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電子CAD與電子制作課程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電子cad與電子制作是江南大學(下文簡稱我校)面向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亦是我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培養學生電子技術能力的主要課程,旨在使學生根據實際任務需求,設計出合理的電氣原理圖和印刷電路板,掌握典型元器件焊接的一般流程,在實踐環節親自動手將典型元器件(諸如色環電阻、電容、數碼管、按鍵、插座、三極管、發光二極管、晶振等、蜂鳴器、排阻等)按照合理的焊接順序與印刷電路板焊接裝配在一起,并進行編程調試,將程序下載到相應芯片中,使電路硬件系統正常工作[1]。本課程可以很好地使學生將電路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聯系到一起,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2]。
1電子CAD與電子制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側重點不明確
作為專業課程,電子CAD與電子制作糅合了電工電子學、C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涉及面廣,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本課程的側重點。從課程的最終考核來看,學生普遍存在對課程內容理解有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課程的培養目標、重點、難點,主動學習能力有所欠缺,動手能力仍須進一步提升等問題。
1.2趣味性有待增強
現有的電子CAD與電子制作課程是以AltiumDesigner軟件操作[3]、焊接實踐、編程調試為主,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機融合,教學過程機械化,且重復教授了許多學生前期已經學過的知識,導致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學習興趣不高,課程的趣味性有待增強。
1.3考核方式需調整
本課程的成績由電子CAD(講課和上機)和電子制作(實踐)兩部分構成,二者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為7∶3。電子制作(實踐)環節占總成績的比例較小,導致學生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缺乏重視,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成為目前在校大學生最為欠缺的能力之一[4]。因此,電子CAD與電子制作的考核方式應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彌補學生的短板。
2電子CAD與電子制作課程教學改革的反思與探討
針對現有電子CAD與電子制作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教學改革方面的舉措:
2.1強調課程特點,明確課程的側重點
在開課初期,學生要明確本課程的側重點是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充分認識電子制作實踐的必要性,大體了解學習該課程的基本步驟與方法,明確重點、難點。教師以案例教學為主,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和分析,結合探討交流、課堂提問、實踐操作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電子CAD與電子制作概念,引導學生掌握電子CAD與電子制作的特點。通過具體案例,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做好教學設計,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做好教學設計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本課程趣味性的重要基礎。教師應將多媒體技術、實踐操作與課堂講授相結合,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整理設計過的電子制作產品及其他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展示與電子制作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深入、具象化地理解電子CAD與電子制作的相關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學用具、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在優化組合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2.3注重實踐環節,調整課程考核方式
配合前面電子CAD內容的學習,在設計出印制電路板后,制作電路板,進行焊接元件、硬件電路調試以及單片機編程調試。主要設計有以下題目:數控進給控制器、單片機與PC機通訊、溫度測量計、實時時鐘、電子計算器、轉速調節器、數據存儲器等。主要通過以下環節進行實踐操作:(1)布置實踐課題、查閱資料;(2)設計焊接,編程驗證;(3)結果整理、撰寫說明書;(4)答辯講解,功能演示。強調實踐經驗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高電子制作部分(實踐環節)的比重,進一步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彌補學生在實踐方面的不足。
3結語
針對電子CAD與電子制作在實際教學與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側重點不明確、趣味性有待增強、考核方式須調整等問題,本文詳細論述了解決方法,并進行了反思與探討。電子CAD與電子制作屬于專業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實踐性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其他課程的融會貫通以及與實際操作的密切結合,層層引導,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海衛,盛衛鋒,鄭坤明.基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單片機卓越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2021(25):85-87.
[2]李霞.基于“電子CAD”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2(9):132-134,138.
[3]朱海藝.電子CAD仿真軟件與電工電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四屆教學研討會[C].中國廣東廣州,2021:827-830.
[4]王進滿.電子CAD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5):90-92.
作者:鄭坤明 周德強 張秋菊 陳海衛 單位: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先進制造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