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電視節目編輯中編導意識的表達實踐探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在電視紀錄片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節目編輯屬于其中的關鍵環節,一般在所有鏡頭畫面取材結束之后,經過后期的處理、編輯與制作,才能夠為觀眾呈現完整的紀錄片。由此可見,電視紀錄片節目主要以真實場景與故事為基礎,在節目編輯中需要通過編導意識的滲透表達進行內容的重構,從而向觀眾傳達完整信息。所以,編輯工作者應樹立科學的編導意識,在節目編輯過程中予以良好表達,進而在紀錄片制作過程中融合自身的理解、情感與審美,凸顯紀錄片的主體,進而提高紀錄片節目質量。
一、新時期電視紀錄片節目編輯中編導意識的具體體現
(一)題材選擇決定紀錄片的內涵
紀錄片編輯工作者在節目創作之前要對其題材選擇進行策劃與調研,主要對紀錄片涉及的人物、事件、場景等進行分析,而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體現出編導意識。選材作為編導意識的最初體現,唯有保障選材方式與角度的獨特性,才能為后續的拍攝工作開展提供指導。比如,深受觀眾喜愛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選材方面便體現出了良好的編導意識,主要從日常的“吃”著手,用獨特的視角去詮釋中國百姓的生活,進而表達人與美食、人與社會的關系。《舌尖上的中國》通過接地氣且人文價值濃厚的選材,大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內涵價值,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拍攝角度決定紀錄片的價值大小
在紀錄片節目的拍攝過程中,其角度的選擇對于表達主題的深化與挖掘來講存在重要影響,直接決定了紀錄片社會價值的大小,所以編輯工作者應當從中選擇與普通觀眾視角相符且近期穎與巧妙的角度,而這一拍攝角度的選擇能力與編輯的業務能力息息相關,也體現了編導意識在節目編輯中的重要作用。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當中便大量采用了微距鏡頭對食物進行拍攝。這一拍攝角度受到了眾多“吃貨”的好評,也讓觀眾通過通俗易懂的鏡頭語言發現美食背后的溫馨故事,呈現出了流暢的敘事結構,將最為日常的“吃”融入了普通人的家庭中、鄉村中、城市中,回歸人類最淳樸的生活狀態,凸顯了中華美食的文化內涵。可見,通過巧妙拍攝角度的選擇,讓普通人對美食文化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并且將情感寄托蘊含其中,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找到精神共鳴。這也使這部紀錄片成為新時期紀錄片節目創作、創新的標桿。
(三)后期剪輯決定紀錄片的效果
編輯工作者在后期剪輯過程中,通過對拍攝素材進行整理,串聯所有鏡頭,在重新排列組合之下使其制作成完整的紀錄片作品。由此看來,在紀錄片的后期剪輯中,不僅要把握事件的真實性,還需在海量素材中找尋最能凸顯主題與情感的內容。這則需要編導意識的滲透與體現,達到“去偽存真”的效果。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當中,后期剪輯部分便體現出了對節目的精心構思,每一集50分鐘的內容包含了1400多個鏡頭。這些鏡頭都是在海量的拍攝素材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通常紀錄片的拍攝素材與正片選用比例為150∶1,可見后期的剪輯制作對紀錄片的節目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編導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時期電視紀錄片節目編輯中編導意識的表達原則
(一)要保障紀錄片內容的邏輯性
電視紀錄片節目的取材都來自真實發生的故事,所拍攝的畫面均為真實場景,要保障良好的傳播效果則要對所有素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盡管素材需要重新排列,但依舊要重視紀錄片內部的邏輯關系。相對來講,電視紀錄片的模式較為固定且表現手法較為單一,內容顯得蒼白、枯燥,觀眾長時間地觀看便會感覺乏味。因此,在節目編輯過程中往往會利用相應的處理技術與手法優化其表達形式。然而,編輯也需要意識到不能因為過于重視紀錄片表達方式的創意性、趣味性、故事性,而導致基本的邏輯關系混淆。比如,不可為了提高紀錄片的吸引力,刻意在節目編輯中增加對長相出眾的路人訪問的畫面,亦不可基于自己的喜好取舍畫面。我們一定要遵循節目內容的邏輯去串聯素材,通過這樣的編導意識表達提高紀錄片節目的編輯質量。
(二)確保真實性與故事性相互融合
在電視紀錄片節目編輯中滲透編導意識,一定要遵循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編導意識的表達去強化其故事性,從而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倘若紀錄片中所呈現故事本身有著極強的戲劇性,自然不用在故事性方面做文章,但如果事件戲劇性并不強,那么我們在節目編輯中便需要通過編導意識的表達去凸顯其故事性。具體來講,要調整表現結構,懂得如何突破觀眾的思維慣性。一方面,編輯工作者應當立足觀眾視角進行內容審視,倘若我們本能地預測到事件的下一幕會出現什么內容,我們在編輯時偏偏不讓其發生,或是留作懸念讓它晚一點呈現,或是在表現方式上進行創新,使其與我們的常規思維有所差異;另一方面,紀錄片節目編輯中的編導意識表達不能改變內容的真實性,不可出現對其真實性有所沖突的“再創作”,或是讓觀眾對其內容形成普遍性誤解,所以編導意識的表達要注意“度”的把握。比如,電視紀錄片《人間世》便很好地結合了真實性與故事性。雖然節目畫面并沒有豐富的色彩,但其通過真實上演的醫生與患者共同對抗“死神”的畫面,向觀眾呈現治療失敗、死亡的病例,將逝去的生命、病人的痛苦、醫生的難處直觀地表現出來。這些不同方面組成的真實畫面匯集成人間百態,讓觀眾在悲歡離合中對生命有著深刻的感悟。
(三)遵循紀錄片的藝術性原則
編輯工作者在對紀錄片進行編輯的過程中,其編導意識的表達實際上是其主觀意識的融入,從而賦予了紀錄片內容一定的情感色彩,也讓紀錄片節目的藝術性得到提升。眾所周知,紀錄片的內容均為真實發生的事件,并不會具備任何的情感色彩,但通過編導意識的融入便會使其富有真實情感。所以,在節目編輯制作過程中,編輯要對所有拍攝的真實畫面與鏡頭進行審視分析,從中挑選具意義、內容最豐富的畫面進行組合,并且在剪輯、拼接的過程中融合自己的理解、情感與審美,進而使得紀錄片成為極富藝術性的作品,而并不是單純的畫面素材記錄。面對相同的節目素材,不同的編輯工作者制作出來的紀錄片在思想表達上存在差異,究其原因就在于編輯的思想認識、知識背景及人生閱歷存在差異,所以在畫面內容的取舍及拼接方面也會有所差異,最終呈現出的紀錄片節目表達主題與思想則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名編輯工作者的編導意識存在何種差異,表達方式有何不同,最終制作出來的紀錄片都應具備一定的藝術性。這樣才能夠強化內容感染力,受到觀眾的喜愛。
三、結語
在眾多電視節目形式中,紀錄片受到了大多數觀眾的喜愛,主要原因在于其記錄的故事發生畫面與場景均為真實存在的。在紀錄片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節目編輯作為重要環節一定要重視編導意識的體現,這對于紀錄片節目的最終呈現效果影響極大。所以,編輯工作者在節目制作中要懂得如何在節目中滲透自己的理解、情感與審美,通過編導意識的表達提高紀錄片的邏輯性、真實性、故事性、藝術性,從而強化紀錄片的感染力,為觀眾帶來更多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