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培養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開展公共外交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外交布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開拓方向。公共外交人才是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撐。加強公共外交,高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那么,如何培養具備扎實的外語專業知識、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較強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外交人才呢?在經過大量的調研和分析后,筆者認為,要探索高校公共外交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應努力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認真做好人才需求分析
要做好公共外交人才培養,首先就要科學嚴謹地做好人才需求調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清楚各領域的人才所需的素養。另外,在對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和基本評估時,要依據國內外相關方面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做好人才需求服務。比如,在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的形勢下,通曉中西方城市文化并且通曉他國語言的“會傾聽、能表達、善交流、精溝通”的高端人才依舊匱乏;在跨國經營企業中,則需要通曉國際法規、了解國際貿易規則、善于外交溝通的綜合性人才。這方面的需求數據整理得越規范,越有預見性,目標人才培養規劃的設置和執行就會越具體,也就更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進行人才培養工作。
二、明確公共外交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劃
要明確和了解我們到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人才的規格和特點是什么,同時還要弄清楚人才的基本規范要求及其數量特點。在思想意識上,首先,要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意義以及培養公共外交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共外交人才培養不是培養小而精的專業外交型人才,這樣的人才也不都是在國家政府部門、大型跨國企業財團、專門外交部門等地方任職;相反,培養出的公共外交人才應具備普遍性和服務性,無論是在國內外各機構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還是在本專業領域和專門學科等方面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傳播交流作用,參與到各項公共外交實踐中去。其次,要深入細致地厘清公共外交人才每一方面的培養要求,越細致越好,包括語言、文化、專業素養、分析解決問題、跨文化溝通和交際、國際意識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這樣有利于具體實施操作。另外,在人才的層次和階段性培養上要做好需求規劃,在人才的質量與數量的目標制定上要符合現實需求,同時還要根據市場規劃隨時調整目標需求,以避免重復浪費或做無用功。
三、探索和創立公共外交人才培養體系
公共外交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的各個層面和相關領域的各個層面,以及學生的個人特質等。唯有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過程中不斷總結、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才能構建有效的公共外交人才培養體系。在制定教學大綱、精心打造課程體系后,還需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共同開展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隱性課程方面,學校可以設置公共外交相關知識課程或者專門講座,進行公共外交宣傳和推廣活動,組織中外學生文化推介和牽手聯誼活動等,以此拓展學生的公共外交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素質,加強學生公共外交意識和層次水平。
四、努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溝通的意識和能力
公共外交人才培養的理念核心在于文化。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傳播和發揚傳統文化,可以幫助中國重塑文化內涵和外延,恢復文化自信,樹立文化強國形象。從該層面上講,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培養,重點在于文化。這里的文化不僅指物質文化,還包括藝術、思想、道德、信仰、宗教等方面的精神文化。要增強跨文化交際和傳播課程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幫助學生增進文化知識,培養其文化敏感性??梢栽趥鹘y課堂教學中有機穿插講座,也可以將文化通識課程與國別文化專題研究課程相結合,穿插典型個案分析和相關討論環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同時,要注意解讀社會文化的歷史淵源或思想文化的根源與根基,并安排一些國際禮儀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加其社會適應性。
五、積極構建公共外交人才培養實踐基地
理論知識始終要運用到實踐中并在應用過程中得到檢驗和完善。探索和創建公共外交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及時,將公共外交活動納入學校校園文化體系。在學校校園文化中加入公共外交交流活動,既可以使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又讓學生在活動交流中增加了公共外交的實踐經驗。這些年來,來華的外國留學生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中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不多,他們大部分是在各自的生活圈里生活,很少有交集。針對“學校是否有必要組織本校學生與外國留學生開展交流活動”,我們調研了部分學生,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78.9%)的被調研學生傾向于“學校非常有必要組織本校學生與外國留學生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學校組織活動讓中外學生加大交流,對于展示中國的熱情、讓外國留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幫助大家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積極創造讓校大學生“走出去”的交流機會,積極為在校大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類交流活動搭建平臺。例如,在近十年來,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也為中國學生成功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另外,還應鼓勵大學生成為漢語教學志愿者,為學生能力培養提供相應幫助。
第三,積極與政府和外事部門對接以取得政策支持和相關扶助,為大學生在參觀、聽講座、參與涉外活動、實習等方面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所。公共外交人才培養體系龐雜、涉及面廣,由于篇幅有限,無法就師資隊伍建設、教材體系建設展開進一步思考,但我們可以借助與各類高校交流合作的機會展開進一步探討,同時學習借鑒的學術科研成果,認認真真地思考,在實踐中摸索前進,不斷提高和完善,為公共外交人才的培養研究作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