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研學旅行是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首次提出研學旅行的定義。研學旅行是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不同于課后活動、春秋游、夏令營,研學旅行強調有意組織、親身體驗、集體活動。研學旅行注重寓游于學、寓學于行,能使大學生從高校的“象牙塔”中走出來了解社會的多樣化,是一種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無縫連接的途徑。
一、研學旅行的起源
研學旅行的歷史悠遠流長,古有孔子率三千門徒遍訪都邑,傳道授業。而后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組織了“新安旅行團”修學之旅,開創了中國修學旅行的先河。至201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研學旅行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近幾年,隨著研學旅行的推廣以及在實踐的應用中不斷地發展,政策也在不斷完善,研學旅行被大眾認可的程度越來越高,也取得了實際效果。研學旅行強調在社會中授業解惑,是一個讓大學生身心同行、鍛煉實踐能力、提升社會責任感的實踐課程。
二、研學旅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有效實現教育的目標
一切教育都要回歸生活、回歸個體本身發展的根本。研學旅行立足于實踐與生活使得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知識寓于生活與實踐之中,使大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即做到了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之中,又感受到了祖國大好山河與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使大學生身心一同“在路上”。
(二)有效調動大學生主體的積極性
將研學旅行運用于思政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內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研學旅行注重大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大學生的關注點與興趣點選擇研學旅行的路線、制定研學旅行方案等,使研學旅行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三、研學旅行的困境
(一)課程理論探究不足
課程理論基礎的探究是研學旅行預案設計的及時步,確定好研學旅行主題教學目標,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確定主題卻難以把握分層目標的設定。研學旅行作為我國教育的新生事物,在各方面都處于研究探索階段,而部分研學旅行機構與高校由于課程理論探究不足,可能出現難以實施的教學目標設定,削弱了研學旅行的成效。
(二)缺乏完善的評估體系
評價對研學旅行具有重要意義。在研學過程中,大學生的及時評價反饋能夠使教師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向與學習所得是否接近研學旅行的階段性目標。在研學旅行實施過程結束后,能夠幫助大學生鞏固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所學的知識與提升的能力并對自己進行反思,對于“幫助教師教學,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研學旅行的設計都會集中在研學旅行目標上,課程設計上力求接近教育教學的目標但卻忽略了評價階段,往往都是通過寫一篇感想作為對本次研學旅行的評價,忽略了應及時運用大學生的反饋評價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三)整體規劃不夠
研學旅行預案的設計是決定研學旅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研學旅行是通過對實地的考察,合理利用當地資源,設計貼合實際的實踐活動。研學旅行處于變化的動態情境內,要加強對分層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把握,才能使研學旅行達到教育目的。然而,大多數的研學旅行機構開展研學旅行由于資源開發不充分,缺少相關的指導教師,不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加以引導,導致研學旅行成果與高校預想差距大。
四、發生問題的原因
(一)資金經費不足
經費問題是思政課開展實踐教學時所面臨的主要難題。盡管《意見》中指出應通過家長、學校、政府籌集經費,但由于研學旅行方案設計所需經費較多,對目的地的考察、食宿方面的協商等,學校與政府不能負擔,而由家長負擔又會出現對于部分家庭困難的大學生無法參與研學旅行。
(二)研學旅行推廣不足
自“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紛紛重視起來,但多數是“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課外調研等代替實踐教學。”沒有對實踐教學進行教學設置,雖然研學旅行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帶動大學生積極主動性,但當下研學旅行在高校應用中較少,發展尚不成熟,部分高校對思政課研學旅行重視度不夠,使得研學旅行在高校應用中處于弱化地位。
(三)專業指導教師的培養缺乏
受研學旅行本身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影響,要求指導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如何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與課堂知識融合,在研學旅行動態的情境中如何評估大學生的表現等,無一不要求研學旅行指導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與指導經驗。但目前不少研學旅行機構的指導教師缺乏專業的教學知識,無法緊密結合動態情景講解課堂知識,而高校教師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缺乏研學旅行的指導經驗。
五、構建研學旅行在高校中的應用設計
(一)研學旅行應遵循的原則
實踐性原則。朱熹提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說明實踐與認識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研學旅行是一門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原則的課程,要求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強調大學生的親自參與,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
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要遵循教育規律,注重知識性和趣味性,突出活動的教育目的和大學生的成長指向。通過研學旅行,大學生既能深化理論知識、拓展視野,使教育內化于心,還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自主性原則。研學旅行注重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研學旅行的主體是大學生,在研學旅行前征集大學生想要研究的問題,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納入研究過程并將其置于核心,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地區資源進行獨立選擇和整合。
(二)研學旅行的總體構想
多次強調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既要多讀有字之書,也要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實踐教學能夠促進大學生真正掌握理論知識,鞏固理論教學成果,同時引導大學生用眼睛觀察社會,用心靈感受社會,用思考探究社會,從與歷史和社會溝通的各個方面獲得真實自我體驗,從而建立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
做好前期準備。研學旅行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幫助大學生學用相長。進行研學旅行方案設計應由高校自行設計,整合當地資源進行合理安排并制定預案,并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參與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指導教師在實踐中授課的經驗與能力。適當開展研學旅行宣傳講座,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大學生自行查閱、收集研學旅行主題相關資料。教師應通過互聯網作為為大學生提供基礎信息的基礎,提供有關本次研學旅行的信息。一方面,由大學生根據前期了解的信息,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大學生的關注點設計一些問題作為引導,有利于大學生將課堂理論所學轉化為從內心理解并認同的知識,提升研學之旅的質量。
做好實施過程。研學旅行以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為基點,讓大學生真正投入于實踐當中,切身體會才會有真感想,真收獲。由于高校思政課知識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將研學旅行分為四大主題課程,但又不割裂五門思政課之間的聯系,分別設置修養主題類、史論主題、政策理論主題、職業素養主題,以問題導向式為引導對大學生進行授課。根據大學生選擇的主題活動進行焦點問題收集,篩選出主要焦點問題并將其設置為多個小課題,設置情景互動環節并以小組方式分發小課題進行體驗式活動,讓大學生都參與到互動環節并協作交互學習已完成實踐,例如法律小講堂、重走紅軍路、體驗支教小老師等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并提升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幫助大學生內化知識并結合大學生們的特長興趣,發揮大學生的特長并根據不同專業劃分組別,并配相應教師進行指導。
做好評價階段。研學旅行要做好過程評價與后期評價。大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應做好后期總結,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對研學旅行經歷進行反思、梳理,形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再到實踐,如此循環,螺旋式提升大學生的認知。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通過小組探討,讓教師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向,在研學旅行結束后寫出自我評價,總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探討、交流心得,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整合本次研學旅行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完善自己的經驗。
研學旅行是促進正處于身心變化、構建三觀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的介體,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缺失,是一種全新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促進大學生內化理論知識和發展大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宋曄,劉清東.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學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10):21-25[2]劉繼玲.研學旅行中體驗式學習評價標準開發與應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9).[3]丁春福,楊乃坤,韓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建設的思考———以沈陽工業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1-65.[4]周嘉楠.美國高校服務性學習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4(3).[5]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9):12-14.[6].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16-04-30.
作者:孫麗穎 李英林 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