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生態旅游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旅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態旅游論文

篇1

生態旅游是慢旅游發展的基礎,綠色的生態、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水、寧靜的鄉野氣息是慢旅游的王牌。[3]同時,慢旅游是一種深度旅游,是一個文化的浸入過程。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主張扎進一個陌生地方沉淀自我,融入當地的生活,充分了解當地文化;

(2)主張在旅游地居住一段時間,像居家生活一樣,親自到市場買菜、做飯,在城市或鄉村隨意游逛,而沒有特定的目的地;

(3)不以留念為目的,而是為了體驗另一種生活;

(4)而作為全國旅游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疑是開展慢旅游活動最為理想的場所,因為該地區擁有超前的旅游發展理念并具有建設慢行系統,開展慢旅游及社區旅游的良好條件,而依托這些優勢條件開展慢旅游活動將掀開生態旅游發展的新篇章。

三、長江三角洲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生態路徑

正確把握長江三角洲慢旅游發展的瓶頸與問題是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前提條件。就目前長江三角洲開展慢旅游的實踐來看,存在如下問題:

(1)慢旅游依托的旅游基礎與接待設施嚴重不足;

(2)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慢城建設失去基礎;

(3)文化旅游資源破壞嚴重,文化旅游消費快餐化,難以為旅游者提供深度旅游體驗的文化環境;

(4)依托慢城發展慢旅游目的地比較困難,很難找到符合國際慢城標準的城鎮建設慢城。在諸多瓶頸與問題的制約下,盲目地開發慢旅游將是一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行為,不是一種符合生態學規律的行為。因此在理順長江三角洲慢旅游發展的瓶頸與問題后,長江三角洲應結合區域特點和區位優勢,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構建慢旅游目的地。

(一)生活休閑化的旅游城市是開展深度體驗旅游的理想場所

慢旅游是一種在旅游目的地的慢生活體驗,需要融入當地社區,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活休閑化城市旅游經濟發達,休閑娛樂設施齊備,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如杭州、蘇州等城市。這些城市可以結合國際慢城構建的部分標準,如在公共設施和盡可能多的私人設施上張貼“蝸牛”標識,以直觀形式倡導“慢生活”及“慢旅游”的理念,并通過“慢生活”及“慢旅游”理念的宣傳將旅游與社區融為一體,為旅游者提供深度文化體驗旅游、社區體驗旅游及休閑度假旅游等生態旅游活動,把自身打造成具備深度體驗價值的慢旅游目的地。

(二)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區城鎮是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

最佳載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山區城鎮,生態環境極其良好,并具有建設慢行系統,開展慢旅游及鄉村社區旅游的良好條件,如南京高淳縣、紹興南部山區、杭州淳安與桐廬縣、常州溧陽、寧波奉化等地區的鄉鎮,具有開發慢旅游的良好條件。這類山區城鎮可以按照慢城相關標準、公約與準則積極構建國際“慢城”。此外,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生態環境良好、現代工業不發達、鄉村民俗文化保存完好、鄉村性非常強的山區城鎮則具備構建國際“慢城”的基礎條件。國際“慢城”是開展生態旅游,發展慢旅游目的地的最佳載體。目前,長江三角洲已有高淳椏溪國際“慢城”,而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區城鎮完全可以借鑒椏溪成功申報國際“慢城”的經驗,再次構建1-2處國際“慢城”,并立足于長遠發展,在區域內部形成國際“慢城”的聚集地。

(三)具有鄉村腹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鄉村旅游地具有發展慢旅游的良好條件

就長江三角洲目前的旅游資源現狀來看,其區域內有多處具有鄉村腹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如仙居風景名勝區、紹興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紹興新昌天姥山風景名勝、杭州千島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寧波奉化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等,這些風景名勝區位居鄉村腹地之中,并于社區融為一體,具有發展以慢生活、慢旅游、慢體驗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條件。此外,長江三角洲不僅城市旅游、城鎮旅游發達,鄉村旅游也極其發達,因此可以依托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現代旅游鄉村等載體構建國際“慢城”體系,并加快建設符合生態規律的慢旅游基礎與接待設施,發展慢旅游業態。

(四)具有線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地帶是構建慢旅游帶的理想地帶

長江三角洲的空間架構主要是由一些江河、海洋與交通干線組成。已經申遺成功的京杭大運河貫穿長江三角洲16市,其中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7市具有構建京杭大運河慢行綠道的得天獨厚條件;環太湖岸線連接無錫、常州、蘇州、湖州4市,太湖環湖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將使該區域成為慢旅游、慢體驗、慢生活的慢旅游目的地地帶;長江三角洲濱海岸線具有建設濱海慢行綠道的條件,也適合開發慢旅游;而長江把南京、揚州、鎮江、泰州、常州、無錫、蘇州、上海等8市連為一體,具有開發沿長江慢行系統的良好條件。因此,長江三角洲只要慢旅游發展理念正確,積極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借助濱海、沿江、環太湖、京杭大運河、錢塘江和新安江等具有線性特征的水系資源構建濱水慢旅游目的地地帶或慢旅游帶及一體化旅游慢行系統,將來必定成為具有國際重要地位的慢旅游一體化發展區域。

(五)江南水鄉古鎮是開發慢旅游的試驗場

江南水鄉古鎮具有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居民安居樂業、社區和諧、旅游業發達,以特色旅游交通工具為主,并且人口條件也符合國際“慢城”要求,具備構建國際“慢城”的良好條件。若直接把水鄉古鎮按照國際“慢城”體系開發建設,則不失為提升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品位的一種最佳路徑。因此,江南水鄉古鎮完全可以依托社區旅游和文化旅游來構建生態旅游目的地系統,就其慢旅游開發路徑而言主要包括:

(1)深度挖掘江南水鄉古鎮特色文化,構建能深度體驗江南水鄉古鎮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2)在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中,注重當地居民的生存權利與正當訴求,保護古鎮所依托的居民文脈,開展極具特色的古鎮社區旅游以吸引社區體驗旅游者;

(3)保護水鄉古鎮所依托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域安全及提升居民用水質量;

篇2

2.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建設的意義

中國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點。按照傳統的審美觀,一般都具有雄、奇、險、秀、幽、曠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學者盤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發胸懷的重要對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樂山”之說,以及“陶淵明性本愛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與山結生死盟”之舉,旅游業也就成為了現代名山開發建設的主導產業。茶文化生態旅游所提供的是農旅結合、“禪茶一味”而最富生機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產品,從而豐富了名山旅游活動的內容。中國的名山旅游特別是中緯度地區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為多年生常綠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霧吐白花滿川谷,彌望新粲,異香拂人,寒蝶凍余,迎距宛轉如春日”(清王船山《蓮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區旅游淡季的旅游設施和服務。名山景區多有發達的前山和相對落后的后山之分,茶產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著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態環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也就成為了縮小名山景區區域差異、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區茶文化生態建設的特點

1.自然生態環境建設一直受到珍重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五岳獨秀”是對南岳衡山生態環境建設的總結和概括。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性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72峰間終年云霧繚繞,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豐盈。并有煙云異彩、霧松冰雪、日出奇觀、海市蜃樓等特色天景現象。南岳之秀關鍵在于其林,有林則山青水秀。南岳衡山的森林植被率高達94%,構成特有的“林海”、“竹海”、“花海”奇觀,還保持著十多處寺廟周境的次生原始森林,并有金錢松、絨毛皂莢、銀杏、紅花油茶、云錦杜娟、白玉蘭等稀有珍稀品種,而其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在于其多方面的關注重視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地大山深的南岳衡山,歷史時期多為無主公山,其山林容易受到人為破壞,但其保護和建設歷來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賢達,仙道名僧的呼吁保護和積極倡導。如在那“襄勸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舊唐書•地理志》的唐代中后期,南岳衡山就曾受到畬瑤先民的斬伐燒畬,其時居住于南岳衡山的玄泰禪師特作《畬山謠》呼吁保護山林;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擔任潭州刺史時,為南岳衡山禁止毀林墾荒而了《約束榜文》。在名山建置上,最早五岳各設岳牧,宋代詔五岳各置廟令,明代設永壽司,清代設僧綱司、道會司,乃至民國初年到建國前夕,官方先后在南岳衡山設立了“小林區管理局”、“林墾局”、“管理局”等林管機構;建國后山林一律收為國家所有,并先后設計了南岳林場、南岳園藝場、南岳樹木園等管理機構,對其山林進行了統一管理和開發,有力推動了南岳衡山的生態環境建設。

2.茶葉生產的種植歷史悠久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連綿,又正好處于世界“綠茶黃金緯度”(北緯25-31度)地帶,其茶葉生產的歷史始于漢代,但識茶、用茶的歷史更為久遠。據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載:“湘中產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鉆林,蓋極高岸磴所產,日色不到之處,往遣捷健樵者緣木采之”,實際上這是一種生長于懸崖峭壁之上的野生茶種,至今尚遺留有20多個品種。茶葉最早稱為“萘”,湖南的茶陵(包括現今的炎陵縣)古稱“萘鄉”(景陽山)、萘水(繲水),《漢書•地理志》的萘陵即“茶陵”。唐陸羽引《茶陵圖經》云:“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可見茶陵一帶西漢或更早就種植茶葉了。而茶陵古代曾一度屬衡州府管轄。繲水中下游即流經衡州府,并于衡山縣境注入湘江;在南岳衡山一帶至今留有眾多的炎帝及其弟子的遺存遺跡。“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傳說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有陸羽茶經也有關于“衡州茶,生衡山山谷”的記載等,由此可以認定南岳衡山識茶、用茶、種茶的歷史不晚于漢代。但其大規模種植和加工始于唐代中期,而且是其時重要產茶區,也是著名貢茶之一,《茶經》還將衡州列為全國產茶四十三州之一;在宋代的南岳衡山仍然是全國重要產茶區,而且其茶葉大量銷往北方,乃至明清仍然是“沿山皆茶……,滿川谷”(王船山《蓮峰志》),足見其古代茶葉生產長盛不衰的歷史。

3.名山茶文化積淀深厚

南岳衡山茶文化根基深厚,茶詩、茶文、茶歌、茶楹聯文化得天獨厚。“客有衡岳隱,遺余石廩茶,自云凌煙硝露,采摘春山芽”(唐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小園茶樹數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嘗。雖無山頂煙嵐潤,亦有靈源一派香”(朱熹《夜得岳后庵僧家園新芽》);“浮甌雪色喜初嘗,中有祝融風露香。徑欲與君同晤賞,短檠清夜正相望”(宋張磘《上封新茶》;“荊楚臘將殘,江湖蒼莽間。孤舟載高興,千里問名山。雪浪來無定,風帆去是閑。石橋僧問我,應寄岳茶還”(唐齊己僧《送人游衡岳》;“深山三月雪花飛,折筍禁桃乳雀饑。昨日剛傳過谷雨,紫茸的的賽春肥”(清王夫之《摘茶詞》);“破門破屋破沙鍋,住在溪邊煮月多。挑擔柴米來一捆,拾象橡粟老煙波”(清破門僧《摘岳茶•志之以詩》)等詠茶名章佳句炙燴人口。唐代杜荀鶴、杜甫,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詩文大師也都有詠頌南岳衡山茶的詩篇不少。僅朱熹、張磘的《南岳唱酬》一書中就有詠茶詩7首,明未清初著明哲學家王夫之竟達10首。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南岳衡山日記中也有關于“中立(僧)以芽茶饋”的記載?,F代,詠南岳衡山景的新作仍然不少,如“路陡山高險,心愉步緩松。茶葉層綠綠,樹樹傲冬隆“(陳興琰《重登南岳》),“大寨精神辟地才,銀鋤揮地岳云開。新茶葉展春仍駐,華蓋峰高客數來”;煙霞峰下夏禪鳴,雨過茶山滿眼青。昔日詩僧留妙句,三杯淡綠醉心靈“(謝洪治《煙霞峰品茶》)”。還有湘潭大學楊春秋教授的南天門茶聯:“到南天門歇歇腳,喝杯茶去;到祝融峰看看山,攜朵云來”,以及著名歌唱家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等,都極為傳神,共同形成了南岳衡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寶庫,為其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食糧。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構想

1.強化南岳衡山有機茶的品牌建設

品牌,是信譽的保證和對消費者的承諾。美國著名廣告專家茉利萊特曾說:“未來的營銷是品牌的戰爭-品牌互爭長短的競爭”。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第一核心要素應該是優質的品牌有機茶。眾所周知,有機食品是指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標準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食品。有機食品是中國一般綠色農產品的最高層次,是一類真正源于自然、富營養、高品位的環保安全食品。有機茶就屬于有機食品之列,而且我國第一個有機食品產品就是由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浙江省進出口公司于1990年聯合開發的有機茶。。因此有機茶本身就是品牌。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霧茶”即屬于一個有機茶品牌產品,并以其“香高、色綠、味爽、形秀”等特征,而先后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和中國優質名茶,其茶多酚、氨基酸氮水浸出物、兒芽數總量等方面的指標值與“龍井”、“碧螺春”等國內名茶相比均不相上下。其龍池茶場就是獲得湖南首家有機茶認證的生產基地,2005年至2007年獲得歐盟和美國頒發的有機茶證書。就是這么一個產品,種植規模不上萬畝,產量不上萬斤,單位面積產量與產值都相對很低,沒有形成真正的品牌產品優勢。為此,必須強化品牌意識,加大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內部整合,外部聯合,做大做強南岳云霧茶這一品牌,不僅要有質高量大的南岳云霧茶保證市場供應,而且要在名山茶文化生態旅游中,讓旅游者看到的是茶園,聞到的是茶香,聽到的是茶歌茶調,吃到的是放心茶飲料,欣賞的是茶文化,帶走的是品牌南岳有機云霧茶。

2.加強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無論是發展生態旅游,還是進行生態有機茶的生產,都有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及“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生態環境的本底極有利于優質的機茶的生產。經國家環保局有機茶發展中心對其茶園的大氣、水體、土壤等10項環境指標進行嚴格監測和檢驗,被認定為一切均符合發展有機茶生產條件。另據有關資料顯示,其茶園1979年以來就禁止使用化學農藥,保護和利用其天敵,保護景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使茶園天敵與無害蟲種類比例至1996年便接衡水平,從而大大提高了茶葉的產量、品質和效益。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鑒定認定,其有害物質理化檢測明顯低于國家現行水平,但其大環境不容樂觀。首先,所接待的國內外游客超常增長,且季節分配的極不平衡。如1980年所接待的國內外游客為25萬,至1985年近100萬,5年增長4倍;進入21世紀增數仍然不減,2010年為420萬人次,至2012年達608萬人次,而又一直集中分布于南岳衡山約8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的8月至10月,使得前山南岳古鎮至祝融峰一線每當旅游旺季更是人滿為患。目前南岳衡山的主要茶園又多分布此線的兩側,給茶園環境無疑帶來一定影響。其次,在南岳衡山景區周邊原有京廣鐵路“107”國道公路基礎上,已是高鐵客運線、高速公路線縱橫交錯,不僅促進了其景區人流物流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景區周邊古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樣會給景區及其茶園帶來影響,其環境保護和建設就顯得到十分必要和緊迫。唯有辦法,一是精確測算出其環境承載量,限額接待年進山游客數量;二是調整優化茶園布局,在“南岳云霧茶”品牌建設前提條件下,將新建茶園盡量布局于后山及其周邊適宜地帶;三是進一步加速其生態環境建設。

篇3

核心層是指通過武漢水利生態旅游我們要給旅游者一個什么樣的所得,或者說通過武漢水利生態旅游旅游者得到什么樣的一個體驗。武漢居天下之中、處江漢交匯的自然生態環境,另外,武漢湖泊有古云夢澤之積淀、江河文化,典型的城市濕地文化,濃郁的漁家民俗文化等。所以,可以把核心層定位為:一次獨特的親水,近水,知水,憚水的水利生態之旅。

(二)水利生態旅游的展示層

展示區是核心區的體現,是核心區的實物體現。如通過湖北省武漢市江灘水利風景區來展示水利工程的壯觀;武漢兩江日游夜游觀光娛樂來展現碼頭文化;東湖、南湖、墨水湖水上觀光娛樂競技來體現人與水的交融;木蘭湖、后湖湖濱觀光度假旅游線來展現水的靈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及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展覽館來展示人水文明的開端等。

(三)水利生態旅游的延伸

層水利生態旅游的延伸層指的是旅游者在水利生態旅游過程中得到的精神上的體驗或者一種精神升華。每旅游者對一個地區的旅游體驗都是不一樣的,但美好的事物卻是不變的。武漢的碼頭、武漢的商業,武漢城市發展歷程,無不體現因水而興、依水而盛的自然特征。這使每個來到武漢旅游者能感受到城市與水和諧相處的一種文化氛圍。再通過東湖風景區、磨山風景區,楚河漢街,森林公園等這樣一批旅游區建設挖掘水文化內涵,開發水文化景觀,成為水利宣傳教育示范基地,宣傳推廣水文化價值,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治水歷史和水利科學知識,感受當代水利事業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了解水利,熱愛水利,支持水利,宣傳水利。

二、水利生態旅游建設方案處理好“水環境、水利社區

水生態,水利用”的關系是武漢市旅游形象建設的關鍵,根據黨的“十”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需要進一步調整武漢水利生態旅游建設思路:

(一)普及水利生態和環保基礎知識

樹立生態水利的新形象針對不同群體開展水利生態知識和水利環保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和優先群體包括決策者群體、水利工作者群體、旅游服務群體等。借助現有的教育途徑,廣泛深入地普及生態水利知識;通過報刊、電視、電臺以及電信網絡等各種媒體進行有關水利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在武漢中小學開展一些水利生態主題的活動,此外,還需投入專項資金,建設生態水利教育基地,開辟水利生態和環保知識傳播的綠色通道。

(二)整合資源

形成模規化的江湖旅游項目主要體現在專項旅游產品與旅游線路的整合。武漢湖泊旅游開發,應從湖泊水系整體著眼,根據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質狀況、區位條件、人文環境氛圍,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工與整合,實施專項旅游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武漢湖泊旅游??煞謩e開發為以湖濱度假休閑為主的旅游,以湖光賞景、漁業觀光、垂釣為主的修心養性旅游,湖濱體育競技旅游以水上快艇沖浪、水上飛機、水上跳傘、花樣滑水、水上拔河比賽、手劃船比賽、帆船賽、龍舟賽、彩船大游行、水上秋千、游泳比賽、水上熱氣球等水上娛樂、水上參與性、表演性強的湖泊旅游,可利用節慶活動,或邀請有國內外優秀水上運動員參加的水上比賽、競技活動,從而吸引境內外游客。

(三)深度開發

延伸水利生態旅游產品及服務武漢水利生態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形成武漢山水特色、水利文化品牌、水利主題鮮明、豐富、多元和立體的旅游產品群。為了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目標,還必須進行產品整合、資產整合、市場整合,通過多元整合在更高的層面上塑造武漢水利生態旅游形象。

篇4

1.2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的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業發達的國家,生態旅游更是風靡全球,成為一種新時尚。

雖然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是要改進旅游方式,促進旅游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對生態環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包括生態旅游,都會對旅游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發展生態旅游,不搞好規劃,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生態旅游環境的問題,就會阻礙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旅游的開發原則

生態旅游地正受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成為開展可持續旅游和生態體驗的理想場所。但是,生態旅游區(地)屬于自然生態環境敏感區,開展旅游業極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生態旅游發展開發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就成為生態旅游發展開發的重要原則。

生態旅游由于囊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關系,故對其進行開發管理時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觀,并以此為指導,形成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向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2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原則

經濟有效性是指人們在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時,應最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

生態安全性是指人們在組織旅游經濟活動時,應該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衡量經濟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對經濟發展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要把促進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態系統索取資源要適度,堅持控制外延無限擴大的生產方式,反對掠奪或利用自然風景資源和旅游生態資源的做法。第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態感受和生態知識。只有做到上面三條,才能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實現。

2.2.2必須對生態安全性進行定位

通過對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兩個指標的分析,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處于既矛盾又統一的定位整體中。其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的無限增長給生態安全帶來的威脅,其統一主要表現為二者可以有機結合和轉化。

2.3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整體統一原則

生態效益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社會效益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原始動力;經濟效益則是生態旅游開發和經營的重要拉力,從中起主導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3生態旅游區的開發與規劃需注意的問題

(1)制定生態旅游區的專項規劃時,要特別注意研究生態環境承載力,亦即生態旅游環境容量。

生態旅游環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環境(指旅游環境系統)的現在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包括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及未來人有害變化(如環境美學價值的損減、生態系統的破壞、環境污染、舒適程度減弱等過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游地或景點、景區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數。

(2)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規劃

成功的生態旅游有賴于高級導游、稱職經理的合作,而熟練又有技巧的經營管理人員又需要有效的培養和良好的教育。因此,從事生態旅游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上崗職業培訓,特別是導游更應具備較深的科學知識。對所有從事生態旅游業的經營人員進行生態環境倫理的思想教育,讓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環境倫理為指導,生態旅游的發展目標是與環境倫理要求和目標是一致的。生態旅游強調環境意識、自然感應,以喚起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生態旅游區的環境保護與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關系

只有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條件下,生態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續地發展。許多經驗證明,讓地方居民參與生態旅游區的管理與服務,如在導游、環衛人員、宿舍管理、餐廳服務、工藝品加工等方面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會直接或間接地引起他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激發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減輕因對資源需求而破壞環境的壓力。當然,當地居民參與管理和服務必須經過嚴格培訓。

參考文獻:

[1]王佳,路紫,孫連敏.生態旅游環境問題與環境承載力謅議.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26(2):204.

[2]郭魯芳.發展生態旅游的思考.旅游論壇,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華.生態學原理在生態旅游中的應用研究.環境保護,2000,(3):31-33.

[4]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賀春艷.從生態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論生態旅游活動的形式.旅游學刊,2004,19(1):77.

篇5

二、生態旅游等級

澳大利亞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將自然旅游和生態旅游住宿設施、游覽和吸引物產品,分為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和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李洪波、黃安民參考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認證項目(NEAP)的經驗,將生態旅游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三級生態旅游。

周玲強為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將生態旅游等級劃分為非生態旅游、生態旅游、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

陳金華、肖壽才、黃暾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指標體系將保護區生態旅游等級分高級生態旅游、中級生態旅游、初級生態旅游。

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將生態旅游評價標準用一個模糊集合表述,分為四個等級:V=(高級生態旅游區,生態旅游區,準生態旅游區,自然旅游區)。

可見,生態旅游等級主要是利用有關標準來區分生態旅游的質量和發展程度。這樣就把生態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階段性目標,為那些所得等級不高的景區提供了激勵和改進的途徑,鼓勵景區的持續改進。

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狀況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主要是通過生態旅游認證研究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來體現的。

旅游業的綠色認證體系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出現,其后不斷地把社會和經濟以及環境標準納入其中。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確定了約250種旅游業標準,包括行動規范、獎勵、標準檢測、最佳實踐和大約70種提供批準標識或標志的生態標簽和認證體系[2]。國外有些學者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標準與行動措施作了較細致的研究,對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提出一些建議性的細則[3]。從國外各種形式的生態旅游認證過程中可以看出,對生態旅游等級進行評價主要從兩大角度進行,即基于表現的標準的角度和基于過程的標準的角度。表生態旅游評價指標及其判別

關于生態旅游的檢驗和等級評判標準,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提出了生態旅游的三大檢驗標準:(1)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2)對象應該受到保護;(3)社區的參與。而孫玉軍等詳細的列出了生態旅游的評價指標以及判別的標準,如上表:[4]

有學者針對目前我國各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程度不一的情況,提出實行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多元化,建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這種階段式的體系更為合適的觀點[5]。

李星群、廖榮華從自然保護區的特殊性出發,分門類設置了70項評價指標,比較系統的構建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設計和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呂陽采用熵技術支持下指標權系數賦值的方法構建了具有三個層次和共84個具體指標的生態旅游區識別指標體系,并根據該指標體系對遼寧省部分景區的屬性進行了判斷。程道品、何平、張合平為反映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效果,在三個層次(準則層、指標層、要素層)上構建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對46個指標要素設立了評價標準,用AHP法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用四個等級來評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白鷗和周玲強均在總結生態旅游認證標準和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最新進展的基礎上,采用德爾法和因子分析構建了共有42個指標的具有三個層次的生態旅游認證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系數,并分別在實證分析中檢驗了其適用性。黃祖輝、程興火、周玲強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構建由4個準則層、13個領域層和59個指標構成的生態旅游區認證等級指標體系,并對浙江省臨安太湖源景區作了實證分析,此研究發展了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方法。

但以上研究者大多未對生態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和生態旅游景區生態程度與生態旅游等級的聯系作細致的闡述和分析。

借用新的研究方法還有,魏敏、馮永軍、李芬等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農業生態旅游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其中利用了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確定評價因子的權系數。該研究給不同的農業生態旅游地進行打分,但并未根據所得分值進行等級劃分。

李洪波、黃安民提出了生態旅游評價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和兩個新概念,即生態程度、生態旅游等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試圖通過等級評價的方法來界定生態旅游。他們認為對生態旅游通過評價,確定等級后,首先可以了解某一目的地生態旅游的整體狀況;其次還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此研究基礎上,李洪波、陳金華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旅游、一級生態旅游、二級生態旅游及高級生態旅游,并將“生態旅游程度”作為評價的總目標,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置了相應的類指標體系,并從理論上探討了具體的評價方法。但此兩項研究并未作深入的實證分析,實際上只是提出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的假說。

四、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旅游的精確含義缺乏一致性的理解使生態旅游難以建立統一的評價和衡量標準

其一,從概念上來界定、衡量生態旅游難度很大。

現有的生態旅游定義不下百余條,每一種都有自身的側重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出發,結合自己的理解定義生態旅游。雖然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夠包含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同見解的研究思路是有助于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學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對于業界而言,從如此眾多的定義中去理解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是困難的。生態旅游經營者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生態旅游的理論。許多生態旅游被當作一般傳統旅游來經營。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商業標簽在各種各樣境況中被廣泛使用,甚至經常被濫用。“有些自稱的生態旅游,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所以不打折扣的生態旅游主流路線是罕見的。當在可持續性標準的旅游路線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時候,是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產業的”(MegarEplerWood,2002)。

“換句話說,生態旅游的理論還未真正成功地付諸實踐”[6]。于是在實際經營中,“變形”的生態旅游時有發生,因此,對概念理解的偏差,使“現象的”生態旅游與“期望的”生態旅游之間出現了相當大的差距。這正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所關注的問題[7]。

其二,偏重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

生態旅游還表現出受益者主體的共生。生態旅游的受益主體由政府、旅游業、旅游者、當地社區、學術界、志愿部門、保護機構和媒體8個受益主體組成。在生態旅游系統中,這8個不同的受益主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從生態旅游中獲得利益,即他們是生態旅游利益的共同體;不同點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發揮的作用不同,即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有所差異。生態旅游就是要在自然環境和(或)文化敏感的區域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此目標的實現,決定了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構建必須關注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協調程度和行為的協作方式,在體系中設計相應的指標予以反映。只有在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新型的利益平衡機制才能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個體理性的主觀動機最終帶來集體理性的客觀結果,實現四個維度上的可持續性[8]。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存在一個資源(自然、文化、權力等)的分配和利益(環境、社會、經濟等)的平衡過程,是利益相關者之間通過交易、協調、利益讓渡和責任而進行社會建制的過程。而現有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存在偏重一個或少數幾個利益相關者的現象,因而幾乎沒有關注這一社會建制過程。

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多維目標上。生態旅游是以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的總體目標而不是以企業的盈利和旅游者的最大享受為指導原則,是以資源而不是以旅游者需求為核心的,因此需要在保護區、旅游者、旅游企業、非政府機構、專家及學術機構、當地政府之間建立一個合作機制,從而使上述主體共同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也從服務與被服務轉變為協調與合作[9]。構建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以整體內的協調與合作作為主要的出發點。

2.對生態旅游目的地復合評價存在誤解導致生態旅游等級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

其實質上,旅游景區與旅游目的地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

旅游景區是我國旅游研究和實踐中主要使用的一個詞匯,其含義應該是,一個以為旅客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將旅游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1999年9月30日,國家旅游局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評定辦法》中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正式開業接待旅游者一年以上的旅游區(點),包括旅游景區景點、主題公園、游樂園、度假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文博院館、美術館等,均可申請參加質量等級評定?!痹谶@一規定中除了旅游城市與世界遺產單位沒有列入其中外,幾乎所有可作為旅游發生地的場所都包括了。

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是國際旅游研究和實踐中常用的詞匯,一般情況下,相當于我國的旅游景區。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可以指一個州,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城鎮或一個具體的旅游景區。與旅游景區概念相比,外延要寬泛得多。再則,旅游景區所代表的功能范疇也少于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目的地指任何有旅游行為發生的場所,且沒有旅游區(點)的旅游規定性。而且作為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更具有游客對于目的地的單向性。

將生態旅游目的地,如自然保護區歸類至旅游景區(點)內是不合適的。這樣做,忽略了一個功能上的問題,即多數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并非是吸引旅客,發展旅游業,而是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其中的生態旅游業務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以自然保護區為例子,根據IUCN提出的11類管理模式中,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控制、科研、教育、維護等,而生產利用和旅游開發并不是其主要功能[10]。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復合性。將生態旅游目的地視為一般景區(點),無疑是抹去了傳統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的本質區別。這對生態旅游的發展將產生誤導,使評價生態旅游的標準與大眾旅游相比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又因為,生態旅游活動主要發生在目的地,生態旅游者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過程行為與其他旅游者并無太大的區別,其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主要考察其在生態旅游區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動內容。所以應將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范疇主要限制在一個具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如保護區、國家公園、自然遺產地等)之中,這樣有助于區分評價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不同的標準。

3.缺乏具有生態倫理觀的研究理念來指引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的構建

生態旅游屬于限定性的旅游類型,生態旅游有著自身的約束條件,研究生態旅游約束條件的表現程度和生態旅游的等級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研究生態旅游的約束條件應成為生態旅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之一。生態一詞在生態旅游的限定條件中被賦予了兩層特殊含義。首先,它一定是某種限定條件的化身;其次,它與自然生態平衡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生態旅游的經營方式應區別于傳統的旅游經營。前者所關注的因素在本質上有別于后者。生態旅游項目一般都位于原始的或脆弱的生態系統內,鑒于此,生態旅游項目對環境具有很大的潛在影響。這些地區往往生物種類豐富,這是它們吸引生態旅游的一個原因,但是它們的環境也很容易受到破壞。與其他旅游方式相比,生態旅游危害所依賴的環境資源的風險更大,比如:人口過度擁擠,為了增加道路和建設設施而砍伐森林,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環境的喪失,對稀缺資源的競爭加強,吸收能力弱或無吸收能力地區廢物和污染增加。所以生態旅游項目的經營必須以維護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生態旅游地的生態平衡大致包括三個方面:(1)自然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2)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3)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及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生態平衡。

生態旅游地平衡理論在不同的地點、不同時間有著不同的應用結果,只能參照而不能隨意完全照搬和照辦其他地方的經驗。因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科學,旅游資源的內容不同,生態旅游的平衡點就不一樣。確定生態旅游之生態鏈的平衡點及變化幅值,以及在變化幅值內的生態旅游四要素①的各種組合是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的核心和基礎。[11]

正由于上述原因,在生態旅游經營中,人們應該更加關注環境狀況,以一種新的生態倫理觀來管理組織,以達到對環境的最小影響。對生態旅游的研究應該堅持將生態倫理觀灌輸到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去。“將環境觀引入經營者的經營準則是區別生態旅游產品與傳統旅游產品的重要部分”(CarolPatterson,1997)。

4.現基于各種理論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大多缺乏可操作性

其一,現制定的評定生態旅游等級的標準和原則多種多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由于沒有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特別是缺少業界的參與,基于各種理論制定出的規則和標準參差不齊,因而在實踐中或者難以貫徹,或者無人理解。同時,生態旅游中涉及的要素很多,有環境的、產業的、社區的等等,而且原因和影響之間可能會存在很大的時間滯后性,如生態旅游活動所帶來的文化方面的影響,就是一個緩慢影響的過程[12]。因此需要在實踐中反復觀察研究這些要素與生態旅游的內在聯系,這也給制定適合的原則和標準帶來了困難。

其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逐步向“基于表現”與“基于過程”相結合方向發展才能符合生態旅游管理實踐的要求。如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應包括能全面反映生態旅游管理績效方面的指標。在建立生態旅游評價體系時,“基于表現”的指標和“基于過程”的指標應該是互補性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績效包含在生態旅游“基于表現”的標準里,反映了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

其三,生態旅游的發展是迅速的,產品數量迅速增大,也就是說,它處在動態當中。若要制定長期不變的原則和標準是脫離實踐要求的。若要使制定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適應生態旅游的發展,關鍵的是如何提高評價標準,或者說如何設計指標和構建富有彈性的評價體系以保證生態旅游環境的可持續性。生態旅游等級的評價,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是一個復雜、模糊的過程,它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一個精確的數學量來度量,用模糊語言來描述是非常合適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單項指標,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景區生態旅游開展情況。生態旅游評價所涉及的各因素隸屬函數關系的確定要根據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兩種方法來確定。

5.現建立起來的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沒有考慮到生態旅游體驗

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取得暫時性的聯系從而改變其心理水平并調整其心理結構的過程,就是旅游體驗。這種體驗是旅游者的內在心理活動與旅游客體所呈現的表面形態和深刻含義之間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是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和消費等活動方式實現的一個序時過程[13]。生態旅游由于具體的旅游目的、方式等不同而有別于其它旅游方式,但它仍然是一種旅游方式。生態旅游產品具有普通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共性,生態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品與服務的消費有一個過程,是一段經歷,所以也存在旅游體驗,即生態旅游體驗。

Pinell與Gilmore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具體分為四類:娛樂、教育、暫避現實和審美。旅游業被公認為天生的“體驗產業”,旅游者離開日常工作、居住的環境(暫避現實),接受跨文化與異域風情的洗滌(審美),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娛樂),并通過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靈感受,獲取精神的成長(教育)。旅游體驗是旅游世界的硬核。不管是對旅游者還是對向旅游者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旅游企業管理經營人員而言,旅游體驗的質量都可以說是他們從事旅游及相關活動的生命線,高質量的旅游體驗給旅游者以預期甚至超過預期的旅游滿足,從而奠定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長久基礎[14]。因此,體驗是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鑒于體驗價值已成為旅游產品能否熱銷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進行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各項評價指標的體驗程度。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旅游是為了獲得某種舒暢而獨特的體驗。旅游體驗的核心在于真實性和參與性。旅游經歷就是游客參與旅游活動的結果,游客追求活動的真實性與參與性。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與體驗效果直接相關,真實程度和參與程度越高,體驗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15]。旅游體驗的真實性是建立在旅游對象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的。生態旅游者更加重視體驗程度。

綠色環球21生態旅游國際標準體現的原則要求生態旅游:(1)向游客提供親身的、直接的自然體驗(集中于自然區);(2)提供能夠更好地理解、欣賞和享受自然的機會(解說);(3)敏感性的解說;(4)持續性維持并提高消費者的期望。該標準針對每個原則設定了具體的詳細指標,集中于對“過程”和“表現”的衡量,以提高生態旅游者的體驗程度。

旅游體驗影響因素受旅游者的客觀與主觀條件的影響。旅游者獲得旅游體驗的強度因人而異,但主要由旅游景區各種因素決定的。旅游景區的中心任務不是單純提供旅游產品與服務,而是為游客塑造難以忘懷的旅游體驗。對于生態旅游者來說,為了塑造最優的旅游體驗,旅游景區應該將生態旅游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強化主題印象、淘汰消極印象,提供紀念品,并重視對游客的感官刺激。

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指標體系,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為部分評價因子設置體驗系數,這將有助于真實反映生態旅游產品的價值。比如,很多旅游區在做生態旅游資源評估和市場推廣時,珍奇野生動物資源是重要的資本,但實際情況卻是,可能因為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很小或者根本不可能讓普通游客接近,所以對游客而言,其生態旅游體驗價值幾乎為零,體驗系數在這種情況下就能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

摘要:生態旅游認證的關鍵是建立生態旅游等級評價體系。生態旅游等級主要是利用有關標準來區分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生態旅游質量和發展程度。目前,有關生態旅游等級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還比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科學的研究思路。對國內外生態旅游等級評價研究作一個回顧、分析并總結問題,有利于更加科學地研究生態旅游,指導生態旅游經營與管理。

關鍵詞:生態旅游;認證;生態旅游等級;評價;問題

注釋:

①王敬武認為生態旅游理論是研究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媒介和環境(也包括旅游環境)之生態化意義下的想互關系和變化規律的科學,該觀點突出了生態旅游環境不同于一般形式旅游的環境。詳見: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95-100.

參考文獻:

[1]鐘林生鄭群明石強:中國實施生態旅游認證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2:112-116.

[2]MarthaHoney.Ec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hoOwnsParadise?[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2:2-19.

[3]Shores.TheChallengeofEcotourism:ACallforHigherStandards[M].NewYork:CABIPublishing,2001:213-218.

[4]孫玉軍劉艷江趙炳柱:生態旅游及其評價指標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2001,3:109-110.

[5]甄翌:關于建立我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的思考[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7:41-43.

[6]SherylRoss,GeoffreyWall,Ecotourismtowardscongruencebetweentheoryand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1999,20:36-42.

[7]李洪波黃安民:生態旅游等級評價——一個理論框架[J].生態經濟,2003,10:130-134.

[8]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71-77.

[9]宋瑞:我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36-41.

[10]DavidA.Fenne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Press.1999:43.

[11]王敬武:論生態旅游的內涵及規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95-100.

[12]周玲強:生態旅游區認證標準及推廣過程中政府行為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13-87.

篇6

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

呂塘村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尤以古建筑(古厝、宗祠、廟宇)、古樂(南音、歌仔戲、高甲戲)聞名。古厝:明清時期,呂塘村的進士、舉人、祖輩先賢修建的精美的閩南紅磚大厝,現存的這種大厝還有三十來幢,集中分布于呂塘村的中心地帶。宗祠:呂塘村各氏村民于每年春秋之際祭祀列祖列宗,所修葺的祠堂大都美輪美奐,古色古香,金碧輝煌,分別有洪氏宗祠、西林柳氏宗祠、董水董氏宗祠、后樹柳氏宗祠等。廟宇:全村現有寺廟9座,如西林清溪宮、呂塘九溪宮、呂塘青龍宮、董水清溪堂等,供奉各種“神明”,每座寺廟都有“佛生日”,每個自然村每年有一次“民俗日”。呂塘村燦爛的宗祠文化是福建省僅有的,也體現了呂塘村深厚的民俗文化信仰。古戲:梨園世家創辦的福建省唯一一所民辦民間的戲曲藝術學?!獏翁翍蛐?,以高甲戲、歌仔戲、南音為特色,形成呂塘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致。此外,呂塘村還有“金門名賢蔡貴易墓”“望洋阡墓道石坊”“明太監柳智太監碑”“清時期鎮守海疆的胡提督衙府”等大批明、清文物古跡以及“九溪神奇傳說”“陳縣令墓葬的傳說”“牛心石的傳說”等歷史、神話傳說。

二、呂塘生態旅游文化市場定位

呂塘村處于廈、漳、泉、金“閩南金四角”的核心位置,隨著翔安隧道的開通,將承接來自泉州、福州等福建其它地方東部方向的交通量,未來廈門島約有1/4的車流將通過翔安隧道進出,翔安將成為進出島重要的門戶。加之,擁有5A級旅游景區的廈門,也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量達千萬次。生態旅游的客源市場較復雜,旅游者的行為和對旅游活動的要求不一樣,大致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低層次客源的旅游活動以觀光為主;中層次客源的旅游活動以增長知識為主;高層次客源的旅游活動以科學考察和科學教育為主。根據世界旅游發展的趨勢和呂塘村生態旅游文化市場發展的階段性規律,呂塘村生態旅游文化目標市場層次應定為大力吸引素質高、生態文化保護意識強的中、高層次生態旅游者群體。根據呂塘村的地理位置,從空間上看,呂塘村生態旅游的目標市場應該是以市內及省內其它周邊城市居民為一級市場,以除省內的國內外游客為二級市場。

三、呂塘生態旅游文化產品開發

目前,旅游市場正呈現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度假旅游轉變,休閑度假旅游逐漸成為世界旅游消費的趨勢和潮流。通過前面對呂塘生態旅游文化資源的分析以及生態旅游文化市場的定位,呂塘村生態旅游文化產品應以打造生態旅游產品為主,觀光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為輔。緊緊圍繞“最美鄉村,生態呂塘”的整體形象理念,按照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其旅游文化產品設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打造良好的休閑旅游環境,設計旅游項目。呂塘村生態旅游消費群體不是單一的,每個旅游者所青睞的旅游產品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在生態旅游產品生產過程中,防止其單一性,應采取合適的產品組合策略并使其達到最優。由此,筆者對呂塘生態旅游文化產品開發提出了組合策略的設想,如下:產品名稱:自然觀光生態旅游文化產品,呂塘村亞熱帶自然風光,田園風光,古松、古榕樹林森林公園,九溪文化川河流濕地公園,戲曲文化主題公園等;農業生態旅游文化產品,農業觀光,農產品出售,農家樂等;人文生態旅游文化產品,古建筑群,民俗信仰文化,戲曲文化等;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文化產品,古屋旅居,戲曲賞析,九溪垂釣,水上竹筏漂流,休閑街區等。

篇7

1.2社區生態旅游的外部影響因素

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外部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包括有旅游者、非政府組織以及外部環境。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雖然當地居民的地位因為自身獨特旅游形式而極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區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服務行業,游客的需求對其影響還是基礎性的,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其自身的組織形式、實現形式和管理形式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會受到游客需求的影響,會呈現出一種順應游客需求發展的趨勢。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機構和社會基層之間的一種積極交流方式,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有了極大的發展。其在旅游活動中的積極影響開始得到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和政府部門的承認,在社會生態旅游活動中非政府機構能夠充分的發揮咨詢、溝通、協調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以及運用合理的手段來干預旅游活動,達到對當地居民利益和當地獨特人文環境和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外部環境是社區旅游活動開展的有效保障,在制度、技術、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對社區生態旅游的管理和發展提供支持。

2.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出現的問題

2.1社區居民的主動性難以充分發揮

社區生態旅游與傳統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對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這一全新的定位將旅游活動中的社區居民地位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社區居民基本上處于旅游活動的主體地位,其對社區文化的展示是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主要“景觀”。但是目前在我國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傳統的旅游活動思想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進,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忽視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將社區中的舊建筑和舊物件當做社區生態旅游的主要景觀,歪曲了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本質。造成了當前我國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單一性和被動性局面。因此在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活動中當務之急是要積極引導,從思想上、制度上對社區居民進行教育和規范,讓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將當地社區的獨特文化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完美的詮釋出來。

2.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旅游業和游客的大量涌入會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開展之前,具有社區生態旅游開發價值的區域往往都因為與外界的相對封閉,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社區文化形式,但是隨著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游客和旅游企業的大量涌入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新鮮思想和文化,導致當地獨特社區文化存在的基礎動搖,獨特的社區生態文化形式開始進入退化道路。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活動中來,這也是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隨著當地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參與度逐漸增強,當地社區文化的特色習俗和人文傳統就會消失。即使出于保護社區生態旅游項目的目的對傳統習俗進行表演式的詮釋,其本身具備的社區文化意義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2.3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低下

在我國,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企業管理水平的低下不僅對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對整個旅游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旅游企業的惡性競爭,當前因為國內旅游行業發展形勢一路看好,大量的社會資金、資源涌入到旅游行業,造成了旅游行業內部的旅游企業數量眾多而且質量參差不齊,相應的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管理規范的缺失,也加劇了旅游企業之間的這種惡性競爭。第二就是旅游企業的產品創新力度小。社區生態旅游是一個對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創新性要求很高的旅游形式。社區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就是居民和游客的參與性。但是在具體的旅游實踐中,因為受到旅游企業經濟利益的驅動和行程安排的影響,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成為了一種類似自然景觀觀光的活動。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和價值,旅游企業管理水平的低下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

3.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改進措施

3.1凈化旅游市場,為社區生態旅游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

旅游市場作為旅游活動進行的主要環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質的凈化,能夠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健康穩定發展,所以在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活動中凈化旅游市場是一個必然選項。當前我國的旅游市場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都是受國民旅游需求爆發式增長驅動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性進步,旅游熱將會逐漸降溫,人們的旅游需求會逐漸呈現出一種理性化的形態。所以對旅游市場的凈化是一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高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首先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進行監管,做到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活動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對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旅游消費觀念的教育,讓消費者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獨特的社區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證社區生態文化的獨立性和延續性。第三,要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所在地政府進行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宣傳,讓當地政府和民間團體認識到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巨大作用,積極的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來,開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區生態文化獨特性的建設和保護工作。

3.2完善制度建設,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

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活動,需要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證其運作效益,所以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活動形式,其在運行中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于這些經濟效益的科學、合理分配,是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該積極的參照國內外的先進利益分配模式,將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產生的收入按照合理的比例反饋給當地居民;第二,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充分的發揮當地政府機關的指導作用,采取積極的監管措施保證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相對弱勢的社區居民的合法利益,同時也要積極的引導當地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開發活動中,從當地的旅游特點出發進行積極的自主創業。從制度上、資金上和技術上給予支持。

3.3強化居民教育,提高旅游參與度和管理意識

社區生態旅游活動與傳統旅游活動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活動中社區居民的參與,所以強化對社區居民的教育,提高旅游參與和管理意識是當務之急。首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居民參與制度,讓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本質和外在表現形式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同時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將社區居民組織起來,結合當地的社區文化特點對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的社區文化意識、社區文化展示、以及旅游服務意識進行教育,讓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能夠游刃有余。其次,建立科學、有效的溝通機制,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是一個系統性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旅游企業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題設置、主打思想是活動的關鍵,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社區居民對旅游企業的這一主題和思想的有效認識和結合,能夠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實踐效果。第三,建立健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發生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機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問題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問題解決機制,保證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游客與社區居民、游客與旅游企業、社區居民與旅游企業之間產生的問題和矛盾能夠及時的解決。

篇8

(二)吉林省生態旅游劣勢

首先,旅游創新能力不足。從目前吉林省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來看,景區形象設計、旅游線路設計、產品開發營銷方面有明顯不足之處。其次,缺乏聯動力導致人力資源匱乏。吉林省區域經濟生態旅游缺乏專業人才,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例,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嚴重匱乏。同時,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緊鄰生生態旅游文化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間傳說等。這導致縣域經濟優勢沒有完全開發應用。

二、生態旅游發展原則和途徑

隨著生態環境惡化,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綠色已經成為文明的標志。在自然保護基礎上為維持生態平衡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贏遵循降排微排的綠色化原則,避免環境資源污染破壞,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發展原則

首先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就是創新。在旅游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實現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鮮明旅游觀念,才能將特色轉換成優勢。其次,生態旅游發展須調動群眾積極性,滿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滿意度為準則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進一步將生態旅游向品牌化發展,以縣域經濟為形象,樹立品牌效應。如長白山發展樹立了中華名山的品牌效應。最后,生態旅游要實現信息化、一體化發展。生態旅游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現一體化融入到大旅游發展中勢在必行??h域旅游相對城市來講地點偏遠,因此要突破距離障礙,實現信息化。讓營銷網絡落實到生態旅游發展中。針對不同縣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大開發力度與保護力度,促進資源科持續利用發展。

(二)生態旅游發展有效途徑

低碳不是一種發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縣域生態旅游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理念,在產品上多開發自行車生態游、徒步旅行等項目,選擇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區設施標語上落實節能減排的廣告語。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區已經出現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讓生態資源更加健康。首先將創意變成經濟效應。低碳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要在宣傳設計、線路景區規劃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既要明確生態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蘊。如長白山是吉林省生態旅游龍頭企業,也是吉林省生態旅游王牌,不僅在包裝和促銷方面支撐吉林省旅游業,也促進了吉林省生態旅游業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態旅游與縣域經濟又不可分割的作用。應加大旅游設施的建設力度,一方面針對旅游景點空間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條件及經濟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以來,省縣、地區、城鄉結合,吉林省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力度加大,在明確了旅游主體功能基礎上,吉林省縣域經濟旅游應充分考慮旅游資源承載能力,保障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

篇9

二、生態旅游中導游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游客生態環保意識

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是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以及保護自然,游客在旅游中做到享受自然很容易,要做到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卻并非易事,而導游恰恰能通過不同方法來提升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導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生態旅游知識,采取一定的情感激發的方式將生態保護知識傳達給游客,達到提升游客生態意識的目的。導游主要通過三點來實現:(1)傳播生態旅游知識;(2)影響旅游者的態度和價值觀;(3)教授生態旅游中所需的各種技能。

(二)領導游客安全、有效的游玩

導游在旅游團隊中的基本職責是組織、指導、溝通、協調游客進行旅游消費,尤其是在生態旅游中,導游更要協調好團隊中各個成員的關系,組織游客開展多樣的旅途活動,確保旅游安全順利地進行。因此,在生態旅游過程中,導游要緊緊做好以下兩個方面:(1)協調游客與當地居民的關系;(2)組織游客,確保途中安全。

(三)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導游在生態旅游中應當善于協調處理各方的關系,不僅要積極配合景區管理與規劃,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還要用優質的導游服務,有效宣傳生態旅游的意義,增加游客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最終使游客充分享用景區資源,正確保護生態環境。導游還是生態旅游的名片與代言人,是旅游景區與游客之間的樞紐。導游的言行舉止代表著當地景區甚至是當地城市的形象,對當地的旅游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游要以整齊得體的衣裝和文明的舉止迎接游客,給游客留下美好印象,更重要的是用豐富的生態知識和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嚴以律己的環保行動,宣傳當地景點以及居民的生活習俗和人文風情,塑造出生態旅游整體形象,吸引游客的注意,讓游客覺得“物有所值”。

三、生態旅游導游服務管理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生態旅游的興起,相應的導游服務管理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游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技能有待提升

在生態環境區工作過程中,導游常常出現對自我的定位不明確,缺乏對自身職業的正確認識,容易出現工作態度不認真、不踏實,缺乏工作熱情等問題,甚至缺乏基本的服務技能,不能帶動旅游者的游覽熱情。同時,導游未能及時滿足和答復旅游者在游覽中提到的各項要求。甚至導游帶領旅游者“走馬觀花”,完全沒有展示出生態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旅游者未能感受到生態區的主要精神,進而造成旅游者不值得再來的失望感。

(二)選拔、培訓導游的標準偏低

很多生態旅游區在招聘導游時,對外在條件和學歷層次的制度未設約束,選拔過程也相應過于簡單,最終導致諸多生態旅游區的導游素質參差不齊。另外,在導游工作者的培訓中,只是簡單地進行服務技能培訓,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的培訓與熏陶則很少關注,這就使得未能從根本上提高導游員的素質和技能。在工作中,相關生態旅游機構還缺乏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預警和指導。

(三)激勵機制不完善

同一生態區,導游的收入狀況不盡相同。工齡長、資格老的導游一般可以享受到固定工資和相應保險,而新進導游基本沒有這種待遇,而且旅游生態區導游無法取得“灰色收入”。和其他旅游景區一樣,生態旅游區的導游激勵作用也極為重要。然而,在許多旅游景區,很多優秀導游人員不能得到充分的認可和表彰。再加上相應景區沒有建立成文、規范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員工的工作業績,最終造成導游員失去了對旅游景區的信心,進而離職,最終導致很多相關生態旅游區的工作人員流動狀態過于頻繁。隨著當今高新電子科技的運用,除了以上主客觀原因外,還會出現電子信息技術運用和管理的缺乏。電子信息技術在生態旅游區運用能夠有效彌補人力資源上的不足,讓旅游者及時、多方位地掌握生態旅游區,立體地了解景區信息。然而,在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同時,景區不注重對相關設備的維護與更新,沒有充分發揮景區里電子信息設備的作用,甚至因為電子設備的破損影響到景區的整體面貌。

四、生態旅游導游服務管理解決策略

通過對以上生態旅游導游服務管理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導游服務管理相關解決策略。

(一)加強對導游生態道德修養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導游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旅游者的游覽熱情,生態導游更是要在生態道德的修養上不斷加強。只有強化了自身的生態環保意識,在面對游客時導游才能用自己的切實行動傳達出保護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正確理念,積極引導游客,提升游客環保意識。

(二)培訓提高導游在生態旅游中的各項能力

(1)拓寬培訓內容

除了傳統導游在培訓中要培訓的課程外,生態導游必須對生態學、環境學、林學、自然地理學等相關專業知識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以提供優質的導游服務,真正展現出生態旅游的知識性、教育性和高品味性。

(2)提高實踐能力

生態旅游是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旅游,導游與游客會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不過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生態旅游遇到的狀況和問題比較多。因此進行情境和實踐培訓,提升導游的實踐能力,能有效地降低風險、減少損失,確保旅途順利完成。

(三)健全服務管理體制

(1)成立專門的生態環保機構,對生態導游行為進行監督

隨著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到歡迎,生態導游相應的規模也龐大起來,這就容易出現生態導游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影響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通過成立地方性生態環保機構,通過與當地旅游局和景區管理部門進行協調與配合,采取多種方式如調查問卷、投訴電話等對生態導游帶團效果進行評估,還可以有效監督導游的自身行為,及時發現自身素質有待提升的地方,并對其加強學習及提升應有的素養,對生態導游的不文明行為和非環保行為及時指正和警告,甚至可以申請讓有關部門撤消導游資格。

(2)完善考核制度

在傳統的導游資格考試中,對門檻設置較為寬松,進而導游很少掌握自然學科知識,出現對其認識的薄弱甚至一片空白。因此,對生態旅游導游資格認證制度的發展,亟待進行進一步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導游資格的認證考核是通過專門的主管部門來組織進行的,包括傳統考核以及加試考核。考核主要針對在生態旅游景區內和已取得導游資格證的導游進行考核。要嚴格把關,特別是對專業知識方面,沒有考核通過獲取生態旅游導游資格證的不允許參與到生態旅游的導游服務中。

篇10

一是打造觀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經典巨作———環青海湖風光和體育旅游圈;以清涼、健康、生態、人文、旅游為豐富內涵的環西寧“中國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鐵路為紐帶,以大旅游的思路開發青藏高原獨特的歷史文化、雄渾的山河湖泊、豐富的高原生態、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以貴德為核心,以“清清黃河”為主線,加快開發了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撒拉族風情、溫泉療養、宗教文化等旅游產品,形成了黃河文化旅游帶;同時,開發連接龍羊峽、拉西瓦、尼那、李家峽、公伯峽等梯級電站的黃河上游水電明珠工業旅游帶。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了玉樹嘛呢文化景觀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二是打造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獨特的高原風光、優良的植被、水和空氣,突出生態特色和少數民族民居的優雅舒適風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貴德、金銀灘、互助、循化、海西等為重點的一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的“點”向片區發展轉變,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會議、度假、休閑游相結合轉變。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三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組織城市建設,實施了格爾木、西寧等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綠色通道和節點建設工程,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增點留客,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是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強化

近五年來,青海省投入巨資,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715億元。公路通車里程達513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發展到215公里,“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和玉樹三江源機場開工建設,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峽、尼那、拉西瓦、積石峽等大中型水電站、大通華電火電、格爾木燃氣電站和官亭至蘭州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和玉樹州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基本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建成黑泉水庫和盤道水庫,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固定電話突破100萬戶、移動通信用戶突破200萬戶,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電話。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煤改氣等城鎮設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旅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省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同時,按照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思路,于2007年對老爺山風景區實施了旅游開發權轉讓。并著手制定州縣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四)旅游業與農業實現了合理“嫁接”

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海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不斷規范臨近旅游景區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開發了以冬蟲夏草、大黃茶為主的中藥材,以沙棘、高原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郁金香等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西寧生物園區的投資建設。

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作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態旅游也亟待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對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認識問題?!奥糜螛I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2、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問題。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3、科學的管理機制問題。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則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41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作保證,但由于資金短缺,導致旅游景點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特別是交通、排污等設施較為落后,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51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但目前既懂生態學和旅游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二、生態旅游及其特征

“生態旅游”一詞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環境研討會上得到正式承認。按照生態旅游學會1992年對生態旅游所作的定義,該術語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動;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局限于區域的景觀、景物(如山、水、生物資源等),也包括區域的人類遺產、人文景觀等(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三是生態旅游是在傳統的大眾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加重視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聯系??梢哉f生態旅游是人類先進的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31生態旅游鼓勵“互動式”參與,需要旅游者廣泛接觸大自然,融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既充分欣賞、享受生態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又積極充當人文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41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以及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責任;51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通過觀賞自然人文景觀,從中獲取自然、人文知識;61生態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都強調突出自然本色,參觀游覽活動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設施簡單,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很低,僅相當于傳統旅游的1/4左右。

三、加快青海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議

(一)高點定位,精心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堅持規劃先行并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視人為自然生態的有機成分,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對全省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按照生態旅游的規劃模式,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在藝術形式和手法上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以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江河源、昆侖山、寶隆灘、可可西里、原子城、柴達木萬丈鹽橋、巴隆國際狩獵場等優勢資源為基礎,發揮資源的壟斷性作用,突出一個“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以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為主線,依據產品的關聯度,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寬度,增加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

(二)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坎布拉、鹽湖城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三江源、環青海湖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保護旅游資源及其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的有效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優良生態旅游資源,形成強勢品牌

具體講,可以借助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中國夏都的品牌,同時結合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青海省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一是建設“中國夏都”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中國避暑勝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寧市旅游后花園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并展示昆侖文化、柳灣文化、卡約文化。加快黃河上游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二是建設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生態游覽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區。整合沿途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全力打造以體驗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探險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三是建設“三江源”生態精品旅游區。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機場建設步伐,縮短到三江源的空間距離;建成蘭青鐵路復線、西格鐵路復線;爭取建成格敦鐵路、西寧機場二期擴建、花土溝機場,形成完善、穩定、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能源支撐體系和信息化網絡體系;進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區交通狀況。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高原生態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區域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三是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鎮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城鎮建筑特色。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鎮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景內游、景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態環境優勢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國際黃河極限挑戰賽等優勢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五)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1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游客行為的引導和約束。

2、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青海省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青海旅游生態環境。

3、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要以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美學原則為指導進行限游模式開發。限游模式的規模要根據環境承載力來確定。由于承載力隨著季節而變化,而且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旅游者行為模式、設施的設計與管理、環境的動態特點、目的地社區的態度變化等。所以每開發一個旅游景區,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其獨特的環境特點,并進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以最終決定其承載力的恰當類型和水平,然后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規劃,加強可持續管理,使旅游者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同時,在同一生態旅游地內根據環境需要定期調整旅游線路,使旅游區內的資源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延長資源的衰退周期。

4、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他們對于提升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有著重要作用。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青海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此同時,還應盡快建立專業化生態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產品的紐帶。由于生態旅游的特殊性,為生態旅游者提供服務的導游人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旅游服務機構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態旅游經營組合經驗,以及相關的硬件設施,這都對傳統旅行社大而全的業務功能提出了挑戰。在生態旅游個性需求日益明顯的時代,組建專門從事生態旅游的旅行社進行營銷與管理勢在必行。

(六)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化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產業,繁榮循環經濟,并與創建生態省密切結合起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生態旅游必須逐步大眾化,必須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密切結合,科學地拓展其內涵,以便于實現產業化。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關鍵是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實現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態勢,青海省大力發展產業生態旅游是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對于旅游目的地地區而言,它實現了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游價值,獲得了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客源地區來說,有利于學習先進地區的生態產業、生態技術和生態管理模式,加強區際文化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客源地生態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生態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對策發展產業生態旅游: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生態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開展產業生態旅游的系統化科學理論研究,為產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設產業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實現生態旅游綜合效益最大化。

【摘要】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因其貫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在旅游產業中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青海生態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而且對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強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進生態立省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海;生態旅游;思考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等.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

[3]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C].廣西生態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2003:155—159.

[4]黃繼華.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研究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1

篇11

[1]吳章文.森林旅游區環境資源評價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孟憲宇.森林資源與環境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盧云亭,王建軍等.生態旅游學[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鄒統釬: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經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軍.我國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生態風險及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3.

[6]DavidA.Fennell.生態旅游[M].張凌云譯.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態旅游論文參考文獻:

[1]周笑源.生態旅游內涵再論,旅游學刊

[2]楊志平,潘文焰,賴璽婷.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法制與經濟,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項目治理酸雨污染開展生態監測張家界環境治理為旅游添后勁.中國環境報

[4]萬緒才,朱應皋,丁敏.國外生態旅游研究進展,旅游學刊

[5]張曉,鄭玉歆.中國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管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中國旅游出版社

[7]王懷宇.生態旅游價值觀的興起與教育的使命---對教育價值觀的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

生態旅游論文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河池詞條

[2]關于河池市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措施,,更新時間:2012-9-16作者不詳

[3]廣西年鑒編委會,廣西年鑒2004[M].南寧:廣西年鑒社,2005。

[4]河池市生態旅游魅力,百度文庫,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建議,河池論壇牛頭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劉淑芹。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淺析--以定州黃家營葡萄酒莊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6):58-62

[7]郭彩玲。陜西省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發展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4):135-140

[8]陳學清?;诰G色營銷觀的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生態經濟,2007,(6):97-99

[9]李錦宏,周蓓蓓。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探討--以共生理論為視角[J].當代經濟,2009,(11):54-55

[10]張金安,張吉立。大慶市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前景探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5):42-45

篇12

“生態旅游”一詞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環境研討會上得到正式承認。按照生態旅游學會1992年對生態旅游所作的定義,該術語主要包括三層意思:一是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動;二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局限于區域的景觀、景物(如山、水、生物資源等),也包括區域的人類遺產、人文景觀等(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三是生態旅游是在傳統的大眾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加重視與自然景觀的協調一致和有機聯系??梢哉f生態旅游是人類先進的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有利于游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游造成大的破壞;31生態旅游鼓勵“互動式”參與,需要旅游者廣泛接觸大自然,融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既充分欣賞、享受生態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又積極充當人文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41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這些責任包括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以及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責任;51生態旅游是一種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文化素質,通過觀賞自然人文景觀,從中獲取自然、人文知識;61生態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都強調突出自然本色,參觀游覽活動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設施簡單,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很低,僅相當于傳統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優勢與問題

青海作為以地文景觀為特色的山地景觀旅游資源集合區和以歷史文化為脈絡的文化旅游資源集合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巨大。近年來,青海省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為先導,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著力構建綠色經濟生態系統,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著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觀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的經典巨作———環青海湖風光和體育旅游圈;以清涼、健康、生態、人文、旅游為豐富內涵的環西寧“中國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鐵路為紐帶,以大旅游的思路開發青藏高原獨特的歷史文化、雄渾的山河湖泊、豐富的高原生態、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以貴德為核心,以“清清黃河”為主線,加快開發了黃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撒拉族風情、溫泉療養、宗教文化等旅游產品,形成了黃河文化旅游帶;同時,開發連接龍羊峽、拉西瓦、尼那、李家峽、公伯峽等梯級電站的黃河上游水電明珠工業旅游帶。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了玉樹嘛呢文化景觀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二是打造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獨特的高原風光、優良的植被、水和空氣,突出生態特色和少數民族民居的優雅舒適風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貴德、金銀灘、互助、循化、海西等為重點的一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實現了由過去傳統的“點”向片區發展轉變,由單一的觀光旅游向會議、度假、休閑游相結合轉變。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三者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組織城市建設,實施了格爾木、西寧等城市總體風貌改造、綠色通道和節點建設工程,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增點留客,使之成為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是打造運動休閑旅游精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強化

近五年來,青海省投入巨資,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715億元。公路通車里程達513萬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發展到215公里,“兩橫三縱三條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基本建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鐵路復線電氣化工程即將竣工,柴木鐵路、西格段復線及電氣化工程和玉樹三江源機場開工建設,西寧和格爾木機場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峽、尼那、拉西瓦、積石峽等大中型水電站、大通華電火電、格爾木燃氣電站和官亭至蘭州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和玉樹州電源電網建設等重點電力工程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基本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建成黑泉水庫和盤道水庫,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固定電話突破100萬戶、移動通信用戶突破200萬戶,實現了鄉鎮和行政村全部通電話。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煤改氣等城鎮設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旅游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省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管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執法、統一營銷,在景區制定并嚴格執行了旅游經營資格準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同時,按照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思路,于2007年對老爺山風景區實施了旅游開發權轉讓。并著手制定州縣鄉鎮的旅游發展規劃,精心對項目進行策劃、包裝,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著力探索旅游開發“國有民營”的新路子。

(四)旅游業與農業實現了合理“嫁接”

堅持旅游業與農業的合理“嫁接”,以發展農家生態休閑旅游、無公害農產品、旅游商品等為重點,實施了海東農業生態示范觀光帶,不斷規范臨近旅游景區的農家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點。開發了以冬蟲夏草、大黃茶為主的中藥材,以沙棘、高原獼猴桃為代表的優質水果,以郁金香等優質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時,積極引導和扶持西寧生物園區的投資建設。

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作為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態旅游也亟待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對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認識問題?!奥糜螛I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因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重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當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2、系統的生態旅游專業規劃問題。高起點、高水平的規劃,是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礎。然而,在開發中,許多地方重視旅游本身及相關產業的布局規劃,而忽視生態建設規劃。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氣氛不協調

3、科學的管理機制問題。目前,許多景區所有權、規劃權、開發權、經營權集于一體,其對資源保護與開發僅僅依靠財政的投入和經營收入,無法對資源實施最有效的保護和長遠的開發,旅游經營管理主體缺乏活力與生機,出現了有的資源因無序開發而耗費巨資進行整治、有的資源則長期閑置等諸多問題。41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投入作保證,但由于資金短缺,導致旅游景點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特別是交通、排污等設施較為落后,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51生態旅游專業人才問題。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學、生態學、環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術較為復雜。但目前既懂生態學和旅游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議

(一)高點定位,精心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堅持規劃先行并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視人為自然生態的有機成分,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加強對全省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并在對各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按照生態旅游的規劃模式,制定符合生態旅游目標的全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各種專項規劃,實現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一。

在具體項目上,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于景區內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務設施的規劃,要縱覽全局,取舍得當。對一些生活設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橋、公廁之外,則盡量減少人工構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裝渲染其稀奇獨特的品質,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在藝術形式和手法上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以青海湖、鳥島、塔爾寺、江河源、昆侖山、寶隆灘、可可西里、原子城、柴達木萬丈鹽橋、巴隆國際狩獵場等優勢資源為基礎,發揮資源的壟斷性作用,突出一個“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以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為主線,依據產品的關聯度,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和寬度,增加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

(二)創新機制,提高旅游資源配置和運作水平

實行旅游資源“國家所有、政府監管、企業經營”三權分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確保國家對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在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原則下,按照各類景區的性質,區別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模式,對坎布拉、鹽湖城資源等級較高、各方面條件較為成熟的旅游資源,在現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開。對尚需大量基礎配套設施投入的三江源、環青海湖等旅游資源,則按照保護旅游資源及其特色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大膽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通過經營權轉讓,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提高景區開發、保護、管理水平。在經營權轉讓中,堅持采用公正、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對旅游資源開發經營者進行遴選,使信譽好、實力強、理念新的企業取得經營權,確保開發檔次,并以契約形式明晰責權,防止出現新的政企不分現象。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投資與經營行為的有效監控和幫助,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優良生態旅游資源,形成強勢品牌

具體講,可以借助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中國夏都的品牌,同時結合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青海省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一是建設“中國夏都”精品旅游區。有效利用景區與城區融為一體的優勢,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豐富旅游產品,將其建成中國避暑勝地、文化遺產與文物古跡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藝術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寧市旅游后花園的重要載體。綜合開發并展示昆侖文化、柳灣文化、卡約文化。加快黃河上游河道整治與利用,建設水上休閑娛樂運動項目,建成集水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二是建設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生態游覽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區。整合沿途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全力打造以體驗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態文化為主,集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探險為一體的精品旅游區。三是建設“三江源”生態精品旅游區。積極培育以玉樹、班瑪林區、年保玉什則湖、阿尼瑪卿山等景區為重點,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重點開發觀光、生態、科考、獵奇、探險、登山等旅游產品的三江源生態旅游區。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旅游投入機制,在發揮好政府投資先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經營”的旅游投入體制,吸引中外投資者和民間資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加強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旅游暢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機場建設步伐,縮短到三江源的空間距離;建成蘭青鐵路復線、西格鐵路復線;爭取建成格敦鐵路、西寧機場二期擴建、花土溝機場,形成完善、穩定、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能源支撐體系和信息化網絡體系;進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區交通狀況。二是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構建中國西部高原生態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會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步行街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區域內交通、通信、賓館、飯店、公園等設施檔次。進一步加快通信網絡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實現所有旅游景區的有線、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三是進一步優化旅游環境。繼續實施城鎮風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當地民族風格的城鎮建筑特色。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鎮亮點。同時,加強對城區、景區及沿線周邊鎮、村的整治、改造與建設,承擔為景區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服務,減輕景區內資源承載的壓力,逐步構建“景內游、景外住”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態環境優勢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國際黃河極限挑戰賽等優勢品牌,堅持用大旅游理念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著力打造“一鄉一色、一村一品”農家樂精品,促進農業與旅游互動、城市與鄉村互動,形成生態旅游新格局。

(五)營造環境,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11加強生態教育。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增設生態保護和建設教育內容,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游客行為的引導和約束。

2、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市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青海省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可以開發,哪些部分嚴禁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報告制度、輿論監督等制度,保護并優化環青海旅游生態環境。

3、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要以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美學原則為指導進行限游模式開發。限游模式的規模要根據環境承載力來確定。由于承載力隨著季節而變化,而且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旅游者行為模式、設施的設計與管理、環境的動態特點、目的地社區的態度變化等。所以每開發一個旅游景區,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其獨特的環境特點,并進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以最終決定其承載力的恰當類型和水平,然后以環境保護為基礎進行規劃,加強可持續管理,使旅游者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同時,在同一生態旅游地內根據環境需要定期調整旅游線路,使旅游區內的資源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延長資源的衰退周期。

4、建設高素質的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他們對于提升生態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有著重要作用。應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對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為青海省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此同時,還應盡快建立專業化生態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產品的紐帶。由于生態旅游的特殊性,為生態旅游者提供服務的導游人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旅游服務機構必須具備豐富的生態旅游經營組合經驗,以及相關的硬件設施,這都對傳統旅行社大而全的業務功能提出了挑戰。在生態旅游個性需求日益明顯的時代,組建專門從事生態旅游的旅行社進行營銷與管理勢在必行。

(六)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游,促進生態旅游產業化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產業,繁榮循環經濟,并與創建生態省密切結合起來。青海省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生態旅游必須逐步大眾化,必須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密切結合,科學地拓展其內涵,以便于實現產業化。在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關鍵是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實現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結合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態勢,青海省大力發展產業生態旅游是實現生態旅游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因為對于旅游目的地地區而言,它實現了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游價值,獲得了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客源地區來說,有利于學習先進地區的生態產業、生態技術和生態管理模式,加強區際文化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客源地生態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生態產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對策發展產業生態旅游:加大宣傳力度,推進產業生態旅游發展,進而促進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開展產業生態旅游的系統化科學理論研究,為產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設產業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實現生態旅游綜合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等.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劉家明,楊新軍.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

[3]劉薇.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及游客管理對策分析[C].廣西生態學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2003:155—159.

[4]黃繼華.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研究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2)1

篇13

1.2有利于生態園林城市建設

一個城市自然的生態條件以及相關基礎設施,是促進生態相關服務產生的基礎,更是加強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條件。小城鎮要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就必然要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對小城鎮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進行挖掘,關注小城鎮的山水格局,建立一個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體制,在最大程度上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等措施,對于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加快了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更要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1.3有利于當地傳統文化保護

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當地的民間文化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具有同等重要性。在小城鎮特有的生態環境下,會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可以說,民間文化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種產物。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那么由此而來的文化也會被破壞。做好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是開發生態旅游產品的重要內容。文化生態保護,就是處理好自然生態環境與人的關系,處理好文化與人的關系,保護那些已經被丟棄或者即將被社會拋棄的特色文化,促進生態旅游內涵的豐富。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是要將一個地域范圍內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環境進行結合,將生態旅游融入到當地人的真實生活環境中去。這不僅會促進生態旅游參與性的提高,更能提高生態旅游的學習性,讓游客更多地了解與學習當地的民間藝術。

1.4有利于小城鎮產業結構調整

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的一個分支。旅游行業的發展,與小城鎮城市產業結構有著關系。許多具有生態資源條件的城市,都將旅游行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發展,對于城市景觀的豐富有著重要的作用,更能讓城市的特色得以突出,有利于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能夠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更要彰顯城市的文化,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會給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居民的收入,將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共同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2.小城鎮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途徑

2.1加強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規劃力度

園林景觀是旅游區的重要景觀,一般來講,風景旅游區都是以自然山水作為依托。但是,自然山水作為園林景觀是有一定缺陷的,對其進行科學的人工改造,才能使其具有更多的審美價值。園林景觀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以自然山水影響為基礎的人造型自然景觀。這種人工創造,不違背自然的特性,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表現自然的魅力。加大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規劃力度,就要尊重景觀規劃的生態過程。在開展園林景觀時,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護自然山水格局的完整性,這是做好園林景觀生態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生態規劃與傳統園林景觀規劃的不同在于,要在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體現出土地資源本身的價值。這樣的生態規劃理念,有利于園林景區生態系統的恢復,更有利于杜絕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

2.2做好鄉土生境系統的建立與保護工作

在過去的園林景觀建設中,人們偏愛鄉土物種,對于奇花異草有著審美偏見,而這些奇花異草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近些年來,物種入侵所導致的區域生態問題無不是我們的警示,盲目進行物種的引入,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后對當地的生態多樣性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使許多當地物種消失。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安全存在的重要因素,正是因為生物多樣性,才促進自然景觀魅力的產生。在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做好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更要在園林景觀開發中,對已經存在的生態破壞現象進行恢復,建立與自然生境相似的人工生態系統,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園林景觀建設過程中,保護自然地形與植被,促進人工小氣候的形成,有利于當地受損生境的恢復,通過開發園林景觀,反作用于當地生態環境的優化。

2.3加強園林景觀的水系規劃力度

城市園林景觀,是具有自凈功能的系統。這個系統對于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以及城市生態平衡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園林景觀的數量有所增加,園林景觀的用水量也在提高。目前,自來水是我國大多數城市園林景觀的用水來源,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使大量水資源被無故浪費,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好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一定要關注水系的規劃。在進行園林景觀的整體規劃時,需要對城市園林景觀內部的資源分配進行研究。盡可能多地利用天然河流與湖泊中的水資源,從而讓城市生態水系統更加科學,減少使用純凈水去打造人工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