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低碳”綠色革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極端天氣、地震、干旱、暴雨、洪水、火災……從今年 6 月開 始,全球各地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 合強度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強。研 究人員預測,未來極端氣候頻發可 能是大概率事件。 百年難遇的高溫再次讓人們意 識到全球變暖近在咫尺。幾乎所有 專家都在疾呼:留給我們的時間不 多了。發展并應用綠色低碳技術, 關乎人類命運——如果全球未來幾 十年里將碳排放控制在較低水平,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有望在本世紀末 得到遏制,不再持續升溫。 全球已經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涉及能源轉型、產業轉型、金融轉 型及生活方式轉型,綠色將成為未 來中國發展的底色,而科技是“綠 色革命”成功與否的關鍵。
1.碳中和的技術路徑
2015 年至 2030 年的 15 年時間, 聯合國關注三件大事:減輕自然災 害,《巴黎協定》為代表的全球氣 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目標。 國際能源署的調查顯示,在有 助于實現 2050 年凈零排放目標的技 術中,有一半仍處于原型階段。此 外,清潔能源投資需在未來 10 年增 加7倍,世界才能走上零排放的軌道, 但是該領域在 2020 年卻下降 8%, 在去年略有反彈。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世 界各國的戰略重點。2020 年 9 月, 我國領導人宣布將力爭于 2030 年前 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 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 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 到碳中和。 這無疑將是一場硬仗。 業內專家指出,以我國現有技 術發展水平,不足以支撐 2060 年實 現碳中和目標。科技創新是實現“低 碳”未來的唯一途徑。 浦江創新論壇之 2022 科技創新 智庫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 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涂善東發布 了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華東理 工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聯合研 究完成的《2022 碳中和前沿》成果 報告。 報告認為,當前碳中和政策主 要集中為四大類,分別是加大可再 生能源投資、建設碳市場、征稅碳關稅和提供財稅補貼。其中,城市 是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踐主體, 建設碳中和城市,是實現全球碳中 和的必由之路。 報告表示,低碳城市建設應采 取五大戰略。一是加強可再生能源 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聚焦高碳排放領域,推進綠色 低碳轉型;三是重視科技創新,強 化技術支撐;四是采用碳補償機制, 布局負碳項目;五是優化管理模式, 倡導綠色生產與低碳生活。 作為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 報告將碳中和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歸 納為“3+1”技術體系,即源頭控制 的“零碳技術”,包括風能、太陽能、 核能、氫能和其他清潔能源;過程控 制的低碳技術,如低碳電力、低碳建 筑、低碳交通等;末端控制的負碳技 術,如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森 林碳匯、綠地碳匯、水碳匯等,另外 還需加上數字智能、基礎支撐、管理 與服務等配套支撐技術。 眾所周知,我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建筑、工業生產、交通 運輸、農業等領域,電力領域的綠 色轉型、零碳建筑的推廣、工業領 域的生產方式變革與原材料替代、 交通領域的電氣化和新能源、農業 領域加快新技術替代是實現碳中和 的基礎和重要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 學講席教授黃震指出,在“雙碳” 國家戰略下,我國能源結構將發生 一系列變革:新能源將從補充能源 走向主體能源,可再生燃料將與零 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 合,再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的重要 路徑。“碳中和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將引發數百萬億元的投資與產業機 遇,催生一批新技術、新行業和新商業模式。誰在低碳技術創新中領 先,誰就是新賽道上的領跑者。” 以鋼鐵、水泥、化工等“碳排 大戶”行業為例,一種與之相融合 的技術正在被大力推廣,它的中文 名是“碳捕獲、利用與封存”(英 文名 ccus)。這種技術就是把生產 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 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實現二氧 化碳的循環利用。專家預測,到 2030 年,低成本碳捕集將顯著提升 ccus 的經濟性,形成多個大規模碳 封存案例;到 2060 年,ccus 技術體 系全面推廣,空氣碳捕集與生物質 能耦合技術的“負碳效應”需求顯 著增長。
2.降低“綠色溢價”
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年過 70 的 前萬科董事長王石再一次成為“雙 碳”這條新賽道上的創業者,而他 創業的項目是——“碳中和社區”。 2021 年,他創立了投資基金和 實業公司。之所以資本和實業兩手 抓,是因為碳中和不僅需要新技術 和新設備,也需要大量資金。“據 測算,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至 少需要投入 130 萬億元人民幣。我 估計是在 400 萬億元以上。這就需 要依靠金融市場撬動社會資本。” 王石說他正在籌建兩個綠色碳中和 基金,一個規模 50 億元,另一個規 模 15 億元。 去年初到今年 2 月,他選擇了 上海、深圳、揚州、鄂爾多斯 4 座 城市的標的社區作為“碳中和社區” 候選項目。原計劃從上海起步,但 因為疫情,首先啟動更新改造的項 目落在了深圳。這個項目在深圳鹽 田區大梅沙,今年 6 月開工。改造 項目分兩個片區:一個是靠海邊的 居住區,共 407 戶,有居民 1000 人 左右;另一個占地 6.2 公頃,建筑面 積 13 萬平方米,2500 人在此辦公或 學習。 這兩個物理空間不連在一起的 項目,利用“虛擬電廠”技術,可 通過能源互聯網連在一起,構成一 個融辦公、學習、居住、休閑和運 動于一體的“碳中和社區”。據介紹, “虛擬電廠”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 和軟件,實現分布式供能的電力系 統,可以為配電網和輸電網提供管 理和輔助服務。 深圳“碳中和社區”一期改造 項目的面積為 1.6 萬平方米。微電 網采用數字化智慧控制系統,產生 的“綠電”供應比例達到 85%。預 計 2023 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將實現 100%“綠電”覆蓋。據測算,一期 改造項目將使建筑的綜合節能率達 到 85%。 王石說,整個社區的綠化率為 75%,“蜜蜂采蜜,蝴蝶飛舞,生機 盎然”。社區綠化的改造目標,是 實現屋頂花園里生物物種的本地化。 花園的土壤肥料來自小區的有機質 垃圾,通過循環利用,保證有機質 垃圾零廢棄。 “盡管受疫情影響,我們爭取 今年 10 月完成一期改造項目。”在 王石看來,盡管疫情帶來了不確定 性,但對低碳創業者來說,“心態、 行動力和執念是最重要的”。 與王石的行動派相對應,科技 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副司 長湯富強則從政策的高度提出低碳 行動指南。在 8 月底結束的浦江論 壇之低碳創新政策論壇上,他指出 實現低碳的機制創新關鍵在于降低 “綠色溢價”。 清潔能源成本減去化石能源成 本,其差額就是“綠色溢價”。這 個溢價通常是正值,意味著要減少 碳排放,必須額外支出較高成本。 而降低這個溢價,就能減少推廣綠 色低碳技術的重重阻力,更順利地 實現碳中和目標。 要降低“綠色溢價”,應降低 清潔能源成本,同時提高化石能源 成本。從技術經濟學角度來看,這 需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 “兩個方面同等重要。降低清潔能 源成本主要靠科技創新,比如加強 碳捕集、新能源、先進儲能等關鍵 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湯富強說,“而 增加化石能源成本,主要靠機制創 新和政策驅動,比如收取碳排放稅、 實行和完善碳市場定價措施等。” 他進一步指出,技術進步和碳定價 均為供給側改革措施,在消費側減 少碳排放,則需要社會治理,包括 宣傳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居,推行限 塑令等強制命令。
3.上海行動,打造碳達峰標桿
日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印 發的《上海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 作的實施意見》和《上海市碳達峰 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上海市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 到 2025 年上海市單位生產總值能源 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4%,非化石能 源占比力爭達到 20%,森林覆蓋率 達到 19.5% 以上,單位生產總值二 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 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力爭達到 25%,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 21%,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70%,確保 2030 年前實現碳 達峰。 在 8 月 30 日舉行的 2022 浦江 創新論壇全球技術轉移大會碳中和 創新發展論壇上,專家提出,上海 要打造超大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樣本 和標桿。為此,上海將重點實施“碳 達峰十大行動”。 其中,綠色低碳區域行動中提 出,支持推動崇明島和寶武集團開 展碳達峰碳中和“一島一企”試點 示范,推進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 際開放樞紐、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 開展雙碳示范引領。早在五年前,上海市就開始推 進綠色技術銀行建設,集聚了一批 專業化創新機構,部署了一批關鍵 核心技術的研發與示范,儲備了一 批先進的低碳技術,匯聚了一批高 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打造了一批 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2021 年度上海“科技創新行動 計劃”科技支撐雙碳專項中,布局 了 4 個方向,包括前沿顛覆性技術、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新 型能源技術和工業、產業低碳零碳 技術。今年則增加到 7 個方向,包 括前沿顛覆性技術、能源系統等。 談及低碳商業化落地場景,中 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 理、黨委副書記胡望明表示,中國 寶武 2021 年粗鋼產量約 1.2 億噸, 同比增加 4.35%,連續第二年位居世 界第一。為履行社會責任,2021 年 中國寶武率先提出“雙碳”目標--2023 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25 年具 備減碳 30% 的工藝技術能力,2035 年力爭減碳 30%,2050 年力爭實現 碳中和。鋼鐵行業目前正在變得越來越 綠色。相比 20 年前,每噸鋼的能耗 已經基本下降了一半。通過實施碳 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治理,中國寶武 在能源環保方面的績效水平持續進 步:2021 年,每噸鋼綜合能耗同比 下降 3 千克標準煤,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同比 下降 20%、23% 和 8%。今年,中國寶武發起的“低碳 冶金創新基金”收到了 42 家科研 院所的科研人員提交的 150 項創新 項目申請,中國寶武提供了 3875 萬元資金支持。“我們最近在從事 一項研究,將更好的鋼鐵用到各行 各業,目的就是提高鋼鐵的應用效 率。建筑是用鋼量最大的領域,如 果能夠減少用鋼量,本身也是低碳 減排。” 2021 年 11 月,作為全球第一大 鋼鐵巨頭,中國寶武倡議并聯合全 球鋼鐵業及生態圈伙伴單位共同發 起設立低碳冶金創新中心。目前已 吸引了來自 15 個國家的 62 家企業、 院校加盟。眼下,在上海寶山,寶 武(上海) 碳中和產業園區也在建 設中。 綠色革命,不是一國之事,更 不是一城之事。特別是在現有碳中 和技術有一半乃至三分之二還躺在 實驗室里的現實面前,區域、國際 合作就顯得至為重要。要實現綠色 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全球急需打造 一個有利于培育全新解決方案的生 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