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非遺文化在動漫角色設計中的運用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伴隨著動畫電影的興起,動漫角色逐漸成為大眾對社會事件的關注焦點之一。與此同時,角色指代的動畫人物及其相關商品,進一步延展到電視、書籍、雜志連載的動植物、機器、繪本童話等擬人化的登場人物。角色對“人”的模仿需求,表明角色概念的思維建構方式,①需要在文化知識體系影響下,不斷學習、理解、重組角色認知世界的獨特思維方法,調整適應環境所需要的行動手段,建構外在物象的視覺感官表現體系。在人性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動漫作品出現了“黑貓警長”“葫蘆娃”“孫悟空”等經典擬人角色。其中,“孫悟空”對猴子這一動物形象,賦予了“祖籍東勝神州”的地名標簽、“由開天辟地的仙石孕育而生”的生育延續、“帶領群猴”占洞稱王的行為樣態以及“美猴王”稱謂等復合擬人特質,產生了人性的共鳴效果,因而可以輕易觸達受眾情感,引起受眾關注角色的人性與人自身的關系。當動漫角色的人性文化所蘊含的內容和價值被認可的時候,角色的內涵力、趣味性不斷形成對文化傳播的拉動力,借助新媒體技術的高頻傳播,結合角色焦點話題的傳播力、持續性甚至時代性,可使得創意角色成為文化宣傳的助推劑,逐步豐富文化的社會傳播途徑。因此,“孫悟空”這一角色不但在國內成為經典,而且因其國風形象的獨特性,逐步走上了世界舞臺。通過這一動漫角色的交流、演變、深化,“孫悟空”成為影響世界文化發展的“東方明星”,受到世界范圍的設計者與推廣者的青睞,快速掀起如日本《七龍珠》動漫、美國《美猴王》漫威英雄、韓國《花游記》等真人電影的動漫角色設計浪潮,形成“孫悟空”角色文化的商業潮流,吸引了大范圍、大批量的角色粉絲,并產生了少有的周邊產品與定制需求的文化增值,拓寬了角色創意市場渠道。由此可見,非遺文化與動漫角色擁有互促關系。動漫角色通過非遺文化,產生了社會易融性,輕松地建構了角色存在的社會關系、認知能力、競爭手段等基礎屬性,增加了角色的豐滿度;同時,有了非遺文化的支撐,動漫角色就相對容易地成為細膩共情的共鳴體,讓受眾以“講錯話”“辦錯事”“有血有肉”等自身個性化的比對方式,積極了解動漫角色所涵蓋的文化類型,深入體驗角色所體現的的哲學、藝術、倫理、道德等文化內核,在角色精神內涵的感召下,確定對角色商品的選擇,確保消費得以實現。
二、助力動漫角色的概念設計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精神瑰寶。我國在2005年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傳承指導方針。②在5G高速信息化時代“萬物互聯”政策背景的驅動下,利用動漫技術的創新性、影響性、結構性特征,使之與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政策紅利進行跨界融合,為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和動漫角色概念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說,非遺文化進入動漫角色概念設計,是中國動漫角色發展和創作的必然途徑。代表普通民眾的風俗文化,是社會長期發展、凝練、結晶的“通用民俗”精華,它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為動漫角色概念設計的原創故事劇情層、寓意符號層、肢體動態行為表現層、外在表象包裝層四者之間的聯系與轉化,提供了創造性的動力。
(一)非遺文化有助于建構動漫角色的原創故事劇情層
當今國外動畫作品在動漫角色的技術設計方式上通過外包的方式交由中國公司進行技術制作,而我國動漫作品缺少的是創意與“講”故事的能力,從而導致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角色和劇情頻繁出現。為此,動漫創作必須對有長期積淀和豐富傳承的非遺文化進行故事挖掘,使動漫角色的成長過程、交流關系、背景環境等與非遺民俗進行關聯,用非遺文化中特有的民俗和故事撐起動漫角色概念設定的細節,構建動漫角色概念設計邏輯中的故事“調性”,用非遺民俗故事的活態傳承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動漫角色概念設計進行輸血和造血,為動漫角色打造極具鮮明個性的靈魂,快速引起市場的關注。佛山民俗文化醒獅中的“迷童子”,以浸柚葉之水潑灑于手,用虔誠之心向土地上香,以神顯靈“降仙童”的方式,讓已逝的民間精通武術獅藝的大成者以“轉世傳承”的方式降臨人世,給年輕的舞獅者以自信激勵。③這一民俗行為方式,與動畫電影《姜子牙》中的女孩蘇妲己“小九”的角色設計方式相類似。《姜子牙》即采用“降仙童”民俗類似的設計方式,讓蘇妲己被狐妖九尾附身,使其自身能力改變,又用“宿命鎖”將她與九尾的生命連在一起,使其擁有人妖兩面的多重性格,從而獲得了觀眾的共鳴。由此可見,非遺文化不但能為動漫提供故事,也能為動漫角色的設定提供民俗行為習慣的思維邏輯,幫助動漫角色設計師講好故事。在電影《哪吒》中,設計師遵從普通民眾改變底層命運的意愿,采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非遺民俗思維進行設計,拋開家庭出身、性別、文憑、地域文化等成見標簽,把“哪吒”設定為市井文化中“黑眼圈、一口爛牙”的小惡霸形象,打破了經典神話中可愛的蓮花化身的形象,獲得了現實中渴望主宰命運、奮力拼搏的勞苦大眾的關注,從而讓動漫角色深入人心。
(二)非遺文化有助于建構動漫角色的寓意符號層
非遺各類傳承文化中的深層次寓意,反映著大眾日常生活中對事、對物,及個人的品格傾向,其源自于日常生活,隨著歲月的洗禮與篩選,其飽含的大眾對人生、自然、歷史、社會等更“好”認知的方位感知與抉擇,幫助著創作傳承者將情感、理性與追求等凝結于動漫角色中,賦予其非遺民俗大眾心理的共鳴。當動漫角色的故事脈絡確定后,非遺民俗文化必然會影響動漫角色故事背后的寓意屬性。閩魯地區流傳的非遺媽祖形象,以非人形化的“枯槎”“紅光”示人。隨著非遺民俗文化發展,媽祖傳說也加入了圣跡、靈應等內容,逐漸衍生為“朱衣旋舞”“青圭蔽朱旒”的“擬世”“傳世”的理想化形象,④期盼在世俗中能出現“普渡眾生”的“神性”人物,以此激發受眾的崇尚心理。這種變化,自然影響到動漫角色寓意屬性的設定。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的主角椿、湫、鯤以及相關人物名字的設定方式,正是模仿了《莊子·逍遙游》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多音、神性的象征方法,為普通觀眾提供“神性”信念的理想追求與情感慰藉,使大眾能輕易接受根據《山海經》《搜神記》等神話故事創作的嫘祖、靈婆、后土爺爺、祝融、鹿神等特殊動漫角色稱謂,從而反推市場關注點,使其聚焦在具有東方傳統神韻的熱點動漫話題上,增強電影的市場競爭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了節日慶典、祈福納祥、宗教祭祀、喪葬習俗等各式各樣的民間活動,其中包含了大量傳統民俗技藝、工藝、知識、行為等極具特色的非遺傳承內容,把內容摘選、歸納成為大眾日常喜愛的“物象”外形符號,結合“象征寓意”,形成劇情承上啟下的串聯“介質”,交叉應用在動漫角色的形象創建中去,在豐滿角色的同時,還能使劇情的戲劇性得以增強。在動畫電影《功夫熊貓1》中,主角阿寶形象設定正是使用了寓意符號的設定方法,使角色成為了一個擁有“啤酒肚”的熊貓,作為學徒與自己的“鵝爸”一起經營非遺傳統美食四川“擔擔面”面館,以日常世俗行為的“吃”作為劇情發展的核心元素,賦予劇情寓意導向,形成貫穿劇情始終的牽引符號,為熊貓阿寶因好吃懶作、缺乏鍛煉、笨拙練武的形象埋下伏筆。隨著阿寶“吃貨”形象符號的寓意延伸,在烏龜大師對浣熊師傅的授業方法進行點撥的劇情環節中,加入了老莊傳統哲學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授業思想,利用阿寶對食物超乎尋常的熱愛,為其量身定制出順其自然的“無為”食物訓練刺激法,幫助阿寶輕松做出騰、翻、一字馬等高難度武學肢體運動技巧,開啟了阿寶以內觀心、覺知本體的自省之法,從而主動摒棄“貪吃”的懶惰形象,重新尊崇“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非遺傳統習武準則,⑤踏上了“神龍大俠”習武自強的新征程。阿寶貪吃形象的轉變,啟迪大眾去深入反思電影劇情帶給自己什么樣的含義,使觀眾明白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身習慣對應的做事方法,應做到“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要用強行逼迫的學習方法去矯正不好的習慣,而是要打開視野,引導有用的知識,自然地融會貫通。由此可以看出,當大眾被電影中角色形象的符號寓意性所感染時,領悟的“共鳴音”會加深動漫角色形象的記憶,從而真正形成動畫電影、角色形象、非遺文化互助推廣的新局面。
(三)非遺文化有助于建構動漫角色的肢體動態表現概念層
非遺文化不僅能打造動漫角色背后的故事性,也能豐富動漫角色肢體動態展現方法,借鑒使用非遺文化傳承下來的人物與外部環境互動的民俗行為,形成強烈的行為刺激符號,使觀眾在動漫角色的肢體動作影響下,產生應激反應,達到提升響應的目的。比如,非遺文化的南朗崖口飄色,其應用的“具身展演”的表演思路,⑥以“崖口飄色”角色動態為主體,以民俗文化中“蕩秋千”上下軸承轉動的結構支撐原理,使“色芯”角色上擺形成懸空,“色腳”下擺對沖觀眾。在“飄色”人物驚險刺激的懸空技術帶動下,形態各異的角色表情聯動受眾的感官反應,兩者形成強烈互動關系,給觀眾的“獵奇”本能帶來愉悅性沖擊,增加了觀眾的參與度,使之產生出對角色人物生動、有趣的認可情緒。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動漫角色“冰墩墩”,也體現了“具身展演”的肢體動態文化。在角色體態展演中,采用熊貓揮手打招呼、各種運動體態的表現手法,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觀眾跟隨“墩墩”特有的靈動、敦厚、健康的運動體態,去感受堅韌不息、樂觀向上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從而產生共情,享受動漫角色肢體語言的動態沖擊、動漫角色背后的故事內涵。此外,非遺傳統文化中皮影藝術,作為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功夫熊貓2》的劇情中,動漫角色白孔雀形象在城鎮中出場,整體的城鎮光影搭建,正是借鑒應用了傳統非遺皮影舞臺中白色紙幕的“影窗”效果,結合傳統皮影戲劇的文化內容,飽滿地設定出孔雀王爺霸氣、邪惡的“亮相”方式,在王權威嚴的氛圍影響下,展現出孔雀王爺能“挑大梁”的“名角兒”范。同時孔雀王爺的肢體動態表現在質感通透的紙張層次影響下,加入了選皮、鏤刻、敷彩、平綴等極致美艷的“影偶”視覺雕刻語言,⑦與沉重、壓抑的戲曲聲音相互配合,交融打造出孔雀王爺“咄咄逼人”的心理視聽語言。以能“叫板”天下的氣勢,“展演”出孔雀王爺行云流水氣韻連貫的武術造詣。隨著動畫電影的劇情深入,孔雀王爺在踏入城門的一瞬間,角色的肢體運動表現方法,進行了三維立體空間與二維平面剪影的動態切換,使皮影戲劇的幾何化效果以“平”制“動”,平衡了觀眾三維立體視覺感官中的審美疲勞。使觀眾感受到傳統皮影戲劇的簡潔、親切之美,從幻覺視效當中回歸日常觀察的“平靜”,降低了動漫角色肢體運動的移速感,從而內化成為觀眾腦海著重對比的記憶點,加深了角色運動體態的表現印象。因此,在動漫角色肢體動態的結構塑造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展演”“亮相”“挑大梁”“叫板”等肢體動態文化,能極大地豐富動漫角色肢體關節行為的設計表現方法,讓觀眾感受到肢體表現的生動性與系統性。
(四)非遺文化有助于建構動漫角色的外在表象概念層
非遺文化還能對動漫角色外界所承載的表層現象進行包裝差異化設計,增添動漫角色外在審美的附加值。在運用非遺三都水族馬尾刺繡文化對水族女性角色的外在表象進行建構時,設計師依據馬尾繡傳統紋樣“鳳鳥、日月”求吉祈福的寓意,⑧在胸牌、領襟、袖口、褲腿等部位加入了馬尾繡裝飾,彰顯了人們在節慶與重要場合時的身份與地位。這一思路在動漫衣著、打扮方面也是一個角色性格特征的重要體現。所謂性格特征,也就是個性,既然是個性,肯定就是在思想、情感、意識、態度方面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讓特征匯聚成可視化外在表象,深入到大眾概念思維中去,打開幻想的腦洞,在奇趣特征溝通作用下,使角色定位的一致性與特征性得以顯著提升。非遺文化中的剪紙藝術是從大眾普通生活勞作中所凝聚提煉出來的藝術表現形式,其藝術表現特征是通過普通民眾結合生活勞作經驗總結積累所得,具有為生活服務的目的性。在動畫電影《漁童》中,動漫角色的外在表象模仿使用了剪紙民俗的勞作手法,其造型特征并不包含透視、比例等西方美學所要求依據的客觀法則,而是遵循大眾通俗審美意向,以簡化、裝飾、疊加、拼套等大眾生活常見的剪裁造型方法,⑨對動畫電影中角色的外輪廓線和內部的鏤空進行正負型裁切,其視覺體驗不但會展現出較強的的平、齊、銳、圓的“刀鋒”的物質屬性,也會巧妙運用正負型的關系,合理安排視覺的主次層次進行有序表達。動畫電影中漁童人物的衣物、配飾等元素的外在表象,受剪紙“刀刻”造型的影響,在裁切勾勒中出現明顯的直線、圓弧、方形等銳化的幾何體塊,隔斷了造型之間的空間聯系,從而形成畫面的重構性,模仿非遺傳統年畫的平面招貼裝飾風格,形成憨態可掬、吉祥喜慶的角色造型。而蔓子、綠葉、荷花、五彩光效等看似簡單、生活化的器物外型,輕松擁有了剪紙手工的原創視效痕跡,直觀地表現出原創作者對影片主、次層次裁剪搭配的獨特視角。使繁復遞進的故事劇情在由近及遠的視覺層次梳理下,幫助老漁翁的漁民裝束擁有了充實、簡潔大塊面獨立性層次布局,與傳教士相對繁復的尖刻、彎轉的鷹鉤鼻形象形成強烈的對比,體現出老漁翁作為普通勞動人民所具有的質樸勤勞,慈祥可敬的性格特征,暗喻反諷出傳教士貪得無厭、道貌岸然的外形表象。由此可見,動漫角色外在表層現象中的角色外形、衣著服飾、道具、語言、毛發等設計元素,能大膽模仿、使用包羅萬象的非遺民俗物品,讓動漫角色具有原創、獨立的既視感,從配飾與器物中輕易尋找到動漫角色商品化、版權化的特有造型特征,以角色的專屬性,滿足大眾對動漫角色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三、打造非遺動漫經濟,發揮動漫市場潛能
由于受新興技術和全球化文化的沖擊,一部分人對現代文化過度盲從,對非遺文化產生了“封建”“守舊”的觀念,對非遺傳承人產生了“關注少”“邊緣化”的現象。⑩因此,怎樣激活大眾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增強非遺傳承人對自身技藝的認同感,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國內動漫角色也面臨改編多、太雷同、無新意、劇情單一等問題。所以,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加強兩者之間的商業交融性,對動漫角色進行非遺專屬文創IP打造,逐步建立運營團隊,找到與非遺文創契合的動漫角色表現方法,讓高普適性的非遺文化與高流量、高辨識的動漫市場共同發力,占領泛娛樂前沿潮流領域,拓寬國家主流媒體、視頻平臺、手辦模型等多種傳播渠道,宣揚非遺動漫角色背后的精彩劇情,融合動漫的“嘗鮮表現”與非遺的“故事內涵”,擴大各類非遺動漫IP角色的受眾影響范圍,觸達更為廣闊的用戶市場,從而在多元跨界的營銷模式下,增強非遺動漫角色IP在社會各個領域、線上交流、線下聚會等普通生活階層的存在感,打造民眾普遍認可的“非遺民俗”屬性的圈層文化,進一步吸引具有“正能量”的主流消費者,形成規模化的粉絲經濟,推進周邊或聯名商品的出品和出版,以經濟回饋的方式改善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生活狀態,豐富動漫角色的創作手法,形成互利共贏的市場局面。
注釋:
①韓若冰:《日本動漫角色與角色消費研究》,山東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
②⑩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山東大學2014年博士學位論文。
③謝中元:《依武而傳:廣東醒獅的武術性傳統及其城鄉傳承》,可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4139,2021年11月4日。
④徐曉慧:《變通與堅守———媽祖信仰的圖像學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22年1月20日。
⑤龍中蓮:《跨文化交際主題的深入———從《〈功夫熊貓1〉到〈功夫熊貓2〉》,《四川戲劇》,2011年第5期。
⑥蔡少燕:《“具身展演”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地方認同》,可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22年3月17日。
⑦范祖榮:《皮影藝術在〈功夫熊貓2〉中的表現淺析》,《現代物業·現代經濟》,2014年第1期。
⑧王彥:《“非遺”后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以水族馬尾繡為例》,可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8014,2012年8月23日。
⑨張歆:《傳說重述與當代電影的文化表達———以動畫電影〈漁童〉為中心的討論》,《當代動畫》,2022年第2期.
作者:李驍瀟 單位:成都工業學院人文與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