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經濟作物蟲傳病害防控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微生物組學研究現狀
當前,微生物組學研究得到了生命醫學、環境科學等諸多學科的高度關注,該領域的研究人員陸續研究分析了人體和其他動物之間的微生物差異,而農業產業的微生物組學研究工作處于初級階段,長期以來沒有獲得較大的突破性進展。與人體和動物微生物組學相比,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和土壤密切接觸,而生成了特定的微生物群落,除了少數由母體植物遺傳獲得內生菌之外,本代植物寄主基因組同樣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客觀環境因素使其更具復雜性、多變性,但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以上內容也為人為調控、干預植物微生物組創造了便利條件,進而輔助增加了農作物的生產量,強化了其各種抗性及優化品質。美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該方面的科研力量不斷增加,比如早在2017年時美國農業部在微生物組學研究方面的財政投入達到1590萬美元,并且為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生產系統的微生物組學研究投入了800萬美元的經費[1]。
2蟲傳病害的分析
2.1蟲傳病毒病害
現在已知的植物病毒超過一千種,刺吸式昆蟲是75.0%左右病毒的傳播媒介。病毒自身作為十分微小的傳染性病原體,采用侵襲活細胞及其他生物體的方式進行繁殖,最后誘發疾病,并且自身對宿主表現出較高的依賴性。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學在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績,極大地充實了病毒—植物—昆蟲互相作用的內容,但長期以來,傳統的藥劑殺蟲依然是控制病毒病害的主要措施,但這會使得害蟲的抗藥性增強,生態環境污染及藥物殘留量漸進式增加等現實問題直接影響到了食品安全。國外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一些植物病毒對茉莉酸抗蟲信號傳輸渠道能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部分病毒侵入植物體內通過復制能夠顯著增強介體昆蟲的主觀適應性,大量繁殖后會帶來明顯危害,并且會生成病-蟲的互惠共生型關系。2009年一年內,由煙粉虱傳雙生病毒誘發的番茄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超出了50億元。蟲媒基于差異化的機制去傳播各種植物病毒,并會利用病毒經部分進化、寄主改變、混合式感染與全球范圍內傳播等方式生成新型病毒[2]。
2.2由蟲傳細菌帶來的病害
當前,國內外對與蟲傳的細菌性病害研究并不深入,直接造成人們對相關內容的了解不夠全面。各類植物與昆蟲均是細菌繁衍的載體,葉蟬、飛虱等是其依靠的主要傳播媒介,對于蟲傳造成的細菌性病害,當前國內外還沒有研發出防治類藥物,若有植被染上這種病癥,局部或整體砍伐便是唯一的處理方法,勢必會使生產者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既往已有研究證實,蟲傳細菌本體的編碼蛋白影響著介體昆蟲的定植狀況,并且作用于傳病昆蟲的繁殖及日常行為。鑒于以上情況,應深入研究細菌—植物—昆蟲三方互相作用機制,進而實現趨避傳病昆蟲的目標。
2.3蟲傳病毒病害和細菌病害的不同
首先是癥狀表現有差異。細菌作用破壞的結果以細胞壁為主,誘導細胞內容物外滲過程或者植物體內水分與營養物質的正常運輸過程,故而受害植被的癥狀表現以腐爛、萎蔫為主。而當病毒侵入植物體內,植物通常不會即刻死亡,其作用機制主要是使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發生一定改變,進而使植被的外觀(顏色、形狀等)出現變化,實質上就是變色或畸形。其次,蟲傳病毒病害隸屬于專性寄生的范疇之內,而相比之下,蟲傳細菌病害的寄主范疇十分寬廣,其中只有很少的病害為專性寄生。關于蟲傳病毒病害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早,1920年就有相關資料記載了蟲傳病毒病害的相關內容,但直至1967年才有了首個蟲傳病毒病害的報道[3]。對于蟲傳病毒病害方面進行研究時選用的介體昆蟲以煙粉虱與蚜蟲為主,而開展細菌病害研究活動時,選擇的目標對象以葉蟬與飛虱為主。近些年,關于蟲傳病毒病害方面的研究深度顯著拓展,可供選擇的方法也較多,如顯微鏡鑒定法、寄主接種法等,以上這兩種方法在蟲傳細菌病害研究領域也同樣表現出較高的適用性[4]。最后,因為在體外很難成功培養出蟲傳細菌,當前國際領域的前沿成果是細菌介體昆蟲—作物的互相作用。而在這方面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人們期許通過研究蟲傳病毒、介體、作物之間的互相作用關系,以完善綠色防控工作的執行思路。
2.4解讀蟲傳-作物-昆蟲之間的作用機理
針對蟲傳細菌病害原所展開的研究分析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在革蘭氏陽性菌—體—植被相互作用機制分析層面的研究多集中于黏膜蛋白與多肽兩大方面,而對于革蘭氏陰性菌和昆蟲—作物機制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毒素、凝集因子等方面。綜合以上分析內容,黏膜有關蛋白為主要的研究目標,但其可能會對其他方面作用機制研究工作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針對介體昆蟲的攝食行為、免疫機能及植被本體給昆蟲帶來影響的相關機制研究還不深入。
3基于微生物組學研究研發新型的綠色防控技術
高端科技是成功設計、研發綠色防控手段的重要基礎,加強蟲傳、作物、昆蟲三者的相互作用機制層面的研究,以及明確各種植物激素的作用渠道等也對綠色防控的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比如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部分次生代謝物生成量增多,可能會對木虱等病蟲害產生一定的吸引作用,可以嘗試把這類生物制作成引誘劑,吸附在黃板上,從而提高對介體昆蟲的誘集效果。對這種微生物“招攬”到的化學信號和防御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具有現實意義,能夠為植保目標的實現提供全新的理論與技術支持。既往有研究者應用不同方法研究分析植被健康株和發病株根系微生物群落情況,分析總結出其生成的微生物群落結構有差別。在被侵染植被的微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的同時,更多根系微生物強化了自身對病原菌的頡頏能力。綜合以上研究成果,表明植被在面對病原菌的侵害行為時,根系能采用“招納”有益微生物群的形式,使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發生改變,在這樣的生理狀態下植物的防御水平相應提高[6]。近些年,新探查到的一些病毒組成員也具備益生功用。科學家在長期、大范圍的病毒組分析中,由諸多生態系統內探查到十余萬條全新的DNA病毒基因組,這就預示著當前地球上還潛藏著大量未知病毒。而當前針對水稻作物根系病毒多樣性還沒有報道,針對其內潛在的益生微生物種類,人們幾乎不知曉。
4促進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的措施
4.1加強基礎的建設力度
4.1.1增強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功能增強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功能的具體做法便是以植保工程項目建設情況為支撐,完善智能監測網點布局,在縣市區內農業生產局部安裝智能蟲情測報燈,從而達到監測設備的整體覆蓋,并嚴格落實智能監測網點提升方案的具體要求,建立健全數字化監測預警平臺,借此方式使監測預警的時效性與精準度得到保障,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功能在推進過程中有可靠支撐,逐漸實現精準化防控。
4.1.2加大植保系統隊伍的建設力度大力培育精通學術知識的植保專家團隊與愛崗奉獻、業務能力超強的技術指導團隊,鼓勵合作社組織實踐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加入隊伍內,加大專業技能培訓力度以提升相關人員的技術應用水平,培育出更多技術應用型農業專家,如此不僅能發揮楷模作用,還能完善植保隊伍。
4.2加大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促進綠色防控技術標準化應用進程加大和教學、科研單位之間的交流協作力度,結合實際情況研發全新的綠色防控實用型科技,借此方式解決現實應用中綠色防控產品可供選擇的種類
少、組合過程遲鈍、使用功能單一化顯著等問題。以促進農作物正常發育生長為主線,不斷摸索綠色防控取代化學防治的辦法,發揮合力作用,加強技術攻關,研究提升不同生態區技術集成的創新性和標準化的方法,結合種植作物種類差異頒發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規程與地方性標準,從根本上解決綠色防控技術在過去推廣活動中沒有依據的現實難題,使防控工作具備安全性、高效性、環保性等屬性。
4.3促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的結合
積極爭取政策性扶持與資金支持,為統防統治服務型制度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切實提升管理控制力度,加大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新科技的推廣力度,加大藥械技能的培訓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統防統治的實際覆蓋率,引導更多的服務型組織參與到綠色防控工作進程中,形成強大合力以推動綠色防控方法落到實處,使專業化防治和綠色防控工作齊頭共進,在相互促進中取得更大發展。
5結語
總之,蟲傳病害會給農業種植帶來巨大損失,但傳統的植保方法應用不能有效處理現實問題,而綠色防控為農業治理蟲傳病害提供了新思路。微
生物組自身是生態環境內一種很重要的生物因子,在防控蟲傳病害方面發揮著保障性作用,指導設計出更科學、有效的生態防控技術,確保中國農業生產高產優質,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參考文獻
[1]徐暄,侯旭東,蔣世昌.保護地辣椒土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23):116-118.
[2]周璇.六妹羊肚菌的病害發生原因、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J].植物醫生,2021,34(3):75-78.
[3]劉鵬程,劉存剛,張素梅.興化市水稻種傳病害惡苗病綠色防控技術要點[J].農家參謀,2021,2021(02):53-54.
[4]文家富,楊雪竹.商洛市高山茶園芽葉期病害發生與綠色防控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9):97-99.
作者:劉金翠 單位:寧波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