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創新創業能力導向的藝術設計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文創產業背景下設計專業人才輸出與輸入的新要求
1.1高校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新方向
首先,2012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高等學校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計劃”,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推廣普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以課堂教學結合實踐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創業精神,有社會擔當,善于把創新成果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同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創新創業類人才也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的主要培養對象,而藝術設計專業的班級教育內容也將全面納入創新創業領域培養。結合本校(懷化學院)以建立“高水平、區域性、研究型”大學為辦學宗旨和特色工作思路,深入改革,以培育“求職顯能干、深造有根基、成長有后勁、創新具有能力”的高層次研究型及創造性人才培養為總體目標。因此,研究和實施服務于區域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設計類學科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是建設出“高水平、區域性、應用型”特色的一流高校的重要內涵要求,更 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
1.2市場設計專業人才新需求
其次,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出現一種全新態勢,以創意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在國內外市場展現出蓬勃的新態勢。文創產業由于具有知識性強、價值大和費用少、污染低優勢而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同時在從“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的必然趨勢下,為增強我國軟實力與競爭力,促進文創產業的開發與發展尤為重要。而文創企業是文創產業最基礎、最活躍的小分子,其繁榮才能帶來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而人才又是文創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創造力決定了文創企業發展的速度,其中創造的核心便是設計。因此,大學作為國家培養藝術專業人才的重要溫床,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制訂出具體的藝術人才培養規劃,采取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員的藝術審美才能,培養他們的專業性,為國家培養源源不斷地的藝術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求新是一種人類前進的心靈,是一種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力量。一座大國、一個民族唯有創新,才能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永遠保持世界領先者的地位。所以,在中國文創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為適應我國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新要求,對高校產品設計學科的教改探討與深入研究也非常有必要。綜上所述,不管專業需求或是行業需要,培育創新型優秀設計人才、推動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教學改革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2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浮華無根
根據書本教材內容對一些經典案例進行分析是高等院校老師們避不開的上課內容,但是由于書本知識的有限性,特別在一味注重“創新”的當下,極易產生頭重腳輕的問題,崇尚那些潮流的、現代的“新”事物,而摒棄我們自己本身就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場“新”與“舊”的較量中,我們似乎忘了“創新”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要實現“創新”首先離不開知識積淀,而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魂,是國家軟實力之源,因此必須掌握本民族的先進文化,根植于厚重的中華民族歷史基礎。所以,教師在課堂中,不僅應該做到對課堂教學的與時俱進,更應該加強對我國的文化教育理念的了解,增強人文自信,培養其愛國熱情。但目前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析視角和文創設計的創新視角都沒有宏觀的合理規劃[2]。由于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認識還不足,思想也比較表面,并沒有理解民族文化意蘊,于是設計出的新產品往往也只是盲目跟風、追時尚,根本沒有民族文化的蹤跡;又或者只是流于表面,膚淺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產品結合,未展示出文化自信。文化認識不夠,就缺乏更深層次地了解文化底蘊,所以文創設社會更加膚淺。需要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認識到“創新”既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可以利用起當地民族文化,進行實地調研。只有較好地掌握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后,才能創造出富有本民族精神特點的文創作品,以滿足社會需要。
2.2教學形式保守傳統
首先,教學模式傳統。教師基本使用“老師講課、學生聽講、學生繪制設計作業、老師批改成績”這種傳統模式進行章節教學,這樣導致學生基本上設計每個環節都在學校進行,加之院校學生本身社會經歷較少,接觸的群體比較單一,所以無法很好地抓住消費者心理,故而學生設計出來的文創產品也就比較單純,功能也不夠完善,更無法真正接觸到市場的檢驗。因此建議學校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增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比如把社會上文創類專業競賽也納入教學,采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們真正見識到各種形態的文創產品,同時加強學校和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把設計作業轉變為實際商品,并進行市場檢測,而不僅僅在學校的課堂里紙上談兵。其次,授課方式比較簡單。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場所多數時候都是在教師利用幻燈片放映課件進行教學,場地較為單一。如果可以針對具體知識點改變授課地點和教學方式,比如設置在博物館、電影院、畫廊、民族特色景點等場合,通過采用聽、看、觸等各種感官,就可以使學生們的感覺更為深入,記憶也會更加清晰。
2.3教師自身缺少經驗
從我國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現狀來看,師資力量匱乏是大部分的院校存在的短板,同時也有著地方級高等院校老師實戰經驗少的局限,由于任職老師普遍年輕化,往往都是剛剛走出校門就走進了教學的課堂,不僅存在著教學經驗上的缺乏和教學設計上的不足,對市場的把握和文創產業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光不夠長遠[3]。
2.4學生依賴性強
雖然教育一直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可現實教學中學生都比較被動地學習,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碰到難題,學生往往都不是試著自己解決,而是直接詢問老師,長此以往,他們就養成了“拿來主義”習慣,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意識難以得到提升[4]。一味地追求老師的科學解答,全面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就很容易使學生缺乏“質疑”的精神,不會“質疑”就不善于“推陳”,更無法“出新”[2]。如果學生們缺乏發現精神,就體驗不了“發現”的魅力,感受不到“發現”的驚喜,缺少“發現”就無法談“創新”,也就更不能夠提供優質的文創產品。
2.5學生創造力弱
從目前的產品設計教學狀況來看,多數大學生都沒有創新思想和創造力。由于學生在步入高等教育階段以前,大多接觸到的是中國傳統式的“繪畫”教學,更注重培養造型藝術才能,特點是形象逼真寫實之類,當需要學員從“繪畫思想”轉換成“建筑設計思想”時,許多學生都沒法迅速轉化。創新能力卻始終沒有培養與提高。視野的限制容易使得他們在畢業后的技能更難以適應目前迅速成長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需要。
3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對策
3.1構建具有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課程內容
3.1.1構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體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和特色,與其到處尋找“別人的”文化,不如把自己擁有的先利用好,因此地方高校突破傳統單一學科教學的束縛可在設計人才培養的策略時,從當地出發構建以民族文化教育為主線的特色教育與課程體系。在設計實踐教學方面,講解理論是恰當地使用當地文化事例作為經典案例來分析,讓學生對當地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科研項目引導學生對當地文化進行實地調研、走訪,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理解當地文化。例如,我院目前針對懷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題,在師生共研過程中進行跨學科全方位的學習和研究探索,并得到了湖南哲學社科規劃課題的立項和支持。
3.1.2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創新設計能力
大多數設計專業的大學生都是從設計形式、設計方法這些表層進行設計創新,而高等院校需要做的便是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創新設計能力。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以理解民族文化為出發點,從文化歷史和淵源入手可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展講座,同時利用地方民族科研項目、課題將不同專業的老師、同學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跨專業的研究團隊,讓團隊成員的思想相互碰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民族文化的創新,將民族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找到人們的需求與文化之間的契合點,設計出大眾喜歡、社會需要的文創產品。
3.2推進設計專業產教融合
3.2.1校企聯合,拓展企業課堂的教學模式
校企合作計劃課程,一般是指高校為了培育應用型人才,并培養學員的實踐技能,與企業或政府部門聯合打造的一種企業實踐性平臺,利用資源共享方式來實現企業合作伙伴關系。指高校的高校教師通過與企業簽訂聯合意愿,共同引入企業項目,由高校教師把企業項目納入課程,并引導學校教學團隊來進行企業項目[5]。在校企合作計劃中,以提高畢業生解決的實踐技能為主要目標,通過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利用企業的實踐性平臺,畢業生能夠盡早對接自己的從業工作,從而使他們的知識和企業實際問題緊密地結合,在解決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從而得到進一步發展;高校采用這樣的教育形式,培育適應社會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公司充分運用了畢業生的想象力、創新力,給公司的設計制造過程帶來了新鮮的生命力,從而達到合作雙贏的理想化狀態。
3.2.2以賽促學,關注各種文創大賽
現在不同的網絡平臺上都有文創類大賽,把這些項目和產品專業課程相結合,結課后就可以進行創作競賽。學生通過參與大賽可以幫助他們培養比賽能力,提高緊迫感水平,在文化創意作品上也要更仔細,做到精益求精,作品才有機會被大家選用。由于文創產品的項目數量眾多,平臺空間很大,所以借助專業網站就能夠把產品介紹給更多人,同時也能夠發現更多優秀人才的文化創意產品,大家互相學習借鑒。以大賽為平臺,將學科競賽、課堂教學、創新創業、人才能力培訓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成功探索了一種更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能夠更高效地訓練學員的創新思想、實踐意識以及創造力,對他們的整體素養層面的提高和創新意識的訓練等都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為滿足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
3.2.3引進人才,讓教師與設計師分類授課
讓教師與設計師都參與教學能有效地解決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補充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教師們和設計師針對各自專長的方面能夠進行分類上課,在設計知識方面可以由該學校本專業的老師進行講解,同時在實際的藝術設計實踐項目中,也能夠由有著較多實踐項目參與經歷的設計者進行引導,他們在授課過程中,能夠根據現場狀況對已有的設計理論與知識系統進行適時合理的調動,從而可以讓學生的理論學習運用到實際工作情境當中,這樣使得學生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基礎教育水平與在實際運用能力上都得以更進一步的提高。
4結語
發展中國文創行業需要培育藝術美術設計專業人才,為更好貫徹可持續的人才發展的方針,積極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更要對藝術與設計學科教改的方法加以探討和深入研究。本文以文創產業快速發展為背景,從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切入,深入分析目前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例如,教學內容不夠系統全面、教學方式上過于保守傳統、教師團隊建設缺乏前瞻性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諸如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推進設計專業產教融合等對策,期望對推動當前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藝術類專業實踐教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5:6-8.
[2]婁穎杰.文創產業背景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的教改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83-85.
[3]陸蕾.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能力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藝術教育,2017:133-134.
[4]郝培培.文創產業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教改實踐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20.187-188.[5]卜俊,沙強.“雙創”背景下高校皮革產品設計創新人才培養生態體系探究[J].皮革科學與工程,2020,30(04):82-87.
作者:舒鸚姿 馬海平 陳成 單位:懷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