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思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濟新常態發展背景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可推動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對提升現代化企業管理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現代化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具有推動力。
(一)有助于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可充分滿足其發展規律。政府部門需掌握新時代環境下自身地位和角色,在精準掌控社會經濟發展機遇的條件下,更好地面對社會矛盾和挑戰,充分結合新時代人才具體需求,明確市場發展過程中優秀人才的供需矛盾,推動社會保障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傳承與創新,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有助于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經濟新常態環境條件下,社會保障工作的持續落實。近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許多實體經濟始終處于蕭條的發展時期致使產能過剩,嚴重影響社會大眾群體的收入,很多企業紛紛走向破產倒閉的道路,大量工人事業,而這種連鎖的反應,為整體社會的穩定造成嚴重沖擊。現如今,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中,應利用全民創新創業的不斷轉型,有效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機會,可有效緩解失業人員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緒,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及可持續發展。
(三)有助于增強企業管理效果經濟新常態條件下,確保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明確落實尤為重要,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質量和效果,還有利于企業利用人力資源配置實現科學優化。深入挖掘優秀人才的潛力,不但能夠為企業健康經營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推動力,而且可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大量潛能,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保障,進而滿足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人力需求。
二、農民工拖欠工資的現狀
(一)農民工月收入低如表1所示,農民工收入最高的行業是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次是第二產業的建筑業,兩個行業的收入差距不大。如圖1所示,建筑業和制造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增幅趨勢一致。如圖2所示,從2016年至2021年,各行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都呈上升幅度,但與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進行對比,可見農民工從事建筑業的工資收入依然不高,始終與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存在差距。2016年至2019年,建筑業農民工月均工資始終與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相差30%左右,2020年以后差距比重逐漸縮小到20%左右。這表明我國采取的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措施取得成效,建筑業農民工工資在不斷增加,以求逐漸達到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的標準。表1分行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單位:元時間制造行業建筑行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行業住宿、餐飲行業居民服務、修理、其他服務行業2016年367238473893348634982017年380441684178373337422018年414246044707402940482019年435248764957432242802020年475951875355458845192021年50545514552347884754數據來源:2016-2021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圖1農民工從事建筑業、制造業月均收入數據來源:2016-2021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圖2建筑業農民工與全國職工平均月工資對比情況數據來源:2016-2021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二)農民工拖欠工資成為常態隨著我國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居民也被賦予自由流動權。面對城市的逐步擴張,農村土地被大量占有、開發。農村居民為了謀求生存,只能選擇進城務工。當城市發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務工人員時,他們可以進城,為城市化和工業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當經濟發展不景氣時,他們可以回鄉安于耕作,緩解城市的就業壓力??梢?,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作為廉價勞動力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類群體,特別是建設領域的農民工,依然一直被排除在城市社會保障政策之外,無法享受和城鄉居民平等的就業政策和生活保障政策。加之這類群體自身文化水平低,掌握的專業職業技能少,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被徹底削弱,找工作的領域比較狹窄,只能成為廉價勞動力,大多輾轉于各個工地從事木工、力工、瓦工等技術工種。而這類工作和普通單位職工相比,危險系數高、工作難度大、工作環境苦、工資低、沒有社會保險等補助,且常常發生拖欠工資的行為。但農民工為了保住找到的工作,只能對眾多侵害自身權益的做法聽之任之?!叮玻埃玻蹦耆珖r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建筑業農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資15066元,比上年增加3614元。外出農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資17898元,比上年增加3751元。就2020年、2021年分行業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數據而言,拖欠農民工工資仍主要發生在建筑業,但各行業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情況均有所緩解,除批發和零售業以外,比重均有所下降,見表2。就2015年至2021年建筑行業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的數據而言,整體上被拖欠工資比重呈下降趨勢,拖欠工資狀況在不斷得到改善。這表明我國針對解決和遏制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見圖3。
三、經濟新常態下人社部門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健全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在建設領域,住建部門要進一步做好建筑施工企業工資保證金制度建設,確保在建設領域保證金制度的全覆蓋,確保工資保證金制度應收盡收,確保符合條件的及時運用。建筑業發生欠薪事件,由工程所在地住建部門查處,建設單位未按規定支付工程款,由建設單位先行墊付職工工資,總承包企業所承接的工程發生欠薪事件的,由總承包企業先行墊付職工工資。建議人社主管部門可依法對其市場準入、招投標資格和新開工項目施工許可等進行限制,并予以相應處罰,全面推行企業工資支付應急周轉金制度。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地財政結合實際情況統一安排,明確籌集渠道,使用條件、使用程序、清償辦法和管理措施,切實解決企業欠薪造成職工臨時性生活困難,以維護社會穩定。多方協作,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查處機制,建立健全政法領導下的法院、檢察院、公安、人社及人民銀行協調配合的行政執行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依法快速查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違法犯罪行為。對存在行為人欠薪逃匿,勞動者確實有困難的,建立第三方擔保機制,及時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為快速解決糾紛、最大限度維護勞動利益提供條件。
(二)制定完善的工資發放監管體系人社應注重成立專門的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對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工作的運行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做到事前檢查完善、事中監控規范、事后糾正改善,使得各企業單位的工資發放體系更加完善。亦可以通過借助互聯網建立“工資發放監管平臺”,當地企業需每月將工資發放情況報送相關部門并記錄于電腦,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工資拖欠問題,進行及時解決與處罰。這種實時的動態監控體系能夠大大提高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體系的實施力度,建議所有有條件的地區都建立并推廣這種基于網絡的監管體系。同時大力推廣實名制機制與欠薪預警機制,對一些長期多次惡性拖欠工資的企業進行掛名警示,包括:①政府電子政務網,相關的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處罰。②勞動市場網,避免其再次在求職市場中招聘騙人。不僅如此,相關的地方性政府還要根據自身的市場環境制定健全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將是否能夠按時按量的發放工資作為評價的一項重要標準,對信用極低的企業進行驅逐市場的懲罰,讓企業能夠為了自身長遠的發展進行農民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從根本上防止農民工工資拖欠現象的發生,有效保障農民工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及有序性。
(三)增強主體責任制的明確落實,確保總包單位代發農民工工資的支付到位總包單位明確落實主體責任制的方法就是要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合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和處理違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和案件。其重要方式為根據部門負責和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以勞動保障、建設項目、公安機構、信訪部門等成員的領導小組,來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有效發揮出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和仲裁機構在建設管理執法力度、治安管理、信用穩固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資金的預警管理和司法追討工資的相關制度,明確總包單位和建設企業的主體責任。做到將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案件及時發現和解決,避免農民工在重大節假日集中爆發討薪的情況。還可以通過常規檢查和專門檢查等方式對以往案件、重點案件和現有案件進行監督管理,對由于拖欠工程資金等原因無法按時全額的支付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做到信息清查,確定原因是否屬實,之后介入其中;將所有程序簡化,對問題進行快速有效的仲裁,之后將問題一一處理好,以此來保障總包單位代發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
(四)明確規定農民工工資發放的方式以及時間進行明確的規定現代化條件下,是否能夠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是保障勞動關系穩定性的關鍵,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應對農民工工資發放的形式以及時間進行明確的規定,以便能夠有效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工須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并明確將用工起止時間、工時制度等寫入勞動合同中,以避免工資無故拖欠以及克扣行為的發生。企業相關的人事部門應該按照相應的工作量以我國勞動法規為基礎對具體的工資情況進行合理制定,用人單位須將員工的出勤情況以及工作的完成程度進行記錄,本人簽字確認后作為最終工資發放數額的依據,按照合理制定的工資表格進行支付(包括農民工姓名、工資的具體數額、工資的發放周期、工資的發放時間以及領取者的簽字等),并至工程完工且工資全部結清后保留至少3年,為日后的核查工作提供依據。
(五)提高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高度重視宣傳工作,采用多種渠道,如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方式宣傳不支付勞動報酬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全面宣傳依法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針對用人單位大力宣傳依法支付工資是企業的法定義務、拖欠工資會承擔法律責任,特別是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重大欠薪案件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達到懲處違法犯罪行為、震懾犯罪分子的目的,形成企業不敢欠薪、不能欠薪、不愿欠薪的社會氛圍。對勞動者重點宣傳維權知識和途徑,引導勞動者通過聯動舉報投訴平臺等法律途徑理性維權,扭轉勞動者“向政府討薪”的錯誤觀點,切實防止“以鬧求解決”現象的發生。
四、結語
總的來講,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不但是挑戰還是發展機遇,因此,應注重順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緊隨時代的發展腳步,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更為匹配,為社會與大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當前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則是農民工工資支付問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給予高度重視,應針對性采取措施給予保障,進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楊霞.互聯網背景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檔案管理研究[J].蘭臺內外,2022(20):37-39.
[2]代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論,2022(11):124-126.
[3]宋忠芳.信息化時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檔案管理研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13):152-154.
[4]伊新國.基于經濟新常態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策略[J].全國流通經濟,2022(13):103-105.
作者:閆娟 單位:樂陵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