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互聯網利與弊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洪長暉.微電影的成長及悖論——市場與受眾的雙重透視[J].現代視聽,2011(12):49-51.
[4]王方、顏子瀾.微縮的影像:微電影時代的“淺”表達[J].大眾文藝,2011(20):182.
[5]趙磊.論微電影網絡傳播的利與弊[J].大眾文藝,2012(20):156.
[6]李淑娟,曹慎慎.當電影遇見新媒體——微電影觀念與實踐初探[J].當代電影,2011(8):140-141.
[7]權亞楠.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其傳播機制研究[C].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郭倩微電影的傳播解讀及發展方向淺析田.前沿,2012(11):178-180.
[09]網易專題.第30次互聯網報告: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
[10]陳新焱.微電影:生于“惡搞”,死于廣告[N].南方周.末網站.
篇2
1、在日常教學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紙質教案和電子教案,通過教師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師對計算機的使用情況。從調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學教師以紙質教案為主,少量使用電子教案,有30.08%的小學教師用紙質教案,說明電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課使用的課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師日常使用的課件有自己利用編輯工具制作的,這種課件在制作的過程中融入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但是這種方法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也有教師從教育信息平臺下載進行加工的,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借鑒他人課件的優點,但是目前優質的教學課件較少。調查表明:50.6%的小學教師從網絡上下載并修改,這樣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鑒了他人課件的優點,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3、能操作的教學媒體。教學媒體包括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媒體。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不但會使用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這樣的傳統教學媒體,而且還會使用計算機這樣的現代教學媒體。
4、會使用的工具軟件。通過調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學教師會使用Word,55.8%的小學教師會使用Excel,69.2%的小學教師會使用PowerPoint,說明大多數小學教師辦公處理軟件都應經會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學教師會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學教師會使用Flash,對于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會使用的教師則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調查表明:對于“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這個問題,只有62.7%的教師認為還可以,說明部分教師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陽市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現狀
關于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現狀的調查包括對盜版軟件態度、對網上的不良信息的態度、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的看法、是否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四個問題。
1、對盜版軟件態度。為了節省成本,很多人會使用盜版軟件,這不僅危害了別人的利益,有時候也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便。對于盜版軟件態度的調查,有30.3%的小學教師認為便宜經常購買,有66%的中小學教師會偶爾購買,只有3.7%的小學教師反對盜版絕不購買,說明部分小學教師這方面的意識較弱。
2、對網上的不良信息的態度。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中到處充斥著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調查表明:對于網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學教師經常瀏覽,35.6%的小學教師很少瀏覽,59.4%的小學教師從不瀏覽,說明大多數小學教師對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態度。
3、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和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的看法。調查表明: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有86.2%的小學教師認為應該嚴厲懲罰,有12.3%的中小學教師認為視情況而定,有1.5%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有高超技術是能人。說明大多數教師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予以堅決抵制,但也有少數教師認識存在偏差,還有待提高認識。
4、是否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有正確引導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給學生講述網絡的利弊,告訴學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規定的,哪些又是不該做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信息道德觀。調查分為三種情況:有55.8%的小學教師偶爾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有13.7%的小學教師表示從來不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只有30.50%的中小學教師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弊,說明大多數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欠缺。
(三)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現狀
關于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現狀的調查包括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訓的內容、限制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最主要原因四個問題。
1、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這個問題是了解教師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情況,教師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教師提升信息素養的積極性。結果顯示:有85.8%的小學教師都參加過信息技術課程培訓,只有14.2%的小學教師從沒接受過培訓。說明大部分小學教師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但是還有很小一部分教師表現不積極。
2、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主要方式。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專家講座等,還可以把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中小學參加培訓的主要方式是教師講授為主、學員練習為輔,占67.6%,這說明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方法比較單一。
3、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重點應放在哪里。小學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才能更好的實施多媒體教學或信息化教學。因此,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必須依靠教師自身的學習以及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才能實現。大多數小學教師認為應該以“課件制作技能”為重點,占92.6%,有53.3%的小學教師認為重點應該放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上。說明培訓部門不僅注重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方法,還應該注意提升教師實際的課件制作能力。
二、結論
通過對信陽市南灣風景區及相關縣區的問卷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小學教師有一定的信息素養,信息道德水平比較高,大多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但小學教師的信息意識隨年齡增長呈遞減的趨勢。關于限制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問題,有74.2%的小學教師認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這說明硬件因素已經不是限制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為此,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該高度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信息素養意識,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強資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態化的保障機制
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物質保障,南灣風景區小學信息化資源配置相對落后陳舊且不均衡,校園網絡、多媒體機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強。管理區政府應該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設施的投資,購置較為先進的信息化軟件系統,均衡學校的資源配置,盡可能地實現學校內部、學校之間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證在現有的條件下使各種硬件、軟件通暢運行,真正服務于教學。為此,學校應該注重設施的日常維護和軟件投入,并積極建設資源庫,以促進精品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政策和評價體系是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的有效推動力。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多層面的專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信息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內容要求;二是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為此,建議學校建立各學科教師的新型評價體系,根據學科特點,把信息技術的使用細化到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評價的各個環節中,并開展優質課、優秀課件及優秀研究論文評選活動,以評比促學習,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從資格認證、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師提升信息素養。
篇3
(二)中文慕課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中文慕課依托互聯網的優勢,打破了院系間和校際間的阻隔。不僅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教師也可以互相學習借鑒。不但學生與教師有了交流的平臺,而且教師間也有了不斷提升自我的平臺。同一院系的教師之間經常性地進行學術交流,共享科研心得,以促進本校教師科研水平上的整體提高。更高水平的教師才能指導出更高水平的畢業論文,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教師還應自覺地利用學校日漸豐富的慕課資源,進一步開拓自身的學術視野。中文慕課的勃興,為新建本科院校和偏遠地區本科院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提供可參照學習的范本。不僅可以學習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而且接觸到科研領域的新動態、新觀點。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古代文學教師不僅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應該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理念。如同學生知識的積累離不開教師的傳授一樣,學生科研意識的培養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只有教師關注學術發展動態,才能為提供有價值的選題;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3]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才不至于使學生在最后的畢業論文創作中束手無策。教師只有打破固有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教研合一,才能為學生創作出合格的畢業論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文慕課對提高中國古代文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消極影響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這種學習模式或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常態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教師的共同進步。那么,中文慕課會反客為主地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主體、成為影響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嗎?正確認識中文慕課的利與弊,才能真正實現中文慕課在教育、教學中的價值。
(一)弱化一線中文教師的存在感
慕課,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中文慕課,是科技與人文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中,盡管科技是強勢的一方,畢竟中文慕課需要互聯網、視頻技術的支持來實現,但是我們卻無法否認人文的核心地位。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說: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么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推廣中文慕課的意義亦是如此,以科技為手段用中文的深邃喚醒靈魂的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為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要注意的是,承擔著喚醒另一個靈魂之責任的靈魂,不是中文慕課中的主講人,而是現實課堂上的中文教師。慕課是互聯網上既定的精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課堂是日復一日卻不可重復的激情宣講,這才是積淀學生文學素養的主場。陳平原先生說:“我特別擔心慕課風行的結果,使得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偷懶或喪失信心,自覺地降格為某名校名師的助教。別的課我不懂,但深知語文課不能對著空氣講,“現場感”很重要,必須盯著學生們的眼睛,時刻與之交流與對話,這課才能講好。”[4]在我們推廣中文慕課的同時,必須充分肯定古代文學教師在教學中主導地位,而不能有意無意地弱化其存在感。一個失去了存在價值的教師,如何能完成教學任務、如何能有效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
篇4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日
我國彩票分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兩種,國家發行彩票的目的是籌集社會公眾資金,用于資助社會福利、體育等公眾事業的發展。彩票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由國家特許發行。2016年我國彩票銷售約3,946億元,彩票銷量排名世界前列,已經發展成當今世界的彩票大國;籌集公益金約1,039億元,成為發展社會福利、公益以及體育事業的重要支柱。
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手機、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我們生存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提升市場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以及改善民生、方便百姓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彩票市場的發展。
一、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及電子商務發展
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強調,要著力發揮信息化的驅動引領作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著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需要,重點突破,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指出:“推動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三網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促進信息消費”。“促進重點領域電子商務創新和融合應用,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大力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入應用,造就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 10.5萬億元,同比增長37.6%。其中,B2B市場交易規模達7.9萬億元,同比增長36.2%;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2.3萬億元,同比增長43.4%。2016年上半年網購用戶規模達4.8億人,同比增長15.1%。電子商務正在持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新的市場。
二、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彩票的發展
彩票的發展不是獨立的,而是依存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特別是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為彩票的再次騰飛插上翅膀,為彩票實現新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彩票發展帶來新的變革。
事實上,彩票與電話、互聯網的結緣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經出現。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銷票也隨之崛起,不少電商早已關注這一領域。據彩通咨詢的《2014年互聯網彩票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互聯網銷票規模達850億元,同比增長102.4%。2014年全國發行銷票3,823多億元,同比增長23.6%。對比可見,互聯網銷票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彩票市場整體發展速度。未經財政部批準的互聯網銷票于2015年再次被叫停。
三、彩票創新發展的思考
財政部于2010年印發《電話銷票管理暫行辦法》和《互聯網銷票管理暫行辦法》,電話、互聯網銷票在政策上已經放開。在國家相關政策許可的前提下,面對客觀的市場需求,彩票發行機構應當加快新技術應用步伐,推進彩票創新發展。下面以互聯網銷票為例,從運行機制、銷售模式、游戲產品三個方面對彩票未來創新發展提出研究建議。
(一)創新彩票運行機制。互聯網等新型彩票銷售渠道的應用,將會對彩票發展帶來一次新的變革。互聯網銷票與以往傳統實體網點銷票有著根本不同,主要體現在:一是實現了無紙化;二是互動性更強;三是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這就要求創新彩票運行機制。
借鑒國外互聯網銷票運營經驗,結合彩票運行的市場化特點以及互聯網技術互聯互通、無地域區隔特點,互聯網銷票應當由彩票發行機構統一規劃運營。互聯網銷票應當建立一種彩票監管部門監管、主管部門管理、彩票發行機構規劃運營、市場主體參與的權責明晰、制度健全、標準公開、優勝劣汰的運行機制。
互聯網渠道與實體網點渠道的協調發展,也是互聯網銷票運行機制總體設計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將互聯網渠道與實體網點有機結合,線上線下統籌考慮,發展互聯網渠道的同時兼顧實體網點的利益,可通過游戲產品合理區隔市場,通過營銷手段有效融合渠道,確保各銷售渠道的協調、平穩發展。
與現行彩票游戲主要采取彩票機構自主研發、借鑒引進的方式不同,互聯網彩票游戲生命周期短、游戲更新快的特點,要求建立專業化的游戲產品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市場資源,形成層出不窮、不斷更新的游戲產品迭代供給,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彩票發展需要,高效快捷地滿足市場需求。
(二)創新彩票銷售模式。互聯網銷票,既可以選擇彩票發行機構自行運營模式,也可以選擇委托代銷模式。基于論文前期的研究論證,通過學習借鑒鐵路、航空等其他行業互聯網業務的銷售模式,并綜合考慮自營與代銷方式的利與弊,互聯網可以采取委托代銷與機構自營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通過代銷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代銷者的客戶資源,以及代銷者在市場推廣方面的專業化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自營,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避免對代銷者的過度依賴。兩種方式并存,既能有效規范市場,又可提升市場效率,彩票發行機構可根據業務準備情況及業務發展需要,分階段、分情況選擇代銷與自營模式。
(三)創新彩票游戲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的彩票游戲產品可以有兩種:一種是現有彩票游戲產品;另一種是專門針對互聯網渠道設計的“互聯網彩票”游戲產品。
互聯網首先是彩票銷售的一種渠道,通過互聯網可以銷售現有的彩票游戲產品,正如蘇寧易購為客戶提供購買電器產品的線上交易方式一樣,通過互聯網銷售現有游戲可以為習慣了互聯網生活方式的特定群體提供一種購買現有彩票游戲的渠道。
互聯網不僅僅是現有彩票游戲產品的一N新的銷售渠道,我們應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互聯網銷票,互聯網銷票會引致新的彩票游戲的誕生,姑且將其稱作“互聯網彩票”。“互聯網彩票”強調的是彩票游戲類型的概念,指的是適合互聯網渠道銷售的特定的一類彩票游戲。與現有彩票游戲相比,“互聯網彩票”游戲種類更加豐富,娛樂功能愈發凸顯。
四、結語
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改變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創造了無限商機。彩票業更需順應時展趨勢,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發售新產品、開拓新渠道、拓展新業務,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實現長遠發展目標。
互聯網銷票,不單是將互聯網作為彩票發行的一種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彩票發行銷售機制、彩票游戲產品設計、彩票業務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以引領彩票消費需求,開創彩票發展的新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16.12.
[2]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檢測報告.2016.9.
篇5
一、網絡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優越性
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互聯網上內容包羅萬象,在表現形式上,將文字、圖形、圖象、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集中于一體,采用可視化窗互操作,擴充了信息量,營造了信息環境。
2.檢索信息方便快捷
瀏覽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強大的檢索功能,極大方便了信息的獲取。
3.交互方便、反饋迅速
計算機網絡具備高速傳輸信道,教師可充分利用在線功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得到及時迅速的反饋信息,大大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雙向交互,既加大了學生參與度,又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查找、處理信息)。
二、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網絡環境只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最佳載體,但它并不能決定教學效果,只是具備了教學的硬環境,而教學中的軟環境(教學資源、教學過程的組織)才是教學質量效果的決定因素,因此教師有效使用網絡開展教學,必須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同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良好的效果。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鞏固知識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主動學習習慣。網絡環境的適時性,交互性使教師實施教學任務,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如在進行網頁制作教學時,可以設計班級主頁、個人主頁等形式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幫助適時點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學法
我們可以借鑒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結合信息技術課開展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與其他學科在課程整合上的運用,在實施過程中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比如:可以選擇“中學生走進網絡的利與弊”,“中學生的網絡生活”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社會、科技問題等資料,比如朝核問題、環境問題等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撰寫小論文,制作主題網頁,通過這種方式的研究學習,極大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學法
合作式教學法常與任務驅動、研究性教學法結合起來,基于教學組織形式的教學方法,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利用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交互性,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的學習效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4.學科整合教學法
學科整合教學法是把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克服信息技術課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網絡環境與信息技術的優勢也可以促進其他學科的教學,提高整體教學的科技含量。
三、網絡環境下創建學生自主學習方式
網絡對學習最大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對學習方式的變革,它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網絡中堪稱“海量”的信息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基礎,網絡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1.網絡環境下創建基于任務的自主學習方式
這種學習方式是利用網絡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進行任務驅動,通過上網查詢、人機交互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輸入關鍵詞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到的相關網頁資料可能會多達數百上千條,這是教參望塵莫及的。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能沖破課本的束縛,在學生面前展開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網絡環境下創建基于協作的自主學習方式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群體活動能力以及競爭和合作能力。學生們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絡來傳遞聲音、文本、圖象等各種符號,加強互相交流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非常認真地學習、探尋,然后根據自己的搜索結果,談談自己的操作方法,短短幾十分鐘的一堂課中,每個學生都數次甚至數十次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問題討論到最后,教師在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加以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協作式自主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6
“Right this way, son,” says a P.T. Barnum-esque注1 man, who greets you at the door. “Right here in this corner I am 1)débuting the librarian of the future, Marion 2000. Go ahead and ask her
anything. Any book, any document, any article, she’ll get it for ya注2.”
So now, back to the present.
Host: So now, here’s the question. Do you mean to tell me that Marion 2000 is a bad thing? Well, Nicholas Carr seems to be saying just that, because the super-librarian does exist, only she’s not called Marion, she’s
called Google, and in the latest issue of The Atlantic magazine, Nicholas Carr asks this question: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Hello, Nicholas. I’m glad you’re here rather than just having me 2)reference you and then not be here to defend yourself. So what do you mean? What do you mean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How could it be making us stupid?
Carr: Well, on the one hand, as you pointed out, Google and the Internet allow us to get all sorts of information very, very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I sense that they’re 3)imposing on us and I…and I sense this from my own experience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at’s very much 4)molded to the way we gather information online, which is to jump around very, very quickly, scan a lot of things, and not spend, really, any time concentrating in-depth on one subject or 5)contemplating one subject the way we used to do when we would, for instance, read books. So it’s…I sense imposing on us a kind of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we gain a lot, but we may be losing something as well.
Host: Right, but, I guess, to grab us with a headline, it’s not “is Google imposing a new line of thinking,” It’s “making us stupid.” So it seems to be emphasizing the negatives there. Now, do you mean Google or the whole internet? Are you really do talk about Google.
Carr: Well, I mean the whole Internet, but Google play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today, and really is, when it comes to the way we find information and 6)traverse the Net, is really the 7)dominant player out there. And so I use Google as an example and as kind of a symbol of this new, what I call “intellectual 8)ethic” that is emerging and kind of governing the Net as a[n] information resource.
Host: How’s it different from the really well talked-about 9)notion of just shorter…shortening 10)attention spans?
Carr: I think that’s part of it, but, really, the way we gather information itself is by jumping around. And that is something that’s promoted not only by the tools, the technological tools of the Net, but by 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of Google and other companies, who want us to jump aroun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see as many pages and see as many advertisements. And what happens is and I think this is true of new media or new intellectual technologies throughout history is it begins to shape the way we think and it makes it harder when we’re offline even to, for instance, concentrate on long pieces of 11)prose. It was my own experience in having difficulty with reading books, something that used to come very natural to me, that really was the 12)spur to write the article.
Host: But someone 30 years ago, if they were doing a research paper on Genghis Kahn and the Golden
Horde注3, wouldn’t they 13)skim the information that was returned? There‘d probably have be[en] a more 14)primitive search engine. It might be the Reader’s Guide to Periodical Literature or card catalogues. But you’re telling me back then they’d be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y’d just be reading long, long articles at a time? They’d be using it and trying to use the functionality,
like, it’s just that Google’s gotten more functional, no?
Carr: It’s as our brains adapt to this method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as a method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I admit it’s extremely useful, and that’s why I use it so much but as our brains adapt to this, and again, this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when there are new media that we become 15)reliant on, our brains begin to work along the terms of that medium. You know, skimming begins to take over and displace any other mode of taking in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instance, is not a genetic 16)trait built into the human brain. It’s something we have to learn. We have to literally kind of program the 17)neural circuits in our minds when we’re children and throughout our lives to do that…to accomplish that task. A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medium, any media that we use to gather information to read or whatever, our brains are very adaptable and very 18)malleable and the circuits will adapt to that new medium. And, for instance, you know, one thing I talk about in the article is that 19)neur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ho use 20)ideograms for reading, like the Chinese, have very different neural patterns inside their brain than people who use the alphabet to read. And in a similar way we can assume that reading information, taking in information online is gonna reshape literally those neural circuits from the way they were laid out when we take in information from the printed page, for instance. So, yeah, I mean, at a biological level, I think it will change and is changing our brains.
“這邊請,孩子,”一位個馬戲團老板似的人在大門歡迎你。“就在這個角落,我為大家隆重介紹未來的圖書管理員――瑪麗安2000。盡管問她任何問題――任何書籍、文件或者文章,她都會為你找到。”
現在,讓我們回到現實。
主持:現在,問題是這樣的――你想跟我說瑪麗安2000不好嗎?尼古拉斯?卡爾似乎就是這么認為的。因為這樣一個超級圖書管理員確實存在,只是她不叫瑪麗安,她的名字叫“谷歌”。而就在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上,尼古拉斯?卡爾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谷歌使我們變笨了嗎?
尼古拉斯,你好。真高興你能來到這兒,而不只是讓我提及一下,不讓你為自己辯護。那么,你是什么意思呢?你為什么說“谷歌使我們變笨了”?它怎么會讓我們變笨呢?
卡爾:一方面,就像你所說的,谷歌和互聯網讓我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與此同時,我也從個人經驗中體會到,它們會將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強加給我們――這種思維方式形成自我們在線收集信息的方式,那就是快速地到處亂撞,在一大堆東西中尋找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花時間專注于某一課題的深度研究上,也不再像過去――例如看書的時候那樣思考問題。因此它是……我認為它給我們強加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雖然收獲良多,但是我們也許同樣失去了一些
東西。
主持:是的,但是,我猜能抓住我們眼球的標題不是“谷歌給我們強加了新思維嗎”,而是“愚化了我們”。所以它似乎強調了其消極影響。你指的是谷歌還是整個互聯網呢?你真的只是在講谷歌嗎?
卡爾:我指的是整個互聯網,然而如今谷歌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當我們提到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在網上沖浪時,它確實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我以谷歌為例,作為我所說的“智力準則”的代表,這種準則正從互聯網上崛起,或多或少以信息源的身份統治著整個網絡。
主持:這與我們常常談到的“縮短了我們的注意廣度”的說法有什么
不同?
卡爾:我認為那是其中一部分影響,但是,說實話,我們收集信息的方式本來就是靠到處碰碰運氣。而這一方式不僅由這種工具……互聯網的這種技術工具所倡導,也受到了谷歌和其他公司的經濟和商業利益推動。這些公司希望我們盡可能多地到處點擊、瀏覽網頁,從而看到盡可能多的廣告。而結果是――我想,歷史上所有新媒介或新智能技術的出現也是如此――那就是它會逐漸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使我們一旦離開網絡,即便想專心閱讀一些長篇文章之類的,也會覺得吃力多了。我自己便有這種閱讀困難的經歷,而閱讀對于我來說曾經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主持:然而在30年前,如果人們要寫一份關于“成吉思汗和金帳汗軍”的研究論文,他們就不會快速瀏覽一下前人反饋回來的信息嗎?也許以前就有一種更為原始的搜索引擎。它可能是《期刊文學讀者索引》或是一些卡片目錄。但你是說,那個時候他們會把整本書都讀完?他們每次都會看很長很長的文章嗎?他們讀它也就是為了找到其有用的地方,只是,谷歌的功能更強大,不是嗎?
篇7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手機和互聯網等現代化裝備已進入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手機APP也應運而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健身類APP更是如此。通過對健身類APP的作用與缺陷進行剖析,可以為健身類APP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做出綿薄之力。
二、現狀研究
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關于與健身類APP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大多數學者主要研究了健身類APP對健身人群鍛煉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較少有學者對健身類APP的缺陷進行分析。
三、相關概念界定
健身類APP。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目前學者們對健身類 APP 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本文綜合相關學者的意見,將健身類APP概念定義為:健身類APP是指擁有可以幫助用戶記錄運動健身數據、指導運動項目學習、相約好友共同參與運動、公開分享運動數據等功能的智能手機或可穿戴設備第三方應用程序。
四、當前流行的健身APP種類
(一)健身指導類APP
健身指導類APP的功能主要是指導力量,瑜伽,健美操等項目的練習。此類APP的功能側重于為健身者量身定制訓練計劃,同時該類APP還有視頻指導教學等功能,部分APP還提供飲食配方和相應的健身知識。這類APP的典型代表有:每日瑜伽、愛活力健身等。
(二)跑步類APP
跑步類APP 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健身者運動軌跡、運動速度、運動距離等身體運動的物理指標,同時也會記錄運動者的心率、血壓、消耗的卡路里等生理指標。有些跑步類APP還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跑步訓練計劃以及與跑步有關的運動知識。這類APP的典型代表有:咕咚運動、悅動圈等。
五、健身類APP的優勢分析
(一)更加便捷的運動指導與數據記錄
智能手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GPS定位、無線數據采集和高性能 CPU 完美地和通訊工具相結合[2]。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健身者只要帶上手機或者可穿戴設備就可以享受健身APP的健身指導。在幾乎人人擁有手機且大多數人幾乎沒有專門的鍛煉時間的年代,健身類APP可以很好地解決健身缺乏身體指標監測以及專業指導的困境。因為擁有健身APP 你可以充分地利用平時的閑暇時間來鍛煉,哪怕是你下班走路回家,健身APP都可以幫你記你的運動數據,讓你的運動變得“有模有樣”,讓你收獲運動的成就感。同時你只要打開健身APP你就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專業的健身指導,免掉了請專門的健身教練和去健身房的麻煩。
(二)更加愉悅的運動參與和運動體驗
現在的很多健身APP除了有運動指導和記錄運動數據等功能外,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功能。最典型主要有運動交友、運動數據分享、運動排名、好友點贊、運動經驗共享等豐富的好友互動功能。同時,有些健身類APP還提供了勛章系統、里程奪寶、等激發健身者健身興趣的獨特功能。少數運動類 APP提供了嵌入式的音樂播放功能,據尼爾森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4500多萬智能手機用戶使用健身音樂應用程序,會根據運動者選擇的運動形式、環境和配速等,推送適宜的中頻、快頻的音樂來伴隨運動,從而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讓運動的感覺和情感體驗更深刻、美妙[3]。健身APP的這些功能可以使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運動變得非常的有趣,可以使健身者擁有更加愉悅的運動體驗,同時更加愿意地投入到運動當中去,這對健身者體育鍛煉行為的促成和體育習慣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更加科學的健身指導
每個健身者都有自己的健身習慣和健身計劃,然而,利用傳統健身方式鍛煉的人,他們的鍛煉習慣和計劃基本上都是本人根據自己以往的鍛煉經驗來制定的。這樣制定出來的計劃比較模糊,由于沒有明確的數據作為參考,因此這種計劃的科學性不是很高。與之相反的是,利用健身類 APP 進行鍛煉卻可以很好地做到科學鍛煉這一點。健身類APP會記錄和儲存用戶運動的物理指標和生理指標,系統會根據這些指標進行分析給用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和指導。同時健身類APP還會為用戶列出科學的運動處方和飲食配方以及動作指導。不論是徒手健身、跑步騎行還是器械練習,都可以以用戶自身情況作為參考依據來提供合適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健身類APP的這些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健身做到用數據說話。使健身更加科學合理。
六、健身類APP的缺陷分析
(一)運動數據記錄不夠精準
盡管健身類APP會幫助用戶記錄一些運動過程中的物理指標和生理指標,但是曾有人下載多個APP通過做實驗發現各個APP所記錄的數據并不是完全一致,甚至有些APP所記錄的數據與實際的數值相差還很大。雖說與體育健身類APP 相搭配的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科技產品,可穿戴設備價格昂貴難以普及,并且就目前來講,可穿戴設備因為無法排除意外如情緒、服藥、睡眠狀況甚至天氣異常變化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在數據采集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誤差[4]。因此,健身類APP要想更好地為人們服務,當務之急是要提高硬件技術,同時也要提高數據采集的準確性。
(二)功能比較單一,不夠智能
現在的健身類APP主要是分兩類,一類是跑步類,其主要功能是記錄步數,運動消耗的卡路里等。另一類是動作指導類,其主要功能是指導健身者進行練習。由于智能手機硬件功能的限制,目前來講,這兩類APP的功能都比較單一。就拿跑步類健身APP來說,由于其主要功能是記錄用戶的步數,再根據步數來計算消耗的卡路里,這樣的話,用戶在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等跑動范圍不是很廣的運動時,由于跑動步數不是太多,即使用戶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但APP的記錄數據卻不是很大,這就會造成很大的誤差。同理,當用戶在進行靜力性的力量練習時,此類APP的功能也是無從發揮。因此,健身類APP要想更好地為人類的健身運動服務,豐富其功能,更加智能地適應人們的需求是必由之路。
七、結語
本論文通過研究發現,健身類APP的優勢主要有:可以給用戶更加便捷的運動指導與數據記錄;可以使用戶體驗到更加愉悅的運動參與和運動體驗;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加科學的健身指導。健身類APP的缺陷主要有:其記錄的運動數據精準度不是很高;其功能還比較單一,智能化程度還不夠。通過以上的剖析,希望能為人們正確看待健身類APP的利與弊提供參考意見,同時為健身類APP的更好發展盡綿薄之力。(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龔瓊. 健康健美類 App 傳播研究[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2014.
篇8
1.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必然性
1.1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電腦知識。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交際等領域。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棟梁,只有掌握一定的電腦知識,才能很好地工作、學習。
1.2與時俱避。
隨著電腦網絡應用的全面展開,當今高校也把電腦網絡技術充分融入了教育的整個過程,如現在CAJ課件代替了傳統單純的板書,很多學校還開設有遠程教學、網上學習園地等,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大學生,充分利用電腦網絡工具進行學習也成為必然。
1.3高校的電腦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高校普遍設有電子閱覽室、計算機教學機房等,但數量和所配置的軟件有限,且開放的時間也有嚴格的限制。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多數高校現有的電腦配置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因此,很多學生渴望擁有自己的電腦,實現專機專用。
1.4經濟發展、電腦價格的下降、校園網的開通為電腦遷入學生宿舍提供了條件。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電腦的普及。電腦價格的下跌,以及校園網的開通方便了學生上網,這些都加快了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步伐。
2.電腦進入學生宿舍的利弊分析
2.1大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條件和信息環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方便。
網絡不但開闊了大學生視野,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樂趣,而且由于突破了時空的局限,進一步拓寬了學生與學校和老師交流的渠道。學生的意見、要求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反映給學校、老師及管理部門,學校、老師又能通過網絡及時將工作安排、解決辦法反饋給學生,極大地克服了傳統的信息不暢、消息不靈的被動局面。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務管理系統,學生可以在網上查詢每個學期或學年的成績,進行學分計算、成績打印,這樣既大大減少了教務管理人員的負擔,又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一舉兩得。
2.2有利于資源共享,促進跨學科交流。
校園網開通后,學院的系部和各個行政處室都建設了相應的網頁,方便學生及時了解學院的動態,開辟了天使論壇,學生在此論壇上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下帖子。另外,學院的每個專業都有一個討論區,里面有最新的課件,學生可以和老師、同學共同探討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這種資源共享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
2.3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由于學生思維活躍,而且又遠離家人,缺乏自律性,因此他們渴望交流自由。在虛擬的空間里人與人的交往不需要真實的姓名、身份、性別、年齡,人們不需要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承擔責任,學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的快樂、煩惱、狐獨、痛苦。但由于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熟,長期迷戀網上交友,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他們與真實世界的交往能力,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逐漸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與別人溝通等性格。中學時代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近年來,大學生網上施騙搶劫的惡性案件時有報道,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擔憂與思考。
2.4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網上游戲或聊天時間過長必然會影響到休息與睡眠,很多學生甚至因上網不按時就餐長期坐于電腦前接受過多的電腦輻射,以及長期的坐姿不正導致出現健康問題。電腦有損學生視力。一些眼科專家認為,學生從早期開始,每天花大量時間連續盯著電腦屏幕,有可能引發與電腦相關的眼病。學生迷“網”易患失眠。另外,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越來越年輕化與長時間的上網是分不開的。
3.管理好學生宿舍電腦的對策
從網絡對學生的正、負面影響相比較,我們知道,網絡的正面作用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但其負面影響也越來越突出而尖銳。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讓他們使用剪刀,同樣不能因為網絡中的一些負面影響而不讓學生上網。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發揮互聯網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摒棄和遏制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學校的統一與規范化管理,有助于學校良好秩序的維持。例如,為了加強學校中學生電腦的管理,可以制訂一些如最遲關機時間、一般情況下的最長上網時間等相關管理制度;學校可以在晚上12點定時關閉網絡等。
3.2加強網絡道德宣傳教育和正確輿論導向。
首先,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學校、教師要加強監管,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鑒別,學會選擇。其次,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上網規則》來約束、規范學生上網;通過舉辦諸如“上網的利與弊”、“網聊無聊”等班際辯論,開展“網頁設計大賽”,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讓學生對網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思考。
3.3采取具體的技術措施進行信息選擇,擋住信息垃圾。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規范網絡行為外,利用必要的技術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過濾信息垃圾的目的。當前,最常用的技術是安裝信息過濾軟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過濾軟件會不斷出現,到那時,信息垃圾就不會這么泛濫了。
3.4建立各層面的專門管理機構。
首先,可以成立由學生工作部、網絡中心、團委、宿舍管理科、輔導員等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其次,可以成立由學生宿舍各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最后,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挑選一些有責任心、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干部組成管理委員會。實行宏觀與微觀管理相結合,學校領導、教師嚴把學生網絡開通的審批,學生公寓局域網的運行、維護,并制訂相關的管理制度,同時各工作人員、學生干部監管相關制度的貫徹實施。
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面對新的形勢,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應積極深入探討大學生電腦使用管理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電腦。學校要大力宣傳電腦的積極作用,開展有益的電腦活動,引導“公寓電腦”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學生把使用電腦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和課外科技作品的開發上。此外,我們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電腦和網絡的“雙刃劍”性質,引導學生在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學電腦、用電腦。
篇9
在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認識,培養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成才觀。“互聯網的全球性和無政府性特征,使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可以輕易滲透進來,一些大學生被不同程度的“西化”,這在無形中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海量的信息資源五花八門很難加以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互聯網所宣傳的資本主義精神和價值觀是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矛盾、相沖突的,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運用國際互聯網大肆宣傳他們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然而大學生正是處于人生成長以及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西方意識形態的參透非常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一些混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網絡對大學生的學校生活的影響
網絡的迅速發展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給傳統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網絡游戲在中國市場的大肆展開,沉溺于網絡游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了,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把玩游戲當作是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了,不僅嚴重影響了其學習生活,也危害了其身心健康。倘若一個宿舍內有一個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不僅影響到其他室友的休息學習時間,而且還有可能把這種玩游戲的心理傳染給其他學生,使其也沉迷于網絡游戲。學習是一個獨立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努力創新的過程,然而現在大多數同學都是去網上下載一些現成的論文,稍作修改就去應付老師布置的論文作業。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廣泛性、快捷性,雖然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給我們的學習氛圍以及學術道德帶來了破壞。
(三)網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產生的影響
“從數字媒介對人的交往、生活的影響來看,人際情感的疏遠,是由于‘人―機’頻繁交往,導致人際現實接觸減少,從而使人們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 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自由化的特征導致大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找到滿足感以及成就感。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大學生想要和他人交往非常的容易,只要有共同的愛好和語言,不論對方的職業、年齡、性別、長相和居住地都可以成為朋友,然而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卻沒有那么簡單,有時甚至很容易遇到挫折,這就使部分大學生選擇逃避現實的社會交流,更愿意待在這個虛擬的封閉式的環境里,隱藏自己的身份盡情的向他人宣泄自己內心的想法,長期如此,必定會減少現實中和周圍的親人和朋友的交往,導致身邊的朋友圈越來越小。同時其現實人際交往的語言表達能力將下降,更不懂得基本的禮儀禮貌,極易導致現實人際交往障礙。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可以使人肆無忌憚的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這就使很多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放下自己現實中的思想包袱,沖破自己的道德底線,于是網絡中就出現了相互漫罵、相互攻擊的情形,這給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阻礙和影響。
(四)手機網絡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課堂使用手機率為 97.4%,其中上課經常使用手機的大學生占 42.1%,偶爾使用手機的占 55.3%,只有 2.6%的學生上課從不使用手機。”大學生的課堂上面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需要師生互動的,然而多數學生都是埋頭玩手機,不但影響了聽課效率,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老師的講課效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積極性都有所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時效性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手機網絡的便捷性和隱蔽性為現在很多大學生考試作弊提供了便利,久而久之,很多學生養成了平時不認真學習,等到期末考試通過作弊蒙混過關的習慣,這種惡性循環滋生了學生的不誠信心理。因此,手機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心態,也是不良學習風氣的導火線,這必然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帶來的挑戰
(一)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的考驗
“網上信息涉及面極廣,它包括了人類所創造的巨額知識財富,堪稱信息海洋,這些網上信息每天都還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識準備欠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網上的信息資源,網絡的優勢就難以充分發揮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將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處于知識信息的優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威信,受到學生的尊重,這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很大的幫助,然而隨著網絡的發展,網上的知識信息非常豐富,并且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傳遞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時甚至處于略勢。由此可見,倘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熟練的運用電腦,具備網絡信息素質的話,將不能及時的把教育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網絡潮流信息相結合,這樣只會讓學生感到課堂內容枯燥無味,沒有興趣聽下去。
(二)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模式的沖擊
“教育途徑及信息來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灌輸式的領導優勢削弱,自媒體的傳播和教育功能被強化,教育主體之間傳統的關系面臨解構的危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教育者處于絕對的優勢,學什么,怎么學,在那學幾乎都是由教育者決定的,但是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以及共享性能夠讓上網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主的學習文化知識,甚至還可以和其他的教育者進行溝通和請教,傳統的教育模式被徹底打破了,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可以隨心所欲選擇教育內容去學習,而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學生則只聽感興趣的部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道德學習強機械的灌輸給學生,這是一種靜止、抽象化的教學模式,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強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識
“在網絡的影響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覺得需要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當大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是主要借助于網絡排解自己的壓力,解決自己的困難,而不再是依賴老師和輔導員。”通過簡單的調查了解到現在很多大學生認為在大學里沒必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了,他們覺得網上的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很齊全,在網上都可以學習了,不需要再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這說明很多大學生對于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意識很薄弱。網絡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大家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面隨時隨地的交流、學習,但是這并不代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負著引導大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二)把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成才,怎么樣引導學生避免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解決網絡給生活帶來的實際問題才是關鍵,把網絡相關方面問題及解決途徑編成系統化的教學內容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作為一個新事物出現在了我們這個時代,雖然給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希望。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把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利與弊通過教育的形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都更加客觀的認識到網絡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讓學生真正受益于網絡帶來的優勢。
(三)積極推進手機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為引領大學生思想成長的有效途徑
手機已經成為現在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手機3G網絡的普及,手機4G網絡已經逐漸在發展,溝通已經突破了電腦的固定區域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交流,廣大學生已經離不開對手機QQ、微信、微博等通訊工具的使用,有的學生每天對手機使用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學習的時間,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些手機通訊工具的力量,建立一個班級或者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溝通的Q群或者微社區,教育者可以不但每天可以和學生進行無障礙的溝通,而且還可以把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這些工具傳達給學生,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速度快有效率,而且也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和隨時隨地的接受教育。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在網絡時代下的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高尚的思想素質、過硬的知識素質,同時也要具有充分利用網絡和課程相結合的綜合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針對人的思想的一門課程,課程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現在的學生更多的是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去吐露自己的心聲,老師想要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需要學會掌握在網絡上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利用網絡的優越性去提升自身的專業性,因此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對于網絡技術和計算機運用的素質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教育的發展。
篇10
影視藝術是當代最具群眾性的藝術之一,是通過銀幕或熒屏上的藝術形象進行思想熏陶,情緒感染的一種精神活動。為此有人說:電影,能從詩中學到語言和韻律;從小說中得到故事和描寫;從戲劇中汲取角色和表演;從攝影中搬來光線和色彩;從音樂中竊取音響流動;從畫師處偷得構圖和情趣;從建筑那里摹得結構。它是各種藝術的綜合,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是思想與藝術的珠聯璧合。
電影融光、聲、色、畫為一體,形象逼真地、深入淺出地演繹著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它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打破了時空限制,能讓全世界、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相會于課堂,相會于今天;有利于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主題電影能讓學生走近名著,和名人握手,與“偉大的心靈”對話,從而完善人格,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同時它還能讓學生隨劇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懼、憎,從而發展學生的情感,張揚個性,成為中學生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載體。
二、主題電影是實施人文思想教育的客觀需要
我校是一所農村九年制學校,地理和環境條件決定了我們的學生全部來自于農村,準確地說是一所農村孩子的學校,家長文化素質偏低,82%的家長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學生家庭缺乏文化氛圍,家長眼界狹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人文認識,因而也就缺乏對學生,對自己孩子的人文關懷。同時由于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需要,農村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學生現象,更加促成了農村學生生活環境的單調、家庭教育的缺失、知識來源的匱乏,知識結構的單一的現象的形成。因而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相對封閉,課堂表現缺乏活力,往往難以適應新課改的教學模式需要。他們迫切需要開展現代人文思想的教育,需要一種媒體給他們進行認識世界、了解生活、培養意志的人文思想教育。在這樣的客觀教育背景下,我們擇立了電影課程資源融入初中語文課程教育,整合現代初中語文教學的課改特點,目的就是想:“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知識廣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人格高尚、胸襟開闊、志趣高雅、蘊涵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具有人文關懷,品德高尚的人”。
三、主題電影對語文知識有理解和內化的效應
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厚重的經典名著改編成了電視劇、電影,利用影視作品以其生動具體的銀屏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本質,通過觀看主題電影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中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背景的了解,提高學生理解、表達、鑒賞語文教學內容的能力,是現代初中語文教學的課程改革特色之一,具有對語文知識強化理解和內化的效應。
第一、利用主題電影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寫作素材。影視作品作為學生文化生活的有機部分,備受學生關注。寫作課可以利用影視作品這一資源,引導中學生關注生活、把握時代脈搏。可以把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節、細節的敘事技巧,以及結構的章法借鑒到學生的寫作教學中。比如在一次主題為《用什么打動“我“的心》的作文評講課上,我通過學生的作文擬題、選材等的評析,引導學生得出:“真實、思想、創意、文采”是作文取勝的法寶。接著播放電影《圍城》讓學生討論,這部電影,在寫作上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示?學生討論達成共識:換個角度去觀察生活、去思考問題、去表達情感。如果我們的作文能在這“真實、思想、創意、文采、換角度”幾方面考慮,一定會打動人心。生活、閱讀是寫作的源泉,中學生喜愛的影視作品也是他們寫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導學生寫影視評論文章等。
第二、利用主題電影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影視藝術是一種語言性很強的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鑒賞能力等。隨著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越來越多,對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運用才能逐步實現。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教學外,還應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走向他們所喜愛的影視作品。如確立話題“我喜歡的電視劇”,“電影、電視給我們帶來什么”,“你對影視劇中的什么最感興趣”,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說說電影電視的利與弊,還可以與同學進行對話,甚至爭辯。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交際能力。這樣一定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熱烈的交流氣氛。
篇11
隨著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必將在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教育部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然而,當前的現狀是大多數研究生雖迫切要求在學術方面能自由地與國際上的高層次人才進行交流,卻始終無法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這主要表現在用英語進行學術論文寫作和用英語進行學術演講,用英語和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等方面。從本質上看,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確保教學質量,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基于有效教學的理論,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課程評價四個方面探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有效教學理論及啟示
目前學術界對“有效教學”的定義可從兩個維度來界定:一是從教學所耗與教學所得的維度;二是從學生學習出發點的維度。本文將以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為研究角度,探討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改革。顯而易見,以學生學習出發點的維度來判斷課程是否有效,是以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學得好不好為衡量標準。倘若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最終沒有獲得自身的發展與提高,即便教師教得再費時費力,也都被視為無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二是明確的教學目標,即教師要幫助并引導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四是運用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方式,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三、有效教學視閾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改革
1.設定有效的課程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外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滿足四點要求:充分考慮學生需求與相關知識水平;具備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兼顧語言知識、技能與內容;具備系統性與邏輯性。研究生階段英語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適應社會需求,兼顧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求。由于我國不同地域和不同層次高校的研究生英語水平差異很大,制定統一的課程教學目標顯然不現實,也違背了語言教學的規律。此外,同一個學校的研究生在英語水平上可能存在差異。從語言能力發展的規律來看,為了確保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往往需要設定多層次的課程教學目標來適應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比如,重點高校可設定較高層次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目標,將“培養研究生流暢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本專業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作為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非重點高校或研究生入學英語水平較薄弱的高校,可適當降低要求或設定多層次的課程目標,將“培養研究生的英語基礎綜合運用能力”作為首要目標,將“培養研究生運用英語進行本專業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作為較高層次的目標。實際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專業對英語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有些專業要求研究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讀寫能力以涉獵本專業的國際化研究成果;有些專業要求研究生具備更強的聽說寫能力以適應國際學術會議交流活動等。由此可見,有效的課程教學目標具有差異性、多層次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是為確保研究生英語教學實現最有效產出而量身定制的,應體現課程教學是為了適應需求。
2.制定有效的課程結構與內容
具有差異性、多層次性和靈活性的課程教學目標決定了課程結構與內容的多樣化。在制定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結構與內容時要兼顧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專業背景及本校的課程教學目標。《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指出:“各院校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為已通過基礎英語學位課程考試的學生,開設實用性更強的提高性質的閱讀、翻譯、寫作、聽力、口語等英語選修課。”諸多學者就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設置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梅(2010)提出了ESP(專門用途英語)是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發展的方向,分為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在研究生階段的ESP更側重于開設學術英語類課程;朱葵、吳軍贊(2012)提出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應體現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有機結合,開設以“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型課程,同時兼有以培養研究生中國文化素養和跨文化素養的中西文化類課程。基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分為三類:一是基礎語言技能課型,如聽說、讀寫、翻譯課程等;二是學術類課型,如國際學術交流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專業文獻閱讀課程等;三是文化知識類課型,如中西文化賞析課程等。作為一門語言課程,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肩負著培養研究生英語語言技能和語言文化素養的重任,同時要實現“培養研究生運用英語進行本專業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制定有效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結構與內容時,需綜合考慮多方因素,進行合理設置。
3.選取有效的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
在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課程教學和互聯網覆蓋校園的時代,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手段需要與時俱進。學校要采取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模式與手段確保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多樣化首先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根據課型和課程內容靈活選用多重教學方法,如語法翻譯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其次是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輔助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如多媒體設備、互聯網等。近年來,由國外傳入我國的微課(mini-lecture)及慕課(MOOC)等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成為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備選教學模式。可見,有效課程教學模式是多樣化、動態發展的。此外,多樣化的學習模式是有效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具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更迫切地需要按照自身的學習需求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因此,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更具個性化,教師應充分考慮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允許和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式的英語學習。
4.運用有效的課程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是有效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實現有效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傳統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以終結性評價方式為主,課程考試是衡量研究生英語學習成效的主要手段。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過于滯后,無法客觀地反映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發展狀態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課程評價機制來確保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轉變課程評價的觀念,確立幫助促進研究生英語學習終身發展的目標;其次,課程評價應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兼顧不同課程評價方式的利與弊。形成性評價的優勢是具有形成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不僅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而且也重視對學生情感及行為能力的評估。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方式有:學生學習檔案、自評/互評、訪談、教師觀察、讀書筆記等。同時注重課程評價的反饋,不斷完善課程評價。有效課程評價應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雙重作用,對課程教學實踐也有反饋的促進作用。
四、結束語
本文倡導的課程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包括:是否滿足了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是否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進步與發展,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否最終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是否滿足了社會對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各高校應結合辦學目標、本校研究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需求構建相適應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同時各高校需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地探究適合本校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Shepard,L.TheRoleofAssessmentinALearningCulture[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1
[2]國家教育委員會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篇1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105-04
一、網易云課堂簡述
(一)網易云課堂的簡介
網易云課堂在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線,是網易公司花重金打造的在線學習實用技能的平臺,擁有海量的優質課程,都十分注重實用性,并且網易云課堂和多家培訓、教育機構建立了深厚的合作。課程數量已經達到了五千余門,課時總計超過50000,涵蓋的領域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軟件開發、IT與互聯網、外國語學習、生活家居、金融與管理等。并且用戶可以自由地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自主地安排學習的進度。
(二)網易云課堂的特色
網易云課堂十分有特色,主要分為學習板塊、技能圖、題庫和特色模塊。
學習計劃:是網易云課堂獨立研發的,也是網易云課堂獨有的,可以針對每個用戶不盡相同的學習需求,來推薦或者由用戶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創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周期。學習計劃板塊的制作,讓用戶的學習變得具有系統性,還能根據設計好的計劃周期,十分有效地提高了用戶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技能圖:網易云課堂自主研發的技能圖譜是一款學習知識圖譜,通過蜘蛛網式的圖譜,讓學習者可以直觀而又清晰地掌握、理解所學科目的整體框架,使用戶可以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點位,從而迅速地完成用戶自己需要的相關技能知識的學習。
題庫:是網易云課堂針對研發的題目類學習模塊,主要針對參加各類非常熱門考試考生而研發的。用戶可以參加會計、造價工程師、公務員、研究生等多種考試的真題練習的測試,并且還可以在線參與題目的分析和討論,與此同時,網易云課堂還將題庫和相對應考試類的課程、學習計劃等整合在一起,從而全面地輔助考生的整個備考過程。
特色模塊:網易云課堂還有許多特色工具模塊,在問答模塊中,用戶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提問,網易云課堂會整理問題內容,反饋給講師或者學習者,從而幫助用戶快速地獲得解答。網易云課堂專門設計了視頻學習的筆記功能,用戶在學習過程中添加筆記時,系統會自動保存學習視頻的當前時間點,當用戶回顧筆記的同時就可以觀看當時的學習視頻。用戶還可以將自己的學習筆記公開,也可以收藏、評論他人做的筆記,這樣加強了用戶之間的互動,使得學習交流更加簡單,也便于筆記集中管理。
(三)網易云課堂《大學英語口語》課程
網易云課堂的《大學英語口語》課程是由國防科技大學彭天笑講師所授,該課程是一門大學先修課,特別適合學習基礎好,而且有空余時間的高中生,該課程主要以話題為內容,同時以口語技能為牽引,課堂豐富有趣,重點提升學員對英語口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習完該課程,可以使用戶更好地適應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使高中和大學的英語無縫連接起來。
該課程一共有20個單元,每個課時授一單元,課程涵蓋了出國學習和生活中所設及的大部分話題,該課程還引入雅思托福等考試對口語的標準和學習培養方法。分三個層次逐步進階性的培養英語口語的能力,分別是是基本日常對話、獨立長段、多人討論。不但可以為今后有計劃留學的學員做應試的準備,還能全面提高學員日常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該課程能夠使學員具備有進行國際交流的基本口語能力,可以與他人用英語談論休閑類話題,自然地使用簡單的交際策略,發表即興演說等。
二、網易云課堂英語課程教學
(一)網易云課堂中的英語課程
網易云課堂中英語課程十分多,大約有六百多門,聽力、考試、口語和語法各種課程都有,學習的用戶很多,其中《英語語法入門精講合集》、《和外教一起學口語》和《將英語變成口語》都有將近三十萬人在學習。本文引用為例的《大學英語口語》也有將近七萬人學習。總的來說,網易云課堂英語課程是非常受用戶追捧的,是受學習用戶所喜愛的。
(二)網易云課堂英語教學中的教學特點
以《大學英語口語》為例。本文作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具有多元化、層次化的特點。并且是以提高學習者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學習者的終身發展為核心的。我感覺到網易云課堂在教學目標設計時,不僅僅只關注能力和知識,還關注到了方法、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設計教學目標。通過兼顧學習者層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在網易云課堂這樣的網絡環境英語教學中預設每一學習者不論其學習水平的高低,都能在課堂上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到新的知識,學習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處理問題的多種不同方法,并通過網絡中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媒體的作用,使得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向著好的方面改進。
網易云課堂是在互聯網信息環境下進行英語教學的,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置時,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形式各樣的教學環節,并且可以隨時進行調整以有利于教學,所以它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具備多樣性和靈活性。教學時對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可以根據課堂學習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課堂有限的時間,適當地選擇教學設計的活動,跳躍式地教學把課堂相關的知識鏈接起來。
(三)互聯網環境模式下的英語教學和傳統英語教學差別
傳統方式的英語教學還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根據,是強調的刺激―反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僅僅只是一個外部的刺激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會忽視學生內在的心理反應。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學為中心的,使得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位置上,使得學生成了被灌輸知識的對象,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另一方面,“統一式”的授課也是存在的弊端之一,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整整一個班的學生,并不能滿足每個學習者對個性差異的要求,因此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量十分的有限。在九十年代的多媒體教學中,在教學的形式上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依然脫離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把人為的灌輸變成了多媒體的灌輸。
三、英語網絡教學的現狀
(一)英語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
上文提及了英語網絡教學有著傳統的英語教學所不具備的很多優點,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英語網絡教學在我國出現和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也難免產生一些問題。
第一,學生方面的問題。首先,學生學習準備不足,使得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英語網絡教學大都是課前已經編制好的,通常無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因此,當大部分學生覺得學習內容過難、學習速度太快,而教學不能調整時,學生就會出現焦慮和自我懷疑的心理,進而學習的信心就會受到沉重的打擊。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從而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其次,學生缺乏學習的計劃性和系統性。由于學生長時間接受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習慣了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當參與新的英語網絡教學時,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懂得如何圍繞網絡教學的內容來安排自己的課外學習,不知道如何學、學什么,對自己的整個學習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學習效率低。最后,網絡理論滯后。近些年來,世界的互聯網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然而社會包括學校對網絡德育卻是一片空白,網絡技術與網絡理論的發展失去了平衡。例如,有些學生因為好奇,利用網絡匿名性的特點相互攻艉兔÷睿有些學生甚至通過網絡做出不負責的言行,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網絡理論的滯后使得有些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判斷力,不能有效地運用網絡資源,其英語學習能力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了。
第二,教師方面的問題。首先,由于英語網絡教學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因此英語教師接觸網絡教學的時間也不是很長,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普遍較低,對計算機地應用也相當不夠成熟,對網絡的駕馭和使用能力還需不斷提高。其次,在英語網絡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教學的效果低下,而且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能有效集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注意力,時間一長,使得學生的興趣開始轉移,結果學生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網絡游戲和聊天中。最后,在傳播的過程中存在理解誤差。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肢體動作和表情來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狀況來顧及大多數學生的理解與接收能力,從而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但英語網絡教學卻很難達到這一效果。
四、改善我國英語網絡教學現狀的建議
第一,把網絡教育納入到學校的德育工作的范疇,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求學生正視他人在網上的言論,不要任意攻擊他人,尊重他人的隱私。同時,要求學生不要在網上傳播、具有不良影響的信息,要對自己在網上的行為負責。
第二,英語網絡教學順利、有效開展的前提是教師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因此,在開展英語網絡教學之前,有必要加強英語教師網絡技術的培訓,從而保障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熟練使用計算機。作為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也只有具備了熟練駕馭網絡的能力,才能在網絡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
第三,對英語網絡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功能以及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善和完善,例如在教學平臺上設立“作品交流”“留言版”等頻道,為學生主題研究的開展以及協作學習提供廣闊的交流空間。在對學生的電子作品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參與其中,采用教師評、學生評、家長評等各種方式,并將評出的優秀作品在網站上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
五、網絡課堂教學在近幾年和今后的發展
(一)將會全面影響傳統教學
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給我們的網絡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方面的支持,在另一方面也開啟了教育領域變革的篇章。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標準的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技術,課程教學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讓學生掌握主動,以學生自身的學習為主,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學”。師生的關系從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型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相互平等型。與此同時,網絡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學習者可以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學習更多的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所以教師如果僅僅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那是行不通的,這樣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接受終身學習教育,學會使用系統的科學方法來指導教學活動。我們應當充分地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改進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這就使英語課堂教學向著個性化、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方向發展。相信這種新的學習模式能夠充分調動起教師和學生這兩方的積極性,尤其能夠鍛煉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主體的地位。
(二)依然很難代替傳統教學方式
網絡教學雖然有著許多的優點和先天優勢,但它短時間內依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第一個方面主要是因為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發展能力和傳授知識這兩個內容,同時也是情感交流和培養學習者人格形成的重要過程,網絡教學主要采用的是人機交流,面對沒有感情的電腦,十分枯燥乏味,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力量的影響都被削弱了,在情感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這些方面,網絡教學就顯得十分無力。第二個方面,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數字運算都是由電腦來完成的,學生大部分的表達方式不再是通過說話溝通,而是用鍵盤的輸入來代替。這就使得學生的運算能力和口語表達的能力被降低。第三個方面,由于課程軟件的缺乏,雖然課程繁多,但是真正的精品卻不是很多,符合適用的選擇過少。第四個方面,網上教學目前還受到網絡速度和費用的制約,計算機的價格遲遲不降,網絡寬帶費用對于教學來說還是太高昂。
(三)傳統的英語課堂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大部分是死記硬背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語言的實際運用。所以現代的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重學習者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學習英語最大的困難就是英語的語言環境,學習者們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少。根據學習者身心特點,英語教學應發揮多媒體、網絡功能,利用網絡資源,創造各種語言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英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網絡教學比傳統的英語教學有以下優勢:(1)網絡教學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渠道;(2)大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3)豐富、優質的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資源為聽說能力訓練創設了良好的語言環境。
六、結束語
網易云課堂中的英語教學充分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創設教學的情景模式,優化了課堂的教學環境,有效率地培養了學生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交際交流的能力,并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用辨證的、客觀的觀點去看網易云課堂在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從教學的方法來看,它只是英語學習任務很多種方法中比較重要的一種,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俗話說:“教無定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結合在以往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靈活使用,這樣才可以做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優化。
網絡英語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和學習手段,在將來必能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衡,城鄉之間差距較大,教育資源分配也存在極大的不均衡,而英語網絡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卻不受時間、空間、資源的限制,能有效整合我國的教育資源,為人們學習所用。雖然英語網絡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我國在英語網絡教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理論分析、實踐探究等。盡管在英語網絡教學的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全社會對英語網絡教學的支持、理解與推動,英語網絡教學將成為新世紀的主流學習方式,在中國必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遠大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金永健.高職英語網絡化教學改革探索[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孫舒和,王坤鵬.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利與弊[J].世紀橋,2011,(1).
[3]王葉芳.英語網絡教學的弊端及對策[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3).
[4]孫旭春.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4).
[5]郭朝明.我國網絡教育的發展與存在問題探析[J].網絡教育,2009,(2).
[6]楊利軍.英語網絡教學特點淺析[J].東南傳播,2006,(8).
A Study of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of the "Netease Cloud Classroom"
―Taking "College Oral English" as an Example
YANG Chao-juan
(Changde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ngde,Hunan 415000,China)
篇13
網絡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協會或行業組織為了網絡正常運作而制訂的網絡規范,這些規范考慮了在網絡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網絡規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東西,最終上升為人類普遍應當遵循的規范和準則—網絡道德。
自律意識:指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使之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實踐研究法。根據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從兩個層面上開展研究:第一層面,邀請學校、專家對崇明中學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課中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方法進行論證;第二層面,在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做到研究與實踐雙管齊下,并請專家同行指教,找到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方法,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學會自我管理。
調查研究法。作為實踐研究法的輔助方法,崇明中學從2002年10月開始歷時一個月,利用網絡道德測試方式對高一年級50名學生的網絡道德品質進行調查研究。
個案研究法。通過學生上網情況分析,結合個別學生經常上網吧的現象,有重點的找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探尋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引導其學會正確使用網絡,養成健康的網絡道德。
(二)主要研究內容
1.高中學生網絡道德現狀調查
在歷時一個月的網絡道德測試階段,學校對高一年級111名學生運用網絡的目的、上網的場所和時間段、網上交流的對象以及對目前網絡中部分不良現象所持態度等因素進行網絡道德品質的調查研究,并對平時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的部分學生家長及城橋鎮相關社會人員進行訪談與調查,然后又用一個月的時間抽取高一年級50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測試。
2.網絡道德行為規范的建立與培養
2002年10月,學校建立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并通過信息科技課向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宣傳并付諸實施:
善于網上學習,瀏覽健康信息。
誠實友好交流,坦誠對待他人。
增強自護意識,慎重約會網友。
維護網絡安全,遵守網絡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視虛擬時空。
首先,組織學生學習《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在信息科技課上開展“虛擬世界的現實思考”的討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養網絡道德意識,讓學生自己制訂班級網絡道德自律守則并加入班級公約。
其次,通過班委、團支部力量,建立“班級自我教育委員會”,其成員為: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自律委員、小組長、學生代表。班級自我教育委員會的“權力”組織是全體學生大會,行使制訂班級網絡道德教育計劃、制度(班級網絡道德自律守則,并加入到班級公約中)等職能。它的職責是:督促全體同學遵守班級公約,督促值日班長做好工作,組織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會。
從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學校借助德育部門的力量,開展“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辯論賽,通過論辯,選手們得出了上網有兩個方面的弊端:
第一, 沉溺于網吧的學生上課時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網”,中午與傍晚放學后會迫不及待地奔向網吧,課余時間都耗費在網吧里,它成了影響中學生學習發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正處在轉型期,經網絡中形形的不良誘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辯論賽提高了中學生對網絡的正確認識。參賽的選手和學生觀眾紛紛表示要遠離“黑網吧”,遠離“電子鴉片”。
學校還依靠信息教研組的力量,開設校園網網絡道德教育專欄,進行網絡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為何上網成癮?QQ的背后……從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難發現,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黃毒侵害、上網成癮、陷入虛幻。網絡還使一部分學生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中的人格表現完全不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是好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卻可能正扮演著“光明破壞者”的角色。
為此,學校從技術層面普及學生網絡知識,從社會道德、法律層面教育學生正確看待網絡的功能和作用,引導學生吸收優秀文化、自覺抵制網絡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網絡這把,,雙刃劍”。 三、研究成果
(一)學生網絡道德品質的調查與分析
筆者曾經對111名高一學生開展網絡道德品質的調查,主要調查以下幾個方面:運用網絡的目的、上網的場所與時間段、網上交流的對象、如何看待網友、是否侵犯或攻擊過其他電腦或網站、對目前網絡中部分不良現象所持的態度等。
調查內容顯示:從上網的目的來看,47.7%的學生上網是為了查找資料、26.1%的學生上網是為了聊天等,26.2%的學生是為了和朋友聯系:從上網的場所看,54.1%在家上網,17.1%在網吧上網,13.5%在同學家上網,15.3%在親戚辦公室上網;從交流的對象看,53.3%是和同學或認識的朋友交流,27.1%是與素未謀面的網友交流,19.6%選擇為其他;對所交網友態度看,9.9%的學生認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學生認為和現實朋友一樣,64.9%的學生認為只是隨便聊聊;針對是否侵犯或攻擊過其他電腦或網站,0.9%持肯定態度,1.8%表示經常,9%的表示偶爾,88.2%的學生從來沒有;對目前網絡中部分不良現象所持態度(如在語音聊天室罵人等現象),60.4%的學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學生表示沒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學生表示別人罵所以我也罵,16.2%的學生持其他觀點。
綜上調查情況分析:不良網絡道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1)欺騙恐嚇行為。(2)訪問“不宜”網站。(3)使用不文明語言進行網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為。
造成高中學生形成不良網絡道德的主觀原因:一是高中學生雙重人格的沖突,二是網絡言行隨意放縱,三是網絡價值觀念模糊。造成高中學生形成不良網絡道德的客觀原因:一是繁重的學業負擔,二是缺乏現實的網絡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網絡內容甚少。
(二)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的措施
首先建立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即“善于網上學習,瀏覽健康信息、;誠實友好交流,坦誠對待他人:增強自護意識,約會網友慎重;維護網絡安全,遵守網絡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視虛擬時空。”
其次采取網絡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會、論壇(網絡與道德、網絡語言的純潔性等專題)、午會課(網絡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制訂網絡道德自律守則并加入到班級公約中。
2.通過學生會、團委建立自我教育機制,由各年級學生分會主席、自律部學生及干事組成,工作方法是同違紀學生談話,進行思想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圍繞違紀事件對違紀學生的思想,認識態度進行較深入的了解,給予相應的教育,并有專人負責記錄,由違紀學生確認,提出改進建議,定期與違紀學生保持聯系,掌握其思想動態及表現,鼓勵其拋開違紀包袱,確立今后行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