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重癥醫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臨床癥狀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惡心、嘔吐、同時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臨床癥狀,CT檢查顯示胰腺增大、腹腔積液、回聲增強、胰周滲出。15例SAP中,10例臟器功能衰竭,以腎臟、呼吸功能衰竭常見,1個臟器2例,2個臟器2例,3個臟器1例。
1.3治療方法
該次選中的患者中選擇使用非手術治療的有7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為能夠及早發現心、肺、腎等器官是否產生功能障礙,對心、肺、腎等器官的功能進行密切的檢測;對患者采用禁食、胃腸減壓、管喂及灌腸的方法以達到利膽導瀉的作用;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選擇藥物進行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長抑素(奧曲肽);同時對患者水、電解質失衡進行糾正;積極擴容抗休克;并給予抗感染和營養支持。選用手術治療的有8例,其主要治療手段為:對胰腺及胰周的壞死組織進行清除;對患者進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膽囊、胃及空腸造瘺;對患者腹腔進行灌洗;對患者進行胰腺包膜進行切開術等。
2結果
篇2
1.2為醫學生將來臨床實踐奠定基礎
由于循證醫學的起步較晚,將其應用到實際的醫學檢索工作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因此,有些醫護人員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程度還停留在表面。事實上,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其專業性和實踐性都相對較強,要經過不斷的研究和發展,才能獲得作為科學的醫學理論知識。但是從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上看,其和實際的醫學發展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滯后性較為突出。這種現象造成的主要問題就是在學生們在畢業之后,所掌握的醫學理論和進行的實踐操作都存在著過時的現象。因此,將循證醫學融入到實際的醫學文件檢索課程當中,為學生進行臨床實踐提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提升了學生們對于醫學信息的鑒別能力。
1.3提高醫學生對文獻的檢索和分析技能
以往醫學文獻檢索教學更多的側重點是醫學文獻的查找,而查找到相應文獻后,其分析利用其文獻一般講授的比較簡單,缺乏真正的操作練習。在文獻檢索教學過程中,體現循證醫學遵循最佳科學證據,讓學生通過臨床問題,制定嚴謹的檢索策略,選擇數據庫時,除書目型數據庫外,還要檢索臨床實踐指南數據庫和臨床證據數據庫等,檢索到讀者所需的最佳證據或形成最佳證據的文獻,再對獲得的文獻進行嚴格的評價與分析等。這對于加強學生采用信息技術與邏輯方法查詢、選擇、評估、運用最新原始信息的技能,建立科學的檢索思維,提高學生快速有效地查尋和鑒別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2循證醫學融入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改革
2.1加強教學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重要環節。循證醫學的實施具體包括以下5個步驟:a.確定和形成需要回答的臨床問題;b.尋找可以回答上述問題的最佳證據,收集有關問題的文獻;c.評價證據的正確性和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臨床上的實用性;d.使用最佳的證據,指導臨床決策,并獲得反饋信息;e.對所做的工作進行評估。利用實踐環節建立和加強EBM思維,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奠定臨床實踐能力。
2.2有針對性的介紹可供醫學研究證據查詢的來源
在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檢索方法、對象、手段等基礎概念的講解之外,還應有針對性的多介紹一些可供醫學研究證據查詢的來源,包括數據庫、期刊、指南等。特別是Cochrane協作網中“Cochrane圖書館”的使用,以及通過各國Cochrane中心網站檢索臨床證據的方法。在介紹文獻計量學法時應著重于循證醫學常用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的內容,此節內容應該與本校統計學教研室老師進行聯合承擔教學任務。
2.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今后醫學文獻檢索課程的重點,現如今多數的醫學院校在進行考核課程設置時,忽略了循證醫學,只是將其作為醫學文獻信息檢索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接受能力和運用程度就成了空談??梢妼⑵渥鳛榭己苏n程的一部分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但從現如今醫學院校的發展現狀上看,為了進一步促進資金的有效應用,可以將這一內容和學生平時的作業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2.4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學效果及質量的好壞,關鍵在教師。目前,許多的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師是圖書情報、英語、計算機專業教育背景,而醫學專業教育背景的寥寥可數。如果要講授循證醫學知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臨床和基礎知識,而且要較高的英語水平和情報學知識??傮w而言,授課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知識儲備,有利于提高綜合素質。
篇3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現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整體醫學的崛起給中醫藥學國際化帶來了機遇,整體醫學與中醫藥學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從理論體系看,整體醫學的理論與中醫藥學的學說實際上是相通的。如《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人與天地相參”的觀點。
中醫藥學其實就是一門完整的整體醫學。中醫學有著對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的認識。但是中醫學又是一門模糊的整體科學?!饵S帝內經》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觀察人體與自然所建立的整體醫學,其本質就是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整體觀,但是由于社會發展水平和極端落后的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個時候形成的整體只能是粗略與模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封建禮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國哲學觀重用輕體、重道輕器價值取向的影響,人們開始疏于人體具體的形態和結構,歧視人體解剖,對人體的細節和局部方面未做較深入的剖析研究,隨之《內經》的結構功能統一的整體觀逐漸演變為單純的功能性的整體觀。由于缺乏了結構和形態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見的物質證據來說明自己的科學性,本身也缺乏創新發展,所以隨著以結構為主的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學屢次受到打擊和排斥。
中醫藥學的發展必須從《黃帝內經》的整體思想開始做起,真正認識整體的本質,結合現達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新時代的完整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整體觀。所謂中醫現代化就是用現代語言和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的運動規律。
當代分子生物學在迅猛發展,借助電子計算機技術處理大量數據,基因組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足夠的時間內,基因組學很可能走向整體,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聯系中發現了中醫的陰陽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證據,這時候中醫就會被分子生物學所吸收,現代的整體醫學就可能吸收了中醫藥學的優勢發展成為完善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整體醫學,中醫不再是中國的中醫了。這是好事,但是對于國家和民族,對于中醫學的發源地,我們將失去一次崛起的機會。
3整體的含義
中醫學是整體科學,西醫學是還原科學。中醫現代化首先必須是基礎理論的現代化,而基礎理論的現代化又以整體為前提,整體觀的現代化為首要。以前中醫現代化的失敗在于從傳統的功能整體觀方法論上而不是從整體的根本意義上看待現代化。而西醫也是從自身的方法論上看待中醫,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根本的中西醫結合是不可能的。
整體是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兩者互相依存、不能分離,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結構的展現。整體是局部的整體,局部是整體的局部。整體是物質形、氣、能的統一,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是一種客觀實在。
任何個體都是由兩種以上的物質要素混化而成的。這一混化物可以呈質地均勻無別的氣態,也可以呈實體存在的實體態。前者固然是一體,后者,盡管它的實體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萬別,但該實體物的氣卻遍布全體、貫穿內外,使組元形成有機聯系的和諧整體。這里所說的整體,指形成氣的時空結構而言,它是維系氣獨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體理解為氣的結構模式。譬如,設某模式為特殊的比附,這種特定的形狀結構的性質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響的。因而時空結構模式一旦形成,不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個部分都處在同一結構上,而且這一整體特以滲透到所屬各個局部中去,使在這一整體中的局部組元可以體現整體,這是與組元作為獨立存在物的根本區別:①整體的實在性。②整體的聯系性:任何整體都在和其他整體處在密切的聯系當中,聯系是這個整體存在的必然條件,沒有聯系便沒有這個整體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體的層次性:任何整體都是大的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個整體有包含了小的層次的整體,小的局部組成。④整體規律的類似性:一物生來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個整體都是從類似規律演化而來,從無極演化,有太極,從這太極演化陰陽,以至這一整體全部。⑤整體的進化性:宇宙從無極逐漸演化太極,以至現在的萬物,在發展至人這個宇宙最高級的生命個體,便是整體演化的最好的證明。
氣是中醫學的核心?,F代醫學是從有形的結構上研究,形是氣所聚,形散為氣,氣是形的場,形氣是統一的。氣是整體的體現。那么從形氣理論的兩種醫學也是可以統一的。
整體性是貫穿人體宏觀和微觀的根本。從宏觀逐漸微觀,每一層次都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每一層次都服從統一的整體性,而整體性是每一層次運動聯系的根本。這個的整體規律就是中醫基礎理論,這個規律指導著每一層次的運動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醫基因組學
基因組是現代生物學還原到分子的體現,由此生命科學開始轉向整體科學?,F在的功能基因組學就是這一轉向的體現。基因組是整體科學與還原科學的交匯點。
基因組是人體的微觀信息調控中心,更體現了人體的整體性。它是人的精氣的凝聚態,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觀人體整體和微觀的人體基因組整體性是統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組整體是由五臟功能模塊組成,這五臟又有亞細的模塊組成,這亞細的模塊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塊組成,各個大模塊亞細模塊之間存在協調的相互關系,這個關系就是微觀經絡系統?;蚬δ苣K由相應的基因組成,基因組整體是結構和功能統一的整體。建立中醫特色的基因組學是為了完善中醫藥學理論,發展整體醫學。建立微觀基因組整體辨證論治,并沒有否定傳統意義上的辨證論治觀,而是將其發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組整體內部,將整體觀深入到基因組整體中,將宏觀整體辨證和微觀基因組整體辨證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從外至里、從里至外的整體的辨證論治觀,建立宏觀和微觀統一的整體的辨證體系。這才是科學的完整的辨證論治觀。
建立中醫基因組學是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證候研究,證明中醫證候理論的正確性;進而在分子基礎上證明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的正確性,最后深入基因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組所蘊含的生命本質以及生命的發展。
中醫基因組學的建立是中醫現代化走向未來的一個關鍵點,整體科學與還原科學都在這一尖端領域進行著研究,而中醫學進入這一領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解譯基因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進人類的健康事業;二則可以引導還原科學的整體化演變。
5中醫心理學的發展
這是中醫心理學與現代心理學結合的關鍵點。也是中醫現代化的另一個關鍵點。
中醫心理學原來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以心理的整體功能為本體論述人的心理的,講的是人的先天功能。傳統中醫學建立在遠古極端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看不出人的社會本質和社會發展,而現代社會條件下,人的心理與健康都受到了社會的極大影響,發生了很大改變,中醫心理學也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現代心理學是以人的大腦的具體結構為生理基礎,論述人在社會中的各種行為性格等,這是人的后天功能,對人們的各種行為意識均有科學的描述。但是現代心理學沒有與人的整體功能結合在一起,沒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會本質,所以其發展也是有局限的。現代心理學是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體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種語言、行為以及意識思維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進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進行是在社會背景條件下的,一切心理行為都有社會背景的,社會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塊、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統構成了人的社會自我,心理的行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過心理模塊進行的,以此結合這兩個心理學,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心理問題。佛學對人的心性理論有深刻認識,但是借鑒之前必須徹底拋棄佛學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論中性與元神相關,而心與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關。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儲存、提取信息,發放信息三個方面。人出生時意識是白凈的,但是在人從出生開始,人就在不斷接受信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不斷學習,不斷加深信息,積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斷強化與激活而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人格參照模式。這個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進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種意識、行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對人的元神人的生理發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與人的后天社會文化環境有很大關系,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中醫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是功能與應用的結合。元神是人的整體功能,人的五臟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個方面,但是這些情志的發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響,性格模式又決定了情志的發生模式。中醫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都是不完整的,各講述了人心理的一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體過程。
人的心理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佛學、現代心理學、中醫心理學都有各自的認識,但是它們又不是完全的,正確的認識是將它們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的整體的心理學體系?,F代中醫心理學的建立不但解決了人的意識的根本問題,促進人類的心理健康發展,而是還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潛在的作用。
篇4
第二步,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認識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這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最重要的階段和最后的歸宿。如:高二年級思想政治課教材第二課中講到:物質世界不僅是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而且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為了幫助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98年入夏以來,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長江流域洪水泛濫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相互聯系的,加強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綜合冶理,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按客觀規律辦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是我們在洪水退卻后的深刻反思的結論,也是我國在今后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必須落到實處的問題。
舉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舉例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舉例還是一項教學藝術,為了更好地發揮舉例在教學過程的作用,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真實性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探求真理的學科,來不得半點虛假。所謂真實,就是說事例材料本身不論是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須是確有其人,確有此事。只有真實的材料,才具有說服力。所以,舉例一定要真實無誤,決不可胡編亂造、道聽途說或者是經不起推敲,否則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課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二、接近性
所謂接近性有二層含義:一是指空間上的接近,要求盡量做到就地取材,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離他們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經歷、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舉例,這樣學生感到可親可信。二是指時間上的接近性,就是說所舉例一定要新鮮,過于陳舊的材料學生是不感興趣的,最好是近期發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識、新信息的,貼近時代的材料,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學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知識內容可以用多個材料、事例加以例證、說明,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又是有限的,怎么辦|我們只能精心選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畫龍點睛之功效,因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它既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學生確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實質。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到舉例少而精,決不能抓住一些相關事例一古腦兒搬到課堂,將政治課變成了故事會,這樣做勢必會造成喧賓奪主,本末倒至。
篇5
2.1對中醫學循證的思考
中醫學與西方醫學大不一樣,雖然同屬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學科,但是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建立于臨床經驗之上,而后有理論;西方醫學建立于自然科學,理論先于實踐。而循證醫學興起于西方,是西方醫學對其基礎———自然科學的尊敬;中醫學里雖有循證元素,卻并未提出類似理論,是出于中醫學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先驗性。所以從循證醫學被引入國內以來,中醫學界對中醫學能否循證就一直存在著爭議。很多中醫專家認為,循證醫學就是要完全摒棄醫生的個人經驗而遵循所謂的經過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所獲得的證據循證,因而不適合中醫。相對于西醫來說,中醫師更加重視經驗在治療中的作用,原因是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而輕視現代檢查技術,這就要求醫者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另一方面,循證醫學的核心是證據,但是中醫領域的研究成果、文獻數量有限、質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現無證可循的尷尬場面。這些原因讓很多人認為中醫根本無法循證。但是循證醫學更多地是一種理念,它不僅僅是一門由知識堆積起來的學科,也不僅僅是一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是要求醫生在醫療過程中具備這樣一種思維:根據醫生的經驗和醫學文獻,尋找最佳的證據,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它并沒有否定經驗醫學,而是提高了證據的可信性。中醫作為經驗醫學的代表,從來都是重視證據的,也就是一直都有著循證的“基因”。只是中醫學所循的證,部分來自經典古籍,部分來自古時的醫家醫案,甚至有些屬于“祖傳秘方”。這些治療方法對一些疾病也許真的存在療效,但是并沒有經過系統的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檢驗,所以這樣的“證據”在現代社會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這種狀況下,中醫想要適應時代生存發展,只有通過提升自己證據的“可信度”。這就要求我們在前人留下的豐富素材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在中醫的教育實踐領域提出適應時代的新的循證觀念和循證方案。
2.2如何將循證醫學應用于中醫的教育實踐
2.2.1培養中醫學生的循證思維
以前的中醫教育傳承,大多是學徒制,經驗教學遠遠超過了理論教學,更不用提科學研究,近幾十年來,隨著各省成立中醫學院,中醫教育進入了正規教育的時代。但是由于這種教育并沒有考慮到中醫的特殊性,導致我國這些年來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專業水平普遍不高,中醫行業也青黃不接。循證醫學實踐的基礎是高素質的臨床醫生、最佳的研究證據、臨床流行病學的基本方法和知識、患者的參與這四大要素構成。如果培養不出一批具有循證思維的高素質中醫師,那么我們將永遠在中醫學循證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國循證醫學的教育現狀并不樂觀,很多醫學院校的循證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與學期末考試的階段,這導致很多醫學生的循證觀念還只是簡單的文字概念,而并沒有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更不用說與臨床相結合。循證醫學并非一門知識性的學科,它的教學必須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循證思維的中醫生。教學不必局限在課堂,而應該拓展到臨床上,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的說,可以在學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學習后,通過見習的方式學習臨床醫生如何在治療過程中融入循證思維,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對某些文獻做出“循證價值”的評價,這樣更能訓練學生的循證思維。
篇6
病例教學是臨床實習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而循證醫學的初衷也是為了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對于典型的病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查閱文獻,結合本科室的特點,提出診斷及最佳治療方案。比如因頸椎病就診的患者,教師先帶領學生對患者查體,閱讀相關影像學檢查結果。由此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患者的頸椎病分型是什么?適宜采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如需手術治療,前路手術還是后路手術?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大都比較積極,通過采用此種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部分學生鉆研的深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有學生竟然將“k-line”理論引入頸椎前路還是后路手術的討論中。循證醫學教學極大提高了實習生對手術的興趣,本批學生上手術的積極性及出科后自愿報考骨科的比例都較之前有明顯升高。
篇7
2.1確定明確目標在初中政治課中融入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觀念,從而提高他們的價值分析能力和選擇能力,從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3]。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敏銳性和自覺性,認真思考如何將二者有效融合。如在《政治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公民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結合有關國際社會的知識加強他們對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2.2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之后,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成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學質量的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豐富又抽象,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上將它們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容易理解是對教師方法選擇的重要考驗。其實政治課上的好多道理都可以結合身邊小事加以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選取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且他們關注的文化或政治現象,作為課堂討論的內容,讓他們自主探究,提煉觀點,同時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評價。如事件中的打砸行為,其中心焦點是愛國主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明該行為的可行性,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得出結論,從而加強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篇8
《周易》『坤卦之六二爻曰:“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薄吨芤住贰豪へ晕难栽?“‘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講述了坤卦順應干卦的大生之德,由此生成的所有萬物便無不端正和方。既然其根本為如此,就算未努力順應干卦之道理,并無大礙。即,坤道只要順應干道即可使得萬物生長繁榮,因此使得坤道更加耀眼。在坤卦《文言傳》中,敬和義已轉移至社會價值的世界?!洞笙髠鳌返慕Y構具有一定的思維框架,卦所象征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之結構意思予以分析,接著,君子將其轉化成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從而聯系社會成員的生活,作為反省的契機。即,將陰和陽符號重疊的卦分析稱結構的官階,將其意思予以說明時,比照認識可能的事務現象或人類之生活方式予以描述。此時,將比喻的事物之本質得到較好實現的狀況設定為理想狀態。換言之,《周易》的事物觀不管是自然現象還是事件,多數情況下在價值的觀點里予以評價和記述并登場,從而起到人類生活良好的里程標之作用。這不是給對象賦予價值后又將其作為生活指標的循環論證過程,而是自然現象和許多事物存在的關系結構自身意味著認識到在追求本質實現方面屬于價值和道德的存在這一點。并非由人類賦予價值并成為人類生活指標。坤卦《文言傳》的“直”是毫無歪曲天道而予以遵從,因此只要天理正確,其結果也總會正確。進而,符合存在法則的是正確的生活態度,其結果也總是在與周邊的關系中適宜。如事物因直而方正,人類要反過來不斷使得直,并且始終致力于達到方正?!段难詡鳌纷鳛檫@一人類實踐之德目的即為敬和義?!熬础睘橹熳訉W學者非常重視的無間斷和注意集中的生活態度,要求保存天理和消滅人欲,并要求時刻反省的生活?!熬础睂儆谳^為個人層次的自覺和實踐的價值,相比較而言,“義”意味著理想的關系生活態度。因此,要通過內心之敬工夫使得顯露在外的行動舉止得以方正,作為社會價值基準的義之尺度得以內面化,從而持續性地糾正自身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以義將外部變得方正?!段难詡鳌匪瓿傻臅r期,即已開始將自然世界重新理解成道德的價值。③不將事物現象解體,以存在本身予以經驗、觀察并抽象化,從而認識本質,相較將事物解體和分離后經過整理構成新的假想,并把其說成是該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的認識態度相比,是不具可比性的高難度認識方法。因為,前者是在以事物多樣性和個體性為前提的根本基礎上,以共同性的觀點展望該事物的認識態度,其最終目的是要考慮事物本質和個別現象以及時空上與周邊的關系等構成該事物的一體。所以,不僅無法嚴密和正確地認識事物,而且將如此構成的認識予以客觀傳達也并不容易。盡管如此,這種認識所具有的價值是,其與現實和實在處于最接近。中國哲學整體所展現出來的這一特征在正義之問題上也并不例外?!罢睘椤耙弧焙汀爸埂钡囊馑己隙橐坏暮弦庾?。“一”意味著,所有事物在整個宇宙或社會經營中被均等地賦予各自的位置和功能,所發揮的結果在個體間或個體與整體間達到調和與平衡。“止”代表單純到某一地步的意思,與一結合后,便具有了既不超過也不及于,并不偏向左右任何一側,而處于最中心的意思?!罢笔蔷哂凶呦颉耙弧敝馑嫉摹胺Α敝鄬ψ郑瑯嫵善淠繕撕汀氨尽?。因此,“正”是所有一切的大本,是中庸和中和之狀態,處于與均衡達到調和的最善良狀態,是所有一切之最理想的追求對象,構成最理想之成就內容的最終目標和最高榜樣。“義”曾用于指示人類容貌和行動舉止的儀,后發展成該容貌和行動舉止最適合的宜之當為規范,具有了行動舉止適宜當為規范時予以評價的“善”之概念,具有了當為規范的規制力,從而也具有了調解行為符合規范的“格”之功能。如此看來,“正”與“義”分別具有自我完成和自他共成的一面,且具有了最善與最良的價值。若“正”具有自然內在的意思,“義”則具有較強的人為外在的意思。因此,作為規范基準的義應樹立在自然的、本來的正為基礎之上。④即,意味著伴隨時代和場所引發的正、不正之偏差而言,義、不義的偏差要大些。結果,中國哲學中的社會正義是在各自緣起結構中經營生活的各個生命將其真面目充實發揮的時空里的存在構造。因此,中國哲學中的社會正義觀具有自然主義的、經驗的、歷史的、關系的要素,具有盡可能向往不干涉主義⑤,并意圖將人為操作性最小化的特性。這通過越接近以“大同社會”、“無為而治”、“以政去政”、“以刑去刑”或“止于至善”等來表現的理想社會狀態時禮法制度和國家組織存在意義逐漸減少的反比例關系來看,可得以證實。
三、“律”的意思
“律”作為法的意思得以使用起于秦朝的商鞅。⑥雖然對此有不少爭議,但重要的是律開始使用于戰國時期,固定于秦朝。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是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從而導致治國策略多樣化的時期。⑦其中,法家大體上通過從事現實政治的政治家或行政家確立理論,在一方面處于能夠將其實質進行驗證的特殊地位。改法為律發生在秦代,這分明是法家的作品。那么法家為何改法為律呢?當時具有法之意思的用語除了律外還有很多。憲、典、模、范、型、刑、命、令等等都部分地具有規范或命令、原則、根本等意思。律原先是音樂用語。⑧在古代,按照用竹或銅制作的管之長短確定音之高低和作為基準音。將長度各不相同的12個管予以排列,其中奇數的管稱為律,偶數的管則稱為呂。六律和六呂合稱為律呂?!奥蓞尾灰住币馕吨@已經是得以確定的基準音,無法予以更換的基準性或根本性。⑨音“樂”是通過各自確定的音予以協調,從而達到整體調和,并給予樂趣。即,從“律呂既和”中可看出“律”本來的目的是達到“和”。⑩如同“禮之用,和為貴”,與在不喪失多樣性和個體性活力的同時整體上達成和諧的根源性原則具有同一的哲學性?,伂嫝瀼难哉Z始于具體事物的形象和作用,提升為抽象觀念性來看,規范意味的律可稱為是在后續發展中意思得以擴張而成。律被使用于法的意思,也可以同樣的脈絡予以理解?!皫煶鲆月伞钡穆杉礊榉ǖ囊馑?。《國語》『周語下“律呂不易,無奸物也,細鈞有鐘無镈,昭其大也?!爆伂將灐墩f文解字》曰:“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故曰均布也?!币馕吨鴮⒉畈积R的分成類,再把相同的聚集后,在各類設定基準,并以此為規范,作出一律的歸一。因此,律的均布性將多樣化的現象分類為“類”,并確立其體系,在各等級內作出一律處理,而不是對全體予以劃一處理的武斷的絕對平等主義。在徹底經驗和現實的中國思想中將實際多樣化的事物現象以劃一的方式予以認識和處理的可能性起初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依據既存現實和本質追求最適合關系的智慧便是中國思想的卓越面貌。存在事實和道德善惡之相關問題在近百年來持續于新康德學派的存在和當為價值應予區別之大前提上的現代法學來說是無法冒失討論的難題。雖然,西歐法學所講的道德善之問題是在當為價值領域提出來的,但在判斷對象為依人類行為所展開的存在事實這一點上,存在與價值的關系經常成為問題。現代法學的價值并不能夠在因果上由存在事實予以正當化,僅依據之前的規范判斷。即,依據既存現行法律,在價值領域內予以評價。存在并不能成為指向未來的當為之正當化根據,這一現代法學的確立信念是:道德價值評價的最后根據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上位價值。就這一點來看,《周易》的存在和價值的關系展示了非常有特征的面貌?,伂崲?/p>
四、正名論與社會正義
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社會現象,正名思想作為一種分析手段而開始呈現。若對管子一書中闡述的真偽存在疑問,那么春秋初期最早并直接提出正名論的思想家則是孔子與老子??鬃拥闹鲝埵钦?,而老子的主張則是無名。由于當時混亂的社會現象,名稱與實質呈現出不一致。實際上這主要是因為體系的混亂或者封建政治制度的瓦解而導致等級秩序的崩潰以及權力的濫用等。在嚴格的身份體制一直持續的西周時期,隨著各種制度的整合性崩潰,權力關系的行使與名稱上的等級無關,價值體系崩潰,因此日常生活中慣用的言語嚴重地被瓦解,作為表象符號的言語或者名稱而產生,這與實質的關系受到質疑,當時的混亂狀況原樣地被呈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定命論??鬃又苯又鲝埖恼麆t在對子路問答中,即“子路曰:為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弊詈?,孔子的正名則是通過政治行為(為政)而實現。即,他認為政治的中心環節是所有的事物應當按照原樣徹底地體現,而不是根據安排、調整來進行。孔子所謂的“正名”,從語法的構造來看,與把其定位于“名”相比,則應當把其定位于符合名稱的實際。這是由于“名”不是由某個特定人制定,而是根據共同體成員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從很久以前就一直持續。在這里,前提是根據民心事物法則進行正確的理解并命名?!懊笔怯伞跋Α迸c“口”而構成的會意字,這意味著冥冥之中通過言語來說明自身存在而形成的文字。因此,通過發達的語言,形成可以反映事物內在機能本質等含蓄性、象征性的意義。在這樣的前提下,只有人間才接受這一內在價值的象征。在東洋各國中,避諱直接叫他人的名字也是同樣的道理。正名的意義在學界中一直備受爭議,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意義。正名意味著正確地進行命名。即,具有正文字的意義,鄭玄的主張就相當于此。同時也可以解釋為糾正錯誤的命名?,伂帰灢⑶?,正名也可以解釋為正確地確立名分。尤其是,孔子在其論語中嚴厲地斥責諸侯自封天子的各種形態,要求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禮儀?,伂彚炦@種情形下,可以解釋為試圖正確地確立政治性等級的名分。因生活的變化,事物的實質也在變化,名稱不能反映其實質時,正名也會成為問題。這種情形下,雖然孔子以“名”為基準,試圖控制“實”,但是不應只把孔子的思想視為陳舊、保守的思想。實際上孔子的正名思想包含著上述三種立場。孔子的定命論則是通過為政(即,政治行為)而形成的。這在當時的社會構造上,是為了與一切都是通過國家的統治行為而展開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銜接??鬃诱f:“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罢辈还馐轻槍λ械娜?,甚至于連接人與人媒介的事物也應當在其位置上構建所有生命可以共存、最佳的狀態。這不是人為地通過制度可以形成的,而是通過各種生命所具有的自然生命現象,自然地形成并維持其相互間可以共存的最佳關系,這種相互間的協調與均衡構成了社會。孔子把這稱為充滿道德價值的社會,并且沒有任意規制與要求的狀態,即“大同社會”。這意味著是牧歌式的社會,與故意使用立法制度來維持社會秩序的小康社會不同。構成小康社會的統制體制若是王道政治的話,那么構成大同社會的原理就是無為而治的狀態。最后,正名只要可能,人的自然本性即使沒有以上的規制與濫用,也會自然而然地呈現,相互間也可以達到共存的狀態。在《大學》中,這樣的狀態以“至于至善”的形式而呈現。正名中的“名”在悠久的人類歷史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形成,也可以稱為“實”,與之相對應的是言命。孔子的“仁”即是根據人類生命的本性而形成的社會構成原理。而仁政是可以完全實現這一點的政治行為,并且達到所有社會構成人員可以和諧共存的最佳政治狀態。因此,為了實行仁政,必要時可以嚴厲地執行刑罰,相反,也強調用刑慎重不濫??偠灾?,仁政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以仁愛的方式撫慰百姓的統治??鬃颖蝗蚊鼮轸攪拇笏究芎螅钕茸鞒龅木褪菍Ξ敃r體制的批判,少正卯被處以死刑即證明了這一點。在孔子與子路的問答中,孔子從言、事與政治層面談論了正名,正名最終只有通過為政才可以達到。上述引文中孔子的正名未被達成的社會現象可以通過言、事、禮樂以及刑政來說明,結果禮樂與刑政的不合理正在警示動搖百姓生活基礎狀態的危險性。最后,正名的實現決定了通過政治行為謀求人類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可以自然呈現的狀態。這不是單純地通過法制制度或者社會制度可以達成的,人類只有把世間的存在理解為道德性價值才可以明確地認識。《中庸》把構成人類社會的圣人功德稱為“配天”。即,天地完美存在的法則在人類社會中具體地得以體現。而正名由于是在同樣社會狀態下所呈現的事物名稱,因此這通過所謂仁政的為政而達成。孔子直到最后還堅持的“一以貫之”之道,即,忠恕之道也是仁思想具體化的規范現象之一。因此,對于孔子的正名思想,不能單純地理解,并且也不能以社會中很容易確認的習慣性形態或者階層性等級分工原理等方式狹隘地理解。最后,人類的生活在天地自然界中與其他萬物一樣,根據天道的存在原理應當共存地生活,并且這樣的現象是以充滿崇高道德價值的生活為前提,這一事實是定命論最重要的根據。
五、儒家與法家的社會正義
社會由相互關系構成,關系伴隨組織,組織以規范為手段得以存續,規范強制力的永久性產生制度化。法家明確認識到:人類歷史中,各種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經歷這些過程而得以形成之事實。人類生來即有的特性上,生活手段發生分業化,這導致社會的階層分化,相互間的行為模式確立為行為規范。法家以“分”的思想對其進行說明,這又被荀子接受,成為禮的依據。因此,不管是在道德觀點強調禮之身份制社會制度的荀子,還是基于“平如水”的法之平等性強調法治的法家,并未對社會的身份階層分化表露出極度的否定。問題是,分化的社會階層和各身份的社會責任如何才能使得基于社會結構之本來性質的彈力不至于喪失。即,留有如何確保階層間上下移動和使得其變為可能的源泉性根據的問題。這意味著:社會階層分化與由此引發的身份制結構包含有“分配正義”之實質正當化的客觀指標是必要的。儒家認為分配的正義存在的理由是統治階級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的人格之開放性瑏瑧,而法家則認為是法律之純粹和大公無私的開放性?,伂挗炓虼?,接近社會構成原理之真面目的法制度在遇到運用主體之大公無私的滅私奉公人格時才能得以完善。這一點就是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陽儒陰法之不可分關系持續的理由。不管是儒家還是法家,都在從人類原本的人性出發,刻畫出理想化的人類面貌、社會面貌和國家觀。但,前者將人類和社會以主體之內在道德心的觀點審視,而后者從平均的人類面貌出發,重視制度的功效,在這一部分,兩者存在差異。
六、中國的傳統正義觀與韓國的傳統國家制度
中國的哲學是通過人類普遍的感性與理性的思維經驗而形成的生活智能與原理的沉淀物,而絕不是設定像神一樣的抽象存在試圖判定、評價現實。中國的哲學認為人類的智慧可以被共有,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實施的行為。中國的哲學由于是通過人類的一般經驗而形成的生活智慧,因此,對于國家制度和各種社會制度,無論誰都可以接受,并具有可以實踐的價值標準?!吨杏埂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呻x,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幕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事物法則滲透著我們的生活,無論何物、無論何地、無論何時,都離不開這樣的法則。因此,不管什么時候都應當考慮到他人。這正是意味著人間不是絕對的自我與獨立主體性的存在。即,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人間的社會存在性。《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诎傩盏膰抑贫仁窃敿毜貙徱暡盐杖祟惖囊话愎餐蠲婷埠?,根據中庸而形成的。這意味著國家制度應該在人人可以活動的范圍內形成。如此,融入中庸原理的中國國家制度在以后的過程中廣泛地傳播到東洋各國,由此而形成了普遍的東洋文化圈。韓國自6-7世紀的三國時代以來就開始吸納中央統治機構與律令制度,在10世紀的高麗王朝時代,引進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同時也借鑒了必要的唐律。如此,更進一步認識了在中國已經形成的國家制度的合理性,在把儒教作為國家統治學的朝鮮王朝時代,完全地把明律作為朝鮮王朝的基本刑律而使用。中國的儒教哲學深深地滲透進韓國社會的國民生活中,至今韓國的國民仍具有這樣的意思構造。
篇9
腦心綜合征又稱腦源性心臟損害,指并發于各種腦部病變(卒中、癲癎、外傷頭部手術等)的心臟損害,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心電圖(ECG)復極改變,心律失常,血漿心肌酶活性升高以及心功能障礙等,嚴重者可發生猝死。
腦卒中患者常出現心臟損害,腦卒中后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來自于心臟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復極改變,使易損期增加,而在易損期出現的早搏更可能導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顫,這可能是卒中患者發病后最初1個月內易發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常影響心臟功能,降低腦灌注,減少腦血流,進而加重腦原發病變,影響患者預后。因此,研究腦卒中后腦心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臨床特征
1.1 心電圖復極改變 心電圖復極改變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心臟異常。最近,Khechinashvile等(1)對來自29個研究包括1844例心電圖改變研究作一系統回顧,結果發現76%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出現ECG 異常,與既往是否存在心臟疾病無關,提示其ECG改變由SAH直接導致。在腦出血及腦梗死患者中出現的 ECG 異常可能不是特異性的,而很可能與患者卒中發病以前存在冠狀動脈疾?。òo癥狀性)有關。鑒別卒中后的心電圖異常是由卒中直接產生還是因為同時伴隨有心臟疾病非常重要醫學論文,若誤認由心肌缺血所致的ECG異常為由腦病變產生,可能導致不必的甚至有危險的干預,如甘露醇脫水治療加重心臟負擔,而由腦部病變所致的ECG 缺血樣改變被誤認為心肌缺血所致,則可能影響對卒中的治療,包括運動和康復的延遲及SAH的手術治療。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決。
1.2 心臟損害的生化指標變化 反映卒中相關心臟損害的生化指標包括CK、CK-MB、LDH及cTnI較對照組均明顯增高,正常情況下,CK、LDH不能透過血腦屏障,卒中后由于神經細胞、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壞死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增高,另一方面,發生卒中時導致支配心臟的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兒茶酚胺在心臟內積累,使心肌受損,也可造成心肌酶增高。研究發現島葉梗死組較非島葉組更易出現心肌酶的增高,而cTnI明顯增高,而Mb卻未增高。提示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對心肌酶影響較大。島葉梗死使位于島葉的控制心臟活動的中樞及與島葉皮層存在自主神經聯系的神經結構都發生損害,其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均明顯的增高。Barber等研究證實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血清肌蛋白1的增高與腎上腺激素的增高有密切關系。
2 超聲心動圖改變特點 超聲心動圖提示急性期腦梗死更易發生左房內徑增大,但由于梗死患者均在發病一周內檢查超聲心動圖,而患者的左房內徑增大不可能于一周內發生,因而我們認為左房內徑增大可能在腦梗死發生之前就存在。
3 病理學表現 Greenhoot及 Manning對死于SAH的患者進行尸檢,沒有發現任何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狀動脈血栓的證據,但發現“肌細胞溶解”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心肌灶性溶解、肌原纖維變性、散在的出血點,伴有單核細胞浸潤及脂色素沉積等。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通過增加交感神經的活動或注入過量兒茶酚胺可出現極其相似的心肌病理改變,而β阻滯藥或其他交感神經阻滯藥可阻止這種變化。有趣的是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心內神經末梢而非血管分布,離心內神經末梢越遠病變越輕,而在離這些神經末梢2~4mm處通常完全正常,提示卒中后的心臟改變為神經源性核心期刊目錄。
4 腦心綜合征的發生機制 卒中后心臟損害的機制目前并不清楚,一些證據支持在大腦中動脈支配區域內存在“心臟的皮質節律控制位點”的假說,此區域若發生血管性損害,將失去抑制性調節而導致交感神經緊張度增加。神經解剖學和電生理學顯示,島葉是心血管和自主神經功能調節的高級中樞,島葉刺激可引起心率、血壓、心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事實上,島葉對心臟的自主調節存在偏側性,交感活動主要由右側島葉調節,而副交感活動主要由左側島葉調節,一些研究已證實累及島葉的卒中較其他部位更容易發生心律失常。此外,島葉和邊緣系統、下丘腦、杏仁核及其他涉及自主神經控制的區域有著廣泛的直接或交叉的聯系。目前推測,介導卒中后心臟損害效應的部位可能即起源于或路徑以上區域。
腦源性心臟損害的周圍機制也證實了卒中患者交感和副交感活性的不平衡,包括交感神經活性的增加醫學論文,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和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等。最近的證據表明,支配心臟的自主神經也存在不對稱分布,交感神經的分布主要影響室性心肌的活動,而副交感神經分布突出影響竇房結和房室結,右側迷走神經主要影響竇房結,左側迷走神經主要影響房室結。此外,左側頸胸神經節或左側交感活動較右側有較強的促進心臟心律失常的潛力。
Samuels(1987)提出了卒中后腦源性心臟損害由“交感超載”導致的假說。認為腦卒中等中樞神經損傷后,自主神經功能發生紊亂,交感神經末梢兒茶酚胺大量釋放,通過激活Ca2+使心臟肌纖維異常收縮,導致心電圖改變。若兒茶酚胺釋放過多及/或心肌持續缺血(心肌長時間收縮所致)后又發生再灌注,則自由基釋放,心肌再灌注損傷,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5診斷 卒中并發心電圖復極改變常見于前外側壁和下側壁導聯,可通過心電圖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發現。心律失常則可通過新持續監護或Holter心電圖檢查發現。需要強調的是應進行多次或連續的心電圖檢查,可提高發現心電圖異常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可能發現既往合并和未合并有心臟疾病的卒中患者之間的ECG之間的區別,提高預測危險性的準確性。超聲心動圖檢查有助于發現心肌損害的嚴重性。此外,可通過HRV分析來評價腦卒中患者心臟自主神經的功能狀態,及時識別發生猝死的危險性。
6展望 由于腦心綜合征是卒中后猝死的重要原因,其危險性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今后應進步研究卒中后腦心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機制,診斷和預測腦心綜合征嚴重程度和特異性指標,對FNS改善HRV的防治作用值得在高危人群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參考文獻
篇10
(3)共享發展原則。共享發展理念是我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表明共享發展已經屬于社會制度深層內容。共享是政治經濟學追求的理念,這一理念與以勞動者為本理念一脈相承。馬克思在科學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運動規律基礎上,指出了共享是未來社會的重要制度特征。我們黨從強調“共同富?!钡綇娬{“共享發展”,在理念上是一個新發展。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強調先富帶動后富,這在一定歷史時期有其必然性,但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階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了較好的經濟實力,強調“共享發展”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發展動力,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提到共享發展,人們往往想到勞動成果分配方面的問題。其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共享發展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從微觀領域看,企業層面的共享既包括分配領域的共享,如提高工資,也包括生產領域的共享,如勞動條件、勞動資料、勞動保護、勞動管理等。在宏觀領域,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公共資源的共享,還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共享;在消費層次上,不僅包括生存資料的共享,還包括發展資料的共享等。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共享發展意味著在微觀企業領域,不能一味把降低工人工資作為提高企業效率的口實。影響企業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術高低、生產資料的性能好壞、企業管理的先進與否、工人積極性創造性的高低等。盡管政治經濟學認為新創造的價值是V+M,二者之間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降低工資就可以提高利潤。這是一種靜態認識,馬克思這一公式揭示了勞資之間的對立關系。但利潤和工資之間的關系要復雜得多,因此不能用線性思維套用馬克思這一思想,認為降低工資就能提高利潤,即提高企業效益。
篇11
1.2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癥醫學科的患者625例,年齡16~78歲,平均49.5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
1.3觀察指標:
開展優質護理前后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屬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護士的儀表儀態、健康宣教內容、患者的需求滿足情況、服務態度等各項滿意度,每個項目都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評價來測定。另外根據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考核標準進行質量、績效考核。
2具體實施方法
2.1加強宣傳力度,營造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氛圍: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關于醫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及相關文件,讓護士人人熟悉實施內容并認真貫徹實施,按照標準定期進行考核,對照自身找差距,統一認識提高服務觀念,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轉變護理服務理念,按規范落實各項護理工作。
2.2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
病人入住后,護士應熱情接待,采用親切的語言與患者交流,認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狀況、飲食生活習慣及心理活動情況。加強主動服務意識,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使患者在住院期間盡量消除陌生感,減輕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根據患者及家屬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檢查、治療、護理工作的時間,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工作中保持鎮靜,操作熟悉、忙而不亂,盡量減輕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認真執行醫囑,迅速配合醫生完成搶救。
2.3提倡主動服務:
由于重癥醫學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定時探視制度,患者沒有家屬陪伴,患者的治療、生活起居全部依靠護理人員,患者會出現孤獨、焦慮、無助、恐懼等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認真詢問及傾聽,落實晨、晚間護理,提供患者的各種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治療及使用監測設備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療,在實施操作前,向患者講解操作的目的、過程及可能帶來的不適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結合學科特點,將制度落到實處:
根據各班職責,結合科室人員的情況,實行具有??铺攸c的彈性排班,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提高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使護士保持最佳工作狀態,精力充沛有條不紊,以保證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的持續、深入、有效開展。實施護士分級管理,推行護士長指導下的組長負責制。制定工作流程,認真落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時、住院、轉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務規范,保證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護理。落實首問、首聽、首看負責制,各種問話有回應及落實;監護病情到位。完善探視制度,根據患者病情實行人性化的探視管理,接待探視家屬,要求笑臉相迎,規范迎接用語。積極采納病人及家屬的合理的意見及建議,完善及改進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嚴格護士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護士薪酬、晉升、評優相結合。
2.5加強醫患、護患有效溝通:
醫患溝通是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進行的,良好的醫患溝通不僅能使醫患雙方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準確的診斷和及時性的治療,使病人得到更滿意的服務。
2.6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護理技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士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整體素質,豐富知識結構,切實轉變“重專業、輕基礎,重技術、輕服務”的觀念,夯實基礎護理,豐富服務內涵,提高護理質量,推進護理工作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滿意的護理服務,增進醫患和諧。
2.7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嚴格落實健康教育工作,及時做好教育評估,針對不同的個體、不同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從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調節、功能鍛煉等多個方面,讓患者掌握相關保健知識,改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以促進患者自我防護。同時,護士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邊實施邊講解,適時地、有目的地將軀體護理與健康教育融于一體,使患者及家屬容易接受和記憶,同時可促進和改善護患關系,使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提高滿意度,讓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務于患者。
2.8完善科室護理質量管理,持續改進質量:
根據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細化人性化服務工作流程,對傳統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進行改革,加強程序化管理,實施以責任護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護理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加強重癥醫學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安排外出進修及參??婆嘤?,保證優質護理服務質量??剖屹|控小組重點檢查優質護理服務措施落實情況,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歸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進措施,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3結果
實施優質護理前后,病人滿意度分別為70.13%及93.29%,差異顯著(P<0.01);護理質量、績效考核平均分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結果說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確保了護理安全,護患關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較用X2檢驗,得分的比較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篇12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統計學為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必須正確處理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總體中諸個體某種數量標志表現偶然,而諸標志值平均則為必然。重復測量某種同一客體出現不同的數值屬偶然,而同一客體本身真實數值則為必然。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的數量差異為自己開辟道路。統計研究中經過綜合平均,將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數量差異,互相抵消,顯露出平均則為必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統計抽樣調查問題上表現極為明顯??陀^事物極其復雜,表現千差萬別,同一總體各單位的數量差異也非常大,從個別單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響而無法探索其本質和規律性。然而,通過大量觀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響,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顯現其本質。在進行抽樣調查時,只有隨機抽取的個體足夠多,消除諸多偶然因素影響,才能通過抽樣總體的數量特征正確地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
3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在統計研究過程中,分析和綜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一個基本方法。統計認識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各個局部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達到對總體的認識,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
所謂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并分別加以研究,從而認識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任何事物的整體都是有若干組成部分構成的,將客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分解成各組成部分,分別研究其結構與功能、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以及在各種外界條件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事物的屬性和特點,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及內在規律性的認識之目的??梢姡治龇椒ㄊ且钥陀^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關系為客觀基礎的。在統計研究中諸如分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結構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這些分析在人們的認識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認識變為對整體的認識,揭示整體的本質和規律性,就必須進行綜合。
所謂綜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辦法。與分析方法相比,綜合方法認識過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將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結為整體,通過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從事物各部分及其屬性、關系的真實聯系和本來面目,復現事物的整體,綜合為多樣性的統一體。在統計中,諸如人口統計的將分組、結構、比例分析化為對整個人口狀況分析;商品銷售總額分析時分解為價格和銷售量變動的影響,進而從總體上分析其因素影響;社會總產值的變化,分解成各個部門行業的影響,進而綜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統領分析。沒有具體的分析,就不能具體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側面和各種屬性與諸因素,從而也就無法綜合;同時,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它在綜合統領下,以綜合為目的,達到確切地揭示事物的總體和本質和規律性,使認識升華。因此,沒有分析的綜合,其結論就只能是空洞的、無根據的,是一個混沌的、外在的、直觀的整體?!八季S既把相互聯系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樣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它的要素。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頁)?!狈治龅慕Y果,也就是綜合的出發點。統計認識的發展總是沿著“分析——綜合——新的分析——新的綜合……”軌跡不斷前進的,促使統計認識活動不斷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
6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給出新認識;但新認識是不確定的,可能是錯的;特殊材料的組合不同,給出的認識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質信息作出決策。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前提(公理)到命題,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識;容許選擇多個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錯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統里的不同子集合)會給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結論。以觀察為基礎對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主要屬于歸納推理問題;但若已知各種事件發生的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則可以轉化為演繹推理問題。
統計認識是通過個別研究認識一般的,所以統計思維必然是一種歸納(即必須通過歸納才能實現)。統計不僅要根據所構建的原始信息通過統計推理獲得一般的“知識”,而且還必須進行假設檢驗、機理檢驗等,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論證。所以說,統計思維是歸納與演繹的統一。歸納方法論強調了方法和外來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繹方法論則強調了問題和先存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相互補充和協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在統計思維中的回歸分析既是歸納,又是演繹。所以說,統計思維將歸納和演繹高度而有效地結合運用,收到了很好的認識效果。也只有通過歸納、演繹和實踐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學真理。
7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按照統計認識要運用材料來看,統計學的實際應用具有具體性,它是依據一定的數據和事實,使人們得到啟發,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作出迅速的識別和直接的理解,并對對象的總體狀況作出判斷。統計認識在取得統計數據之后,首先就是根據數據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數據整理手段(如分組、直方圖、莖葉圖、頻率圖等)和統計研究人員積累的統計認識經驗,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獲取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統計數據的背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必要時還要進行典型剖析或抽樣驗證。所以說,在統計認識的數據收集、分析與所做結論需要具體化。同時,對統計理論方法研究時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數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維的特點。屬于抽象思維的范疇,它舍棄具體向客體的規客規律性逼近。因此,統計學是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8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
統計認識過程不僅是通常所說的實證性研究活動,同時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動。它自始至終都是理性認識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
按照統計認識屬于實證性研究來說,它具有經驗思維
的特點。經驗思維就是運用實踐經驗、感性認識和感性材料進行的思維活動。它的功能主要是認識具體事物的外部狀況、表面聯系和現象,通過經驗思維能夠對豐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狀態,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描述性統計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經驗思維。它依據的是客體的個體的實際狀況或者是客體過去的、現在的狀態,是事實的歸納、概括、整理。從推斷性統計來看,它在描述性統計提供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概念,依據嚴密的邏輯規則和推理過程進行假設檢驗、數理推斷、悖論分析,對描述信息、經驗認識進行理論思考,使經驗認識升華,這又是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它抽象掉具體個體數量上的差異,得出有關對象的共同本質特征的認識;抽象掉所依據的經驗材料的特殊,得出有關“類”的一般的認識。
實際上,描述性統計是推斷性統計的重要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講,推斷是另一種描述;有時候描述性統計與推斷性統計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統計認識是經驗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統一,兼具有兩種思維的成分,兩種思維相互交叉,相互補充,使統計認識更系統、更具體和更深刻。
總之,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論,統計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要研究探索和發現認識客體本質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它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它和統計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對統計學起著指導作用,為統計科學研究和統計工作提供一般指導原則和思維方法;統計學是哲學一般認識方法的具體化。所以,對統計思想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和歸納,有利于推進統計理論研究,廓清人們對統計的認識,有助于更合理、廣泛的運用統計方法。
摘要: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系統的辯證統一思想,掌握這些辯證思維,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統計理論,正確地運用統計方法。主要從統計學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辯證統一的思想,并對其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闡述。
關鍵詞:統計學;辯證統一;統計規律;思想
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篇13
1.3所有患者經積極治療后,感染均在3天內消失,治愈率為100%。
2討論
本次研究顯示高齡、侵入性操作、ICU住院時間過長、抗生素使用時間過長、聯合使用種類較多等是導致重癥監護室患者院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高齡患者機體較為衰弱,機體抵抗力較差,因此極易受到外界感染,而接受有創性檢查及治療患者,機體正常防御技能受到破壞,導致細菌侵入人體難度較大,患者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在侵入性操作中,一些消毒滅菌不合格醫療器材的使用等可誘導感染的發生,甚至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為了抵抗細菌感染,患者多會采用抗生素治療,然而抗菌藥物使用時間過長、抗生素使用種類較多等均可導致患者體內菌群失調,進而導致感染發生,因此針對上述因素,醫護人員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積極預防及護理干預,減少感染的發生。護理對策:
①重癥監護室工作人員工作較為繁重,醫院要加強對其專業知識的培訓及健康教育,同時由院內指派專門感染檢測員對其工作進行監督及指導;所有侵入性操作所需使用的器械、工具等均需嚴格消毒并拔管。
②保證ICU內良好的室內環境,在不同患者之間采用屏障進行分隔,醫院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安裝空氣層流設備,對空氣污染進行杜絕,室內每天用紫外線進行消毒;定期消毒清潔室內器械及設備。
③所有進入重癥監護室內人員均需適應專用消毒口罩、衣帽及拖鞋等,進入病房及操作前均需嚴格洗手,醫院需要配備手部專用消毒劑;患者使用的廢棄物放進密閉、專用袋子內送往專門的垃圾處理中心進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