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8年12月19日,教育部教職委高教司司長吳巖在西交利物浦開會時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新商科,是指在傳統商科發展的基礎上,對已有學科進行交叉重組,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術等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教育,旨在培養跨界融合型的創新商科人才,以適應經濟社會與商業模式的巨大變化,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2019年8月2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廣西自由貿易實驗區的設立,將大大增加對“應用型”“開發型”商科人才的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然而,近年來傳統商科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傳統商科教育偏理論教學,對于實踐類的課程較少,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培養的商科人才與市場需求錯位。因此,在創新驅動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的趨勢下,如何改革當前應用型高校的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展開改革,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實現商科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機融合,適應新時代新桂商企業對新商科的用人需求,已經成為應用型高校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1+X”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的構成要素
生態圈即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構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鏈的統稱,它包含了生物鏈上所有生物、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等。生物圈具有可持續性、相對穩定和自動平衡等特性。奧德姆(2009)在《生態學基礎》一書中提出:“大自然中,不同物種在物質形態上以群體的形式共存于自然的大環境中,群體之間構成的特定關系鏈條,在這個圈內按一定的規劃實現相互儲存。”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是由各利益相關者共同構建而成的一個價值平臺。每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新商科人才的發展,并且能夠共創價值,共享利益。其中“1”指的是學生,“X”指的是新商科人才培養的其他各要素。此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新桂商企業、行業協會、應用型高校、高校教師及學生社團等為驅動的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學生在高校教師和新桂商企業家的共同指導下,進行實習實訓等培訓,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畢業論文、創新創業項目)服務于新桂商企業的發展。應用型高校是應用型新商科人才的培養基地,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新商科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課程教學和開發、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等,為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新桂商企業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者或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它們決定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和要求,同時給應用型高校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就業基地、實戰性教師等。行業協會將產業需求和應用型高校供給鏈接起來,為特定的行業提供應用型人才。學生社團是志同道合的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的平臺,是搭建新桂商企業、應用型高校和社會的橋梁。政府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怎么培養”提出方針政策;為應用型高校教學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進行監督考核與評價等。
2“1+X”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的構建路徑
2.1以“新桂商特色班”為活動載體,構建全周期的實習實訓課程體系在掌握新商科學情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構建新商科全周期的實習實訓課程體系,在大二的認知實習中由新桂商企業的特聘講師團導入《職業化教育課程》;在大三的專業實習中導入《行業知識與技能》;在大四的畢業實習中導入新桂商企業實操。學生的畢業論文需以新桂商企業為主題,對其在經營管理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在此環節中,在校內教師的理論指導下,由新桂商企業主導,同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最終考評,使學生在畢業前即可成為合格的職業者,實現畢業即就業,提高其就業率,如圖1所示。
2.2以“新桂商企業項目”為載體,開展賽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比賽在構建“新桂商特色班”實習實訓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以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全國模擬企業沙盤大賽等各類競賽為契機,來自不同專業志同道合的學生組成社團,由社團中3~6名學生組成團隊。通過校內教師和校外新桂商企業實踐教師的共同指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的技術要求。賽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比賽是一個動態的、時間跨度長、多知識交融的綜合實訓課程,比賽以“新桂商企業項目”為載體,由應用型高校教師和新桂商企業實戰教師采用個性化、差異化的授課方式,共同對項目進行評審,并對項目的商業模式、商業計劃書、財務管理、路演環節等進行指導,以賽促學。教師以此項目為契機,進行相關的教學改革及科研項目的立項。政府為教學改革項目、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提供資金支持,監督考核與評價等。
2.3以生態圈的發展助推新商科人才的培養質量通過新商科實習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賽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比賽和校內校外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實現了生態圈各個要素的互利和共贏。對地方高校而言,學校是新桂商人才培養的基礎,其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生態,推進了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于新桂商企業而言,能擁有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最終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長期與行業接觸,科研容易出成果;同時與行業的深度結合,教師將獲得行業技能,成為雙師型教師;行業中的高級講師團從事教學工作,解決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結合行業發展需求,要求學生掌握行業必備知識,培養工作技能與職業素養,使學生在畢業前即可成為合格的職業者。同時,生態圈的構建有利于集中校友優勢,幫助學生成為未來的新桂商,提高新商科人才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3“1+X”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的實踐
根據教育部《專業質量國家標準》《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的精神,在對新桂商企業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構建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5月開始,南寧學院與南寧市賽盟數字設備有限公司合辦“賽盟OA特色班”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截至目前已開辦四期“賽盟OA特色班”,共培訓學生100多人次。在實際開展的地方高校與新桂商企業的互動中,南寧學院商學院主動出擊,積極謀求與新桂商企業的合作,共同構建“新桂商特色班”,共同編制“新桂商特色班”實習實訓課程,對學生進行行業知識的培訓和實操,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實操能力,很好地實現了商科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機融合,適應了新時代新桂商企業對新商科的用人需求。部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就已經與企業簽約,并以實習企業為例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后直接進入實習企業工作,實現了畢業即就業,90%以上的學生畢業后就職于新桂商企業,實現了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通過賽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比賽,推薦優質項目參加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等競賽,共獲得區級以上獎項80余項。教師團隊中7人被評為國家級、區級“優秀創新創業導師”,25人獲得國家創業咨詢師二級證書、教師發表新桂商論文30余篇,申請立項新桂商科研教改課題20余項、90%的學生畢業論文以新桂商企業為主題等。新桂商人才培養的基礎形成了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生態,推進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優化了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了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地、生根、發芽。
4結語
通過對新商科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通過企業實操和創新創業比賽的歷練、行業知識的培訓等,學校培養出適應社會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與創新能力、繼續深造能力、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初步形成服務新桂商企事業單位的儲備力量,成為新桂商新一代儲備人才。同時融入生態圈的概念,使新商科實踐教學生態圈得到良性循環,具有持續性和可發展性。“1+X”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生態圈在南寧學院已經實踐了5年。新桂商企業參與的數量不斷增加,現已擴展到19家新桂商企業。由于桂商總會、行業協會等的加入,該生態圈的模式已日漸成熟。誠然,該生態圈的運行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生態圈的管理機制不健全,新桂商特色班的規模有限等,學生前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隨著新桂商企業實戰培訓的推進難度不斷加大,其積極性下降;由于對教師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前期教師參與積極性不夠等。新桂商企業與新商科人才如何更有效地匹配,桂商總會、行業協會和政府如何更有效地參與進來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探索應用型高校應立足本地,主動深入持續地與當地新桂商企業保持密切合作,了解當地新桂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加強校企合作內涵的對接,提高合作的持續性、質量和效率,使新商科實踐教學生態圈進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章程》的通知[Z].北京:新華社,2018.
[2]國務院關于印發6個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Z].廣西:廣西日報,2019.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新華社,2010.
[4]杜茜.新商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9(12):347.
作者:李曉芬 單位:南寧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