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未來主義建筑設計和機器美學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未來主義和機器美學的概念和發展
自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產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生產完全改變了人們對建筑的認知。這時就需要一種理想的形式來反映迅速變化的精神,這就是機器崇拜的誕生。當機器的效率和生產邏輯漸漸取代傳統工業和裝飾的發展,人們在機器中找到了不一樣的審美價值。因此機器逐步成為自由的階梯和發展的象征,而后機器美學逐漸形成。近代以來,在建筑領域,人們將現代建筑的全部進程作為一種整體發展來認識。例如達達主義、新造型主義、至上主義、解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都對建筑學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而關于建筑發展的機器美學和未來主義在內的一些藝術流派也在這段時期不斷發展和進化。機器美學這種代表現代性的觀點慢慢被發揚,一些機器重工業產品成了建筑師們創作靈感的來源,從而使建筑設計得以體現出機器產品本身的特色[1]。未來主義和機器美學的產生雖然歷時不久,但的確影響了許多優秀的建筑師。包含未來主義的作品不僅僅是體現工業革命以后的時代精神,它們還從多個方面讓人真實感受到了工業化和機械生產的強大。未來人類必將以機器生產的方式制造機器般的建筑。建筑是人類活動中不可分離的社會藝術,也是為人類提供庇護的住所和容器?,F在乃至不久的未來,人類生活在機器的世界中,不僅需要適應機器,還要學會與之共存。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采用工業化的方式建造出的建筑形式不僅帶有時代的烙印,并且也代表著對未來的探索。本文要探討的是,在工業革命之后的今天,人們已經完成了對機器從審美觀念中的“丑”到“美”的轉變。但是建筑界中對于機器美學的研究和未來主義建筑的探索,大部分認為它們是在工業革命高技派參數主義背景下的藝術思潮,然后逐漸形成一種普通的歷史言說。這種特定的認知會導致建筑設計處于一種停滯的模仿狀態,很難有高層次、深度的創新。隨著人們對建筑藝術認知的逐漸變化,建筑科技與藝術的關系也將越來越緊密。所以,當下對于建筑學科來說,實現完全智能化、工業化依舊是建筑標準建造和設計的任務。但深刻理解機器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和未來主義的設計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2機械美學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現代建筑設計在科技發展初期和新材料的不斷更新迭代中也表現出機械美學的影子。例如最早的結構主義——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就使用了大量的、外露的金屬鋼,建筑就像一整個大型的機械零件般暴露出來。這樣的設計不僅得到了開放的視覺效果,也讓建筑獲得了各種層次的、獨特奇妙的效果。借助機械美學和未來主義在建筑上的思想和大膽的想法,可以在未來借助新技術,設計建造出更多獨特的建筑[2]。機械美學和未來主義建筑設計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這也是其在近代獲得西方教育者追捧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機械美學和未來主義的強烈的特點以及創作風格,使得它能夠握住時代的脈搏,也同時借助自己的優勢并且整合社會需求,為后續的文化更新提供了道路的基石和經驗[3]。
3設計實踐——AliRahim的教學作品概念解析
3.1作品概況
機器所帶來的工業使命也已逐漸成為時代印記,多元化的社會也需要新的形式語言。目前研究此課題的建筑人員不在少數,AliRahim教授便是其中一名有影響力的學者。Ali教授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專業系主任,他的研究項目主要是運用未來主義的數字技術、參數化手段、機械美學探索建筑的設計和結構、形態。不僅僅是建筑的表面形態,從細微的構造到室內陳設布置,再到整體的建筑布局規劃都是“優雅”的。每年他在賓大指導的教學作品主要題材都是以未來主義建筑設計和美學為主。本節利用AliRahim教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研究課程——未來互聯物流中心,作為案例來詳細闡述如何從未來主義和機器美學方面來做設計研究。項目位于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擬在設計一種新型的物流樞紐建筑形態,用于幫助受疫情影響而衰弱的物流系統,并保持其在全球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紐約甚至其他城市都需要重新整合現有流動網絡,才能在繁瑣且破壞經濟增長的貿易壁壘中斗爭。新的樞紐將提高紐約市作為商業和物流中心的重要性,使其與全球中心有更密切的聯系。而傳統物流形式一般都是固定的——大量運輸、分揀、儲存貨物和行李(“金錢/資本”)。而這個位于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的新物流樞紐的設計,在物流系統的驅動下,將機場物流引至最前沿,將建筑變為物流機器,將物流與人文空間融為一體。將貨物和乘客作為該航站樓的參與者一視同仁。物流機器的每個轉輪和直線除了其本身需要的基礎功能外,沒有任何裝飾,也不需要任何裝飾。因此物流機器的造型是以簡潔和明了為主的[4]。不同于傳統的物流系統,包括在空間和網格存儲中飛行的水平和垂直傳送帶,設計擁有著本身的未來物流系統,其基本單元已帶有自動化電機的轉輪平臺的形式。一個轉輪平臺有兩個主要功能——分揀或臨時儲存貨物,或兩者兼而有之。每個車輪中的模塊都按照航空貨運集裝箱的尺寸精確成型。通過排列在空間中旋轉的物流單元組合在一起,引入皮帶將貨物從一個單元運輸到另一個單元,將貨物懸掛在皮帶上。同時在單元之間,有封閉的機房,提供用電(圖1)。物流系統一直是設計“物流機器”的驅動力。在項目中,運輸模塊被分為四組,占據了建筑的中心位置(圖2、圖3),每組有1~2臺機組在地下旋轉,以便卡車裝載在系統中旋轉的貨物。運動被強調、夸大,并在視覺上暴露和表達在乘客周圍。輪子所創造的形象,以及它們的運動也成為了一種奇觀。車輪裝置的移動、貨物運輸以及整個暴露的物流系統豐富了視覺體驗。體驗不僅限于視覺,還包括聽覺、觸覺、嗅覺,這是一種豐富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是機器美學的完整體現[5]。建筑外立面部分作為揭露內部物流系統的重要途徑。設計外立面的主要模式是引入機械元素,包括明確的立體幾何線條元素。通過簡單卻富有秩序性的機械語言、線性符號、齒輪模塊等,使得整個立面的呈現富有震撼卻具有極簡的廓形和藝術感。這樣運用純粹的手法,包括精準的方式,連接了建筑的機器美學和它所處空間所富含的功能,形成準確卻又獨特的關系。同時在建筑的正立面,內部有一些模塊組織會突出到外部表面,并隨著表皮延伸。而建筑表皮的設計使用了機械材料,可以達到多重感官的刺激。并且,設計強調多重復合性和透明性,金屬分隔的疊加、融合、折疊都能夠使人產生豐富的遐想(圖4、圖5)。伸縮進出的物流系統與結構表皮所產生的光影變化也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6](圖6)。并且不單單是外立面,設計也強調機器主義的內部邏輯,并能獲得極端暴露。內部的物流設備和結構組織被重復和復制,用來傳達表現當代機械時代的美感和思想。轉輪運輸系統的結構不僅有著數學的精密美感,同時以機器藝術的形式表達,形成了多重節奏美[7]。每個負責不同功能的、不同大小的轉輪,在組團過程中除了功能的必須要求,也利用了多種構成方式,如對稱異化等,進行整合和排布(圖7、圖8)。內外整體都把機器美學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方案在不破壞基礎功能的前提下,對美學進行了極致的研究。正如前段提到的,物流一直是設計“物流機器”的驅動力,也正是未來主義的核心,拋棄人的第一視角,機械作為主導地位。建筑和整個功能完全融合在一起。機械物流運動被強調、夸張,并在視覺上富有沖擊力。
3.2總結
本項目以物流系統和機器美學作為設計的出發點,相信通過強化機器的主導地位和運用新型科技,才是解決城市問題的手段。貨物在系統中是血液,人群在建筑中被視為皮膚,而物流傳導設備是骨骼,通過三者的結合,最終構成建筑主體。隨著機器不斷更新,建筑本身被機器代替,成為非建筑形態。機器美學所代表的特定特征隨著時代發展會成為人們新的審美對象。機器是人的創造物,它必然也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成為不可替代的產物。未來主義使得建筑的形式更加獨特,雖可能擯棄部分功能,但是在美學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械建筑空間的復雜性、細節的豐富性、結構的精良程度、裝置和其反叛的結構形式語言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表達方式。同時機械美學還展現了人類對未知世界、未知領域的極致追求和探索成果[8]。然而,運用機械美學的部分建筑所展示出來的成果部分忽略了除了美學思想的其他一些重要組成。如人文、地域歷史等,從而給人一種冰冷的距離感[9]??傊ㄖO計與機械美學互動的歷史邏輯體現在真善美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美學對建筑式設計的更深、更廣的參與。雖然這個過程始終是伴隨著對科學技術超越其界限和權威的懷疑甚至否認,但我們也看到,美學藝術與建筑設計創作的深度融合。通過對人本身、時間、空間等終極范疇的質疑,重新關注建筑之外的文化元素。機器技術的創造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服務的,技術和美學本身沒有對錯。建筑設計師應該著重探索建筑藝術的表達和落地,正確地運用現代技術來展示未來思想和機器之美[10]。
結語
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在人類生活的諸多領域中,基于未來主義的機器美學有著很大的優勢。它們基于理性思維,也能帶來更為客觀的社會效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想象到機械和科技將從無機界向有機界甚至向人自身不斷滲透。建筑作為一門機器的藝術,它所表現的精湛工藝和不斷提升的建造手段正是當代人們對于未來時代的一種思考和訴求。機械美學和未來主義設計實現人對于未來建筑技術的幻想,這些人們的情感和思維也正是建筑學科不斷發展的源泉。本文以賓夕法尼亞大學Ali教授的教學作品為例,基于機器美學和未來主義進行嘗試設計,通過分析社會需求和物流形態,將機器運輸的功能設計到極致,并探索該理念在社會中更深層次的運用,為未來創新和建筑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鄒強.機器與圖像——讓·努維爾特定建筑學中的情境與詩意美學[J].新建筑,2021(06):34-39.
[2]常悅.機器推動下的未來主義與工業革命[J].西部皮革,2021,43(19):152-153.
[3]楊柳.關于未來主義藝術形式對工業設計的影響[J].西部皮革,2021,43(19):131-133.
[4]練新顏.論機器對審美的塑造——從劉易斯·芒福德的觀點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30(01):31-36.
[5]汪江華.機器美學與現代建筑[J].新建筑,2015(02):99-101.
[6]張浩.建筑作為機器——機器美學的建筑形式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5):7-8.
[7]王藝穎.服飾設計中的機械美學之力——以蒸汽朋克為例[D].南京藝術學院,2021(02):18-19.
[8]汪瑋翰.淺析高技派的發展及美學理論[J].建材與裝飾,2020(05):184-185.
[9]周舟,周姣姣.基于技術美學的建筑技術特征研究——以高技派建筑為例[J].中外建筑,2018(08):25-26.
[10]方曉風.建筑還是機器?——現代建筑中的機器美學[J].裝飾,2010(04):13-20.
作者:劉耿哲 耿小牧 單位: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 南昌大學工程建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