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工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方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9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倡導各國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變革性和關鍵性新技術,加速實現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布局和目標。我國也提出將“互聯網+”這一概念和技術廣泛快速深入地應用于社會的各領域各部門,以助力企業轉型升級[1-3]。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融合必定會促進產業變革,因此,2020年11月,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設宣言》中強調多學科融合創新應成為當下新文科教育標準和理念不可或缺的原則之一,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新理論和新技術,使得新文科專業人才培養任務與當下的數字化技術環境相匹配,培養適應產業轉型要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4-7]。與傳統文科相比,新文科需要改變傳統模式,運用創新性思維對多學科進行相互交叉與深度融合,
“十四五”時期,上海圍繞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承擔制造業發展新使命,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增強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能力,著力突破制造業產業發展瓶頸,提升產業鏈發展的現代化水平,為上海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提供強勁動力支撐。同時,新文科的建設與發展賦予了各學科新的內涵,為學科間的交叉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1]。基于此,本專業攜方法論的“系統思想”、高端制造業的“創新跨界”和國際認證的“國際視野”,具有鮮明的“系統管理”和“工程”特色,集技術、信息與管理科學為一體,支撐“四新”專業建設,著力實現學生道德思想、專業技能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綜合提升,培養新文科背景下的創新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
1.1樹立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
工業工程類專業的教學理念是突出強調本專業知識重點、重視多學科理論知識的融合、形成專業核心知識重點,為學生提供核心理論知識框架與體系,形成跨學科、多學科的教學理念,緊跟新文科背景下工業工程類專業改革與創新目標,把準教育方向,明確教學任務,是本專業在新文科背景下深入改革發展的必要環節[12]。本專業新文科教學應適當融入理工科教學優勢,避免傳統形式上的知識單一羅列和簡單疊加,使用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結合現實案例引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更加深入和透徹,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關問題的思維和技能。另外,工業工程類專業新文科教學是面向多學科知識內容和體系的,例如培養計劃設置微觀經濟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財務管理等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多學科多領域素養和綜合性能力。
1.2設置文科、理科、工科交叉且豐富的教學內容
在新文科背景下,工業工程類專業教學內容是由專業領域內核心和基礎知識組成的,教學內容應以經典案例、核心理論、相關定義和概念、系統化思維模式為主導。與此同時,所選教學內容還需要包含學科間的交互性知識,需要教師提出教學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強調知識的相互滲透,其創新性體現在工科、理科、文科三類學科及相關課程之間的強交叉和強融合性。同時,融合、加入工程應用、技術創新和自然科學等高精尖前沿知識,幫助學生拓寬研究視野,使學生形成適應新時代、新機遇的更加完善的科學素養和知識體系。
1.3實施閉環教學設計
新文科建設需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和節點中,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組織、教學評價方式、學生素養形成等方面對教學設計進行合理統籌。在教學目標設定上,充分挖掘已有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數據信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全面分析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制定未來階段的學習任務,提供參考和反饋。在學習內容上,將已有的線上教學材料與線下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合理設計并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由探索、立足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形式上,應突破傳統,著眼于新型教學模式,圍繞多學科相互交叉與融合,整合課程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方法完善教學內容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程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在教學評價上,采用多元評價指標體系,采取以獎勵為主的全面評價方式,在激發學生主觀學習意識的同時,還能體現出教學方法的改進方向。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表現進行數據可視化,以多樣化評價模式,直觀地體現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以確保學生能夠依據評價結果進行有效的反思。
1.4推行多樣化教學方法
首先,工業工程類專業的教學方法以立足真實的應用場景,面向實際的教學問題和工程應用問題為主,靈活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考慮問題的真實性、合理性及復雜性等多個維度,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反思。其次,寓教于樂,應該合理融入模擬演練法,將真實的事件通過合理的調整增強敘述性和故事性,以線下教學、線上仿真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沉浸在問題中,幫助學生培養對問題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再次,教師通過引導式、參與式等新形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固有的教學身份,拉近師生、學生及其他群體的關系。通過多主體協作,整合多方意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的思維邊界。
2工業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
2.1通過多學科深度交叉,推動學科融通,實現專業滲透
新文科更加強調對學生思維模式的培養,比如知識協同、跨學科聯合和內容關聯等方面的思維能力,通過相關學科和理論知識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有助于培養更加系統性的新思維模式。面向高端制造,需要凝練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觀念和理念,制定合適的培養方式和模式。凝練“以學生為本,將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作為核心任務,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自身素質的全面協調與發展”新文科創新應用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通過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教學改革,進行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與融合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培養方案上,以數學與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經濟管理為專業基礎,強化專業能力的培養,實施1+3的兩階段培養框架體系。同時應著眼于新的專業培養核心內容,開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專業課程,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多學科基礎。
2.2通過校企深度協同,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
在新文科背景下,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側重于使該類學生在面對現實工作和實際研究時,不僅可以敏銳地捕捉到問題,對問題進行直觀深入的剖析,提出解決和處理問題的方案,同時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有效建模和分析。
(1)構筑完善合理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質量監督體系。強調“教與學為一體,課內與課外為一體,校內與校外為一體,理論與實踐為一體”;“重視技術基礎、加強文理工融合、鼓勵自主學習”;“跟蹤國內外前沿、強調知識應用”,強調專業知識學習、科學研究和企業實際需求緊密聯系。將教學體系框架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創新層三個階段,緊密結合專業科研進展和企業實時需求,在各個階段都注重以科研項目課程和創新創業競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課程體系建設強調“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培養能力”,力求培養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技術解決社會和企業實際問題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為適應社會需求,增設了大數據管理等選修課程,以高端制造為背景,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構建應用范圍廣、適應性強的專業課程框架和體系,通過設立滿足企業需求的個性化課程、滿足升學需求的理論課程、面向競賽的創新和應用課程等方式,實施多元化的課程設置。建立“教學中過程跟蹤、教育后效果反饋的監督與循環改進”機制,通過建設校內外教學跟蹤反饋點和六重質量監督原則,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督管理標準,以“過程跟蹤、效果反饋”作為其主要核心內容,對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與教育方案、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衡量教學質量等多方面進行監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循環改進。
(2)設計創新型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運用逆向拉動式設計方法,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理論教學體系。為適應并滿足企業實際需要,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設計并使用逆向拉動式的培養方法,即識別需求?構造專業核心技能?本專業與跨專業課程選擇?實驗體系與框架設計?實踐環節體系制定。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驅動,構建專業培養方案,實現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的三位一體。以打造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為抓手,構建多方位、全方面、立體化的教育架構和實踐體系,整理融合校內各學科所能提供的專業資源,將校內外資源相互融通并合理利用[13],通過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相結合,建設基于校外的技能實踐基地群,貫徹落實校內外、課內外、理論培養與實地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開展以基本理論知識為出發點,以綜合實踐技能、工程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落腳點的多層次培養。
2.3通過課外創新賦能,推動產學協同,實現創新平臺共建
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業對新文科背景下人才的需求主要分為三類:技術型、應用型以及業務型人才。本專業秉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理念,將產學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作為學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開展工業工程“三型”人才建設。產學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不僅是指建立學習與企業協同培養機制,也包含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校企聯合確立評定評價機制環節。優化創新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成長環境和學生課外創新體系。為了提升師資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需加強學科領導人和帶頭人之間的學術交流,將學科的最新發展情況及時進行橫向與縱向傳達,使教學內容緊跟專業理論與技術發展前沿。同時注重以教學需求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編寫特色教材、建設特色精品課程、開設特色實驗、構建多層次創新型教學平臺、探索多模式教學手段、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等。構建“全方位、常規化”學生課外創新體系。鼓勵創新是我國新文科建設和發展的必經之路[14]。依托學生導師制,建立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的基金,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機制落實到學分獎勵中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學生創新保障制度,組建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團隊。學生通過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開展創新活動。以“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形式開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結語
工業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凝練出“以學生為本,將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作為核心任務,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自身素質的全面協調與發展”的高層次創新應用人才的教學理念。以“重視專業基礎教育,加強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實驗教學、實踐環節教學與實地生產實踐的結合”為教育教學重點,堅持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創新應用人才培養理念。以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三位一體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堅持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環節教學與生產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學生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領域拓寬,綜合素質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郭辰,原宇.新文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研究——以營口理工學院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4):187-190.
[2]鄢曹政,殷旅江,何波.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學,2022(22):112-115.
[3]沈娟.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經管類專業跨界融合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觀察,2022,11(19):85-87.
[4]蔡宗朝,劉媛媛,張蓮苓.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與高水平財經類專業群建設融合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70-74.
[5]朱承璋,肖亞龍,張錦,等.新文科創新人才數據思維培養研究[J].軟件導刊,2022,21(5):233-237.
[6]李兆磊,尹葉葉,王高潔.面向新文科的“產學研孵創投”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物流研究,2021(3):57-63.
[7]邱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3):34-37.
[8]馬璨婧,馬吟秋.新文科學科交叉融合的體系建設與路徑探索[J].南京社會科學,2022(9):156-164.
[9]傅予,盧小賓,牛力,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資源管理交叉學科“課程立方體”設計研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1):76-86.
[10]馬費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的發展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6):4-15.
[11]高德勝,季巖,李芷儀.理工類高校在新文科建設中的機遇與挑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83-86.
[12]梁辰,徐揚.新文科背景下物流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與實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44(6):166-168.
[13]賀小飛,王曉紅,孟寧.新文科視域下實踐教育的內涵發展及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2(8):78-82.
[14]劉智,張超然.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解析與實踐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5):84-91.
作者:劉勤明 彭舒悅 胡家瑞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