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滲透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國家教育方針,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尊重教育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小學高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知識儲備,接受能力較強。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滲透思政教育,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一)以課堂導入為融合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閱讀導入環節要積極地滲透,讓學生身臨其境。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需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的輸入,促進學生了解真善美,在行動中將其內化為自身品質。教師借助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念,可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修養。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片段作為課堂導入。在此情境中,學生看到天安門廣場上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紅旗翻動,大紅宮燈高高掛,聆聽《義勇軍進行曲》,仿佛能夠聽到群眾的歡呼聲……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視頻導入作為思政教育的融合點,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內化知識,形成客觀性認識和理解,在分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品質。
(二)以背景知識為融合點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括作者內心的想法、當時的社會背景描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分析文章背景,鼓勵學生以背景知識為融合點,積極體會,形成對文章的深刻認識,感悟其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學習《冀中的地道戰》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地道戰的歷史背景: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采用了多樣的戰斗形式,其中就有地道戰。地道戰是冀中人民抵抗侵略者的一種方法,人們在地道里會通過“有線電”“無線電”來與外界聯系,展現了人民的智慧。了解了這樣的時代背景,學生就會為冀中人民的智慧感嘆,贊賞冀中人民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奇跡,在探究中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以人物形象為融合點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在任務情境中主動思考,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究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來掌握有效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以任務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言談舉止和性格特點。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分析五壯士的形象,了解五壯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誘敵上山,在狼牙山上英勇殺敵,最后勇敢跳崖的大無畏精神。通過對五位壯士形象的分析,學生可以體會到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從而激發內心的愛國情感。
二、在研讀文章中滲透思政教育
(一)以細節描寫為融合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研讀文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主動研讀中認真閱讀文章詞句,思考文章表達的主旨,探究文章寫作結構,在主動分析中提高語言素養。通過細節研讀,學生可以體會到文章描寫環境、人物、事件都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旨。在對細節的探究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例如,在學習《草原》時,學生主動閱讀、認真研讀,看到作者描寫的藍天、小丘、綠地、羊群……這些景物在作者的筆下生動形象,會讓學生在大腦中勾勒出草原的美景,主動思考,在細節探究中形成對文章的深刻認識,體會到祖國風光之美,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以主題思想為融合點主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是吸引學生閱讀和探究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深入挖掘,尋找文章的思想主題,在探究中深化認識。通過學習,學生會發現很多文章之所以讓人久久不忘,就是因為主題明確,中心突出,字里行間都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主題,使學生意識到這篇文章是緊緊圍繞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寫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周恩來把自己的個人志向和國家的復興、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突出中心思想,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明確了文章主題,就會了解寫作思路和語言表達,在探究中提高語言能力。
(三)以寫作手法為融合點很多文章寫法巧妙,就是因為作者寫作過程中應用了高超的寫作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研讀文章中學會應用寫作方法,展現文章思想和情感,突出文章結構。例如,課文《少年中國說》中應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反復、排比的手法。其中有象征著少年中國燦爛前程的“紅日初升”,有象征著少年中國發展不可限量的“河出伏流”……學生在主動感悟中體會到文章所表達出來的少年中國的理想和追求,認識到自己作為中國少年的責任,感知中國美好的發展前程。在閱讀中,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被激發出來,產生認真學習、提高自己的強烈愿望,努力實現“強國有我”。大量應用比喻、象征和排比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激發了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為祖國繁榮而積極努力,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三、在探究活動中滲透思政教育
(一)自主體會活動引導學生內化思政點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語文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促進學生主動體會,內化知識,豐富情感。例如,通過對《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歌的閱讀和鑒賞,學生感受到其中滲透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自主體會中思想受到觸動。
(二)課堂討論活動鼓勵學生探究思政點小學高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在閱讀探究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學習,促進學生相互交流、主動表達,在溝通中開闊視野。相互交流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思維廣度,促使學生主動加工知識,在溝通中了解更多知識,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時,學生通過共同討論認識到:文章首先介紹了家庭貧困引起了作者與母親之間的矛盾;之后作者來到了母親工作的場所,看到了母親工作的環境,體會到了母親的艱辛和不易;最后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熱愛和崇敬之情。學生在溝通中更好地理解了母親的瘦弱、勞累及生活的艱難,學會感恩母親,體會濃濃的母愛,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課外延伸拓展帶領學生感悟思政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還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外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產生濃厚興趣,實現思想認識的提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關的課外活動,如設計手抄報、開展辯論賽、改編劇本、整理名言警句等。五一勞動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作有關勞動的手抄報,感恩勞動人民,體會到勞動最光榮;教師節,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關感恩教師的演講比賽,促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教師對他們的付出,感受到教師的平凡和偉大;重陽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整理一些有關敬老愛老的詩句,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樣化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受到思想的觸動,主動感悟,受到啟發和感染,形成深刻認識。教師將多樣化的活動與思政教育融合,會促進學生提高道德品質修養,實現全面發展。總之,教師在閱讀、寫作及活動中積極地滲透思政元素,尋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
作者:張潔 單位: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創新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