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媒介融合下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傳統的傳播方法和手段正在被徹底改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相互糅合,媒介越來越向多樣化演進。這種趨勢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單一性格局,傳播者與受眾合二為一,受眾對信息的接收不僅具有選擇性,也更加及時快捷,使傳播效能更加優化。在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提出,“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代表著從國家層面上提出媒介融合發展的設計思路,也意味著我國媒體行業將會面臨一次整體格局上的變化。高校作為培養傳媒人才的基地,其教育理念也必須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而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成為當前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二、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創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多所高校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專業培養特色。近年來,增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急劇增多,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效仿“中傳模式”,即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全國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培養具有專業技術與能力的播音員與主持人,目的性導向強。而在如今的發展環境下,多元媒介推陳出新,單一面向傳統廣播電臺、電視臺的培養格局顯然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直接導致播音主持人才教育出現水土不服現象,無法發揮出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
(二)課程設置較單一
大部分院校圍繞“中國播音學”的理論體系展開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包括必修專業課有“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廣播節目播音與主持”“電視節目播音與主持”等,選修專業課一般有“演講與口才”“文藝作品演播”等,專業課程大同小異。課程設置上普遍是基礎課較少,專業課偏多;通識性課程、傳統的業務課程較多;傳播領域發展方向的研究性課程較少。
(三)學生實踐能力弱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大多運用“大課講授+小課訓練”的教學方法。首先采用“傳授型+欣賞型”的教學方法,以大課形式講授理論知識和相關技巧。當學生對基本的理論和技巧通熟后,運用“感知型+訓練型”的教學方法,配合小課模式“一對一”或“一對幾”實踐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在傳統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方式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的一套模式,受傳統電臺、電視臺人才業務培訓模式影響較大。但長期的“演播室”模擬教學依舊是在培養“溫室里的花朵”。學生對于教師、演播室設施配置、教學環節設置有強烈的依賴,在文本稿件處理、欄目編排、環境融入設置等方面缺乏獨立處理和創造能力。特別是在媒體環境復雜的今天,學生走出“溫室”會有強烈的不適應,很難快速進入社會角色。
三、應對媒介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轉變人才培養思路
媒介融合既是不同傳播媒介之間的縱向聯合,又是不同媒體之間的橫向整合。近年來,我校為了適應媒介融合人才培養發展需要,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從單純注重培養學生播音與主持業務能力轉變為不僅在語言方面擁有優勢,更注重專長,掌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統籌編排、節目策劃、組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促進學生的多層次、專業化發展。同時圍繞“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思路,通過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比賽來檢驗課堂教學成果。近兩年,我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先后在各級各類比賽中拔得頭籌,獲得一致好評,畢業生就業率也屢創新高。通過系統理論的研究總結,深化課程改革建設,能夠不斷完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使播音主持人才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
(二)完善課程設置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以培養傳統的電臺、電視臺的播音與主持人為目標,而當下傳播環境急速變化、媒體轉型緊鑼密鼓、受眾接受方式更新換代,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角色要向全媒體播報一線工作者角色轉型,以適應融媒體環境。我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圍繞語言學、傳播學、藝術學三大學科,借鑒河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的辦學經驗,充分考量自身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利用和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設置具有個性特點的課程,打造富于個性特征、具有創新精神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認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具有特色的、跨學科的、應用性較強、人文素養水平高的專業特性,故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要遵循專業發展特性,讓學生掌握新聞與傳播規范,鼓勵培養人文素養,引導學生掌握多種媒體的傳播規律。除專業主干課程外,我們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本科生還開設了聲樂、舞蹈、表演、曲藝表演等課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效果較大化、化,旨在多方位培養主持人的綜合藝術能力;高年級分方向授課,開設體育解說、攝影攝像基礎、電視節目剪輯制作等課程,不僅幫助學生找準定位,還能形成特色課程體系。另外,在選修課中增加涉及傳媒文化、傳媒經營等拓寬學生視野的媒介素養課程,在培養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媒介素養的重視程度。
(三)增強實踐環節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培養出的人才要能夠較快地融入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行業中去,就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近兩年的教學研究改革中,我們除了日常利用演播廳、錄音間等校內實踐教學場地開展小課訓練外,還通過作品展播、學年匯報演出、畢業生專場畢業晚會等培養訓練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激情;從前期的創意策劃、演出宣傳到現場執行等,全部由學生組織完成,讓學生通過各個崗位、環節的實踐,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專業技能,提升專業水平和自身競爭力。鼓勵學生多參與開放式實踐,推出自己的專屬電臺、專屬訂閱號、專屬個人電視臺,在開放式實踐中培養和開發個性,形成個人風格,同時培養品牌傳播推廣能力。我們整合了校內團委指導的學生媒體平臺、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的院系新聞媒體平臺、在專業教師引導支持下自發創辦的網絡自媒體,除此之外,我們還與兩家傳媒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協議,把建設實踐基地與開展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捕捉到社會需要的信息,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根據個人的業務能力、職業規劃、各項素養水平,調整、增強各專業領域的學習動力。
(四)均衡師資分配方式
在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作為培養環節重點的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做出調整,向均衡化方向發展,逐漸提高專業基礎課程教師的業務水平,加強專業核心課教師的業務技能,提升通識選修課教師的人文素養水平。借用“雙師雙能型”的建設與發展契機,將骨干教師送入高校進修或送入企事業單位掛職,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此外,要打破人力資源配置掣肘,請行業專家、學者走進課堂,請新聞與傳播、藝術、文學、歷史等學科專家、學者走進課堂,以技能傳承、人文素質提高、行業前沿推廣、學術研究討論等方式參與到教學中來,以講座、學術討論會、課堂指導等方式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提意見、想點子。
四、結語
媒介融合時代,媒體格局變幻莫測,人們的生活方式精彩紛呈,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緊跟時展步伐持續前進。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于這個時代既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亦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動力。對于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而言,轉變人才培養思路、完善課程設置、增強實踐環節、均衡師資分配方式是一個新思維。而作為當下時代風云中的見證者與繼承者,我們要把握好科學技術的前進方向,識別行業人才的迫切所需,推動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更的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促進現代傳媒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