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書法對個體積極身心效應的實證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書法對個體積極身心效應的實證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書法對個體積極身心效應的實證研究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清代書法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白字,便覺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時,又覺靈心煥發?!笨梢姇ㄅc人的心理息息相關。香港大學教授高尚仁在這方面有深入研究,其出版了《書法心理學》《書法心理治療》等著作。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博士李荊廣等(2009年)對以往的書法心理學相關實驗進行總結后,發表了《書法練習促進心理積極改變的實證研究述評》一文。本文對近期相關研究進行調研,試圖從書法學的角度關注和反思實驗過程,包括書法練習的內容、時間、周期、被試的選擇、練習方法等,并提出進一步的研究建議。

一、實證研究述評

縱覽書法練習與心理學關系的大量實證研究,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有著不同的特點。因此,本文按年齡段,從兒童和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類群體出發,對已有實驗進行歸類總結。

(一)兒童和青少年

1.普通群體

針對中國兒童和青少年這一群體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郭可教、高定國等(1993年)的實驗。其選取32名有多年書法經驗并在書法比賽中獲獎的兒童,讓其進行字帖臨摹,發現書法訓練對大腦有適度激活的作用。周斌等人分別從兒童個性發展(2005年)、心理健康(2007年)、多元智力(2010年)、情緒及調控(2013年)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前三次實驗在書法練習過程中采用的教材都是周斌的《書法藝術教程》;在2013年發表的文章中,實驗授課內容變成書法理論與實驗相結合,且明確提出由專職書法教師授課,規定每節課的時長為40分鐘,在測試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上更加量化和細化。由此可見,對于書法與心理學關系的研究愈加深入和完善。包文運(2013年)和劉柏濤(2014年)分別研究了書法練習對兒童情緒、智力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周衡(2015年)利用自編問卷,以兩個不同高中的216名學生作為被試,測量發現書法教學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一定積極作用。

2.特殊群體

長期致力于書法心理學研究的胡斌等人特別關注到殘障兒童這類特殊群體,主要研究了書法訓練對智障兒童的行為干預和注意力的康復的影響。其選取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學校的34名智殘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組照(2000年)。對實驗組進行3個月、每周5天、每天1小時的書法行為干預,利用注意劃消測驗和蹤跡描繪測驗等方法,比較前后測查結果發現,實驗組智殘兒童的注意穩定性、注意選擇性和注意靈活性明顯提高。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的3名智障兒童進行典型案例分析(2004年),通過書法訓練,其書法技能、注意力集中程度、感知覺觀察力、認知和推理能力、情緒穩定和自我控制、行為動作的協調程度都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對不良行為習慣和消極性格特征也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四川司法警官學院教授宗焱等人(2011年)進行了書法治療對震后兒童創傷應激反應的心理干預研究。實驗組唾液皮質醇和CRIES陽性指標顯著下降,對照組差異不顯著,結果表明書法治療能有效緩解創傷后應激反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書法訓練都采用高尚仁創立的書法治療方法(CCH)進行心理干預,即靜坐1至2分鐘,以穩定情緒;篆書講解與識字,示范筆畫,15分鐘;學生各自描摹35分鐘;結束并整理用具,10分鐘。與其他年齡段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書法字體選擇篆書,書法訓練時間較短,并在寫字前增加了靜坐環節。

3.不足與建議

及時,周斌等人在實驗中所用教材是專門針對書法心理研究而開發的,其他實驗并沒有明確規定。

第二,有些實驗周期1至2年之久,長期的追蹤描述需要更加完整的探討機制。

第三,書法訓練的內容存在差異性,理論與實踐練習相結合是否效果更好,需要進一步探討。第四,書法練習字體的選擇、練習時間的長短、臨摹或是創作,都應該有明確規定。第五,一些研究僅選取某一城市一所小學的一個年級,被試代表性較差。第六,包文運的研究,在書法書法對個體積極身心效應實證研究綜述文/劉昕李紅菊

(二)成年人及老年人

1.普通群體

高定國(1993年)研究發現,有書法經驗的被試大腦兩半球反應時間均明顯縮短,大腦反應能力提高;而無書法經驗的被試并無顯著反應。第四軍醫大學教授羅正學、苗丹民等(2000年)研究了書法訓練對軍校大學生情緒的影響。其選取陸軍學院無長期寫毛筆字經驗的男性學員,分為毛筆組、鋼筆組和對照組。毛筆組每天臨摹楷書30分鐘,為期30天,特別要求在動筆前用意念先書寫一遍。在一個月的前、中、后時間段,進行三次SCL-90測驗。結果顯示,毛筆組三次測驗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書法訓練組對不良情緒的改善優于硬筆組和對照組。研究中還邀請書法專家評定被試書寫的認真程度,發現認真程度越高,其情緒改善效果越明顯,因此可進一步推測書法興趣水平和態度可能對被試的心理也有所影響。南京師范大學郭君環的碩士畢業論文(2008年)正好印證了這一觀點,其結論是書法興趣水平越高的師專生,自信心水平也越高。朱琳(2013年)在每次書法訓練前后均采用Biogarph-Por-Com+儀器,對被試的心率、肌電、皮膚溫度、指尖血容量和呼吸頻率進行測量,結果表明書法練習是一種有效的壓力緩解干預方法。趙國明(2013年)對教練員心理疲勞個案進行書法治療干預,選取楷書和草書為練習對象,收集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心率變異性指標。實驗歷時69天,楷書練習28次(每單元20分鐘),草書練習19次(每單元10分鐘)。HRV指標顯示,長期楷書練習和短時間草書練習,較好地改善了被干預對象的自主神經活性和調節功能。第四軍醫大學教授陳足懷等人(2002年)以4名男性老年人為被試,選擇有方向的若干單個楷體漢字進行書法練習,利用認知電生理實驗進行自身前后對照,推斷毛筆書寫對老年人大腦認知加工能力具有正面效應。崔明、敖翔(2003年)分析SCL-90自評數據發現,書法與繪畫練習在一定程度上能增進老年大學學生的心理健康。余光曙等人另辟蹊徑,將書法與針刺結合,研究其對老年癡呆患者的影響。分析得出,被試的數值計算能力、圖像自由回憶有顯著提高。

2.特殊群體

有關書法對心理障礙者影響的研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其中,關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研究最多。例如,費明(1996年)、汪永君(2001年)、曹九英(2006年)、侯東強(2005年)等人,都研究了書法練習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效果。張喆等人(2012年)在此基礎上也做過相關研究。其選擇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被試,分為實驗組、對照組,每組各3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總病程、本次住院時間、文化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在原基礎治療不變的前提下,實驗組進行每周2次、每次1.5小時的書法、繪畫學習,及時安排獎勵及作業展評。比較兩組患者IPRDS、PANSS、WCST評分可知,書法、繪畫訓練能普遍減輕患者的陰性癥狀嚴重程度,改善認知,延緩精神殘疾的傾向。除此之外,董邢萍(2006年)、曾昭祥(2007年)等人研究了書法訓練對焦慮癥患者的影響;鄭剛等人(2008年)調查了書法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的作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心理衛生中心專家劉晉洪等人(2003年)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書法、繪畫療法進行效果分析。以上實驗結果一致表明,書法訓練對心理障礙者具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癥狀。

3.不足與建議

及時,上述研究多采用測驗法,將被試分為書法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組內和組間書法治療前后的差異,可排除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干擾。因此,需要避免僅對被試進行自身前后對照的實驗。

第二,實驗周期多為8周以上,個別實驗僅1周,時間偏短。汪永君特別指出:書法編織治療需長期堅持,至少3個月以上,才能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某些陰性癥狀有效。

第三,相較于兒童和青少年被試的研究,成年人研究在字體選擇上多為楷書或行草書,且每次的實驗時間大都有明確說明??芍攸c關注羅正學的實驗,其要求被試在毛筆書寫前先用意念書寫,力求筆畫清勁豐肥、間架嚴整茂密,這吻合高尚仁提出的書法“入境”觀點,“入境”程度越深,書法練習的影響就越大。

二、總結與反思

2000年之后,有關書法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多,吸引了包括心理學研究者、精神科醫生、培智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關注,出現了對個案的具體分析,一些高等院校學生的學位論文也涉及這個主題。筆者在總結相關研究之后,發現一些現象和問題有待商議和明確。本文從被試選擇、評定方法和書法練習過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被試選擇

及時,在三個年齡階段中,2000年以后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成年人,針對老年人的研究僅有5篇。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學3至5年級,缺少初中、高中學生的數據。其原因可能是小學生被試較容易配合實驗,且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政策和文件,3至5年級正好需要開展書法課。

第二,在三個年齡階段中,對特殊群體的研究遠遠多于對正常群體的研究。特別是在成年人的研究中,以對心理障礙者的研究居多,僅有1個個案研究分析了普通群體中工作的成年人。

第三,個別實驗中的被試性別單一、數量過少,很多實驗往往集中在某一個學校或者較小的區域范圍內進行研究,這樣會導致實驗數據的效度降低,影響測試結果。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實驗中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展到普通人群,多關注中學生、正常群體中的中年人等。

(二)評定方法選擇

及時,在對成年人特殊群體的研究實驗中,往往沒有對照組,只是進行組內前測、后測的比較。從信效度方面考慮,這樣的實驗是具有局限性的。

第二,在對老年人的實驗中,部分研究并沒有對老年人進行書法練習干預,僅僅選取有書法經驗的被試,而這種經驗都是由被試自己提供或說明的,缺少對其書法水平考核的依據。筆者認為,這是相關實驗存在微小紕漏的地方。

第三,在以上實驗中多應用測驗法,即通過量表測試心理品質;應用實驗法較少,僅在研究腦神經活動時有個別實驗用到這種方法。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實驗情景帶有極大的認為性質,被試在身上夾有各種儀器的情況下會意識到自己正在接受實驗,有可能干擾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建議可以將實驗法和測驗法相結合,在這方面多進行嘗試。

第四,調查法和觀察法應用較少,大都采取定量研究,忽視定性研究,僅在對特殊群體的研究上運用觀察法,用于記錄被試書法練習前后行為的變化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書寫者的自我感受、輔導者對書寫者行為的評估、實驗者對書法練習過程的獨立觀察都是十分重要的。趙國明的個案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可以擴大研究范圍,采用該方法繼續深入研究。

(三)書法練習過程

1.書寫內容

以上實驗大多沒有統一的標準規定書寫內容,一般是讓被試在所選擇的字帖中自行挑選書寫內容,或是選擇由簡到難的個別漢字進行練習,僅有個別實驗特別說明了具體的書寫內容。如曹九英等人的實驗,書寫內容是關于“笑一笑,十年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等具有積極暗示的話語。那么這些書寫內容是否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實驗者無法分析被試治療前后量表因子的變化是否僅是源于書法練習。因此在今后的實驗研究中,關于書法練習內容的問題需要實驗者慎重考慮,也可以在書寫內容對被試的影響上做進一步研究。

2.字體選擇

高尚仁創立的書法治療療法建議選擇篆書作為練習字體。他的一項研究(1984年)顯示,楷書比篆、隸兩種書體在書寫時更難掌握。在書寫同樣文字時,楷書比其他兩種書體所需的手指肌動量要大很多。在以上研究中,被試大多沒有書法經驗,選擇他們更容易掌握的篆書和隸書,是否會使書法練習的作用發揮得更明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在趙國明等人的個案分析中,可以得知楷書和行書對被試的心理影響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字體選擇方面應該慎重考慮。

3.書寫時間

縱觀已有的關于書法心理學的實驗可以發現,書法練習的時間各有不同,20分鐘、半個小時、1小時、1.5小時等,有的實驗甚至規定上午和下午分別練習。另外,實驗周期從幾周、幾個月,到幾年都有。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訪問了書法專業的教授及學生,得到普遍的反饋是從手對毛筆產生熟悉感,再到靈活運用,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需要至少20分鐘的時間。因此,針對沒有書法經驗的被試而言,練習時間好在1小時左右,可以使書法練習的作用更好地展現(被試好選擇大學生,1小時練習時間對小學生而言過長)。對于實驗周期,筆者認為并不是越長越好,因為時間越長,可能會使被試產生厭煩心理,在利用量表測量時所得結果會因此受到影響。

4.關于書法的其他活動

及時,在對成年人尤其是特殊群體的研究中,往往在書法練習后,會涉及實驗者對被試書法作品的評估行為,表現優異者會得到精神或物質獎勵。那么這種正強化是否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使得所測的數據并不能保障僅有書法練習一個變量呢?

第二,在書法練習過程中,是否應該對被試的作品有所要求和規范,如要求盡量臨摹得形似,這樣是否能夠使書法練習的作用發揮得更充分?

第三,在選擇被試時,是否應該考慮其對書法的興趣。興趣越大,在實驗中書法練習才能更加認真和專注,那么書法對被試心理各方面的指標影響可能就越大。

第四,在一些實驗中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書法練習,有的還涉及書法理論、書法史的講授,以及書法作品的欣賞、開展書法講座等,這些是否也會促進心理積極的轉變,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五,書法練習的形式包括臨、摹、創作,以往的實驗只是籠統地一帶而過,并沒有詳細說明。這三種創作形式對被試心理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目前學者尚未研究過此問題。

第六,實驗過程中教材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周斌的所有實驗都是用其開發的《書法藝術教程》,這種專門的教材是否比普通的法帖實驗效果更好,可以進一步實驗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