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校聲樂課堂中多維藝術元素的結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前言
聲樂是一門技術性與藝術性兼備的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聲樂表演的基本技能,更要善于從多角度吸收藝術元素,充實自身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在作品表達中融入真情實感,實現對作品的精湛詮釋。因此,高校聲樂課程中應當積極實現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開闊視野,獲得啟迪,進而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教育水平穩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事聲樂學習,在聲樂領域實現自己的價值。高校聲樂教學也因此肩負著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完善學生對多元文化知識認知的責任,這就需要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能夠融合多維藝術元素。所謂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涵蓋與聲樂活動相關的其他藝術元素的融入,具體可以從橫縱兩個方面體現。從橫向層面來看,聲樂作品的特征和演唱需求源于同一時期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包括文學、美術、舞蹈等其他領域的藝術活動也能從中挖掘出與聲樂趨同的藝術特征。所以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有助于從更多角度對聲樂作品進行解讀,揭示其中蘊含的情感與藝術追求。從縱向層面來看,不同歷史時期的聲樂活動具有不同的表達特點,無論是樂器的創造還是唱法的革新,都處于動態的發展之中,即使是同一部聲樂作品,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歌唱表達時也會有不同的情感基調。可見對于歷史的追根溯源才能探尋聲樂作品產生的淵源,對作者的創作經歷感同身受。此外,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水平也成為聲樂表達的重要影響元素,新技術可以為聲樂練習提供更多的支持條件,并協助創造聲樂表達的意境。
2.高校聲樂課堂中多維藝術元素融合的意義
聲樂教學講求對學生歌唱技藝和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對聲樂作品的理解是歌唱表達的基礎,同時歌唱技術的提升離不開欣賞能力的支持。因此,將多維藝術元素融合到課堂當中具有重要意義。及時,改變教學現狀。近年來高校聲樂教學不斷發展和創新,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電子樂器的使用,教學方法的開放等,都是教學的成果體現,學生也因此獲得更多的溝通交流機會。但是從總體來看,高校聲樂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很大程度上停留于歌唱技能的練習,甚至面臨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而且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指導為主,這種模式化的教學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入是改變教學現狀的重要途徑,不同的藝術元素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多維藝術的熏陶,從而開闊視野,轉變學習思維。第二,加深作品理解。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對作品實現深刻的理解,才能充分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其中所傳遞的真情實感。可見藝術欣賞能力是成功進行二度創作的前提和基礎。但是聲樂作品跨越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國度,學生自身社會閱歷較少,在解讀和分析作品時也存在難度,教師對于作品的剖析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這就需要借助相關的藝術元素作為參照,令學生體會作品的創作背景,將靜態的背景追溯轉化為活生生的素材。所以多維藝術元素恰恰是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橋梁,尤其對于距離現實生活久遠的年代,想要展現創作背景的整體風貌,更需要有代表性的藝術元素作為闡釋。第三,加強藝術熏陶。的聲樂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演唱功底,同時也兼具很好的文化藝術修養。這種文化積累并非單純的技術演練可以實現,而是一種長期的堅持和積累。因而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也必須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加強對學生的藝術熏陶。通過多維藝術元素融入課堂,學生可以廣泛接觸相關的文化藝術成果,獲得更多精神啟迪,不斷充實文化底蘊,自身的音樂欣賞能力也將得到提升。聲樂作品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藝術的醞釀和升華是生活中多種元素的匯集,所以多維藝術元素的作用在于營造這種藝術氛圍,使學生的藝術修養不斷得到積淀。
3.高校聲樂課堂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策略
為促進高校聲樂課堂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教師應當借助多媒體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設計綜合性的聲樂練習活動,積極向其他藝術領域延伸,并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藝術展示平臺,從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及時,借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環境的營造,傳統的聲樂教學主要依靠教師為學生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指導學生如何掌握歌唱技巧。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的應用,教師可以將靜態的分析通過動態的情境加以描述,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唱教學中,教師應當廣泛搜集相關的歷史素材,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特點,運用多媒體勾勒出大自然的奇麗景色,再升華到人生哲理的追求,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在這種頗具感染力的情境中,學生的審美意識也會隨之提升,而且更易于掌握抒情要領。第二,設計綜合性的聲樂學習活動。所謂綜合性的聲樂學習活動,就是將歌唱本身與伴奏、舞蹈、朗誦等活動有機融為一體,在多種藝術表達活動中詮釋歌唱的技術與藝術特征。聲樂作品本身既有作者的情感融入,也有時代背景的寫照,更有寄托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將相關的音樂活動匯集起來,實際上也為學生進行歌唱練習提供了更多的載體,使學生能夠更廣泛地了解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情感與時代精神。教師可選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和舞蹈作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將民歌歌唱、民族舞蹈、樂器伴奏等相結合,讓學生充分釋放內心的情感,積極參與到聲樂協作配合當中,從中領悟歌唱的靈魂。例如,《茉莉花》、《月光下的鳳尾竹》等膾炙人口的曲目,濃郁的地方特色與獨特的曲調風格令人回味無窮,在歌舞聲中也將使演繹更具生命力。
第三,積極向其他藝術領域延伸。學生對于曲目的歌唱是對原創作品的二度創作,但是這種二度創作與原創相比,往往經歷了較遠的時間跨度,這也是學生對原創作品理解不夠深入的重要原因。為此,教師應當將作品分析進一步延伸到同時期的其他藝術領域,借助相關的作品參照,讓學生感受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環境,明確歌唱的情感訴求。例如,爵士風格的演唱旋律獨特,追溯當時的文學、美術等領域的藝術成果,則更容易理解爵士樂的藝術魅力。再如,一些經典的影視劇作也可以為聲樂作品的解讀提供幫助,由俄語原曲《神圣的戰爭》改變而來的《深海》,作為影視劇的片尾曲,情感激昂綻放,頗具感人效果。第四,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藝術展示平臺。聲樂作品的表達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性與藝術性兼備的活動,而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愛好等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藝術創新與表達的平臺,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藝術創作成果。例如,教師可以引入一段富有特色的影視片段,然后由學生為其搭配伴奏和歌唱,從而使學生在充分融入情境氛圍的基礎上加強技能訓練。再如,教師還可組織開放性的藝術交流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二度創作,演繹屬于自己的風格,提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
4.總結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聲樂教學研究工作受到廣泛重視。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樂器,積累唱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提升藝術修養,加強對作品的解讀。所以聲樂課堂中多維藝術元素的融合成為教學創新的需求所在。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元素根植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聲樂作品與生活中的其他藝術元素建立關聯,可以為學生理解作品提供幫助,使學生迸發藝術情感,進而在聲樂表達中實現精彩演繹。