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篇怎樣提高加強感恩教育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今天的社會,一直倡導人要有感恩之心。那么感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感恩”是個外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出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往小了說,它關涉到個人健康的成長,未來的發(fā)展;往大了說,關乎社會的和諧。但今天,感恩之心,實在是現(xiàn)代人的缺乏,做為教育工作者,加強感恩教育,迫在眉睫。父母是孩子的及時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幼兒又是發(fā)展最快的時候。但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有責任,更有使命,不僅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孩子們成人,成為一個感恩的人。
一、明確感恩教育的宗旨
學校開展感恩教育,就是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冷漠、不知感恩的現(xiàn)象。針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通過多層面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升華情感,慢慢地形成道德認同,增強愛心行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有奉獻愛心的機會,有服務社會的機會。讓學生有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意識,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學生對父母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感恩,對生活感恩,增強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并使這種意識轉(zhuǎn)化為孜孜以求,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有益于個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的有用人才。
二、開展感恩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與實施途徑
1.具體內(nèi)容
開展感恩教育具體的內(nèi)容應包括: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等幾個方面。從身邊的人入手,對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我們,鼓勵過我們的人感恩。更包含我們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對其他親人的感恩,對同學老師和朋友的感恩,進而上升到對國家、社會的感恩,對大自然的感恩等。
2.實施途徑
(1)改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這也體現(xiàn)在教育觀念上,就是擺正師生關系。學生是受教育者,但這個受教育者,是人,有思想,有情緒,有尊嚴。教師得有平等的觀念,才能尊重學生,也才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愛學生。在農(nóng)村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的年齡普遍偏大,和學生的代溝很大,不容易溝通,學生覺得老師落伍,不理解他們;教師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太難弄,不知道整天在想些什么,所以,教師應讓自己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中,更新觀念,不讓自己的教育思想落伍。在施教的過程中,注意營造愛的氛圍,在愛的氛圍中,才更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這就是人文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往往構成學校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校園精神文化環(huán)境,將成為實施感恩教育的前提。如果我們的教育缺少對教育對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那師生關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訓”“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學生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礙,學生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之心當然難以養(yǎng)成。而且這樣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反差太大,家里已經(jīng)嬌慣成性,教師這樣對待他們,他們根本就無法接受。師生之間就很難建立信任的關系,很難建立感情,學生又怎么會有感恩的心呢?沒有嘗過愛的滋味,不知道愛到底是什么,又怎么能付出愛呢?所以,只有在學校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tài),才能讓學生在一種自由、變化、動態(tài)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學生生活于其間,也“浸潤”于其間,給感恩一個肥沃的土壤。感恩之心才能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品性,一種生命中的自然流露,感恩教育的開展才有教育環(huán)境基礎。
(2)教師在課堂上要有實施感恩教育意識。其實各科的教學,只要教師有感恩教育的意識都可以滲透,不能單純地認為感恩教育是語文教師的事兒,是政治老師的事兒,其實是所有教育者的事兒,是所有教育者的責任。讓學生逐步地了解自身定位,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識,突出這幾點: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對其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其次,通過對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長歷程的探討,讓學生認識到別人為他們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要讓他們知道,無論是父母給予他們生命,還是朋友給予友情或者教師教他們智慧,這一切都是恩情。通過課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認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將生活中基礎性的道德知識、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養(yǎng)融入其中,深入淺出和生活結合,和學生的生命體驗結合,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3)開展多種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如主題班會,演講會,辯論會等。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表達出來。正面引導學生了解道德素質(zhì)是人才的必要條件,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種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tài)度。它是自發(fā)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它化作行動,實踐于生活中。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快樂,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將不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樂與滿足。還可以通過講座、開展社會調(diào)查、討論等形式,澄清與抵制各種消極的、錯誤的道德意識,正確認識生活中的不足。教師可以確立主題,運用做手抄報的形式激勵學生不斷反思現(xiàn)狀,設計未來的價值理想。讓學生在這種“獲得”“反思”“設計”的活動中,不斷自我否定與自我生成,從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家庭的活動,如給母親洗一次腳,做一次家務等活動。或者利用一些節(jié)日:如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教師節(jié)等,教學生從身邊小事中學會體察生活,知恩圖報,學會回饋社會。開展感恩教育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了解到知恩圖報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回報(這個教師必須加強引導,用得不當會造成反面的影響),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可以是一句感謝的話。中國人有一個問題就是感恩在心口難開,不擅于用語言來表達愛,表達感恩之心。教師需常常引導,回報也可以是親手制作的小卡片,不在物質(zhì)的多少,重在心意的表達。也可以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學習表達感恩之心。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來表達我們的謝意。如在節(jié)日時,做一些卡片,一些手工做品等方式來表達。學會知恩圖報,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中的各種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價值。應該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養(yǎng)感恩大樹成長的養(yǎng)料,關鍵是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有一雙擅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有一顆感恩的心。如在母親的一餐一飯中體會,在老師的每一句的諄諄教誨中感受,在同學的每一次無私的幫助中去體驗。生活就如讀一本書,你一字一行一頁地讀,在這過程中被感動了,就會知道報恩了。學會知恩圖報也要讓學生知道,不是大恩大德的舉動才是報恩,對別人點滴的行為知道感謝,知道報答也是報恩。這樣就把感恩之心,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諸如對父母的點滴孝心,對師長、同學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等。這樣的心與行為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園。實施感恩教育,任重道遠。愿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必竟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最終實現(xiàn)我們教育的宗旨:不求人人成才,但愿人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