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校培養創新能力電子人才方案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引言
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的原則,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質量思想,為我國質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學習貫徹精神、進一步做好質量工作,就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這一重要思想以及新時代背景下的質量發展新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將成為社會、企業的需求,在此契機下,學校應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尤為重要。將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驅動力。
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已經倡導多年,各大院校校目前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升級改造實驗室,建立開放式的創新實驗室等,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然而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制約著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2.1人才培養觀念思想不夠解放,意識模糊
對培養目標中知識、能力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問題,對學生應掌握的必備專業理論知識和應對今后職業變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不太注重,課程內容整合不夠,有的過分注重在知識體系上做突出,無創新,有的過分注重專業技能,把專業面做得很窄,將專業培養特色理解為學生掌握一、兩項具體技能,傳統知識與高新技術新知識結合不好,造成學生知識面窄,應對能力差,綜合素質降低。
2.2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學生興趣不高
目前高校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落后。教材不能反映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如何把實用的工程技術傳授給學生,是我們培養創新能力電子綜合人才急需解決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導致學生明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興趣不高,會聽從而不會質疑,更不會形成創新的觀點,很難適應企事業單位動態的工作環境。實踐教學環節也如此。
3、如何更新優化應用型創新能力電子綜合人才培養方案
3.1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
在課程設置時,首先依據不同學生的共性發展和專業特征要求設置,學科基礎課按照專業大類構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基礎課刪減不必要的學時,常用的知識點通過“項目式”教學展開。通過項目式的教學使學生學以致用。其次,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和社會需要設置專業課和選修課。專業課程按照突出專業內核、精煉教學內容、追蹤學科前沿和實際應用的原則構建專業主干課程;通過和校企合作形式,根據企業要求合理安排課程體系,使學生的知識面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3.2教學模式的轉型
開展“項目教學”活動。對許多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課程,采用老師輔導、學生自學形式,通過項目比賽成績,代替相應課程成績。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動手能力得到鍛煉。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項目式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適應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發展的快速化、多樣化的需要。目前哈爾濱華德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在校內和“三下鄉”的活動中都在大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校內廣泛開展“紅色+電信義修”活動,通過該活動使大學參與家電等電器的義務維修活動,服務師生,通過電器設備的拆解維修使學生真正了解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能力,學生黨員率先垂范,發揮專業優勢,帶動普通同學參加切實服務師生,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通過“三下鄉”活動策劃與組織,廣泛開展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到基層去學習,在實踐鍛煉中學習提高涵養自身的言行品格,到達愛黨、愛國、愛校,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
3.3校企多方合作,共同培養
學校與本地或者外地企業合作建立多個實訓基地,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利用兩種不同的資源和環境,通過資源互補,采用技能培訓和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向實用型的市場需求邁進。有針對性的調整學科設置,整合優化傳統專業,開設熱門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改變了傳統高校培養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弊端。現如今哈爾濱華德學院已經共建“華德-昆山學院”,該學院于2019年7月19日揭牌,課程共建,實習,就業直通車確立,致力于打造企業急需綜合人才,畢業生不僅在昆山地區有良好的就業,而且受到了企業的好評。目前哈爾濱華德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還參與“華德-吉利”學院、“華德-臺達”的建設,每年輸送百余名學生高質量就業。
4、結束語
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站在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上,要牢記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指導思想,要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要思考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這樣應用型的本科院校才能找準人才培養的方向,才能樹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的目標為中國夢貢獻一份高校的強有力的力量。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培養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電子綜合人才至關重要。因此,加強基礎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使高校學生能更好地面向社會的是值得我們深入關心,有待我們不斷的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1]趙雪.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探析[J].四川工商學院學術新視野,2018(3-4):1-3.[2]蔡文芬.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7):158-160.[3]高峰.淺析民辦高校差異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4(12):248-249.[4]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06):1.作者簡介:胡金龍(1985-),男,工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方向。-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