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民辦高校生物工藝學教學革新探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隨著現代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生物工藝學對現代工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該門課程在民辦高校所設立的生物工程專業的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生物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生物工藝學由發酵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部分組成。目前,在民辦高校,生物工藝學的基礎教學內容較完整,但模塊繁多,實踐環節相對薄弱。究其原因,民辦高校基本屬于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資辦學的,因此著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而在課程實踐環節中投入的經費偏少,在實驗室建設上更是投入有限。民辦高校的任課教師大多數為剛畢業的年輕教師,教學經驗積累較少,基本沿襲了學生時代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此青年教師側重于純理論的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由于缺乏生動的實踐案例分享,照本宣科式的灌輸讓生物工藝學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從而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呈現出一片倒的景象。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現階段生物工藝學在民辦高校的開展處于較低水平,教學成果較差的局面。
2.民辦高校生物工藝學教學改革措施
生物工藝學課程應著眼于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針對民辦高校專業學生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差的特點,應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可將生物工藝學課程設計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精神為目標、以實踐為主線、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中心,創新教學理念,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融入到課堂,教師應注重理論傳授與實踐培育相結合,不可偏頗。建議所有任課教師都走下講臺,走進實驗室參與到學生的畢業論文實驗設計、操作和撰寫過程中;與學生一同走進實習基地,充分了解現階段教育教學方向與社會化需求的脫節之處。生物工藝學的教學落腳點應是在生產或服務性行業中的應用,因此生物工藝學的社會需求,恰恰是該門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原動力。
2.1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
生物工藝學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這為承擔該課程的老師提出了挑戰,因此,在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授課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積極了解和學習專業近期動態,與時俱進,以科研課題組為單位,參與到課程建設的青年教師組成學習小組,通過網絡信息、書刊雜志、對外交流等途徑學習與課程相關的科研進展情況。同時,提倡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鼓勵教師帶動學生一起進行科研全過程,協作分工、共同創造出科研成果。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驗少,為了提高教學成果往往會參考其他高校的教學內容,有的甚至是盲目崇拜重點大學教學方法,搞的拿來主義,因此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上應更加著眼于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因材施教,有借鑒有思考,優化和整合出既符合教學大綱,又能反映學科前瞻性成果的課程內容體系;既貼近學生實際又迎合企業用人需求的教學方案。在青年教師中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形成配套教學方法。
2.2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中心
在生物工藝學課程的設計、建設和教學實施全過程中提倡學生的主動觀察性和主動參與性。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信息,因此要為學生創造適宜的學習情境,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主動地和有選擇性的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庫。為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中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對于一些學生感到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和單調枯燥的知識,可以設計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穿插生動形象的小故事,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恰當地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引導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3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生物工藝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程設計、建設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需始終貫徹以下教育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技能,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動手和動腦,主動地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那些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理論授課的同時,為學生設立虛擬課題,引導學生學會研究課題、分析課題內容,掌握課題思路,提高學生對生物工藝學課程的濃厚興趣。在實驗課上,可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的目的和要求,結合所學的生物工藝學的知識,自行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方案、列出詳細的實驗步驟,以達到預期的實驗目的。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先行查閱大量相關文獻,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室現有條件完成實驗設計,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對實驗進行可行性驗證。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實驗中每一個環節都做好數據記錄,比如:微生物的生長情況、發酵液顏色的變化、分離提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讓學生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4巧妙運用現代教學資源
以教材為藍本,注重現代教學資源的建設和使用,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教學內容先進性與實用性,如組織工程、干細胞等章節充分體現了細胞工程的最前沿領域,將近期具代表性的事件展現給學生,在講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短片、圖片、課程網站等技術手段展現給學生,將“平面教學”與“立體教學”充分結合。天津天獅學院校級精品課程搭建了泛雅網絡平臺,教師與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能夠面對面的交流,課下,學生與老師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互動。
2.5制度與機制保障
當前,不少民辦高校的生物工藝學教師對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單一,通常僅僅將期末的試卷成績作為的評價方法。實踐中,應改革評價體系,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將學生的平時成績:(10%)、實驗成績(20%)和理論卷面成績(70%),其中平時成績應包含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平時作業,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不要照本宣科,應活學活用。實驗課上,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理論是否活學活用,對實驗中的每個環節都應該設立評分標準。從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以高水平的教材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補充和完善教學大綱、課內實驗內容、完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一整套符合民辦高校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的課程體系。同時,培養一批業務素質水平較高、團隊合作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李樹文,咸洪泉.《發酵工程》理論課程教學方法實踐與總結[J].價值工程,2012(17):223-224.[2]張衛兵.高等院校發酵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食品工業,2013(9):63-64.[3]劉宇鵬,沈永紅,楊生玉.生物工藝學實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2(29):33.[4]黃明燕.論民辦高校教學質量[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3):17-18.[5]燕衛東.微生物發酵工程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194-196.
作者:喬鏡澄 邢春玉 劉太林 天津天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