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互聯網思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新興的媒體平臺,其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革新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互聯網思維應運而生,對傳統思維有著巨大的沖擊。各大高校學習和推廣互聯網技術,為莘莘學子交流經驗、傳遞知識搭建了廣闊的舞臺,提供了諸多發展機會。與此同時,給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建設性指導,使其在探求和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上有了多元化視角。不言而喻,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然將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新興思維看待,逐漸地將其應用于實踐當中。故此,如何在滿足時展需求的前提下,結合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科學性以及參與性,以互聯網思維指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等問題,是有關學者需要思考解決的。當代人都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受到互聯網絡的滲透影響。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接受互聯網技術的主要群體,毋容置疑地成為了新媒體背景下影響最為深廣的人群。新時代伊始,互聯網技術已經在大學校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一種較為高效、較為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已經在各大高校的學生群體中廣受好評。在當代大學生的眼中,微信、QQ、IE以及社交APP等新媒體技術已然不只是一種交流溝通、搜集信息的新興工具,而更多地作為氛圍環境出現在院校大學生身邊,無時無刻不熏陶著他們,與其形影不離。因此,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推廣的背景下,引領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顯得尤為重要。這些途徑有利于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更有實用性地開展,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將這一責任承擔起來。
一、互聯網思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互聯網思維屬于用戶至上的民主化思維類型,本質在于“以人為本”,服務簡便精致、信息開放共享是其突出的特性。將這種思維類型付諸于實踐,能夠事倍功半,更加方便快捷地開展交流溝通活動,實現較大化的資源共享?;ヂ摼W思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不斷拓展創新,從最初形態的工具屬性,發展至社會活動,最終升華為一種社會意識。該社會意識可以在價值和思維角度給予用戶最前沿的思維模式。迄今為止,我國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逐漸同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網絡化的思考處處影響著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觀念以及教育對象等。因此,開展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互聯網+”的結合工作,意義重大。
(一)互聯網思維的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體、主體間性轉向
在互聯網思維的不斷影響之下,教育者心中已然樹立起來的一種主體平等性。就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方式來說,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師,而學生附屬于教師,處于客體地位。但當互聯網思維與教育活動相結合以后,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學生成為了教育主體,而教師退居到客體地位。換句話說,學生同教師的關系由“主——客”模式取代了原先的“客——主”模式。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審視,教育者的主體性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不斷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主體間性轉向,其主體平等性愈發凸顯。
(二)互聯網思維的要求——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多向互動性社交性和自媒體性是互聯網的基本特性,以此為基礎,互聯網信息得到前所未有地傳播,多向互動性逐步彰顯出來,為轉變內容生產者與受眾的關系奠定基礎。在互聯網思維的不斷影響下,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開始借助多向互動性來實現認知協同。在此,我們簡要強調多向互動性的本質,即教育者借助網絡互動平臺,較大化地發揮互聯網交流方式的優勢,以網絡新時代特征為基準,構建新型交流體系,從而利于教育對象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并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思想理念和實踐行為。
(三)互聯網思維的關鍵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開放性
互聯網的高度開放性使得異彩紛呈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聚集在一起,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形成價值觀多元化的局面。多元化的價值觀均以互聯網平臺為媒介,潛移默化地對網絡用戶產生影響?;ヂ摼W和現實世界相比,能夠提供給人類更加自由更低約束地話語環境,使得用戶在脫離時空限制的環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態,各抒己見。在互聯網新時代,我國各大院校理應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觀念,以社會日益多元開放的現實為基礎,以當今大學生多元化思想狀況和合理要求為基準,開展更具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強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予了高校思政教育以無窮的機會,亦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因此,相關工作者要理性客觀地認識到當今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貼近實際、細致研究、探尋出一條適應當今社會環境和主體需求的新道路,不遺余力地加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所面臨的機遇
1.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十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互聯網為媒介,利用其開放性和共享性,優先掌握相關學術最前沿的理論和實踐素材,便捷地搜集信息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鮮血液,促使其與時俱進,更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
2.方式手段的創新性十足?;ヂ摼W憑借自身具備的快捷性、共享性以及交流性等特質,為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個自由平等、豐富多樣、共識共享的教育平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把握教情學情,更好地分析和解決教學重難點;可以突破時空約束,實時在線輔導學生,組織群體性互動討論,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圖文并茂地傳播知識經驗,讓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從而營造新穎積極的學習環境。
3.社會化程度不斷提升?;ヂ摼W的出現,使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那層阻隔得以被解除。曾經“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跨時空、跨民族文化、跨國家來了解這個世界的種種萬千,同時,“象牙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實時接受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和密切監督,走出自我封閉,固步自封的困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擴大覆蓋面、提高工作實效起到了推動作用。(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1.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創新性匱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網站并不陌生,但從中受到的啟發卻少之又少。我國高校在開展相關建設工作時,存在一系列問題。舉例而言,索然無味的內容、枯燥老套的版面設計、單一化模式、互動不足的討論區等都阻礙了思政教育功能的較大化發揮。2.不良網絡信息侵蝕大學生思想。網絡信息的獲取渠道多樣,因此搜集到的信息也是具備多元化的,這其中就摻雜著“毒瘤”。及時,網絡的一大功能介紹娛樂消遣,而諸多大學生并不能用理性的頭腦看待這一功能,沉迷于此,難以自拔,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對其三觀造成沖擊;第二,網絡具有開放性,因此無法避免國際上其他國家思想觀念的傳播,其中有些不良價值觀念會使得自制力不足的大學生放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邁向深淵。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以上提及的諸多機遇與挑戰,都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潛移默化地沖擊著大學生的觀念思想和實踐行為。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將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為重頭戲,放在改革的前沿,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
三、互聯網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對策
1.利有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營造優良校園互聯網信息傳播氛圍。及時,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豐富拓展校園新媒體的內容和思想校園新媒體建設不僅要注重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更要與時俱進,盡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第二,大力開展特色化高校網站建設。在此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近幾年來,該校以網絡平臺為媒介,不斷地打造新穎的版面設計,開創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每天按時推送政治理論學習、團學活動、校園文明建設等相關信息和圖片,旨在于作大學生的引路人,將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傳遞到每個人的心靈之中,武裝大腦,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三,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監察體系和評估體系。我國各大高校應該定期檢查校園新媒體監測系統,保障其有效性,從而使得學生接觸到安全的信息資源。與此同時,完善評估體系,保障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資源具有較大含金量。
2.將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提上日程,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在數字技術時代,對新媒體的看法、選擇什么樣的新媒體以及使用新媒體傳播何種內容都同大學生化素質教育息息相關,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時刻關注新媒體發展趨勢對大學生思想理念的侵染,更要完善相關素質課程的體系建設,如組織學生參與??蟮木庉嫻ぷ骱蛷V播站、校園官網實踐工作等措施,從而使得大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性辨別信息優劣的能力,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著力培養大學生網絡宣傳員,利用網絡平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擊不良言論,發揮引領作用,樹立科學先進的思想。實現互聯網思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舉措之一就是打造理想化的教師隊伍,其較大的特點就是具備高能力、高素質的。要滿足這兩點要求,既依賴多年積累的專業化知識經驗,更依靠網絡應用水平。只有充分地掌握網絡操作技術的基礎知識,將網絡多媒體工具應用于教學之中,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適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及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跳板,與時俱進,提高自我修養與教學能力。工作者只有科學系統地學習互聯網知識、提高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擔當起為學生“引路”的責任。第二,工作者應時刻了解教情、學情的近期動態,及時調整既定思維,在尊重受教育者選擇、反饋以及傳播信息的權利的基礎上,將身份從思想的“教導員”轉變為思想的“引路人”。
3.創設性打造思政教育產品,革新傳播方式。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之下,思政教育的革故鼎新迫在眉睫。互聯網產品是互聯網思維的實體化,反映互聯網思維的特性。近年來,互聯網產品風生水起,滴滴打車、QQ、微信等智能應用不斷普及推廣,背后的推動者之一便是互聯網思維。在一定的角度審視,思政教育提供的是一種教育產品。所以,我們要時刻秉承用戶思維,以人為本,強調互動,簡約,像生產互聯網產品一般,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較大限度地滿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當今社會,各大高校紛紛打造個性化十足的教育產品,這些產品的共性之一,就是推崇學生體驗性。類似于復興路上工作室傾心打造的《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等網絡視頻,都廣受好評,播放量突破百萬。這些“產品”是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產品”革新的范本?;ヂ摼W傳播是互聯網思維的社會化體現?;ヂ摼W時代,人人都有發表自我言論的權利,每一個網絡用戶都是平等的傳播主體和信息節點,都能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進行點贊、評論、轉發、分享等一系列活動。以自媒體為基礎的社會化傳播。已然顛覆了大眾媒體所引導的傳統傳播秩序,趕超大眾傳播,網紅、草根的出現,熱點話題的推送,都是這一現象的好詮釋?!敖逃旧砭褪且环N傳播”,這是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在一次演講中講述的。教育傳播是指教育者為達成某一目的,利用實際有效的媒體渠道傳播合適的信息內容,從而給予受教育者相應的經驗知識、思想理念與專業技能。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教育者要將社會主流傳授給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政治理念以及道德規范。故此,在互聯網思維影響下,要確立社會化思維,像開展互聯網傳播工作一般,推行思政教育。不僅將受教育者當成消費者,更要將目光聚集到其生產者的地位,以互聯網特性為基礎完善傳播體系,掌握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傳播的方式。
4.構建更為高效、更為實際的思政教育平臺,建立健全互聯網思想防護體系。培養專業素養更為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讓他們學會利用網絡和手機交流互動平臺,以網絡思維和網絡術語武裝大腦,結合教情學情,較大限度地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現實力量。日前,各高校新媒體文化傳播平臺如雨后春筍,發展迅速。舉例而言,諸多微信公眾號廣受院校師生歡迎,其下載量和傳播量尤為龐大。就一定角度而言,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一方面,加快建設高校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以信息時代的科學觀念武裝頭腦,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結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教育領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制度和體系,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平臺的監管水平,使其能夠客觀及時地反饋該平臺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完善,為新媒體平臺樹立不斷創新發展的形象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傅鋼(1965-),男,華南師范大學本科,廣西師大研究生班,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倩.互聯網思維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學教育(下),2018(12):50-51.[2]趙寶貴.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初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8):149-150.[3]楊璐,丁毅仁,顏威.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傳播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3):118-120.[4]徐曉歌,孫睿,張徽.互聯網思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刃劍”[J].農家參謀,2018(02):176.[5]曹燕寧.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影響與工作思考.長熟理工學院,2010(12).[6]何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OL].品牌研究:1-2[2019-02-19].14-1384/f.20190128.008.[7]王琴.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探索[J/OL].品牌研究:1-2[2019-02-19].[8]楊霞飛.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構建——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原因探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1):86-87.[9]雒霞麗.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析[J].新西部,2018(36):132-133.[10]何苗.網絡傳媒時代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探討——評《互聯網+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12):112.
作者:傅鋼 韶關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