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試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取向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格(personality)來源于希臘語“persona” 一詞,原是指舞臺演出中所戴的面具等,后被現代心理學所沿用。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①這是人格教育與研究的社會學基礎,也是關于人本質理論的根本性命題。所謂人格本位,是一種基于人的發展核心理念,突出個體的信仰、品格、價值、尊嚴等在內的,基于人個性發展、人格健全的教育思想。“本位”強調的是人格在個體自我發展中的根本性位置和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人格本位是指人格在個體人格發展中的根本性位置,它是人格要素在一個人的自身發展中得到本位的歸置”②。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有本質區別,是面向所有學生開設,是高校開展美育的重要渠道,以培養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和健康的審美能力為主要任務,通過美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個性發展,完善個體人格。
一、人格本位價值取向貫穿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始終
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學說”是人格本位價值理論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所指向的是將人格教育的理想和目標融入人的發展過程。縱觀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對受教育者包括人格意識、心理品質、創造能力、審美修養等在內的人格本位要素的培養一直貫穿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始終。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藝術教育的首倡者,在藝術教育理念創新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了“興美感”“資美育”,從把美育作為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徑,到藝術教育作為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這樣的理念一直影響到今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在北京神州學會作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演講上,蔡元培提出“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③。其中強調的就是除去陋習,美化人生,通過美育使人的品格變得更加高尚。1920年,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一文中明確提出美育是“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以蔡元培、魯迅、豐子愷等為代表提出并倡導的學校藝術教育實踐,致力于從美育入手,把技能提升落實為國民的人格養成,將學校藝術教育與新文化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成為社會人生改造的新興思潮。
陶行知倡導主張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直接影響到那一時期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在1940年8月的《戰時教育》第六卷第1期所刊發的《育才學校創辦旨趣》中,陶行知提出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小專家;不是培養他做人上人;不是丟掉普及教育而干這特殊的教育”的著名論斷。陶行知認為,學校藝術教育要在生活實踐中得到發展,使學生的“人格獲得完備的發展”④。特別是在抗日救亡的嚴峻時期,主張藝術教育“發揮指導群眾驅除暴敵的效能”,強調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有藝術的情景,鼓起革命的情緒”⑤。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學校藝術教育與“革命化”“民族化”的內涵緊密相連,明確了藝術教育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價值取向,也正體現了藝術教育在培養獨立人格精神,將個人愛好、需求、理想、信念等與社會責任、民族大義有機結合。
21世紀前后的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在不斷地調整、鞏固和深入發展中。這一時期國家先后出臺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系列文件。這時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一個最重要標志,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格本位的完善。公共藝術教育以其最完善、最凝練的形式保存和記錄了人類豐富的審美形態,把對“真善美”以及“假丑惡”的鑒別在藝術實踐中充分展示,始終指向個人的較高存在,并以人的本位人格來觀照現實。
新時期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根本價值回歸日益受到重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從德育的遮蔽中解放出來,從技能教育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公共藝術教育更加關注受教育者個體的人生幸福與發展。進入新時代,同志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提出把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來抓。2018年8月30日,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時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又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些重要論斷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性質與功能做出了科學而清晰的定位,凸顯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個體素質的熏陶和塑造、對社會文明與和諧的提升。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和培養的目標就是:“要依托本校相關學科優勢和當地教育資源優勢,拓展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⑦。由此可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使命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學生對藝術能力的提升、藝術語言的運用、藝術技能的獲得、藝術鑒賞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要培養受教育者的“對人的和諧自由,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生活的充分肯定和對人的超越自我功利,走向和諧自由的群體生活的感召”⑧。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高校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在于通過藝術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獨立、穩定、健康、完善的人格,形成引領社會的個體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
二、人格本位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
把藝術教育根本價值取向與人格本位內涵聯系起來做出最早最明確闡釋的是蘇聯美學家和藝術學家斯托洛維奇。他通過對藝術的審美對象的分析和審美價值的評價,強調“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⑨進而提升到“美與崇高”關系的認識,認為藝術教育“能夠根據審美規律影響人的意識,即不是影響人某種單一的能力,而是影響高級能力的總和,影響人的整個個性,影響他的感覺、情感、理智、意志和想象”⑩。把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與審美修養、心理品質、情感認同、創新能力等結合起來,為進一步明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根本價值取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其功能表現為對個體思想素質的陶冶和道德情操的塑造,促使其具備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人生目標等。根據這樣的理論思維范疇,我們可以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歸納為四個價值取向的層級構成,即直接價值取向、基礎價值取向、核心價值取向、根本價值取向。直接價值取向是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質屬性中最直接的價值體現,即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為價值追求。美國藝術教育家史密斯在《人文視野中的藝術教育》中就明確提出了藝術教育對于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意義:“我一向認為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可以讓人重溫人類的多種可能性與成就,讓人重新確立自信與希望”?。在許多發達國家的知名高校,把推崇通識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把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中構建的“人文學科”體系中,明確如美術教育在內的藝術教育課程目的在于培養感知與理解,教育重點在對文化的傳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熱愛以及繼承創新國內外的文化成果,弘揚傳統文化,增強藝術與文化的理解、欣賞能力,這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最直接價值取向的人文需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質屬性構成的第二個層級是以提升審美能力為重點的基礎價值取向。之所以稱為基礎價值取向,就是體現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效用的過程中,審美是最基礎的環節,其他價值的實現都要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上來實現,這也是藝術教育學科的獨特性關鍵所在。“在每個領域出現的凡是值得成為藝術的活動,都必定具有審美意義,都能產生美的成果,創造審美價值,因為它是‘按照美的規律完成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實現公共藝術教育價值的基礎,審美功能是統帥其他功能或者是承載其他價值的最基礎功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質屬性構成的第三個層級是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藝術教育通過感知、聯想、反思與體會等途徑,充分調動人的大腦細胞,釋放自我潛能,誘發和引導人們不斷展開聯想力的翅膀,實現人的創造能力的激發。所以美國學者艾里克·金森把腦科學和認知神經學與藝術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研究與分析,認為“藝術發展的是那些需要長年累月的調整才能發展完善的神經系統。不過裨益一旦顯現,將無所不及,從精神的運動技巧到創造能力,乃至情緒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將表露出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面向的對象是具備創新品質和創新潛能的大學生。激化學生聯想思維,激發個體創造的潛能,培養創新品質,這是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核心的價值取向,這個核心價值取向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實現“以美啟真”,通過藝術審美來實現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的過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較高層級的價值取向也就是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關于大學生高尚健康的人格標準,有學者提出了四個標準?: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下的道德品質;具備科學的創新思維與學習方法;與時俱進的社會心理;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中,把人格本位作為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在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正是圍繞上述四個標準衍生開來。基于對學生個體信仰、價值、尊嚴等的培養指向,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最根本就是落腳到培養學生對“真”“善”“愛”的追求這一目標上來,通過公共藝術教育來揭示和發現生活的真諦,促使學生追求真相、探求真知,尋求真理;培養學生善良心靈與高尚品德,提高學生向善動力;培養青年學生責任與擔當,提升奉獻精神與博愛情懷。
三、優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人格本位價值取向基本策略
(一)堅持把人格本位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核心理念
康德在關于審美的問題上把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作為藝術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黑格爾對此評價,認為這是康德對于藝術和審美所找到的“及時個合理字眼”?。雖然康德這樣的論斷提出了靜觀的無功利美學觀點為后來學者所批判,但他關于藝術教育無目的與合目的的統一性對當前我們樹立以人格為導向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公共藝術中人格為本位的導向,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式改變的問題,而是要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人文與科技、智性與非智性、功利與非功利之間找到內在的平衡點。實踐這樣一中介性的特點關鍵在于正確把人格本位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完善和健全大學生人格。讓藝術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更好地發揮其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獨特的價值與作用。
(二)突出主體參與性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主體參與性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要的原則之一,特別是在優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人格本位價值取向的實踐中,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性原則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人格本位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主體參與性。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主要由人格意識、心理品質、創造能力、知識結構等幾個方面組成,只有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參與教育環節才能產生感知和體驗,進而影響到身心的調適,實現從要素功能向系統功能的轉換,從而形成穩定而成熟的人格;另一方面,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性。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從來不是外部強加給受教育者的,教育實現的是一種環境創造,受教育者有更多自主的選擇。讓學生參與藝術實踐,形成直接的審美體驗,這是把藝術的審美能力轉化為實踐創造能力,進而形成穩定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三)遵循新媒體文化傳播特點
新媒體的視覺文化、語言文化等對青年大學生人格養成和品德修養形成影響深刻。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必須適應網絡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特點,充分利用其快捷性、生動性、豐富性等特點,把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融入新媒體文化中,把公共藝術教育的審美培養、人格養成與新媒體文化傳播緊密結合起來。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新媒體藝術教育課程,讓學生在新媒體文化中學習藝術、體驗藝術,感受藝術。
(四)不斷優化公共藝術教育教學體系
一是要調整和優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目標。要切實改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益智”“輔德”等功利化思想和目標,回歸公共藝術教育本質,在人文素養的培養、審美能力的培養、創造能力的培養上下功夫,最終達到完善個體人格的根本目標。二是要優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體系。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要回歸藝術學科的特點,突出公共藝術教育的人文性、審美性和情感性,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三是要優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正如美國教育家喬納森·柏格曼在研究斯金納條件發射加強行為?與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的關系時指出的:“如果把講課作為主要方式,即學生聽講行為(安靜地記筆記)被加強,那么學生將僅僅在記憶和理解層次學習;如果采用主動的、合作的教學方式,即學生主動行為(互動和討論)被加強,那么學生就在更高的認知層次上學習”?。在當前信息技術條件下,要遵循趣味性、融合性、實效性的要求,創新選擇青年大學生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媒介,重點是要將先進的教育技術與公共藝術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以主動和合作的方式來實施公共藝術教育,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目的。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33.②?羅曉明.人格本位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32,31.③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0.④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67.⑤俞玉滋.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68.⑥給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強調做好美育工作培養中華美育精神[EB/OL].人民網,2018-8-30.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EB/OL].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15-9-28.⑧曾繁仁.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1.⑨斯托洛維奇.生活·創作·人——藝術活動的功能[M].凌繼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4.⑩?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凌繼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166,163.?滕守堯.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2.?艾里克·金森.藝術教育與腦的開發[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鮑桑奎.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44.?博爾赫斯·費雷德里克·斯金納是在整個教育界公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奠基者,他所提的理論參考了愛德華·桑代克的研究。他認為,對同一主體而言,那些被強化的行為將會越來越強,而那些沒有被強化的行為將會逐漸消失。?布魯姆的教學目的分類法提出了認知分類層次,從下至上依次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喬納森·柏格曼.翻轉學習[M].王允麗,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78
作者:文 / 劉艷娥 彭時代 徐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