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教學情境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學效果探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指出:“德育課應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接受教育,提升德育課的教學效果?方法有很多,創設教學情境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教學情境可以以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及其相關背景。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痹诒M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論認識的發展。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人們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較大限度地實現高效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指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渴望獲得知識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對個人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教學《哲學與人生》第14課《人生價值與勞動奉獻》這一內容時,我在導入新課時既沒有用名人名言,也沒有講大道理,而是用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放羊娃的人生(放羊—掙錢—蓋房—娶妻->生子—放羊),自己的人生(―?―?―?―?―?)。我請學生在問號里填上自己的人生軌跡,并思考幾個問題。(1)應該用什么去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2)什么樣的人生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3)如何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4)我現在該做點什么?那一刻的教室是安靜的,學生是安靜的。這種安靜告訴我,我針對學生的現狀和教材的內容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及其所提出的問題是恰當的,它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由放羊娃的人生聯想到自己的人生。具體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有的學生說放羊娃的人生是他不想要的,他的人生應該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這一情境促使學生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一情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機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與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聯系起來,此時學習興趣就會升華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學習的動力也就會更足。那一節課進行得極為順利,學生在那一瞬間似乎長大了。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品質課堂,從教學效果來看,既要看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看學生的認知變化,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態度的變化。評判學生的學業水平,其標準之一便是學會應用,即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能夠被應用的知識,才能顯示其價值和力量。掌握中職德育課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對于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科素養、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知識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現象,理解黨和國家現行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學生判斷是非的重要標準。但是這些知識中有相當部分對中職生來講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甚至是枯燥的,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么辦?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的第十課《避免誤人犯罪歧途》內容時,關于犯罪的概念,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犯罪的概念,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現實,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個當時轟動全國的司法案例。這個案例講的是:2001年3月2日,云南公安專科學校大二的學生何鵬,拿著自己一張余額為〗0元的儲蓄卡,到云南省民族學院的農行ATM自動柜員機上查詢存款余額。時逢農行云南省分行計算機系統發生故障,造成部分ATM機失控,查詢未果。何鵬即按鍵取款100元,ATM機當即如數出款,何鵬驚喜不已,又連續按鍵6次,取出現金4300元。次日上午,何鵬再次持卡到其他幾家銀行共七臺ATM機上,連續取款215次,共取現金425300元。兩日共取現金429700元。2009年11月,云南高級人民法院以盜竊罪判處何鵬有期徒刑8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請學生思考:(1)案發時何鵬的身份是什么?(2)案件中的哪些事實表明何鵬的違法情節特別嚴重?(3)銀行系統故障能不能成為何鵬肆意盜竊國家財產的理由?(4)為什么要對犯罪分子進行刑罰處罰?最終通過討論,學生從何鵬取錢的數量、次數、所學專業及社會影響等方面對“違法情節特別嚴重、對社會危害很大”有了的認識,也認識到別人的錯誤不能成為我們違法犯罪的理由和借口,更使學生認識到遵紀守法是公民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對于教材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只有學生學會了、學懂了,學生的學習才能進人良性循環,學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對學習的興趣。這些知識才能成為學生判斷是非的標準,幫助學生解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思考、質疑來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最終達到運用知識的目的,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中指出:“教學生學會做人是教學的根本目2〇18'4《寧夏教育》?課堂視窗?的,是教學之大用。把教會學生做人作為自己的頭等使命,教師要從教學生學會做人的高度從事教學,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尤其是德育課。比如,關于愛國主義的教育,為了實現普通人也可以有這樣的高尚情懷的教學目標,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獲得世界冠軍的女排姑娘們、打掃街道的清潔工、講臺上講課的教師。請學生思考以下三個問題。(1)袁隆平和女排的姑娘們是不是愛國者?為什么?(2)教師和清潔工是不是愛國者?為什么?(3)你如何做一個愛國者?實際生活中,學生都知道袁隆平是愛國的,因為他發明的雜交水稻舉世矚目,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女排姑娘是愛國的,因為她們多次在世界排球賽中奪取冠軍,為祖國爭得榮譽。但是當說到教師和清潔工時,學生質疑了,搖頭了,學生覺得講課和清掃街道太平常不過了,與崇高偉大的愛國根本沾不上邊。教師找到學生認知和思維中的困惑點,最終通過討論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愛國是具體的行為,不是空談或口號,它就在我們身邊,并不遙遠。每個人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家做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單位做個好職工,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就是在愛自己的國家,就是一個愛國者。愛國可以去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更多的是做好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本職工作。當時課堂上一片驚呼,好多學生都說“原來我也是一個愛國者”“今后我要做更多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事”“我再也不浪費飯菜了”……此時,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增長了學科知識,另一方面也健全與發展了自己的人格,教學目標也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