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城鎮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引言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是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標志,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特征,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再以單一經濟發展為目的,而旨在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將經濟結構轉變為以服務業、綠色低碳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為主導的結果,強調綠色化、生態化及可持續發展。綠色城市是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所提出的全新理念,是現階段全球為應對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重要解決途徑[1]。而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是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深度融合[2]。作為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重要理念和前進方向,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協同建設將創新我國城市發展模式,積極落實城鄉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質量。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雄安新區的總體城市建設規劃是要打造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3]。這闡明了建設發展綠色智慧城市的必然趨勢,對于探索打造中國特色的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模式具有重要價值。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協同建設的意義
(一)切實改善城市規劃,創建宜居城市,形成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根據城市治理、建設和發展適應環境承載能力的實際要求,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結合在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對城市進行智慧規劃管理,創建和諧、健康、可持續的城市人類宜居環境,極大地推進城市空間規劃的完善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建設朝著“集約”“宜居”方向發展,進而最終達到人、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將城市經濟發展與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有機結合,并在城市規劃層面得以有效實施,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地理定位以及信息集成等互聯網技術,對城市公共環境、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進行完善與創造性改進,積極發展智慧應用于民生服務,以促進城市整體發展。同時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程度的預判與規劃,實現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改善,從而豐富和深化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內涵,形成以人為本,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智慧城市,完善現代化城市治理的能力和城市治理保障體系,促進城市建設和治理的系統化、和諧化、全面化和智能化。
(二)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創新城市發展模式,促進經濟和社會轉型
我國現已進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時期,規模的不斷擴張使得城市人口急劇增長、環境壓力增大、城市能耗、生態破壞等問題頻發。一系列突出困難需要通過發展創新性思維以及突破性的方法予以克服和解決,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協調發展應是城市發展創新模式的必然選擇。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的建設并不是僅僅適用于某個經濟領域,而是整個經濟社會的結構性升級和革命性轉型。通過鼓勵以智慧技術推進工業生產技術轉型和裝備制造升級,淘汰落后技術和產能,提升城市清潔能源的利用效率,帶動城市經濟在新型清潔能源供應,新型材料綜合利用以及節能低碳減排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并不斷開發相關產業和市場,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延長產業鏈,驅動產業創新,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城融合”,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建設,是將綠色城市理念和智慧城市內涵相結合,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激發城市的活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撐。
三、福建省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概況
(一)福建省綠色城市建設現狀
目前,福建省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和綠色發展的關鍵時期。自2010年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啟動了以“綠色城市”為重點的“四綠”工程建設,綠色城市建設已成為福建省推進新時期新型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2016年,福建省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此為契機,全省進行了綠色城市示范區建設的有益實踐探索,在2017年12月國家發布的首個綠色城市發展績效評價指數中,福建省年度績效評價監測結果位居全國第二位。福建省綠色城市建設在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能源使用和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城市規劃不合理,城鄉交通綠色互聯網等基礎性公共設施和現代化公共服務綜合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綠色城市建設還普遍存在城市可持續發展創新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
(二)福建省智慧城市建設現狀
作為“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數字福建”的生動實踐增創福建省發展新優勢,其中“數字福建”建設的典型代表正是福建省的智慧城市建設。福建省現已有3個國家級的智慧城市試點,并在平潭基本建成全國首個智慧型中小城市時空大數據與互聯網云端服務平臺。目前福建省以互聯網總體基礎、基礎配套設施、生命周期以及安全保障四大核心服務模塊為重點構建的智慧型中小城市,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電子政務、生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廣泛運用,為全省各級政府、企業和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服務。近年來,福建省智慧城市的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缺乏頂層規劃設計和總體規劃的不足,智慧城市的建設還缺乏標準管理體系,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研發的能力較為薄弱,智慧人才尚缺乏培養,社會主體力量的參與不夠,智慧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與保護我們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和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結合得還不夠緊密等一系列問題。
(三)福建省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建設現存問題
福建省在全國綠色城市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產生了良好“福建樣板”效應,提供了有益的實踐探索,但在協同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1.協同建設規劃缺失,條塊分割問題突出。在福建省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協同推進的實踐層面,二者融合建設內容較少,各系統縱向條塊分割,各部門橫向協同困難,管理分治現象明顯,各領域分別推進各自的規劃發展,缺乏綜合統籌與協調,造成部門之間、縣區之間各自為政現象較為嚴重,這種規劃缺失影響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協同建設。
2.社會公眾參與程度有待提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應在更大的程度上傾向于讓多種經濟社會的力量同時參與到城鎮化進程中來[10]。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協同建設不僅需要頂層設計提供保障,更需要融入社會公眾的力量,通過全民參與才能確保有效實施。目前,社會公眾如何在實踐上參與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設還缺乏普遍共識,未能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建設的長足發展。
3.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顯著。在推進福建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建設,可將省內城市劃分為實力型城市、中等型城市和潛力型城市。實力型城市在創建生態化、綠色產業以及智能治理城市等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在二者的協同創建過程中具有先天優勢,例如福廈泉;中等型城市,如莆漳寧,具有良好的綠色智慧城市治理基礎和城市交流能力,但整體缺乏協同建設的明顯優勢;在智慧城市治理上具有優勢的南平與在綠色城市建設具有顯著成效的三明在協同建設中尚未顯現出明顯優勢,但可發揮襄助效應的潛能。通過以上分析,體現了福建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不利于在全省范圍內推進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建設。
四、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協同建設的發展建議
將智慧城市與綠色城市建設作為兩個維度嵌入到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之中,是新時代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和應有之舉,綜合福建省兩者協同建設的現存問題,本文提出了發展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完善的制度體系,應該涵蓋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同時,在制度細節的完善與擴充上也應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城市規劃一體化建設實現城市統籌管理,做好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要充分體現政策的前瞻性、約束性和協同性,充分發揮各級人民政府的決策主導作用,健全綠色智慧城市的空間規劃、建設開發、基礎性公共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等的體制和框架,拋棄粗放式的管理,依據既定的制度以實際的舉措和手段來促進城市發展的綠色化和城市建設的智能化。
(二)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完善支撐平臺全面推進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的協調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技術引進、科技資金投入以及支持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資源整合,加大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方面的力度,在對創新激勵、人才引進、項目投資等相關政策方面加快出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文件;在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和支持公共服務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專業的科技項目投資機構和公共服務技術研究中心,注重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培育自主的知識產權,為加快推進綠色型智慧城市和智慧型綠色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重要研發支持和基礎性資金保障。
(三)提升社會公眾參與程度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到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之中,綠色生態和智能智慧的理念不應只運用于城市建設之中,更應深入到社會公民的日常生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改變人們傳統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為起點,從本質上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從而實現城市發展模式的深層次改變。通過政府部門的大力宣傳,培養個人綠色智慧的意識,讓全社會都參與到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來。
(四)充分發揮擴散效應,發揮區位優勢,補齊發展短板在推進綠色型智慧城市和智慧型綠色城市的協同建設發展過程中,各個城市都應根據自身的基礎設施優勢和實際的需要,打造專屬的城市特色和品牌,發揮各自的優勢,借助其擴散的效應,彌補其發展的短板。通過充分學習和吸收其他城市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以他山之石攻玉,創新協同發展模式,尋求適合城市發展現狀的支點,探索和形成自身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協同發展的最佳方案,有效地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作者:張陽濤 楊柯鎣
城鎮化論文2
引言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有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激發農村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潛力,通過優化投資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費,形成良性循環,持續不斷的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將城鎮化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增長是必然趨勢。長江中游城市群于2015年4月獲批,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超大城市群,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該城市群橫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通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水平高,可利用規模效應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小城鎮發展,成為具有經濟牽引作用的經濟增長極。該城市群建設發展在當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總人口為1.21億,居民消費潛力大,研究新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對于該區域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將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增長是必然趨勢。長江中游城市群為我國第一個跨區域的超大城市群,以此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合適,且豐富了新型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關系的跨區域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
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機理分析
(一)城鎮化有利于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研究表明,城鎮化水平越高,居民收入水平也越高,兩者成正相關關系。而城鎮化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通過以下方式實現:首先,當城鎮化水平提高時,城鎮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相對而言,農業從業人口減少,土地可進行規模使用,形成規模經濟,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且城鎮化的深入推進,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一步加強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了綜合效益。其次,當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時,其對農產品的需求由自給自足變為一種消費購買需求,即擴大了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而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能力也相應提高。除此之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得部分產業進入農村,形成產業集聚,給農村居民帶來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形成就地城鎮化;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產生大量的勞動力。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消費需求擴張,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吸收勞動力能力強,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城鎮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最后,部分進入到城鎮務工的農村人口,享受到城鎮的福利、企業保險、醫療保障等,減少該部分勞動力的消費支出,相當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二)城鎮化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費結構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可對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產生影響。在分析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時,將其分為農村人口、新增城鎮人口、原城鎮人口三個部分。農村人口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減小,更多的支出花在其他消費類別上。食品、居住、醫療和交通通訊是其消費支出的主要方面,此外,會增加耐用品的消費。總體來說,這部分居民的消費觀念還是與城鎮的消費觀念存在不同。對于新增的城鎮人口與進城務工的勞動力來說,其在接觸城鎮的消費觀念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費結構上會產生較大的改變。首先,這部分群體為了進一步增加收入和在城鎮更好地發展,會進行各種職業技能的訓練,考取各類資格證書,因此教育的消費支出會增加。其次,在城鎮中接觸到更廣泛的消費市場,會刺激消費,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亦會增加。且在衣著上,會更加注重時尚、潮流,而不僅僅是滿足保暖性等基本需求,在食品消費上,亦面臨著多樣選擇,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對于原城鎮居民,隨著收入的增加,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強調提高生活質量。旅游、子女教育、娛樂、奢侈品等成為新的消費點,逐漸優化居民的消費結構。
(三)城鎮化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費環境
良好的消費環境有利于居民消費的增加。而城鎮化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居民的消費環境:首先,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基礎設施會更加完善,特別是農村地區,照明、交通、網絡、通訊等不斷完善,為居民的消費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交通,便利的交通不僅可以方便農村居民去城鎮消費,也方便企業以及消費品進入農村,如連鎖超市、專賣店,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多選擇,促進當地居民消費。此外,目前城鎮居民注重精神享受,近年來農家樂、回歸大自然的旅行受到歡迎,便利的交通也將城鎮消費者帶到農村。其次,城鎮化也促進了城鎮消費環境的改善。當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時,城鎮人口增加,產生了多樣化需求,也隨之產生滿足這些需求的設施和綜合性商場、購物中心,為城鎮居民的消費提供了便利、舒適的環境。最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素質以及消費要求。居民更偏好質量好、安全的產品,而這種需求會促進消費市場和消費環境的秩序化、規范化,且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
(四)城鎮化有利于改變居民的消費行為
一方面,城鎮原有的消費觀念會影響新增加的這部分城鎮人口,改變其消費習慣。而且,城鎮消費市場大、產品多樣化,新增的城鎮居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其對旅游、娛樂等方面進行更多的消費。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會降低儲蓄傾向,轉而增加消費支出,并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潮流時尚,改變了消費行為。
(五)城鎮化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
傳統居民的儲蓄觀念較為強烈,這主要歸因于以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但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逐漸改變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為消費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善,企業、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等都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改變了居民謹慎的消費態度,逐漸降低儲蓄傾向,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增大消費傾向。
(六)城鎮化有利于城鄉市場的交流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加強了城鄉之間的交通運輸能力,且城鎮郊區處于城鎮與農村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其利用城鎮的技術、資本快速發展,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并輻射到農村地區,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城鎮的一些企業進駐農村地區,形成城鎮、農村之間人員、技術、資本等要素的流動。這種城鄉市場之間的互動,改善了城鄉之間的信息傳遞、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城鎮企業進入農村,還是農村居民進入城鎮進行就業、創業、消費等,均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模型設定與數據選擇
(一)VAR模型設定
為了探討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消費是否具有顯著影響以及其影響來源,本文建立VAR模型,以此研討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消費的長期聯動效應。計量模型如下:URt=w1 URt-1+…+wa URt-a+p1 UCt+…pb UCt-b+εtURt=w1 URt-1+…+wa URt-a+p1 RCt+…pb RCt-b+εt其中,UR和UC、RC是t維自變量,εt是隨機干擾項,而a、b是滯后階數,而滯后階數得通過AIC和SC準則來確定,尤其是AIC法則,根據其最小值所在階數來確定。(二)變量與數據來源在研究城鎮化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時,將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作為內生變量。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作為內生變量,分別記為UC和RC。城鎮化發展水平作為外生變量,用城鎮化率來表示,記為UR。由于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城市眾多,且跨區域,無法找到統一的數據,因此選擇了簡便的城鎮人口比重指標法。本文利用長江中游城市群31個城市的城鎮人口與總人口,分別進行相加,得出整個區域內的城鎮人口與總人口,從而計算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鎮化率,如表1所示。本文采取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北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江西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采用的時間段是2010-2021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均通過物價指數進行平減,將平減后的消費支出和相關人口數據進行加權平均,算出整個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而城鎮化率也是根據該區域內城鎮人口和常住總人口計算。為了增強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還對三個變量取自然對數,記為lnUR、lnUC、結論及政策建議本文結合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作用機制,實證分析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化對居民消費帶來的總體影響,并得出以下結論: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化提高了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和收入,兩者存在穩定的正相關關系,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其中,城鎮化率每提高1%,會引起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加0.5131%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增加0.3962%。由此可見,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鎮化給城鄉居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對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產生了積極影響,但由于目前城鎮化存在二元城鄉結構、戶籍制度等問題,又一定程度上使得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從而導致消費支出差距不斷增大。因此,提升城鎮化質量,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深化改革戶籍制度,繼續推進城鎮化可更好地促進城鄉居民消費。針對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提高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城鎮化水平。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城鎮化水平不高且發展不均衡的現象。要擴大城鄉居民消費,需要提高城鎮化水平,優化城鎮化質量。根據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資源稟賦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城鎮化發展路徑。第二,大力發展新農村,吸引企業投資和建設新農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大力建設新農村,完善農村的基建設施和醫療、義務教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減少農村居民在這些方面的支出。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增長機制,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其權益,著重提高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第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行戶籍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于部分居民來說,可獲得更多補貼,并逐漸形成城鎮的消費觀念,激發消費潛力。第四,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的比例,對于城鎮化的推進和居民的消費具有較大促進作用。除了產業結構調整,還需進行部分產業的優化升級,如農業。推進農業升級,在科技推動下,進行現代化農業改造,用現代的管理方法來管理農業,集約利用土地,進行規模種植、生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作者:張宇馳 歐陽濤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城鎮化論文3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迅猛發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終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了確保新型城鎮化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好新型城鎮化消防安全工作,警惕消防安全“灰犀牛”“黑天鵝”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新型城鎮化建設消防工作現狀
火災是安全生產的“灰犀牛”。“灰犀牛”出自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用來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用它來形容火災是非常恰當的,形象地說明了火災在我們生活中的特點。第一,火災隱患無處不在,火災事故是大概率事件。不合格的電器、不正確的使用方法等等,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里隨處可見消防隱患。第二,火災隱患善于偽裝讓大家失去警惕。正是有僥幸大意的想法,才讓我們身置于危險之間而不自知。第三,一旦發生就危害巨大。灰犀牛體型龐大,力氣巨大,破壞力強,火情一旦發生也是如此,多少寶貴的生命戛然而止,多少珍貴的物品隨之毀滅。“黑天鵝”事件是指:具有意外性,并產生負面影響的事件,由于容易產生群死群傷的惡性后果,發生在公共場所火災也被稱作是消防安全事件中的“黑天鵝”事件。必須從細節入手,從小處入手,將消防安全監管抵達基層每一根神經末梢,早發現、早防范、早化解,才能有效應對“灰犀牛”“黑天鵝”事件。消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消防指戰員人員不足是制約消防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構建全民消防大格局是未來消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明確規定消防工作的原則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2017年10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首次對消防安全責任制的實施做出全面、具體規定,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了省、市、縣、鄉鎮四級消防安全的領導責任,明確和細化了38個行業部門的管理責任,從嚴界定了單位的主體責任,為實現消防工作從大包大攬向綜合監管、單打獨斗向齊抓共管、邊界模糊向權責明晰“三個轉變”提供了政策依據,是我們當前和以后推動消防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向。
2新型城鎮化建設消防工作存在問題
2.1消防安全管理形勢嚴峻
小城市大農村現象突出,鄉鎮(街道)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不到位,基層消防組織和配套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村街都未設立專門的消防工作機構,經常性防火檢查不到位,消防設施維護保養不及時、消防器材缺失等隱患較為突出。城中村業態復雜,小理發店、小飯店、小美容、小洗浴、小足療、小網吧、小商店、小餐桌等“九小”場所以及出租房、小家庭作坊、小倉儲,甚至“三合一”“多合一”,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私搭亂建、管理混亂。
2.2消防基礎設施不健全
村村通工程中農村硬化道路狹窄,車道寬度不足,甚至違規設置路障,消防車通行困難;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城鎮發展,消防供水管網未延伸至農村地區,天然水源、臨時存水點及消防取水設施匱乏,火災發生后撲救困難。鄉鎮、企業消防隊和村街微型消防站建設不到位,隊站建設、人員征召、裝備配備均無法達到相關技術標準要求。不能發揮應有的初起火災滅火作用,火災蔓延迅速,甚至火燒連營。
2.3村民消防安全意識淡薄
調查發現,城鎮、農村消防常識知曉率較低,村民消防知識匱乏,消防意識淡薄,不能掌握正確的滅火方法,自防自救能力差。部分村民忽視用火、用電安全,生產、生活用的易燃可燃物管理不規范,電線老化、私拉亂接電線、超負荷用電、使用劣質電器較為普遍。
2.4“隱蔽作坊”安全危險性大
部分企業在農村建廠,以家庭式小作坊的形態為主,設防等級低,私自營運以規避部門監管;部分村鎮出租公用集體土地給企業,無法辦理規劃、土地、消防等手續;企業員工多為家庭成員或附近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大部分企業重生產、輕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崗位責任制未有效落實,思想觀念落后,消防安全知識匱乏,設施設備維護保養不經常、不到位,生產遺留易燃可燃物品清掃不及時。大部分業主和員工未經過消防安全培訓,未能經常性開展消防演練,不懂得本崗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風險,不懂得如何撲救初起火災,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往往會導致小火亡人或小火釀成大災,極易發生群死群傷火災事故。
2.5區域性火災隱患整改難度大
部分企業生產工藝火災危險性大,如木材加工和家具生產的工藝流程復雜,涉及備料、刨片、干燥、膠合、熱壓、冷卻等10余道工序,其中干燥、膠合、切割3道工序火災危險性較大。大部分企業利用熱壓機進行熱壓,機器發生故障或員工操作不當極易導致火災發生;膠合過程中脲醛樹脂、酚醛樹脂等板材膠合劑遇靜電極易燃燒并產生大量有毒煙氣;切割過程中,產生大量刨花、木屑,如清理不及時,散落于空氣中或附著于設備及電氣線路上,遇有靜電或火花即可造成轟燃。但企業多為轄區經濟支柱產業,在當地已形成產業鏈,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多為90年代形成,存在歷史問題,整改取締較為困難,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工作往往演變成零打碎敲、走形式、一陣風,重部署、輕整改、弱問效的現象較為突出,基層單位普遍抱著“寧可一家哭、不被萬家罵”的中庸心理,導致消防工作壓力未有效傳遞至企業,火災隱患整治浮于表面,基層消防管理的自覺性、行動力逐漸弱化。有的行業部門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鄉鎮(區、辦)、村(居)委會、公安派出所對消防工作認識有欠缺,消防安全“網格化”、區域聯防管理工作仍然掛在墻上、停留在紙面上。
3新型城鎮化建設消防工作下一步工作建議
3.1嚴格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
進一步全面落實鄉鎮、村民委員會的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鄉鎮村民委員會為主體的消防工作網絡,村委會主任是本村消防安全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管理、檢查消防工作,發動和組織群眾,做到責任到位、到人,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制度,通過落實鄉鎮、村防火安全責任制,做到防火工作常抓不懈。有條件的村委會可成立村消防工作組,扎扎實實把農村消防安全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堅決落實和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嚴格落實防火巡查、志愿消防隊伍建設、消防宣傳等消防工作機制。組織開展“三查三清”、貧困弱勢群體“鄰里守望”工作,落實預防和遏制“小火亡人”事故措施,切實降低農村亡人火災發生概率,切實解決農村消防安全“沒人管”的問題。
3.2加強農村消防規劃和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要將村民住宅及企業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納入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中,要對以易燃建筑材料為主、房屋連片集中、火災荷載大的鄉村有計劃的實施改造,改善消防安全條件和村民的居住環境。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可結合農村灌溉和人畜飲水工程、村莊道路、能源建設、水電建設以及農村電網改造,與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信等同步實施。有自來水條件的鄉村要設置消火栓,配備滅火器材,同時發揮農業灌溉機械在滅火方面的作用,實現一機多能,缺水的地方要修建消防水池,確保消防用水。
3.3充分發揮微型消防站作用
強化農村微型消防站建設,尚未建成的村(街),要嚴格按照標準,落實“定崗、定人、定責”,配齊配全器材裝備。已建成的,要強化規范管理,按照“三知四會一聯通”“1分鐘出動、3分鐘處置”的要求,認真開展訓練,切實提高農村微型消防站、專兼職消防隊員業務能力,充分利用農村微型消防站“離火場最近”滅火單元的優勢,發揮滅早、滅小、滅初期的重要作用。
3.4大力宣傳消防安全知識
利用廣播、電視、微博、微信等媒體,多渠道、多方位、多視角地展開消防宣傳教育,及時曝光重大火災隱患和典型火災案例,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消防法律意識、防范意識、逃生意識和自救意識。通過學校的宣傳教育,以點帶面,堅持把消防安全教育納入日常教學內容中,組織師生適時進行火災自救和逃生訓練,形成“一個學生教育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影響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大力開展“送消防安全知識上門”“送消防安全到家”活動,利用農村傳統、民俗節日,將防火知識、滅火常識、火場逃生自救技能等消防安全知識向村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倡導村民科學用火。有效地抓好重點時期的消防工作,如冬春火災多發季節、清明掃墓祭祖期間、春耕墾荒燒荒期等火災多發期,有針對性地宣傳預防火災和撲救火災的方法。并組織村民觀看防火安全教育片,發放消防安全知識手冊,張貼通俗易懂的畫報,制定固定的宣傳標語,做到警鐘長鳴,形成農村人人“關心消防、支持消防、知曉消防、服務消防”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任章龍.社會消防安全管理創新策略[J].消防界(電子版),2020(17).
[2]李振華,李繼繁.新常態下社會消防管理創新發展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6(11).
[3]張九海.城鎮化進程中消防管理創新工作探究[J].消防界(電子版),2016(05).
[4]吳林森.城鎮化.進程中消防管理創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04).
[5]馬從波.加強和創新城鎮消防管理工作探究[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3(10).
作者:李強 單位:廊坊市消防救援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