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影像診斷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我國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
當今世界通用的醫學教育體系大致分為“學科型”、“問題型”、“器官系統型”三種模式[2]。以學科為主的課程體系仍是我國主要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分為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和見習實習三個階段。此類教學法優勢在于兼顧了醫學教育的基礎性、應用性和系統性,方便教學的實施和管理;劣勢在于各學科間缺乏橫向對比、縱向聯系,教與學易脫節,學生被動接收、被動記憶,雖然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績優異,但常常出現臨床思維鍛煉不足,在實際工作中因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無法勝任工作。在全球醫學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也在積極地進行探索及改革,以問題式學習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標準化病人臨床教學等國際流行的教學方法在部分院校實施了探索性的開展,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影像診斷學教學中,引入比較思維模式,以期學生的知識儲備、整合能力能盡快跟上對臨床醫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會發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加深學生思維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學生思考推斷、綜合分析能力,為今后開展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可行性
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臨床應用,為比較影像學教學法提供了方便條件。以數字信息對影像學圖像進行保存、管理、傳送、讀取,同時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的聯網為每位就診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標識號碼(ID號),患者的全部資料信息,包括影像學圖像及報告、血液學檢查結果、臨床資料等,影像科醫生可以隨時調閱參考。PACS系統具有圖像質量高、信息完整、傳送迅捷、實時共享的優點,輔助實現了影像學各分支間的橫向聯系。
3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作用
3.1學生更全面系統的掌握影像學知識
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影像診斷從早期單一的X線成像發展為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術手段,放射診斷學也隨之演變成為醫學影像學[3]。目前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主要是按照各組織系統介紹成像方法、正常及異常影像學表現,講授過程中輔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圖像,但較少涉及其他相關影像學表現,此類教學法不利于學生對不同影像手段進行系統了解。醫學生是未來工作在一線的臨床醫生,對各類檢查方法的全面掌握關系到日后是否能夠正確選擇并應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診斷檢查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比較教學法的應用,向學生詳細介紹各種診斷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統疾病的授課中,對于肝臟疾病,超聲檢查安全無創、費用低廉,具有可重復性,是肝臟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特別是對肝臟囊性病變具有較高的價值;而在肝臟實性占位性病變如肝癌的診斷及鑒別中,多排螺旋CT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檢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價值;MRI是通過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信息的一種成像方式,對肝臟疾病也可很好的顯示,特別是在超聲、CT對疾病鑒別困難時,MRI可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病變信息。又如冠狀動脈造影(CAG)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的金標準,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與心肌細胞的活性,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心肌灌注顯像不僅可以診斷有無心肌缺血,而且還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狀動脈的貯備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結果正常,而心肌灌注顯像卻顯示異常[4];冠狀動脈CTA檢查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手段,可以較準確的判斷病變有無及程度,需要進一步確診或治療者再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從而避免過度使用價格昂貴、有創性的冠脈造影檢查。因此每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在疾病的診斷中都有各自的優勢及不足,在教學中比較一種疾病的不同成像技術及檢查方法的優劣有利于學生全面認識、掌握疾病診斷。
3.2學生更準確地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具有多樣性,臨床診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異病同影或同病異影的情況,學生學習困難,往往對這種現象不知所措。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將影像學表現相似的不同疾病圖像進行比較,列出它們的異同點,同時介紹每個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性思維,系統認識圖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變,增加學生疾病診斷能力及鑒別能力。因此在醫學影像教學中介紹疾病的某種影像學表現時,同時適當介紹該疾病的其他影像學表現,歸納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現間相同及相異,從解剖、病理等基礎醫學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現的原理,此類教學法即滿足了深度又兼顧了廣度,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3.3學生更合理地選擇影像檢查方法
影像檢查的基本原理相對枯燥、抽象,授課難度較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引起學習興趣。教師講解過程中如果采用比較教學法可使學生了解不同影像檢查方法在行業領域中的地位及價值;相對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設備的成像原理、應用范圍、優勢及局限性;引導他們思考臨床工作中對不同疾病首選和配伍的影像檢查方法[5]。放射學前輩們從實踐中積累經驗,總結出了一些針對特定疾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6],如骨關節外傷性病變首選普通X線平片,必要時行CT進一步檢查;顱腦外傷,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首選CT檢查;脊柱脊髓病變首選MRI檢查;膽管、尿路梗阻先考慮磁共振膽胰管造影(MRCP)檢查;而超聲檢查無創、價廉,在實質臟器病變、軟組織、小器官病變、婦科病變、胎兒健康篩查方面診斷準確率高,是首選檢查方式。各種影像檢查價格、特點各異,X線、超聲、CT價格相對低廉,特別是在進行疾病的初步篩查及急診患者廣泛應用,并被廣大患者及臨床醫生所接受;MRI序列齊全,可兼顧形態學及功能檢查,但價格略顯昂貴;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可檢查全身骨骼、軟組織病變,尤其近年來PET/CT、PET/MRI一體化檢查的推進,在神經系統病變等方面較傳統影像檢查手段優勢更為明顯,但價格昂貴且具有放射藥物輻射風險。因此,比較影像學不僅是要學生們了解各類影像檢查在診斷疾病中的不同價值,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能為患者選擇更準確的影像檢查方法打下堅實基礎。
4應用比較影像學教學法時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應用性學科,在實際教學中引入比較影像學方法會給從事影像學教學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為影像醫學授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全面的影像醫學專業知識,包括X線、CT、MRI、超聲、核醫學,還必須具備較豐富的臨床及病理等相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明確進行比較的目的和意義,有計劃地準備相關影像學資料,重點突出。受課時所限,對于在臨床上應用價值不大或已被證實不適用于當今診斷要求的技術內容,教師授課時只做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又能突出教學重點[7]。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的比較分析各種影像檢查手段的特點、優勢與不足,根據疾病特點總結不同疾病首選的影像診斷方法,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影像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綜上所述,將比較影像學應用到醫學影像學教學工作中,利用其比較性、綜合性等特點,將有助于學生更全面系統的掌握影像學知識,更準確地診斷和鑒別診斷疾病,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成為臨床醫生后,更合理地選擇影像檢查方法。希望我們的教學經驗對各醫學院附屬醫院、教學醫院更新教學觀念,建立適應時展要求的醫學生培養機制做出綿薄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呂富榮,呂發金,肖智博,等.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比較影像學的重要性[J].醫學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張傳標,路學一.當前國內外醫學教學改革的現狀比較分析[J].醫學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關泓.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3):111-113.
[4]譚天秩.臨床核醫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謝陽桂,等.比較影像學在超聲診斷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交通醫學,2012,26(5):513-514.
篇2
1.3適用人群本教材適合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專科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進行了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與《影像影像診斷學》相關的醫學基礎課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及自學能力。
2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課程設置
大一階段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疾病概要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學好《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前提。只有具備了非常扎實的大體解剖和斷層解剖的知識,影像專業人員才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影像學解剖,才有可能正確地鑒別和區分正常、異常或變異;正確地理解影像學解剖的特征,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得到正確的影像診斷結果。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感到學生對前階段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特別是斷層解剖學部分,因為,CT和MRI圖像是以斷層解剖學為基礎的。由于學時有限,影像診斷老師不可能在課上詳細講解斷層解剖知識,導致學生對CT和MRI的學習只能處于了解的層次,難以深入,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
3.1打牢基礎對影像技術專業的新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時,教師就引導他們注重大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啟發式、案例式、問題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造學生樂意接受的課堂氛圍。課堂授課以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和鑒別診斷為主。教師每次課前向學生明確本次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學習;課后及時小結,布置復習、預習作業,便于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對一些少見病,疑難病及臨床已不具備優勢的檢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統的X線檢查,可作刪減或指導學生自學。
3.3原理和臨床表現相互聯系引導學生以病理改變聯系影像表現,各種醫學影像成像的內容無外乎是器官組織的密度、回聲、信號強度的改變,當然還包括血流的改變。比如肺部滲出性病變的病理改變是由于肺泡腔內的氣體被血管滲出的液體或細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內含空氣,在X線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現為低密度影;液體或細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氣體,所以肺部滲出性病變在X線和CT片上表現為邊緣模糊的較高密度影。教師將病理基礎與所見影像表現有機地聯系,采用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篇3
本人從事臨床教學工作二十余年,作為臨床教學老師,就如何教好和學好X線診斷學,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探討、闡述個人觀點:
1 第一方面,就教學老師而言 作為影像診斷學教學老師,首先要精通解剖學專業知識。因為X線成像是大體解剖部位對膠片及熒光屏的投射的結果,如果教師自己都搞不清解剖及毗鄰關系,無法談及與X線膠片的對照及對比。其次,還應當懂得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改變知識,因為X線的改變結果來自器官系統病理病變形態改變的結果,因此要求影像診斷學教師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病理學知識。再次,要求從事X線教學老師自己要吃透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如 X線成像原理、X線形成條件、X線的自然對比與解剖關系,及為什么要提倡X線的人工對比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最后,影像教學老師要領會各系統器官疾病最基本X線表現及各種疾病的X線特點表現。以上是針對專業知識而言,對于非專業知識,對X線教學老師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如果僅僅停留在專業方面的知識,不能稱之為合格的X線診斷學教師。因為X線教學牽涉許多非專業方面的點點滴滴。例如,要說清或理解X線成像原理,得具備一定的物理學知識,如,低電壓使燈絲發熱并產生電子云,高電壓驅趕聚集的電子云沿一定的方向高速前進,遇到鉬靶被阻擋,99.9%的電子被吸收使其發熱,不足1%漏出使熒光屏發亮和膠片感光的才是我們要用的和學習的X線……。再如,在X線成像條件中,充分的理解和說清物體與密度,以及密度與物體的關系。要說清楚,密度越大,該物體緊密度越大,物體就越“堅硬”,越是堅硬的物體X線越是不易穿透,熒光屏上可見該物體“影子”,而膠片不被曝光成“白色”,及“高密度”。反之,低密度物體“松散”穿透的X線多,膠片被曝光成“黑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低密度影”。這樣教學結果使學生們易接受、易掌握和終身難忘,在一定意義上達到了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結果無論是師生都受益匪淺。
由于現代醫學技術的進展,新興技術已經取代或即將取代X線檢查。那么X線檢查技術及診斷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或有無必要學習?盡管如今已經普及了CT、MRI等新型檢查技術,但歸根結底,它們的基礎是X線,如果沒有X線的知識CT、MRI等新型技術也是空想,至少是不完整的醫學。盡管新興技術的不斷問世,彌補了X線的不足之處,或對其的擴展,豐富了診斷,但在許多方面卻仍然不能完全取代X線。如,在呼吸系統、骨關節外傷等方面的基礎病,僅以廉價的X線就足夠已,何必要代勞昂貴的新型技術手段呢?此外,在有些形態方面的直觀性還不如X線診斷技術。當然筆者并沒有抵制新興技術的意思,至少像我們國家現狀,現階段X線檢查技術是不可缺少的必備工具而已。因此學習X線基礎知識是學習和學好其他先進技術的前提和保證。
如何更好的講解X線診斷技術,除了本文開頭談到的教師所必備的知識外,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方式、方法。例如,臨床醫生可以不知道“滲出”、“增殖”
的X線表現,但他們不能不知道“滲出”、“增殖”的臨床意義,因為這些意義直接導致病因的診斷和對治療提供依據。就像一般臨床醫生不會看和分析心電圖,但他們一定知道心電圖結果和針對其結果進行搶救和處理,如,“心律不齊”、“房顫”或“室性早搏”等結果的處理。但對我們心電圖醫生和從事X線的醫生而言,不但會操作而且一定會分析,從而得出一定結論供臨床醫生參考。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影像診斷學老師要講究方式方法,先說什么后講什么。如,講到“胸部疾病”首先交代和涉及基本X線表現,如“滲出、增殖、纖維化、空洞”等。而且要形象講透各種基本病變的X線下的表現,如,“滲出”表現為:中等密度的片狀陰影或云絮狀陰影,邊緣模糊……,見于肺部病變的急性炎癥,自然是“肺炎”了;“增殖”表現為:密度較高的結節狀或梅花瓣狀、邊緣清晰的陰影……,見于肺部慢性炎癥,(因為沒有慢性肺炎說法),當然是“肺結核”了,結核也是炎癥啊!這樣教學結果使學生頭腦中浮現云霧、梅花瓣等形狀,致使學生容易記牢,從而得出正確的X線結論。再有,在講述肺結核時,特別是二型結核,讓學生搞清“三個一致”和“三個不一致”的關系,從而達到我們教學目的。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2 第二方面的問題,就教學方法而言 作為教師我們的共同目的是如何教好學,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接受知識,如何將死板的、靜態的X線變的動態而有活力,而灌輸于現代年青人腦海里,恐怕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起碼不利于現代教學。
如今是一個數字時代,如何將我們的教學融入到數字教學中去呢?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媒體教學就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近十年來,多媒體教學的普及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為正常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正確對待和利用多媒體教學是令教學人員深思的問題,本段重點探討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以及多媒體終究一定會完全替代“黑板粉筆”
時代的本人的觀點和理論,以供同行參考。
當前多媒體技術日益成熟,它使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以及活動視頻信號的功能。它能通過顯示器清楚地顯示文字、圖像甚至動畫,并將聲音同步播出,不但可以使授課形象化、具體化,增加趣味性;而且可以減少對時間、空間的依賴;還能夠保證教學的規范化;必要時還可以人機互動。因此多媒體教學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方式。
應用多媒體生動形象地演示教學內容,應用多媒體合理構建物診的教學結構,運用多媒體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應用,多媒體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現代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形成。有必要大力探索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應用,實現教學的現代化。
作為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的放射診斷學,傳統的醫學影像學一般通過老師黑板、掛圖、影像圖像演示、語言講解來進行。盡管教師想方設法在語言描述、畫圖,幻燈片制作等方面作了很大改進,但常常感到“影像影像,有影不象”,學起來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教材將教學內容提綱、重點制成幻燈片,結合圖像信息庫中大量圖像,配上背景圖案、聲音、動態效果,進一步擴大表現手段。通過大屏幕多媒體投影儀同步演示,書本上的知識就具體、準確、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在教學演示中,根據內容需要隨時調動多媒體資料,如需要圖像演示,可調出儲存在電腦硬盤、光盤中的各種圖像,需要進行血管造影、胃腸道造影演示可通過多媒體系統調出錄象、VCD的有關資料,需要演示實物標本,書本資料,可通過實物投影來完成。教師在整個課堂中輕松自如,理論聯系實際,動靜結合地進行講解和演示,講得生動活潑,得心應手,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1]
在我們周圍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也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通常的做法是,把書本上的文字掃描到電腦,外加僅有的1-2張圖片,上課坐在電腦前念事先掃描好的文字給學生聽,久而久之,老師舒服了,學生睡著了。一堂課下來,學生什么都沒有記住和掌握,還不如傳統教學,老師在黑板上寫講,學生在下聽記。為此許多學校提出適當限制多媒體教學,提倡:“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結果是,多媒體教室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導致現有的教學不能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本人從事教學二十余年來,經歷了傳統的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教學。由于各級人員對素質教育理解不夠,導致素質教育也不盡人意,或起碼沒有起到她應有的作用。當然,本話題不是本文的主題,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并把素質教育的工作進行到底,數字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分支,顯得越來越重要。盡管我在上面提到了“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許多弊病,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且隨著未來的教學逐步走向“電子教學”、“數字教學”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無可非議的使“多媒體教學”融合于素質教育中去。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呢?本人就近幾年僅X線多媒體教學談談一些看法:X線是死的,膠片是靜止的,如何將這死板、靜止的教學用多媒體講活呢?
第一步,就是收集素材,把對X線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素材準備好、準備齊,也可以邊教學邊擴充。
第二步,為你的教學設計方案。在你的腦海里構思,在草稿紙里設計,構思出你要教學的輪廓,最好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展現在你的腦海里,一旦構思成熟或構思成型,立刻進入以下:
第三步,既然是作為多媒體教學,就要牽扯到一些教學相關軟件。通過近幾年的教學體會到,多媒體軟件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可展現出令人驚訝和學習者受益匪淺的教學效果。要選擇什么樣的軟件,每個人的水平、文化層次、嗜好等不同,擇取的軟件不經相同。本人在同學中做過調查,PPT使他們厭煩,令他們入睡。既然如此,要想展示豐富、多彩、易學、愛學、易記及終身難忘的一堂課及課件,對于現時代的教學人員略有所要求: 要學會Photoshop基本知識―自己構圖,要學會Flas制作,要讓你的圖片及教學素材動起來,或讓你的水、電解質、血液流動著,讓你的心臟舒縮起來……,要展現出瞬間的體內或組織臟器的動態變化,如:肺循環、體循環。如果學會后期制作(如 最簡單的會聲會影等)會令您的多媒體錦上添花,課件更加豐富。至于課件主題,本人經多年實踐認為Authware為主,其他為輔。當然本人沒有抵制PPT的意思,其實若能挖掘出PPT潛在的功能和作用,也會做出令人驚訝的課件來。當然如果兩種以上軟件配合一定會產生令人意識不到效果。都到了這個時代了,老師該和粉筆拜拜了。粉筆在黑板上寫的,多媒體也能做得到,即不費時,又可使知識量倍增,邊講課邊寫的知識傳授量,遠遠不及一邊展示,一邊翻頁的知識量和時間,加上圖文并茂、動畫與視頻外加音頻效果,同學們樂于接受,使您的教學變得輕松愉快,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3 第三大方面,就學生而言眾所周知,中專學生年齡偏小,因為我國現狀,中專招生困難,只有降低標準來招生,使考不上大學、高中的學生,甚至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考試的學生。因為底子薄,學習意識和主動性差,給我們中專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盡管如此,我們還要面對現實,克服困難,想方設法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最終掌握醫學相關知識,使之成為合格人才,而推向社會。特別要說的是,針對我們X線教學,招來的學生幾乎沒有或根本就沒有完全掌握中學時代基本課程的內容,很難銜接或繼續學習中專專業課。X線教學中牽扯到許多相關學科,如物理學、光學等,因為前果后因,也不盡人意。所以要求X線教學老師知識面要廣、全面,只有裝備好自己,才能夠教好學生。除了對教師前述的要求外,教學方式的選擇、設計也頗為重要,同時還要關注現狀,量身打造。從現年齡接受和理解程度加以設計所授課程,要簡單易懂,過深的理論知識可以作為自學內容,也可以作為課外學習活動,為吃不飽的學生開辟第二課堂。使最終教學活動,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聽不懂、接受不了轉為“吃不飽”,這樣,既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又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上展示的典型教學片和多媒體“板書”拷貝給學生,以備課余時間加以復習和強化學習。
篇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Imaging Diagnosis"
LI Yusu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of image process, combining the new tendency of orthopedic clinical imaging diagnosis and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help students to better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especially to train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has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image diagnostics; teaching reform; heuristic teaching
0 前言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要診斷依據的重要學科,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發展快,臨床地位日益突出。由于骨科影像診斷的范疇不斷發展和擴大,授課內容不斷豐富和更新,涵蓋了普通X線診斷、CT、MRI及超聲診斷等現代影像學知識,教學內容不斷增加與教學學時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高等教育的需要。教育追求有效,為此,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考核形式的變革等幾個方面入手,以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在大學本科中醫骨傷專業“影像診斷學”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優化教學內容
1.1 以教材為出發點,深入了解學科發展現狀與需求,合理取舍、豐富精煉教學內容
骨科“影像診斷學”主要介紹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的原理、圖像特點、骨肌系統傷病的影像表現、診斷原則等,是骨傷專業醫學生的臨床基礎必修課程。影像診斷發展快,知識不斷更新。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提高,骨科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也在發生變化。根據這些特點,影像診斷教學始終遵循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影像診斷的發展及動向,緊密結合骨科臨床這二個原則,堅持每3~5年對講課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和適當調整,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1.2 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在“兩個重視、一個突出”
“兩個重視”,一是重視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講授,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知識,打牢影像診斷學的根基;二是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用典型病例進行觀察、分析、講解,直觀地將診斷思路、邏輯推理傳授給學生,增強實踐性。“一個突出”是指突出重點、難點。對于每一章節的重點知識、難點知識,既要講解清楚、生動、深入淺出,又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配合典型病例的影像資料,讓學生能銘刻在心。這種加強臨床實踐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學生普遍反映收獲多、效果好。
1.3 鉆研業務,求精求效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的重要學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教材鉆透、鉆深,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才有真知灼見。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專業水平的同時還要學會提煉核心經驗,其中最主要的是提煉教學經驗和研究經驗。①經驗多了,與教學結合起來融會貫通,講起課來才能精辟生動、妙趣橫生,既簡單、又獨到,即所謂的“深入淺出”、“一語道破”,能吸引學生,教師一句精辟的總結,常使學生眼明心亮而終生難忘。
2 因課制宜、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②實現高質、高效的教學,首先要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其基本要求一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二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圍繞上述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形象生動,易學易懂;以突出重點、難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2.1 案例式教學
教學從臨床病案入手,通過介紹典型的臨床病案影像片,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臨床病案,并布置類似病案的作業,課后學生進行閱片分析,下次課抽問解答。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掌控教學內容和時間,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討論,并通過歸納總結,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
案例教學法的最大特點是其真實性。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影像,更為直觀、生動,易于學生理解,且能夠集思廣益。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獨唱”,而是和學生一起討論思考;學生在課堂上也不再是“收音機”,忙于記筆記,而是和教師共同探討問題,調動起整個課堂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更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問題式教學
將教學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啟發學生思考,并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知識,共同探討,最后逐步引入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選擇好的問題,以引起積極思維。設計好問題是實施的關鍵,根據教學內容,三學時的教學時段一般設計2個問題,并控制好時間,每個提問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問題的難易程度適中,利于啟發學生。
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選擇好的問題,以引起積極思維。③可以先讓學生自問自答,老師再進行補充、糾正。通過問題式教學,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
2.3 比較式教學
影像診斷有時會出現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情況,如何去認識、判斷它們,對許多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不同傷病影像的相似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分析,以影像對比或列表的形式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抓住關鍵點,區別、判斷相似傷病的影像特點,教學成效明顯。
2.4 討論式教學
將部分閱片實驗課改變為閱片討論課,師生共同閱病案片,平等交流探討,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教學時數少,但仍需要掌握的章節,如骨關節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壞死等,在課堂預留一定時間鼓勵學生上臺讀片,分析和講解圖像,最后教師作歸納總結;對于教學時數較多的重點章節,如骨關節損傷、慢性骨關節病及骨肌CT、MRI閱片時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參與閱片討論、發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學生開小差,便于教師掌握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
多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的同時,臨床實踐技能也得到了提高。④
2.5 利用互聯網課外交流互動
學院校園網開設了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利用這個平臺,每月定期影像作業,學生限時完成后在網上進行批閱解答。通過互聯網豐富的影像資源,與學生進行信息共享和相互交流,實現師生互動教學,延伸課堂空間,對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3 突破常規,豐富考核形式
3.1 考核目標明確
根據課程的教學要求和知識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檢驗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基礎知識考核、閱片能力考核、綜合能力考核。
3.2 考核形式多樣化
考核形式上采用多種方法,避免傳統的一次考試定終身現象,平時考核由1次增加到3次,分值增加到40分,期末考核分值降低到60分。課程考核總共分為4個方面,一是骨肌系統正常影像觀察描述,以提問的形式進行考核;骨關節損傷閱片分析診斷,以書寫閱片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影像病案的分析、診斷,以分組討論發言的形式考核;綜合知識部分,以試卷的形式期末考核。
3.3 推出激勵機制
現今90 后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個性張揚、易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潛能,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推出激勵機制,在總成績里面增加激勵分(共5分),分數直接進入總成績。展示平臺通過下面的途徑實現:一是在課堂上有意識的提問,或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回答問題正確、分析問題邏輯清楚、語言表述準確流暢、表現突出的學生,都及時表揚和鼓勵,每次可獲得激勵分0.5~1分。二是設立小課堂制度,選擇幾段講授10分鐘左右、難易適中的教學內容分組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多種途徑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教案、影像圖片,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講授、展示,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評分者,優勝組每人可獲得激勵分0.5分。將這些實踐活動與精神鼓勵、課程成績掛鉤,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4 結語
高質高效的教學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科的特點和魅力,要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習興趣。這樣,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學。教師要逐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使學生“會學、好學、樂學”,教師首先要“會教、好教、樂教”。⑤在教學設計中處處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啟發點撥學生,學生能真正掌握該門課程,因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 查有梁.教師要學會提煉核心經驗[J].教育科學研究,2015.4.
② 曹潔,潘衛,戚中田.微生物教學改革的嘗試與體會[J].中國大學教育,2003.8.
篇5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edical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in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Methods:PACS used to construct the databas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ing the multimedia network practic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could read images with the help of the browsing software and analyze them with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the software.Results:It reduced teachers’work intensity and aroused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Conclusion:PAC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It has made imageology teaching real time and diversified,which is important to rais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lity.
Key Word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medical imageology;teaching
PACS系統的出現,為教學圖片的收集、觀閱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方式,極大地方便了教學。因此,充分利用PACS系統來開展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工作,已成為目前提升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以傳統觀片及多媒體課件為主的教學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一貫采用“醫學影像膠片+觀片燈”的方式進行,已經明顯落后,現在已基本被淘汰。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增多,課堂教學內容也急劇增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減少,教學效果沒有明顯的提高。尤其大學擴招后,各專業的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而教師人數明顯不足,根本不可能延續以前的教學方法。例如,膠片的反復使用必然會造成損壞、丟失、污染、錯放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其次把現有典型病例的DICOM格式的數字圖像經過軟件轉化成JPG格式,再將圖像按系統、疾病、部位或檢查設備類型進行歸類,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且經過掃描儀、數碼相機或軟件轉化的圖像會損失掉大量信息。經過轉化的JPG圖像無法進行窗寬、窗位的調節。所以充分利用PACS系統,及時通過PACS系統整合網絡資源并結合多媒體,是提高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基于PACS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
材料: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影像資料庫的建設是開展影像學教學、實習的基礎和必備條件。PACS的使用為電子圖片的收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的方式,為電子片庫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影像信息基礎[1]。我院的PACS教學系統由附屬醫院PACS系統和影像多媒體實驗室組成。附屬醫院PACS系統體系架構采取混合式體系結構,即在臨床瀏覽和影像多媒體實驗室服務器設計時采用B/S模式,PACS系統管理和診斷工作采取C/S式。多功能多媒體實驗室2個:由電腦終端120臺,多媒體投影系統、擴音系統等組成。
醫學影像資料的準備:經過多年的臨床病例總結積累,通過PACS系統強大的錄入、存儲、讀取、查詢功能,采用簡單便捷的系統分類和病名關鍵詞查詢方式,就可以極方便地調用所需圖像,可以節省查找、存儲圖像的時間。為了方便教學及快速查詢,我們將所選擇典型病例的檢查ID號及病名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系統、病種等分類,編寫成《醫學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圖庫》便于學生查詢。
學生的學習方法:運用PACS后,由于影像資料是以數字形式存儲于服務器上[2],學生可以使用多媒體實驗室電腦終端的瀏覽軟件觀看影像資料,并借助軟件多種功能分析圖像。計算機網絡教學強調的是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功能,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教育。運用PACS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常規的教學模式,還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電腦終端閱片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可以培養良好的閱片習慣,有助于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最大限度減少錯誤的發生[3]。通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對授課內容的興趣,加深了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基本的、重要的知識。[4]。
結 果
PACS系統的教學軟件的方便使用,既可減輕教師負擔,使得學習內容更加緊湊連貫,可以加強難點和重點內容的學習,拓展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
討 論
醫學影像學已從傳統的膠片顯示、存儲與交流向數字化、信息化及網絡化方向發展。數字化是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的必然趨勢。PACS系統的運用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教學及思維方式,極大地提升影像教學水平。舊有的教學方法也不適用于現代醫學發展及教學需要,學生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新的影像學知識。PACS可以很好地解決現階段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各種弊端。PACS系統能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獲取較大量的圖文信息,而且操作方便、簡捷快速,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從而可大大提高教學質量。PACS系統的應用為醫學影像診斷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必將在今后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及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對于提高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文亞,趙圓,邢艷.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作用.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41:492-493.
篇6
1.1 硬件系統:計算機、數碼相機、掃描儀、光盤刻錄機等。
1.2 軟件系統:(1)操作系統:Window2000/XP;(2) 文字處理軟件:office2000/XP;(3)圖像編輯軟件:photoshop、CoreDraw;(4)聲音編輯軟件:WavestudiosoundEdit;(5)動畫編輯軟件:Flash、 3D SMax;(6)CAI制作軟件:Authorware等工具軟件進行制作。
2 軟件設計的內容和方法
2.1 軟件的內容:多媒體系統設計的醫學影像教學過程分為:實驗教學和實驗考試兩個方面,因此設計的多媒體實驗教學系統由主控系統和數據庫兩部分組成:(1)主控系統分為實驗教學系統和考試系統。①實驗教學系統:在實驗教學中把人體的6大系統,即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骨骼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的X線、CT、MRI、超聲、核素顯像的圖片分別制成6個多媒體課件,獨立掛在實驗教學系統下,代替教師完成實驗教學;②考試系統:把影像試驗設計若干套試題,存入考試系統中,設定密碼,期末考試每個學生隨機抽取實體進行考試。(2)數據庫:由影像圖片庫、臨床資料數據庫和相關理論知識數據庫構成。①影像圖片庫存放X線光、CT、MRI等各系統的教學片、錄像片及影像說明,供學生實驗時使用。②臨床資料數據庫存放各種疾病的病理基礎、生理變化參數、臨床表現以及體征等數據,供試驗過程中參考使用。③相關理論知識數據庫存放各個疾病的基本理論、要點、思考題以及本學科的科研動態和最新進展。此外還存放一些標準的試驗報告樣板,供學生書寫實驗報告時參考。
2.2 軟件制作方法:(1)文字輸入:文字資料用文字處理軟件制成純文本文件。(2)圖像采集:①將平時收集的影像資料(教學片)通過數碼相機攝像后,用photoshop7.0工具軟件進行編輯生成MP、JPG文件后存儲。②直接利用一些數字圖像,如DR/CR圖像、MRI圖像、DSA圖像。③通過Internet獲取。(3)聲音錄制:腹部和心臟的彩色多普勒檢查所采集血流聲像圖和心音聲像圖等聲音資料制成WAV文件,通過壓縮軟件對文件進行壓縮成MP3存儲備用。(4)最后按教學軟件制作腳本進行各種素材對象的連接,并進行調試修改,形成聚文字影像、動畫、聲音為一體的交互式多媒體實驗教學軟件。
3 結果
本設計最終生成應用軟件,可脫離開發環境,在Win95/98/2000/XP下運行,系統總容量為800MB,可以光盤或拷貝到硬盤使用。可用于實驗演示教學、學生自學或實驗測試。根據目前使用情況,本軟件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性,能直觀、形象、動態地觀察人體器官的解剖結構和病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實驗的自主性,同時也方便了教師,有利于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授,使教學質量走上一個新臺階。
4 討論
4.1 運用多媒體課件作為影像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手段,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探討。(1)多媒體實驗教學系統的使用應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合理安排,決不能用課件完全取代教師膠片示教,對于那些重點掌握的內容,需兩者結合進行;(2)制作課件所選用的工具軟件以易學易用為宜,最好是教研室教師都會使用的軟件,這樣可以集體參加設計制作,既保證了課件質量,還可以提高教研室的整體教學水平。(3)畫面背景以深色為佳,文字要少而精,字體宜大,這樣可減少學生長時間使用引起的視覺疲勞;(4)注意多媒體播放速度,應以學生能看得清、聽得見、記得下為標準,留給學生充分地觀察時間。(5)注意師生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驗速度,有針對性地進行重復示教和多角度觀察。(6)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最配套的內容和形式,這樣可以減少教學過程的隨意性,學生更容易學習和掌握[2]。
4.2 多媒體課件實驗教學涉及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對實驗課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夠適應、熟悉和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把課件中的教學信息以最佳方式傳授給學生[3],并且要定期修改、不斷完善課件內容,開發出更多、更適用的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件。
參考文獻:
[1] 何家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影像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4,19(1):88.
篇7
1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優勢
教學做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融合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部分,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學效果更佳顯著。對于一個環節的教學內容可以在同一教學場所完成,既達到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及鞏固,又能夠通過實際操作或參觀等方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1]。一般而言,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時,既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去醫院參觀學習,也可以在實驗室里動手操作完成,達到真實的體驗。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使得以往死板的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實際操作技能。
2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所應做出的努力
對影像技術專業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時還需要對其他教學環境進行相應的改革及調整,該文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介紹。2.1教學環境的一體化改革影像診斷學的教學必須輔以影片的分析及判斷,課堂教學時通常會引入多媒體設備以及其他資源進行教學。而一體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配套的軟硬件教學設施,保證足夠的教學設備以及仿真的實訓環境。為保證理實充分結合的教學,需要配備投影儀、數碼攝像機、PACS系統、超聲或核醫學診斷影片、各系統教學用MRI、CT或X線影片等[2]。2.2配套教材的一體化改革在進行影像診斷學的一體化教學時還需要有匹配的教材。以往理實分開的教學模式在教材上多偏重理論知識,具有十分系統化的知識點,而缺乏實踐課程的設計及安排,一體化課程無須過多的理論知識,需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擴展更多的知識點。教材改革時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進行細化分類,例如超聲診斷、放射線診斷以及其他影像學診斷的內容,以項目為引導、以任務為驅動,科學合理地開展技能訓練項目[3]。同時,還可編寫配套的電子教材,在其中分享大量的臨床資料以及圖片分析,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保證教學的實用性更強。2.3課程設計的一體化改革影像診斷學是通過對病患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進而作為病情診斷的依據。在教學時,需要依靠實際的臨床需求進行課程設計。為保證理實一體化的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借助多媒體資進行病例及圖片的重點評析,還可改變以往的教學思維方式。模擬臨床醫師對病情診斷的過程,設計出病例分析的實踐環節,通過教師的提問以及引導,激發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對病情特征進行分析[4]。學會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具備綜合分析能力。
3教學做一體化在《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的實踐探索
3.1研究對象該文對影像技術專業實施一體化實驗教學的實驗主要針對2014級影像專業2班與3班的兩個班級學生作為實施對象進行對照研究,每個班級均有35名學生。3.2實踐方法將教學內容《醫學影像診斷學》作為該次研究的實踐課程,對兩個班級均進行X線診斷環節的學習,對影像資料進行分析,判斷是否存在任何疾病,總結歸納各種影像學特征,做出病情評估,并完成實驗報告[5]。兩個班級分別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教學實踐訓練,3班采取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2班采取了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的模式,最終以調查問卷的模式評估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比較在兩個階段的學習完成后兩班學生認為所采取教學模式對臨床指導是否存在意義的比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共安排40個課時完成,主要具有下述幾項任務:(1)在明晰此次實驗目的后對影像學檢查進行模擬演練,進行檢查申請單的填寫;(2)分組完成影像學檢查及拍攝;(3)完成影像學資料的后期暗室操作工作;(4)對影像學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總結影像特點,并判斷是否異常;(5)對影像資料進行報告的書寫,做出正確的評估判斷[6]。3.3實踐結果此次實驗完畢后對兩個班級的實驗完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如下。從表1可知,3班學生學習成績達標的占比71.4%,明顯高于2班的34.3%,且未達標的占比0.0%,明顯低于2班的22.9%,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可使學生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達到了更高的實用性。從表2可知,3班學生有80.0%的人認為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對未來的臨床指導意義重大,而2班對課堂教學的臨床指導意義僅有28.6%的學生認同,其中34.3%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獨立開來的教學模式無臨床指導意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不僅可以在學習效果上有較大的改善作用,還可保障教學的實際價值以及臨床指導意義,與時俱進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雋.循證影像診斷學在影像實習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1):1872-1873.
[2]唐曦,吳少平,黃麗,等.《醫學影像診斷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10):1002-1006.
[3]李小虎,張國兵,余永強,等.PBL教學模式在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0,31(6):563-565.
篇8
一、PBL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及在國內應用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內很多醫學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引入了PBL教學法,但是由于各個學校教學環境與資源不同,以及實施者對PBL教學法解讀的偏差,使得在國內各高校在開展PBL教學時千差萬別,各有特點。當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PBL教學法,充其量是學生病案討論、小組學習。作為經典的PBL教學法,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資源配置有以下特點:
1、學科知識融合。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 )是分門別類的進行組織胚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診斷、臨床等各學科的教學,學科界限清楚。PBL教學法摒棄了按學科或課程傳授知識的模式,而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需要應用到基礎、臨床學科甚至包括人文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學生自主學習。PBL教學法中學生6~10人組成一個小組,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專家咨詢、反復討論、建立假設、給出答案、總結反思,整個過程體現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從主要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習的組織者、監控者和協作者,其角色由主導地位轉換成引導地位。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喚起了教師的創造性和提高了教師的探究能力[10]。
3、教師形成團隊。PBL教學法提出的學習問題、對學習小組的引導、各教學模塊所涵蓋的知識范圍等,無論是教學活動的發起、進程的管理還是專業知識的答疑解惑及技術層面的指導都需要組成一個知識、能力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能夠為學生提供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臨床知識融為一體的課程模塊,這個團隊需要由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教師共同搭建。
4、案例設計科學。在PBL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是探究性學習的觸發器,案例是教學是否獲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案例的設計既要遵循醫學教育的內在聯系和固有規律,能夠循序漸進完成教學目標,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求設計的案例涵蓋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應用,具有啟發性、拓展性,同時真實生動。
5、教學資源豐富。PBL教學法的應用對學校的教學環境與資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場所、圖書館藏書、實驗設備、網絡資源等都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學習、討論、實踐、信息獲取的需要。
PBL教學的這些特點,在體現其本質屬性的同時,對其應用的客觀性也提出了要求。綜合國內報道,在我國醫學高校開展PBL教學除了需在教學理念上進行深刻的革新外,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①招生數量過大。一些醫學院校的一個專業每年就招收學生幾百人甚至過千人,尤其在獨立設置的醫學院校更為突出;②師資力量不夠。目前很多高校的生師比例過高,不僅僅是沒達到教育部提出的的醫學本科教育生師比9 :1的比例,不少學校遠遠高于這個比例;③運行體制不順。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的高校合并組建中,很多醫學院校在合并過程中分解成多個由學校直接管理、相互平行的學院,學科相互獨立,資源調度難度大;④案例教材缺乏。國內一些高校PBL教學病例大多是隨意選擇的臨床病例,缺乏從人文到醫學基礎、臨床知識的有機銜接,沒有系統的設計和規劃,更沒有成熟的教材;⑤硬件設施受限。如前對PBL教學特點所述,PBL教學對教學資源要求甚高,但由于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總體投入不夠,生均教學資源特別是用于PBL教學的很多硬件設施達不到要求。⑥考核不匹配。國內高校都習慣于應用試卷考試來獲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缺乏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評價手段,只能“一考定音”,如此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質量,甚至流于形式。
篇9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其作用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有利于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對醫學生而言,學習影像診斷學有利于增強其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的理解,同時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和診斷方法。中醫醫學生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的目的是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同時培養在臨床工作中對影像學檢查應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臨床工作中對疾病診斷及處理的能力。但中醫醫學生在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時,面臨著以下困難。
1、時間短。內容多
實習時,學生在放射科實習的時間一般為1-2周,需了解的內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見疾病:肺結核、消化道潰瘍、骨折、腦出血等的影像學表現,在較短的時間里,需掌握較多的內容,對學生而言確實有很大的困難。
2、中醫醫學生的解剖學、病理學等的基礎較差
解剖學、病理學是學習、理解、掌握影像診斷學相關內容的重要的基礎知識,中醫醫學生解剖學、病理學的基礎相對較差,因此對影像診斷學相關內容的理解較困難,易造成學生實習時出現畏難情緒,對實習缺乏興趣及信心,使實習的效果不理想,影響學生今后的臨床工作能力。
3、對影像診斷學的意義理解不充分
中醫學生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階段,需學習中醫理論及一些西醫理論,因為影像診斷學的課時較少,一般為15―20個學時,因而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相關知識有限,易造成學生認為這門課不重要,可有可無,因而在實習時學習態度不積極。
4、對影像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的結合理解不充分
學生在學校里以理論學習為主,所掌握的知識以理論為主,沒有實踐經驗,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因不知道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感到手足無措,造成對實習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學生在實習時對這門課的學習缺乏積極性,畏難情緒明顯,由此造成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沒有興趣,不愿意學,實習時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為了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實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培養合格的中醫醫生,在教學實習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進,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操作為主的“填鴨式”、“包辦式”教學改為學生實踐為主、教師講授、輔導為輔的教學,這樣增加了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學生理論基礎差、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良等情況改善不明顯,因而必須找到一個適合的教學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圍繞著解決一些結構不良的、真實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有針對性、實踐性(指:不僅要動腦還要動手)的學習,它包括兩個基本過程,即通過課程組織和策略指導來完成學習內容。PBL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第一,使學生成為問題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師圍繞一個完整的問題設計安排課程,鼓勵學生去學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然后解決問題;第三,教師創造一種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問題。
PBL教學法的特點概括為:①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②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按學習需要來驅動;③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的五段教育代替“組織教學、復習舊課、上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有利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技能;④以綜合課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加強了各學科間的聯系,同時避免了學科間不必要的重復,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信息綜合在一起;⑤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密切了師生間、同學間的關系,培養了人際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的,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目前仍處在實踐探索階段,部分中醫院校已開始嘗試應用PBL教學法,在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的實踐教學中,關于PBL教學法的研究還未提及,為了進一步解決中醫醫學生在進行影像診斷學實習時面臨的困難,可以將PBL教學法應用于影像診斷學的實踐教學中,原因為:
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PBL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辦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就要求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去查閱學習相關的資料及思考,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需要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壓力就促使學生在下面必須做足功課,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解決教師包攬一切而學生不感興趣的矛盾,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到許多知識,這樣就解決了學生實習時間短,但學習內容多的問題。
②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
PBL教學法中重要的環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學習相關的資料,將查到的相關知識總結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必須掌握所學的知識及將其融匯貫通,這樣使學生既復習了學過的知識,又學到了新的東西。對中醫院校的學生而言,這個過程是復習鞏固已學過的如影像學原理、解剖、病理等相關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可以彌補基礎知識及影像學原理掌握不好的問題。
③提高學生在臨床上解決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中,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需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④加強學生對影像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及讓學生了解影像診斷學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方法
在影像診斷學的PBL教學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與病例為主,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影像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了解影像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能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學法有必要在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實習教學中應用,但也需解決PBL教學法中常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師提的問題如何既與臨床結合,又能與中醫院校的專業實際結合,使學生學能致用;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時既能思維開闊又能切中要害;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更好地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培養出合格的中醫醫生,為弘揚中醫做出貢獻。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57例全部經過X線常規檢查, 男46例, 女11例, 年齡13~74歲。潰瘍引起穿孔46例, 外傷穿孔8例, 腫瘤穿孔3例。發病后來我院就診時間為1~72 h。X線檢查發現膈下新月形游離氣體影48例, 其余9例無特征性影像而做CT掃描檢查, 均能確診。
2 結果
胃腸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氣體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內異常影像, 因為氣體具有向高處游動性, 故在X線下可以看到雙側膈下新月形游離氣體影, 周圍無腸管影相鄰, 如果腫瘤引起的穿孔, CT可以檢出穿孔的異常影像。
3 討論
3. 1 胃腸道穿孔診斷 胃腸道穿孔[1]是一種并發癥, 一般有明確的病史, 發病時以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前來就診, 體檢時患者全腹有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 呈“板狀腹”等。胃腸道穿孔原因以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最多見, 腫瘤及外傷也可引起。懷疑胃腸道穿孔一般先做常規的X線檢查, 即立位腹平片發現一側或雙側膈下新月形氣體影來診斷, 即使是10余ml的氣體也能顯示。但是少數胃腸道穿孔患者因穿孔口被食物堵塞或較小穿孔口受外泄物的刺激攣縮使氣體不能外游而局限在穿孔區周圍, 因此就有一部分穿孔做X線檢查時無特征性影像而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現在由于CT的廣泛普及和應用, 使胃腸道穿孔診斷準確率得到顯著的提高[2]。對一組胃腸道穿孔患者進行了分析:CT的診斷正確率高達95%以上, 而CT檢查之前臨床及放射線診斷正確率是80%左右, 對9例首次X線檢查未發現明確影像學改變而臨床表現高度符合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再進行CT掃描, 發現CT顯示為肝脾周圍以及肝門區裂隙樣新月形氣體影, 且在連續層面觀察該氣體影與腸腔無關, 成為“孤立氣體征”, 該征在實際工作中應與膈下游離氣體具有同樣的診斷價值。總之, 對于胃腸道穿孔的患者X線檢查方便、快捷、經濟均優于CT檢查, 尚屬于不可替代的輔助檢查手段。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或X線檢查無明顯影像改變的患者提倡CT檢查, CT檢查不僅快速準確, 同時也可以對胃腸道穿孔的部位性質進行診斷。
3. 2 胃腸道穿孔鑒別診斷 X線檢查時, 膈下出現透亮影可見于多種情況。
3. 2. 1 胃泡 僅見于左側膈下的游離氣體應與胃泡影鑒別。胃泡影有固定位置, 在氣體襯托下可見胃底部的粘膜。必要時, 加拍右側臥位前后位片, 如果該透亮影位置沒有變化, 就是胃泡。
3. 2. 2 間位結腸和間位小腸 在透亮氣體影內可見結腸袋半月狀皺襞或小腸環狀皺襞影像。
3. 2. 3 婦女嚴重的嘔吐 嚴重的嘔吐可在腹腔內形成高度負壓, 經輸卵管吸引外界空氣至腹腔內。
3. 2. 4 急性腹膜炎 由產氣細菌所致的急性腹膜炎, 可在腹腔內產生大量的游離氣體, 稱之為“產氣性腹膜炎”, 胃腸道并無穿孔, 極易誤診。
3. 2. 5 橫膈下脂肪墊 膈肌下方附有脂肪組織, 其厚度因人而異。肥胖者脂肪墊較厚, 在X線上呈條狀或帶狀透亮影, 酷似少量氣體影。但在變換時, 該透亮影始終固定不變, 無移動性。
3. 2. 6 膈下膿腫或肝膿腫 多可見液平面, 患側膈肌抬高, 動度減低。
3. 2. 7 腹腔手術后殘留氣體 成人腹腔手術后氣體一般可持續7~14 d;嬰幼兒腹腔內氣體吸收較快, 一般24 h內吸收, 若術后24 h仍有氣體時, 應想到胃腸手術縫合處有滲漏, 須考慮再次手術。
3. 2. 8 子宮穿孔[3] 子宮或輸卵管病變可導致自發性破裂, 影像學表現與胃腸道穿孔一樣, 容易出現誤診。
參考文獻
篇11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檢查方法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2例,MRI2例。
2結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B超檢查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CT表現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MRI檢查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討論
3.1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分型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病因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3.1.3臨床表現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IVP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患側重復腎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超聲檢查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CT表現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檢查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篇12
1中醫院校影像診斷課程改革的現狀
目前國內部分中醫院校已經意識到過去影像診斷教學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不同教學改革的方法。藍江等認為應該結合中醫特點,編寫適用于中醫類學生的醫學影像學教材[3]。毛金媛、李圓等認為“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聯合“以案例為基礎”(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學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臨床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影像知識,并學會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4-5]。孫軼等針對影像學科授課課時不足的問題,采取適當增加課時數量,并更加注重見習、實習教學時間,幫助中醫院校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影像診斷知識[6]。鄭運松等采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重新制定教學大綱,促進醫學影像各分支學科之間知識的緊密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影像診斷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7]。宮媛媛等通過靈活有效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在PACS的基礎上建立豐富的影像教學資源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大大緩解影像診斷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8]。通過對已取得效果的研究資料分析發現以往大部分教學改革是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更換教學大綱、改換教材、延長教學時間等方法改革影像診斷學教學模式。
2MDT模式下影像診斷課程改革的創新
近年來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從培養實用型臨床醫生的角度出發,醫學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對醫學生進行系統性和實踐性知識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由傳統的“講授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向“以案例為基礎”(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學方式轉變[9-11]。案例教學法(CBL)是以案例為基礎、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老師引導學習具體醫學案例,將抽象的醫學知識融入到具體臨床診治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討論,通過認識和學習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診療以及轉歸等信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過程監控與評價反饋的作用,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比傳統教學,CBL的優點是學生主動參與性強,與以往從理論基礎邁向解決實際問題途徑相反,倡導通過團隊合作,相互討論分析達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新出現和發展的MDT模式是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一種臨床綜合診療模式。它是指針對某一器官或系統疾病,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地址、固定團隊組織會議,匯集不同專業醫生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并結合患者的疾病種類、身體狀況及心理、經濟承受能力,權衡利弊后為患者確定出科學、合理、規范的最佳治療方案的臨床治療新模式[12]。影像診斷是MDT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影像醫生可以從影像征象出發,串聯病人病史及病人整體情況,明確診斷方向,指導治療方案。MDT模式與現代醫學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在影像診斷教學過程中將CBL與疾病MDT模式相結合,既能加強影像與臨床、中醫學科的交融,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加強臨床與教學的統一,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相互討論分析達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為走向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MDT模式下影像診斷課程改革的目標內容
3.1轉變教學理念———結合醫學人才的成長規律,確立“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更早走上自覺成長的道路。每個人一生中始終在鍛煉如何把實踐、思考、知識三者結合起來,這是人才成長的根本規律,醫學人才的成長也不例外,醫學生的培養必須適應于醫學人才的成長規律。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學家吳階平院士認為:“臨床工作中,醫生無時無刻不在依靠實踐、思考、知識三者的結合。醫生的才能取決于這三者結合的成熟程度,醫生的成長與三者的結合緊密相連。對三者結合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才能走上自覺成長的道路。”大量醫學人才的成才實例,都證明了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所以,在教學中應確立“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更早走上自覺成長的道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學生一桿獵槍,而不是一袋干糧”。現代醫學知識無論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已經較以往有了極大的拓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醫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如果不及時進行補充和更新,將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學模式應改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醫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應著重培養自主學習、善于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使其在自我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道路上受益終身。“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挑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13]。培養醫學人才只有達到了以提高能力為目的,才能使其具備為患者解除病痛,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本領;才能適應于社會進步、醫學發展和公眾不斷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對醫學人才的素質需求。3.2重組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重組和整合,突出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內容多、課時少是現代中醫院校中放射診斷學教學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重點、難點學習內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影像診斷學教師面臨的挑戰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14]。過去在教學中教師多數著眼于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需要向學生講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變得尤為突出。一方面教師根據預先制作好的課件照本宣科,講課缺乏靈活變通,令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使得教師授課速度顯著加快,學生有限的接受能力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和速度,課堂吸收率降低,使課堂教學成了過眼云煙,不但影響學習效果,大量的學習任務留到課后,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學前對講授內容進行知識重組和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相應地,對授課教師的課前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重組和整合需要教師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這樣能使授課者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要求教學者在課前明確本次課堂教學的目標并把握好授課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結合教學對象的特點精選教學內容,切忌“貪大求全,傾囊相授”。3.3改變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師生互動以滿足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好,培養出良好的受教育者。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學中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明顯缺乏學習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能力所在并激發他們實現潛能的教師會非常信任和尊敬,即學生希望能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獲得成就感。因此,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師生互動以滿足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成為可能。CBL要求學生自己走上講臺,將教學重點中需要掌握的具體病例展示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與討論,通過認識和學習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診療以及轉歸等信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過程監控與評價反饋的作用,以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MDT是建立在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基礎上的一種臨床綜合診療模式。影像診斷是MDT的非常重要組成部分。多學科的協作能夠減少因某個專業知識面的局限而使患者遭受診斷過度、治療過度或診斷不足、治療不足等情況的發生,同時又促進不同專業的人員獲取更為全面的疾病知識,進而促進學科的融合發展。MDT診療模式與現代醫學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將CBL與疾病MDT診療模式相結合,既能加強臨床與基礎學科的交融,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加強臨床與教學的統一,又能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相互討論分析達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為走向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4加強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將知識轉化為本領的能力放射診斷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要求運用“影文并重,以影為據”的教學法,避免單一抽象的教學方式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同時變示教式讀片為討論式讀片,學生根據典型病例進行不同角色扮演,就病例進行討論學習,最后由教師和其他同學討論總結。此法不但可鞏固課堂所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鍛煉表達能力,使思維更加有條理[15]。另外“鼓勵自學”,介紹參考書和知名醫學影像學網站,將授課多媒體課件放在學校網絡上,教會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學。
4MDT模式下影像診斷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
在影像診斷教學過程中使用CBL培養MDT臨床思維的教學模式較為復雜,因此順利開展該項教學改革,不但需要教學單位擁有完備的教學資源,如充足的病例資源、優良的教學設備、完備的教學設施,其中包括網絡信息以及圖書資料檢索、多媒體教學等;同時也需要教師、學生具備較強的基礎素質。影像教學醫師需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理論知識,持續的教學熱情,需要注重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能夠把醫學知識縱向與橫向融會貫通;需要熟練運用現代化手段獲取信息,掌握學科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技能;善于依據典型案例,對疾病的發病特點、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思路以及治療預后等層層遞進設置問題,循序漸進地制定討論主題并督促學生討論剖析;并且課堂表達能力強,善于根據學生的學習動向以及個性特點進行誘導、啟發及歸納、總結;善于掌控教學時間、討論方向,指導學生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臨床思維模式。
篇13
1 傳統X線檢查
1.1 胸部平片 可發現主動脈夾層的征象有:上縱隔增寬,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的寬度差異明顯,雙主動脈影,主動脈內透X線的假腔,主動脈輪廓不光滑和主動脈內膜鈣化移位。但平片尤其是床邊平片或臥位片顯示的征象特異度不高,多次攝片、動態對比,可提高特異度。透視發現異常擴張的主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應考慮本病,而搏動異常增強多見于真性動脈瘤。
1.2 主動脈造影 是診斷本病的可靠方法,可確診率為90%~99%[3],不僅可顯示夾層的范圍、破口和再破口的部位,還可估測主動脈血流反流的嚴重程度和內臟分支及冠狀動脈的狀態。主動脈造影的導管入路常選擇股動脈,該入路插管較易且安全。主動脈夾層的造影征象有:內膜瓣征,主動脈雙腔,主動脈真腔壓縮,主動脈壁增厚,主動脈大分支不充盈和主動脈血液反流。Eisenberg等注意到主動脈造影顯示真假腔之間可透X線的內膜瓣是本病確診的主要征象。若假腔內充滿凝血塊,對比劑不能充盈,診斷需依據主動脈真腔的狹窄和受壓征象。
1.3 DSA 用于本病診斷可估測遠側假腔的手術后效果,作為隨訪觀察方法較初步診斷價值更大。Pougt等研究發現DSA對血管疾病包括動脈夾層較安全,盡管未發現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特異性DSA征象,但認為DSA有助于制定手術方案并為進一步確診提供方向[4]。DSA顯示破裂較小的血管損傷或較小假腔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較困難。另外空間分辨率低和運動偽影仍是DSA診斷主動脈夾層的主要困難。
2 CT檢查
CT能顯示主動脈的橫斷面解剖,分辨率高,適用于主動脈夾層的診斷。CT可顯示內膜瓣、真腔、假腔、心包積液和血管周圍血腫。一些學者報道,CT發現主動脈夾層較主動脈造影敏感,假陽性、假陰性少,創傷小,還可顯示縱隔其他結構的解剖細節。所以CT已作為診斷主動脈夾層的一個基本影像學方法。另外,CT的可重復性可用于手術和藥物治療的隨訪觀察。若發現內膜瓣鈣化隨主動脈壁移位,無需增強掃描即可確診。
螺旋CT尤其是多層螺旋CT于團注對比劑后一次屏氣可掃描一個完整部位。對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可迅速做出診斷。螺旋CT尤其是多層螺旋CT的血管成像,可對血管影像進行三維重建,圖像質量可與血管造影相媲美,較常規CT或血管造影成像迅速,對比劑量小,60ml 60%的對比劑產生的增強效果優于常規CT二倍劑量的增強效果。對于本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5]。
3 MRI檢查
MRI已成功地用于探查和估測主動脈夾層的范圍和程度,以及主動脈的受累情況。Geisinger等確信MRI可減少主動脈造影的必要性,可從多層面清晰地顯示主動脈影像。多方位觀察不僅有利于確診本病,還可明確顯示主動脈血管分支有無受累。MRI已能夠準確觀察到主動脈反流現象,真腔和假腔內均存在快速血流時,主動脈夾層診斷較可靠。內膜瓣的MRI表現為真假兩腔流空信號間的線狀信號。不過,MRI難以區分血流和假腔內的血栓信號。FEER有利于主動脈夾層的解剖診斷和功能評價。Kersting-Sommerhoff等認為,MRI經驗豐富的醫師,對主動脈夾層的診斷正確率可達96%,陰性確診率為100%。Eisenberg等注意到當內膜瓣顯示不清時,主動脈夾層與動脈瘤并發附壁血栓時的MR信號相似,需要CTA或MSCTA或主動脈造影相鑒別。
隨著技術的進步,許多有創檢查對診斷主動脈夾層已不必要。診斷主動脈夾層有多種影像學方法,常規胸片主要作為初檢手段,CT、MRI能快速診斷,CTA、MSCT、MSCTA和主動脈造影可確診。熟悉各種影像學方法在診斷主動脈夾層中的應用是臨床醫生的職責,對患者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Dowd SB. Radiol Technol,1996,67(3):223-230.
2 Arrive. AJR, 1995,165(6):1481-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