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互聯網+CBL教學模式中的中醫骨傷教學探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加強中醫藥學科建設和人才成才規律的研究,培養傳承型和創新型人才。中醫骨傷科學對于臨床教學的要求比較高,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醫學生畢業質量,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不同教學模式的切換點,對于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階段至關重要。我校中醫骨傷科學課程為部級精品課程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為校級、省級、部級的重點學科,有著國醫大師、中華骨傷名師領銜、指導下發展的教學隊伍,具有高水平的的學術底蘊和醫療成就,每年都承擔大量本科、研究生的中醫骨傷科學的教學工作,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適應現代化“互聯網+”教育手段,通過“互聯網+cbl”教學模式的結合,進行教學實踐應用,獲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現簡要介紹如下。
1.中醫骨傷科學的教學特點與傳統方式
中醫骨傷科學包涵了理論與臨床操作實踐知識,為一門中西醫充分結合的臨床課程。其中醫骨傷的發展情況、定義、發病機制、專科診治方法、特殊的治療手法、固定方法、中醫藥特色治療、練功療法等內容豐富。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理念的逐漸創新,中醫骨傷科已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與治療方式,涵蓋了多學科的知識,融合了包括解剖結構、人體生物力學、生物材料、放射科學與技術以及現代手術等領域,從而促進了該學科診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在當前中醫發展整體形勢下,本科生的教學模式理念的創新至關重要。學生在學習骨傷科疾病時,需要從多角度了解、掌握知識,且具備良好的動手能力。在中醫骨傷教學中,根據學校教學大綱要求,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并常常在某個疾病講解的開端,首先對于疾病局部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分析,并介紹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對于疾病的認識,以及中醫治療方法與理論,例如中醫特色骨傷療法———骨折與脫位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中藥的辨證三期分治等,同時還需要注重對于現代醫學知識傳授,利用現代醫學理論、檢查手段(如:影像學檢查)、治療手段(現代醫學的手術技巧與內固定,如骨折手術方式、鋼板內固定、髓內針固定),做到優勢互補,發揮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的優勢。需要學生既要牢固掌握與傳承中醫診治特色,又要掌握現代醫學檢查儀器的使用和手術技巧。使學生與目前中醫骨傷科學診療方式接軌,了解醫學技術與理念的發展成果,為打造高層次中醫骨傷科學人才提供條件。
2.“互聯網+CBL”
教學與現代教育方式相結合在現代教育中,極為重視學生教學質量與效果。一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與過程,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認識與接受,然而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也隨著知識量的增加不斷增強,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怎樣提高教學質量與培養學生成為了院校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適應新時代創建品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從本學科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從我學科的具體實際出發,獲取較好的教學模式方式,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發展條件。我們結合自身學科特點與優勢,適應新時代的理念與科技發展,創造良好的授課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外部刺激,增強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興趣,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備的條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接受,發揮出學生自身素養,使其靈活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鼓勵其動手能力。
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的工作思路中就提出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為發展方向,核心目標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學校互聯網全覆蓋、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迫在眉睫,互聯網平臺是學生學習的多元化平臺,學生通過移動網絡終端、計算機網絡,教師可通過制作教學PPT、視頻、圖片、語音或手機APP,線上線下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互聯網+”為各個領域充分利用的一種模式,將傳統的模式與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結合,成為了現代教育與社會關注的焦點。應用“互聯網+”的教育模式,能夠充分注重學生本身的差異性,以及對于本學科知識的關注與需求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學習過程中,可將傳統課堂式教學中未解決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利用老師與學生的碎片時間,來鞏固學習內容、加快學習進程,且學習地點不受限制,以群體在線互動(如微信、QQ),并且通過音頻、視頻、文字、圖片等方式,在任何地點,限定的時間進行學習。并且通過在線互動提問與解答,解決受時間、地點限制的課堂教學以外的問題或不懂內容,亦可通過多次的痕跡瀏覽,學習內容、掌握和鞏固知識,從而激發學習性質,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
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及討論的教學模式,鞏固學習的知識點與技能的教學方法,以典型案例為主導,臨床問題為基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助的小組討論式教學。CBL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臨床典型案例為切入點,將現代教學思維與臨床教學模式的結合。通過臨床典型案例為引導,更貼近實踐,激發學生自我挑戰獲得知識點答案的熱情,發揮對于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臨床典型分析和問題解答,牢固掌握主要知識點,培養臨床疾病的初步判斷思維能力。
為了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將中醫骨傷科的教學理念提高新的層次,把握信息化教學的時代脈搏。我們嘗試了“互聯網+CBL”的教學結合模式,通過優勢互補,在線臨床視頻典型案例教學,注重學生的自身專業基礎知識鞏固,多方位提升學生的自身學習素養,增強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增加干預探索的信心,獲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3.互聯網+CBL教學模式在中醫骨傷科的教學實踐
3.1教學素材與構思
中醫骨傷科學對于動手能力要求較強,手法復位與小夾板固定為本課程的優勢,多在臨床實訓室及臨床實踐學習中示范,實踐有限,如在對于常見橈骨遠端骨折手法治療時,需根據骨折的分型進行手法復位,且操作時各有特點,在文字講解的情況下學生極易混淆或記不清,良好的素材構建,通過視頻、多角度圖片,就可很清晰地將每個環節與注意事項講解給學生,讓學生很容易熟悉和掌握,取得理想的效果。為有效地將“互聯網+CBL教學模式相結合,課件素材是課程的核心基礎,更好地詳細介紹骨傷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診斷治療,使其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尤其一些典型的病例素材,如損傷后導致的腫脹、畸形、皮膚瘀青,以及手法整復和固定的過程、各種骨科疾病的影像學檢查等臨床信息照片或錄像的收集,并從易懂易學的角度篩選素材,使很多復雜臨床知識與技術操作,通過圖片、簡短的視頻、動畫等素材有效的解答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3]。
3.2教學實施過程
在準備階段,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典型案例的基本知識,收集相關資料,對提出問題與診療結果進行分析,通過互聯網形式小組討論,不斷的閱資料、修正觀點,分析過程與結論,統一問題與答案。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進行在線答疑。在實施階段,在線開始討論,首先由各組組長發表自己觀點,其他組員更正或補充,教師再根據每個小組與組長的臨床思維能力、資料整理能力、表達能力等評價后進行評分。教師適當引導和啟發有爭議的問題,避免學生偏離主要方向。,由教師進行整理分析,解答,并提出解決問題方式、方法與意見。
3.3教學效果調查問卷與分析
2017學年選定中西醫結合專業兩個班級為教學實驗對象,課程結束后發放一份簡要的問卷調查,學生針對教學方式的認識和需求、對“互聯網+CBL”教學模式的認知、對目前通過“互聯網+CBL教學模式所獲得的學習效果進行作答,采用(很好、一般、差)評價方式。本科學生數96人,回收有效問卷96份。從問卷結果統計數據分析,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模式認知度較高,該項超過85%學生認為很好;從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方面認為好的學生達到90%以上;在熟練技術操作方面80%學生掌握較好,對學生有較大程度的幫助。從問卷來看,增加了學生與老師溝通學習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且自主學習意愿更加強烈。
4.討論
中醫骨傷科學為中醫教學中的重要學科之一,是能充分體現我國中醫藥治療特色的必修課程之一。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為當前形勢下中醫骨傷科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培養高素質中醫骨傷人才的必要條件。我學科在中醫骨傷科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中,不斷探索與研究,并且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逐步轉變教學理念與思想,掌握新時代學生思想的脈搏,“因時、因地、因人”施教,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與中醫教育體質,逐步舍棄缺陷,保留優勢,不斷創新發展,為推動中醫高端人才培養發展提供教育模式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