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軟件測試實訓總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軟件測試實訓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軟件測試實訓總結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4-0126-02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增長和國內外外包企業的合作加深,我國的軟件外包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軟件測試作為軟件外包的主營業務之一,是加快軟件企業與國際接軌,實現產品國際化的重要手段。隨著軟件開發流程的系統化和規范化,我國軟件企業對軟件測試的需求逐步增大,因此高校計算機專業中的軟件測試人才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由于軟件測試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從業者不僅掌握一定的軟件技術,同時也要對軟件測試的方法和流程具備相當的經驗。通過高校教育培養出來的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雖然能夠掌握基本的軟件開發技術和軟件測試理論,但是缺乏實際的測試經驗和相應的行業背景知識,離企業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中軟件測試教學仍以理論為主,實踐動手能力和項目背景經驗的培養相對不足,這些矛盾導致學生就業時很難適應企業的用人要求,企業也必須對招入的應屆畢業生進行培訓,花費相當的人力和物力。

項目實訓是解決高校和企業之間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日常教學計劃中引入項目實訓,以實際測試任務為驅動,按照企業規范進行流程管理,讓學生掌握測試過程中各階段的技能,理論聯系實踐地接受企業化的鍛煉。通過實訓課程,使學生不但能夠學習到實際測試經驗,而且能夠增強團隊意識,進一步縮小畢業生與職業測試工程師之間的差距。

一、軟件測試項目實施

1.測試項目簡介

本文所述的軟件測試實訓項目是基于校企共建模式,由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我?!保┸浖獍鼘嶒炇姨峁┸浖y試的場所和專用的硬件設備,從合作的軟件公司引入相應的測試平臺、管理流程和測試報告文檔的測試項目。

本項目的內容是針對前期開發的教師管理系統進行測試。該系統是教學部門的業務管理支撐系統,測試主要圍繞教師信息的查詢和更新操作的管理。通過對這些功能模塊的測試,增強系統的易用性、穩定性、可配置性,消除信息孤島,進一步提高數據信息的應用水平。

在測試環境搭建過程中,服務器的軟硬件配置要與該系統的實際運行環境保持一致。對于測試計劃、測試方案和測試用例等文檔的修改、更新操作,則采用svn版本管理工具來進行控制。學生可以通過svn服務器平臺,按照進度提交每日的測試用例文檔,并填寫日志記錄測試進度和每天的測試工作。

2.實訓計劃和人員管理

軟件測試實訓安排在我校外包實驗室中進行,采用與企業相同的管理模式集中訓練,由相關教師和企業工程師來指導測試流程。測試團隊的成員來自于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以及對軟件測試感興趣的相近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具備基本的軟件編程能力,并且對測試的基本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學生自身水平和對項目的熟悉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角色,其中包括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開發人員由原來參與系統開發的部分學生擔任。測試人員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組測試不同的模塊,每個小組設置一個測試組長,負責測試項目管理,其余組員則負責執行測試用例,各小組都有一名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控制模塊的測試進度。整個測試實訓項目安排在假期進行,用時半個月,每天工作8小時。每天早晨由測試組長安排當天的測試任務,并對前一天的測試結果進行總結。在每個時間節點,由指導教師和小組成員對相關測試文檔進行評審。

3.測試項目進程

本項目的實際流程圖如圖1所示,在項目初始階段,擔任開發人員角色的學生敘述產品需求和業務流程,為編寫測試計劃做準備。該測試項目主要分為5個階段:測試計劃制定、測試方案編寫、測試用例設計、多輪系統測試和測試系統報告提交。每個階段都力求達到規范化、細致化的測試目標,同時每個階段都要經過教師和各個組員之間的評審,如果評審通過,可以開始下一階段的工作;如果不通過,則需要完善后繼續評審直到通過。

(1)測試計劃制定。在了解了教師管理系統的需求以后,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系統模塊數量和測試的周期來制定測試計劃。測試計劃要涵蓋測試的范圍和環境、測試人員的管理和測試進度安排??紤]到參與實訓項目的學生缺乏相關經驗,因此測試計劃要重點突出每個測試小組所對應的系統模塊,以及測試流程中每個階段所對應的完成日期。該測試計劃由各組組長和指導教師制定,最后需各小組評審后通過。

(2)測試方案編寫。測試方案是按照系統需求說明書詳細的分析測試的模塊,指導后續的測試用例的編寫工作,重點在于對模塊具體功能的理解和測試對象的分析。在這一階段,首先由擔任開發人員角色的學生來介紹系統模塊的基本功能,并以文檔的形式向對應測試組成員提交;然后由指導教師以具體測試點為例,介紹詳細的測試用例寫法;最后,由各組組長將測試任務分配給組員,各組員在理解的基礎上開始測試用例的設計。測試方案完成以后由各組組長匯總,并在組內進行評審。

(3)測試用例設計。測試用例的編寫是針對各功能模塊測試而設計的一組測試輸入、執行條件以及預期結果,也是本實訓項目的重點內容。在對模塊的特性和功能了解的基礎上,設計系統的測試點,設計時應考慮角色權限、驗證點和測試描述。在設計驗證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力求做到無疏漏;同時在測試描述時,可以將等價類劃分、邊界值、錯誤推測等常用方法與書本理論相結合,通過具體的實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的測試用例以Excel表格形式列出,其中包括編號、重要級別、操作步驟、預期輸出和實際測試結果等條目。

(4)多輪系統測試。按照測試用例的具體內容,可以進行多輪的系統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扮演開發人員角色的學生對缺陷進行修改。通過這一過程,不但使學生認識到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且積累了開發經驗,為今后規范化的編程打下了基礎。

(5)測試報告提交。通過半個月的實訓,學生經歷了規范化的測試流程,測試報告的編寫是對測試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報告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得到對軟件質量的評價;總結本次的測試過程,為制定以后的測試計劃提供參考;評估本次測試計劃和測試執行是否符合規范。通過本次實訓,學生普遍體會到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的過程,明確了規范化的軟件測試方法,同時對軟件編寫中隱含的錯誤和缺陷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今后的軟件開發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軟件測試實訓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本次軟件測試實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不但學到了規范化的測試流程,提高了職業軟件素養,而且通過互動和交流,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本次軟件測試實訓是針對上一次實訓開發的系統,離企業的實際系統測試尚有一些差距;其次,參與的學生缺乏實際經驗,對軟件測試認識不足,導致測試方案和測試用例編寫不夠規范、完善;另外,相應的管理需要加強,在實訓過程中存在遲到、早退以及缺席的現象,從而影響了測試進度。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實訓過程中,測試項目要盡量切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在測試方案和測試用例的評審中,要加強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強調測試流程的規范性,可以多鼓勵高水平的學生帶低水平的學生。另外,可以采取企業現行管理方式對實訓進行管理,如引入考勤制度、評審制度等。

三、結語

軟件測試是我國軟件產業高速發展中需求缺口較大的一個行業,培養具有相關經驗和符合企業需求的軟件測試人才是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通過研究軟件測試實訓項目,探索了軟件測試專業人才的培訓方式以及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研究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兩年制軟件測試人才培養的特點主要有:

(1) 學制短,只有兩年;

(2) 目標是培養實用型軟件測試技術人才;

(3) 要具備一定的編程能力。

上述特點決定了軟件測試人才的課程體系的特點:

(1) 方向即專業由于學制短(兩年),除了第四學期的畢業實訓,實際上真正上課時間只有三個學期。所以軟件職業技術人才不能像本科生培養一樣,到大三才分方向,而必須從入校就開始分,所以軟件測試方向實際上是按軟件測試專業來培養。

(2) 開發與測試兼備一個合格的軟件測試人員必須具備基本的編程能力和軟件開發人才的基本素養。所以軟件測試方向的課程除了測試課程外,還要掌握軟件技術的基本課程,包括數據結構、數據庫、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以及至少一門主流程序設計語言等。

(3) 課程緊湊、課時多由于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講,軟件測試方向的學生要學習更多的課程,所以課時就多,課程安排緊湊。

(4) 實用性和實時性作為實用型軟件測試人才,學生必須掌握當前主流的測試工具、實用測試技術和方法等。所以課程體系必須要具備實用性和實時性。

2課程的設置

在設置課程時,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經過2004級和2005級兩屆學生的培養實踐,針對培養效果,進行了一些分析和課程改革。目前2006級的課程設置是在掌握基本的軟件技術基礎知識和一門主流程序設計語言的基礎上,開設了“軟件測試技術”、“功能測試與性能測試”、“測試管理”等軟件測試專業課程。

主要專業課程設置見表1。

從功能上講,課程的設置可以分成5個部分,對應學生不同層次能力的培養。

第一部分程序設計能力、工程化開發思想的培養。該部分的課程主要包括VB、Java、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數據庫、軟件工程等,主要是軟件技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基本的程序設計能力,使之具備軟件技術人才的基本素養,同時軟件工程等培養學生工程化和規范化的軟件開發思想。采用Java作為主要編程語言,將另一主流語言C#作為選修課,體現課程設置的靈活性。

在編程的課時和基礎訓練上和軟件技術專業編碼方向的學生一樣,設置的原則:首先是一個軟件測試人員必須具有基本的編程能力和經驗,才能更好地搞好軟件測試工作。第二是根據當前軟件企業的人才需求考慮學生的就業,因為河南省絕大多數軟件企業規模都較小,設置專職的軟件測試崗位的較少,程序員通常又是測試員,所以使學生既能編程又能測試,拓寬就業渠道。

第二部分軟件測試基礎知識。主要是“軟件測試技術”課程,側重于測試理論和技術的掌握、搭建測試環境、測試工程師的基本職業素養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編程的同時,掌握對應的測試技術概念和基本知識。為進一步的實際項目測試打下基礎。該部分對應有2周的一級集中實踐課題,進行基本的測試訓練。

第三部分主流測試技術和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實際測試能力的強化和提高。對應的課程是“性能測試與功能測試”,該課程主要是結合實際的軟件項目,介紹主流的測試技術和測試工具的使用,但并不只是性能測試與功能測試。該部分對應有3周的二級集中實踐課題,分組進行實際的測試訓練。

第四部分測試項目管理能力培養。主要課程為“軟件測試管理”,培養學生工程化的測試思想,學習主流測試管理方法和工具的應用。該部分對應有3周的三級集中實踐課題,訓練項目的測試過程管理和測試管理工具的使用。

第五部分綜合測試能力培養,即畢業實訓。該實訓為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到軟件企業或實訓基地參加實際的軟件項目開發和測試,進行實境實習,綜合地運用所學的測試和編程技術。

3實踐環節

培養過程的實施可以歸結為“夯實基礎,強化訓練”,夯實基礎即培養基本的編程能力和掌握基本的測試技術。強化訓練即強調實際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實際的軟件項目進行測試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主流的測試技術和測試工具的使用。

為了加強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正常教學的實踐外,我們還在第1~3學期分別設置了一級、二級、三級集中實踐課題,并要求軟件測試方向的學生要與軟件編碼方向的學生組合協作進行,專門負責相應的軟件測試工作。使學生感受到測試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其協作能力。一級和二級實踐課題主要為驗證型,三級實踐課題則為設計型。

第4學期為畢業實訓,采用實地場景教學,對實際的應用項目進行測試,角色模擬,項目驅動。該階段從測試需求分析開始,一直到測試總結報告的撰寫,貫穿一個完整項目的開發和測試整個過程。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個總結和綜合利用的強化。

各實踐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實踐體系。

集中實踐環節安排見表2。

4測試工具的選擇

由于軟件測試工具較多,而兩年制課時太緊張,所以只能學習常用測試工具的使用。我們選用的主要自動化測試工具見表3。

通過測試工具的使用,可以加深對測試原理和理論的理解,掌握主流的測試技術和方法。

5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軟件測試人才作為剛興起的職業技術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相信這些問題也是其他院校在培養軟件測試人才時遇到的共性問題,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不斷改進。

(1) 對口就業較難

主要原因是我國“重開發,輕測試”的現象過于嚴重,很多軟件公司沒有專門的測試部門,測試工程師太少,開發人員兼作測試工作的現象十分普遍。但并不是說我們的培養方向不對,這正說明軟件測試工程師職業還沒形成規模,正在興起時期。據2006年12月國家信產部“2006中國軟件質量年會”公布,軟件測試人才為2006年最緊缺的人才之一,在上海、北京等地,軟件測試工程師已成為“地位高,待遇高”的“雙高”人才。企業規范化需要規模和過程,軟件質量問題將成為軟件企業能否繼續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產品測試的重要性,所以軟件測試工程師屬于朝陽職業。

當然我們也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在前期強化基本的編程訓練,使學生既能搞開發,也能搞測試,提高就業的靈活性。

(2) 教材少

軟件測試作為一個新的專業(方向),目前還沒有成體系的軟件測試系列教材,所以在選教材時只能選與教學大綱內容相近的教材或技術書,或自己編寫講義。但給講師授課帶來許多困難。當然要很好地解決該問題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眾多同行的共同努力。

(3) 測試項目實例缺乏

由于測試項目都屬于公司內部資料,一般很難獲得,不像通用應用程序模塊一樣在網上可隨意找到。對此我們組織設計了一些測試案例,同時從合作的軟件公司獲取了一些實際項目案例,使學生能在實境中實踐。畢業實訓時大部分學生則直接到軟件公司進行實地實習。

(4) 師資力量薄弱

篇3

1 背景

工信部近日印發《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確定了10項發展重點和8項重大工程。而據業界預計,到2015年,我國軟件行業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出口突破600億美元。

2 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外包人才的缺口從結構層次來看,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應不足。正規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軟件開發技術,但缺乏軟件開發工作經驗、項目交流和團隊合作鍛煉,需要經過相當的項目知識與技能培訓。超過60%的高校開設了計算機專業。但是,適應外包企業需要的大學畢業生很少,大學畢業生常常需要企業花大力氣培養,而企業希望招來就用,不愿自己培養人才增加成本。本軟件開發、測試實訓室應此目的設置,目標培養中低端軟件人才。

3 建設實訓中心項目的可行性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有四個特點:一是教育性質和目標不同。重在對準備就業的學生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陶冶職業道德,提高職業能力和勞動素質教育。二是教育內容與要求不同。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為主,重在讓學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使學生學有專長,畢業后投身于社會經濟建設的實踐活動。目前盡管有部分學生升學,但就總體看,其教育內容與要求未變。三是課程模式與結構不同。其課程模式注重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結構注重強化學生技能的應用性、針對性和職業性。四是學校功能與任務不同。要求實施職業教育的學校必須具有實訓實操的條件,否則職業教育很難獲得應有的效果。

4 軟件開發和測試實訓室建設目標

軟件開發技術實訓可以包含四類實訓課程:

軟件開發實訓:包括完整的生命周期的軟件開發過程

軟件階段實訓:選取軟件生命周期其中某個階段獨立工作(例如編碼工作)的實訓;

軟件測試實訓:包括軟件開發過程隨行測試和獨立的軟件測試技術實訓;

軟件項目管理:這是關于軟件技術高級培訓。

實訓裝備:

硬件設備:5組服務器;50臺工位電腦;網絡和交換設備;5組光盤刻錄、掃描儀和打印機等輔助設備;1套投影和無線擴音設備;互聯網接入;軟件平臺:Windows 和Linux服務器平臺,mySQl、SQL Server數據庫系統、J2EE和.net開發平臺和課程相關的軟件工具;LoadRunner 、WinRunner等常用測試工具;項目管理工具MS Project;辦公系統 Ms Office 管理軟件:實訓管理軟件

實訓方法:采用模擬企業運營方式將教練和學員混編成項目組方式完成軟件開發和測試實訓;打破學科界線和知識體系,以項目目標驅動安排教學內容,編制教材和教學課件,教學內容來源于合作企業以往的實際項目,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對原項目分解、重組、封裝形成教學課件,以實際項目文檔為基礎編制實訓文檔。

實訓課程:本實訓室分設以下類型實訓課程

素質教育類課程:敬業精神、團隊合作

企業標準類課程:ISO9000和CMM認證,企業化管理制度

項目管理類課程:項目管理方法和項目管理系統使用;

軟件開發、測試類課程:包括軟件生命周期理論、文檔編制和理解、軟件工具、編碼和測試方法、系統部署、和版本管理等;

實訓過程:

先期培訓:素質類、企業標準、項目管理、背景知識等

基礎培訓:由教師教授課題涉及的基本方法、工具和規范;

開題培訓:由專業項目管理人員做課題報告,解釋項目要點;

5 實訓課題:軟件開發實訓

本實訓室培訓軟件開發人員和軟件測試人員,實訓方法可以將學員分組,在同一項目中分別承擔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工作,也可以獨立執行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實訓課程

軟件開發實訓包括一下實訓模塊:

1)背景和基礎知識:包括軟件開發規范,軟件企業ISO9000和CMM認證,學校軟件工具等;

2)搭建開發環境:能夠配置自己的軟件開發環境,包括安裝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包;能夠配置自己與別人的協同開發環境,包括網絡配置,文件共享,安裝遠程打印機等;

編寫代碼:使學員能夠讀懂詳細設計,掌握開發工具的配置與使用,掌握開發語言的基本知識和數據結構,了解簡單的算法,會設計簡單的界面,并應用常見控件,具有數據庫編程的初步能力;

圖1

3)測試:使學員除了掌握測試的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學會編寫單元測試案例,編寫單元測試文檔,在執行單元測試的時候,記錄測試結果,并分析錯誤原因,以利于下一步的調試。

學員應掌握以下具體技術、平臺和工具,Windows系列和Linux操作系統;Visual Studio工具;Borland 公司工具,SQLServer,Oracle ;Apache+tomcat,Web Logic 等;TCP/IP,創建網絡連接,網絡打印;基于UML的詳細設計文檔,面向對象分析和設計;單元測試,黑盒測試,白盒測試,設計測試案例等;執行測試并調試錯誤,系統和配置技術;

軟件測試實訓包括以下實訓模塊:

計算機及常見操作系統、軟件設計語言基礎、 數據庫基礎、軟件工程基礎、軟件測試基礎、自動化測試:包括OSI模型、TCP/IP模型及常見網絡協議,常用軟件平臺、工具使用LoadRunner 、WinRunner測試工具使用,各種測試規范

6 總結

在當今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中,綜合應用各種新技術的系統軟件功不可沒的,軟件開發和測試使全社會的信息管理、信息檢索、信息分析達到了新的水平,因此,學習軟件開發、測試的相關基礎知識,對于信息時代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楊文宏,李心輝.面向對象的軟件測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篇4

軟件測試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2)軟件測試實驗室的環境搭建受限,課堂教學與實踐結合的不緊密;(3)課堂教學內容與公司實際操作有出入,使得學生不受用人單位的歡迎;(4)學生缺乏完整項目的測試經驗,無法掌握項目測試的流程和步驟[4]。(5)學生的開發經驗不足,對于理解測試驅動開發有難度。

二創新模式的課程改革

針對目前軟件測試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目前高校開設的《軟件測試》課程進行了調研、分析和研究,為了使授課內容更接近實踐要求,我們深入企業并與軟件測試部門的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

1教材的選擇

軟件測試實踐性非常強,而且課程開設較晚,更新較快,教材的選擇尤為重要。針對學生接受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實用性方面對教材進行選擇,經過篩選,我們選擇兩篇外文教材:(美)佩騰(Patton,R.)著,張小松等譯的《軟件測試(原書第2版)》和(美)梅耶(Myers,G.J.)等著的《軟件測試的藝術(原書第3版)》,一本中文教材:朱少民老師主編的《軟件測試方法和技術(第二版)》,教學過程中把中文教材作為授課教材,外文教材作為參考書,來更好的擴大學生的視野[5]。

2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改進

作為一個實踐要求非常高的課程,我們在選擇課程教學的內容上做了很多探索。經過實踐發現,上課時在講解基本知識和概念的同時,如果穿插講解一些經典案例,教學效果會更好。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又能結合實際應用,積累一些實踐經驗,這對于以后從事軟件測試工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參與到軟件測試的教學過程中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更容易接受所學知識。

3測試工具的選擇

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測試工具的選擇很重要。如果建一個相當規模的測試實驗室,投入是很大的。如何選擇既能達到課程要求又能節省費用的測試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最大限度的接近業界實際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選擇一些開源的軟件。對于業界關注度不夠的測試環節,在講授軟件測試時要重點講解,比如,靜態測試在企業中就重視度不足,認為無關緊要,實際上該方法能夠培養良好的編程風格。我們在授課時選擇PMD、FindBugs等工具讓學生熟悉,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測試能力,同時也能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6]。對于單元測試部分,根據時下軟件開發的兩大趨勢,選擇Junit進行講解,掌握該軟件的使用,對于其他工具開發的軟件進行單元測試也是非常容易的。

4實踐環節的加強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實踐教學的開展對于軟件測試課程來說更重要。包括上機實踐課和企業實踐兩部分。

上機實踐環節應抓好以下環節:⑴定好計劃,每次上機要明確任務,對于任務的選擇要有針對性,要更具有可操作性,要更貼近實際。比如對于Junit的實踐,每一次上課做什么都詳細制定,把各種斷言、套件測試、參數化測試等重要部分要重點關注,這樣對于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2)加強考核,對于實踐環節所做的任務,要認真檢查,并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總結,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果。(3)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完成任務時,加入不同的小組,通過小組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4)完整項目的實踐,除了平時的練習外,整個課程結束后,通過完整項目的帶動,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測試過程中,使理論與實踐融合,知識掌握更牢固。

同時要深化企業實訓,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深入到企業的軟件測試部門,了解軟件測試企業實際工作時如何開展的,與軟件測試部門人員溝通交流,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每年9月份到北京實習,并與富士康簽訂了合作協議,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使效果更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1)學校擬定一個校外實綱,與實習企業一起制訂校企實習基地協議、實習安全協議、學生實習規范和學習實習鑒定表等,不斷促進校外實習制度化,規范化、完善化。(2)企業要提供良好的實訓場地,并配備資深的講授老師。在實訓前,講授教師先了解一下實訓生的情況,對講課計劃和講課內容做適當的調整。(3)在實訓期間,學校可以留一些教師監督實訓過程,并實時地提出建議,保證學生訓有所獲。(4)實訓結束后,要對實訓生做一個項目式的考核,并認真填寫實習成績評定表。

5注重軟件測試人才的軟實力培養

軟件測試是一門熱門行業,軟件企業在招聘人員時,不僅要求應聘人員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要求應聘人員有良好的職業素質。而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對職業素質方面的教育還是比較欠缺。這需要對學生進行培訓,增加就業幾率。

(1)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

對于軟件測試行業來說,測試人員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一個合格的軟件測試人才,應該具有較高的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可以快速融入團隊,高效地展開團隊式工作。一個不善于表達自己思想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測試工程師。我們在實踐課開展過程中,重視培養同學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團隊意識。

(2)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軟件測試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出軟件存在的不足,因此我們鼓勵學生懷疑一切可疑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驗證自己的判斷。即使再簡單的功能,也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多用一些邊界值進行測試,驗證系統是否有問題。

(3)搜索能力的培養

一個好的軟件測試工程師,要有很強的搜索發現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這不僅指一般性知識的搜索和查閱,更多是指與本專業相關的測試工具軟件、插件、測試學習網站等的搜索與下載,比如51testing就是國內比較好的測試學習網站,其上就有很多軟件測試方面比較成熟的知識和實踐技巧。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軟件的種類繁多,軟件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所以大學生應該掌握軟件測試的檢索技術,以滿足自己學習和工作的需要。這種能力是自己的充電器,會使自己終生受益。

此外,一個優秀的測試工程師還應有高度的責任感、耐心、洞察力,在技術層次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這些軟實力對于測試工程師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通過《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探索,通過系統科學的知識傳授,并輔以上機實踐和企業實踐,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這直接反映到學生的就業和以后的學習中。有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進入企業的軟件測試部門并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一部分學生在考取研究生之后選擇了軟件測試方向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何在現有的探索的基礎上,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學的效果,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朱少民.軟件測試方法和技術(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聶長海.關于軟件測試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科學,2011,38(2):1-3.

[3]陳樹峰.面向對象軟件的依賴性分析與回歸測試[J].計算機應用,2009,29(11):3110-3113.

篇5

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的原則,鹽城師范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將軟件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四個層次: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訓、畢業設計。其中,綜合實訓是以前期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為基礎,綜合運用多門相關課程(群)知識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的實戰訓練,并作為后續畢業設計的預演,是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軟件工程領域,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是目前兩個主流的就業方向,也是綜合實訓課程訓練的重點。軟件開發綜合實訓要求以軟件生命周期為主線,綜合運用程序設計、數據庫應用、軟件工程、軟件項目管理等學科知識,嚴格遵守軟件開發的流程與規范,完成一個軟件項目的開發,最后提交軟件產品和相關技術文檔;軟件測試綜合實訓要求學生以軟件開發綜合實訓所完成的軟件產品為被測對象,綜合運用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軟件測試流程與方法、測試框架與自動化測試等學科知識,使用軟件測試的方法與技術,設計測試用例和測試腳本,完成被測軟件的功能測試與性能測試,生成測試報告,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綜合實訓的培養目標為:通過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項目的實戰訓練,全面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術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素質與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工程化、系統化原則與方法的理解,為勝任現代軟件工程環境下高質量軟件的開發、測試和維護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CDIO模式下課程改革與實踐

根據綜合實訓課程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借鑒和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標準,按照“以CDIO培養大綱為指南、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以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原則,對我們綜合實訓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3.1全真模擬企業環境,實施一體化訓練模式

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是綜合實訓的主體內容,傳統的訓練模式將二者割裂開來,分兩個階段分別完成實訓項目,這種方式沒有考慮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的內在關聯與協同性,與企業真實環境也不相符合;并且由于兩個實訓階段時間跨度較大,項目銜接性差,效率低下,實訓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軟件開發小組和軟件測試小組共同對同一個項目負責,各司其職,協同完成整個項目。鑒于此,我們采取“全真模擬、同步協作、角色互換”的策略,實施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一體化的訓練模式。具體地說,整個實訓過程完全模擬企業真實環境,將某個項目分配給由若干學生臨時組成的項目組,該項目組又細分為開發小組和測試小組,分別負責軟件的開發與測試工作;項目完成后,開發小組和測試小組角色互換,重做該項目。實踐表明,一體化的訓練模式能實現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的無縫銜接,學生能在更為真實的環境中參與整個項目過程,體驗不同角色的職責范圍,并通過不同的角色轉換,使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開發人員與測試人員協同合作對完成整個軟件項目的重要性。

3.2項目驅動,全面實踐CDIO

CDIO的核心就是企業與社會環境下的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系統,它展示了一個產品或系統完整的開發過程,也體現了“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和學習”的精髓。從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的角度,無論是以軟件生命周期為主線的開發過程,還是以測試流程為主線的測試過程,無不體現著軟件產品從構思到運作的整個生產過程,與CDIO理念不謀而合。這里,我們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以CDIO方法論為指導,嚴格按照“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四個不同階段來開展實訓過程,以培養學生對產品、過程和系統的構建能力,增強學生的工程化意識。CDIO與軟件開發、軟件測試過程的對應關系

3.3分組互學互助,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團隊能力是CDIO大綱要求工程畢業生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軟件企業非常看重的一種職業能力。在實際實訓過程中,我們模擬企業真實環境,將所有學生分為若干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又細分為開發小組和測試小組,各小組由一名組長和若干名組員構成。根據任務分工不同,每名學生都被賦予一定的角色,組員在組長的指揮協調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實訓項目。實踐表明,分組模式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組員之間分工協作,互學互助,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大為提升。

3.4面向全體,務實勿虛,促進共同進步

綜合實訓是一種典型的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完成實訓項目,但由于任務分工不合理、學生自制力差等原因,容易導致小組內個別技術較好、自覺性高的學生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工作,而部分學生卻人浮于事,使團隊分工協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提高。為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我們考慮在角色分配和任務分工時,盡量使學生都能承擔軟件設計、編碼、測試用例設計、腳本設計、測試實施等較為具體的工作,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訓練來提高專業技能,而對于需求分析、計劃制定、總結報告等相對較“虛”的工作則由組長帶領全體組員共同完成;同時,任務分工也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技術基礎、興趣愛好和特長。這種分工方式在尊重學生個體意愿的基礎上使得每個人都有具體明確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務分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提高。

3.5實施多維度考評體系,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評價,良好的考核機制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動機產生正確的指引作用,促進培養目標的達成。在實訓課程的考核上,我們以CDIO大綱要求的能力培養為導向,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舉,實施多維度的考評機制,每名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所在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三部分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主要考評學生的職業態度與能力,小組成績主要考評學生所在小組的整體表現和工程實作能力,個人成績主要考評學生個體所承擔任務的完成質量,且每項成績的考評方式也是多元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在小組內部,同組學生的小組成績相同,但平時成績和個人成績各異,引導學生在努力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重視組內的協作互助,并通過各個個體的高質量工作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質量。實踐表明,該考評體系既重視最終學習成果的呈現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既重視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也關注學生個體在團隊中的價值;既強調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和工程能力的培養也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和個人能力的提高,有效避免了傳統評價方式只看結果不看過程、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結果趨同化的弊端。

篇6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12-0197-03

0 引言

隨著軟件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軟件產品質量,軟件測試作為軟件質量保證的重要途徑也因此受到行業領域的關注與重視,軟件測試崗位的就業前景也變得越來越好。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隨著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持久深入的校企合作已經逐漸成為高職院校課程開發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

《軟件測試基礎》課程大多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類專業中開設,但是普遍存在著課程內容更新慢,教學方法、手段陳舊,課程評價考核單一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不佳。該課程在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是軟件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院與上海博為峰軟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澤眾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等從事軟件測試的IT企業緊密合作,對課程進行了一系列建設和改革,培養了一大批軟件測試人才,受到企業的一致認可。

1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設計

課程組成員結合計算機等級考試、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國際軟件測試資質認證(ISTQB)的考試大綱,以及行業、企業對軟件測試員的人才需求,與企業專家共同確定本課程的目標為:使學生了解軟件測試的發展前景,掌握測試的基礎知識,了解測試用例的概念、意義;能夠搭建測試環境,掌握常用的黑盒、白盒用例設計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手動功能測試并撰寫測試報告與缺陷報告;了解常用的自動化測試工具、性能測試工具,理解測試工具的原理,了解測試管理的概念與流程等。

本課程以軟件測試工程師的工作過程為導向,按照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與高職學生的特點,將測試基礎知識、相關技術方法、測試管理貫穿在整個測試流程中,從而構建測試各階段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課程中以“虛擬公司”作為組織形式,在運作過程中充分體現職業教育行為導向和職業性原則。行為導向,即創造師生互動的仿真情境,使學生通過自主協作式學習方式,反復操練,從而形成符合企業要求的行為方式和職業能力。職業性原則,即要求實訓目標和就業目標高度一致[2]。學院與企業共建實訓平臺,通過具體工程項目及案例素材,使用測試管理工具從測試需求建起,測試模塊劃分、測試用例設計、測試用例執行、缺陷管理,加強學生對測試管理工具的使用。

2 以工作項目為載體的學習情境創設

《軟件測試基礎》課程最好在第三學期開設,因為這時學生對軟件行業已有一定了解,并已具備初步的編程經驗,課程共計64學時。依據軟件測試的工作過程可以將課程劃分為6個學習情境,共15個工作任務,具體如表 1所示。

學習情境1中主要讓學生認識缺陷并知道缺陷產生的原因,掌握軟件測試的定義、目的、分類和原則,熟悉V模型、W模型、H模型等軟件測試的常見模型;熟練掌握軟件質量模型的分類和各個評價指標,并明確軟件質量與軟件測試之間的關系;會查詢互聯網中的招聘信息,分析軟件測試工程師的崗位職責及發展路徑,并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學習情境2中讓學生能夠明確軟件測試的依據,并閱讀需求規格說明書,理解測試需求的概念,會對測試需求進行挖掘;能夠理解測試計劃的重要性,知道測試計劃的一般組成要素。

學習情境3中讓學生能夠理解黑盒測試、白盒測試、灰盒測試的基本概念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能夠靈活地運用黑盒測試的常用方法,如等價類劃分、邊界值、決策表、因果圖、場景法、正交表等來設計測試用例;能夠靈活地運用白盒測試的常用方法,如邏輯覆蓋法、基本路徑法等設計測試用例。

學習情境4中讓學生學會測試環境的搭建,如在虛擬機中部署PHP、JSP、.NET等應用程序;理解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的概念及基本流程,熟悉集成測試的策略,能夠使用JUnit 等工具來開展單元測試;能夠掌握缺陷的概念,會正確記錄缺陷,掌握缺陷報告的基本格式與內容。

學習情境5中要讓學生理解測試總結的意義和重要性,并了解測試總結報告的格式與內容。

學習情境6中能讓學生掌握手動測試與自動化測試的區別,了解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等工具的原理,初步掌握腳本的錄制和參數的設定,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3 “互聯網+教育”方式的課程改革深化

3.1 利用雨課堂平臺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合理運用互聯網新技術,由傳統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轉變,打破以往學生學習時空的限制,按需學習,讓教育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化共享。由于本課程概念較多,課程學習后還需通過工信部的考證,線上教學教師通過清華大學研制的雨課堂平臺將PPT課件、微課、測試等資料上傳至云空間,并推送到學生的移動終端上,督促學生做好預習、復習工作,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數據均被自動完整采集,有助于量化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并把握學生學習軌跡[3];傳統的線下面授,則重點解決學生的疑難困惑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篇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Xiao-qi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are extremely deficient, training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has already been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form and achievement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fer reference to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近年來,中國軟件產業保持了迅猛發展的態勢,而與此同時,軟件缺陷帶來的影響也日益增多,軟件產品質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軟件測試是減少軟件缺陷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國內軟件測試行業起步較晚,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興起,這就使得軟件測試人才極度匱乏。51testing公司的《2010年中國軟件測試從業人員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軟件企業軟件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比例為1:1的只占10%,而比例為7:1以上的占了20%。而且這個數據調查的還是設有專門軟件測試人員的企業。有的企業甚至還沒有軟件測試部門和專門的軟件測試人員。而國外小一些的軟件企業,軟件測試人員與軟件開發比例基本是1:1,微軟公司更達到了2:1。按照這個比例,國內測試人才的缺口至少有20萬,在未來5到10年中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大。如何盡快建立軟件測試人才的系統培養機制、進而保障軟件業的健康化發展已成為現階段亟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1 高校軟件測試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近兩年來,軟件測試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高校的重視,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也嘗試著開設軟件測試專業。然而卻存在著以下的缺點:

1.1 教學模式陳舊

“本來數量就不多,何況質量又不好”,這兩句話可以概括現在高校開設軟件測試課程的現狀。很多學校本身并沒有軟件測試專業,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只是作為軟件工程專業的一門課程《軟件測試》。通過一門課程想要系統的講授軟件測試,讓學生畢業后從事軟件測試工作非常之困難。由于只有一門課程,課時畢竟有限,很多學校就選擇將軟件測試方法以理論講授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實踐教學或者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很小。

1.2師資力量薄弱

51testing公司的《2010年中國軟件測試從業人員調查報告》顯示,“軟件測試從業人員的出生年代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所占比例為91%,出生于70年代的不到8%,60年代的比例不到1%”。這份數據從側面顯示,軟件測試行業在國內是一個新興行業。這也說明了現在在高校從事軟件測試專業方面課程的教師并不是真正的軟件測試專業畢業的教師。這就使得大部分教師本身對這個專業并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而且,由于教師主要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參與到真正項目中的機會比較少,他們的項目經驗不足。這也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能將真正的工作過程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掌握的技能和實際工作的要求有所偏差,甚至有很大偏差。

1.3 案例教學中案例庫案例過于簡單

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也注意到這一點:軟件測試專業的課程不能只偏重理論,而應該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聯系起來,提出了“項目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這些方法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卻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項目和案例從何而來?從調查情況來看,項目和案例的來源主要有:

1)往屆學生畢業設計;

2)學生上機作業和課堂作業;

3)教材和參考書;

4)互聯網;

5)教師自己編寫的案例。

這些案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實用性不強。作為一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基本上可以,然而要想讓學生通過這些項目掌握真正的測試技術,還是比較困難的。學生在測試這些項目時可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順利進行,而在實際工作中面對一個真正的項目時卻不知如何下手。

2 軟件測試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

2003年,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全國35所國家級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之一。2004年就有預見性地開設了軟件測試與維護專業并開始招生。這些年來,一直對軟件測試專業的課程建設進行探索,目前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根據這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識到,軟件測試專業課程教學的難點在于實踐教學。軟件測試的相關理論學生很好理解,例如黑盒測試方法中的等價類劃分法。學生對這種方法能夠理解,給出一段程序規格說明,他們能夠劃分出各個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但是在實際項目測試中,在設計測試用例時,又往往設計不出合理的測試用例。要么冗余,要么沒有覆蓋到所有的等價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實踐教學上。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測試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2.1 單個課程的實驗教學――案例教學法

在單個課程的實驗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案例教學法。例如《軟件測試》這門課程,我們的實踐教學主要體現在實驗教學上。在實驗教學中,選取學生熟悉的“學生管理信息系統”,首先對其需求分析說明書進行靜態測試,再對其中的重點模塊例如登錄模塊,用戶管理模塊等進行單元測試,然后將各個模塊組裝起來進行集成測試等。在教授理論的同時,讓學生能將其應用到實踐之中。

2.2 整個專業課程的綜合實訓――企業實際工作場景教學

單個課程實驗教學中的案例都很簡單,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一些程序,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軟件測試的理論方法。然而,想讓學生通過這些項目的訓練掌握測試技能,畢業之后直接從事軟件測試工作基本上不可能。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前兩年的軟件測試與維護專業采用的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然而經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學生對自己掌握的測試技術很不自信,畢業之后根本不敢進入軟件公司從事軟件測試工作。所以只有很少的學生做測試,其他同學都轉向了編程,等有了開發經驗之后再轉向來做測試工作。

經過我們課程組的討論,大家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是學生實踐不夠,訓練不多,而且沒有接觸過真正的項目。而要讓學生測試真正的項目,熟悉工作流程,僅僅依靠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于是,2008年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與中國科技大學軟件學院、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科大訊飛軟件測試實訓班”,聘請科大訊飛公司一線的高級軟件測試工程師來給學生上課。而且上課方式采用的是公司上班形式。學生每天8點準時“上班”,下午5點“下班”,有時還設有“加班”。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公司實際的項目,有的是以前做的項目,有的是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學生每天在“公司”上班,早上召開“晨會”,討論項目進展情況,并制定一天的工作計劃。下班前召開“晚會”,對工作進行總結并就遇到的問題探討解決方案。經過三個月的實戰演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們畢業后都能找到滿意的對口的工作。

3 軟件測試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效

2010年我們針對于08級學生又開辦“科大訊飛軟件測試實訓班”?,F在學生還沒畢業就已被用人單位“搶購”一空,就業效果非常好。

經過這兩個階段的實踐教學,我們的學生對軟件測試工作已非常熟悉,在真正的崗位上能勝任軟件測試工作,并逐漸地在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

4 結束語

作為高職院校,軟件測試專業以培養軟件產業生產一線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掌握軟件測試的基本方法及常用測試工具的使用,具備較好的軟件綜合素質,滿足軟件產業快速發展對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實踐教學必須得到高度的重視和合理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程茂,溫靜,吳玉潔.《軟件測試》課程的教學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12(4):117-120.

[2] 胡冬萍.普通高校軟件測試課程建設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70-72.

[3] {志升.軟件測試技術教學方法[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9):2275-2276.

篇8

該知識塊的教學組織與實施一般過程為:課堂設計――示范引導――模仿試做――糾錯重做――復述總結。主張課堂組織以學生小組為中心,內容教學以任務為驅動,形成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氛圍。各環節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課堂設計――將社會需要設計為相應的課堂學習行為,形成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核心、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兩翼的課堂教學預案。

示范引導――主講教師進行操作示范,在此過程中結合錄像、課件、網絡、軟件進一步向學生展示操作的全過程。

模仿試做――學生在觀看完老師的演示后開始動手實際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個別錯誤與一般錯誤。

糾錯重做――及時糾正個別錯誤,集體講評一般錯誤,之后讓學生重做一些步驟。

復述總結――最后老師對操作步驟進行復述,特別提醒容易出錯的步驟和環節,總結整堂課技能要點、方法要點和社會需要要點。

例如,在“為系統安裝網絡硬件”課例中,抓住其中的網卡安裝、插槽選擇、金手指的接觸情況、網卡類型的選擇,IP地址的設置等幾項關鍵技術,而在網絡原理、網絡ISO的分層則一帶而過只作簡單介紹。教師先講解示范,接著由學生試做,同時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個別性問題,及時指導解決;針對一般性問題,教師則講評糾錯;之后對一般性問題容易出現的環節,讓學生重做有關步驟。

2.“故障檢測”知識塊

“故障檢測”包括硬故障和軟故障的檢測,硬故障是指計算機硬件出現的問題,軟故障是指軟件運行出現的問題。該模式的一般過程為:課堂設計――預設故障――分組討論――嘗試修復――糾錯重試――分析總結。上課前教師提前預設若干個可控制故障,上課開始時分組討論每個故障產生的原因,在討論的基礎上小組嘗試排除故障。這種模式采用問題驅動來展開。各環節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課堂設計――將社會需要設計為相應的課堂學習行為,形成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核心、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兩翼的課堂教學預案。

3.“軟件安裝”知識塊

“軟件安裝”包括系統軟件安裝和應用軟件安裝,以及多操作系統安裝?!败浖惭b”行為引導教學模式的一般過程為:課堂設計――軟件介紹――安裝提示――學生安裝――個別輔導――總結提高。本模式教學以問題或任務為驅動展開。各環節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課堂設計――將社會需要設計為相應的課堂學習行為,形成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核心、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兩翼的課堂教學預案。

軟件介紹――介紹所要安裝的軟件背景知識,包括軟件的開發商、版本的演化、最新版本的功能等。

4.“軟件測試”知識塊

“軟件測試”就是用軟件對硬件系統進行性能測試,目的是觀察或比較不同品牌的組件的性能表現。“軟件測試”行為引導教學模式的一般過程為:課堂設計――布置任務――分組操作――結果報告――比較分析。這個過程采取任務驅動來展開。各環節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課堂設計――將社會需要設計為相應的課堂學習行為,形成以培養專業能力為核心、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兩翼的課堂教學預案。

布置任務――軟件測試包括兩類任務,一是匹配性測試,一是系統優化測試。教學中可以選擇某一類任務或兩類任務組合進行。

分組操作――學生在明確任務后開始分組測試。

結果報告――對小組測試參數進行分析,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組件選擇方案或匹配優化的測試報告。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F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各個學校都有許多淘汰的計算機,但它們都還可以正常使用。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建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驗室,在加上一些典型的、比較新的演示教師機,基本就能滿足教學要求,解決學生的動手操作問題。上述大部分教學都應該在組裝與維修的實驗室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在本課程中還有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實訓部分?!队嬎銠C組裝與維修》實訓的目的是鍛煉和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動手綜合能力。學生可在基本掌握各部分內容的基礎上集中進行相關實驗,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實訓,提高學生的軟硬件安裝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本課程考試改革的目的旨在加強學生技能、能力培養,使學生重視實踐性技能的學習。課程考試采用抽簽抽取問題決定操作考試和口試內容的考試方法。通過建立涵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各關鍵技術的項目庫,給出各操作項目的難度系數,考試前將這些操作項目作為考試內容公布給學生,讓他們全面準備,這些項目涉及組裝、測試、維護和維修的主要方面,目的是要學生全面掌握操作內容??荚嚂r,讓每個學生隨機抽取一個項目,學生先口頭陳述本操作項目的原理、方法、步驟和過程等,然后再進行動手操作,操作完成后學生還可以再作補充陳述。教師根據操作與口試結果,以及所選擇項目的難度系數,以操作與口試7:3的比例給學生評定本課程考核成績。具體安排為整個考試總時間為3小時,包括口試和操作考試??谠囮愂?、答問30分鐘,其余時間為操作考試時間,操作完成后學生還可以再作補充陳述。

考試程序為:

(1)學生抽取考試項目。

(2)根據項目名稱,口頭陳述本項目的原理、方法、步驟和過程,期間老師根據學生陳述情況隨時提出問題,學生口頭回答。老師做好相應口試記錄。

(3)學生進入操作考試,教師和輔導教師全程監控,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4)操作完畢,有需要再陳述的學生可以提出補充陳述要求,否則離開考場。監考老師合議評定學生考試成績。

如上面的考題學生基本都能回答正確,這樣進入社會工作后,基本可以達到用人單位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的要求。那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附加:

篇9

軟件測試;應用型人才;案例式教學;教學產業化

隨著我國IT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軟件測試的重要性,因此軟件測試人員成為當前IT業界亟需的熱門人才。面對軟件測試人員緊迫的需求形勢,應用型人才培養單位應該擴大軟件測試人員的人才培養規模,提高培養質量。

一、《軟件測試》課程教育現狀

我國軟件測試技術發展已有十余年,但IT市場對于測試人員仍然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勢態。目前國內高校對軟件工程專業幾乎都會開設軟件測試課程,甚至有些高校已經設置有軟件測試專業。2011年11月,教育部主辦了“2011年高等學校軟件測試課程教學論壇”,對測試人才的培養及測試領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1]。高校系統化的專業教育體系為學生奠定了扎實而科學的學科基礎,并對軟件測試技術的理論化和系統化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利弊相依,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軟件測試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上還是會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論輕實踐在傳統的軟件測試課程設置中,大多采用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學生上機時完成實驗操作的教學方式。實驗的目的只是為了檢查學生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實驗題目大多比較陳舊,不能與時俱進地與當前的最新技術或最熱門的應用相結合,使得學生的測試知識體系過于單薄。

2.重學生個體知識積累,輕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團隊協作在軟件工程中的重要性無須多述。軟件測試作為軟件工程中重要一個環節,貫穿于整個軟件生命周期,測試人員與系統分析員、軟件設計師、程序員、維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必不可少,良好的團隊協作才能有助于項目的進行,有助于高效、正確地開發出高質量的軟件產品。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少引入分組協作的環節去鍛煉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能力,更不能設計出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的溝通場景,不能滿足學生在項目中去加深理解、鞏固提高的需求。

3.重即有知識,輕科學創新一直以來,軟件測試課程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受到重視并不多,課程結束后并沒有延續測試知識的后續課程。因此,學生不能在后面的學習和實踐中進行總結提升。知識在母體中是要經過消化、適應、轉化、演進、創新、融合、活化,而后才稱為組織的“行動知識”,現有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的產生知識發酵效果。

二、《軟件測試》課程特點和培養目標

軟件測試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學科,應注重理論聯系實踐。一個合格的軟件評測師除了要掌握即有的測試理論和軟件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對軟件測試行業的深刻理解,必須具備對計算機專業知識,包括編程技能、數據庫、網絡、中間件等知識的系統掌握,必須具備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軟件測試是為了盡可能多地發現并排除軟件中潛藏的錯誤,最終把一個高質量的軟件交給用戶,這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要做好軟件測試,測試人員不僅需要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理解客戶的需求,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完成功能測試和界面測試,而且要能理解軟件系統的實現原理和各種使用場景,具備扎實的技術功底,能使用測試工具完成相應的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和可靠性測試等更具挑戰性的任務[2]。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優秀的測試工程師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三、《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以上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對于測試課程的不重視,以及當前的軟硬件設施及教學方法都不能滿足對應用型測試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為了適應軟件產業發展對測試人才的迫切需要,實現軟件人才培養的持續性發展,針對軟件測試課程調整培養方案,展開深入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活動十分迫切和必要。

1.加大師資力量,構建完善的軟硬件測試平臺教師素養的提高是軟件測試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此前,國內對軟件測試并不重視,致使國內軟件測試人才短缺,大部分高校內雖然有計算機系,但多以重開發輕測試,測試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數量都遠遠不夠。因此,不僅要重視對教師測試專業技術的培訓,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也應該認真開展軟件測試教學研究,構造專業的軟件測試教學團隊。作為一門實踐性較高的課程,軟件測試必須建議專門的、完備的實驗教學體系和環境。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軟件測試的軟、硬件環境,致使學生無法通過項目實踐來深入理解和提高測試相關知識和技能。

2.運用案例教學,豐富軟件測試項目實戰案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對最新、最流行的項目和案例感興趣,陳舊的案例既不能滿足當前市場上對測試人才的技術需求,又不能很好的激起學生的興趣。運用案例教學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豐富案例素材,保持案例的“鮮活性”與“生命力”。高校可以采用歷年本科畢業設計中運用了流行的技術、難度適中、功能較為完整的應用作為軟件測試課程的測試案例,不但可以保證素材的延續性,也使得學生畢業設計完成的質量有所提高。

3.加強校企合作,走教學產業化發展之路[3]企業需要人才,高校為企業輸送人才,校園中學習的技能最終要接收用人單位的考驗。所以與軟件企業合作,建立對口的學生實訓基地,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軟件測試技術的掌握與提高離不開項目實戰,讓學生在真正的軟件工程過程中從事測試工作,不僅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軟件測試在整個項目中的作用,掌握測試方法和技巧,對于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小結

軟件測試是保障軟件質量,驗證軟件可靠性的重要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視軟件測試應從企業用人的實際需求出發,高校應加強面向企業需求的軟件測試改革,切實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測試方法和技巧,讓企業需求促進和推動高校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趙志升.軟件測試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1):136-137.

篇10

Employment-oriented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al Course Reform

MA Min-sheng, MA You-zhong, REN G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nggong College, Gongyi 4512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situation of the IT companies for software testing talent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of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in college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ftware testing teaching model、methods and means, we proposed the employment-oriented practical course reform,achieved the “zero distance”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mployment, effectively filled up the deficiencies of graduates without working experiences. Fin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practical course; employment

軟件測試課程是近年來才逐漸被社會廣泛認同和重視的一門軟件工程實踐類課程。軟件測試職業就業具有前景廣泛,薪資待遇高,競爭相對較小,無性別歧視,多元化發展等特點,應成為今后相當時期內高校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F階段,我國軟件測試人才缺口已經超過30萬,供求矛盾較為突出,造成此缺口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國軟件測試人才培養途徑單一、培養體制不健全。

本文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調研了目前社會上對軟件測試人才的需求情況,提出在高校中開展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著眼于學生畢業后能夠滿足各類IT企業對軟件測試人才的要求,強調實踐課要結合項目實戰,運用教學案例,模擬實際的工作場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軟件測試方面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1 軟件測試實踐課教學現狀分析

國內外對軟件測試人才的培養主要有三種模式:企業內部、高等院校和IT培訓機構。企業培養的人才大多是通過參與項目自己摸索的軟件開發人員,由于缺乏對軟件測試全面的認識,在測試思想、技能、思維方式、溝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高校培養模式彌補了IT培訓機構功利性強、培養目標單一、費用較高等缺點,但主要的缺陷是學生因為沒有實習機會而普遍缺乏工作經驗,不能滿足公司對測試人才的要求,在正式入職前還需要公司組織培訓后才能上崗,這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和成本。

目前,大學軟件測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對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軟件測試開展的不夠深入、徹底。測試過程存在大量的不規范性和隨意性。教材質量良莠不齊,教學上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具體的實踐和系統的培訓指導。教師資源缺乏,教學方法和手段因循守舊。高校中有講授軟件工程的主講教師能很好的講解軟件測試理論和介紹軟件測試方法,但缺乏較好的軟件測試案例和一定的工作經驗。學生對軟件測試職業存在一些錯誤的和片面的理解等。

2 以就業為導向的軟件測試實踐課課程改革

高校的軟件測試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和中心目的,培養學生成為理論與實踐并重,綜合素質過硬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主要內容和做法是:

2.1 建立軟件開發全程測試的思想

1) 重視軟件測試,規范化測試流程

主要內容是,參照測試公司對測試人員的崗位描述和任職要求,借鑒公司內部測試流程和測試方法,優化當前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搭建軟件測試工作環境和平臺,構建測試實驗室,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進行完整的軟件測試流程實踐。

2) 建立學生測試團隊,模擬軟件公司開展測試工作

在實驗課教學中,教師合理分配各成員間的任務,培養學生崗位技能。測試實驗采用分組的形式完成。每組由5~7名成員組成,指定一名學生為項目組長,其余學生為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組長負責項目進展、分工協作、測試計劃的制定等工作, 其他組員分別就相關模塊進行各自的測試策略、測試用例設計以及完成測試報告等。然后通過角色交換,充分發揮學生的溝通能力。

3) 軟件測試引領測試驅動開發

測試驅動開發實踐來源于敏捷式開發思想,其核心就是在開發代碼之前,先編寫測試代碼.也就是說明確開發某個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對這個功能進行測試,并完成測試代碼的編寫,然后編寫相關的代碼滿足這些測試用例,循環進行添加其他功能,直到完成這種思想讓學生認識到測試是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樹立牢固的測試理念是必不可缺的。

2.2 多種教學實踐綜合運用

1) 循序漸進式的教學體系 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實際的崗位需求,將教學目標定位進行劃分。現有IT公司在招聘測試人員時根據技能要求分為初級測試工程師、中級測試工程師和高級測試工程師。進一步分析初級、中級測試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和所需要的技能.將這些技能按照漸進的順序分為不同的組,當掌握了該組所需要的技能之后,就可以認為達到了一個新的測試工程師等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技能組,每完成一個技能組,都可以完成對應的實際工作。

2) 開展“五步教學法” 根據軟件測試崗位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結合實際項目、開展“五步教學法”,按照以下五個步驟來組織教學:布置問題、動手實踐、分析和討論問題、理論講授、實踐提高。通過動手實踐,學生明確工作任務。通過教師的分析和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認識到自己動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前三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理論講授,并能在實踐環節去消化、運用。

該教學法以完成職業培養為目標,并將目標細分為一個個漸進的具體目標,通過不斷地設置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最終掌握一系列實際工作技能,達成培養目標。“五步教學法”的開展,一方面通過先動手、后總結的方式,強調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更清楚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而這也是學生從業后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3) 框架式教學方法 給出實驗目的和簡略的實驗參考步驟,讓學生使用學過的軟件工程的方法來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每一步的具體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完成,為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條件,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4) 項目驅動下的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以及溝通合作。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可操作的軟件測試案例為中心,將測試理論貫穿開發全過程,指導軟件開發。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實際的測試流程。鑒于軟件測試由第三方進行的原則,可以由小組之間互相交換軟件進行測試,學生之間可以進一步交流,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2.3 開發軟件測試基線包用于教學

軟件測試實踐教學要借鑒IT公司開展測試項目的做法,面臨的重要問題是項目案例的組織和規劃,為此可以組織開發不同層次的軟件測試基線包用于教學。

測試基線包和案例的收集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歷年典型的學生開發項目案例、畢業設計等;二是包含著人為設置的軟件缺陷的軟件系列,所設置的缺陷代表著在實際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典型問題;三是企業的項目資源,包括項目需求文檔、項目設計文檔以及項目軟件的不同版本,這些資源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完整的案例.并且由于基線包中包含了軟件的不同版本,從這些版本中.可以清晰地發現軟件缺陷是怎樣被不斷地發現和修復。此外,還可以從教材及參考書中收集、從互聯網中收集。在測試案例的選取上,要遵循典型性、針對性和系統性原則,收集到的案例可以作為理論課講解時的實例,也可以作為實驗課的基本素材。

為了使軟件測試基線包具有可移植性,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軟件測試基線包的快速部署,使學生能快速便捷地完成測試環境及測試軟件在不同場合的搭建。軟件測試基線包的開發為教學和實踐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便于課程教學資源共享。

2.4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

公司在招聘人才時,要求應聘者不僅要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由于軟件測試職業的特殊性,后者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教學中,對于應試技巧的教學內容幾乎沒有,因此很有必要就這方面組織培訓,使學生在入職前對軟件測試職業有一定的了解,贏得面試官的青睞,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1) 加強學生面試技巧的鍛煉,例如面試中的儀表風度、專業知識、工作實踐經驗、口頭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反應能力與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工作態度、上進心與進取心、求職動機等方面。

2) 注重培養軟件測試必需的溝通能力、責任心、懷疑精神、發散思維和反向思維能力。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測試團隊意識,例如目標意識、團隊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危機意識等。

3) 搜集和整理一些知名軟件公司(例如中興、華為、IBM等)的軟件測試工程師面試和筆試題,利用教學間隙組織模擬考試,進行講解和點評。

4)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IT公司聯合培養,通過企業實習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形成定向培養的長效機制,彌補大學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的缺陷。聘請業界知名專家、IT公司經理來校講座,了解測試行業最新動態,就相關問題答疑解惑,激發學生對軟件測試學習的興趣。

總之,軟件測試教學應當與社會的真正需求相結合,實現就業崗位零距離。

3 總結和展望

以就業為導向的軟件測試實踐課教學改革改變了過去實踐課流于形式,開展不到位的缺點,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崗位技能,實現了教學與就業的零距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目前改革還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在實踐課的組織和實際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實驗形式的過于靈活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今后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作進一步完善,以適應當前IT企業不斷變化的測試人才需求狀況。

參考文獻:

[1] 陳能技.軟件測試技術大全-測試基礎、流行工具、項目實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 古樂,史九林.軟件測試案例與實踐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朱少民.軟件測試方法和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11

軟件產業正成為信息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然而國內的軟件企業一再強調軟件人才的不足,原因何在呢?軟件人才教育的相對落后是影響人才短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能直接應用到企業的軟件開發或測試上[1]。軟件企業要加大與高校及培訓機構的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成立于2002年,是全國300多家獨立學院中唯一的一所軟件學院,學院在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實踐教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介紹學院軟件技術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相關內容。

1 軟件工程專業簡介

軟件技術人才的培養主要立足于軟件工程專業(專業方向包括軟件開發、移動互聯網絡應用及軟件測試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筆者所在系的專業方向為企業級數據庫應用與開發)。軟件工程專業重視基礎理論、工程訓練、職業發展及外語能力的培養,實踐課程注重軟件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開發與測試、軟件質量控制與項目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在掌握計算機軟件領域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通過與IBM、Microsoft、SUN等業內大型企業合作,及時了解業界最新的軟件開發與設計和軟件項目管理技術,并能熟練使用軟件工業界主

作者簡介:吳愛華,男,講師,研究方向為數據庫技術、軟件開發方法及軟件測試技術等。

流的開發工具以及開源軟件技術開發有一定質量的軟件系統[2]。

1.1 專業方向

軟件工程專業包括三個專業方向:軟件開發、軟件測試及移動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軟件開發方向側重郵件交換技術、短信平臺應用及網絡應用編程,要求學生能搭建B/S動態交互網站,熟悉軟件開發方法,對軟件工程有一定的了解,能勝任應用軟件系統的設計、開發、測試、維護等工作。軟件測試方向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軟件開發能力,掌握軟件測試理論與技術,側重于單元測試用例編寫,熟練應用軟件自動化測試工具,搭建不同的測試環境并在不同環境下進行軟件測試,了解測試管理的內容并能編寫規范的測試報告。移動互聯網應用與軟件開發方向側重移動通信及移動互聯網基本理論知識,移動終端系統應用開發、維護及單元測試,移動互聯網通信開發技術及移動互聯網WAP平臺搭建和移動搜索引擎開發[2]。

1.2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軟件工程專業三個方向的課程包括共同的專業必修課和各自的必修課。共同的必修課主要有計算機科學導論、離散數學、C++程序設計、SQL Server數據庫、軟件工程概論、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編譯原理、Web編程。表1列舉出三個專業方向相關的必修課程。

表1 各專業方向專業必修課程一覽

2 實踐教學體系

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課均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理論課和實踐課各占一半學時,通過實踐教學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利用所學理論確定實驗課題的解決方案,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同時也是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2.1 實驗課

軟件工程專業的實驗課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種形式?;A性實驗是指圍繞課程某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所開展的實驗,是一種演示性或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一般以課程設計的形式進行。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一般以項目實訓(包括畢業設計)的方式進行[3]。專業基礎課程以基礎性實驗為主,各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涵蓋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畢業項目實訓和畢業實習為設計性實驗項目。

課程采用大小課相結合的方式,實行課程負責人負責制,課程負責人和課程組其他教師共同承擔該課程大小課的教學任務,大課即理論課,小課即實驗課,根據修讀的學生人數分配大小課的班級,大課教室一般是容納90至300人不等的多媒體教室,小課教室一般都是配備64臺電腦的機房。

2.2 項目實訓

項目實訓在軟件工程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三年級學生暑期的集中式項目實訓和大四第一學期的項目實訓課程。

項目實訓模擬軟件生產流程,結合一個模擬的軟件項目,讓學生體驗項目啟動、需求獲取、架構設計、詳細設計與實現、測試、質量管理等完整過程,是對專業學習的一次集中總結和實踐,教師通過實訓項目管理平臺對集中式的項目實訓進行有效的管理。集中式項目實訓邀請IBM、Microsoft、Parasoft等國際知名軟件企業的專家指導,在實訓項目中整合三個專業方向,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方向組隊,移動互聯網應用與軟件開發與軟件測試組隊,目的是模擬軟件企業的生產模式,使學生在未進入企業之前就對企業的生產方式有所了解,旨在培養學生軟件設計、開發及測試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3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完成之后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綜合訓練深化、拓寬、運用所學知識,是學生從學校學習到崗位工作的過渡環節,同時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評價內容。教師結合業界新技術、新業務擬題,提供具有創新性的畢業設計課題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導過程中啟發學生逐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精英班

學院設有Java精英班和.NET精英班,由軟件研究所與軟件工程系共同承擔,成立專門的教研室負責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通過有效的方式甄選出一批有志于從事軟件開發、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精英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重點是項目實訓,并與企業有對接項目,學歷教育以外還增加了一系列專業課程,使優秀的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表2列舉的是Java精英班的主要專業課程,表3列舉的是.NET精英班的相關課程。

表2 Java精英班主要課程

(The Main Courses of Java Elite Class)

表3 .NET精英班主要課程

(The Main Courses of .NET Elite Class)

2.5 軟件設計競賽

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專業競賽以促進實踐教學,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學院提供開放式實驗室供參與競賽的學生使用,吸引學生在此進行實驗、實訓、技能訓練,歷年來我校學生在各級競賽中獲得較好的成績。

1)“高校杯”軟件設計大賽由廣東省計算機學會主辦,是省內在校大學生軟件設計專項比賽的最高賽事,比賽每年舉辦一次,目前已成功舉辦20屆。2006年我校成功承辦第16屆“高校杯”軟件設計大賽,該項賽事首次由獨立學院承辦。本屆大賽全省19所高校的25件作品進入決賽,本院學生開發的“無線遠程終端”奪得大賽第一名和“創新獎”雙料大獎,另一個參賽作品“Soker搜索引擎”則獲得二等獎。

2)“國信藍點杯”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由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首屆比賽我校獲得Java組2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C語言組獲得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7個優秀獎;2011年第二屆我院共有53名選手參賽,其中獲得一等獎6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21名,優秀獎8名,同時我院還獲得優勝學校獎和優秀組織獎。

3)“微軟校園之星大賽”由微軟教育培訓合作伙伴ATA公司舉辦,旨在提高學生軟件開發的創新能力,選拔優秀人才,是“微軟實習生計劃”的一部分。2009年軟件工程系第一次組織2006級學生參加了第三屆“微軟之星大賽”,兩個學生組隊入圍決賽,最終獲得全國三等獎,2010年組織2007級學生參賽,三個學生組隊闖入決賽,最終獲得全國一等獎。

4) 廣東大學生科技學術節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學生聯合會聯合舉辦,以“營造學術氛圍、提升科技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為主題。我院軟件工程系4支代表隊分別闖入2011年第五屆廣東大學生科技學術節之首屆“創新杯”粵港澳大學生計算機軟件應用大賽總決賽,并最終獲得兩個二等獎和兩個三等獎。

2.6 實訓基地建設

學院的軟件研究所主要負責學校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維護,同時也是學生的校內實訓基地,每年都會選派大三學生到研究所實習,表現優秀的留校或者推薦就業。學院自成立之初就著手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目前為止實訓基地數目達到30家,其中包括IBM、南天電腦系統有限公司、神州數碼、電訊盈科、華南資訊等。

3 實踐教師隊伍建設

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承擔及實施者,教師自身的科研實踐能力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現階段獨立學院教師的科研實踐正是其薄弱環節,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獨立學院乃民辦學校,缺乏吸引高端人才之優勢;2)教師的來源一是退休的公辦學校的教師(教授或副教授),未必有足夠的精力再投入科研實踐,二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本科生和碩士生),三是來自企

業,有一定的業務和工程經驗,但缺乏科研能力。

加強實踐課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首先要合理使用資深教師的科研資源,指導青年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實踐,申報各級課題;其次青年教師要緊跟理論和應用領域前沿,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努力鉆研,再則學校為教師提供寬松的科研環境,并予以積極支持,可考慮與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選拔青年教師去培訓或進修。教師在進行科研實踐時,選拔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與,對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4 實踐教學質量評價

為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應該制定合理的質量評價指標。結合教育部的評估要求與獨立學院的具體情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1)實踐課程的內容是否符合專業特色;2)實踐課題能否培養學生的動手及創新能力;3)實踐課程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有效;4)教學督導的評價及學生的反饋意見。

5 結語

以上從6個方面介紹了我院軟件技術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實踐證明,遵循此教學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多地受到企業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高素梅.當前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狀況及趨勢[N].中國電子報,2008-6-2(10).

[2]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介紹[EB/OL]. [2011-05-01]. /major01.aspx

[3]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實踐性課程建設實施辦法[S]. 廣大華軟[2011]10號文.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al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WU Aihua

篇12

Exploring about the Reform of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PANG Haibo, LI Zhanbo

(Software Technology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ftware testing industry, and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exist in teaching, summed up the software companies for software testing requirements and industry demand conditions talent for talent, summed up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should have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focusing on the improve student software testing theory, technical capacity, a new model of software tes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placement programs, etc.,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of software testers.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teaching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process; course change

近年來,中國軟件產業保持了飛速發展的趨勢,軟件產品的質量備受所有用戶特別是IT行業用戶的關注。軟件測試作為軟件開發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對保證軟件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控制軟件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國內許多軟件開發企業對軟件開發仍然存在“重開發、輕測試”的思想,因此,盡快建立完善軟件測試人才的系統培養環境、提高軟件測試人才的培養質量,為軟件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已成為軟件測試專業課程和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軟件測試行業和教學存在的若干問題以及IT企業對軟件測試人才的素質要求,接著討論了軟件測試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定位問題,結合筆者的工作實際以及校企聯合開展大學生軟件測試技能競賽的效果,對軟件測試教學過程提出了一些建議。

1 軟件測試行業和教學現狀

軟件生產方式已經越來越趨向于大規模集成化生產,這一生產方式確立了軟件產品的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在軟件生產中至關重要的地位。調查顯示,我國軟件開發企業普遍缺少測試人員,而專職軟件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的比率更是偏低,遠遠達不到國外1:1甚至2:1的比例,整個軟件行業從業人員比例結構很不合理。主要由于企業認知和軟件測試人員的培養過程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和不足而導致:

1.1 重開發,輕測試

很多企業和學生認為,軟件開發比軟件測試重要,軟件測試相關工作職位待遇不如軟件開發。他們認為軟件測試從業人員不需要深入的專業知識,只要會寫程序就能夠勝任軟件測試工作,從事軟件測試類的工作沒有前途,所以大部分傾向于做開發人員,而不喜歡做測試。同樣,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軟件測試比軟件開發容易,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只是能夠找出軟件中的錯誤就可以了。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軟件測試人員認為軟件的質量的好壞是開發人員的事情,與軟件測試人員沒有關系。

1.2 底子薄、基礎差

大部分開設計算機課程的學校,學生都是到大學二年級后半學期才開始接觸軟件測試課程,缺少對軟件測試課程的系統學習,甚至很多學生只學習軟件工程課程,根本接觸不到軟件測試課程。

對離散數學、程序設計、軟件工程等軟件測試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差。例如,軟件測試中黑盒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大都以數學知識為依據的,決策表驅動分析法與因果圖法對應命題邏輯知識。盡管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這些課程了,但是由于受行業認知的限制,學生經常忽略一些重要的知識,導致在后續測試課程學習中感到力不從心,最終還是不能夠穩固掌握軟件測試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軟件測試貫穿軟件開發的全部過程,軟件測試的大部分階段都要求測試人員能夠編寫代碼并且進行調試,比如,在單元測試階段和進行白盒測試的時候都需要檢查和測試代碼,這就對軟件測試學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但要了解軟件測試技術,還要能夠熟練對代碼進行分析和調試,甚至更多的時候要求測試人員能夠自己編寫代碼進行專項測試。但是,由于先導課程的課程設計、實踐和考查的脫節,導致學生寫代碼能力較弱,不能靈活運用軟件測試中的技術和方法。

1.3 重技術、輕理論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影響和急功近利心情的驅使,學生通常希望學習一些能夠馬上使用的技術,而不愿意去學習復雜和理論性較強的工程管理內容。軟件測試計劃、軟件測試管理等工程管理課程抽象和教條,并且理論性較強,教師如果單純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很難真正掌握這些內容,他們不能將所學知識馬上轉換為應用,或者不能立刻看到成效,會慢慢地失去對這些課程的興趣和熱情。同時,考慮到軟件測試需要與具體的開發模式和行業背景相結合,在學習階段容易受授課模式和知識結構的限制,學生覺得學無所用,將來也很難結合具體場合恰當使用測試手段。

1.4 重個人,輕團隊

軟件的大規模集成化生產意味著個人獨立勞動已經不能勝任大型軟件的開發,并且對團體軟件開發中的協作和溝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件測試作為軟件開發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也需要測試團隊分工合作。目前教學更多地采用教師講、學生聽這一學習模式,沒有實現雙向互動學習,老師總是面面俱到地傳授測試專業知識和技術,希望學生能夠學得更全面。然而,當代學生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基本的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單獨的個體又不能獨當一面,最終導致軟件測試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2 軟件測試人員素質要求及課程設置定位

軟件測試人員的工作職責是理解軟件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在軟件開發中擔任“質量管理”角色,這種職責對軟件測試人員在技術、管理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全面技術能力。測試人員必須站在工程技術的角度對需要開發的產品進行理解,以工程技術產品應用為目的構造合適的測試用例進行測試。這就要求測試人員必須掌握軟件生命周期、開發流程、軟件質量管理知識,熟悉離散數學、工程經濟等基礎知識,熟悉各種系統平臺、數據庫、常用軟件和網絡等軟硬件,掌握主流測試工具與測試管理工具,還有具備編程能力和相關行業的法規和外語等知識。(2)責任心。做測試工作,需要思維嚴密,具有懷疑與破壞的精神,測試人員要打破常規思路進行軟件測試,能夠設計一些非常規測試用例對軟件進行破壞性測試。(3)細心與耐心。軟件測試工作中發現缺陷的環節除了依仗測試人員的專業技術知識之外,還與測試人員的細心及耐心程度有很大關系。軟件測試工作相比較軟件開發工作而言,更加繁瑣和枯燥,如果沒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就會留下很多潛伏的缺陷。(4)良好的溝通與組織協調能力。軟件測試不僅僅是測試人員和測試團隊內部的事情,軟件測試人員要能夠與項目經理、開發人員、客戶、市場人員等不同角色人員進行良好溝通,保持密切配合。這就要求測試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當發現問題的時候,能夠積極有效組織協調開發人員、客戶等各方面來解決問題,并且能夠精準表達自己的觀點。

軟件測試人員的素質培養,需要從構建合理的軟件課程著手。課程體系構建根據測試內涵來分析相應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以軟件測試這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先導,強調當前及未來就業崗位所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運用,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統一。精選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化,使課程模塊化,明確每個模塊化課程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要求,構建以掌握技術理論和技術應用為培養目的的課程體系,實現知識和技能同步培養和提高。

3 軟件測試教學過程的改進

教學過程是對軟件測試人員技能和素質培養的關鍵環節,教學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幾方面:

3.1 正確認識開發和測試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針對學生認為軟件測試不如軟件開發重要,或者認為軟件測試類崗位不如軟件開發類崗位有前途等片面認識,教師應注意正確引導。通常在第一節課上教師應該結合功能測試、性能測試等具體案例介紹軟件測試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當前的行業動態。另外,要讓學生認識到測試工作的豐富層次和內涵,了解測試人員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更加多樣,做測試工作比做開發更有挑戰性。最后,要給學生介紹行業對測試人員的需求,讓學生更清楚了解軟件測試工作的待遇和發展前景,樹立從事軟件測試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他們學習軟件測試的主觀能動性。

3.2 案例法教學貫穿全過程

針對軟件測試課程中測試計劃、管理等理論性較強的工程化管理知識部分,需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因為單純課堂教條式的教學很難讓學生深刻掌握這些知識的精髓并應用于實際工作,更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軟件測試的興趣。因此,應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由易入難自己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熱情。通過課堂討論或分組討論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擔任不同角色,模擬實際管理過程,切身感受管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不同角色的輪換擔任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樹立團隊意識。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與總結,指導學生按照工程化的文檔模板規范將思考分析的結果進行記錄,在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

對于技術性較強的知識,也要注意實際案例的引入。加大實際案例實驗學時的的分配,引入規模適中的工程實例,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測試技術對實例設計測試計劃,測試用例,執行測試,分析和討論測試結果,發現測試存在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學生興趣。

3.3 注重工程實踐課程和參與競賽

根據軟件測試行業對人才素質需求定位測試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由于軟件測試課程與軟件開發課程的不同,軟件測試實驗教學應該設立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多層次的工程實踐課程,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工程項目,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應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教師需要設計和引入規模適中的工程實踐項目,要求學生現學現賣,完成制定測試計劃、設計測試用例、執行測試和評估測試的全過程。通過項目的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

鼓勵學生多參加軟件測試技能競賽等實戰性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實踐和協作能力。本團隊組織學生參加河南省計算機學會主辦的首屆大學生軟件測試技能大賽,成績斐然:三個代表隊分別獲得了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事實證明,競賽類的實踐活動,能夠極大激發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軟件測試的興趣,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縱深發展;學生對軟件測試課程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的自覺性極大提高。

3.4 開展校企合作和課程置換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通過學校與軟件企業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建立企業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企業軟件的開發和測試過程,校企合作是軟件測試人才培養最有效的辦法。在計算機行業,校企合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參與企業實際產品的開發和測試,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軟件開發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將所學的綜合知識進行實際應用,還能對軟件開發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與企業交流不只是學生的事情,教師參與其中也是十分必要,教師到企業實習,參與軟件項目的測試,緊跟技術發展步伐,才能把握授課方向,才能以自身參與的項目為實例進行授課。

課程置換是將企業成熟的軟件測試培訓課程和教學體系替換掉學校的部分軟件測試課程,將企業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方式、科學、系統和實用的課程內容引入學校教學?!八街?,可以攻玉”,課程置換就是要結合學校教學和企業培訓的優勢方法和資源,彌補傳統學校教學方式存在的不足,緊緊結合市場需求,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 同時,課程置換將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還能獲得相關企業行業證書和一線實踐經驗,從而為學生畢業后服務于企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 結束語

軟件測試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創造一種課程內容改革的引導機制,探索一套切實有效的大學生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轉變教師對傳統軟件測試課程的教育教學觀念,推動軟件測試教學改革,才是提高軟件測試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鐘素芬,葉明芷.軟件測試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7(9):90-91.

[2] 孫金華.軟件測試人才培養與課程構建的探索[J].計算機時代,2009(6):68-71.

篇1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major curriculum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can not adapt to the students future career needs, to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alysis the cognitive law of the career needs and learning, the modular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between, form the system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the proj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teaching, through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project; modularization

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時至今日依然存在著這樣一個現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IT類人才的社會需求不斷加大,每年IT人才的需求缺口達到一個龐大的數字,大量的用人單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職業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類相關專業,大量畢業生卻不容易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我們迫切需要尋找有效途徑,解決龐大的畢業生就業群體與就業崗位之間不對稱的問題。

“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項目化模塊化研究”旨在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縮小企業需求與學校培養的人才之間的差距。學生的職業規劃需要從進校開始,貫穿始終,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明確――當前所學課程和所學知識在整個專業體系中的地位。

下面我們以軟件測試技術專業為例,從計算機知識體系的分析出發,結合IT職業崗位分析,研究如何將課程體系模塊化,如何以項目化的方式組織教學。

1 課程體系模塊化

課程體系模塊化是指,將計算機類專業課程編制成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差異的幾種模塊,各相近專業可以按照需要選擇適用的課程模塊,再加上少量自己開發的課程,組合成專業教學計劃。模塊化的課程結構,不但能及時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 ,大大增強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不同學習基礎、發展需求各異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我校軟件測試技術專業,從專業的特征出發,以構建合理的模塊化、項目化課程為目標,以專業知識認知過程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為著眼點,形成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建設思路及課程結構。

1.1 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及規格

我校軟件測試技術專業主要面向“武漢?中國光谷”核心圈、武漢都市圈、“1+8”城市圈的軟件測試和軟件開發的企業,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軟件測試、軟件開發所需的系統基礎知識,具備軟件測試環境裝配、調試、使用、維護及測試工具的操作、測試用例設計動手能力,能從事軟件測試、軟件測試管理、軟件開發、軟件產品售前售后服務、技術文檔編制和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根據專業領域的要求及人才培養目標,我們確定了以下的人才培養規格,如表1所示。

根據近五年畢業跟蹤調查,軟件測試技術專業學生的工作崗位主要為軟件測試、軟件開發、軟件服務三個方向。三個方向的畢業生規格有一定的差異。

1.2 形成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前面得到的人才目標規格,以及專業技術領域的要求,我們擬定出六大課程模塊,如圖1所示:公共基礎、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程序設計與開發、軟件測試。課程的模塊化有助于教學過程中緊扣目標,各課程之間有效銜接。

2 課程項目化

課程項目化,是指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將教學內容設計成集知識、體能力和素質一體化的課程項目,以項目為媒介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從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課程項目化的教學目標是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綜合培養;教學方法強調學生自主性、師生互動性與成果應用性緊密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將職業體驗融入到學習過程中。

以“Java高級程序設計”課程為例,為實現課程目標,該課程設計了兩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桌面游戲“捕魚達人”,讓學生對Java高級的七個知識點有初步的認識;第二個項目“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強化認知,增強實踐能力。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該課程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模擬軟件開發小組(公司),制定相應的公司管理說明,如表2所示;將業績作為學生平時成績評定標準。

通過項目化學習、項目化管理,學生的知識、技能及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學習過程中的互助作用,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3 結語

以上我們主要從課程建設方面,以軟件測試技術專業為例,對職業教育計算機類專業課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旨在提升計算機類職業教育的實效,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職業教育的“實惠”。這樣的改革還涉及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材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實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 姜榮,叢迎,曲桂.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J].職教通訊,2013(2).

[2] 楊麗君,辛和金.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構成及提升策略[J].中國市場,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