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慕課在園藝課程中的應用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慕課在園藝課程中的應用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慕課在園藝課程中的應用

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年來,人們對園藝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關注園藝產品的品質及其營養保健功能,消費需求方向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目前關于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方面的研究較少,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缺乏對應窗口,一些消費者對園藝產品的消費存在一定盲從性,缺乏科學引導,需要對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進行深入研究并培養專業型、創新型人才。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的開設是園藝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的重要途徑,作為園藝學科的延伸,該課程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對應的知識窗口,對于培養農業產業鏈衍生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開設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的院校范圍較小,通過高校傳統教學形態傳播相關知識的輻射范圍有限,難以滿足愈加廣泛的人群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同時,課程中園藝產品功能成分、園藝產品與人體健康方面的內容綜合性較強,理論性突出,在線下有限的課時中學生很難完成對知識的全面學習和消化,可能出現學生積極性不高、反饋不及時、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為更好地滿足大眾需求,擴大課程的受眾范圍,充分調動農學大類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園藝系孫崇德教授牽頭,組織浙江大學果樹科學研究所李鮮教授、張波教授、徐昌杰教授、殷學仁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學波教授;南京農業大學金鵬教授、周春華教授、趙立艷教授、李丹丹講師等國內知名園藝學領域專家共同打造了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精品課程。該課程以“注重方法論總結、結合理論與實踐、解讀實際案例”為基本原則,通過總結相關課程經驗、了解國內外課程內容、查閱標志性研究論文、組織同行專家研討等形式對園藝產品的色澤、香味、風味等內容進行討論,充分發揮園藝產品功能成分的保健作用,從水果、蔬菜、花卉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等多維度來進行課程教學,旨在通過通識課程教育來提升學生對園藝產品的認知并為消費者進行消費提供科學指導。同時,還配套出版了同名教材《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已經被多所高等院校收錄為學習教材,為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領域相關課程的體系建設和園藝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慕課的出現為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能夠為學習者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的網絡學習平臺。園藝學科教學實踐開展信息化建設和進行慕課教學已是大勢所趨,目前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已經在園藝相關課程中進行了應用與實踐,能夠為其他課程提供較為成熟的教學借鑒,將慕課引入到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是適合且必要的。

2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的慕課教學設計

2.1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設計

傳統教學內容一般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缺乏互聯網、多媒體等新技術元素的交互,學生對一些抽象概念和復雜問題難以理解。在慕課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點帶面,以重要知識點為中心,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來讓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化、形象化。在講解園藝產品與人體健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討論水果、蔬菜、花卉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有益影響及具體作用機制,這些都可以通過視頻或動畫的方式來進行展示,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成熟的視頻剪輯和課程制作技術能夠方便教學團隊及時更新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創新理念。考慮到在線學習者學習時間零散、不易長期堅持的特點,課程采用專題的形式,涵蓋了緒論、植物理論基礎專題“園藝產品品質”、營養學領域基礎專題“園藝產品功能性成分與人體健康”、果樹學領域專題“常見水果與人體健康”、蔬菜學領域專題“常見蔬菜與人體健康”、觀賞園藝學領域專題“常見花卉與人體健康”,盡量在更短的課程內容中展示出園藝產品營養品質的魅力。課程設計共包含四個目標:(1)對園藝產品功能成分與人體健康領域的起源、發展進行系統性了解;(2)對大宗和特色園藝產品功能性成分的組成與分布有一個大體了解;(3)掌握園藝產品功能成分與人體健康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研究方法體系;(4)解讀有價值的園藝產品功能成分的發現和開發利用規律。

2.2優質資源的開放共享與靈活獲取

線下教學資源的獲取主要是通過課程教材和高校的線下課堂,在受眾范圍和知識擴展方面不夠充分。而慕課平臺上的課程資源可以在線上方便快捷地獲取,打破了傳統教學資源傳播的地域局限和受眾局限,實現了課程資源更大范圍的開放與共享。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的慕課教學內容涵蓋范圍廣,授課團隊集中了國內高等院校的園藝專家,他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介紹了園藝產品與人類生活、人體健康、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課程共包含49個視頻,視頻總時長為538分鐘,21個學時。課程自2019年上線以來,累計受眾人數達5000余人,選課學生來自全國12個地區的50余所高校,所有學生可以同時選課并進行學習。慕課線上平臺中還有很多與園藝學相關的其他精品課程,如園藝概論、園藝栽培學與總論、園藝設施等,有拓展學習需求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時間安排來進行自主學習。線上課程可重復觀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新型教學方式的效率提升與多元評價

在慕課教學設計的互動問答及作業測試模塊,學生可以在互動對話框給教師留言,便于進行溝通交流,而且這些問答是所有人共享的,避免了傳統課堂上同一問題在不同班級被重復提問,教師還要多次進行解答。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問及作業測試情況反饋來及時了解學生對各章節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進行重難點排查和一對一解答。在課程評審模塊,考核成績包含三個部分,平時成績占50%,章測試成績占1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在慕課平臺中,教師可以很方便的對學習人數、選課學校數、問答總數、測試參加人數及測試通過人數等數據進行查看,進而對課程內容、知識側重點、考試內容等模塊進行調整,這樣有助于完善課程設計,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3慕課對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產生的影響

將慕課應用到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中,對傳統教師端的“教”和學生端的“學”產生了積極影響,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1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在慕課的建設過程中,教師在前期完成線上課程資源的錄制之后,相應的視頻素材可以反復使用,需要更新或更正的內容也可以通過新視頻拍攝和剪輯的方式來進行增補或替換,減少教師在不同學年、不同班級重復講課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同時,慕課平臺配備的課程數據收集、課程報告呈現等功能可以有效提升教師進行課后總結的效率,有助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薄弱點,進而做出相應調整。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成為了引導者和助學者。在教學方法上,從注重知識傳遞開始向著能力素質培養、優化課堂設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向轉變,從單一授課模式或簡單應用信息技術向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向轉變,從互動力度不夠向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向轉變。慕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達到教師講得清楚,學生聽得明白并能夠學以致用的目的。

3.2提升選課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慕課平臺中,選課學生可以非常便捷地查看課程介紹、師資隊伍和教學框架等信息,并通過視頻預覽等方式充分了解課程的基本情況,學習形式變得更加主動,有助于養成課前預習、課上思考、課后復習的好習慣。在互動問答模塊,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主講教師和由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助教團隊能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啟發性引導和講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目前,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慕課教學的互動人數已達2.5萬人次,參與互動人數超2000人。在課程考核方面,線上課程由傳統的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轉向了融入課堂互動和遠程協作等多樣化、立體化的考核方式,通過課堂自主討論、階段性知識檢測和綜合性期末考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有效提升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4結語

新時代,“互聯網+教育”成為主要的教學趨勢,將慕課引入到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課程教學中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有效改善了國內開設相關課程院校數量不多的現狀,能夠滿足人們對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知識的需求,有助于擴大課程影響范圍,完善相關課程教學體系;另一方面,充分調動了教師教課、學生上課的熱情,為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知識的普及提供了良好平臺,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提供了輔助工具,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玲,高東升,肖偉,等.“果樹園藝學”慕課建設的思考與教學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8,(04):42-45.

[2]楊澤良,李萍芳,陽春明.應用型課程慕課(MOOC)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園藝花卉學》以例[J].南方農機,2018,49(21):107.

[3]劉翠華,任小林.MOOC教學模式在采后生理課程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2):253-255.

[4]林玉玲,鄭曉倩,陳裕坤,等.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專業慕課的建設探討[J].園藝與種苗,2020,40(01):53-55.

[5]孫崇德,李鮮,徐昌杰,等.教育新常態下通識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以“園藝產品品質與營養健康”線上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44):58-61.

[6]吳鳳芝,劉守偉.基于慕課平臺的設施園藝學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8,(09):118-121.

[7]文攀,過建春,陳宇明.慕課在園藝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及探討[J].科技視界,2015,(34):61,66.

作者:王岳 朱長青 孫崇德 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