知識庫和知識庫轉化為產品和生產工藝的創造力。在有限理性的現實中,企業之間技術能力的差別主要源于企業所擁有的知識庫儲量。從創新的技術看,企業技術能力之間的差異,外在地通過創新技術的水平表現出來[13]。所以從某種角度說,創新技術的水平是產生技術勢的內在原因的外在表現。具體反映在:

·技術軟件之間的差距。廣義的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兩部分,其中軟件技術主要體現在組織、管理、決策、信息等難以表達的無形技術,以及圖紙、說明書等可表達的無形技術兩部分。這種軟件技術上的差異是構成技術勢差的主體之一。處于技術高位勢的組織對技術的控制,主要就控制軟件技術;

·技術硬件之間的差距。硬件技術是整體技術中有形的部分,體現在研究開發出來的產品實體中。硬件技術的轉移比軟件技術的轉移要容易得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生產,往往就是這種單純硬件技術的轉移。硬件技術上的差異是構成技術勢的又一主體;

·技術操作能力的差距。就一項具體的技術,企業要采用它,同樣存在一個技術操作能力閾值的限制,從而導致技術勢差的出現。技術操作能力反映在企業生產技術的經驗積累上,學習曲線的存在是技術操作能力差距存在的表征。要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在技術操作能力上應該突破這一閾值。一般地,技術操作能力可歸納為軟件技術范疇,但由于轉移形式上與一般的軟件技術不同,它只有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實現,故這里作為單獨的因素作分析。

2.能力勢差產生原因

國家間能力勢差存在,根本上源于國家間在人員水平、組織能力、信息能力和采用設備的先進性這四要素積累產生儲量上的差距。但儲量的大小并不必然地決定能力的大小,儲量是一個潛在概念,它要轉化為現實能力和國家競爭力,前提是儲量的流動和激活。因而,儲量的大小和激活程度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力位勢高低的內在因素。進一步地,儲量激活不是一個自然過程,而要以較強的國家技術基礎設施條件和完善的科技環境為“催化劑”。

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制藥技術轉移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們落后的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環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基礎設施、科技支持環境之間的差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家之間的物質基礎差異;

·技術工程化系統完善程度的差距;

·國家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完備程度的差距;

·國家技術分析系統完備程度的差距;

·國家之間能源、交通、資金、熟練勞動力、原材料供應狀況以及其他中間投入要素完備狀況的差異;

·勞動力成本、人員培訓條件方面的差距;以及國家為技術轉移實現的服務性機構完善程度之間的差距。

國家技術支持環境對技術轉移實現的服務性機構包括潛在、間接的支持環境和顯在、直接的支撐環境兩部分。潛在、間接的支撐環境有商業銀行、發展銀行、商業保險、出口保險、進出口控制機構、外匯控制機構、環保服務機構、稅務部門、人事勞資部門等;顯在、直接的支持環境有工程化設計服務機構、技術指導機構、檢驗測試實驗室、標準局、專利局、管理咨詢服務機構、科技信息中心、技術轉移中心、水電氣等基礎設施(TheTechnologicalALTASTeam,1987)。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力勢差的彌合除強化人員、組織、信息和設備的積累外,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科技環境的優化是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能力勢差的另一關鍵。

技術轉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或組織的技術能力([18],p.452;[19],p.764)。NawazSharif認為國家技術能力由設備能力、信息能力、人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四要素組成([14],p.92),技術轉移要成功,技術供應方(處于高技術位勢)和技術需求方(處于低技術位勢)之間技術能力的差距不能高于某一閾值,若超過該閾值,處于低位勢國家或組織必然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強化自身四要素的積累與激活,直到能力勢差縮小到該閾值。這一閾值的產生來自于國家技術能力四要素積累水平差距,其實質是知識積累產生的知識存最的差距和存量激活能力的差距。

國家知識存量積累是四要素各自長期積累的過程,其中關鍵是人員能力的積累。以個人為載體的知識和能力是企業技術積累的微觀基礎,調查表明技術創新高度依賴于個人的技術積累,對于小企業尤其如此([20],p.3)。影響個人技術積累的因素一是個人的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程度;二是積累的環境,個人能力的激發有賴于所在環境的條件,如個人所能支配的工具、環境規制、激勵機制等。組織能力的積累程度是導致國家能力勢差的另一要素。具體來說,組織能力勢差產生于個人技術積累,尤其是關鍵人物的技術積累、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優化和組織技術積累內部結構的協調。合理的組織結構必須有助于提高組織學習的效率,實現個人技術積累向組織能力積累的有機整合,進而形成并遵守統一的價值觀念,達成高效的內部信息網絡;組織技術積累內部結構的協調是高水平、系統化技術積累形成的前提。相對而言,采用設備是有形的能力載體,由于設備流動性較好,先進設備能在國際市場上較容易地被其它國家引進、效仿而獲得,因此,設備能力提高較組織能力、個人能力積累為易。

作為能力本質的知識是附著在四要素之中的,具有潛在性、緘默性([16],p.370)和粘著性等特點。一個國家或組織還必須具有知識顯在化、物質化的能力,這一過程的實現,有助于知識激活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們把這一能力稱為激活能力。由于能力是粘著在組織、人員、信息和采用設備等載體上的,要對作為能力本質的知識激活,必須在組織內對人員、設備和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并以技術基礎結構和科技環境為支撐條件,通過技術創新,對能力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激活,最終通過產品外在地反映出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能力勢差產生的關鍵原因之一在于發展中國家對知識激活的能力不足。為彌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能力勢差,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對能力四要素的投入,強化技術創新機制,通過技術創新激活國家技術能力。

四結語

基于單一技術之間的技術勢差和國家之間的能力勢差理論,來分析國際間技術轉移的單向流動和雙向流動并存局面,反映了國際間技術轉移的現實性。由于某一技術在不同國家間技術位勢存在“落差”為彌合這一“落差”,處于低技術位勢的組織就希望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不同技術領域內各有優勢,就導致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具體技術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向發達國家轉移其它有優勢的具體技術。但從整體范圍看,發達國家的技術積累、知識積累和技術基礎設施、科技環境較發展中國家有明顯優勢,導致發達國家的能力位勢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兩者間出現能力勢差,為此,處于低能力位勢的發展中國家就希望借助于技術轉移實現勢差彌合。所以,能力勢差的存在,導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的絕對性。

盡管技術勢差的存在是具體技術轉移的必要條件,以及能力勢差的存在是導致總體意義上的技術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前提,但真正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還必須考慮技術勢差和能力勢差的合適閾值或技術的市場需要。這一閾值的確定以國家或組織所擁有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標準。如果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組織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不具足夠的能力實現對轉移技術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該技術轉移不但不能實現勢差彌合的初衷,反而會使處于低位勢的國家或組織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怪圈而進一步拉大位勢間落差。

參考文獻

[1]J.Baranson,TechnoogicalTransfer:petitivenessandEmployment,in:U.S.DepartmentofLabour,Theimpact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onEmployment,WashingtonD.C.,1978.

[2][日]齋藤優:技術轉移的理論與政策,科學學譯叢,北京,1988年3月。

[3]MichaclA.CusumanoandDctclinElcnkov,Linkingintcrnationaltcchnologytransfcrwithstrategyandmanagement:aLiteraturecommentary,ResearchPolicy23(1994)pp.195—215.

[4]范保群,張鋼,許慶瑞:國內外技術轉移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科學管理研究,1996年2月,第14卷,第1期,p.1—6。

[5]T.AgmonandM.vonGlinow(Edo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6]T.AgmonandM.vonGlinow,TheEnvironmentofTechnolo-gyTransfer,in:T.AgmonandMovonGlinow(Editors),TechnologyTransferin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1).

[7][日]小林達也:技術轉移——從歷史上考察美國和日本,東京文真堂,1981年。

[8]PeterB.Heller,TechnologyTransferandHumanValues:Concepts,Applications,Cases,UniversityPressofAmerican,Inc.,1985.

[9]Whateveryengineershouldknowabout:TechnologicalTransferandInnovation,LouisN.Mogavero&RobeitS.Shane,Ma-rcelDekker,Inc,1982.

[10]陳國宏,王嚇忠:技術創新、技術擴散與技術進步關系學新論,科學學研究,1995年2月,第13卷,第4期,p.68—73。

[11]M.Fransman,Tc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Eds.M.FransmanandK.K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theThirdWorld,Macmillan,London,1984.

[12]WorldBank,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No.717,WorldBank,WashingtonD.C.,1985.

[13]CarlJ.Dahlman,BruceRoss-Larson,andLarryE.Westphal,ManagingTechnologicalDevelopment-LessonsfromtheNewlyindustrializingCountries,WorldBankStaffWorkingPapers,No.717,TheWorldBankWashington,D.C,U.S.A.

[14]NawazSharif,ProjectEvaluationFrameworkforIndustrialTechnologyCapabilityEnhanccmcnt,TcchnologyAnalysis&StratcgicManagcmcnt,Vol.6,1994,pp.92—93.

[15]魏江,許慶瑞:企業技術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關性與協調性研究,科研管理,1996年第1期,p.28—35。

[16]RaghuGarudandPraveenR.Nayyar,TransformativeCapability:ContinualStructuringbyintertemporaltechnologytransfer,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Vol.15,365—395(1994).

[17]吳剛:技術創新擴散速度及其模型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