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農民畫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近年來,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為加快鄉村建設的步伐,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強調“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讓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并持續發展;以民間藝術為切入,拓展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強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主張和相關實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在當下,很多地方簡單地利用藝術“外力”,原封不動地將文化套用到鄉村文化建設中,沒有真正發揮出本土文化藝術的力量與作用。因此,須要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創新性地探索開發路徑,使文化藝術更深刻體現出時代意義和價值內涵,才能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貴州農民畫,是一種表現高原風物、地域特色鮮明、造型風格奇特、民族色彩濃郁的視覺藝術樣式,它汲取了刺繡、剪紙、儺戲、蠟染、年畫等民間藝術養分,農民畫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大膽創新,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樣式。如貴州龍里縣高坡苗族繪畫,素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充滿了神秘感和現代感;貴州水城的農民畫則具有古樸、渾厚、率真、潑辣、新奇等特征。在貴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農民畫的創新性應用,通過跨界和延伸,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驅動力,從而帶動鄉村風貌塑造、鄉村美育、文創產業等多個領域發展,逐漸形成一種農民畫參與地方鄉建的策略與模式。
一、農民畫與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泛指公共空間中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形態及藝術活動,其發展受到政府主導影響,是創造性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獨特藝術形式,核心價值表現為地方公眾參與的、具有在地性的藝術,是民眾共同享有的文化藝術。[1]公共藝術是具有多元性、在地性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活化區域文化符號。當它延伸到一定的場域中,營造出公共的藝術氛圍,會在人們的視覺、觸覺、聽覺上產生影響,從而使文化符號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在鄉村建設的發展進程中,掀起了藝術參與鄉建的熱潮。社會各界已初步認識到應利用本土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搭起文化資源橋梁,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鄉村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場域空間;鄉土文化、民間藝術成為鄉村公共藝術的創作源泉,民間工藝、鄉土材料更是鄉村公共藝術的重要技術參考和造型要素。貴州農民畫主要表現本土的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凝聚著農耕、宗教、夜郎等文化信息元素,是當地文化符號的縮影。它不僅可以充當傳播文化語義的載體,還可以成為視覺形象辨別地域符號的文化標志。在鄉村公共藝術的新視覺下,通過農民畫的創新轉化并融入特色公共空間中,可以帶給觀眾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體驗,突出地域優勢,以直觀的形式帶給觀眾文化感知和體悟,構建具有記憶性的視覺形象和本土文化符號,充實公共藝術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內涵。在當地鄉土文化景觀、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中,農民畫相比其他畫種更具優勢。實踐表明,農民畫依托自身的獨特民族氣派和獨立藝術語言的本源性,參與構建富有地域性、民族性、鄉土性、時代性、生態性的公共藝術或人文景觀,不僅能使當地民眾及外來者聯想到自身經歷、喚起某種人生經歷的回憶、聯想及思考,還能使地域文化升華為一種文化共鳴和文化認同,使參與者產生對鄉土傳統文化的追溯懷念,以此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身份認同。農民畫作為一種藝術元素介入多維的鄉村公共空間,為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民族文化深度體驗。在鄉村風貌塑造中繪制農民畫,與農村美景相互交融,提升鄉村文化氛圍,助推鄉風文明建設,成為鄉村文游旅新的打卡地。[2]當旅游者進入這樣的公共藝術空間時,就會產生獵奇心理,進而自然地融入其中與當地的村民產生交流與思想碰撞,不知不覺間便會與當地的文化產生互動關系,在來往間進一步提升鄉村審美。貴州鄉村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加上獨特的人文景觀,往往能夠給予觀者一種特殊的情感認知。貴州農民畫作為民間繪畫的地方代表,其題材主要是本土民族原始古樸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自然風光等,造型夸張、自由率真,色彩豐富且鮮艷明快,通過富有象征寓意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多變的線條組合和強烈的大色塊對比,營造出獨特的視覺審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貴州市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以公共藝術為載體,結合農民畫元素、地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實施公共藝術壁畫項目,將農民畫藝術語言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和美麗鄉村規劃、傳統建筑改造之中,配合生態旅游產業,充分展現于民宿、景墻、道路、公園等,強化公共藝術的場域精神,提升鄉村美學價值。比如在龍里平坡村寨內的房屋墻壁上、道路兩旁隨處可見一幅幅色彩鮮艷、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農民畫(圖1)。它們有的展示著美麗的家鄉自然生態,有的描繪了火紅的辣椒產業,有的表現當地農民歡歌載舞的場景,還有的則生動地體現了在黨的脫貧攻堅戰略下實施的各項惠民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鄉村新貌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各種生動形象的畫面與周圍的自然場景、建筑空間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觀者駐足欣賞。創作者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獨特的視角,將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習俗、地理環境以及審美觀念巧妙地應用于農民畫創作,再利用公共藝術載體將文化性因素植入景觀實體形態之中,其歷史的久遠性與現實的生動性共存,可以促進觀眾與景觀的互動,從而實現鄉村文化的雙向交流。
二、農民畫與動畫創作
在早期中國經典動畫作品中,民族民間藝術與動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早期的中國動畫根植于民間繪畫、傳統工藝等藝術形式,并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了不同養分。創作者在動畫創作中借鑒民族文化與民族元素,運用水墨畫、壁畫、皮影、年畫、木偶、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制作動畫,賦予了動畫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審美視角,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如剪紙動畫《漁童》《葫蘆兄弟》、水墨動畫《牧笛》《小蝌蚪找媽媽》、木偶動畫《神筆馬良》《哪吒鬧海》、壁畫造型動畫《大鬧天宮》等作品。這些動畫作品將中國傳統元素與動畫創作融會貫通,是民族動畫風格的經典范例,蘊含著濃厚的傳統美學色彩??v觀中國動畫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出,中國動畫致力于走中國特色的道路,一直在為傳播傳統文化而努力。但就國產動畫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模仿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動畫作品,甚至以其為藍本、模仿抄襲人物造型和故事情節,導致核心創意思想匱乏的問題,這使得當代動畫創作離本民族文化越來越遠,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原創設計作品還不多。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原創之路,是目前中國動畫設計者亟須思考的問題。隨著社會面貌和思維觀念的轉變,我國的經濟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建設也取得巨大成就,農民畫的創作視野日益開闊,創作語言不斷豐富。“農民畫誕生之初,最大的特點就是描繪鄉村生活、傳遞樂觀精神,為鄉土情懷提供直觀載體”[3]。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審美趣味也隨之變化,農民畫的創作題材表現更為豐富多樣,在原本表現鄉村生活、民俗故事的基礎上還有很多如民生工程、社會熱點、時政要聞等題材,呈現的內容與情感表達顯得愈來愈多元。與此同時,有專家建議,將農民畫融入目前發展態勢強勁的動漫產業中,和動漫專家合作,必將開辟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這不僅收益可期,而且對于培育全民健康的、現代的審美觀至關重要。[4]農民畫中表現的內容、獨特的藝術造型以及蘊含的文化元素為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藝術語言在發展過程中的風格演進往往受惠于社會生態和需求關系的變化。[5]在新時代語境中,將傳統文化與動畫設計結合,可以打破農民畫傳統的靜態模式,探索轉化為動態文化傳播,這也是將靜態農民畫活態傳播的一條新路徑。如網絡動漫短片《開天辟地造萬物》《搖錢樹》《蘆笙情》(圖2),以及榮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公益廣告片三等獎的《祖國江山美如畫》等。這些動畫作品是農民畫跨界發展的成功實例,實現了農民畫由靜態模式向動態表現形式的延伸,由國內向世界的拓展傳播。在鄉村振興這一宏偉的征程里,農民畫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為表現鄉村美、環境美、勞動美、社會美、藝術美、人性美拓展新的表達形式、傳播方式與傳承媒介,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良好的精神力量與切實助力。
三、農民畫與產品設計
以往農民畫以紙、筆、顏料為媒介進行創作,形式相對單一,在實用美術領域的作用沒有得到進一步彰顯,如今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以農民畫為設計基礎,將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內核與現代商業產品相融合,面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跨界領域合作,推出符合當下消費者審美心理的產品設計,能夠使鄉村傳統文化延伸出新的價值和傳統文化基因的更新。產品包裝的視覺形象會給消費者帶來最直觀的印象,是影響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產品包裝中對于文化元素及圖式符號的應用,可以大大增強文化的辨識度,提升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驅動力。目前看來,國內外市場上的產品包裝單純借鑒文化符號,挪用或重組視覺符號進行創新設計的個案屢見不鮮,呈現出粗糙化、同質化現象,無法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同時,由于農民畫的創作群體大多以農民為主,大部分創作者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或在文化神韻、造型法則、形式規律的把握上有所局限,畫師們往往由心而發去創作,以“哪樣好看,哪樣畫”的創作心性來表現生活和身邊的事物。他們的色彩運用不受物體固有色所支配,而是以主觀情感大膽配色。因此,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應深入挖掘農民畫的藝術造型語言和文化信息,應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提取農民畫的視覺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元素并進行創新性重構,依據時代審美和現代設計理念進行融合轉化,改變產品現有的風格、外觀實現再生,塑造出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視覺產品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引起消費者對文化圖樣的情感共鳴,增進消費者的文化認同,從而完成農民畫從藝術行為到商業運營的轉化。以賦能當地農創產業發展為契機,農民畫元素的應用空間得到拓展,并有效地向消費者傳達文化與審美信息,增添了消費者的文化體驗、購物情趣及鄉愁記憶,為傳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山地文化打下基礎。通過農民畫元素與現代文創產品設計的結合,可以實現藝術與生活的有機融合,讓傳統農民畫作品在多元的載體上呈現,并突破材質表現的局限,彰顯農民畫更強大的生命力,也能大力提升農村產品的審美性和文化附加值。例如,近年來在文旅產業的帶動下,貴州農民畫文創品牌孵化基地在建設中培育了“苗繪”“寨品”等6個商業品牌。同時,相關人士還圍繞農民畫開發文創產品及藝術衍生品、打造農民畫文化IP,把農民畫轉換成特色旅游商品。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貴州水城區夜郎風農民畫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貴州水城農民畫的傳承創新和轉化應用,他們將農民畫元素轉化為旅游工藝品,研發出手機殼、掛飾、文具、絲巾、壁掛、陶瓷、服飾、農副產品包裝等(圖3、4),并通過“線下+線上”的模式進行產品銷售,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還有效傳播了農民畫藝術及本土文化。此外,他們還將農民畫二維元素轉換應用于民宿、餐廳等空間藝術的營造中,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貴州龍里平坡村還設置了農民畫陳列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觀賞、體驗。
結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下,農民畫在傳承與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同時也在創新轉化過程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民畫應立足自身的藝術魅力,融匯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血脈,打破傳統的單一表現形式,更大地發揮其藝術語言的作用與優勢,更廣泛地參與到當代人們的生活和市場消費中,通過多種方式展現、傳播、傳承、互動,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在轉換應用的過程中,須觀照消費者的現代審美情趣,推進傳統藝術時尚化,為相對單一的藝術活動賦予產業化新機。在對應的文化語境中,找到這種民間繪畫與現代產品的契合點,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品牌。在農民畫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切忌簡單粗糙地照抄或挪用文化符號,而應結合鄉村實際,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以前瞻性思維創新應用與傳承發展。不管如何轉換和應用,都不能偏離農民畫的本質特征和文化意蘊。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具有更高文化藝術價值的產品和高品質的鄉村環境,實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增長的多維度取向,最終彰顯當代精神文明和鄉村時代新風,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動力的文化之源。
注釋
[1]潘魯生:《鄉村公共藝術發展思路》,《公共藝術》2019年第6期,第27頁。
[2]杜宏:《打造農民畫特色品牌鑄就鄉村振興之魂》,《四川政協報》2021年12月10日。
[3]宋麗莉、丁思堯:《文旅融合背景下農民畫的創作與應用》,《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9月7日。
[4]翟群:《鄉村振興路上農民畫如何綻放異彩》,《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15日。
作者:范昭平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