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旅游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聯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文化不僅僅是旅游和文化的結合體,更是一種文化發展形態,是社會大眾為了改善自然環境而開展旅游活動過程中價值觀、自身行為、物質結果和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種狀態。旅游文化是文化常規價值的升華產物,集合“吃、穿、住、行、游、娛、購”六大主題為一體,并以主體、客體和媒體間的文化關系為參照標準,長期開展于某種旅游項目中。我們可以將旅游文化分為三個模塊:及時個模塊是文化中的物質,包含人文和自然,這兩者也是文化客體的代表,再加上周邊配套的娛樂設備,滿足社會大眾的交通需求、餐飲需求及采購旅游紀念品的需求。這些需求都是可以通過感知和器官進行觸摸的,是看得見摸得著且真實存在的物質。第二個模塊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中的制度,它以國家管理單位或規模較大的旅游機構指定的相關法律文件、制度等為約束制度。另一方面是文化中的行為,是主體和個體在開展旅游活動中形成的習慣性固定行為,如當地習俗、特定禮儀等等。且大部分行為都是當地經營者的自發行為,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第三個模塊也是最重要的模塊,就是文化中的精神與心態,包含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和心理狀態。旅游文化是物質的物化產物,供社會大眾感受認知,容易被模仿和開發,但物質文化吸引游客的點在于這種物質下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只有旅游產業有自身獨特的物質形態,才能夠提升游客感知的獨特性,有助于旅游精神和游客精神達到同一思想高度,物質和精神能夠同時作用于旅游活動中。制度和行為這兩種文化可以幫助游客升華物質形態,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制度文化能夠保障旅游產業的服務品質,提升旅游的層次感,是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參考依據;而行為文化可以提升經營旅游產業人員的管控能力,提升自身在同行業中的競爭能力。
六安素稱“皖西”,地處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現轄金安、裕安、葉集三區和霍山、霍邱、金寨、舒城四縣。全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80多萬人。六安的人文氣息十分濃厚,鐘靈毓秀。我國司法開山祖師、上古時期著名的皋陶后人在4000多年前被封為六安之王,因此又稱“皋城”。漢武帝劉徹在元狩二年以“六地平安”的吉祥寓意為六安取名,一直沿用至今。這里涌現出了三國名將周瑜、“宋畫及時”李公麟、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等一大批著名人物和舒傳賢、許繼慎、蔣光慈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文學家,這里30年紅旗不倒,先后誕生了大將軍縣兩個,在抗戰時期產生了我國及時位鐵道司令洪學智、著名將領皮定均等共和國工作者共108人,因此,人們親切的將六安稱為“紅軍家鄉、將軍根據地”。六安擁有25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形成了紅色、綠色、古色、藍色、特色等于一體的多彩大別山旅游。
一、旅游產業中文化的地位
1.從旅游主體的角度出發,文化影響著游客的選擇。美國著名旅游美學學家麥金托將旅游欲望分為身體欲望、文化欲望、人際關系欲望、地理位置欲望及聲望欲望五個類型。所有類型的欲望都是對知識、美景、新鮮感的文化追求,總是一種主要的旅游欲望。其他學者認為,這些旅游欲望源自于人的天性,是社會大眾對旅游的一種崇拜。這種崇拜是視覺和聽覺渴望得到并向往的一種文化,萌發于人類出生,是人類自身與外部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追求。這也充分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年輕人拋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選擇去鄉村中生活,他們想要從淳樸的文化中獲取更多智慧,是自我充值的另一種方式。
2.從旅游客體的角度出發,資源是旅游文化的主要內在。上文已經提到自然和文化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自然是外部大環境賦予的,但都經過人類的開發和打造形成新的自然景觀,這些景觀中寄托了當地人和政府的思想感情和特殊文化印記,如泰山、峨眉山、長江、長城等。這些自然景觀雖然已經被人性化,但與我國傳統文化及審美需求的契合度較高。文化的內在富含豐富的人文資源,需要旅游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整理和保護。知名度較高的旅游勝地,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當地名人名物的文化影響力形成的。在文化中滲入自然景觀,在文化中傳承景觀,可以加強旅游文化傳遞信息的強烈感。
3.從旅游媒體的角度出發,旅游行業需要文化作為靈魂支撐。之所以將旅游產業稱為“無形貿易”,是因為其起源和后期發展都受文化的影響。如果把旅游產業比作一座經濟效益可觀的建筑,那么文化就是這個建筑的地基。各國家旅游行業的發展模式大體相同,都是以國家文化、地區文化為基礎,著重宣傳少數民族文化,擴大知名度,增加客流量,繼而擴大當地的經濟效益。外國游客及外地游客對旅游地獨有的民族文化和名勝古跡產生驚嘆、敬佩之情,使其沉醉于美景中流連忘返。這就證明了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吸引程度是旅游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標準。此外,文化資源的名聲和地理位置也能決定文化旅游周邊產品的銷量。通過對我國15個最有潛力的文化旅游項目進行調查發現:考古類人文旅游項目占據重要的部分。這也是新世紀旅游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政府及地方在對旅游景觀進行打造時,首先先要保障游客的花銷與精神文化享受成正比,再拓展旅游經營的其他項目,盡可能的挖掘文化,滿足游客高質量的文化需求。這不僅是我國旅游產業與世界旅游行業接軌的必然經歷階段,更是我國旅游產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旅游產業中文化的影響
1.推崇旅游文化,提升旅游資源的開發能力,增加我國旅游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較大化推動我國旅游經濟總值的增長。
(1)文化內涵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自然景觀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我們并沒有對其進行雕琢和加工的主導能力。將其與文化內涵進行融合就是將當地人民的精神文明寄托到這些自然景觀中,提高自然景觀的理性化、神似化。我國地大物博,各個自然景觀中都蘊含豐富的文明氣息,是從古至今文化的積累。若不能夠將這些文化精髓展示,就不能將文化景觀的特點及價值展現出來。
(2)打造人人保護人文景觀的文化氛圍,將人文景觀中的文化內在充分挖掘出來。人文景觀是文化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沉沙,能夠直接表現出古人創造物質精神文化的重要體現。這種景觀的魔力主要體現在民族、神秘、獨特、藝術、傳統等。
(3)推動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旅游文化產業的靈魂。現階段,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新興產業,這種發展離不開其起源和文化。縱觀旅游行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發現只有外形和內在都具有特殊文化底蘊時,才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群體。據統計,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達55.4億人次,收入約5.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76%和12.3%;入境旅游人數達1.4億人次,收入約127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0.5%和3%。旅游產業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原因在于其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經成為我國近年來發展旅游業的主要特色和重要經驗之一。
2.推崇旅游文化,優化旅游產業對下屬經營者的管控能力和服務質量,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點服務等,高質量的經營管理標準能夠美化旅游產業的靈魂,繼而帶來更多的利潤。
(1)從旅行社的角度出發,旅游文化的推行能夠更好地約束導游的日常行為,導游的綜合素養與游客的旅行質量有直接的關系。
(2)從酒店的角度出發,文化可以提升酒店的文化素養。酒店租賃給游客的不僅僅是一個房間,更是當地特色文化氛圍的滲透和高品質配套服務的切入點。例如上海的迪士尼度假酒店,走廊和房間里到處都是彩繪的迪士尼卡通人物,更有免費班車接送游玩迪士尼的特殊服務。北京的黑土地飯店,抓住了老一輩的知青下鄉情懷,打造了以兵團為特色的文化環境,獲得了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可。
(3)從旅游景點的服務出發,文化的結合可以提升旅游景點的質量、形象和效益。因此,旅游景點的管理中也要重視文化素養的管理工作,在打造旅游景點之前,需要先開發其文化,這也是旅游行業未來的發展形勢。其中的原因在于,經濟和科學的快速發展迫使人類對獨特旅游文化的需求度越來越高。由此可見,我國必須要加強對文化和旅游景觀的研究力度,使其盡早進入國際化行列。
3.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文化是推崇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準則。綜上所述,從旅游產業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文化搭臺和經濟唱戲已經是我國旅游產業的主要特色和重要依據。再加上國民綜合素養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管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這些旅游產業的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與游客的體驗度掛鉤,無形中限制了我國整個旅游行業的發展。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要重視旅游產業從業者的文化培養。我國旅游行業需要文化的配合,提升自身在同行業中的競爭能力。只有重視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開發和應用,才能夠保障旅游行業得到較大的發展前景,使我國旅游產業在國際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斷擴大市場的消費份額。
參考文獻:
[1]謝貴發,華國粱.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王明煊,胡定鵬.中國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3]秦永紅.旅游文化與現代旅游經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15,(10).[4]賈祥春.旅游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J].復旦學報,2017,(3).
作者簡介:伍連成,供職于安徽省霍山縣旅游局,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