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高職院校文化傳承的教育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職院校文化傳承的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職院校文化傳承的教育研究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國大學教育的重要職能,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到新階段的內在要求,體現了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高等教育界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明確指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加強對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對文史哲等學科支持力度,實施基礎研究中長期重大專項和學術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標志性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2]本文以鎮江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鎮江高專”)“新時代女子學堂”實踐為例,探討如何根據高職院校特點,履行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

1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第二課堂的現狀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3]這啟發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化自信的樹立和價值觀的建設,需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第二課堂是指在學校的支持和教師的引導下,在傳統課堂以外,通過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各類活動[4]。第二課堂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第二課堂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社會服務,把有形的理論和無形的精神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啟迪、熏陶[5]。

1.1缺乏系統設計

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大部分學校將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學生在校系統學習知識的時間有限,第一課堂中人文素養課程設置較少,涉及傳統文化的課程更少,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主要依托學校團委或二級院系團總支指導下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高校對第二課堂比較重視,以鎮江高專為例,“PU口袋校園”APP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2021年6月,學校共開展“第二課堂”活動1758項,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內容的共有162個,主要由“傳統文化研究社”“尚美茶社”“醒獅社”等學生社團自發組織。但從活動標題看,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第二課堂主要為單純的技能訓練,較注重形式和數量,缺乏深層次的系統設計,專業性和思想深度不夠。

1.2缺乏專業引導

從第二課堂的開展過程來看,高職院校對實施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總體倡導,但缺乏專業教師的引導。第二課堂多為學生社團主辦,內容主要為組織體驗活動或者觀看視頻,參與者或因一時興趣盲目參與,或因學校要求非自愿參與。學生對第二課堂開設的意義認識不足,主體意識不強。

1.3缺少可持續性

從課堂教育形式來看,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第二課堂多為簡易模仿和理論講座,真實體驗和實踐操作的環節不多,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從組織管理來看,由于資金、場地投入不足,學生來自于不同專業班級,課堂教學存在隨意性。文化傳承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理解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持續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學以致用、傳承發展。教育形式的陳舊和組織管理的不足,導致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二課堂缺乏可持續性。

2“新時代女子學堂”實踐

2018年3月,鎮江市婦聯與鎮江高專聯合創辦“新時代女子學堂”,旨在幫助女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升女大學生的禮儀修養,使之內外兼修,塑造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新時代女大學生。“新時代女子學堂”第二課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引領,以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文化為立足點,結合女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初步構建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的內容體系和實踐載體。

2.1構建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課程體系

“新時代女子學堂”第二課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鎮江地方文化、學校辦學文化、新時代女大學生的需求,開設智慧女生、臻美女生、陽光女生三大課程模塊。具體課程安排見表1。

2.1.1智慧女生模塊

智慧女生模塊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為主,主要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鎮江地方文化、校本文化,實踐課占該模塊課時50%以上。傳統文化部分:通過說故事、小電影等形式系統認識中華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了解祖先在觀察大自然中所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理解“順天應時”的含義,感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通過賞析經典美術和音樂作品,理解藝術源自生活,與文化情感相融的道理。鎮江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部分:通過導讀講座、自主閱讀、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精讀賽珍珠的《大地》、沈括的《夢溪筆談》等作品,實地參觀三呂故居,沈括故居遺址、賽珍珠紀念館,大運河遺址,系統了解鎮江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

2.1.2臻美女生模塊

臻美女生模塊以技能訓練課程為主,主要包括形體禮儀訓練、形象設計、茶文化等,實踐課占該模塊課時70%以上。通過訓練,提高女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對自我形象塑造的能力;學習中國傳統茶文化,在茶藝程序與儀式中陶冶情操并獲得一技之長。2.1.3陽光女生模塊陽光女生模塊以自選興趣課程為主,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師資力量儲備、女大學生興趣等開設古琴、陶笛、剪紙、朗誦、攝影、書法等課程,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參加(每人必選1門),實踐課占該模塊課時70%以上。通過興趣課程學習,學生初步掌握傳統技藝,培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品質,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2組建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教師隊伍“新時代女子學堂”開辦以來,學校整合校內人文素養類、實用技能類等方面的優秀師資力量,成立較為固定的15人教師隊伍。聘請中文專業教師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聘請學校賽珍珠、沈括研究所成員講授鎮江地方文化知識;聘請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擔任女性禮儀等技能指導教師;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文化館專業人士擔任古琴、陶笛、剪紙等興趣課程指導教師。這支穩定的教師隊伍根據課程體系開展理論課程和實踐活動,解決傳統第二課堂內容缺乏深度以及第一課堂信息接受量低的問題,在保證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同時,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文化研究所的功能,滿足社會文化產業宣傳和實踐需要,扎實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

2.3創新管理制度

“新時代女子學堂”依托學校正則學院(二級學院)進行管理,配備班主任,開設周期為1年半,歷時3個學期,每期學員50~60人。采用自愿報名和二級學院推薦相結合方式招收女大學生,組成固定的班級,保證學員的整體素質和較高的學習意愿。班級組建后,理論技能類課程集中授課,社會實踐集中進行,興趣發展類課程分小組授課。集中授課和興趣小組每周1次,校外實踐每月1次。每學期結束后班主任收集指導教師意見,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給予公選課和創新素質學分。教學管理制度充分考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愛好,保證學生重視度和參與度,使“新時代女子學堂”更有吸引力,成為學校第二課堂品牌。“新時代女子學堂”實行線上線下協同聯動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擴大影響。注冊“鎮江高專新時代女子學堂”微信公眾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生分小組對公眾號進行自主管理,專題課程結束后,學生通過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在公眾號上對課堂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展示。新媒體便捷的閱讀形式不僅把第二課堂的傳統文化內容傳遞給更多的大學生,也使學堂自身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教學案例多次受到市級媒體的報道,優秀學員多次應邀參加社會各級組織的誦讀、表演、研討等活動。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一定的影響力,使學校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具有可持續性。

3成效

3.1提高女大學生修養,增強素質教育實效

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普通專科女學生數占在校生總數的47.53%[6]。鎮江高專2019,2020屆畢業生中女生分別占58.49%,62.10%。新時代,在社會職業技術人才領域,女性占有重要的地位,幫助女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家庭、社會中明確自我定位和自我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女子學堂”第二課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民族智慧和中國精神,在書畫、茶藝、剪紙、古琴等學習中培養女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女性形體訓練中增強女性的自信心。學生表示,規范的禮儀與形象教育讓她們在公眾場合中更顯自信優雅;有教師指導和嚴格要求的“書法”或“器樂”等興趣班學習,業余時間更加充實,同時收獲了持之以恒帶來的成功。“新時代女子學堂”通過美育、德育、勞育提升女性修養,增強素質教育實效。

3.2實現文化引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大學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中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一個區域、一所學校的文化內涵在歷史積淀中形成,在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立足所在地域的實際,挖掘地方文化,實現文化引領。“新時代女子學堂”第二課堂把大運河文化、鎮江歷史名人等本土文化和校本文化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在城市歷史中感受時代變遷,在走近“歷史名人”中體會愛國、奉獻、創新,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學生表示,通過“新時代女子學堂”使她們有機會深入體會第二故鄉之美,真正理解“正則格致”的校訓、“愛無涯,美無極”等校本文化。“新時代女子學堂”通過傳播文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新時代女子學堂”第二課堂是鎮江高專履行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一種積極嘗試,通過探索與實踐,構建了集傳統文化熏陶、校本文化傳承、實踐能力培養、女大學生實際需求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初步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二課堂實施方案。文化需要在長期的積淀下,在一代代學生接力中得以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李恒川.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履行困境與改善路徑[J].江蘇高教,2019(1):41-44.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2-03-16)[2022-03-18].

作者:李文文 單位:鎮江高等專科學校 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