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反思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方向,怎樣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人們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曾經在相關文章[1~4]中,討論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繼續討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我們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以教育教學活動為載體,加強應用型人才的能力提升”的思路,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指導應用技術型大學開展高等教育教學的“全程教學創新模式”,即“課內深化、課外指導、項目帶動、實踐創新、社會服務、提升推廣”。
(一)課內深化
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對學生始終倡導“學習+研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做到不斷深化課堂教學內容,采用“專題講座”方式和“講練結合”方法,從教學內容中,提出可研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研究,逐步訓練學生養成“學習+研究”的良好習慣。在2017—2018學年中,筆者在數學專業的兩輪《常微分方程》課程教學中,針對微分方程的求解,采用“講練結合”方法,尋求一題多解,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研究,指導學生8篇:《淺析一道一階微分方程的多種解法》(劉夢杰,《民營科技》,2018年第1期)、《拉普拉斯變換法求解線性微分方程的注記》(黃安,《民營科技》,2018年第1期)、《一道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及其推廣》(劉利,《民營科技》,2018年第3期)、《二階線性非齊次常微分方程的幾種解法討論》(王爽,《民營科技》,2018年第3期)、《一道二階常系數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的“一題多解”》(杜艷玲,《民營科技》,2018年第4期)、《對一道常微分方程題的多種解法》(高雅,《民營科技》,2018年第8期)、《一道常微分方程習題的一題多解》(趙靜靜,《民營科技》,2018年第8期)、《常系數變易法在中學中的應用》(高雅,《民營科技》,2018年第9期)。課堂引導和訓練,是學生學習論文產生的重要渠道。在2017—2018學年中,筆者在數學專業1輪的《高等幾何》課程教學中,采用“專題講座”方式,系統介紹專業理論發展趨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研究,指導學生3篇:《巧用仿射變換解決高考中解析幾何問題》(王子怡,《中學數學研究》,2018年第3期)、《解析拋物線為什么不存在漸近線》(楊妮,《民營科技》,2018年第4期)、《利用高等幾何極點與極線關系解答高考數學試題》(羅珊珊,《中學數學研究》,2018年第3期)等。課堂深化,是專業理論知識應用的前提和落腳點。
(二)課外指導
課外學習是課堂學習的延續和補充,課外指導是真正訓練大學生養成“學習+研究”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是將“日常課程學習研究”與“畢業論文寫作”相結合的重要一環。通過學術報告和專題講座形式,開展課內和課外的學術活動,指導學生以課程研究和論文寫作為橋梁,做好課堂和課外的銜接,教師通過課堂的教學專題“研究”,提出供學生研究的“問題”,學生結合課外的論文寫作指導,完成研究性作業,不斷提升應用能力。在2018年度教學中,筆者結合課內的專題講座與課外的研究性作業,加強學生的課外延伸學習指導,幫助數學專業學生發表課外研究論文7篇:《對一道不定積分題的再研究》(楊妮,《民營科技》,2018年第2期)、《一道不等式的換元證法與推廣》(劉雪,《民營科技》,2018年第2期)、《一道不等式問題的解法與推廣》(李柯,《民營科技》,2018年第2期)、《對一道不定積分題解法的再研究》(董婉瑩,《民營科技》,2018年第9期)、《一類與中值定理相關的考研數學題的快捷解題方法》(劉夢杰,《科學技術創新》,2018年第18期)、《二階變系數線性微分方程不變量解法的優越性》(解亞麗,《民營科技》,2018年第3期)、《Riccati方程與二階線性方程的解法比較》(黃安,《科學技術創新》,2018年第18期)。其中,后2篇是圍繞《常微分方程》課程專題講座,課外引導學生完成的課外論文。課外進行論文寫作訓練,是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重要場所。
(三)課題帶動
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得到提升。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指導教師的項目研究,以及積極引導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圍繞這些課題,開展文獻收集、調查研究、問題分析、論文寫作,綜合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筆者結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構建研究》,組織統計專業學生申報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我國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輻射功能的調查研究》。2018年學生完成的項目論文2篇均被錄用,而且均為核心期刊,一是《論文高鐵對節點城市旅游業發展的影響研究》(張瑩等,《甘肅科學學報》),二是《“高鐵時代”對桂林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張力中等,《湖北農業科學》)。學生開展項目進行研究,是提升應用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渠道。同時,筆者再結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構建研究》,以主題《我國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13·5”旅游效益預測分析及對策研究》,開展2018屆統計專業畢業生論文指導,其中有13名學生分別選擇了畢業論文副標題:《以安康市“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楊松)、《以桂林市“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李婉亭)、《以張家界“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楊婷)、《以廣西自治區“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魯依蓉)、《以內蒙古“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冷瑩)、《以玉林市“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曹晨)、《以陜西省“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李湘)、《以十堰“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吳仕珍)、《以榆林市“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王闖)、《以鄂爾多斯市“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伍婷)、《以湖南省“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張鵬)、《以海南省“13·5”旅游發展規劃為例》(嚴格),將畢業論文做實,而且全部學生都是一次性通過答辯。實踐證明,結合指導教師項目開展畢業論文選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并且得到了實際鍛煉。
(四)實踐創新
應用型人才能力的培養,還應該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達到實踐出真知的效果。我們通過實踐創新活動,全面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圍繞實踐創新活動,開展調查研究、進行數據分析、提出對策建議,并且以論文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2018年,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期間,筆者指導統計專業學生孫瑞潔、熊靜靜、李璐瑤、魏小瑞賽,針對高鐵對旅游效益的影響,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并在活動之中,指導學生進行統計分析,完成的調查報告《高鐵帶動下漢中旅游效益的調查分析》獲得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陜西省賽二等獎(該論文將發表于《中國集體經濟》),同時學校再一次獲得全國優秀組織工作獎。實踐活動極大提升了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實踐應用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在陜西省第十一屆“挑戰杯”活動中,筆者又結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構建研究》,指導統計專業學生李湘、魯依蓉、楊婷、田怡菲、冷瑩堃,開展我國南北旅游大通道相關省市自治區“十二五”旅游效益資源收集,進行數據分析,完成的分析報告《我國南北旅游大通道相關省市自治區“十二五”旅游效益分析》獲得第十一屆“挑戰杯”陜西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在此基礎上,完成的理論研究論文《旅游資源稟賦混合度評價模型的建立與應用》發表于核心期刊《甘肅科學學報》(趙臨龍,2018年第4期),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五)社會服務
應用型人才作為行業的專業人才,必須讓他們盡早了解和熟悉行業的發展要求,并以學生服務社會的渠道了解和熟悉行業的發展趨勢,從中有方向目標地訓練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的行業基本能力。筆者在社會服務中,結合橫向研究項目《安康市2016—2017年度質量工作輿情評估》,帶來統計學專業學生十余人,積極開展數據收集處理,以及進行分析推斷,形成6萬多字的《安康市2016—2017年度質量工作輿情評估報告》,2018年順利通過安康市質量監督局的評審驗收,并且給予充分肯定,其評估結果被安康市政府采納。社會服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未來社會的能力需求。2018年研究成果《安康市2016—2017年度質量工作輿情評估分析》收入《安康統計分析報告》,并且獲得2017年度安康市優秀統計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完成的理論研究論文《經濟欠發達地區質量輿情工作第三方評估標準建立與應用》將發表于核心期刊《湖北農業科學》(趙臨龍),進一步擴大社會服務的受益面。
(六)提升推廣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向高層次人才方向發展。這是應用型人才自我發展的必然選擇,以及引領其他應用型人才向更高層次奮斗,利于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形成,整體提升應用型人才的綜合實力。安康學院與多數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筆者作為陜西理工大學的兼職碩導,擔任數學教育專業學科教學論(中學數學)碩士生胡昊的兼職導師,積極利用胡昊在安康學院訪學時間,于2018年3月向在安康學院校數學專業學生做《開啟考研之路鑰匙》的報告,與學生交流考研經驗。在趙臨龍兼職導師的指導下,胡昊發表研究論文《讓初中生“畫”出幾何思維》(《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年第4期),并且順利完成碩士論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行為之語言探究》及其答辯,獲取碩士學位。新近趙臨龍兼職導師又承擔了陜西理工大學教育專業學科教學論(中學數學)碩士生李倩、延安大學教育專業學科教學論(中學數學)碩士劉彥靈、楊茜的兼職碩導,積累應用型人才提升的經驗。在應用型學生向高層次方向發展中,注意總結他們成才的經驗,對于在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意義重大,有其直接的感染力。本文作者針對統計學專業學生李榮、化工專業學生南娟娟分別考取2018年數學專業、數學教育專業碩士生,分別指導2位考生總結考研經驗,幫助他們將經驗提升到理論,完成的論文《統計學專業碩士考生談報考數學專業準備》(李榮)、《化工專業考生談數學教育碩士備考》(南娟娟)都發表于《赤子》2018年第11期,擴大了推廣經驗的影響力。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反思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區別于學術型人才培養,但又與學術型人才培養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過程中,要結合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借鑒學術型人才可利用的成功經驗,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和理論探討。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也需要“研究”能力
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分類:研究型大學、應用技術型大學(學院),是根據國家發展需求和社會分工所決定的。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決不是不要“研究”能力,而恰恰相反,應用型人才在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更需要認真研究,從中尋求解決的方案。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除在實踐環節中,加強應用型人才“研究”能力外,還要立足課堂,加強應用型人才“研究”能力培養,通過“講練結合”方法,尋求一題多解,培養應用型人才解決問題的多種思維方法;采用“專題講座”方式,推廣理論應用,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會用理論指導研究實踐的發散思維能力等等,都是可取的有效方法。這不僅是人才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可行的路徑,而且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二)實踐性也體現在教學課堂上
應用型人才培養更加強調實踐能力,使實踐環節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但決不是說實踐只能在課外進行,而恰恰相反,在課內存在大量的實踐環節,實踐中的許多問題,是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而且實踐中的問題也需要解決的理論.反之理論的研究,必須有實踐來支持,形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除加強課外的實踐環節外,還要立足課堂,加強課內的實踐環節訓練,通過“一題多解”實踐環節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解決問題的求異思維;通過“問題探索”實踐環節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發現問題的推廣能力;通過“理論應用”實踐環節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利用理論的應用能力等等,都是可行的實踐方法。這不僅擴大了人才發展的實踐環節,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必然的環節,而且產生良好的實踐效果。
(三)學術性的交流方式也可引入到應用型的課程中
學術型人才培養突出其學術性,不僅促進人才成長,也推動專業學科發展。學術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有效的成功經驗,很值得應用型人才培養借鑒。即應用型人才培養決不是不要學術研究,而恰恰相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學術研究,來豐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完全可以將學術性的交流方式也可引入到應用型的課程中。通過“專題講座”,使學生系統地認識理論的構建;通過理論的“推廣應用”,看到理論的重要價值;通過理論的“發展趨勢”,了解理論的發展動態,給出理論全新的認識。這不僅解決了人才后續發展的問題,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經歷的重要過程,而且有良好的實踐效果實例。
(四)研究項目也可引領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
高校人才的培養,學術型人才需要較強的科研能力,但應用型人才也需要一定的科研能力。而項目研究是訓練學生考研方法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載體。即應用型人才培養決不是不開展項目研究,而恰恰相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項目研究來訓練應用型人才,培養其具有科研的意識和一定的科研方法。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完全可以用研究項目也可引領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通過大學生的“創新項目”研究,訓練學生開展科研的基本方法;通過學生畢業論文的“研究項目”,促使學生系統掌握科研的程序;通過競賽活動的“指定項目”,指導學生學會調查研究分析的科學方法;通過社會服務的“導師項目”,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本領。這不僅解決了人才后續發展的問題,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經歷的重要過程,而且有良好的實踐效果實例。
參考文獻:
[1]趙臨龍.以高等教育“三大職能”為宗旨創建“數學教育”省級重點專業[J].教學研究,2009,(3):32-36.[2]趙臨龍.應用性本科院校應用型數學教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C]//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2012年國際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3]趙臨龍.統計學專業創新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實踐研究———以安康學院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10):84-87.[4]趙臨龍.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學生、服務“三位一體”的轉型新機制研究———以安康學院數學與統計系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5,(4):203-206.
作者:趙臨龍,鐘生海;作者單位:安康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