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據統計,2017年,財會專業畢業生高達92萬人,其中,專科畢業生45萬,將近一半,本科人數25萬,碩士9000多,博士不超過200人。現代社會中,各類高校中的會計專業也由于其廣泛的適應性、薪水的穩定性以及職業發展的長期性成為熱門專業。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各類經濟與管理類專業都設置了相關會計課程,并且鼓勵學生考取有關資格證書,會計專業更是連續幾年榮登人民日報的人數最多的10個專業第一,這些無疑都證明了我國社會會計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但事實上,會計專業的高層次人才非常少,卻很受企業歡迎,如果未來財會行業面臨裁員,第一批失業的將會是一些基礎的財會人。而普通高校會計教學和人才培養僅僅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階段,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企業的需求以及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1、當代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當前高校中財會類專業很多,專業劃分越來越細,特別是為了滿足中小企業對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在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的背景下,培養會計人才的難度逐漸加大。尤其是一些獨立院校和高職高專,培養的會計人才需更具針對性,不僅要具備靈活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更要根據市場環境、生產方法的改變獨當一面,成為企業優秀的價值管理者。因此,這類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應具備個性化,在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方面有較高的區分度。
2、傳統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
2.1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實踐環節
現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優秀的畢業生應同時具備知識素質和技能素質;尤其是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壓力的增大,社會對人才特別是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強調應用能力,動手和實踐操作也成為人才招聘的重點。顯然學生實操技能的培養靠單純的會計學理論課程遠遠不夠。
2.2跨學科課程少,師資力量缺乏
會計在很多高校內下屬管理學門類,企業國際化要求會計人才不僅要書記國際市場和會計規則,更要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但很少有高校將互聯網技術以及雙語教學納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這對培養實踐型會計人才極為不利。另外,會計專業知識與互聯網知識、能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十分匱乏,而長期在校一線教學的老師對于企業會計實操經驗也略顯不足。
2.3復合人才稀缺,職業道德輕視
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階段,適應企業創新管理需要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十分緊缺,特別是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發生了改變,會計人才具備解決新的會計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少。新常態經濟要求能分析、會管理、懂戰略的高端會計人才,尤其是具備環境道德素養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2.4忽視企業需求,資格考試錯位
在企業人才需求的金字塔上,高端的研究型人才僅僅是塔尖少數,龐大的應用型人才才是塔基;而非重點本科院校、獨立院校和高職高專正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此外,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退出歷史,初級和中級會計師資格將更受企業歡迎。
3、改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3.1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
針對不同的學校類型,可以探索和對口企業合作培養會計人才的模式,加大和會計類企事業單位的合作項目。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習階段了解會計工作的前沿,從過去單純注重記錄、反應核算型會計的培養,轉為實務和利率兼顧,能順應國際化發展潮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3.2改進課程設置方案,注重崗位需求資格培訓
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中,高校應加設電子商務、網絡安全以及雙語教學等多門課程,統籌全局,培養出更優秀的實踐型會計專業人才。同時由于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的取消,很多企業的門檻變成初級會計師資格,因此要轉換資格考試的培訓課程,幫助學生較快適應這一改變。3.3豐富實踐型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新時代國家化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高校要注重會計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兼顧會計專業職能和職業素養的建立。尤其是要培養精通國內外會計和審計知識、精通外語和財務軟件的應用型人才。同時要加強會計從業的職業道德的灌輸,從源頭上防范違背職業操守的事故發生。
3.4面向職業崗位實習,搭建學徒式培養方案
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轉變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打破現行教學偏重財務會計的桎梏,突出管理會計和專業實習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在課程的學習中穿插一些與業界共同的實習和時間機會,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安排學生在企業進行職業養成教育和學徒崗位能力實習,努力培養學生分析、表達、交際、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1]吳海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會計教學改革[J].現代交際,2018(20):114-115.[2]謝琨會計.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研究[J].當代會計,2016(3):78-80.[3]姚蕾蕾.“雙創”視角下高校會計教育的新思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9).[4]韓曉磊.淺議“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模式[J].財會學習,2019(3).
作者:陳琛;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