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立德樹人特色發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主體文化,承載科學發展
在辦學實踐中,興城高中師生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的校風,“敬業奉獻,精藝愛生”的教風,“勤奮有恒,明辨敦行”的學風。與此同時,學校還堅持“兩和”———和諧的人際關系、祥和的校園氛圍,“三個學習型”———建設學習型學校、打造學習型教師、培養學習型學生,“六個”———的教育觀念、的校園環境、的教學設施、的師資隊伍、的教學質量、的管理水平的辦學標準。
二、專業引領,促進內涵發展
(一)導師引領培訓
學校積極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在多媒體學術報告廳組織教師開展集體聽講座、觀摩全國名師課堂視頻、高考專家開展專題式沙龍等活動,大力營造“讀百家書、進百所校、聽百節課、受百人傳”的學術研究氛圍。我校先后邀請北京四中教育專家肖宇赫教授、中語會理事長顧之川學者等名師大家,與師生面對面交流,通過“案例研究”和“教育敘事”,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培養青年教師
學校堅持推行“領導推門聽課制”,通過長時間的聽評課,我們發現:青年教師干勁十足,但明顯欠缺教學經驗。基于此,我校狠抓技能練兵,夯實教師專業素質。學校要求全體高三教師與學生同題考試,統一監考、統一批卷、統一標準。青年教師教材過關考試在我校已經舉辦了十年,并且把歷次成績記錄備案,旨在通過橫縱比較,關注教師,助力成長。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推行“教師搞題海戰術、學生精學精練”策略。由名師組長研讀考綱,確定備考重點;青年教師分工搞專題,采集信息;通過集體教研擇優而用,最終形成一節規范高效的專題課。
(三)緊隨教改步伐
我校緊跟教育改革步伐,積極組織領導外出交流考察,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發展舉措。在考察中,我們深刻認識到,緊跟時代步伐,取得改革成效,必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如何改變教師已經形成的教學習慣,如何讓教師從“傳統教師”轉型為引領學生走向未來的新型教師,如何在“互聯網+”教育改革浪潮中構建有意義且高效的課堂,是我們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三、聚焦課堂,實現減負增效
(一)教學模式
我校實施“三步十二字”課堂教學模式,即“高效自學(思維導圖法)、探究內化(思維對話法)、創新反思(邏輯推演法)”課堂教學模式。所謂“高效自學”,就是指導學生創建學案,借助思維導圖把學科知識匯總穿線;所謂“擦究內化”,就是課堂授課時提倡“師生互動”生成模式,借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維對話,產生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鳴;所謂“創新反思”,就是要求教師的授課要實現課后延伸,教師要把課上知識與課下知識連接起來,指導學生舉一反三。
(二)集體教研
我校以大型教學活動為契機,大力倡導集體教研。如2011年,召開遼寧省高中數學研討會;2012年,召開遼寧省高中語文交流會;2015年,召開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評課觀摩會……我校重視每一次召開的會議,要求教師結合大會精神,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及時進行反思,并將總結的成功經驗與做法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
(三)校本研發
我校在體育課和社團中開展太極操、八卦掌教學,將其動作要領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大膽嘗試,在美術課中融入國畫創作與欣賞、工筆畫和篆刻等內容;在歷史課中開展“走進興城、文化之旅”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我們還將美術與攝影融為一體,讓師生以美術和攝影兩種方式呈現同一景觀。我們的宗旨是將課程開發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傳統而富有朝氣、嚴肅而充滿活力”的校園。
四、自覺成長,德育溫暖人心
(一)開展實踐活動,注重學生體驗內化
學校搭建數字化網絡平臺,突出潤物無聲式的隱性教育。如:新生軍訓期間,我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并攜手興城市消防大隊開展消防疏散演練。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由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編組并創建完備的實施方案,包括活動安全保障、活動執行程序、活動經費評估等。活動小組整合社會調查反饋,自制PPT,演示整個流程,并將圖片、音像資料上傳到校園數字化網絡平臺。
(二)傳承感恩教育,鼓勵學生心手相牽
學校從1996年開始,啟動了“陽光工程”項目,全校師生自愿捐款,扶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20余年來,師生共捐款100多萬元,受助學生達35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年開始,我校將愛心捐助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倡導“微笑感恩”教育。由“陽光工程”項目受資助的學生組成一支青年志愿者團———“學雷鋒?萬里行”團隊,他們常年深入社區,傳遞關懷、傳承愛心。他們到“滴綠山莊”養老院慰問演出;他們到興城首山,撿拾垃圾宣傳環保;汶川地震時,他們自發聚集在興城體育廣場,點燃心形燭光,為汶川祈福、為祖國加油。他們這份感恩情懷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三)實施“己任教育”,發展學生素養
學校堅持學生大型活動課程化、小型活動社團化,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們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組織學生到高家嶺鄉、曹莊鄉“學農”基地、四家銅業“學工”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91331部隊“學軍”基地進行社會調研,并要求學生撰寫專業的調查報告,從而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作為葫蘆島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遼寧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遼寧省雙擁模范單位,我校注重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及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基礎教育多元化辦學背景下,我們與時俱進,謀劃新篇,力求把培養航天人才與國家發展戰略有機結合,開創國防教育的新格局。一是寓教于樂。通過歷史教學,展開“勿忘歷史,獻身國防”的讀書活動;通過計算機教學,用多媒體向學生圖文并茂地介紹全球軍事科技化現狀;組織學生利用計算機做飛行游戲,在感知中升華情感。二是定期開展“我與祖國共奮進”專題活動,如國防知識網絡沖關賽、國慶紅歌會等。興城高中校內有一架參觀型飛機,學校要求學生在參觀飛機后,自行組建小組,動手制作飛機模型,以增強學生對飛行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