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水庫壩址區工程地質條件及比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0引言
水利工程壩址選擇,應積極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通過大量有效的勘察數據,結合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條件,全面了解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使壩址選擇在地質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段,同時應該遵循效益最大、整體和綜合考慮原則。
1工程概況
洪關苗族鄉地處播州區的西北部,距離遵義市中心城區60km,結合洪關集鎮、周邊農村人畜及旅游等用水現狀及需水分析,現狀供水水源遠遠不能滿足至2030年的需水要求,供需形勢嚴峻。若不修建新的供水水源工程增加供水能力,區域內集鎮、農村人畜及旅游用水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將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在該區水庫建設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緩。為此結合前期規劃資料,以及詳細的現場工程地質測繪、鉆探、物探等勘察手段,對沙田壩及匯口兩壩址是否具備建壩條件進行詳細分析比較。
2.1匯口壩址工程地質條件2.1.1地形地貌該壩址位于兩岔河與巖腳溝匯口長約300m的河段,兩岔河總體流向為N17°W,左支溝巖腳溝在匯口段總的發育方向為S83°E。壩址河段河床高程1239.0~1247.0m,平均比降約3.1%,總體較平緩,河床寬2~6m,河水面寬一般1~3m,河水深0.2~1.0m,河床沿線無大的跌坎及深潭分布。壩址區地形以斜坡為主,局部為緩坡或階梯狀臺地地形,臨河山頂高程在1278.0m以上,相對高差>35m,河谷淺至中切,從上游至下游河谷逐漸開闊。設計正常蓄水位1265.50m時河谷寬約150m。區內基巖多裸露,巖層產狀N72~78°W/NE∠17~22°,總體傾下游微偏右岸[1]。
2.1.2地層巖性壩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下統金頂山組下段(∈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上段(∈1j2)瘤狀含生物碎屑粉砂質灰巖夾泥巖及清虛洞組(∈1q)灰巖、白云質灰巖。第四系(Q)沖洪積砂卵礫石夾砂質黏土及殘坡積黏土、含碎石黏土,根據鉆孔資料,河床Qapl砂卵礫石層最深10.5m,兩岸及巖腳溝埡口Qedl最深16.2m。
2.1.3地質構造壩址區無斷層發育,巖層產狀總體穩定,為N70°~75°W/NE∠20°~25°,區內構造以裂隙為主,根據野外地表實測統計,壩址區主要發育3組裂隙,Ⅰ組:產狀為N2°~5°W/NE∠85°~88°。Ⅱ組:產狀為N60°~65°W/SW∠68°~73°。Ⅲ組:產狀為N35°~45°E/NW∠72°~76°。壩址裂隙以陡傾角為主,裂隙面多張開,局部充填黏土,受裂隙組合切割,強風化帶巖體較破碎;而在河床段裂隙多閉合,延伸較短,弱發育,巖體完整性總體較好。
2.1.4物理地質現象壩址區主要出露∈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1j2瘤狀含生物碎屑粉砂質灰巖夾泥巖及∈1q灰巖、白云質灰巖,受構造裂隙切割及溶蝕影響,一定深度內巖體結構受破壞較為強烈,同時受巖性及地形控制,巖體完整性也存在分段差異: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弱風化以下巖體完整性較好,但強度較低;灰巖、白云質灰巖強風化層一定深度內裂隙切割及溶蝕發育,巖體完整性較差,弱風化層下部巖體完整性較好,強度較高。左右岸巖體強風化下限埋深3-5m,弱風化下限埋深14-16m,河床巖體強風化下限埋深2-3m,弱風化下限埋深12-15m。此外,經現場勘測,岸坡無大的卸荷體發育,自然邊坡現狀穩定性總體較好。
2.1.5水文地質壩址區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均有分布,其中金頂山∈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相對隔水層,∈1j2瘤狀含生物碎屑粉砂質灰巖夾泥巖為中等含水巖組,∈1q灰巖、白云質灰巖為中等至強含水巖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孔隙水、溶洞裂隙水和基巖裂隙水三種類型。根據勘探成果資料及地表水文地質調查,左岸鉆孔終孔水位1223.31m,低于河床高程(1243m)約19.7m;河床鉆孔終孔水位1218.74m,低于河床高程約24.3m;河床上游鉆孔終孔水位1225.10m,低于河床高程約20.8m;右岸鉆孔終孔水位1240.82m,低于河床高程約2.2m;右岸斜坡段鉆孔終孔水位1238.20m,低于河床高程約4.8m。由上述鉆孔水位分析可知,壩址河床及兩岸地下水位均低于河床地面高程,且均位于∈1j1層基巖中,左岸地下水位比河床地下水位略高,坡降約3.5%,右岸地下水位比河床地下水位高,坡降約18%。總的來說,壩址河谷及兩岸∈1j2瘤狀含生物碎屑粉砂質灰巖夾泥巖受裂隙切割、風化作用影響強烈,第四系覆蓋層深厚,而第四系覆蓋層透水性強,經壩區鉆孔揭露,未見穩定的地下水位,加之河床及兩岸地下水受下游∈1q層巖溶槽谷地下巖溶管道襲奪,壩區地下水位總體低平,而在遠離∈1q層的河床上游,地下水位與河水位基本持平。透水特征:兩岸覆蓋層至強風化巖體透水性強,弱風化巖體完整性相對較好,透水率多<10Lu;河床強風化層及弱風化層上部巖體完整性較差,透水率多>20Lu,弱風化層中下部巖體完整性較好,透水率多<10Lu。根據壩址區鉆孔透水率統計,壩址巖土體以中等透水性為主,占試驗總段數的59.7%。壩址地表水(河水)對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無一般酸性型、碳酸型、鎂離子型、硫酸鹽型等腐蝕,存在中等重碳酸型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無氯鹽腐蝕性。
2.1.6水庫滲漏庫區左、右岸及庫尾分別存在高爐溝和馬家溝等鄰谷,與庫區對應鄰谷河床高程均低于正常蓄水位。其中距水庫最近的高爐溝距離水庫約為1.4km,其它沖溝距水庫均較遠,山頂高程均在1280m以上,且庫盆范圍內均為∈1j1相對隔水層分布,同時該段庫區無單薄分水嶺和斷層構造切割,故水庫蓄水后,庫區中至尾部不存在庫水向周邊低鄰谷滲漏的問題。庫區兩岸除庫首存在單薄分水嶺及巖腳溝埡口外,其余庫區地形山體總體雄厚,地形封閉條件總體較好。但庫首及擬建大壩兩岸覆蓋層較深,基巖風化作用強烈,巖體完整性較差,水庫蓄水后存在庫水沿庫首兩岸覆蓋層及強風化帶滲漏問題,但經一定的工程措施處理后具備建設條件[2]。
2.2沙田壩壩址工程地質條件
2.2.1地形地貌沙田壩壩址距下游穿洞進水溶洞K2約200m,壩址河流流向N10°W。整個庫區位于一由東向西發育的巖溶槽谷內,谷底即為主河道—洪關河,庫區河床高程1221.0~1241.0m,總體地勢西高東低,河床常年為干谷,僅在暴雨季節及持續降雨后地表方可見些許明流,但時隔不久(一般1~2d后)河流就會干涸并斷流。臨河兩岸總體為斜坡至陡坡地形,山頂高程均在1291.0m以上,相對高差最大70m,河谷淺至中切,不存在低矮埡口分布,庫區地形封閉條件總體較好。在設計正常蓄水位時水面寬約30~220m。區內基巖多裸露,巖層產狀N72°~78°W/NE∠18°~20°,傾左岸偏下游。
2.2.2地層巖性區內主要出露寒武系下統金頂山組(∈1j1)、清虛洞組(∈1q)及中統高臺組(∈2g)等地層,其中∈1j1分布于庫區右岸,巖性主要以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等碎屑巖為主,弱風化巖體為相對弱透水層及隔水層;庫盆及左岸主要出露∈1q、∈2g灰巖、白云質灰巖及泥質白云巖等碳酸鹽巖地層,尤其是庫盆大面積出露∈1q地層,為強巖溶及強透水巖層。河床Qapl砂卵礫石層最深1.5m,兩岸Qedl最深2.5m。
2.2.3地質構造壩址區無斷層發育,巖層產狀總體穩定,為N70°~75°W/NE∠18°~20°,區內構造以裂隙為主,根據野外地表實測統計,壩址區主要發育2組裂隙,Ⅰ組:產狀為N5°~10°W/NE∠75°~80°。Ⅱ組:產狀為N50°~55°W/SW∠65°~68°。壩址裂隙以陡傾角為主,一般在兩岸坡較發育,裂面多張開,且延伸較長,裂隙面多張開,局部充填黏土,受裂隙組合切割,強風化帶巖體較破碎;而在河床段裂隙多閉合,延伸較短,弱發育,巖體完整性總體較好。
2.2.4物理地質現象壩址區主要出露∈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1q灰巖、白云質灰巖,∈2g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受構造裂隙切割及溶蝕影響,一定深度內巖體結構受破壞較為強烈,同時受巖性及地形控制,巖體完整性也存在分段差異: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弱風化以下巖體完整性較好,但強度較低;灰巖、白云質灰巖強風化層一定深度內裂隙切割及溶蝕發育,巖體完整性較差,弱風化層下部巖體完整性較好,強度較高。左右岸巖體強風化下限埋深3~5m,弱風化下限埋深10~12m,河床巖體強風化下限埋深2~3m,弱風化下限埋深8~10m。此外,經現場勘測,岸坡無大的卸荷體發育,自然邊坡現狀穩定性總體較好。
2.2.5水文地質壩址區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均有分布,其中金頂山組下段(∈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弱含水相對隔水層,清虛洞組(∈1q)灰巖、白云質灰巖為強含水巖組,高臺組(∈2g)白云巖、泥質白云巖為中等含水巖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孔隙水、溶洞裂隙水和基巖裂隙水三種類型。根據勘探成果資料及地表水文地質調查,通過庫壩區鉆探揭露,庫區穩定地下水分布高程較低,根據左岸鉆孔揭露地下水埋深120.5m,穩定地下水位高程1163.0m,低于河床高程(1223m)約60m;河床鉆孔揭露地下水埋深在河床以下約52m,穩定地下水位高程1171.0m,且在鉆進過程中塌孔、垮孔現象明顯,孔壁極不完整;右岸鉆孔揭露地下水埋深102.8m,穩定地下水位高程1179.2m,低于河床高程(1223m)約43.8m;由上述鉆孔水位分析可知,壩址河床及兩岸地下水位均低于河床地面高程,且均位于∈1q層基巖中。左岸地下水位比河床地下水位低約8m,右岸地下水位比河床地下水位高約8.2m,左岸存在明顯的地下水位低槽帶。壩址地表水(河水)對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無一般酸性型、碳酸型、鎂離子型、硫酸鹽型等腐蝕,存在中等重碳酸型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無氯鹽腐蝕性[3-5]。
2.2.6水庫滲漏沙田壩河段及下游一定范圍常年為干谷,僅在暴雨季節及持續降雨后地表方可見些許明流,但時隔不久(一般1~2d后)河流就會干涸并斷流,經巖溶水文地質調查,∈1q地層巖溶極其發育,庫區90%以上的巖溶形態均發育于該層內,庫區巖溶洼地、落水洞呈串珠狀分布,且發育規模較大,庫尾明流在進入該地層后即通過地表巖溶洼地下潛,最后排泄于壩址下游約6km處的流水巖出水溶洞K6(高程1115.0m,流量80~200L/s),根據區內地下水補排關系,庫壩區及下游閉流區面積為27.4km2,與區內地下水量級總體匹配,故流水巖出水溶洞K6為庫壩區∈1q地層內地下水最低排泄基準點。前述可知,鉆孔揭露穩定地下水位高程并結合下游流水巖出水溶洞K6排泄基準點的出逸高程推測,庫區∈1q巖溶層內地下水位總體低平,平均比降在1%左右,且地下水位埋深存在向左岸遞增的趨勢,側向侵、溶蝕現象明顯。另根據壩區物探測試成果,壩址河床以下50m深度范圍內存在溶蝕異常區,且庫區與庫尾低鄰谷沙壩溝之間地表分水嶺以下60m深度內均可見明顯溶蝕異常區,推測庫尾分水嶺高程在1180~1210m之間,分布高程同樣較低。因此,庫區在∈1q地層巖溶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巖溶發育程度較高,地下水位低平,沙田壩河谷為一懸托型河谷,水庫蓄水后存在向下游及庫尾鄰谷沙壩溝的深層滲漏問題,理論上雖存在防滲的條件,但防滲工程量巨大,處理難度大,據初步測算其防滲帷幕灌漿進尺將高達12萬m,單就防滲處理來說其投資就可能達到7000余萬,投資巨大,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較大的風險,可靠性低,不確定因素較多,不宜建壩成庫。且根據庫區巖溶洼地及落水洞的發育規模分析,庫盆蓄水后還存在巖溶塌陷災害的可能性。
3結論
通過上述兩壩址工程地質條件論述,沙田壩壩址河段位于東西向延伸的寬緩巖溶槽谷內,兩岸地形基本對稱,河床及兩岸主要出露∈1q灰巖、白云質灰巖等可溶巖層,具備建壩條件,但該區巖溶強發育,地下水位總體低平,平均比降在1%左右,且地下水位埋深存在向左岸遞增的趨勢,防滲難度及處理工程量較大,且防滲處理后可靠性低,風險高,因此該河段不適宜建設。匯口壩址河谷開闊,兩岸地形不對稱,出露基巖為∈1j1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及∈1j2粉砂質灰巖(壩址區多已風化),但經一定的工程措施處理后有建柔性壩的條件。在滿足供水要求的條件下,壩高較低,且右岸山體不存在大的滲透穩定問題,雖然在匯口左支溝巖腳溝存在低矮埡口,但經一定的工程措施處理后具備建設條件。因此,選定匯口壩址為本工程的壩址。
參考文獻:
[1]遵義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播州區洪關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遵義:遵義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9.
[2]彭土標.水力發電工程地質手冊[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27-31.
[3]劉茂,周義波.巖溶洼地成庫地質論證及防滲處理[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8(10):66-67.
[4]張俊杰.從工程地質條件對某水庫庫區滲漏的初步評價[J].資源環境與工程,2020(08):29-30.
[5]甘文寧.德保縣扶平水庫工程壩址選擇[J].廣西水利水電,2021(03):50-52.
作者:李佩佩 單位:遵義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