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2017年4月,在考察廣西時指出,要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作為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鱟和中華白海豚是其中非常典型的兩種珍稀動物,保護好這兩種珍稀動物,是建設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高校,通過中國鱟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教育,將學科特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實現所講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的目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作為海洋珍稀生物,中國鱟和中華白海豚在北部灣有著獨特的價值。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中華白海豚則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米的海域,因此,白海豚活動易受各種人類活動的影響。有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類活動的直接傷害,包括流刺網的纏繞,船只的碰撞,螺旋槳的打擊和電、毒、炸魚、水下爆破等活動造成的傷害[2]。中國鱟(音zhongguohòu)(拉丁學名:Tachpleustridentatus)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被稱為“活化石”。根據美境自然科學保護團隊四年多來的深入調查與研究,北部灣一帶的中國鱟種群數量在近20年間下降了90%以上,目前,鱟的數量依然每年在銳減,鱟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廣西也將中國鱟列為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調查結果顯示,沿海漁民對中國鱟的保護意識很差,多數漁民有食鱟的習慣,在沿海的餐館也常見到有中國鱟出售,人類捕殺是中國鱟資源較大的威脅[3]。兩種海洋生物的現狀,都與人類的活動有著密切關聯。加強對中國鱟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教育,已經迫在眉睫。而對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重要途徑。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4]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就是文化育人,并通過這種方式,解決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問題。
2.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利用多種形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勢在必行。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問題亟待解決,為從根本上改善和保護環境,對全民海洋珍稀動物保護意識進行培養至關重要,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1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同志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具有獨特價值和實踐意義。一是能培養當代大學生熱愛海樣珍稀生物,熱愛來自于了解,只有了解海洋珍稀生物的現狀,才能更加了解當前如中國鱟和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珍稀生物的重要性;二是更加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充分發揮本身的能動作用,不僅能培養自身的愛護生態環境的品質,也能感染周圍的人一同進步。
2.2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基本品質的養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除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行為等問題,還要解決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問題。良好的基本品質,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它在大學生成長之路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個別大學生存在著“精致利已主義”的傾向,造成對基本生命價值的漠視等,這種價值觀,對于大學生的基本品質起著負面的影響。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有著其身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僅表現在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還影響著他們的言行舉止,潛在的對生命的看法與尊重,作為對世界的一種看法,對于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是重要的一項,通過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可以對當代大學生培養珍惜生命、珍惜自然的基本品質。
2.3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對國家的主人翁意識
著名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寫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只有對這個國家的每一片土地、每一草每一花、每一個生物都有著主人翁的意識,才能真正做到愛得深沉。保護海洋珍稀動物,使大學生的保護意識深化到理念、信念、意識和品質中去,內化為人的主人翁意識。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突出優點是較少采用約束、強制手段,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就是激發當代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順應人的本性和內在個性興趣,自覺參與到海洋珍稀動物保護中來。
3.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如何更好的通過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則需要多課程、文化、實踐等三個角度進行。
3.1海洋珍稀動物保護融入課堂教學中,推動課程育人
一是積極推行海洋文化的課程。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說明了課程在育人方面的至關重要性。北部灣大學以海洋性為辦學的重要特色,所設的各二級學院都正在推出海洋文化的選修課。通過海洋文化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們了解海洋珍稀動物,進而加強學生保護海洋珍稀動物的意識。
二是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創新中提離同學的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意識和能力。陶行知說:“蓋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課程得有圓滿解決,則其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灌輸式為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在海洋珍稀動物保護方面的主體要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大膽創新,積極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富有情趣性的課堂教學形式。只有具備了感受海洋珍稀動物之美、了解海洋珍稀動物之必要的能力,才具有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這是學生培養和提高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意識和能力的關鍵。如請學生設計海洋珍稀動物的保護方案、請學生作為課堂講授的主體,發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之真正主動接受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并進面形成相關的能力。
3.2把海洋珍稀動物保護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推進文化育人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都明確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校園文化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有著強大的“立德樹人”功能。校園文化是高校發展的靈魂,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把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學校的一些重要場合體現出海洋珍稀動物。如海洋生物館、校園服飾、校園雕塑、校園景觀、校園宣傳欄等都可以用中華白海豚等做為藝術元素。比如,在北部灣大學的教學樓間的宣傳欄,已經用白海豚作為重要的藝術元素呈現;同時,較多的校園服飾,也采用白海豚作為設計元素,既體現了北部灣大學的地方特色,同時也對白海豚的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典,以北部灣大學為主體的節目,海豚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亮點。另外,校園景觀等也可以與海洋珍稀動物為設計對象,打造特色的白海豚、中國鱟等對象。
其次,建設海洋館、4D影像平臺、專題網站等。比如,在現在的海洋標本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海洋珍稀動物的陳列。如中華白海豚除了基本的標本外,還可以圍繞白海豚的基本情況,進行一定的展板宣傳。另外,加強4D影像館建設,讓大家以最直觀的形式了解海洋珍稀動物的情況,進而加深大學生們保護海洋珍稀動物的意識;建設海洋珍稀生物網站,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加強海洋珍稀動物的宣傳保護。,圍繞海洋珍稀動物保護,開展專題的文化活動。比如中國鱟保護講座、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科技藝術文化節等,將海洋珍稀動物保護與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形成保護海洋珍稀動物氛圍。
3.3把海洋珍稀動物保護融入實踐教學中,促進實踐育人
根據研究,成人學習較大的部分來自“在崗工作實踐”(約占70%),其次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約占20%),才是正式教育與培訓(約占10%)[5]。由此可見,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實踐對于促進實踐育人的重要性。
一是依托“三下鄉”、“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和宣教。比如利用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到野外考察中華白海豚、中國鱟的生長、繁育情況,同時在中華白海豚、中國鱟生長的區域,鼓勵學生們積極向當地百姓宣傳發動保護這些海洋珍稀動物。依托自身特色和區域實情,開展宣傳活動。比如,在北部灣大學的海洋標本館,積極征集來自各學院的志愿者開展義務講解活動,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同學,積極講解中華白海豚、中國鱟的保護,除了對聽眾有較大的啟發以外,對身邊的同學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利用中小學生進校園等活動,使得中小學生受到教育外,也能培養志愿服務的學生的奉獻意識等。4.結語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可以積極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來,通過培養學生的基本觀念,進而培養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環境,發揮學科研究優勢,積極將海洋珍稀動物保護宣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滲透到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教學等各環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寓教于樂,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改變受教育者的心態。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2]王丕烈,韓家波.中國水域中華白海豚種群分布現狀與保護[J].海洋環境科學,2007(05):484-487.[3]何安尤,王大鵬,程勝龍,施軍,韓耀全,陳曉漢.廣西北部灣珍稀動物現狀調查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4):13258-13261.[4]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5]邱昭良.復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23.
作者:曾棟梁 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